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面是什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面是什么词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26 0
  1.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胁之以灾
  2.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是什么意思?
  3.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的规律。
  4.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是什么意思
  5.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挟之以威、诱之以利?这是什么意思?求详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几个词的意思分别是:

动之以情:用感情来打动对方的心。

晓之以理:用道理使对方明白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面是什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面是什么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动之以情”,常与“晓之以理”连用。以理晓之,以情动之,用道理使他"晓之",用充满感情的方式使他"动之"(感动) 。“晓之以理”,是言教诲人的一种方式。

导之以行:用行为来引导对方。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句话刚好符合道德教育过程中四个基本要素统一,即德育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晓之以理是道德认识,动之以情是道德情感,持之以恒是道德意志,导之以行是道德行为。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胁之以灾

出处:孔子《论语》:“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

白话释义:用利益去诱惑,用情感去打动,用道理去明了,用威严去胁迫,教授给以***的技术。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拼音:dong zhi yi qing ,xiao zhi yi li

意思是: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的心,用道理来使别人明白。

扩展资料: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典型例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争强好胜之人,自我表现意识极强。在做皇帝前,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官吏和士兵,并与他们称兄道弟的很有交情。坐上皇帝后,一心想治理好国家,因而在贞观之初能虚心大臣们的正确建议,直言进谏之臣戴胄、王珪、魏征等,成为了李世民的得力助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局日趋好转,太宗在追求奢侈享受的同时,在政治上的作风也逐渐改变了,忘记了贞观之初所说的话,“治国犹如养病,大病初愈,还须细心维持,国家稍安,尤须谨慎。”经常是一意孤行,朝臣中很少有人敢当面进谏。

魏征发现太宗的错误行为渐渐露头时,就开始及时进谏,劝告太宗坚持贞观初年的“志在节俭,求谏不倦”的作风。魏征曾连上四疏,转过年又连上“十思”疏,没过两月又上疏指出徭役过重,已引起百姓怨恨,希望太宗能恢复贞观初年的作风。

晚年的李世民更是自以为是,魏征无奈之下,在太宗为皇孙过生日宴请群臣时,当众批评太宗近来听取大臣的谏言非常勉强,并以具体实例说明太宗前后三种不同的纳谏态度。后来魏征又上疏指出太宗,渐不克终者“十条”。

这十条,每一字,每一句都如实如理,入木三分,太宗在事实面前,也是勇于承认错误,并将这份有分量的奏疏挂在屏障上,表示要朝夕观阅,作为警惕自己的座右铭。

魏征临死前还上言,对太宗的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上疏。太宗甚是感动,亲笔为他撰写碑文。李世民与魏征除了君臣关系,更应该是在进谏、纳谏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朋友。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是什么意思?

跟小孩子相处久了,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谈判,真的不容易,现在倡导的平等化教育,都要把情和理放在前面,正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真正的后果呢,一言难尽,真的是看他心情,他想听的时候就听的进去,他不想听的时候对你是又哭又闹,纵有三寸不烂之舌,他都无动于衷,依然涛声依旧,该怎么闹怎么闹,反正就是一副油盐不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让你真是江郎才尽,毫无招架和破解之力。但是这时候我觉得有一点是可以很快扭转这个局面的,这时候你需要的是诱之以利,真的,孩子的心太小,装不了多少东西,对眼前的动人的利益和诱惑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也是没有办法抗拒,一个小玩具,一个小棒棒糖,一个小礼物,一段盛情的赞美都将成为你扭转局面的关键,再实在不行,就只能胁之以灾了,当然这一招奉劝诸位慎用,不到最后一定不要用,有时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纵观我们的实际生活,鬼谷子智慧里面就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古代说客或者谋臣要想君王***纳自己的政治主张成为国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胁之以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中国人办事很注重情理两个字,许多时候,甚至把情放在理之前考量,中国人认为情的地位,甚至超出了理性,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我的理解为,情只是理的铺垫,感人是服人的前提,人情是工具,是方法,不能解释为规定,条文。就像现在我们常说的,合乎天理,顺乎人情,锦上添花的事要多干,违反原则,遮遮掩掩,伤情害理的事坚决不能干。

最后说一句吧,情理自然是分不开的,但我们做任何事还是要把理放在前面,依法依规方能合情合理。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的规律。

意思: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的心,用道理来使别人明白,用利益引诱他。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意思:用感情打动人心,用道理来使别人明白。

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随便他如何导之以理,动之以情,一个只是不肯松口。”不管他怎样说理,打感情牌,就是不松口。

2、诱之以利:

意思:用利益勾引他。

出处:北宋《百战奇略·第五卷·利战》: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意思是大凡对敌作战,敌将愚顽而不知机变,可以用小利来引诱它上钩。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感人肺腑:

意思:使人内心深受感动:言辞恳切,~。

出处:常贵田《喇吧声声》:“轻重缓急,悠扬悦耳,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2、通情达理:

意思:做事讲道理,善解人意,用于对人的美好评价。

出处:清·天花才子《后西游记》:“还是这位师兄通情达理,请坐奉茶。”?

