二十四节气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八节指的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9-14 0
  1.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
  2. 立冬是四时八节之一吗
  3. 四时八节是什么意思
  4. 二十四节气最开始可追溯到哪个朝代,它是怎么出现的?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

我国的农历把一年分为四个季节、二十四个节气和七十二侯。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年。气为节气,时为季节,人们常说四时八节,这里的时就是季节,四时即为四季。《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八节:古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为八节。《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孔颖达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用此八节之日,必登观台,书其所见云物气色。”节气: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便是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个节气,连同十二个中气,总称为二十四节气。

一、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八节指的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立春:每年的阳历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开始。我国习惯以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秋立夏同。”立春是正月的节气,立,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天开始了。

雨水:每年阳历的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木生者必水也,故立春之后继之雨水。”雨水是二月的中气,雨水以后,我国大部份地区雨量逐渐增加。

惊蛰:每年阳历的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蜇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是二月的节气,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动物将出土活动。我国大部份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华中有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每年阳历的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点)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为之春分。”也就说春分把春季的九十天分为两半。《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是二月的中气,此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份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农谚云:“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这一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起,从正西方落下。春分以后至秋分前,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从正东和正西,逐渐向东北和西北偏移。

清明:每年阳历的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是三月的节气,我国大部份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这一节气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谷雨:每年阳历的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有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谷雨是三月的中气,谷雨前后,一般天气较暖,雨量也较以前增加,是我国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季节,农谚有“谷雨前后,点瓜种豆”。

立夏:每年阳历的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开始。我国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四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夏,***也,物至此时皆***大也。”***,大的意思。《易.家人》:“王***有家。”陆绩注:“***,大也。”立夏是四月的节气,是夏天的开始。这时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管理日益繁忙。小麦开始吐穗,农谚“有立夏麦呲牙”。

小满:每年阳历的5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6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是四月的中气,这时我国北方夏熟作物籽粒渐饱满,南方进入夏收夏种季节。

芒种:每年阳历的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嫁种矣。”芒种是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的意思。种是指***,就是说带芒的庄稼已经结了***。芒种是五月的节气,此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收夏种。

夏至:每年阳历的6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夏至点)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中......夏,***也,至极也,万物至此***大而至极也。”《汉学堂精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意思是说,至有三个含义:一是说阳气已经到了极至,二是说阴气已经开始来到,三是说太阳往北已经到了头。夏至是五月的中气,此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白昼渐短。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短期间内气温继续升高。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这时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需加强田间管理。华中农谚云:“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

小暑:每年阳历的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是六月的节气,还不到最热的时候。这时正值初伏前后(初伏在夏至后二十一天至三十天之间,小暑到大暑是夏至后十五至三十天),我国大部份地区进入一年最热的时期。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大暑:每年阳历的7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六月中,解见小暑。”《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夏历)。小大者,就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大暑是六月的中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份地区常为一年最热时期,进入汛期雨水较多,有“小暑大暑,淹老鼠”之说,也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开的时期。

立秋:每年阳历的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开始。我国习惯以立秋作为秋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揫也,物于此时而揫敛也。”立秋是七月的节气,农作物开始停止生长,农谚有“立秋种啥啥不收”,此后气温开始下降。

处暑:每年阳历的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七月的中气,此后我国大部份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大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一般每侯只降半度左右,由大暑到处暑前共降温不到3度。处暑后一侯能降2度左右,因此是比较明显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

白露:每年阳历的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是八月的节气,这时我国大部份地区天气渐凉,气温显著下降,夜间比较凉,早上露水比较多。

秋分:每年阳历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是八月的中气,此日和春分一样,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此后阳光直射更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天文学上规定秋分为北半球秋季开始。我国北方进行秋收秋种。从春分后到秋分前这一段时期,太阳是从东偏北处升起,从西偏北处落下。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起,从正西方落下。此后到春分前太阳是从东偏南处升起,从西偏南处落下。

寒露:每年阳历的10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9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是九月的节气,这时我国大部份地区天气凉爽,进行秋收秋种,寒露是表示气温很低,露水很凉,将要结霜。所以有“一场秋雨一场凉,三场白露一场霜”的说法。

