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身丧气的意思,灰身泯智代表什么生肖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26 0
  1. 灰字头的成语大全
  2. 消泯的网络解释 消泯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3. 澌泯的意思 澌泯的意思是什么
  4. 夷泯的引证解释 夷泯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5. 泯默的引证解释 泯默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6. 成语什么什么智
  7. 湮泯的解释 湮泯的解释是什么
  8. 泯乱的引证解释 泯乱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灰泯的词语解释是:如灰之泯灭。谓消亡。

灰泯的词语解释是:如灰之泯灭。谓消亡。拼音是:huīmǐn。结构是:灰(半包围结构)泯(左右结构)。注音是:ㄏㄨㄟㄇ一ㄣˇ。

灰泯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灰身丧气的意思,灰身泯智代表什么生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如灰之泯灭。谓消亡。引唐李翱《答皇甫_书》:“身卑处下,泽不能润物。耻灰泯而烬灭,又无圣人为之发明,故***空言,是非一代,以传无穷。”

二、网络解释

灰泯灰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huīmǐn,是指如灰之泯灭。谓消亡。

关于灰泯的成语

挫骨扬灰灰心丧气坑灰未冷吹灰找缝槁木死灰面如死灰焚骨扬灰灰心槁形

关于灰泯的词语

坑灰未冷没齿难泯灰身泯智心灰意败灰心丧气面如死灰槁木死灰挫骨扬灰心如死灰盛德不泯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灰泯的详细信息

灰字头的成语大全

涅盘 涅盘 niè pán ,佛教名词,此是梵文音译,梵语是 nirvā?a,旧译"泥亘"、"泥洹"。意译不生不灭。是佛教的中心思想。

慧律法师开示:

佛教啊,追求的最高原则,就叫做涅盘,涅盘翻译过来叫做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意思就是我们要用这一颗心,智慧的心,解脱的心,来面对这个世间,什么叫做不生不灭呢?意思就是任何的东西增加,也没感觉增加,任何的东西减少,也不计较减少,因为这些相只是心的影像而已,没有实体可得,简单讲涅盘就是来无来相,去无去相,增也没有增相,减也没有减相,也没有什么是跟非,也无所谓的对跟错,简单讲涅盘就是不落入对立,完成了绝对的智慧。绝对就是绝对,就像虚空可以包容一切,这就是我们修学佛道要追求的,用一颗智慧的心,过活了每一分每一秒的现象界的生活,换句话说用一颗像虚空那么大的胸量来过着我们每一分每一秒的现象界生活。这个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慢慢的每一分每一秒,进入了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我们慢慢就了解涅盘的心是什么,就是我们佛教追求的最好的一个原则一个领域,换句话说每一个人,众生都佛性,到最后都要进入涅盘,但是有因缘的人碰到佛法的人,就比较早成熟,没有因缘碰到佛法的人,就要经过百万劫。所以看个人的因缘,看个人的福报,不过啊用一点点智慧的心,涅盘的心在生活当中,总是可以过很快乐的日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来无来相,去无去相,生灭增减,是非对立相

统统没有,化作绝对的智慧,绝对的包容,那么人绝对的包容就无诤,社会绝对的包容就不会战争,国家跟国家绝对的包容就没有争战。那么人民就会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如果一个人懂得涅盘的心,不管他走到那里都是那么的忍辱,那么的平和,那么的安详,包括他晚上睡觉都不作恶梦。这是佛***要积极追求的就是涅盘的智慧心,菩提心。

截取自慧律法师编著之《祈愿正法重现》

涅盘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若离开涅盘思想,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只能称之为劝善,不能体会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奥义。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盘为死亡,此乃严重之误解。倘如其所言,则死亡又为另一生命之开端,岂非生死未了?众生常婴轮回之苦,乃受业力所牵,做主不得。唯有佛陀为究竟死亡,以其死则不复再生,不生则不灭,盖以打破无始无明,彻见本来面目,此允称为佛教最可贵之处。凡人皆贪生畏死,因世间他事,皆有解决之道,唯独死亡,无可商量。圣者超脱物外,于现实生活中,即是不生不灭之涅盘妙心,所谓:“不染六尘名***,不生妄想名涅盘”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盘。生死与涅盘本无距离,只在当下一念间。若体悟本性,生死,涅盘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盘;若求大涅盘,即造生死业。

