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翻译,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翻译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25 0
  1. 求崔融的请不税关市疏原文,有翻译加悬赏,或者哪本书有这篇全文,提供书名也可
  2. 势不两力的意思是什么成语?
  3. 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翻译
  4. 形容很有经验成语?
  5. 宋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一翻译
  6. 《隋书·牛弘传》翻译

○聂崇义 邢昺 孙奭 王昭素 孔维 孔宜 崔颂(子曥) 尹拙 田

敏 辛文悦 李觉 崔颐正(弟偓佺)李之才

聂崇义,河南洛阳人。少举《三礼》,善《礼》学,通经旨。汉乾佑中,累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翻译,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官至国子《礼记》博士,校定《公羊春秋》,刊板于国学。周显德中,累迁国子

司业兼太常博士。先是,世宗以郊庙祭器止由有司相承制造,年代浸久,无所规

式,乃命崇义检讨摹画以闻。四年,崇义上之,乃命有司别造焉。

五年,将禘于太庙,言事者以宗庙无祧室,不当行禘祫之礼。崇义援引故事

上言,其略曰:“魏明帝以景初三年正月上仙,至五年二月祫祭,明年又禘,自

兹后以五年为禘。且魏以武帝为太祖,至明帝始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证

一也。宋文帝元嘉六年,祠部定十月三日大祠,其太学博士议云:案禘祫之礼,

三年一,五年再。宋高祖至文帝裁亦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证二也。梁武

帝用谢广议,三年一禘,五年一祫,谓之大祭,禘祭以夏,祫祭以冬。且梁武乃

受命之君,裁追尊四朝而行禘祫,则知祭者是追养之道,以时移节变,孝子感而

思亲,故荐以首时,祭以仲月,间以禘祫,序以昭穆,乃礼之经也。非关宗庙庙

与未备。其证三也。”终从崇义之议。

未几,世宗诏崇义参定郊庙祭玉,又诏翰林学士窦俨统领之。崇义因取《三

礼图》再加考正,建隆三年四月表上之,俨为序。太祖览而嘉之,诏曰:“礼器

礼图,相承传用,浸历年祀,宁免差违。聂崇义典事国庠,服膺儒业,讨寻故实,

刊正疑讹,奉职效官,有足嘉者。崇义宜量与酬奖。所进《三礼图》,宜令太子

詹事尹拙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议,所冀精详。苟有异同,善为商确。”五月,赐

崇义紫袍、犀带、银器、缯帛以奖之。拙多所驳正,崇义复引经以释之,悉以下

工部尚书窦仪,俾之裁定。仪上奏曰:“伏以圣人制礼,垂之无穷,儒者据经,

所传或异,年祀浸远,图绘缺然。踳驳弥深,丹青靡据。聂崇义研求师说,耽

味礼经,较于旧图,良有新意。尹拙爰承制旨,能罄所闻。尹拙驳议及聂崇义答

义各四卷,臣再加详阅,随而裁置,率用增损,列于注释,共分为十五卷以闻。”

诏颁行之。

拙、崇义复陈祭玉鼎釜异同之说,诏下中书省集议。吏部尚书张昭等奏议曰:

按聂崇义称:祭天苍璧九寸圆好,祭地黄琮八寸无好,圭、璋、琥并长九寸。

自言周显德三年与田敏等按《周官》玉人之职及阮谌、郑玄旧图,载其制度。

臣等按:《周礼》玉人之职,只有“璧琮九寸”、“瑑琮八寸”及“璧羡

度尺、好三寸以为度”之文,即无苍璧、黄琮之制。兼引注有《尔雅》“肉倍好”

之说,此即是注“璧羡度”之文,又非苍璧之制。又详郑玄自注《周礼》,不载

尺寸,岂复别作画图,违经立异?

《四部书目》内有《三礼图》十二卷,是隋开皇中敕礼官修撰。其图第一、

第二题云“梁氏”,第十后题云“郑氏”,又称不知梁氏、郑氏名位所出。今书

府有《三礼图》,亦题“梁氏”、“郑氏”,不言名位。厥后有梁正者,集前代

图记更加详议,题《三礼图》曰:“陈留阮士信受《礼》学于颍川綦册君,取其

说,为图三卷,多不按《礼》文而引汉事,与郑君之文违错。”正删为二卷,其

阮士信即谌也。如梁正之言,可知谌之纰谬。兼三卷《礼图》删为二卷,应在今

《礼图》之内,亦无改祭玉之说。

臣等参详自周公制礼之后,叔孙通重定以来,礼有纬书,汉代诸儒颇多著述,

讨寻祭玉,并无尺寸之说。魏、晋之后,郑玄、王肃之学各有生徒,《三礼》、

《六经》无不论说,检其书,亦不言祭玉尺寸。臣等参验画图本书,周公所说正

经不言尺寸,设使后人谬为之说,安得便入周图?知崇义等以诸侯入朝献天子夫

人之琮璧以为祭玉,又配合“羡度”、“肉好”之言,强为尺寸,古今大礼,顺

非改非,于理未通。

又据尹拙所述礼神之六玉,称取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所撰《三礼义宗》内“昊

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长尺二寸,以法十二时;祭地之琮长十寸,以效地

之数。”又引《白虎通》云:“方中圆外曰璧,圆中方外曰琮。”崇义非之,以

为灵恩非周公之才,无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补六玉阙文,尤不合礼。

臣等窃以刘向之论《洪范》,王通之作《元经》,非必挺圣人之姿,而居上

公之位,有益于教,不为斐然。臣等以灵恩所撰之书,聿稽古训,祭玉以十二为

数者,盖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时,封山之玉牒十二寸,园丘之笾

豆十二列,天子以镇圭外守,宗后以大琮内守,皆长尺有二寸。又裸圭尺二寸,

王者以祀宗庙。若人君亲行之郊祭,登坛酌献,服大裘,搢大圭,行稽奠,而手

秉尺二之圭,神献九寸之璧,不及礼宗庙裸圭之数,父天母地,情亦奚安?则灵

恩议论,理未为失,所以自《义宗》之出,历梁、陈、隋、唐垂四百年,言礼者

引为师法,今《五礼精义》、《***礼》、《郊祀录》皆引《义宗》为标准。近

代晋、汉两朝,仍依旧制。周显德中,田敏等妄作穿凿,辄有更改。自唐贞观之

后,凡三次大修五礼,并因隋朝典故,或节奏繁简之间稍有厘革,亦无改祭玉之

说。伏望依《白虎通》、《义宗》、唐礼之制,以为定式。

又尹拙依旧图画釜,聂崇义去釜画镬。臣等参详旧图,皆有釜无镬。按《易

·说卦》云“坤为釜”,《诗》云“惟锜及釜”,又云“溉之釜鬲”,《春秋传》

云“锜釜之器”,《礼记》云“燔黍捭豚”,解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

即釜之为用,其来尚矣,故入于《礼图》。今崇义以《周官》祭祀有省鼎镬,供

鼎镬,又以《仪礼》有羊镬、豕镬之文,乃云画釜不如画镬。今诸经皆载釜之用,

诚不可去。又《周》、《仪礼》皆有镬之文,请两图之。又若观诸家祭祀之画,

今代见行之礼,于大祀前一日,光禄卿省视鼎镬。伏请图镬于鼎下。

诏从之。未几,崇义卒,《三礼图》遂行于世,并画于国子监讲堂之壁。

崇义为学官,兼掌礼,仅二十年,世推其该博。郭忠恕尝以其姓嘲之曰:

“近贵全为聩,攀龙即作聋。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崇义对曰:“仆不能

为诗,聊以一联奉答。”即云:“勿笑有三耳,全胜畜二心。”盖因其名以嘲之。

忠恕大惭,人许其机捷而不失正,真儒者之戏云。

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初举《五经》,廷试日,召升殿讲

《师》、《比》二卦,又问以群经发题。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经》及第,授大

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赐钱二十万。昺以是监处楚、泰间,泰僻左而楚会要,

盐食为急,请改隶楚州,从之。明年,召为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迁尚书博士,

出知仪州,就转国子博士。代还,赐绯,选为诸王府侍讲。雍熙中,迁水部员外

郎,改司勋。端拱初,赐金紫,累迁金部郎中。

真宗即位,改司勋郎中,俄知审刑院,以昺儒者不达刑章,命刘元吉同领其

事。是冬,昺上表自陈夙侍讲讽,迁右谏议大夫。咸平初,改国子祭酒。二年,

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昺为之。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牷等校

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

《尔雅义疏》,及成,并加阶勋。俄为淮南、两浙巡抚使。初置讲读之职,即于

便坐令昺讲《左氏春秋》,侍读预焉。五年讲毕,宴近臣于崇政殿,赐昺袭衣、

金带,加器币,仍迁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学士如故。知审官院陈恕丁内艰,

以昺权知院事。

景德二年,上言:“亡兄素尝举进士,愿沾赠典。”特赠大理评事。是夏,

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

正义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板本大备,

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上喜曰:“国家虽尚儒术,非四方无事,

何以及此!”上又访以学馆故事,有未振举者,昺不能有所建明。先是,印书所

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

亦厌其寥落。上方兴起道术,又令昺与张雍、杜镐、孙奭举经术该博、德行端良

者,以广学员。三年,加刑部侍郎。

昺居近职,常多召对,一日从容与上语及宫邸旧僚,叹其沦丧殆尽,唯昺独

存。翌日,赐白金千两,且诏其妻至宫庭,赐以冠帔。四年,昺以羸老艰于趋步

上前,自陈曹州故乡,愿给***一年归视田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

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耶?”昺又言杨砺、夏侯峤同为府僚,二臣没皆

赠尚书。上悯之,翌日,谓宰相曰:“此可见其志矣。”即超拜工部尚书、知曹

州、职如故。

入辞日,赐袭衣、金带。是日,特开龙图阁,召近臣宴崇和殿,上作五、七

言诗二首赐之,预宴者皆赋。昺视壁间《尚书》、《礼记图》,指《中庸》篇曰: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因陈其大义,上嘉纳之。及行,又令近臣祖送,设会于宜

