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之童不喜诵_虽使五尺之童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8 0
  1. 战国时期楚国农学家许行简介,许行与孟子的论战谁赢了?
  2. 有关善辩的经典问答事例
  3. 五尺之童是什么意思
  4. 《孟子集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5. 求翻译:陈良,楚产也,悦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6. 五尺之童的成语解释

膝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 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 已矣。成规②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 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 仪③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膝,绝长补短,将五 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④,厥疾不瘳⑤。’”

注释

五尺之童不喜诵_虽使五尺之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①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②成规 :齐国的勇士。 ③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 子学生.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⑤瘳(Chou):病愈。

译文

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家国时拜访了孟 子。孟子给他讲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话题不离尧舜。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 话吗?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脱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 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 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 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如把疆土截长补短 也有将近方圆五十里吧。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说 ‘如果药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读解

“道性善”和“称尧舜”是孟子思想中的两条纲,而这两方面 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道性善”就是宣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 见于这里。所以,本章还有重要的思想史资料价值。当然,从 “性善”的内容来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五上》)的 论述中就已经展开了。

“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口 口声声所说的“仁政”。 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 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 密不可分的。 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清楚的了.

至于滕文公再次拜访时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话,不外乎鼓励他 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罢了。因为,古往令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 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 得到。何况,滕国虽然小,但折算起来也有方圆五十里国土嘛,只 要是实施仁政,照样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

这就是孟子的苦心,无论大国小国,只要是有机会就抓住不 放,抓住宣扬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

滕定公①薨②,世子谓然友③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于宋,于 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④,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⑤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6)也。曾子曰:“生,事 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7)。’诸侯之礼,吾 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8),齐疏之服(9),飦粥之 食(10),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11) 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 《志》(12)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 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13), 歠(14)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15)。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16),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 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

①滕定公:滕文公的父亲。 ② 薨:死。古代称侯王死叫 “薨”,唐代以后用于指二品以上官员死。③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师. ④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⑤之:至,到。邹与滕相 距只有四十余里,所以可以问后行事。(6)自尽:尽自己最大的心力. (7)曾子曰:这几句话在《论语·为政》中是孔子对樊迟说的。(8)三年 之丧:指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孝三年。(9)齐(zi)疏之服:用粗 布做的缝边的丧服。齐,指衣服缝边。古代丧服叫做衰(CUT),不缝衣边的 叫“斩衰”,缝衣边的叫“齐衰”。(10)飦(zhan);稠粥。粥:稀粥.这里 是偏义复词,指稀粥。(11)宗国:鲁、膝诸国的始封祖都是周文王的儿子, 而周公封鲁,于行辈较长,所以其余姬姓诸国都以鲁为宗国。(12)《志》: 记国家世系等的一种书。(13)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代理朝政. (14)歠(Chuo):饮。(15)君子之德………必偃:这几句出自《论语·颜 渊》篇孔子的话。“尚”与“上”同;偃,倒下。(16)五月居庐:居住在丧 庐中五个月。

译文

滕定公死了,太子对老师然友说:“上次在宋国的时候孟子和 我谈了许多,我记在心里久久不忘。今天不幸父亲去世,我想请 您先去请教孟子,然后才办丧事。”

然友便到邹国去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好得很啊!父母的丧事本来就应该尽心竭力。曾子 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 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把他们,就可以叫做孝了。’诸侯的礼节, 我不曾专门学过,但却也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 服,喝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滕国的 父老官吏都不愿意。他们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没有这 样实行过,我们自己的历代祖先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一 代便改变祖先的做法,这是不应该的。而且《志》上说过:‘丧礼 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规矩。’还说:‘道理就在于我们有所继承.’”

太子对然友说:‘我过去不曾做过什么学问,只喜欢跑马舞剑。 现在父老官吏们都对我实行三年丧礼不满,恐怕我处理不好这件 大事,请您再去替我问问孟子吧!”