梵语 nirva,巴利语 nibbna。又作泥洹、泥曰、涅盘那、涅隶盘那、抳缚南、?缚?。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盘(般,为梵语 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盘(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盘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盘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盘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盘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馀(依)涅盘与无馀(依)涅盘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馀之依身,略称「馀依」或「馀」)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於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盘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盘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盘,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盘经卷三指出涅盘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盘八味。若以此配以涅盘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盘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馀依涅盘、无馀依涅盘与无住处涅盘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略称本来清净涅盘、性净涅盘,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盘,即依於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於涅盘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盘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盘分为性净涅盘与方便净涅盘(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盘)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盘、圆净涅盘(相当於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盘)与方便净涅盘(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身,缘尽而入涅盘。又作应化涅盘)等三涅盘。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馀涅盘,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馀还生。同时,涅盘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盘之城,亦称无为涅盘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盘、般涅盘、大般涅盘。入涅盘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盘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馀依涅盘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盘像。举行追慕释尊之***,称涅盘会、涅盘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盘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毘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

涅盘(梵语nirvana),涅盘是佛***修学佛法,最终的归宿,最后的目标与终程,更是佛***的理念世界。

涅盘经云:‘夫涅盘者,名为解脱。’

涅盘经云:‘涅盘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

涅盘经云:‘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大涅盘。’

佛法清净无染就是涅盘。佛性(梵语buddha-dhatu)常恒无有变异,光明自在,当下就是涅盘。凡夫之辈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涅盘,虽处涅盘性,不见涅盘,始终不得解脱生死。

***都有个涅盘之心,凡夫不开发,不勤修,不断烦恼,虽有涅盘之心,有亦等于无一般。

勤修戒定慧的菩萨行者,断烦恼,便见涅盘,当知涅盘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涅盘是常住的。总而言之,涅盘的境界是勤修戒定慧而得,涅盘就是清净佛法的别名,每个人都有一颗清净之涅盘妙心,只是无明烦恼所覆蔽,因而不得普见涅盘,是故沉沦生死,流转六道。若能发起道心,弃除贪乐五欲(梵语panca kamah),心生恭敬三宝,勤修如来正法,息灭贪嗔痴诸烦恼,普见不生不灭之佛性,即见涅盘。

涅盘境界有何层次之说呢?

声闻(梵语sr***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菩萨(梵语bodhisattva)、佛(梵语buddha)圣人所证悟的涅盘境界,高低深浅是有层次的,依佛法所提的涅盘有四种:

一者、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盘。

二者、有余依涅盘:烦恼之障虽灭,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名有余依涅盘。

三者、无余依涅盘:烦恼既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故名无余依涅盘。

四者、无住处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无住处涅盘。

〔涅盘的语义及其内容〕 涅盘原是印度语,具称涅盘那,也被译做泥洹或抳缚南。它的意义,是包括了灭、寂、寂灭、寂静、灭度,而玄奘译为圆寂。在印度的原语应用上,是指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如灯火息灭了称为‘灯焰涅盘’(见《俱舍论》卷六)。但印度其他宗教很早就***用此词做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如《大毗婆沙论》列举异教五种现法涅盘论,即以现世五欲的快乐与得四禅定为涅盘;此外也见于婆罗门教以修持达到梵我合一或死后生到梵天,称为‘梵涅盘’;可知‘涅盘’不是佛教专有的名词。唯‘涅盘’这名词一出现在佛教经典上来,便给它以新的内容,到现在差不多变成佛教特有而庄严的名词了。

涅盘也同般若一样,它的内容是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在《大般涅盘经》中举二十五种、《四谛论》举六十六种的异名,一般经论中所常见到的无为、真谛、彼岸、无坏、无动、无忧、无垢、不生、解脱、无畏、安稳、无上、吉祥、无戏论、无诤,以至真如、实相、如来藏、法身等等,都是涅盘的异名。