春苑。大中祥符初,上东封泰山,昺表曹州民请车驾经由本州,仍令济阴令王范

部送父老诣阙,优诏答之。俄召还。车驾进发,命判留司御史台。礼毕,进位礼

部尚书。

上勤政悯农,每雨雪不时,忧形于色,以昺素习田事,多委曲访之。初,田

家察阴晴丰凶,皆有状候,老农之相传者率有验,昺多***其说为对。又言:“民

之灾患,大者有四: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灾岁必有其一,但或

轻或重耳。四事之害,旱为甚,盖田无畎浍,悉不可救,所损必尽。《传》曰: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此之谓也。”

三年,被病请告,诏太医诊视。六月,上亲临问疾,赐名药一奁、白金器千

两、缯彩千匹。国朝故事,非宗戚将相,无省疾临丧之礼,特有加于昺与郭贽者,

以恩旧故也。未几,有旨命中书召其子太常博士知东明县仲宝、国子博士知信阳

军若思还侍疾。逾月卒,年七十九,则左仆射,三子并进秩。

初,雍熙中,昺撰《礼选》二十卷献之,太宗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

观之甚悦,因问卫绍钦曰:“昺为诸王讲说,曾及此乎?”绍钦曰:“诸王常时

访昺经义,昺每至发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复陈之。”太宗益喜。上尝因内阁暴

书,览而称善,召昺同观,作《礼选赞》赐之。昺言:“家无遗稿,愿得副本。”

上许之。缮录未毕而昺卒,亟诏写二本,一本赐其家,一本俾置冢中。

昺在东宫及内庭,侍上讲《孝经》、《礼记》、《论语》、《书》、《易》、

《诗》、《左氏传》。据传疏敷引之外,多引时事为喻,深被嘉奖。上尝问:

“管仲、召忽皆事公子纠,小白之入,召忽死之,管仲乃归齐相桓公。岂非召忽

以忠死,而管仲不能固其节,为臣之道当若是乎?又郑注《礼记·世子篇》云:

‘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朕以为本经旨意必不然也。且夏禹焦劳,

有玄圭之赐,而享国永年。若文王能忧人之心,不自暇逸,纵无感应,岂至亏损

寿命耶?”各随其事理以对。

先是,咸平中,王钦若知贡举,有告其受举人贿赂者,下御史台鞫得状,钦

若自诉,诏昺与边肃、毋宾古、阎承翰就太常寺覆推。昺力辨钦若,而洪湛抵罪,

钦若以是德之。昺之厚被宠顾,钦若与有功焉。

仲宝贪猥不才,举止率易,士大夫多鄙笑之。钦若在中书,用为三司判官

后至祠部郎中,坐赃黜官,卒。若思终于驾部郎中。

孙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幼与诸生师里中王彻,彻死,有从奭问经者,

奭为解析微指,***惊服,于是门人数百皆从奭。后徙居须城。

《九经》及第,为莒县主簿,上书愿试讲说,迁大理评事,为国子监直讲。

太宗幸国子监,召奭讲《书》,至“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帝曰:

“此至言也。商宗乃得贤相如此耶!”因咨嗟久之。赐五品服。真宗以为诸王府

侍读。会诏百官转对,奭上十事。判太常礼院、国子监、司农寺,累迁工部郎中,

擢龙图阁待制。

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大中祥符初,得天书于

左承天门,帝将奉迎,召宰相对崇政殿西庑。王旦等曰:“天贶符命,实盛德之

应。”皆再拜称万岁。又召问奭,奭对曰:“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

也?”帝既奉迎天书,大赦改元,布告其事于天下,筑玉清昭应宫。是岁,天书

复降泰山,帝以亲受符命,遂议封禅,作礼乐。王钦若、陈尧叟、丁谓、杜镐、

陈彭年皆以经义左右附和,由是天下争言符瑞矣。

四年,又将祀汾阴,是时大旱,京师近郡谷踊贵,奭上疏谏曰:“先王卜征,

五年岁习其祥,祥习则行,不习则增修德而改卜。陛下始毕东封,更议西幸,殆

非先王卜征五年慎重之意,其不可一也。夫汾阴后土,事不经见。昔汉武帝将封

禅,故先封中岳,祠汾阴,始巡幸郡县,遂有事于泰山。今陛下既已登封,复欲

幸汾阴,其不可二也。古者圜丘方泽,所以郊祀天地,今南北郊是也。汉初承秦,

唯立五畤以祀天,而后土无祀,故武帝立祠于汾阴。自元、成以来,从公卿之议,

遂徙汾阴后土于北郊,后之王者多不祀汾阴。今陛下已建北郊,乃舍之而远祀汾

阴,其不可三也。西汉都雍,去汾阴至近。今陛下经重关,越险阻,轻弃京师根

本,而慕西汉之虚名,其不可四也。河东,唐王业之所起也。唐又都雍,故明皇

间幸河东,因祠后土。圣朝之兴,事与唐异,而陛下无故欲祀汾阴,其不可五也。

昔者周宣王遇灾而惧,故诗人美其中兴,以为贤主。比年以来,水旱相继,陛下

宜侧身修德,以答天谴,岂宜下徇奸回,远劳民庶,盘游不已,忘社稷之大计?

其不可六也。夫雷以二月启蛰,八月收声,育养万物,失时则为异。今震雷在冬,

为异尤甚。此天意丁宁以戒陛下,而反未悟,殆失天意,其不可七也。夫民,神

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今国家土木之功累年未息,水旱几沴,

饥馑居多,乃欲劳民事神,神其享之乎?此其不可八也。陛下必欲为此者,不过

效汉武帝、唐明皇,巡幸所至,刻石颂功,以崇虚名,夸示后世尔。陛下天资圣

明,当慕二帝、三王,何为下袭汉、唐之虚名,其不可九也。唐明皇以嬖宠奸邪,

外交害,身播国屯,兵交关下,亡乱之迹如此,由狃于承平,肆行非义,稔致

祸败。今议者引***故事以为盛烈,乃欲倡导陛下而为之,臣切为陛下不取,此

其不可十也。臣言不逮意,陛下以臣言为可取,愿少赐清问,以毕臣说。”

帝遣内侍皇甫继明就问,又上疏曰:

陛下将幸汾阴,而京师民心弗宁,江、淮之众困于调发,理须镇安而矜存之。

且土木之功未息,而夺攘之盗公行,外国治兵,不远边境,使者虽至,宁可保其

心乎?昔陈胜起于徭戍,黄巢出于凶饥,隋炀帝勤远略而唐高祖兴于晋阳,晋少

主惑小人而耶律德光长驱中国。陛下俯从奸佞,远弃京师,涉仍岁荐饥之墟,修

违经久废之祠,不念民疲,不恤边患。安知今日戍卒无陈胜,饥民无黄巢,英雄

将无窥伺于肘腋,外敌将无观衅于边陲乎?

先帝尝议封禅,寅畏天种,寻诏停寝。今奸臣乃赞陛下力行东封,以为继成

先志。先帝尝欲北平幽朔,西取继迁,大勋未集,用付陛下,则群臣未尝献一谋、

画一策,以佐陛下继先帝之志者,反务卑辞重币,求和于契丹,蹙国縻爵,姑息

于继迁,曾不思主辱臣死为可戒,诬下罔上为可羞。撰造祥瑞,***托鬼神,才毕

东封,便议西幸,轻劳车驾,虐害饥民,冀其无事往还,便谓成大勋绩。是陛下

祖宗艰难之业,为奸邪侥幸之资,臣所以长叹而痛哭也。夫天地神只,聪明正

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未闻专事笾豆簠簋,可邀福祥。《春秋传》

曰:“国之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愚臣非敢妄议,惟陛下终赐裁择。

后天下数有灾变,又言:“古者五载巡守,有国之事尔,非必有紫气黄云,

然后登封,嘉禾异草,然后省方也。今野雕山鹿,郡国交奏,秋旱冬雷,群臣率

贺,退而腹非窃笑者比比皆是。孰谓上天为可罔,下民为可愚,后世为可欺乎?

人情如此,所损不细,惟陛下深鉴其妄。”

六年,又上疏曰:“陛下封泰山,祀汾阴,躬谒陵寝,今又将祠于太清宫,

外议籍籍,以谓陛下事事慕效唐明皇,岂以明皇为令德之主耶?甚不然也。明皇

祸曹之迹有足为深戒者,非独臣能知之,近臣不言者,此怀奸以事陛下也。明皇

之无道,亦无敢言者,及奔至马嵬,军士已诛杨国忠,请矫诏之罪,乃始谕以识

理不明,寄任失所。当时虽有罪己之言,觉寤已晚,何所及也。臣愿陛下早自觉

寤,抑损虚华,斥远邪佞,罢兴土木,不袭危乱之迹,无为明皇不及之悔,此天

下之幸,社稷之福也。”帝以为“封泰山,祠汾阴,上陵,祀老子,非始于明皇。

《***礼》今世所循用,不可以天宝之乱,举谓为非也。秦为无道甚矣,今官名、

诏妙、郡县犹袭秦旧,岂以人而废言乎?”作《解疑论》以示群臣。然知奭朴忠,

虽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

久之,以父老请归田里,不许,以知密州。居二年,迁左谏议大夫,罢待制。

还,纠察在京刑狱。是时初置天庆、天祺、天贶、先天、降圣节,天下设斋醮张

燕,费甚广。奭又请裁省浮用,不报。复出知河阳,又求解官就养,迁给事中,

徙垧州。

天禧中,朱能献《乾佑天书》。复上疏曰:

朱能者,奸憸小人,妄言祥瑞,而陛下崇信之,屈至尊以迎拜,归秘殿以

奉膊,上自朝廷,下及闾巷,靡不痛心疾首,反唇腹非,而无敢言者。

昔汉文成将军以帛书饭牛,既而言牛腹中有奇书,杀视得书,天子识其手迹。

又有五利将军妄言,方多不仇,二人皆坐诛。先帝时有侯莫陈利用者,以方术暴

得宠用,一旦发其奸,诛于郑州。汉武可谓雄材,先帝可谓英断。唐明皇得《灵

宝符》、《上清护国经》、《宝券》等,皆王鉷、田同秀等所为,明皇不能显

戮,怵于邪说,自谓德实动天,神必福我。夫老君,圣人也。傥实降语,固宜不

妄,而唐自安、史乱离,乘舆播越,两都荡覆,四海沸腾,岂天下太平乎?明皇

虽况得归阙,复为李辅国劫迁,卒以忧终,岂圣寿无疆、长生久视乎?以明皇之

英睿,而祸患猥至曾不知者,良由在位既久,骄亢成性,谓人莫己若,谓谏不足

听#心玩居常之安,耳熟导谀之说,内惑宠嬖,外任奸回,曲奉鬼神,过崇妖妄。

今收见老君于阁上,明日见老君于山中。大臣尸禄以将迎,端士畏威而缄默。既

惑左道,既紊政经,民心用离,变起仓卒。当是之时,老君宁肯御兵,宝符安能

排蒲邪?今朱能所为,或类于此,愿陛下思汉武之雄材,法先帝之英断,鉴明皇

之踪祸,庶几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未几,能果败。奭又尝请减修寺度僧,帝虽未用其言,尝令向敏中谕令陈时

政访失奭以纳谏、恕直、轻徭、薄敛四事为言,颇施行焉。

复十户,以供洒扫。乘生灵珍,袭爵,历秘书郎,太和十九年,改封崇圣侯,邑

百户。灵珍生文泰。文泰生渠,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改封恭圣侯。后周宣帝大

象二年,追封孔子为邹国公,以渠袭爵,邑百户。

渠生长孙,隋文帝复封长孙为邹国公。长孙生嗣哲,应制举,历泾州司兵参

军、太子通事舍人,大业四年,改封绍圣侯、邑百户。嗣哲生德伦,唐太宗贞观

十一年,封褒圣侯,邑百户,朝会位同三品,复其子孙。则天天授二年,赐德伦

玺书、衣服。德化生崇基,袭侯,中宗神龙元年,授朝散大夫。崇基生璲之,

玄宗***中,历国子四门博士、邠王府文学、蔡州长史。二十七年,诏追谥孔子

为文宣王,改封褒圣侯禘之为袭文宣公,兼兖州长史。璲之生萱,袭封,历兖

州泗水令。萱生齐卿,德宗建中三年,诏以齐卿为兖州司马,陷于东平,卒。至

宪宗元和十三年,平李师道,其子惟晊归鲁,诏以惟晊为兖州参军,奉夫子

祀,复五十户,以供洒扫。惟晊生策,会昌元年,历国子监丞、尚书博士。充弘文馆学士、判馆事。议者以敏止可任学官,宰相桑维翰闻之,即改授检校右

仆射,复为祭酒。汉乾佑中,拜尚书右丞,判国子监。

周广顺初,改左丞,遣使契丹,将岁赂钱十万贯,止其侵剽,契丹不许。周

祖将亲郊,命权判太常卿事。世宗即位,真拜太常卿、检校左仆射,加司空。显

德五年,上章请老,赐诏曰:“卿详明礼乐,博涉典坟,为儒学之宗师,乃荐绅

之仪表。朕方资旧德,以访话言,遽览封章,愿致官政。引年之制难著旧文,尊

贤之心方深虚伫,所请宜不允。”迁工部尚书。俄再上表愿归故乡,以遂首丘之

志,改太子少保致仕,归淄州别墅。恭帝即位,加少傅。开宝四年,卒,年九十

二。

敏解官归乡,有良田数十顷,多酿美酒待宾客。体强少疾,徒步往来闾巷间,

不以杖。每日亲授诸子经。自作父墓碑,辞甚质。敏尝使湖南,路出荆渚,以印

本经书遗高从诲,从诲谢曰:“祭酒所遗经书,仆但能识《孝经》耳。”敏曰:

“读书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如《诸侯章》云‘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

满而不溢’,皆至要之言也。”时从诲兵败于郢,故敏以此讽之,从诲大惭。

敏虽笃于经学,亦好为穿凿,所校《九经》,颇以独见自任,如改《尚书·

盘庚》“若网在纲”为“若纲在纲”,重言“纲”字。又《尔雅》“椴,木槿”

注曰:“日及”,改为“白及”。如此之类甚众,世颇非之。

子章,至殿中丞。

辛文悦者,不知何许人。以《五经》教授,太祖幼时从其肄业。周显德中,

求崔融的请不税关市疏原文,有翻译加悬赏,或者哪本书有这篇全文,提供书名也可

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

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中文名,焚书坑儒。类型,成语典故。主要人物,秦始皇。年代,公元前213年和212年。

简介。

词目焚书坑儒同义词燔书坑儒发音fénhūkēngrú释义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术士焚毁典籍。坑杀术士。比喻对文化的摧残。示例满清入主中原。~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指文化专制英文翻译Burningofbookandburyingofcholars

***概述。焚书坑儒。

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的***。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

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_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_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_之咸阳。使天下知之。

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在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

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1。加快了秦朝的灭亡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2。

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现在某些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敲骨吸髓.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感情上来说,老僧也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手段过于激烈,对当时的儒生们的确是太过残酷,他完全可以***取更缓和的一些方法.不过如

果要评价一个历史***,最好从该***产生的效果来评价,而不要***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标准.那么焚书坑儒的历史效果是什么呢?我认为通过这件事情之后,造就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格局.3

产生了严重的损失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取的措施.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的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出一种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至其末年,诸国由分裂归于统一;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力求兼收并蓄。

冶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焚书坑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博士淳于越重提恢复分封制的主张,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反驳指出,时代不同,治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禁止,不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统一局面将遭破坏.因此建议:凡秦纪以外列

国史书皆焚毁;除博士官外,私藏诗

书。百家语者,限期交官府烧毁;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面,罚四年筑城劳役;仅医学。卜筮。种树之书不烧.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李斯建议,下令施行.这就是焚书***.次年,又发生了坑儒***.从性质上讲,坑儒是焚书的继续,但起因有所不同.秦始皇晚年,为求长生不老,寄希望于方士寻觅仙药.因此,方士卢生。侯生等很受宠幸.。

势不两力的意思是什么成语?

伏见有司税关市事条,不限工商,但是行人尽税者,臣谨按《周礼》九赋,其七日“关市之赋”。窃惟市纵繁巧,关通末游,欲令此徒止抑,所以咸增赋税。臣谨商度今古,料量家国,窃将为不可税。谨件事迹如左,伏惟圣旨择焉。

往古之时,淳朴未散,公田籍而不税,关防讥而不征。中代已来,浇风骤进,桑麻疲弊,稼穑辛勤,于是各徇通财,争趋作巧,求径捷之欲速,忘岁计之无余。遂使田莱日荒,仓廪不积,蚕织休废。弊缊阙如,饥寒猥臻,乱离斯起。先王惩其若此,所以变古随时,依本者恒科,占末者增税。夫关市之税者,谓市及国门,关门者也,唯敛出入之商贾,不税来往之行人。今若不论商人,通取诸色,事不师古,法乃任情。悠悠末代,于何瞻仰;济济盛朝,自取嗤笑。虽欲***姬典,乃是违背《周官》。臣知其不可者一也。

臣谨案《易》《系辞》称:“庖羲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人,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班志》亦云:“财者,帝王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理国安人之本也。仕农工商,四人有业。学以居位曰仕,辟士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人陈力受职。”然则四人各业久矣。今复安得动而摇之!萧何云:“人情一定,不可复动。”班固又云:曹参相齐,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理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若扰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夫狱市,兼受善恶。若穷极,奸人无所容窜;奸人无所容窜,久且为乱。秦人极刑而天下叛,孝武峻法而刑狱繁,此其效也。老子曰:“我无为而人自化,我好静而人自正。”参欲以道化其本,不欲扰其末。臣知其不可者二也。

四海之广,***之杂。关必据险路,市必凭要津。若乃富商大贾,豪宗恶少,轻死重义,结党连群,喑鸣则弯弓,睚眦则挺剑。小有失意,且犹如此,一旦变法,定是相惊。乘兹困穷,或致骚动,便恐南走越,北走胡,非唯流逆齐人,亦自搅乱殊俗。又如边徼之地,寇贼为邻,兴胡之旅,岁月相继,倘同科赋,致有猜疑,一从散亡,何以制禁?求利虽切,为害方深。而有司上言,不识大体,徒欲益帑藏,助军国,殊不知军国益扰,帑藏逾空。臣知其不可者三也。

孟轲又云:“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今行者皆税,本末同流。且如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今若江津河口,置铺纳税,纳税则检覆,检覆则迟留。此津才过,彼铺复止,非唯国家税钱,更遭主司僦赂。船有大小,载有少多,量物而税,触途淹久。统论一日之中,未过十分之一,因此壅滞,必致吁嗟。一朝失利,则万商废业,万商废业,则人不聊生。其间或有轻訬任侠之徒,斩龙刺蛟之党,鄱阳暴谑之客,富平悍壮之夫,居则藏镪,出便竦剑。加之以重税,因之以威胁,一旦兽穷则搏,鸟穷则攫,执事者复何以安之哉?臣知其不可者四也。

五帝之初,不可详已;三王之后,厥有著云;秦、汉相承,典章大备至如关市之税,史籍有文。秦政以雄图武力,舍之而不用也;汉武以霸略英才,去之而勿取也。何则?关为御暴之所,市为聚人之地,税市则人散,税关则暴兴,暴兴则起异图,人散则怀不轨。夫人心莫不背善而乐祸,易动而难安。一市不安,则天下之市心摇矣;一关不安,则天下之关心动矣。况浇风久扇,变法为难,徒欲禁末流、规小利,岂知失玄默、乱大伦。魏、晋眇小,齐、隋龌龊,亦所不行斯道者也。臣知其不可者五也。