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 孟子说:“要坚持这样做,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过:‘君王死 了,太子把一切政务都交给家事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脸色深 黑,就临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没有谁敢不悲哀,这是因为 太子亲自带头的缘故。’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 会喜好得更厉害。***的德行是风,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 风吹,必然随风倒。所以,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

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

太子说:“是啊,这件事确实取决于我。”

于是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和禁令。 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赞成,认为太子知礼。等到下葬的那一 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看,太子面容的悲伤,哭泣的哀痛,使 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读解

***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是孔子反复申说的一个话题,孟 子也同样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在本章里所说的“君子之德,风 也;小人之德,草也。革尚之风,必惬。”正是孔子在《颜渊》里 面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修’的翻版 。

由此可见,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是孔子、孟子都非常重视的政治领导原则。而本章正是这样一个上行下效的实例。 滕国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膝文公)死了父亲,由于他上一 次在宋国听了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给他留下了很深刻很 听得进去的印象,所以这一次遇事,他就托自己的老师去向孟子 请教如何办丧事。孟子的意见回来以后,太子发出了实施三年丧 礼的命令,结果遭到了大家的反对,“虽令不从”。太子于是又再 次请老师去问计于孟子,这一次孟子讲了上行下效,以身作则的 道理,希望太子亲自带头这样作。结果,丧事办得非常成功,大 家都很满意,“不令而行”。

从这件事上,我们固然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 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以身作则的问题,正如我们在 《论语·颜渊》的读解中所概括,这是一种“风吹草动”的统治术. 风不吹,草怎么会动起来呢?反过来说,要草动,风就得不断地 吹啊! 。

有为神农之言①者许行②,自楚之膝,踵③门而告文公曰:“远 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④。”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⑤。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6),负耒耜而自宋之膝,日:“闻君行 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膝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 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7)而治。今也膝有仓禀府库,则是 厉(9)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9)?”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票易之。”

“以票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诚器易粟者,岂为 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10)皆取诸其宫中(11)而用之?何为 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12)之事,有小人之事。且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13) 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水畅茂, 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 忧之,举舜而敷(15)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16)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 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人,虽欲 耕,得乎?

“后稷(17)教民稼穑,树艺(18)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内道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19)为司 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 友有信。放勋(20)曰:‘劳之来之(21),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 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22)为己忧。夫以百亩 之不易(23)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 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 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 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 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24)之!昔者孔子没, 三年之外,门人治任925)将归,人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 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 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 ‘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26)之,皜皜(27)乎不可尚已。’今也南 蛮鴃(28)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人于幽谷者。《鲁颂》曰: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29)。’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 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30),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31)运市, 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贸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32),或相什百,或相 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33)同贾,人岂为之哉?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释

①神农之言:神农氏的学说。神农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常与伏羹氏、燧 人氏一道被称为“三皇”。神农氏主要的功绩是教人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叫 “神农”。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多托古圣贤之名而标榜自己的学说。“农家” 就***托为“神农之言”。②许行:农家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详。③ 踵(zhong):至,到。④廛:住房。氓:移民。⑤衣褐,捆屦,织 席以为食:穿粗麻衣,靠编草鞋,织草席谋生。衣(yi),动词,穿;褐 (he),粗麻短衣;屦(ju),草鞋。(6)陈良:楚国的儒士。陈相、陈辛:都 是陈良的学生。(7)饔飧:饔(yong):早餐;飧(Sun):晚餐。(8)厉: 病.(9)釜:金属制的锅;甑:用瓦做的茶饭器;爨(cuan):烧火做饭; 铁:指用铁做的农具。(11)舍:相当于方一言“啥”,即什么东西、一切东西 的意思。(12)宫中:家中。古代住宅无论贵贱都可以叫“宫”,秦汉以后才 专指帝王所居为宫。(12)大人:这里指有地位的人,与下文“小人”相对。 (13)路:指奔波、劳累。(15)敷:遍。(16)瀹济漯: 瀹济漯(yue):疏导。济漯(ta):济水和漯水。(17)后稷:相传为周的始 祖,名弃,尧帝时为农师。(18)树艺:种植。(19)契(xie):人名,相 传是殷的祖先,姓子,尧帝时任司徒。(20)放勋:尧的称号,放是大,勋 是功劳,原本是史官的赞誉之辞,后来成为尧的称号。(21)劳之来之:劳、 来都读为去声,劝勉,慰劳。(22)皋(gao)陶(yao):人名,相传为虞舜 时的司法官。(23)易:治。(24)倍:同“背”,背叛。(25)治任:准备 行李。治,整治;任,负担。(26)秋阳以暴:秋阳,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 历五六月,所以这里所说的秋阳实际相当于今天的夏阳。暴,同“曝”,晒。 皜皜(hao):光明洁白的样子。(28)鴃(jue):伯劳鸟。(29)戎狄 膺,荆舒是惩:引自《诗经·鲁颂·闷官》。膺,击退;惩,抵御;戎秋是 北方的异族;荆、舒是南方的异族。(30)市贾不贰:贾通“价”;不贰,没 有两样。(31)五尺之重:古代尺寸短,五尺约相当于现在三尺多一点。 (32)倍蓰(xi):倍,一倍;蓰,五倍。后文的什、百、千、万都是指倍数。 (33)巨屦小屦:粗糙的草鞋与精致的草鞋。