有人以为死即是涅盘,这是错误的。《胜鬘经》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盘’;如果死就是涅盘的话,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证涅盘应是死在成道的时候了,可是菩提树下证涅盘时与死是无关的。菩提之与涅盘,原如光之照物,是同时而没有先后,故涅盘不应指为死;在严格的译师称圣者之死是译做‘般涅盘’,般是‘全无残余’的意思,故般涅盘的意义是近于阿罗汉最后身心俱灭的无余涅盘,显然是和佛陀在菩提树下或声闻人现生所证得的‘现法涅盘’有所区别。把死叫做涅盘,是有伤害这个庄严的名称的。

涅盘具有‘灭’义,指的是消灭烦恼灾患,《杂阿含经》卷十八说(大正2·126b)∶‘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盘。’《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五以‘无苦义’名涅盘。这说明灭是以消灭烦恼与苦为义;烦恼与苦消灭,就会出现寂静、安稳、快乐的境界。小乘的、大乘的两种涅盘经,都非常重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一首偈,寂灭的法喜充满的生活,不仅是小乘声闻也是大乘菩萨精神生活营养上所必需的东西。唯小乘声闻与大乘菩萨的智力有所不同,在寂灭的含义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也即是涅盘的内容上划分消极的与积极的鲜***线。如《俱舍论》卷六引灯焰涅盘,喻佛陀所证的涅盘‘心解脱亦尔’,并说(大正29·35a)∶‘如灯涅盘,唯灯焰谢无别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脱,唯诸蕴灭,更无所有’;但在大乘《涅盘经》卷六则否定这种说法,谓(大正12·402a)∶‘若言如来入于涅盘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卷四并说(大正12·390a)∶‘若油尽已,明亦俱尽,其明灭者喻烦恼灭,明虽灭尽,灯炉犹存;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因为小乘声闻唯了知缘生法的无常、苦的法相,体达我空得我空智,灭苦灭烦恼灭业,体现了缘生法上的我空理,但执缘生法的法体是实有,畏惧生死,厌离众生,耽寂灭理为涅盘,结果是灰身灭智堕入顽空中去,对人生社会缺乏积极的精神。大乘菩萨是根据佛陀的菩提涅盘,了知缘生法的无常、苦的法性;体达我法皆空得我空法空的二空智,了苦即法身,烦恼即菩提,业即解脱,无苦无烦恼无业可灭,体现缘生法的中道实相,故能不厌生死,不欣涅盘,但为饶益众生,广作佛事,故于人生社会是发挥了积极的精神。以谈涅盘为中心的大乘《般涅盘经》,说涅盘具足法身、般若、解脱的三德,具足常、乐、我、净的四德,具足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如甜酥之具八味的八德;于是涅盘之体已不落于寂灭的顽空,而涅盘是以实相或法身为体,起有生命的无穷尽的作用了。清凉释涅盘——圆寂之义曰(卍续11·157下)∶‘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理,妙绝相累曰寂’(《华严经疏演义钞》卷五十二)。表达出涅盘是具有多么丰富的内容。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涅盘〕 四谛、十二因缘是佛教缘生论的基本论据,它是阐示出‘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时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辩证的原则性理论,而后来发展为大乘小乘论部的各种缘起论。但佛陀的缘生论也不只是停止在认识的理论上,小乘佛教通过缘生论的理论,总结出诸法无常、诸行无我、涅盘寂静三法印,做为实践生活的鉴定;大乘佛教通过缘生论的理论,总结出诸法一实相印,做为实践生活的鉴定。寂静,是小乘涅盘之体,大乘的涅盘之体则是实相,然而客观缘生法的生、异、灭的规律,是法尔如是,平等普遍,唯由小乘人与大乘人的根性上的差别,主观智力的浅深,使所证之涅盘也有所不同。小乘声闻,是停留在缘生法的现象生灭无常相上而起畏惧,但求个己的灰身泯智以求寂灭;大乘菩萨透过缘生法的现象掌握到它的真实相,把法尔的生异灭相统一于变者不变的规律性中,了知无生死可出,无涅盘可证,世间与出世间不二,染污与清净不二,众生与诸佛不二,同一实相印之所印故。