霜降:每年阳历的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是九月的中气,霜降前后我国黄河流域一般出现初霜。我国各地出现初霜的日期不同,一般北方早南方迟,山地早平地迟,其出现早晚受地理条件和地形的影响很大。我国南方地区进入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

立冬:每年阳历的11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我国习惯以立冬作为冬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十月的节气,冬天开始了,这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小雪:每年阳历的11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词。”小雪是十月的中气,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地开始封冻,农谚有“小雪封地,大雪封河”之说。

大雪:每年阳历的12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5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是十一月的节气,黄河流域一带见有积雪,河流开始结冰。即便是气温偏高的的年份,到了大雪土地也要封冻了,所以农谚有“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的说法。

冬至: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阴极而阳始之,日至南,渐长至也。”唐朝诗人杜甫有诗“冬至阳生春又来”,就是指阴极阳来。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此日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白昼渐长。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然必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少,故在短期间内气温继续降低。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

小寒:每年阳历的1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8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是十二月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份地区进入严冬时期。

大寒:每年阳历的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为大寒。”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这时我国大部份地区唯一年的最冷时期。

二、七十二侯

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侯历,以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气,共七十二侯。每侯以一个物侯现象相应,叫“侯应”,表示一年中物侯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七十二侯的侯应有两类:一类是生物侯,其中有动物的,如鸿雁来、寒蝉鸣、蚯蚓出等。也有植物的,如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等。另一类是非生物侯,如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等,内容非常广泛。但是其中也有观察错误,不合于科学事实的情况,如鹰化为鸠、雀入水为蛤等。七十二侯的起源甚早,在先秦古籍《逸周书》中所记载的已告完全确立,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由于侯的时间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以广泛运用。现将根据《农桑通诀》所载七十二侯列出,以作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资。

春季:

立春:第一侯,东风解冻。第二侯,蜇虫始震。第三侯,鱼陟负冰。

雨水:第一侯,獭祭鱼。第二侯,侯雁北。第三侯,草木萌动。

惊蛰:第一侯,桃始华。第二侯,仓庚鸣。第三侯,鹰化为鸠。

春分:第一侯,玄鸟至。第二侯,雷乃发声。第三侯,始电。

清明:第一侯,桐始华。第二侯,田鼠化鴽。第三侯,虹始现。

谷雨:第一侯,萍始生。第二侯,鸣鸠拂羽。第三侯,戴胜降于桑。

夏季:

立夏:第一侯,蝼蝈鸣。第二侯,蚯蚓出。第三侯,王瓜生。

小满:第一侯,苦菜秀。第二侯,蘼草。第三侯,麦秋至。

芒种:第一侯,螳螂生。第二侯,鵙始鸣。第三侯,反舌无声。

夏至:第一侯,鹿角解。第二侯,蜩始鸣。第三侯,半夏生。

小暑:第一侯,温风至。第二侯,蟋蟀居壁。第三侯,鹰始挚。

大暑:第一侯,腐草为萤。第二侯,土润溽暑。第三侯,大雨时行。

秋季:

立秋:第一侯,凉风至。第二侯,白露降。第三侯,寒蝉鸣。

处暑:第一侯,鹰乃祭鸟。第二侯,天地始肃。第三侯,禾乃登。

白露:第一侯,鸿雁来。第二侯,玄鸟归。第三侯,群鸟养羞。

秋分:第一侯,雷始收声。第二侯,蜇虫坏户。第三侯,水始涸。

寒露:第一侯,鸿雁来宾。第二侯,雀入大水为蛤。第三侯,菊有黄华。

霜降:第一侯,豺乃祭兽。第二侯,草木黄落。第三侯,蜇虫咸俯。

冬季:

立冬:第一侯,水始冰。第二侯,地始冻。第三侯,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第一侯,虹藏不见。第二侯,天气上升。第三侯,闭塞成冬。

