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是谁提出的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26 0
  1. 学记文言文翻译
  2.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是什么意思
  3. 关于孔子的政治名言
  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这句话是出自孔子的论语吗
  5. 孔子论学知道吗?

[学记原文及译文]  发虑善,求善良,足以謏(sǒu)文,不足以动众,学记原文及译文.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深谋远虑,物色好人,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是谁提出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述之”,其此之谓乎! ——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合格的为小有成就.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表示敬师重道.祭祀时要小诵肄学,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为官的道理.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警以鼓声,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地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循序渐进,敏捷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道理.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现在的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多是寻问难解的问题,且发言急速而频率较快,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如此教学,学生就不能竭尽其诚求学,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违背教学原则,***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也就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所进步.以致于,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其师,只觉得学习得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获益终身,即使勉强结业,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学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者教之所由兴也,读后感《学记原文及译文》. ——大学教育的原则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发然后禁,则扦(qiā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禁止,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会产生抵触而不易消除了.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以后才去学习,那么,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或杂乱无章,而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思路就会狭隘,见闻就不广博.如果交友不慎,行为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尽谈些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由.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学生有四种类型的缺点,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同样,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简单而透彻,精微而又妥帖,举例、打比方虽然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教师知道学生程度有深有浅,资质有好有坏之后,才能多方诱导,因材施教.博指广泛而多方位的,喻即诱导,启迪,教诲.能够善于多方诱导,因材施教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可以教人“治国”“平天下”之道的人.可见选择老师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古书上说:“前三王四代的时候最重视师质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在教学过程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因为,首先尊师,然后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形:当臣子是祭祀主持人的时候,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君王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这就是尊师的意思.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教师如果善于发问,那么他的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地方入手,然后才砍木材的关节;即发问先易后难,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愉快的理解.不善于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其响声就弱;撞得重其声响就大;等他理解从容后,再深入解说,尽可能使问者深切体会,产生共鸣.不善于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单凭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不足以为人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才行.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他仍不懂,不必强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暂时停止.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优秀冶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碎皮补缀成裘衣;优秀弓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簸箕;小马初学驾车,与大马驾车走在车前相反,小马是系在车子后面跟着走的.人们懂得了学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经常练习这三层道理,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有志于学,不至于半途而废.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时做学问的人,善于从同类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鼓并不等于五声,但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水并不等于五色,但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不是五官,但不学习,五官就失去功用;教师不属于五服中的亲戚关系,但如果没有教师指导,他们就不会明白五服之内的亲疏关系.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他无所不宜,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天有春夏秋冬四时不同,却能每年自动准时而至,最守时刻.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可以懂得做学问要把握本质,从根本着手了.古代,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为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学记文言文翻译

萧子善

曲成苑私塾副校长;四川现代艺术学校思维导图应用中心副主任;明伦书院国学讲师;中美教育研究协会会员。名开新,字子善,以字行。志学之年志于教,至今未渝。待及成人,求学四川大学,问道明伦书院,支教僻壤山林。喜经典,尤好《周易》;乐读书,亦求甚解;爱武术,唯钟太极。同师友切磋琢磨,于闲暇读书演武,发愤不至忘食,喜乐未及忘忧,道之所在,志之所在也。

《学记》系列前两篇,子善老师依次讲述了“为何要学《学记》”以及“如何学《学记》”,从本篇开始,子善老师将带领我们从第一章开始正式学习《学记》。

《学记》第一章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白话为:执政者考虑问题,符合法度,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但不足以感动民众。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感动民众,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根本在于为学修己)!