今之所以税关市者,何也?岂不以国用不足,边寇为虞,一行斯术,冀有殷赡然也!微臣敢借前箸以筹之。伏惟陛下当圣期,御玄箓,沉璧于洛,刻石于嵩,铸宝鼎以穷奸,坐明堂而布政,神化广洽,至德潜通。东夷暂惊,应时平殄;南蛮才动,计日归降。西域五十余国,广输一万余里,城堡清夷,亭堠静谧。比为患者,唯苦二蕃。今吐蕃***,边事不起,即目虽尚屯兵,久后疑成驰柝。独有默啜,***息孤恩,恶贯祸盈,覆亡不暇。征役日已省矣,繁费日已稀矣,然犹下明制,遵太朴,爱人力,惜人财,王侯旧封,妃主新礼,所有支料,咸令减削。此陛下以躬率先,尧、舜之用心也。且关中、河北,水旱数年,诸处逃亡,今始安辑,,倘加重税,或虑相惊。况承平岁积,薄赋日久,俗荷深恩,人知自乐。卒有变法,必多生怨,生怨则惊扰,惊扰则不安,中既不安,外何能御?文王曰:“帝王富其人,霸王富其地,理国若不足,乱国若有余。”古人有言:“帝王藏于天下,诸侯藏于百姓,农夫藏于庾,商贾藏于箧。”惟陛下详之。必若师兴有费,国储多窘,即请倍算商客,加敛平人。如此则国保富强,人免忧惧,天下幸甚。臣知其不可者六也。

陛下留神系表,属想政源,冒兹炎炽,早朝晏坐。一日二日,机务不遗,先天后天,虚心密应。时政得失,小子何知,率陈瞽辞,伏纸惶惧。

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翻译

① 势不什么什么的成语

势不可挡 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势不两立 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专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属不可调和。

势不可当 当:抵挡。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

势不可遏 犹势不可当。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

势不两存 指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

② 势不什么的成语

势不可挡 释 义 挡:阻碍。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势不容缓、比喻情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势不两立 ( shì bù liǎng lì ) 解释 势:状况,情势。两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矛盾尖锐,发誓不跟对方同时存在,形容双方矛盾或仇恨很深,无法化解或调和。

势不俱栖 解释俱:在一起;栖:居住。互相对立,不能共容。

势不得已 (shì bù dé yǐ) 解释:由于形势所迫而不得不如此。

③ 势不两立的成语

势不两立 [shì bù liǎng l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出 处

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反义

近义词

势如水火 令人发指 你死我活 誓不两立 不共戴天 令人切齿

反义词

亲如手足

成语接龙

立盹行眠 眠花宿柳 柳腰莲脸 脸红筋暴 暴躁如雷 雷霆之怒 怒气填胸 胸有成略 略迹论心心烦虑乱 乱七八遭 遭家不造 造端托始 始终如一 一蹶不兴 兴妖作怪 怪事咄咄 咄嗟之间间不容发 发政施仁 仁柔寡断 断袖之宠 宠辱皆忘 忘年之契 契若金兰 兰芝常生 生荣死衰衰当益壮 壮志未酬 酬功给效 效犬马力 力屈计穷 穷鸟投人 人己一视 视如敝屐 屐齿之折折箭为誓 誓山盟海 海约山盟 盟山誓海 海内鼎沸 沸天震地 地上天宫 宫邻金虎 虎体原斑斑驳陆离 离奇古怪 怪力乱神 神飞气扬 扬威耀武 武爵武任 任达不拘 拘神遣将 将门虎子子子孙孙 孙康映雪 雪案萤窗 窗间过马 马耳东风 风清月白 白衣苍狗 狗偷鼠窃 窃窃私议议事日程 程门立雪 雪窖冰天 天宝当年 年深岁久 久悬不决 决一死战 战战业业 业精于勤勤学好问 问寒问暖 暖衣饱食 食不充口 口耳相传 传檄而定 定倾扶危

︾查看更多

网络释义

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查看网络

英文翻译

Be irreconcilable opposed to

④ 势的成语

势的成语:审时度势、人多势众、仗势欺人、兵无常势、势不两立。

1、审时度势,汉语成语,仔细研究并估计时势的特点和变化。

出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乡试遇水火灾》:“刘欲毕试以完大典,俱审时度势,切中事理。”

译文:刘打算结束考试以完大典,一起审时度势,切中事理。

2、人多势众,汉语成语,意思是声势力量大。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话说金荣困人多势众,又兼贾瑞勒令赔了不是,给秦钟磕了头,宝玉方才不吵闹了。”

译文:对金荣困人多势众,又兼贾瑞勒令赔偿了不正确,给秦钟磕了头,宝玉才不吵闹了。

3、仗势欺人,汉语成语,意思是依仗某种权势欺压人。

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他学师友,君子务本;你倚父兄,仗势欺人。”

译文:其他学校老师,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你靠着父兄,仗势欺压人。

4、兵无常势,汉语成语,意思是用兵无一成不变的形势;用以说明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法去解决。

出自:春秋·孙武《孙子·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译文:作战的规律好像水流,水的行为,避开高处流向低处;军队的形象,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控制流,作战则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制定取胜的策略。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正如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灵活机动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5、势不两立,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译文:秦国所害天下没有比楚国,楚国强大,那么秦国削弱,楚国衰弱则秦国,这是势不两立。

⑤ 势不两立的成语接龙

势不两立 + 立此存照 + 照猫画虎 + 虎背熊腰 + 腰缠万贯 + 贯朽粟陈 + 陈词滥调+ 调嘴学舌 + 舌剑唇枪 + 枪林弹雨 + 雨过天青 + 青出于蓝 + 蓝田生玉 + 玉卮无当 + 当场出彩 + 彩凤随鸦 + 鸦雀无闻 + 闻风而起 + 起死回生 + 生拉硬扯 + 扯篷拉纤 + 纤芥之疾 + 疾风迅雷 + 雷打不动 + 动辄得咎 + 咎由自取 + 取辖投井 + 井井有条 + 条三窝四+ 四衢八街 + 街头巷尾 + 尾生之信 + 信口开河 + 河山带砺 + 砺山带河 + 河清难俟 + 俟河之清 + 清汤寡水 + 水滴石穿 + 穿云裂石 + 石沉大海 + 海立云垂 + 垂涎欲滴 + 滴水成冰 + 冰清玉洁 + 洁身自好 + 好肉剜疮 + 疮痍满目 + 目不识丁 + 丁公凿井 + 井中视星+ 星旗电戟 + 戟指怒目 + 目指气使 + 使羊将狼 + 狼心狗肺 + 肺石风清 + 清夜扪心 + 心织笔耕 + 耕当问奴 + 奴颜婢膝 + 膝痒搔背 + 背信弃义 + 义无反顾 + 顾全大局 + 局促不安 + 安步当车 + 车载斗量 + 量才而为 + 为渊驱鱼 + 鱼游釜中 + 中馈犹虚 + 虚有其表+ 表里如一 + 一呼百诺 + 诺诺连声 + 声罪致讨 + 讨价还价 + 价增一顾 + 顾盼自雄 + 雄心壮志 + 志美行厉 + 厉兵秣马 + 马工枚速 + 速战速决 + 决一雌雄 + 雄才大略 + 略见一斑 + 斑驳陆离 + 离弦走板 + 板上钉钉 + 钉嘴铁舌 + 舌桥不下 + 下马看花 + 花样翻新+ 新陈代谢 + 谢天谢地 + 地久天长 + 长枕大被 + 被山带河 + 河落海干 + 干柴烈火 + 火上浇油 + 油腔滑调 + 调兵遣将 + 将伯之助 + 助人为乐 + 乐而不* + *词艳曲 + 曲终奏雅 + 雅俗共赏 + 赏罚分明 + 明刑不戮 + 戮力同心 + 心心相印 + 印累绶若 + 若有所失+ 失张失智 + 智圆行方 + 方枘圆凿 + 凿凿有据 + 据为己有 + 有眼无珠 + 珠光宝气 + 气味相投 + 投鼠忌器 + 器宇轩昂 + 昂首阔步 + 步履维艰 + 艰苦卓绝 + 绝少分甘 + 甘雨随车 + 车水马龙 + 龙飞凤舞 + 舞衫歌扇 + 扇枕温被 + 被发缨冠 + 冠冕堂皇 + 皇天后土+ 土阶茅屋 + 屋乌之爱 + 爱莫能助 + 助我张目 + 目挑心招 + 招风惹草 + 草率收兵 + 兵不雪刃 + 刃迎缕解 + 解衣推食 + 食古不化 + 化零为整 + 整装待发 + 发凡起例 + 例行公事 + 事必躬亲 + 亲如骨肉 + 肉跳心惊 + 惊弓之鸟 + 鸟枪换炮 + 炮凤烹龙 + 龙蛇飞动+ 动人心弦 + 弦外之音 + 音容笑貌 + 貌合心离 + 离心离德 + 德高望重 + 重蹈覆辙 + 辙乱旗靡 + 靡靡之音 + 音容宛在 + 在所难免 + 免开尊口 + 口耳之学 + 学而不厌 + 厌难折冲 + 冲口而出 + 出谷迁乔 + 乔龙画虎 + 虎踞龙盘 + 盘马弯弓 + 弓折刀尽 + 尽善尽美+ 美意延年 + 年高望重 + 重温旧梦 + 梦寐以求 + 求全之毁 + 毁家纾难 + 难言之隐 + 隐恶扬善 + 善始善终 + 终南捷径 + 径情直行 + 行成于思 + 思潮起伏 + 伏低做小 + 小恩小惠 + 惠而不费 + 费尽心机 + 机关算尽 + 尽忠报国 + 国士无双 + 双宿双飞 + 飞灾横祸+ 祸从天降 + 降格以求 + 求同存异 + 异名同实 + 实至名归 + 归真反璞 + 璞玉浑金 + 金玉锦绣 + 绣花枕头 + 头没杯案 + 案牍劳形 + 形单影只 + 只字不提 + 提心吊胆 + 胆大心细 + 细枝末节 + 节用裕民 + 民脂民膏 + 膏唇试舌 + 舌锋如火 + 火伞高张 + 张冠李戴+ 戴月披星 + 星移斗转 + 转祸为福 + 福至心灵 + 灵丹圣药 + 药笼中物 + 物以类聚 + 聚蚊成雷 + 雷厉风行 + 行将就木 + 木本水源 + 源源不断 + 断烂朝报 + 报冰公事 + 事预则立 + 立身处世 + 世外桃源 + 源源不绝 + 绝甘分少 + 少不经事 + 事不师古 + 古今中外+ 外强中干 + 干城之将 + 将机就机 + 机杼一家 + 家常便饭 + 饭糗茹草 + 草木皆兵 + 兵连祸结 + 结结巴巴 + 巴三览四 + 四面楚歌 + 歌功颂德 + 德厚流光 + 光阴似箭 + 箭在弦上 + 上好下甚 + 甚嚣尘上 + 上下交困 + 困知勉行 + 行若无事 + 事倍功半 + 半夜三更+ 更仆难数 + 数见不鲜 + 鲜车怒马 + 马革裹尸 + 尸居余气 + 气冲牛斗 + 斗筲之器 + 器小易盈 + 盈盈一水 + 水陆杂陈 + 陈规陋习 + 习焉不察 + 察察为明 + 明知故问 + 问道于盲 + 盲人摸象 + 象齿焚身 + 身不由主 + 主客颠倒 + 倒凤颠鸾 + 鸾翔凤集 + 集苑集枯+ 枯木逢春 + 春山如笑 + 笑里藏刀 + 刀山火海 + 海外奇谈 + 谈笑封侯 + 侯门如海 + 海阔天空 + 空室清野 + 野草闲花 + 花颜月貌 + 貌合神离 + 离乡背井 + 井蛙之见 + 见仁见智 + 智勇双全 + 全受全归 + 归马放牛 + 牛骥同皂 + 皂白不分 + 分香卖履 + 履舄交错+ 错彩镂金 + 金城汤池 + 池鱼之殃 + 殃及池鱼 + 鱼烂而亡 + 亡羊补牢 + 牢不可破 + 破颜微笑 + 笑逐颜开 + 开宗明义 + 义薄云天 + 天南地北 + 北辕适楚 + 楚囚对泣 + 泣不成声 + 声嘶力竭 + 竭泽而渔 + 渔人之利 + 利令智昏 + 昏天黑地 + 地大物博 + 博闻强识+ 识途老马 + 马到成功 + 功德圆满 + 满腹狐疑 + 疑神疑鬼 + 鬼使神差 + 差三错四 + 四时八节 + 节衣缩食 + 食而不化 + 化整为零 + 零打碎敲 + 敲冰求火 + 火树银花 + 花好月圆 + 圆颅方趾 + 趾高气扬 + 扬汤止沸 + 沸沸扬扬 + 扬幡招魂 + 魂不附体 + 体无完肤+ 肤皮潦草 + 草长莺飞 + 飞鹰走狗 + 狗吠非主 + 主情造意 + 意马心猿 + 猿猴取月 + 月露风云 + 云蒸霞蔚