译文

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进见滕 文公说:“我这个从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 处,成为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处。

许地的门徒有几十个人,都穿着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 谋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也 进见滕文公说: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 我们都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所学的而改 学许行的学说。

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的确是个贤 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有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贤人治国应该 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 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怎么能 够叫做贤明呢?”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陈相回答说:“对。”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于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戴白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是的。”

“他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 了瓦匠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 就能够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 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 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 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 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 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 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 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 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 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在尧那个时代,天下还未太平,洪水成灾,四处泛滥;草木 无限制生长,禽兽大量繁殖,谷物没有收成,飞禽起兽危害人类, 到处都是它们的踪迹。尧为此而非常担忧,选拔舜出来全面治理。 舜派益掌管用火烧,益便用烈火焚烧山野沼泽的草木,飞禽走兽 于是四散而逃。大禹疏通九条河道,治理济水、源水,引流入海; 挖掘汝水、汉水,疏通淮水、泅水,引流进入长江。这样中国才 可以进行农业耕种。当时,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前 都不进去,即便他想亲自种地,行吗?

“后稷教老百姓耕种收获,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才能够养育 百姓。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 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而担忧,派契做司徒,用 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和道理来教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 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 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尧说道:‘慰劳他们,安抚他 们,开导他们,纠正他们,***他们,保护他们,使他们创 所,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品德。’圣人为老百姓考虑得如此之 难道还有时间来亲自耕种吗?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 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那些把耕种不好田地作为自己忧虑 的,是农夫。把钱财分给别人叫做惠,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做 忠,为天下发现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人容易,为天下发 现人才却很难。孔子说:‘尧做天子真是伟大!只有天最伟大,只 有尧能够效法天,他的圣德无边无际,老百姓找不到恰当的词语 来赞美他!舜也是了不得的天子!虽然有了这样广阔的天下,自 己却并不占有它!’尧和舜治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只不过 用在耕田种地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一切来改变边远落后地区的,没有听说 过用边远落后地区的一切来改变中原的。陈良本来是楚国的人,喜 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来到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 有人能够超过他。他可以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了。你们兄弟跟随他 学习几十年,他一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时候,门 徒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大家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临 走的时候,都去向子贡行礼告别,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 离开。子贡又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 离开。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用尊 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说:‘不可以. 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夏天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 暇。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如今这个怪腔怪调的南 方蛮干,说话诽谤先王的圣贤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向 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恰恰相反。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沟飞 出来迁往高大的树木的,从没听说过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迁往由 暗的山沟的。《鲁颂》说:‘攻击北方的戎狄,惩罚南方的荆舒。’ 周公尚且要攻击楚国这样的南方蛮干,你们却去向他学习,这简 直是越变越坏了啊。”

陈相说:“如果听从许先生的学说,市场价格就会统一,*** 没有欺诈,就是打发一个小孩子去市场,也不会被欺骗。布匹丝” 绸的长短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麻线丝绵的轻重一样,价格也就 一样;五谷的多少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鞋子的大小一样,价格 也就一样。”

孟子说:“各种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不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有 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万倍。您 想让它们完全一样,只是搞乱天下罢了。一双粗糙的鞋子与一双 榆致的鞋子价格完全一样,人们难道会同意吗?听从许先生的学 说,是率领大家走向虚伪,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