由于小乘声闻以灭尽生死为涅盘,在解脱轮回生死到生死灭尽的涅盘过程中,分涅盘为两个阶段∶一曰有余依涅盘,二曰无余依涅盘。前者是以我空智斩断生死轮回的牵引炼索——烦恼与业,心得寂灭曰涅盘,但这个由过去有漏业力所牵引的肉体尚未消灭,残余之身依仍在,曰有余依;到了这个残余的躯体也死亡,身心俱归寂灭,未来的生死永灭,曰无余依涅盘。在阿含经典中说明声闻两种涅盘的颇多,但以《本事经》卷三说得最简要,现节录***如下(大正17·677b、678a)∶

‘涅盘界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有余依涅盘界,二者无余依涅盘界。云何名为有余依涅盘界?谓诸苾刍(与比丘同)得阿罗汉,诸漏已尽,(中略)宿行为缘,所感诸根,犹相续住。虽成诸根现触种种好丑境界,而能厌舍,无所执着,(中略)乃至其身相续住世,未般涅盘。常为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是名有余依涅盘界。云何名为无余依涅盘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中略)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中略)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

***指出两种涅盘皆以‘诸漏已尽’的寂灭为体。但前者诸根的身依还存在,饥时要吃,寒时要穿,四大不调时也要发生疾病;唯由于烦恼之漏已尽,六根门头所反映的种种好丑境界,只是可厌弃的法有的扰扰之相,更不会起执着爱憎之心,这正是显出现证涅盘生活的境界;可是残余的身依尚存在,故称‘未般涅盘’,所谓‘子缚已断,果缚犹存’,曰有余依涅盘。至于无余依涅盘与前者所区别的,是在‘彼于今时’寿命已尽,肉体消灭,现在的身受心受的牵引因已断,对于未来更‘不复希望,皆永尽灭’,达到了灰身泯智的境界,曰无余依涅盘。《成实论》卷十三说(大正32·345b)∶‘得有余泥泹,则垢心灭;得无余泥洹,则无垢心灭。’这样的无余依涅盘,直是身、心、智都灭的境界。虽然《本事经》指示出无余依涅盘界不是完全归之于无有,尚有个‘清净无戏体’在,而这个清净无戏体毕竟是什么状态的?却用遮诠的表现法,‘不可谓有,(中略)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殊令人有难以捉摸之处。在《大般涅盘经》卷四也有形容无余依涅盘境界说(大正12·627c)∶‘譬如热铁,槌打星流,散已寻灭,莫知所在;得正解脱,亦复如是∶己度*欲,诸有淤泥,得无动处,不知所至。’但是要知道佛教运用的语言是爱用遮诠的表现法,爱用非、无、灭、空等字眼,从否定的反面来肯定它的正面;阿罗汉无余依涅盘的清净无戏论体,绝不是等于龟毛兔角毕竟无的东西;因为涅盘的境界不属于理论的问题,而是唯实证体验者精神上的生活境界。因为阿罗汉以我空智证入涅盘的境界,一方面解脱了由烦恼、业所招的有漏生命,同时也就是得到非烦恼、业的无漏生命。可是这无漏生命——清净无戏论体,已超越过烦恼、业的意识所能认识或经验的境界。《中阿含》二一0经说,苦乐以不苦不乐为对,不苦不乐以无明为对,无明以明对,明对涅盘,涅盘则无对。也即是《俱舍论》卷六说的(大正29·34c)∶‘此极寂静,此极美妙。谓舍诸依及一切爱,尽离染灭名为涅盘。’昔跋迦梨比丘死,佛说他因为已证入无余依涅盘,恶魔已不能再找到他所往之处了;也是证明这个无对的道理和事实。

在声闻乘二种涅盘中主要的是现证的有余依涅盘,而无余依涅盘不过是到了残余的身依灰尽——死,加上一个名称罢了。所以死,毕竟无关紧要的,‘寂灭为乐’的境界是要求在生前证得的,南传巴利语藏经的《如是语》(即汉译的《本事经》)上座偈有∶‘实极安乐,佛说涅盘;无贪无愁,安隐苦灭。’以及‘我依安乐,得此安乐’的饱餐法味的生活境界。