⑥ 怒目横眉耍气势不分皂白特固执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请问一下

怒目抄横眉 [ nù mù héng méi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nù mù héng méi ]

耸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

出 处

五代·后蜀·何光远《监戒录》引陈裕诗:“横眉怒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代养弄蛇人。”

不分皂白 [ bù fēn zào bái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bù fēn zào bái ]

皂:黑色。 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出 处

汉·郑玄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

例 句

衙役把他拖到大堂之上,~,先痛打一顿。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混淆黑白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问青红皂白 混为一谈 是非不分 不分青白

反义词

泾渭分明 黑白分明 是非分明

⑦ 成语势不两什么

势不两存_成语解释

拼音:shì bù liǎng cún

释义:指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版

出处:《韩非子·孤愤》:权“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

例句:得报恳恻,知与休久结嫌隙,~。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⑧ 势不两立的意思是什么

势不两抄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成语解释

成语: 势不两立

拼音: shì bù liǎng lì

解释: 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成语典故

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举例造句: 这饮马川贼人这等可恶!几番来搅扰,与他势不两立!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

词语辨析

拼音代码: *** ll

近义词:你死我活、誓不两立

反义词:情投意合、亲密无间

⑨ 誓不两立与势不两立哪个是成语

势不两立是成语,前者是电视剧等剧情需要发展出来的词语,并非成语,意味着两个人的敌对专关系。属

而后一个是自古有之,古代势力间的抗衡。现在也引申为何前者类似的意境。所以常常会被搞混。

⑩ 成语 shi bu lian li 势不两立 誓不两立 两个哪个正确呀

势不来两立

发 音 shì bù liǎng lì 大家自注意是势不两立,不是誓不两立大家不要误传啊,误人子弟。

释 义 发誓绝不与对方同时存在。形容仇恨极深。

出 处 《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示 例 这饮马川贼人这等可恶!几番来搅扰,与他~!(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

形容很有经验成语?

“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的意思是:如果有人上书议政,只要言辞直率,道理中肯,有利于治国,不管我***纳与否,都必须记载在史书上。这句话出自《贞观政要》第七卷,是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修国史房玄龄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主要表明了唐太宗的治世理念。

《贞观政要》节选及翻译

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翻译:贞观初年,唐太宗对监修国史的官员房玄龄说:“我发现《汉书》、《后汉书》记录有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这些文章文辞浮华,无益于对帝王的劝诫,为什么还要收录在史书上呢?今后,如果有人上书议政,只要言辞直率,道理中肯,有利于治国,不管我***纳与否,都必须记载在史书上。”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请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唐太宗说:“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人,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可是他们的行为大都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统统断送在他们手中。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何必一定要有文章流传后世呢?”太宗最终不许编文集。

宋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一翻译

形容人有经验的成语

老马识途、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措置裕如

一、老马识途 [ lǎo mǎ shí tú ]

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自:秦 韩非《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来冬回来,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用了。’就放老马来跟随他。于是找到了路“

二、轻车熟路 [ qīng chē shú lù ]

解释: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

出自:唐·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译文:如果马儿驾轻车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他先后啊。

三、驾轻就熟 [ jià qīng jiù shú ]

解释:驾:赶马车。驾轻车,走熟路。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

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到了场期日迫,只得把功令所有条件略为照顾,以求风檐寸晷,有驾轻就熟之乐。

四、得心应手 [ dé xīn yìng shǒu ]

解释: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出自:战国 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译文:不慢不快,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五、措置裕如 [ cuò zhì yù rú ]

解释:措置:处理,安排;裕如:从容不迫,很有办法的样子。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常用来称赞人有办事的才能和经验

出自:清·刘坤一《提督因疾出缺请旨简放折》:“前署苏松、福山等镇篆务措置裕如,堪以很令署理。”

译文:前签署苏松、福山等人镇守篆事务措置裕如,可以用很令署理

形容“善于总结经验”的成语有什么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闻一知十、温故知新

一、举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二、融会贯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解释: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自:宋 朱熹《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译文:举一而三次,听说一而知十,于是学者用功之深,穷理的成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才落到这一步。

三、触类旁通 [ chù lèi páng tōng ]

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自:西周 周文王《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译文:再引申其义,触动类推而增长,天下所能之事皆无所遗了。

四、闻一知十 [ wén yī zhī shí ]

解释: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译文:我怎么敢指望回?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我听到一个一可以了解第二个

五、温故知新 [ wēn gù zhī xīn ]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形容非常熟练,有经验的成语有哪些

如臂使指、游刃有余、手到擒来、得心应手、轻车熟路

一、如臂使指

白话释义:比喻指挥如意

朝代:唐·

作者:独孤及

出处:《唐丞相故江陵尹御史大夫吕湮谥议》:“且训其三军;如臂使指。”

翻译:训练三军的战士,就像手臂指挥手指一样

二、游刃有余

白话释义:比喻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朝代:春秋

作者:庄子

出处:《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翻译:那节的有机会,而刀的不好。因为没有厚到有机会,看上去它们在刀刃会有空余的地方了

三、手到擒来

白话释义:手一到就把敌人捉拿过来,比喻做事很有把握或毫不费力就能成功。

朝代:明

作者:·吴承恩

出处:《西游记》“我共师兄去;手到擒来。”

四、得心应手

白话释义:心里怎样想,手里就能怎样做。比喻技艺纯熟,心手相应

朝代:春秋

作者:庄子

出处:《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翻译:这里面有规律,但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五、轻车熟路

白话释义:比喻任务不重,又有经验,做起来容易。

朝代:唐

作者:韩愈

出处:·《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翻译: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

有很多经验用成语形容

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初出茅庐: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措置裕如:措置:处理,安排;裕如:从容不迫,很有办法的样子。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常用来称赞人有办事的才能和经验。

耳闻不如目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隔年皇历:比喻过时的事物或陈旧的经验,在新的情况下已经用不上。

驾轻就熟:驾轻车,走熟路。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

见多识广: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老马识途: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老于世故:老:老练,富有经验;世故:处世经验。指对社会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阅历。

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入铁主簿:比喻有才能有经验的官员。

三折肱,为良医: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

少不更事: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少不经事: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身经百战: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

生搬硬套:生:生硬。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事不师古: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形容人经验丰富的成语有什么

博览五车 博闻多识 博物多闻 读书破万卷 寡见鲜闻 钜学鸿生 立地书厨 饱学之士 博大精深 博而专不精 博而寡要属 博识多通 博通经籍 博物洽闻 博学多才 博学多闻

形容人经验丰富的成语

博览五车 博闻多识 博物多闻 读书破万卷 寡见鲜闻 钜学鸿生 立地书厨 饱学版之士 博大精权深 博而不精 博而寡要 博识多通 博通经籍 博物洽闻 博学多才 博学多闻

形容有很多经验的成语有哪些

学富五车驾轻就熟见多识广

老马识途老于世故身经百战

形容经验的成语

九折臂 九:泛指多次;折:断。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饱谙世故 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

出处:宋·楼钥《吴参议达观斋》诗:“吴侯晚到东海滨,饱谙世故无戚欣。”

饱经沧桑 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出处:王蒙《轮下》:“而你是一个四十六岁的男人,饱经沧桑,眼角皱纹细密如网。”

