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苍苍配红妆,白发苍苍对红妆,一树梨花压海棠[偷笑]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6-27 0
  1. 玉树临风胜潘安下面一句是什么
  2.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什么意思?
  3. 一树梨花压海棠出自何诗
  4. 一树梨花压海棠的下一句是什么?
  5.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1、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意思:调侃老年丈夫娶年轻妻子。

2、语出苏轼诗:“十八新娘八十郎,白发苍苍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指“白头老人”,“海棠”是“红颜**”,用一个暧昧的“压”字。宋代词人张先在80岁的时候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苏东坡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由此可见,“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老牛吃嫩草”的诗性表述。

玉树临风胜潘安下面一句是什么

1、没有下一句,这已经是最后一句,出自宋代苏轼的《戏赠张先》。

白发苍苍配红妆,白发苍苍对红妆,一树梨花压海棠[偷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全句诗句内容为:“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3、译文:十八岁的新娘嫁给八十岁的新郎,苍白的头发对着鲜红的装扮。大意为老牛吃嫩草之意。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什么意思?

玉树临风胜潘安一树梨花压海棠

宋代词人张先,在80岁的时候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苏东坡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由此可见,“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老牛吃嫩草”的诗性表述.

苏轼诗:“十八新娘八十郎,白发苍苍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梨花”指“白头老人”,“海棠”是“红颜**”

一朵梨花压海棠,指的是“老牛吃嫩草”.

它是苏轼写给朋友的一首诗:苏轼的好友张先,年逾80,娶一18岁美貌少女为妾.苏轼遂作诗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鲜红娇嫩,暗指一个白发老者娶一少女为妻.其中“压”字用得巧妙暧昧.

潘安,古代一位颇有名的帅哥.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或许是因为这位曾经侍奉中国历史上最丑最荒*最***的皇后贾南风的美男子,其德行操守实在当不起这个“仁”字,因此后人省略一字,乃有潘安之名.

一树梨花压海棠出自何诗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对老少配的描述,暗含着“老牛啃嫩草”的负面评价。

相较于现代人的张狂和直白,古代人就显得比较含蓄,一些比较难为情的事,不好说出口,但转换一个思想,用诗词表达出来,既显得优美有内涵,又显得高大上,可谓是一举两得!

出自苏轼的《戏张先》。

原文如下: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释义:

八十岁的老翁娶了十八岁的新娘,满头白发苍苍与新娘漂亮的红妆形成鲜明的对比。

洞房花烛夜之时,两人就像白色的梨花和粉色的海棠在一块。

一树梨花压海棠的下一句是什么?

北宋词人张先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美女惠惠为妾.苏东坡前去贺喜,戏作一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就是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典故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苏轼诗词《戏张先》里的一句戏谑之语。

大约是公元1070年,苏轼的好友、“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的“张三影”张先新纳了个小妾。这一年,张先恰好80岁,而这位新纳的小妾却年仅18岁。苏轼有感于好友张先“老牛吃嫩草”,于是吟诗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意思是:满头白发的80岁老翁张先迎娶海棠花般年轻貌美的18岁美娇人,苏轼于是借机调侃张先新婚之夜“老牛吃嫩草”。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红颜**。

扩展资料:

苏东坡(1037~1101)和张先(990~1078)都是宋代词人,苏东坡大名鼎鼎,无人不晓;相比之下,张先知名度要差点。不过在词坛,张先却是个有个性的人物,生性风流,“至老不衰”。他的词作以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为主打,是北宋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

张先比苏东坡大40多岁,但由于共同的诗词爱好,两人结为词友,常有诗词唱和。

题目是《戏赠张先》。

这首诗出自苏轼,意思是说两人年龄差距大

这个诗句的出处是因为北宋词人张先在80岁的时候,娶了一个18岁的美女为妾。

当时,众多词友去拜访他,问老前辈得此美眷有的感想时,张先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东坡前去贺喜时,便相对应的戏作此诗:十八新娘八十郎,白发苍苍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

苏轼-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