《学记》开篇第一章,做了一个对比:不同的施政方针达到了不同的效果。第一步是“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我们考虑问题,符合规则、符合法度,并且征求品德善良的人来辅佐自己,这个已经很好了,但只能取得小小的声誉,不足以感动民众。因为在这个层面,我们仅仅是基于自身影响,它还非常有限。

再进一步,“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如果我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感动民众,但是还不足以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如果一个君主做到亲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他是一个尊德的人,也是一个尊贤的人,老百姓肯定都会赞誉他,甚至会激发起人们的向善之心,但是不足以去教化民众。

真正的“化民”是什么?是要形成好的风俗,这个风俗是一种无形的生活方式,人们处在那样一种状态当中,说明它是一种根本性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内心的想法、思维,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影响是深刻而彻底的。

如何能够使老百姓形成这样美好的风俗?必须通过“学”。那“学”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是个人的学习还是设立学校?我们看到不同的人在这一点上,观点似乎有分歧。但是我们读经典,要看到文字背后的含义,要能够读出言外之意,要读出它背后所指向的到底是什么内容

我们接下来参照先贤对这一章的解读,深入学习《学记》。

郑氏曰:“宪,法也。”宪,是法度的意思。“言发计虑当拟度于法式也。”讲考虑问题应当符合法度。“求,谓招来也。謏之言小也。动众,谓师役之事。”动众,指的是统领军队,这个是“动众”的狭义的解读:当君子可以就贤体远的时候,他能够统领好军队,能够得军心。而广义的理解为:当君子能够就贤体远的时候,能够得民心,能够感动大众。然后讲道:“所学者,圣人之道,在方策。”这个学不是学一般的东西,或杂七杂八的东西,是有特定内容的,是圣人之道,学的是道。郑玄是以君主的视角来阐述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孔颖达的注解,孔颖达是唐朝的经学***,他主持编纂了《五经正义》。孔氏曰:“此一节明虽有余善,欲化民成俗,不如学之为重。”这是对这一章的点题,君子发虑宪,求善良,以及就贤体远等都是很好的事,但是如果想要化民成俗的话,不如学之为重,还是得通过学。

“言人启发谋虑,必拟度于法式,又能招求善良之士以自辅,此是人身小善,故小有声闻,恩未被物,故不足以动众也。”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恩未被物,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恩被于外,故足以动众”但是,“识见犹浅,仁义未备,故未足以化民也。”即便你去亲近贤明的人,与你疏远的人,你的恩德已经影响到更广泛的地方了,已经让更多人知晓、受影响,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你的见识仍然显得浅陋,你的仁义仍然不足,还不足以化民,这是第二个层面。

“学则博识多闻,知古知今,身有善行,示民轨仪,故可以化民成俗也。”君子唯有通过学习,才能让自己达到博识多闻、知古知今,身有善行,成为百姓的榜样,然后可以化民成俗。

其实古代的君主不仅有治理天下的责任,还有教化天下的责任。“作之君,作之师。”教化天下百姓也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对于君子,对于在上位者一定要学先王之道。

朱子曰:“动众,谓耸动众听。守常法,用中才,其效不足以致大誉。”用常规的方法,用中等的人才,其效果不足以有广大的声誉。

“下贤亲远,足以耸动众听,使知贵德而尊士。”当君子能够亲近贤者,体贴疏远的人,足以耸动众听,使老百姓都知道重视德行,尊敬贤人。“然未有开导诱掖之方也,故未足以化民。”但是还不知道怎么去开导启发民众,所以不足以化民。“唯教学可以化民,使成美俗。”唯有通过教学可以感化、教化百姓,形成美好的风俗。

清代学者孙希旦,他编纂了《礼记集解》,我们这次学习《学记》也参照了他对《礼记》的注解。

“人君而能就贤体远,亦可谓有志于治矣。”君主能够就贤体远,可以说他有治理好国家的志向,但是***如他不懂得学,则“所以化民者无其本也”,他想要教化民众没有根本、没有基础,他拿什么来化民呢?怎么化民?没办法。

“唯由学,则明德以新民,而可以化民成俗矣。”唯有通过学习,可以明其明德,然后进一步地新民,所以可以化民成俗。

戴岷隐讲:“求贤以自辅,足以资人君多闻之益。”求贤者来辅佐自己,可以让君主有更广博的见闻,听取更广泛的意见。“屈己以下贤,足以兴起天下为善之心。”当君子能够屈己下贤,能够以贤人为尊的时候,他可以兴起天下人向善的心。但是,***如学校不设立,缺少这样的一种教养、教化,天下人即便想要为善,也不知道如何进德修业。所以,如果要化民成俗的话,一定要通过学校,“其所及者广,所传者远也”。要化民成俗,唯有通过学校,才能够达到广泛、普遍、深远、长久的影响。