读解

这一章文字很长,内容却并不算太复杂。既可以把它看作是 主子对当时流行的农家学说的有力批驳,又可以把它看作是孟子 对于社会分工问题的系统论述。

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文明的表现。从 理论上说,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工,这是不可阻档的历 史趋势;社会分工又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 也是必然的结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原始社会中出现了农业和 畜牧业的分离,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原始社会末期,又出 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更进一步,随着人类由原始社会向文 明社会过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 的分工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而这种分工的出现,就必然导致统 治胡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甚至,压迫者与被压迫者· 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言以蔽之,也就走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的 出现。这种分工和矛盾对立的出现,从人类发展的总体上来看.’ 材的,不可转移的必然趋势,但从局部的阶段性的角度来看一 是充满了尖锐斗争,充满了暴力和邪恶。正是面对这种令人困惑 的复杂情况,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许行的农家学说就是这些各种各样观点中的一种。他把各种 社会问题的出现都归咎于社会分工,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 格而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办法。他不仅从理论上这样认为, 而且还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率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 食。”他的这种观点和做法怪异而新鲜,吸引了不少人,就连一向 奉行儒家学说的陈相兄弟也从宋国赶来滕国,成为许行的门徒。陈 相兄弟不仅背叛了师门,而且还公然去拜访孟子,宣扬自己新学 到的农家学说。

孟子当然不会容忍陈相兄弟的行为,也不能不对许行的学说 展开批驳。于是又使出了自己一贯擅长的推谬手法,一问一答,把 许行及其门徒的做法推到了极其荒唐的程度,迫使陈相承认“百 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实际上就承认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孟 子这才展开自己的正面论述。首先提出他那一段著名的论断:“或 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 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然后再“言必称尧舜”,以尧舜等 古代圣王的事迹来论证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最后,在驳倒了许行 的观点和做法以后,孟子展开了对于陈相兄弟背叛师门,抛弃儒 学的行为的鞭挞。

情况非常清楚,孟子所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 人”论断是讲的社会分工问题。而且,《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 已经说过:“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所以,体力劳 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的时代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 现象,他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加以概括,而在“或劳心,或劳力”的 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著名“公 式”而已。

由此,一方面的确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 面。孟子又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被批倒批 臭。其实,我们在这里已经知道,孟子的原意倒不是论述统治与 被统治的问题。阴差阳错,这个毕生为“民”***,呼吁当政者 实施仁政的人倒成了统治阶级的代言人。

平心而论,关键是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问题。如果从局部的 阶段性的角度去看,许行的学说主张统治者与老百姓“同吃同住 同劳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确也是有一定意义因而具有吸 引力的。可是,如果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和全程来看,他的观 点和做法就是非常荒唐而可笑的了,而且,越是进入文明发达的 现代社会,就越是近乎寓言般可笑了。我们令天有谁会想到要自 己造一台电视机然后才来看,自己造一辆汽车然后才来开呢?那 不被认为是疯子才怪。同理,从总体和全程的角度来看,“劳心者 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透顶的学说,而 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现象概括。如果我们还历史背景以真实, 从孟子说这话的具体情况来理解,也就是从社会分工问题的角度 来理解,那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

就现有文献来看。《汉书·艺文志》虽曾著录《神农》二十篇, 但已经散失。所以真正要研究农家学派,《孟子》本章还是极为重 要的资料。这也是值得顺便一提的。

战国时期楚国农学家许行简介,许行与孟子的论战谁赢了?

8.6共修孟子第十九课(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孟子对农家的驳斥),原文如下: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艾婷的分享:

孟子的思想在滕国践行如火如荼时,有自称神农后代的许行,找到滕文公请求投靠,过了一段时间,又有陈氏门徒来到滕国,希望做滕之子民。陈相与许行相遇并学习之,后来见孟子并和孟子进行一番"同耕同食"的大讨论。

以孟子的思想,如何看待陈相的"同耕同种"思想?