3、啖之以利:

意思:啖:吃,引诱;利:利益、好处。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

出处:《史记·高祖纪》:“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意思是说沛公认为这是一个奸计,于是运用张良的计谋,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国的将领,用利益来诱惑他们。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是什么意思

答案:C

动之以情,就是***用情感陶冶法;晓之以理,就是用说服法;导之以行,榜样示范法;持之以恒,培养坚持的意志力。综合表现了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挟之以威、诱之以利?这是什么意思?求详细。

用真情使他被感动,用讲道理的方式使他明白,用行动引导他,坚持长期做下去。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一是晓之以理,即以道理来说服对方,通过“说理”、“明道”,辨是非,明曲直,解其惑,通其心,正其道,善其行,从而达到启锁开心、教诲育人的目的。

二是动之以情,即用感情来打动对方,通过渲染感情,制造一种情绪和氛围,激发人的情感,让人激动,让人感动,让人的真情迸发出来,产生共情,从而达到让对方认同之目的。

人是理性动物,故需要晓之以理;人也是情感动物,故需要动之以情。两者的结合才会使说服的效果更佳。

但在生活中,人往往更是感性动物,情感常常战胜理性。很多时候,人顾情而不顾理,为了亲情,为了爱情,为了友情,而不循理,常常作出悖理之事。情感冲动时,人便会失去理智。

故自古以来,在说服别人时,有时晓之以理未必就比动之以情效果好。

扩展资料:

换而言之,当下的ta,认为外遇关系对自己是百分之百的美好感受,所以ta会认为,这是遇到了真的感情,对应的,ta会认为跟你其实是没有感情了。

这时候你跟ta动之以情,是基本没有用的,因为ta根本不认为你们之间还有什么感情,就算有,也只是基于多年共同生活的感情,他们称之为“亲情”,而他们现在需要的是男女之间那种“爱情”,这部分,他们当下认为,你给不了,第三者能够给予;或者,他们根本不需要你的“爱情”。

《论语》中有: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那么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什么意思呢?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的心,用道理来使别人明白。

以情为先是进入对方内心世界的最好钥匙,能实现心灵的交流,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对他人表现的情真意切,关怀体贴,别人就会很容易接受的你的观点;如果你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往往会激起对方的反抗情绪。

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典型的例子: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在这种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厉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

故事中触龙就是善于抓住整个***的关键点,认真分析其特殊性,赵太后刚刚执政,由于过于溺爱孩子,没有足够的政治远见,因此不愿长安君出质于齐,盛怒之下有“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弃面。”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还有人说让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的,我便把唾沫吐到他脸上。”面对暴怒的赵太后,触龙没有像别的朝臣一样一味地劝谏,毕竟盛怒之下的人是失去理智,不讲道理的,只有先安抚好情绪,才能逐步人他人从心理上接受的意见。触龙分析了赵太后暴怒的起因之后,一改大臣直言劝谏的方式,转移话题安抚赵太后的情绪,分散她的注意力。现由自己的近况问到赵太后的近况,由自己的衣食住行联系到赵太后的衣食住行,接着由自己为儿女谋求生计联系到赵太后溺爱的小儿子长安君,再引出王位继承问题,最后过渡到自己最初的目的: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出使齐国作为人质,搬兵救赵。不知不觉中使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最好方法,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了人质。

故事中触龙虽然走的是曲线救国的路线,但是收效明显,就是因为他善于找到与谈话对象的共同点,准确的把握谈话对象的心理才使长安君出质齐国,搬兵救赵的目的得以实现。之前与赵太后谈的如此种种都是围绕这一最终目的展开的,这就是心灵上的交流。没有心灵上的交流,即使有理也很难令人信服,就像故事中直言劝谏的大臣一样,大家都知道使长安君出质于齐,搬兵救赵是唯一的办法,直言劝谏,却收效甚微。就是缺少心灵上的交流。而触龙巧妙地运用感情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够征服对方,是对方与自己在爱子这件事上产生共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赵太后高兴的接受长安君出质于齐,搬兵救国的建议。在现实生活中需不需要有触龙这样的说话技巧呢,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