我们总结一下《学记》的第一章,它其实是开宗明义,讲了学的重大意义及根本目的在于化民成俗。“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而这里的“学”,一方面是君子需要自己为学修己,学习先王之道,如此才有新民、化民的根基。其次,作为为政者,要达到真正化民的深远影响,需要设学施教,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参与学习,让更多人能够学道、悟道,如此方能化民成俗。

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讲:“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从古至今,世间的兴衰变化,光明还是黑暗,人才兴盛还是衰败,表面上是政治的原因,而根本上在于教育。因为唯有通过教育可以感化人心,从根本上去影响人。

——本文节选自子善老师讲《学记》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是什么意思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以下是我整理的学记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ǐa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兑命》曰:“学学半。”(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隔一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蚁”)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夏楚(夏jiǎ圆和楚方,一种教杖)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1]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

(执政者)思虑要合于法度,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 (如果)亲近礼贤下士,宽容异己体恤百姓,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急于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解答,(用以)反复详审学生的思维活动;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写好诗句;课外不学好如果做好家室,课内就学不好礼仪。不喜欢那些才艺学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即使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相互研讨。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产生抗拒而难以克服,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不按不按教学内容的一定顺序传授知识,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压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是件愉快的事;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积极思维。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有人是失于贪多务得,有人是失于学习过于偏狭,有的人失于见异思迁不求甚解,有的人失于学习上不能持久,浅尝辄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会唱歌的人,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会教人的人,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

君子要知道最完美的教学境界中的难易甘苦等种种情况,才能知道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正确的与错误的不同思想倾向和教学方法,才能对学生多方面灵活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所以说,当教师的,就是凭借(老师)来学习成为君上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古代君王只尊敬老师”。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凡是学习的关键,严师是难能可贵的。教师严格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留有提问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时间;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作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

(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训练学拉车的小马的人会先反过来,让马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例(是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

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可治理;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因时制宜的人无所不可不拘于一途,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关于孔子的政治名言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意思是教化培育民众,形成好的习俗,必须由办学入手。出自《礼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

思想得合法则,又能求自辅,这种人足以小有声誉而不足以感动民众;能亲近贤能之人又体察疏远之臣,这种人能感动民众,却不能改变民心。所以君子要想感化民心,改变风俗,就一定要从教育做起!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这句话是出自孔子的论语吗

关于孔子的政治名言

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2、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

3、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

4、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孔子

5、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

6、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孔子

7、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孔子

8、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孔子

9、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

10、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子

12、 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孔子

13、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孔子

14、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

15、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孔子

16、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

17、 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孔子

18、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

19、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孔子

20、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

孔子的名言警句孔子小编孔子道德名句 著名政治家孔子的经典名言名句五十九条

著名政治家孔子的经典名言名句篇一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

3.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 《论语》 

5.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6.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7.孔子曰:“有教无类。”

8.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9.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1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 孔 子 《论 语》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论语》 

12.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丘

1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

14.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5.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16.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孔子 《论语》

1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 《论语》 

18.听其言而观其行。

19.当仁, 不让于师。

20.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著名政治家孔子的经典名言名句篇二

2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2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2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24.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2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6.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 《论语》5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丘 《论语》 

27.学而不思则惘。——孔子 

28.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孔子 《论语》 

2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 《论语》

30.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 《论语》 

31.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 

3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4.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35.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6.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7.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孔子

38.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孔子

39.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56、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 

40.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作者:孔子 

著名政治家孔子的经典名言名句篇三

41.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42.不贰过。——《论语·雍也》

43.刚毅、木讷,近仁。

44."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 《论语》" 

45.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6.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47.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 《论语》 

48.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4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50.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1.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5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5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55.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56.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7.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58.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5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关于孔子的名言

1.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4.朽木不可雕也。《论语》--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1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4.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7.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19.不迁怒,不二过。

2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1.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24.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26.刚、毅、木、讷近仁。

2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28.有教无类。《论语》--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29.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2.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3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3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3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37.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3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39.听其言而观其行。