但声闻人所证的涅盘,毕竟是个人享受的法味与安乐的境界;对诠释涅盘生活用语方面,也多属遮诠,对人生社会缺乏积极的意义。到了大乘佛教,对于诠释涅盘问题上的用语,遮诠与表诠并用,而表诠的表现法运用更广。因为大乘佛教的生命源泉的般若智,是从空到不空;空,就是对缘生法上空去有见、无见,空去生死见、涅盘见,空去众生见、佛陀见,统一于不二的一实相印,‘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的不空的肯定。于是说涅盘时无一法不是涅盘,涅盘即实相故,生死即涅盘故。觉悟这个道理,就是成佛证涅盘;不觉悟这个道理,就是凡夫落生死,但虽落于生死的凡夫,这个法尔道理并没有失去。在凡夫不失分上,《十地经论》称之为‘性净涅盘’,《三无性论》名之为‘本有’;在佛陀觉悟分上,《十地经论》称之为‘方便净涅盘’,《三无性论》名之为‘始有’。《成唯识论》说四种涅盘中称本有的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称始有的为‘无住处涅盘’。论文释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云(大正31·55b)∶‘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盘。’释无住处涅盘云(大正31·55b)∶‘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盘,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盘。’

依据以上的论典,自性清净涅盘,是指‘佛如、众生如’的法尔真实如是之理,可是未觉悟的凡夫毕竟不能称为佛陀,好像地下未被开发的矿藏,虽然是财富,但还不能为人民所享用,天台家称之为未有庄严过的素法身,到了证得无住处涅盘,才能亲自受用涅盘的境界,发起无穷的妙用,好像已开发的矿藏,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实有财富,真正得到享受,天台家称之为庄严了的法身。前者是属于理论的,是指出实践的方向;后者是实践着的生活,充实了证实了涅盘的理论。故涅盘论到了大乘佛教,才有了真实的着落,表现出富有朝气的积极精神,像‘大悲般若常所辅翼’,‘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的明确而生动的语句,扫除了小乘佛教关于涅盘遮诠表现法的那种暗昧的气氛。

消泯的网络解释 消泯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灰字成语 :

灰心丧气、

心灰意冷、

灰飞烟灭

一鼻子灰、

碰一鼻子灰、

死灰复燃、

不费吹灰之力、

吹灰之力、

寒灰更然、

朽木死灰、

灰头草面、

火尽灰冷、

寂若死灰、

草蛇灰线、

坑灰未冷、

枯木死灰、

抹一鼻子灰、

挫骨扬灰、

死灰槁木、

灰头土脸、

灰躯糜骨、

心如死灰、

槁木死灰、

吹灰找缝、

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灰身灭智、

灰容土貌、

死灰复然、

心若寒灰

冷灰爆豆、

木形灰心、

百念皆灰、

面如灰土、

饮灰洗胃、

蛇灰蚓线、

色如死灰、

灰心槁形、

散灰扃户、

火妻灰子、

烟销灰灭

澌泯的意思 澌泯的意思是什么

消泯的网络解释是:消泯消泯,消灭,消失。例句: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最后的阶级争斗,就成了改造社会消泯阶级的最后手段。郭沫若《蜩螗集·董老行》:内纷赖此可消泯,外寇赖此期荡扫。

消泯的网络解释是:消泯消泯,消灭,消失。例句: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最后的阶级争斗,就成了改造社会消泯阶级的最后手段。郭沫若《蜩螗集·董老行》:内纷赖此可消泯,外寇赖此期荡扫。 拼音是:xiāo mǐn。 结构是:消(左右结构)泯(左右结构)。 注音是:ㄒ一ㄠㄇ一ㄣˇ。

消泯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消泯xiāomǐn。(1)消灭;消失。

二、引证解释

⒈消灭;消失。引太平天_洪秀全《千字文》:“萱_捷奏,氛倏消泯。”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最后的阶级争斗,就成了改造社会消泯阶级的最后手段。”郭沫若《蜩螗集·董老行》:“内纷赖此可消泯,外寇赖此期荡扫。”萧军《五月的矿山》第五章:“越是接近工程完竣,人们手臂挥动得也就越起劲,最后笑声、说话声、彼此抬杠拌嘴声,竟完全消泯了。”

关于消泯的成语

鸿消鲤息

关于消泯的词语

消除异己盛德不泯良心未泯鸿消鲤息香消玉碎灰身泯智冰消瓦解云消雾散寒心消志童心未泯

关于消泯的造句

1、那种轻熟油滑的拈弄辞章,其实是消泯或掩盖了翻译对象与本土文化经验的差别。

2、我们看见老一代人的仇恨归于消泯,人与人之间想像中的差异逐渐淡薄和消逝;我们看见人类的未来掌握在越来越多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人手中。

