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饮盗泉水和不食嗟来之食对应的语句是什么_不饮不食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6-26 0
  1.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是什么意思
  2. “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廉者不饮盗泉之水”是什么意思?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盗泉之水

注音 daò quán zhī shuǐ

不饮盗泉水和不食嗟来之食对应的语句是什么_不饮不食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释义 比喻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东西或不义之财。

关于盗泉

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北。

典故

据先秦著作《尸子》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意思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此后,孔子说的“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也成为无数人警示自己的格言。

相关例句

《淮南子·说林训》:“曾子立廉,不饮盗泉 。”

唐·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廻车避朝歌 ,掩口去盗泉 。”

《旧唐书·赵隐王徽等传论》:“ 徽志吐盗泉,脱身虎口,功名不坠,君子多之。”

《文明小史》第五七回:“你既然执定了这个渴不饮盗泉,饥不食漏脯的宗旨,我也不敢进辞了。”

白蕉《江浦》诗:“米盐今日贵,儿女昔年娇。不饮盗泉水,愁闻吴市箫。”

嗟来之食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典故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礼记·檀弓下》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带有侮辱性的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盗泉之水、残羹冷炙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示例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是什么意思

《礼记·檀弓下》: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尸佼《尸子》(节录):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盗泉:在今山东省泗水县。孔子不喝“盗泉”水,因为他憎恶这个名字。旧时人们饮用这句话,表示坚守节操,不污其行。尸佼是战国时法家,著有《尸子》,已佚,后人有辑本。

《尸子》卷下:“﹝ 孔子﹞过於 盗泉 ,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淮南子·说林训》:“ 曾子立廉,不饮盗泉。”

《后汉书·列女传》:“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唐·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廻车避朝歌 ,掩口去盗泉。”

《旧唐书·赵隐王徽等传论》:“ 徽志吐盗泉,脱身虎口,功名不坠,君子多之。”

《文明小史》第五七回:“你既然执定了这个渴不饮盗泉 ,饥不食漏脯的宗旨,我也不敢进辞了。”

白蕉《江浦》诗:“米盐今日贵,儿女昔年娇。不饮盗泉水,愁闻吴市箫。”

《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后以“盗来之水”比喻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东西。

孔子不饮盗泉水

有一年,天大旱,卞邑遭受灾荒,颗粒无收,老百姓饿得连树皮都剥着吃光了,可是官府照常要钱粮。,有一个叫刘夏子的庄稼汉,领着一大帮子人,上了卞城北的青龙山,在那里占山为王造了反。他们人多势众,连官府也没有办法。正在发愁,孔子和他***们来了,卞邑大夫说起这件事,孔子问:“老百姓为什么要造反?”,大夫说:“年成不好,灾荒赶的”。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少收钱粮呢?”大夫说:“收这些钱我还不够花的,哪能再少收?反正不动武是不行的!”孔子说道:“这还用吗?我去把他们叫下山来吧。” 

孔子只带了高柴一个徒弟,走到了青龙山下。山上刘夏子听说是孔子师徒来了,便打发人请他上山。孔子说:“只要你归顺了官府,我马上就上山,只要你还是盗人,我就不上山。”刘夏子怎么能归顺?谈了很长时间谈不拢。当时天很热,孔子和高柴都渴得很厉害,刘夏子叫人端了一碗水给他师徒两个喝。高柴正要喝,孔子却大声地阻止说:“这种泉水喝不得!”刘夏子很奇怪,说:“夫子,这是山上的清泉水,喝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不喝?”孔子说道:“山为盗占,盗山也!盗山之泉,盗泉也!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礼记·檀弓下》记载:春秋时齐国闹饥荒,黔敖在路旁施舍食物,对一个饥民说:“嗟!来食。”饥民说,我正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后用“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礼记·檀弓下》

解释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

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熬又叫道:“嗟(jiē),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廉者不饮盗泉之水”是什么意思?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谚语,意思是指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比喻品行高洁,不苟且求得。

出处:出自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乐羊子妻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翻译: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贪图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

扩展资料:

《后汉书·乐羊子妻传》故事介绍:

古时候有个叫做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妻子,她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力求上进,做个有抱负的人。

乐羊子出门求学,没有多久就回来了,妻子问他回来的缘故。乐羊子说:“出门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了这话,半晌无语,表情很是难过。

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妻子回答说:“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呀织呀,它才一丝一缕地积累起来,一分一毫地变长起来,终于织成了一整匹布。

现在我把它剪断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它也永远不能恢复为整匹布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布一样可惜吗?”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百度百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在《礼记·檀弓》里本作“嗟!来食(喂,来吃吧)”,是富人叫饿肚子的人来吃饭时说的,有鄙夷饿者的味道。?

所以“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意思是:贫穷的人不接受别人专门为了讽刺他而给他的食物。

“廉者”的意思是:廉明清正的人。

“盗泉之水”的意思是:没有经过泉水主人的同意就私自饮用泉中的水。

所以“廉者不饮盗泉之水”的意思是:廉明的人不喝没有经过许可的泉水。

和这句话相近意思的句子是:“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南北朝作家范晔笔下的《乐羊子妻》。

乐羊子妻这篇古文想要传达的意思是:

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羊子的妻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并且对不同民族,不同政见,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来说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她告诫人们:做人就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做事就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1.乐羊子妻不但不收丈夫拾来的金子,而且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说服丈夫,进一步指出因贪小利而失大节的危害,使乐羊子非常惭愧,知错就改并远寻师学。

2.乐羊子妻“引刀趋机”以自己织布必须日积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体会,说明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最后归结到“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妻子这一番借织布来讲道理的话,使乐羊子深受感动,最后“复还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