饱经风霜 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雪霜,丝鬓如银。”

饱经风雨 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同“饱经风霜”。

出处:孙犁《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我们的道路总算走得很长了吧,是坎坷不平的,也是饱经风雨的,终于走到现在。”

饱经世变 指经历了许多人世变故。

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三:“我这位表姊,本是家乡的名美人,现在他饱经世变,家庭生活的苦痛已经如狂风骤雨扫净了春意。”

饱经世故 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

出处:宋·陆游《书兴》诗:“占得溪山卜数椽,饱经世故气犹全。”

饱经霜雪 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霜雪,丝鬓如银。”

饱经忧患 指经历了许多困苦患难。

出处: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第一场:“盛太夫人,夏完淳之嫡母,年五十余,因饱经忧患,甚显衰老。”

饱练世故 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同“饱谙世故”。

出处:宋·叶适《郭府君墓志铭》:“察江之言,皆饱练世故而不回挠,是足以继其父兄矣。”

伏虎降龙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回:“岂不知俺赵匡胤是个打光棍的行手,凭你什么三头六臂,伏虎降龙的手段,若遇了俺时,须叫他走了进来,爬了出去。”

攻无不克 克:攻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瓜熟蒂落 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十六:“体地法天,负阴抱阳,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时。”

果熟蒂落 指果实成熟,果蒂自然脱落。也比喻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出处:冰心《悼念茅公》:“他们都是当时文坛上朵朵怒放的奇花,花褪残红后,结了硕大深红的果子,果熟蒂落,他们一个个地自己贡献出来。”

驾轻就熟 驾:赶马车。驾轻车,走熟路。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

出处:唐·韩愈《关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见多识广 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卷一:“还是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到胜十倍。”

举世无敌 世界上没有能胜得过的。

出处: ***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他们认为是‘异常强大’的,‘举世无敌’的。”

老马识途 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老于世故 老:老练,富有经验;世故:处世经验。指对社会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阅历。

出处:唐·韩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

靡坚不摧 指能摧毁任何坚固的东西。形容力量强大。

能征惯战 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身经百战 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

出处:《资志通鉴·后唐纪·庄宗同光三年》:“且群臣或从陛下岁久,身经百战,所得不过一州。”

熟路轻车 比喻处世有经验,办起事来很容易。同“熟路轻辙”。

熟路轻辙 驾轻快的车,走熟悉的路。比喻处世有经验,办起事来很容易。

熟门熟路 熟悉门径,了解情况,很有经验。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王孝廉是熟门熟路,管门的一向认得,立时请进,并不阻挡。”

所当无敌 犹言所向无敌。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所向无敌 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无坚不摧 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

出处:《旧唐书·孔巢文传》:“(田)悦酒酣,自其骑之艺,拳勇之略,因曰:‘若蒙见用,无坚不摧。’”

无坚不陷 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同“无坚不摧”。

席卷天下 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游刃有余 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出处:语出《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羽毛丰满 小鸟的羽毛已经长全。比喻已经成熟或实力已强大。

出处: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十二:“而彼林木丛杂中,有羽毛丰满而栖于奥援者,令人可望而不可即。”

战无不克 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出处:清·昭梿《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辟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徕数郡。”

战无不胜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斫轮老手 斫轮:斫木制造车轮。指对某种事情经验丰富的人。

出处:《庄子·天道》:“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无敌于天下 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攻:攻打;克:攻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古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端赖吾能用兵之将,球至于今,邈不可得。”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处: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形容 经验 成语

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饱谙世故: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

饱经世故: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

饱练世故: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同“饱谙世故”。

不经世故: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初出茅庐: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传经送宝:经:经典,经验。把成功的经验和办法传送给别人。

措置裕如:措置:处理,安排;裕如:从容不迫,很有办法的样子。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常用来称赞人有办事的才能和经验。

刀笔老手:刀笔:古人在竹简上写字,错了用刀削去重写。旧指撰写公文或诉状有经验的人。

耳闻不如面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闻不如目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隔年皇历:皇历:原指清朝廷颁发的历书,后泛指历本。隔了一年的黄历。比喻过时的事物或陈旧的经验,在新的情况下已经用不上。

管仲随马:管仲:春秋齐桓公的相国;随:跟从。管仲随着马走。比喻尊重前人的经验。

惯战能征:征:征讨。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善于作战。

驾轻就熟:驾:赶马车。驾轻车,走熟路。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

见多识广: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借镜观形:借:凭借。比喻参考和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经多见广:经历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隋书·牛弘传》翻译

◎儒林一

○聂崇义 邢昺 孙奭 王昭素 孔维 孔宜 崔颂(子曥) 尹拙 田

敏 辛文悦 李觉 崔颐正(弟偓佺)李之才

聂崇义,河南洛阳人。少举《三礼》,善《礼》学,通经旨。汉乾佑中,累

官至国子《礼记》博士,校定《公羊春秋》,刊板于国学。周显德中,累迁国子

司业兼太常博士。先是,世宗以郊庙祭器止由有司相承制造,年代浸久,无所规

式,乃命崇义检讨摹画以闻。四年,崇义上之,乃命有司别造焉。

五年,将禘于太庙,言事者以宗庙无祧室,不当行禘祫之礼。崇义援引故事

上言,其略曰:“魏明帝以景初三年正月上仙,至五年二月祫祭,明年又禘,自

兹后以五年为禘。且魏以武帝为太祖,至明帝始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证

一也。宋文帝元嘉六年,祠部定十月三日大祠,其太学博士议云:案禘祫之礼,

三年一,五年再。宋高祖至文帝裁亦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证二也。梁武

帝用谢广议,三年一禘,五年一祫,谓之大祭,禘祭以夏,祫祭以冬。且梁武乃

受命之君,裁追尊四朝而行禘祫,则知祭者是追养之道,以时移节变,孝子感而

思亲,故荐以首时,祭以仲月,间以禘祫,序以昭穆,乃礼之经也。非关宗庙庙

与未备。其证三也。”终从崇义之议。

未几,世宗诏崇义参定郊庙祭玉,又诏翰林学士窦俨统领之。崇义因取《三

礼图》再加考正,建隆三年四月表上之,俨为序。太祖览而嘉之,诏曰:“礼器

礼图,相承传用,浸历年祀,宁免差违。聂崇义典事国庠,服膺儒业,讨寻故实,

刊正疑讹,奉职效官,有足嘉者。崇义宜量与酬奖。所进《三礼图》,宜令太子

詹事尹拙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议,所冀精详。苟有异同,善为商确。”五月,赐

崇义紫袍、犀带、银器、缯帛以奖之。拙多所驳正,崇义复引经以释之,悉以下

工部尚书窦仪,俾之裁定。仪上奏曰:“伏以圣人制礼,垂之无穷,儒者据经,

所传或异,年祀浸远,图绘缺然。踳驳弥深,丹青靡据。聂崇义研求师说,耽

味礼经,较于旧图,良有新意。尹拙爰承制旨,能罄所闻。尹拙驳议及聂崇义答

义各四卷,臣再加详阅,随而裁置,率用增损,列于注释,共分为十五卷以闻。”

诏颁行之。

拙、崇义复陈祭玉鼎釜异同之说,诏下中书省集议。吏部尚书张昭等奏议曰:

按聂崇义称:祭天苍璧九寸圆好,祭地黄琮八寸无好,圭、璋、琥并长九寸。

自言周显德三年与田敏等按《周官》玉人之职及阮谌、郑玄旧图,载其制度。

臣等按:《周礼》玉人之职,只有“璧琮九寸”、“瑑琮八寸”及“璧羡

度尺、好三寸以为度”之文,即无苍璧、黄琮之制。兼引注有《尔雅》“肉倍好”

之说,此即是注“璧羡度”之文,又非苍璧之制。又详郑玄自注《周礼》,不载

尺寸,岂复别作画图,违经立异?

《四部书目》内有《三礼图》十二卷,是隋开皇中敕礼官修撰。其图第一、

第二题云“梁氏”,第十后题云“郑氏”,又称不知梁氏、郑氏名位所出。今书

府有《三礼图》,亦题“梁氏”、“郑氏”,不言名位。厥后有梁正者,集前代

图记更加详议,题《三礼图》曰:“陈留阮士信受《礼》学于颍川綦册君,取其

说,为图三卷,多不按《礼》文而引汉事,与郑君之文违错。”正删为二卷,其

阮士信即谌也。如梁正之言,可知谌之纰谬。兼三卷《礼图》删为二卷,应在今

《礼图》之内,亦无改祭玉之说。

臣等参详自周公制礼之后,叔孙通重定以来,礼有纬书,汉代诸儒颇多著述,

讨寻祭玉,并无尺寸之说。魏、晋之后,郑玄、王肃之学各有生徒,《三礼》、

《六经》无不论说,检其书,亦不言祭玉尺寸。臣等参验画图本书,周公所说正

经不言尺寸,设使后人谬为之说,安得便入周图?知崇义等以诸侯入朝献天子夫

人之琮璧以为祭玉,又配合“羡度”、“肉好”之言,强为尺寸,古今大礼,顺

非改非,于理未通。

又据尹拙所述礼神之六玉,称取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所撰《三礼义宗》内“昊

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长尺二寸,以法十二时;祭地之琮长十寸,以效地

之数。”又引《白虎通》云:“方中圆外曰璧,圆中方外曰琮。”崇义非之,以

为灵恩非周公之才,无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补六玉阙文,尤不合礼。

臣等窃以刘向之论《洪范》,王通之作《元经》,非必挺圣人之姿,而居上

公之位,有益于教,不为斐然。臣等以灵恩所撰之书,聿稽古训,祭玉以十二为

数者,盖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时,封山之玉牒十二寸,园丘之笾

豆十二列,天子以镇圭外守,宗后以大琮内守,皆长尺有二寸。又裸圭尺二寸,

王者以祀宗庙。若人君亲行之郊祭,登坛酌献,服大裘,搢大圭,行稽奠,而手

秉尺二之圭,神献九寸之璧,不及礼宗庙裸圭之数,父天母地,情亦奚安?则灵

恩议论,理未为失,所以自《义宗》之出,历梁、陈、隋、唐垂四百年,言礼者

引为师法,今《五礼精义》、《***礼》、《郊祀录》皆引《义宗》为标准。近

代晋、汉两朝,仍依旧制。周显德中,田敏等妄作穿凿,辄有更改。自唐贞观之

后,凡三次大修五礼,并因隋朝典故,或节奏繁简之间稍有厘革,亦无改祭玉之

说。伏望依《白虎通》、《义宗》、唐礼之制,以为定式。

又尹拙依旧图画釜,聂崇义去釜画镬。臣等参详旧图,皆有釜无镬。按《易

·说卦》云“坤为釜”,《诗》云“惟锜及釜”,又云“溉之釜鬲”,《春秋传》

云“锜釜之器”,《礼记》云“燔黍捭豚”,解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

即釜之为用,其来尚矣,故入于《礼图》。今崇义以《周官》祭祀有省鼎镬,供

鼎镬,又以《仪礼》有羊镬、豕镬之文,乃云画釜不如画镬。今诸经皆载釜之用,

诚不可去。又《周》、《仪礼》皆有镬之文,请两图之。又若观诸家祭祀之画,

今代见行之礼,于大祀前一日,光禄卿省视鼎镬。伏请图镬于鼎下。

诏从之。未几,崇义卒,《三礼图》遂行于世,并画于国子监讲堂之壁。

崇义为学官,兼掌礼,仅二十年,世推其该博。郭忠恕尝以其姓嘲之曰:

“近贵全为聩,攀龙即作聋。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崇义对曰:“仆不能

为诗,聊以一联奉答。”即云:“勿笑有三耳,全胜畜二心。”盖因其名以嘲之。

忠恕大惭,人许其机捷而不失正,真儒者之戏云。

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初举《五经》,廷试日,召升殿讲

《师》、《比》二卦,又问以群经发题。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经》及第,授大

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赐钱二十万。昺以是监处楚、泰间,泰僻左而楚会要,

盐食为急,请改隶楚州,从之。明年,召为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迁尚书博士,

出知仪州,就转国子博士。代还,赐绯,选为诸王府侍讲。雍熙中,迁水部员外

郎,改司勋。端拱初,赐金紫,累迁金部郎中。

真宗即位,改司勋郎中,俄知审刑院,以昺儒者不达刑章,命刘元吉同领其

事。是冬,昺上表自陈夙侍讲讽,迁右谏议大夫。咸平初,改国子祭酒。二年,

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昺为之。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牷等校

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

《尔雅义疏》,及成,并加阶勋。俄为淮南、两浙巡抚使。初置讲读之职,即于

便坐令昺讲《左氏春秋》,侍读预焉。五年讲毕,宴近臣于崇政殿,赐昺袭衣、

金带,加器币,仍迁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学士如故。知审官院陈恕丁内艰,

以昺权知院事。

景德二年,上言:“亡兄素尝举进士,愿沾赠典。”特赠大理评事。是夏,

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

正义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板本大备,

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上喜曰:“国家虽尚儒术,非四方无事,

何以及此!”上又访以学馆故事,有未振举者,昺不能有所建明。先是,印书所

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

亦厌其寥落。上方兴起道术,又令昺与张雍、杜镐、孙奭举经术该博、德行端良

者,以广学员。三年,加刑部侍郎。

昺居近职,常多召对,一日从容与上语及宫邸旧僚,叹其沦丧殆尽,唯昺独

存。翌日,赐白金千两,且诏其妻至宫庭,赐以冠帔。四年,昺以羸老艰于趋步

上前,自陈曹州故乡,愿给***一年归视田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

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耶?”昺又言杨砺、夏侯峤同为府僚,二臣没皆

赠尚书。上悯之,翌日,谓宰相曰:“此可见其志矣。”即超拜工部尚书、知曹

州、职如故。

入辞日,赐袭衣、金带。是日,特开龙图阁,召近臣宴崇和殿,上作五、七

言诗二首赐之,预宴者皆赋。昺视壁间《尚书》、《礼记图》,指《中庸》篇曰: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因陈其大义,上嘉纳之。及行,又令近臣祖送,设会于宜

春苑。大中祥符初,上东封泰山,昺表曹州民请车驾经由本州,仍令济阴令王范

部送父老诣阙,优诏答之。俄召还。车驾进发,命判留司御史台。礼毕,进位礼

部尚书。

上勤政悯农,每雨雪不时,忧形于色,以昺素习田事,多委曲访之。初,田

家察阴晴丰凶,皆有状候,老农之相传者率有验,昺多***其说为对。又言:“民

之灾患,大者有四: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灾岁必有其一,但或

轻或重耳。四事之害,旱为甚,盖田无畎浍,悉不可救,所损必尽。《传》曰: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此之谓也。”

三年,被病请告,诏太医诊视。六月,上亲临问疾,赐名药一奁、白金器千

两、缯彩千匹。国朝故事,非宗戚将相,无省疾临丧之礼,特有加于昺与郭贽者,

以恩旧故也。未几,有旨命中书召其子太常博士知东明县仲宝、国子博士知信阳

军若思还侍疾。逾月卒,年七十九,则左仆射,三子并进秩。

初,雍熙中,昺撰《礼选》二十卷献之,太宗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

观之甚悦,因问卫绍钦曰:“昺为诸王讲说,曾及此乎?”绍钦曰:“诸王常时

访昺经义,昺每至发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复陈之。”太宗益喜。上尝因内阁暴

书,览而称善,召昺同观,作《礼选赞》赐之。昺言:“家无遗稿,愿得副本。”

上许之。缮录未毕而昺卒,亟诏写二本,一本赐其家,一本俾置冢中。

昺在东宫及内庭,侍上讲《孝经》、《礼记》、《论语》、《书》、《易》、

《诗》、《左氏传》。据传疏敷引之外,多引时事为喻,深被嘉奖。上尝问:

“管仲、召忽皆事公子纠,小白之入,召忽死之,管仲乃归齐相桓公。岂非召忽

以忠死,而管仲不能固其节,为臣之道当若是乎?又郑注《礼记·世子篇》云:

‘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朕以为本经旨意必不然也。且夏禹焦劳,

有玄圭之赐,而享国永年。若文王能忧人之心,不自暇逸,纵无感应,岂至亏损

寿命耶?”各随其事理以对。

先是,咸平中,王钦若知贡举,有告其受举人贿赂者,下御史台鞫得状,钦

若自诉,诏昺与边肃、毋宾古、阎承翰就太常寺覆推。昺力辨钦若,而洪湛抵罪,

钦若以是德之。昺之厚被宠顾,钦若与有功焉。

仲宝贪猥不才,举止率易,士大夫多鄙笑之。钦若在中书,用为三司判官,

后至祠部郎中,坐赃黜官,卒。若思终于驾部郎中。

孙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幼与诸生师里中王彻,彻死,有从奭问经者,

奭为解析微指,***惊服,于是门人数百皆从奭。后徙居须城。

《九经》及第,为莒县主簿,上书愿试讲说,迁大理评事,为国子监直讲。

太宗幸国子监,召奭讲《书》,至“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帝曰:

“此至言也。商宗乃得贤相如此耶!”因咨嗟久之。赐五品服。真宗以为诸王府

侍读。会诏百官转对,奭上十事。判太常礼院、国子监、司农寺,累迁工部郎中,

擢龙图阁待制。

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大中祥符初,得天书于

左承天门,帝将奉迎,召宰相对崇政殿西庑。王旦等曰:“天贶符命,实盛德之

应。”皆再拜称万岁。又召问奭,奭对曰:“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

也?”帝既奉迎天书,大赦改元,布告其事于天下,筑玉清昭应宫。是岁,天书

复降泰山,帝以亲受符命,遂议封禅,作礼乐。王钦若、陈尧叟、丁谓、杜镐、

陈彭年皆以经义左右附和,由是天下争言符瑞矣。

四年,又将祀汾阴,是时大旱,京师近郡谷踊贵,奭上疏谏曰:“先王卜征,

五年岁习其祥,祥习则行,不习则增修德而改卜。陛下始毕东封,更议西幸,殆

非先王卜征五年慎重之意,其不可一也。夫汾阴后土,事不经见。昔汉武帝将封

禅,故先封中岳,祠汾阴,始巡幸郡县,遂有事于泰山。今陛下既已登封,复欲

幸汾阴,其不可二也。古者圜丘方泽,所以郊祀天地,今南北郊是也。汉初承秦,

唯立五畤以祀天,而后土无祀,故武帝立祠于汾阴。自元、成以来,从公卿之议,

遂徙汾阴后土于北郊,后之王者多不祀汾阴。今陛下已建北郊,乃舍之而远祀汾

阴,其不可三也。西汉都雍,去汾阴至近。今陛下经重关,越险阻,轻弃京师根

本,而慕西汉之虚名,其不可四也。河东,唐王业之所起也。唐又都雍,故明皇

间幸河东,因祠后土。圣朝之兴,事与唐异,而陛下无故欲祀汾阴,其不可五也。

昔者周宣王遇灾而惧,故诗人美其中兴,以为贤主。比年以来,水旱相继,陛下

宜侧身修德,以答天谴,岂宜下徇奸回,远劳民庶,盘游不已,忘社稷之大计?

