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莱娱亲讽刺了什么?_老莱娱亲的不合理之处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26 0
  1. 《朝花夕拾》后记主要讲了什么?
  2. 老莱娱亲讽刺了什么 和埋儿奉母一样备受争议
  3.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讽刺那几件事情?
  4. 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讽刺了什么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包含《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共计10篇。

1、《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老莱娱亲讽刺了什么?_老莱娱亲的不合理之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4、《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5、《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7、《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10、《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扩展资料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朝花夕拾》写的虽然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对亲人和师友的缅怀、眷念,但同时又超越于此而表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这是一般的回忆散文所不可企及的。

因为这些散文中习见的只是一些纯属个人的所谓家务事、儿女情,纯属个人的沉浮起落和情感波澜;主人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点也看不到身外涌动的时代风云和飘散的炮火硝烟。有些散文作品有助于了解某个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态,却难以展示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朝花夕拾》则与此不同。

由于作者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襟怀,这就使作品显示了抒写个人遭遇与关注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个历史时代的行迹。

参考资料:

朝花夕拾-百度百科

《朝花夕拾》后记主要讲了什么?

因为年近七十的老莱学儿童啼哭以讨父母的欢心,却用“诈跌”的手段,让人觉得非常虚伪;同时鲁迅认为欺诈手段也不符合儿童的心理,鲁迅认为老莱这样的行为只会让人觉得做作、恶心。

具体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篇,鲁迅写道: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上兆下鼓〗也,朱熹曰:“上兆下鼓,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

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叶,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扩展资料

此文章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鲁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对于当下的国人,孝道该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真正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定的人。

其实对于中国古代的24孝,我们应该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辩证的借鉴。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杂文为主,代表作有:***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史略》;散文诗集《野草》。

百度百科-二十四孝图

老莱娱亲讽刺了什么 和埋儿奉母一样备受争议

《后记》作为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尾声,主要内容是补充前文,说得确切一点,主要对《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作补叙。

这篇《后记》提及大量的资料,信息量很大,但线索是清晰的。作者鲁迅主要补充了《二十四孝图》中提到的“郭巨埋儿”“老莱娱亲”,再次批判了封建孝道以及封建文化扼性的本质,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御用文人”粉饰太平的嘴脸。

同时,补充了《无常》中的无常形象及其演绎。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鲁迅认真、严谨的为文为人的品格。比如开篇为“麻胡子”正名,解嘲自己“咎有应得”;比如对于无常画像,费尽心思取证。

评价:

《朝花夕拾》集中部分散文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

作者每每把回忆往事与抨击时弊结合起来,笔锋犀利,体现了鲁迅一贯的战斗风格。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讽刺那几件事情?

《二十四孝》中收集了古代人孝顺父母的种种美德故事,老莱娱亲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很多人都不喜欢这个故事,包括鲁迅也曾经在文章中表达过对老莱娱亲做法的反感。那么老莱娱亲主要讲了什么?为什么大家会反感它呢?

 《二十四孝》中全都是讲的那些孝子们的故事,本来应该很感人的,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迂腐而又愚蠢的孝道,让人现在看来,会觉得矫情,不自然。

 其中老莱娱亲的故事很简单,主要就是讲了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为了孝顺父母,把自己扮成儿童,装作孩子啼哭的样子,来讨父母欢心的故事。

 鲁迅是这样评价老莱娱亲的,他说他不能够接受一个老头,拿着拨浪鼓,在父母跟前扮可爱的样子,他觉得这是装佯,侮辱了孩子;。

 其实二十四孝;中还有挺多这种让人看后觉得有些肉麻矫情,甚至为了尽孝道而不顾***法纪的故事。比如郭巨埋儿奉母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

 郭巨家里穷,养不起老母亲和三岁的儿子。郭巨因为不忍心看着母亲常常把自己的食物省下来给孙子吃,就告诉妻子,孩子以后还可以再生,但是母亲就这一个,所以他要把儿子埋了,把儿子的口粮省下来赡养老母亲。不过郭巨最后并没有埋成,因为他在挖坑的时候挖出了一箱黄金,黄金是上天被他的孝顺打动了,专门送给他的。

 不知道大家看完这个故事后有何感想。我们一直提倡孝道是传统美德,但是像是这种,为了尽孝道竟然可以牺牲掉自己儿子的性命的做法,真的是值得大肆宣扬并且学习的吗?孝顺是应该的,但是迂腐的孝道和卫道士不该成为榜样

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讽刺了什么

“老莱娱亲”(又称彩衣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鲁迅最反感并且加以讽刺。

鲁迅先生当年曾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里写过一篇《二十四孝图》,他点评过二十四孝图,他说,有些故事可以勉强效仿,有些照着做,会有丢掉性命的危险,还有的,会让人非常反感。

其中,他表示,“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他认为“老莱娱亲”这个故事“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而“郭巨埋儿”他则认为“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扩展资料:

二十四孝部分故事介绍:

1、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

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2、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鸣的鸟让父母玩耍。

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子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于是,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

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3、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百度百科-二十四孝图

该故事讽刺了人们向***的旧社会孝道引导。

《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讽刺了人们向***的旧社会孝道引导。《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都是“二十四孝”中的孝顺父母的故事,鲁迅在其写的《二十四孝图》中极力批判这两个故事里所反映的孝道。

《老莱娱亲》为了孝,不择手段,一味讨好父母,失却了自我;《郭巨埋儿》更不可取,为了母亲,竟然想把儿子埋掉,虽然结局皆大欢喜,但是做法不可取,任何人都是生命,不能为了所谓的孝,就任意践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