3、因此所有宇宙间战争的标志,或者原始的暴行,在混乱邪恶与宇庙美好力量之间的冲突都被消泯。

4、这个世上,只有生才能消泯死的阴霾。

5、尤其最末以“低头”的轻盈来反衬露珠消泯所勾惹的刹那心伤有多沉重,技法上完全承继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消泯的详细信息

夷泯的引证解释 夷泯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澌泯的词语解释是:消失。

澌泯的词语解释是:消失。 注音是:ㄙㄇ一ㄣˇ。 拼音是:sī mǐn。 结构是:澌(左中右结构)泯(左右结构)。

澌泯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消失。引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九流,则名、墨、纵横,业皆澌泯;阴阳、农圃,事率浅猥。”清恽敬《朱石君尚书梅石观生图颂代张皋文》:“若言性命,不立形气,形气澌泯,性命长生。”

二、网络解释

澌泯词目:澌泯拼音:sīmǐn注音:ㄙㄧㄇㄧㄣˇ消失。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九流,则名、墨、纵横,业皆澌泯;阴阳、农圃,事率浅猥。”清恽敬《朱石君尚书梅石观生图颂代张皋文》:“若言性命,不立形气,形气澌泯,性命长生。”

关于澌泯的成语

仓皇出逃不名一钱澌灭无闻不为已甚不期而然伯道无儿不齿于人草庐三顾不期然而然

关于澌泯的词语

仓皇出逃气竭声澌不齿于人良心未泯童心未泯不为已甚伯道无儿澌灭无闻灰身泯智不期而然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澌泯的详细信息

泯默的引证解释 泯默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夷泯的引证解释是:⒈消灭;灭尽。引《文选·陆机<挽歌诗>之二》:“丰肌__蚁,妍姿永夷泯。”李善注:“《广雅》曰:‘夷,灭也。’《尔雅》曰:‘泯,尽也。’”。

夷泯的引证解释是:⒈消灭;灭尽。引《文选·陆机<挽歌诗>之二》:“丰肌__蚁,妍姿永夷泯。”李善注:“《广雅》曰:‘夷,灭也。’《尔雅》曰:‘泯,尽也。’”。 拼音是:yí mǐn。 结构是:夷(独体结构)泯(左右结构)。 注音是:一_ㄇ一ㄣˇ。

夷泯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1.消灭;灭尽。

二、网络解释

夷泯夷泯,拼音为yímǐn,消灭;灭尽。

关于夷泯的诗句

妍姿永夷泯妍姿永夷泯

关于夷泯的成语

满目苍夷等夷之志

关于夷泯的词语

鄙夷不屑童心未泯良心未泯灰身泯智出夷入险等夷之志河_海夷盛德不泯满目苍夷没齿难泯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夷泯的详细信息

成语什么什么智

泯默的引证解释是:⒈寂然无声;寂然无言。引唐韩愈《双鸟》诗:“得病不呻唤,泯默至死休。”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未几,以古字得者来_,玉山因问之曰:‘老兄头场冒子中用三古字,何也?’其人泯默久之,对曰:‘兹事甚_。’”明杨慎《阳关图引》:“徘徊共劝少留连,泯默相看两倾倒。”。

泯默的引证解释是:⒈寂然无声;寂然无言。引唐韩愈《双鸟》诗:“得病不呻唤,泯默至死休。”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未几,以古字得者来_,玉山因问之曰:‘老兄头场冒子中用三古字,何也?’其人泯默久之,对曰:‘兹事甚_。’”明杨慎《阳关图引》:“徘徊共劝少留连,泯默相看两倾倒。”。 注音是:ㄇ一ㄣˇㄇㄛ_。 结构是:泯(左右结构)默(左右结构)。 拼音是:mǐn mò。