其不可六也。夫雷以二月启蛰,八月收声,育养万物,失时则为异。今震雷在冬,

为异尤甚。此天意丁宁以戒陛下,而反未悟,殆失天意,其不可七也。夫民,神

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今国家土木之功累年未息,水旱几沴,

饥馑居多,乃欲劳民事神,神其享之乎?此其不可八也。陛下必欲为此者,不过

效汉武帝、唐明皇,巡幸所至,刻石颂功,以崇虚名,夸示后世尔。陛下天资圣

明,当慕二帝、三王,何为下袭汉、唐之虚名,其不可九也。唐明皇以嬖宠奸邪,

内外交害,身播国屯,兵交关下,亡乱之迹如此,由狃于承平,肆行非义,稔致

祸败。今议者引***故事以为盛烈,乃欲倡导陛下而为之,臣切为陛下不取,此

其不可十也。臣言不逮意,陛下以臣言为可取,愿少赐清问,以毕臣说。”

帝遣内侍皇甫继明就问,又上疏曰:

陛下将幸汾阴,而京师民心弗宁,江、淮之众困于调发,理须镇安而矜存之。

且土木之功未息,而夺攘之盗公行,外国治兵,不远边境,使者虽至,宁可保其

心乎?昔陈胜起于徭戍,黄巢出于凶饥,隋炀帝勤远略而唐高祖兴于晋阳,晋少

主惑小人而耶律德光长驱中国。陛下俯从奸佞,远弃京师,涉仍岁荐饥之墟,修

违经久废之祠,不念民疲,不恤边患。安知今日戍卒无陈胜,饥民无黄巢,英雄

将无窥伺于肘腋,外敌将无观衅于边陲乎?

先帝尝议封禅,寅畏天种,寻诏停寝。今奸臣乃赞陛下力行东封,以为继成

先志。先帝尝欲北平幽朔,西取继迁,大勋未集,用付陛下,则群臣未尝献一谋、

画一策,以佐陛下继先帝之志者,反务卑辞重币,求和于契丹,蹙国縻爵,姑息

于继迁,曾不思主辱臣死为可戒,诬下罔上为可羞。撰造祥瑞,***托鬼神,才毕

东封,便议西幸,轻劳车驾,虐害饥民,冀其无事往还,便谓成大勋绩。是陛下

以祖宗艰难之业,为奸邪侥幸之资,臣所以长叹而痛哭也。夫天地神只,聪明正

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未闻专事笾豆簠簋,可邀福祥。《春秋传》

曰:“国之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愚臣非敢妄议,惟陛下终赐裁择。

后天下数有灾变,又言:“古者五载巡守,有国之事尔,非必有紫气黄云,

然后登封,嘉禾异草,然后省方也。今野雕山鹿,郡国交奏,秋旱冬雷,群臣率

贺,退而腹非窃笑者比比皆是。孰谓上天为可罔,下民为可愚,后世为可欺乎?

人情如此,所损不细,惟陛下深鉴其妄。”

六年,又上疏曰:“陛下封泰山,祀汾阴,躬谒陵寝,今又将祠于太清宫,

外议籍籍,以谓陛下事事慕效唐明皇,岂以明皇为令德之主耶?甚不然也。明皇

祸曹之迹有足为深戒者,非独臣能知之,近臣不言者,此怀奸以事陛下也。明皇

之无道,亦无敢言者,及奔至马嵬,军士已诛杨国忠,请矫诏之罪,乃始谕以识

理不明,寄任失所。当时虽有罪己之言,觉寤已晚,何所及也。臣愿陛下早自觉

寤,抑损虚华,斥远邪佞,罢兴土木,不袭危乱之迹,无为明皇不及之悔,此天

下之幸,社稷之福也。”帝以为“封泰山,祠汾阴,上陵,祀老子,非始于明皇。

《***礼》今世所循用,不可以天宝之乱,举谓为非也。秦为无道甚矣,今官名、

诏妙、郡县犹袭秦旧,岂以人而废言乎?”作《解疑论》以示群臣。然知奭朴忠,

虽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

久之,以父老请归田里,不许,以知密州。居二年,迁左谏议大夫,罢待制。

还,纠察在京刑狱。是时初置天庆、天祺、天贶、先天、降圣节,天下设斋醮张

燕,费甚广。奭又请裁省浮用,不报。复出知河阳,又求解官就养,迁给事中,

徙垧州。

天禧中,朱能献《乾佑天书》。复上疏曰:

朱能者,奸憸小人,妄言祥瑞,而陛下崇信之,屈至尊以迎拜,归秘殿以

奉膊,上自朝廷,下及闾巷,靡不痛心疾首,反唇腹非,而无敢言者。

昔汉文成将军以帛书饭牛,既而言牛腹中有奇书,杀视得书,天子识其手迹。

又有五利将军妄言,方多不仇,二人皆坐诛。先帝时有侯莫陈利用者,以方术暴

得宠用,一旦发其奸,诛于郑州。汉武可谓雄材,先帝可谓英断。唐明皇得《灵

宝符》、《上清护国经》、《宝券》等,皆王鉷、田同秀等所为,明皇不能显

戮,怵于邪说,自谓德实动天,神必福我。夫老君,圣人也。傥实降语,固宜不

妄,而唐自安、史乱离,乘舆播越,两都荡覆,四海沸腾,岂天下太平乎?明皇

虽况得归阙,复为李辅国劫迁,卒以忧终,岂圣寿无疆、长生久视乎?以明皇之

英睿,而祸患猥至曾不知者,良由在位既久,骄亢成性,谓人莫己若,谓谏不足

听#心玩居常之安,耳熟导谀之说,内惑宠嬖,外任奸回,曲奉鬼神,过崇妖妄。

今收见老君于阁上,明日见老君于山中。大臣尸禄以将迎,端士畏威而缄默。既

惑左道,既紊政经,民心用离,变起仓卒。当是之时,老君宁肯御兵,宝符安能

排蒲邪?今朱能所为,或类于此,愿陛下思汉武之雄材,法先帝之英断,鉴明皇

之踪祸,庶几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未几,能果败。奭又尝请减修寺度僧,帝虽未用其言,尝令向敏中谕令陈时

政访失奭以纳谏、恕直、轻徭、薄敛四事为言,颇施行焉。

复十户,以供洒扫。乘生灵珍,袭爵,历秘书郎,太和十九年,改封崇圣侯,邑

百户。灵珍生文泰。文泰生渠,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改封恭圣侯。后周宣帝大

象二年,追封孔子为邹国公,以渠袭爵,邑百户。

渠生长孙,隋文帝复封长孙为邹国公。长孙生嗣哲,应制举,历泾州司兵参

军、太子通事舍人,大业四年,改封绍圣侯、邑百户。嗣哲生德伦,唐太宗贞观

十一年,封褒圣侯,邑百户,朝会位同三品,复其子孙。则天天授二年,赐德伦

玺书、衣服。德化生崇基,袭侯,中宗神龙元年,授朝散大夫。崇基生璲之,

玄宗***中,历国子四门博士、邠王府文学、蔡州长史。二十七年,诏追谥孔子

为文宣王,改封褒圣侯禘之为袭文宣公,兼兖州长史。璲之生萱,袭封,历兖

州泗水令。萱生齐卿,德宗建中三年,诏以齐卿为兖州司马,陷于东平,卒。至

宪宗元和十三年,平李师道,其子惟晊归鲁,诏以惟晊为兖州参军,奉夫子

祀,复五十户,以供洒扫。惟晊生策,会昌元年,历国子监丞、尚书博士。充弘文馆学士、判馆事。议者以敏止可任学官,宰相桑维翰闻之,即改授检校右

仆射,复为祭酒。汉乾佑中,拜尚书右丞,判国子监。

周广顺初,改左丞,遣使契丹,将岁赂钱十万贯,止其侵剽,契丹不许。周

祖将亲郊,命权判太常卿事。世宗即位,真拜太常卿、检校左仆射,加司空。显

德五年,上章请老,赐诏曰:“卿详明礼乐,博涉典坟,为儒学之宗师,乃荐绅

之仪表。朕方资旧德,以访话言,遽览封章,愿致官政。引年之制难著旧文,尊

贤之心方深虚伫,所请宜不允。”迁工部尚书。俄再上表愿归故乡,以遂首丘之

志,改太子少保致仕,归淄州别墅。恭帝即位,加少傅。开宝四年,卒,年九十

二。

敏解官归乡,有良田数十顷,多酿美酒待宾客。体强少疾,徒步往来闾巷间,

不以杖。每日亲授诸子经。自作父墓碑,辞甚质。敏尝使湖南,路出荆渚,以印

本经书遗高从诲,从诲谢曰:“祭酒所遗经书,仆但能识《孝经》耳。”敏曰:

“读书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如《诸侯章》云‘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

满而不溢’,皆至要之言也。”时从诲兵败于郢,故敏以此讽之,从诲大惭。

敏虽笃于经学,亦好为穿凿,所校《九经》,颇以独见自任,如改《尚书·

盘庚》“若网在纲”为“若纲在纲”,重言“纲”字。又《尔雅》“椴,木槿”

注曰:“日及”,改为“白及”。如此之类甚众,世颇非之。

子章,至殿中丞。

辛文悦者,不知何许人。以《五经》教授,太祖幼时从其肄业。周显德中,

Open a Huang beginning, move to teach to spread to ride to often wait on, secretary Jian.The Hong looses Yi by ancient works, ascend form to please to open road of dedicate the book, Yue: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s the interest, cause still Yi.The Yao book Zhao is at the Pao righteousness, the writing was born in a Changjei, sage so the Hong preaches religion to lead, Bo thou now, the Yang is at Wang2 Ting2, four Wus summer.The past Yao call most Sage Master, still study of ancient relics way but speech, Shun it big Zhi, still the elephant of view the ancients.《Week officer 》, private records Zhang three Huangs the book of five emperors and everywhere its ambition.Martial Wang2 Wen4 Emperor Huang, Zhuan Xu's way, too male Yue:"At 《Dan book 》."BE to know that holding a sign resists Li, there is stateowned in the house, the He tastes not with 《poem 》, 《book 》and for teach, succeed because of gift joy also.

The week of the Xi is virtuous since Shuai, old Be le***e by Wen.The Confucius just opens the plain king's industry by big saint, the charter set say and make 《gift 》publish 《poem 》, certificate five start but fix 《spring autumn 》, Chan 《ten wings 》but Hong 《easy 》way.Cure a national body, be Fan4 Chui2 Fa3.And Qin2 Huang2 Yu4 Yu, destroy various Hou, ***oint power, the matter doesn't imitate the ancients and started a Fen book of make, go accidentally the Xing of language.Royal ancestors gr***e book, sweep floor a book all 》originally since first Wu, thus Dian Fu.The minister is with the diagram Chen speech, classic rise and fall, letter supported by proof number.This an E of the book al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