一."一人之身,百工之所为备。"在孟子看来是带所有的人往越来越劳累的路上走,是让社会退步。在神农时代最缺乏食物,神农带领大家共同寻找粮食、挖巢穴,解决温饱。但在距离神农已有三千年,战国时代社会已经不是原始分工,相对于同耕同食年代已经非常现代化。

二.天下的事有大人之事,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在尧的时代,天下尚未平,尧找到舜治理天下,舜派禹疏理河道治大水,又令伯益掌管火政趋禽兽,用契做司徒教百姓人伦。或劳心或劳力,分工统筹规划明确;为农夫时则为农夫,为君王时则为君王,分人以才为之慧,教人以善为之忠,为天下得仁者为之仁。

三.同耕同种是神农外在的形,为民***是神农内在的神。许行,陈相之流没有学到神,只留于形。孔、孟、周文王注重神,一脉相承,注重形,只会夜郎自大,有形无神,违背自然之道。

从清静本心而发,追求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的道重在神而非形,思想扎根,思维成熟,坚定心去探索实行。

Alice的分享:

闻: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思:凡事不能只看表面,照猫画虎,有形无神。陈相与许行只看到了神农氏的行,并没有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学得不精造成错误的理解,正如大学所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修:用心学习经典,清静本心。

有关善辩的经典问答事例

人物介绍

许行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

滕文公元年(公元前332年),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求,划给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效果甚好。大儒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摒弃了儒学观点,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同年孟轲游滕,遇到陈相,展开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农”“儒”论战(《孟子·滕文公》)。

许行农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食。他以农事为主业,同时也从事手工业生产,他还意识到市场货物交换的重要作用,并对物价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认识。许行以其独到的农家思想见解和实践活动,对后世的农业社会和农业思想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主张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贤德的国君应该要和百姓一同耕种获得自己的粮食,自己做早晚餐并处理国事。 “仓廪府库,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反对国君设仓库储存米b,有府库积聚财货,认为这就是伤害人民来供养自己,并否定国君拥有仓库、府库的物权。 主张依据产品的长短、大小等数量、质量规定价格,不赞成商人居中剥削,反对抬高物价的欺诈行为。 许行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获。

事迹

滕文公元年(公元前332年),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求,给他划定了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效果甚好。大儒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弟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摒弃了儒学观点,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

思想

许行的思想主要是君民并耕之说和"市贾不二"的价格论。

关于君民并耕之说,许行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他认为,贤良的国君要老百姓一起参加耕种才能吃饭,自己做饭吃,还得为老百姓办事。《吕氏春秋·爱类》说:"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男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清人焦循《孟子正义》就认为上述"神农之教",即是"神农之言\",与孟子说"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相合,其内容与许行君民并耕之说也是相符的。因此,可以认为《吕氏春秋·爱类》这条材料,应该就是许行的思想。

许行还认为,如果国君不与民并耕,而是像滕文公那样,拥有储藏粮食的仓廪和存放钱财的府库,那就是损害民众来供养自己,这样的国君就不配说得上贤。这是许行对当时统治者的尖锐批评和控诉。许行君民并耕之说的提出,是由于战国时代战争频繁,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因此他强调国君必须重视农业并亲自耕作,以救时弊。

尸子说,神农氏\"并耕而王,以劝农也\"。尸子即尸佼,据说是商鞅的老师,鲁人(也说是晋人)。许行君民并耕之说与尸佼相同,很可能在学术渊源上有关系。前面所说《汉书·艺文志》的《神农》二十篇,颜师古注认为,"刘向《别录》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说"。但此说恐不可信。李悝、商鞅是法家。他们主张耕战,其重视农业是同战争紧密相连的,与许行君民并耕之说有所区别。商鞅虽然以尸佼为师,但是他把尸佼的学说发展为耕战政策,而许行则忠实于尸佼的君民并耕之说。因此,我们认为,《神农》二十篇,很可能就是许行的著作。

"市贾不二"的价格论是许行提出的又一个重要主张。这是在他主张社会分工互助的基础上,提出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可以用农产品直接去交换手工业品,如帽子、锅甑和铁制农具等等。这是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换办法。交换时的价格是如何规定的呢?许行认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即市场上布帛的长度相同,则出售的价格相等;麻缕与丝絮的重量相同,则出售的价格相等;粮食容量相同,则出售的价格相等;鞋的尺码相同,则出售的价格相等。总之,同种商品数量相同,则价格相等,市场上的各种物品的价格都有了统一的规定。这样,在市场上的同种商品只有一种价格,没有第二种价格。这就是"市贾不二"。许行认为,这样一来就不会再有弄虚作***的现象,即使小孩子到市场上去买东西,也不会受欺骗。