大雪:第一侯,鹖鴠不鸣。第二侯,虎始交。第三侯,荔挺出。

冬至:第一侯,蚯蚓结。第二侯,麋角解。第三侯,水泉动。

小寒:第一侯,雁北乡。第二侯,鹊始巢。第三侯,雉始雏。

大寒:第一侯,鸡始乳。第二侯,征鸟厉疾。第三侯,水泽腹坚。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

  四时八节

 出自《周髀算经》卷下:“凡为八节二十四气。”赵爽注:“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

唐寒山《诗》之二七一:“四时周变易,八节急如流。”

《四游记·华光来千田国显灵》:“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景。”

唐·马总《意林》卷一引《隋巢子》:“鬼神为四时八节以纪育人。”

唐·杜甫《短歌行赠四兄》诗:“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唐白居易《策林·立制度》:“故作四时八节,所以时寒燠、节风雨,不使之过差为沴也。”

 “四时八节”,四时是春、夏、秋、冬。八节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四时八节”不仅是节庆时令的代称,同时也是民众信仰、愿望、情感的聚焦时刻,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要在这些重要的节日期间,对其所含有的传统道德、民间故事、优美传说、诗文谚语等中华文明文化元素进行挖掘。

 一年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相差半月。半月之内,物候又有若干变化,差不多五日一候,如立夏节气的半个月内,先是蝈蝈开始呜叫,接着蚯蚓在泥土中出现,继而玉瓜生出。全年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三候,共七十二候,便是民间所说的“四时八节,七十二候”。

 如二月初二、六月初六、腊八、冬至是我国农历中非常重要的节气,其中有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知识积淀。因此我市今年开始,要在这些节气中向市民普及天文历法、生产生活、饮食起居等知识,同时还要普及“四时八节”所蕴含的节气节庆民俗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包括节气起源、节日习俗、民族风情、地域文化、文学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新时期的传承发展变化。

立冬是四时八节之一吗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1]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历”,既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2]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四时八节是什么意思

立冬是“四时八节”之一。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开始。它通常在公历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交节。在立冬时节,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到225°。这个节气标志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候也从秋季的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凉的冬季气候过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季节节点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开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也是古代社会中的“四时八节”之一,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立冬的习俗介绍

1、吃饺子

立冬这一天,中国北方的人们通常会吃饺子。饺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形状像耳朵,人们认为吃了饺子可以保护耳朵不被冻伤。此外,饺子还有丰富的馅料,可以满足人们的味蕾。

2、酿黄酒

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在立冬这一天开始酿造黄酒。黄酒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酒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人们认为立冬是酿造黄酒的最佳时期,因为此时气温较低,酒不易变质。

3、煮汤圆

在南方一些地区,立冬这一天人们会煮汤圆吃。汤圆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由糯米制成,具有甜美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人们认为立冬是补充能量的好时机,而汤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立冬

二十四节气最开始可追溯到哪个朝代,它是怎么出现的?

四时八节是什么意思:一年四季中八个节气。

节气的介绍:

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廿四节气与干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廿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历史渊源: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

北斗星的斗柄循环旋转,从正东偏北的“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依次指向十二辰。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

“斗柄回寅”,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斗指寅为立春,斗指壬为雨水,斗指丁为惊蛰,……斗指丑为大寒。

一.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影响

1.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的雏形

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察从很早就开始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献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人了解天地运行规律的途径有限,根据观察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和昼夜长短变化,创设了最早的“四象”说。

后来人们观测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并给它们分别命名。“日中”和“宵中”都是说一天当中昼夜平分,“日短”和“日永”分别代表一年当中最短的一天和最长的一天。

“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分别表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夏秋冬被统称为“四象”。

于是,四季被简单划分出来,而“四象”就是“四时”——二十四节气的雏形。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又在四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八节,于是二十四节气的整体框架被确定出来。

2. 斗转星移与二十四节气的确立

后来人们观测到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与“四时八节”密切相关,二十四节气由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古人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会因为季节交替改变指向,斗柄指东为春,指南为夏,指西为秋,指北为东