4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41.放于利而行,多怨。

4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3.不学诗,无以言。

4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5.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46.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4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8.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49.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5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5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5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53.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5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56.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5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5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59.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60.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61.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6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6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6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66.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67.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68.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6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70.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7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7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7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7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6.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77.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78.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79.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8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8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8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8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8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8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7.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关于教育的名言名言

1.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

2.与朋友交,严而有信。——孔丘

3.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丘

4.孔子曰:“因材施教。”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6.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7.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9.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10.“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孔子《论语》

1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论语》

12.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论语》

1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1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1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论语》

1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1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丘《论语》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19.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

20.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论语》

2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论语》

2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25.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丘《论语》

26.“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论语》

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9.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3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31.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3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论语》

3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34.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35.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孔子《论语·雍也》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丘

3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38.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孔子

3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40.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41.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孔子

42.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44.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论语卫灵公》

4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丘

47.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论语》

4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丘

49.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0.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孔子论学知道吗?

你好!

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原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比喻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 记》译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 (xiao) 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 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 罗致好人[ 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 ,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 ]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如果] 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 还不可能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 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同样,] 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 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 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 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 [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 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 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 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 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 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 [ 合格的 ] 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 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 这就叫作“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岂不正好说明了这层道理吗!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 [官吏要] 穿着礼服,备办祭菜,举行祭祀,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学生常常再三] 诵习小雅,[为的是使他们] 从开头就培养做官的兴趣。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为的是使他们重视学业。[大学里备有] 教鞭,为的是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 教官 ] 不到夏祭以后不去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但不 [ 叨唠 ] 灌输,为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只听不问,为的是使他们 [ 循序渐进地而 ] 不越级地学习。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译文:古书上说:“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 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吧。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因为,课外 ] 不习杂曲,[ 课内 ] 就学不好琴瑟;[ 课外 ] 不习歌咏,[课内 ] 就学不好诗;[ 课外 ] 不习洒扫、应对、进退等杂事,[ 课内 ] 就学不好礼仪。 [ 总之,] 如果不提倡课外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努力进修,休息的时候尽兴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搞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师友也就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了。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尚书·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按部就班,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意思!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现在的教师呢,[ 只知道 ] 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他们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以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原则是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防止,这叫做预防;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 循序地而 ] 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 [ 自然 ]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因素。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 就要遭到阻力,不易纠正了;[ 如果 ] 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 如果 ] 不知顺应[自然],胡乱施教,[ 教育工作 ] 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不能获得成效。[ 如果 ] 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见闻就会不广。[ 如果 ] 交友不慎,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 如果 ] 三朋四友,尽谈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就是:] 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安易,学生又能独立思考,就是善于诱导的结果。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译文:学生的缺点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在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狭隘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轻率勇为,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止。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性不同之故。

知其心,多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性,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 跟着他唱;[同样,] 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扼要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 [ 自觉自愿地 ] 跟着他学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教师知道学生的程度有深浅,资质有好坏之分,然后才能多方诱导。只有善于多方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一种可以从他学习统治权术的人。可见选择师资是不可不慎重从事的。古书上说:“从前三王四代的时候最重视师资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在教育工作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 因为,] 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在两种情形之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就是,]当臣子在祭礼中扮演受祭者的时候,不以对待臣子在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就是尊师之意。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双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对于教师又能表示感戴之忱。不善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很多而收效很少,反而会埋怨教师。善于发问的人,[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才砍木材的关节;久而久之,[关节] 随手就可以砍开了。不善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得重就响得大;从容地撞,从容地响。不善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进行教学工作的一些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单凭一点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讲解才行。[只有 ] 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不懂, 就不必讲下去了。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优秀的冶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优秀的弓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箕;小马初学驾车 [ 与我们习见的情形 ] 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做学问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鼓并不等于五声,但若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古时候做学问的人,善于从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水并不等于五色,但若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并不等于五官,但若不学习,五官就不能发挥作用;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若没有教师,五服之间的关系就不亲密。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译文: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最守时刻的人无须划一就能守时。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懂得 [ 做学问 ] 要从根本着手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古时候]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