许行的主张反映了战国时期贫苦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君民并耕之说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的平均主义和共同劳动的思想,要求***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孟子认为这种主张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许行的这种主张与孟子所主张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思想是针锋相对的。许行的价格论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对商人利用市场高利盘剥,要求调整物价的愿望。这种主张要比杨朱的\"为我"、"贵己"而又不"纵欲"、"侵物"的观点更激进一些,因为杨朱是小土地私有者的代表,他们只要求保护其小私有者的财产;而许行则代表贫苦农民的利益,他们一无所有或者有也不多,仅靠双手劳动维持生活。

论战

同年,孟轲游滕,遇到陈相,于是展开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农”“儒”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出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对许行农学派大加讨伐,贬斥为“南蛮_舌之人,作先王之道”。许行及门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反驳。许行农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食。他和门徒以农事为主业,同时也从事手工业生产,还认识到市场货物交换的重要作用,以粟易帽、锅、炊具、铁制农具等需要品。并且指出,如果一切自制,将“害于耕”。在价格问题上也有较深刻的见解,主张依据产品的长短、轻重、多寡、大小等数量、质量规定相应的价格,使“市贾(价)不贰”“莫之或欺”,不赞成商人居中剥削,反对抬高物价和交换中的欺诈行为。他还否定君主拥有仓廪、府库的物权。对滕文公的“历民以自养”的君主剥削制度,也持批评态度。他的思想,是小农经济平均主义的反映,集中显示了劳动农民自食其力的淳朴本色,表达了企图解除现实压迫的强烈愿望,充满对想象中平均社会的美好憧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许行的事迹在行秦史籍中未见记载,其主要言行在《孟子.滕文公》等著作有一些记述。

历史著述

载录《神农》20篇(已佚),近代史学家认为是许行的著述。战国,是一个思想活跃、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在众多学术思想和流派中,农家以其独到思想见解和实践活动,自成一家。农家的思想流泽久远,对中国千百年农业和农业思想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和领袖就是出生在郢都的许行。《汉书·艺文志》

文章简介 题目

《许行》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

作者孟子(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他是孔子孙子子思(孔常┑拿湃耍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力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 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决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译文:

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但他还是没真正认识圣人之道啊。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孟子问道:“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

陈相说:“是的。”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

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

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

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

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

孟子说:“自己织的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

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

陈相说:“对。”

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况且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孟子说;“这样说来,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践踏出来的道路,纵横交错,遍布在中原大地。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拔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的人民才能够正常耕种,赖以生活。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说:‘使百姓勤劳,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

“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来行事。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拥有天下却不把它据为私有!’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一切来改变边远落后地区的,没有听说过用边远落后地区 的一切来改变中原的。陈良本来是楚国的人,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来到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可以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了。你们兄弟跟随他学习几十年,他一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时候,门徒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大家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临走的时候,都去向子贡行礼告别,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离开。子贡又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离开。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夏天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瑕。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如今这个怪腔怪调的南方蛮干,说话诽谤先王的圣贤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恰恰相反。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沟飞出来迁往高大的树木的,从没听说过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迁往由暗的山沟的。《鲁颂》说:‘攻击北方的戎狄,惩罚南方的荆舒。’周公尚且要攻击楚国这样的南方蛮干,你们却去向他学习,这简直是越变越坏了啊。”

陈相说:“如果顺从许子的学说,市价就不会不同,国都里就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没有人欺骗他。布匹和丝织品,长短相同价钱就相同;麻线和丝絮,轻重相同价钱就相同;五谷粮食,数量相同价钱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相同。”

孟子说:“物品的价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决定的。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让它们平列等同起来,这是使天下混乱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细的鞋子卖同样的价钱,人们难道会去做精细的鞋子吗?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便是彼此带领着去干弄虚作***的事,哪里能治好国家!”

中心思想

许行属于农家学派。农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这一学派主张世上男女都要亲自参加劳动,这样就可以不用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农家要求***劳动的主张,体现了当时劳动者反对剥削的朴素愿望,但也存在绝对平均主义的缺陷。孟子反对许行、陈相的农家主张,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本文雄辩有气势,逻辑性强,有说服力。抓住农家学说的基本观点,利用其理论的薄弱环节,由小及大,由彼及此,由表及里,步步紧逼,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孟子联系生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说明对方论点行不通,提出正面论点。然后列举圣贤业绩,从正面阐述国君贤否,不在亲耕,指出陈相兄弟改宗农家的错误,最后以劳动价值不同,说明物价不同的合理性,批判了对方的绝对平均主义。

五尺之童是什么意思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

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後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於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自力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後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乡而哭,皆失声,然後归.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後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於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

《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

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道,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确实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自食其粮兼治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靠剥削百姓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

陈相说:“对.”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

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

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

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

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

孟子说:“自己织的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

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

陈相说:“对.”