可以直接观测到的斗转星移成为古人判断节气变化的主要依据。

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皇帝下令将“二十四节气”吸收进《太初历》中,作为立法确定下来。

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比之前有较***展,发明出了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更为准确地确定日影长短,将一年中日影最长的冬至作为一年之首。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这才有今天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的二十四节气出现。

3. 二十四节气对农事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这一农耕文明的产物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生产方式与生活需求,不仅帮助农业生产把握农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由二十四节气演变发展而来的习俗与生活习惯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寄托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民对“二十四节气”的精神寄托仍只增不减,在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意义

1. 春:一年之始,万物启蛰

从二十四节气中不难看出,四季被人为地奠定了与人们生活相符合的基调:春萌生,夏生长,秋收获,冬储藏

春象征着万物的新生与复苏,谚语有云:“春雷响,万物长。

人感知到春季生命的变动,萌生出对生命的崇敬之情——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贵生意识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此时“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到了雨水时节,冰雪消融,“鱼上冰”“鸿雁来”,天地逐渐恢复生机;而节气之一的“惊蛰”,本就是自然生物结束蛰伏,恢复活动的意思

从生命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更像是对动植物活动的高度概括。中国人敬畏自然规律与万物生灵,也包括对人本身的尊重。

惊蛰过后,天气回暖,阳气上升,人类也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首条定则。

贵生意识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认为人的生命是高贵的,“二十四节气”帮助人更好的生活和进行生产劳动,正好顺应这一思想。

在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尚不成熟的古代,二十四节气成为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指导法则;同时,二十四节气中对自然的观察以及从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让人们懂得在正确的时间向自然有限的获取***,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万物的生长规律,以此形成自然生态的良好循环的思想。

古人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节事,饮食等生活各个方面,都是贵生意识的体现。

2. 夏:万物生长,高效管理

到了夏季,植物就进入了生长的主要时期。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夏季的日照时间比其他三季更长,降水最为频繁,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光照与水分,可同样带来旱涝灾害的威胁。

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与西方文明强硬的改造不同,人们在顺应自然的同时也学会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智慧。

“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小满时节降雨逐渐增多,农民也开始关注农田的水涝情况;“芒种”是大麦小麦收获,谷、黍播种的分界点,把握这一节点对下半年的作物耕种至关重要。

二十四节气为夏季作物生长提供了高效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 秋:阴气始下,万物收

阴阳五行思想形成于战国时代,其中道家的《老子》《庄子》在阴阳五行方面的创造与推行发挥巨大作用。后来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下,道家、阴阳家以及其他门派的思想相互影响,《易传》终于产生,阴阳思想的体系也更加完整。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战国末年,其内容和思想无不体现阴阳观念。人们开始用阴阳解释四时,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变化形成宇宙,四时是阴阳交合的产物。

古人最终得出阴阳与四时的关系:太极是宇宙的起源,阴阳化生四时,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的四时交替的根本原因。

四季中春夏阳气最胜,秋季被认为是阴气盛行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这就是“白露”的由来。从白露开始,中国大多数地区开始降温,候鸟开始迁徙避寒,而白露的到来也说明丰收的时节越来越近。

正所谓:“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可见白露的气候对作物收成有重要影响。

4. 冬:一年之终,知止不殆

冬季严寒,光照较少,为减少能量的消耗,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物大多选择休养生息。

大寒时节,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停止,劳动人民一方面为土地堆肥,做好动植物的防冻工作,另一方面,人们也格外注重保养身体。

老子提出“知足常足”“知止不殆”,对自然的主观开发要适可而止,以维持生态平衡——这是中国哲学体系中和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总结

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一滴汇集劳动人民智慧的露珠,其中折射的光景,就是中国丰富绚丽的哲学体系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确立于科技较为发达的汉初,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指导意义。

其中蕴含着中国古老的智慧,不仅培育了中国人尊重自然和生命的世界观,也塑造了以和为贵的生活理想。

直到今天,二十四节气中“绿色共享”的思想仍不过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二十四节气背后的哲学理念切合紧密,在当下仍然具有时代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永远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