泯默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寂然无声;寂然无言。

二、网络解释

泯默泯默是汉语词汇,拼音mǐnmò,解释为寂然无声;寂然无言。

关于泯默的诗词

《书怀·愤时唯泯默》

关于泯默的诗句

收声就泯默泯默穷愁志应怜泯默与诗题

关于泯默的成语

沉思默想默默无闻默默无言昏昏默默

关于泯默的词语

灰身泯智童心未泯缄默无言盛德不泯没齿难泯沉思默想潜移默夺良心未泯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泯默的详细信息

湮泯的解释 湮泯的解释是什么

聪明才智 指有丰富敏捷的智力和显著的才能。

聪明睿智 指聪颖明智。

灰身灭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灰身泯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急中生智 智:智谋。紧急的时候,猛然想出办法。

见仁见智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竭忠尽智 毫无保留地献出一片忠诚和所有才智。

矜愚饰智 装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绝圣弃智 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挈瓶之智 挈瓶:汲水用的容量小的瓶子。比喻浅薄的知识或智谋。亦作“智类挈瓶”、“挈瓶之知”。

全能全智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同“全智全能”。

失张失智 举止失措、失神落魄的样子。

孙庞斗智 孙:孙膑;庞:庞涓。孙膑、庞涓各以智谋争斗。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韬迹隐智 指藏匿踪迹,不露才智。

停留长智 指事情耽搁久了,就会想出主意来。

舞文饰智 指舞文弄墨、利用才智以作奸伪。

袭人故智 袭:因袭,套用。智:指计算。套用别人使用过的计策。

研精毕智 犹研精竭虑。专心研究,尽力思考。

泯乱的引证解释 泯乱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湮泯的词语解释是:埋没。

湮泯的词语解释是:埋没。 拼音是:yān mǐn。 结构是:湮(左右结构)泯(左右结构)。 注音是:一ㄢㄇ一ㄣˇ。

湮泯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埋没。引唐白居易《许昌县令新厅壁记》:“先是邑居不修,屋壁无纪,前贤姓字湮泯无闻。”明叶盛《水东日记·<雪庵长语><西斋和陶集>》:“见_上人壁庋上有旧书曰《雪庵长语》、曰《西斋和陶集》,皆蠹侵鼠食,编简错乱。取而_之,惜其文之奇而将就湮泯也。”

二、网络解释

湮泯词目:湮泯拼音:yānmǐn注音:ㄧㄢㄇㄧㄣˇ埋没。唐白居易《许昌县令新厅壁记》:“先是邑居不修,屋壁无纪,前贤姓字湮泯无闻。”明叶盛《水东日记·》:“见_上人壁庋上有旧书曰《雪庵长语》、曰《西斋和陶集》,皆蠹侵鼠食,编简错乱。取而阅之,惜其文之奇而将就湮泯也。”

关于湮泯的成语

年湮世远不齿于人伯道无儿湮没无闻日湮月塞

关于湮泯的词语

没齿难泯不齿于人盛德不泯湮灭无闻湮没无闻灰身泯智湮没不彰湮没无音年湮世远童心未泯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湮泯的详细信息

泯乱的引证解释是:⒈昏乱;混乱。引《书·康诰》:“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引王念孙曰:“泯,亦乱也。”汉王充《论衡·偶会》:“伯鲁命当贱,知虑多泯乱也。”章炳麟《辨诗》:“不悟乐府虽变,其为夏音则同,未有泯乱大略者也。”。

泯乱的引证解释是:⒈昏乱;混乱。引《书·康诰》:“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引王念孙曰:“泯,亦乱也。”汉王充《论衡·偶会》:“伯鲁命当贱,知虑多泯乱也。”章炳麟《辨诗》:“不悟乐府虽变,其为夏音则同,未有泯乱大略者也。”。 拼音是:mǐn luàn。 注音是:ㄇ一ㄣˇㄌㄨㄢ_。 结构是:泯(左右结构)乱(左右结构)。

泯乱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昏乱;混乱。

二、网络解释

泯乱泯乱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mǐnluàn,意思是指昏乱,混乱。

关于泯乱的诗句

民彝既泯乱

关于泯乱的成语

拨乱反正钗横鬓乱乱弹琴乱乱哄哄

关于泯乱的词语

灰身泯智胡诌乱说方寸已乱钗横鬓乱童心未泯乱弹琴良心未泯胡拉乱扯盛德不泯胡思乱量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泯乱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