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孟子说;“这样说来,那末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得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不着边的路上.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纵横交错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汝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才使中原地带能够正常耕种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才得以生存繁殖.做人有做人的道德,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为百姓日日操心,对外来的人慰劳安抚;对困惑迂腐的人扶持纠正;对贫困孱弱的人予以帮助;使他们都能顺心无忧的生存,从中又对他们恩惠赈济.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

“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伟大的君主尧啊!天是最大的,只有尧能效法天.浩荡广漠的洪恩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好君主舜!崇高啊,有天下却不以为己有!’尧舜治理天下,难道不要费心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中原人改变蛮夷的事,没听说过中原人变成蛮夷的.陈良是楚国人,喜爱周公、孔子的学术,从南到北来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超过他.他可以称得上豪杰之士了.你们兄弟跟随他学习几十年,他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时候,门徒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众***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临走前都去向子贡行礼告别,相对失声痛哭,然后才离开.子贡又回到孔子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离开.后来,子夏、子张、子游看有若有些象孔子,便想象对孔子一样的敬重他.并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夏天的阳光下暴晒过的洁白无暇的白纸,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能够相比的!’如今,南蛮鴃舌的人,诽谤先人的圣贤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学许子,这和曾子的态度恰恰相反,我听说过,从幽暗的山谷迁往高大的树木的,没听说从高大的树木迁往幽暗的山谷的.《鲁颂》说:‘攻击北方的戎、狄,惩罚南方的荆、舒.’周公尚且要攻击南蛮,你们却去向他学习,简直是越变越坏了.”

陈相说:“如果顺从许子的学说,市价就不会不同,国都里就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没有人欺骗他.布匹和丝织品,长短相同价钱就相同;麻皮和丝絮,轻重相同价钱就相同;五谷粮食,数量相同价钱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相同.”

孟子说:“物品的价格不一致,是物品的自然物性.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让它们等同起来,这是使天下混乱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细的鞋子卖同样的价钱,人们难道会去做精细的鞋子吗?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便是彼此带领着去做弄虚作***的事,哪里能治好国家!”

赏析:

本篇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滕(今山东滕县)是个小国,介於齐、楚两大国之间.滕文公是孟子周游列国碰到的唯一信服孟子主张的国君.这篇文章是在滕文公接受孟子意见,国家很有声望时发生的一场辩论,是孟子对农家思想的有力批判和对儒家治国主张的根本方针的进一步发挥.从这场论辩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善辩的高度技巧和他对社会分工的具体思想. 

全文可按内容分成六大段.第一段是论辩的起因,可以分三个层次.从开始到「捆屦织席以为食」为第一层,写许行到滕.这裏一方面表示滕国行仁政名声远扬,一方面看出农家自食其力的苦干精神.这是引起陈相兄弟崇拜的根据,是这场辩论的潜在因素.神农是传说中远古帝王,他教民耕种以兴农业,并发明医药,农家引以自重,所以「为神农之言」代表农家学说.从「陈良之徒陈相」至「愿为圣人氓」为第二层.这裏在「陈相」之前加上「陈良之徒」四字,是因为他背叛师门,这是为後文训斥他预埋伏线.许行称赞滕文公只说「行仁政」,陈相就说是「行圣人之政」,这在语言上的变化,表示陈相本来的儒家观点,因为滕文公的一套是孟子教的.两批人都是慕名而来,但在敍述剪裁上毫不雷同.譬如对许行交代了「文公与之处」,对陈相也必然如此,就省去这种交代.从「陈相见许行而大悦」是第三个层次,也是这一段最重要的内容.陈相背叛儒家投向农家,倒过来又用农家的「君臣并耕而食」的观点来否定他原先尊之「是亦圣人也」的滕文公,不但不是「圣人」,连贤也谈不上.联系「滕君则诚贤君也」这句话来看,就是批评孟子用儒家思想把滕君教坏了.这是骂上门来的,孟子当然得应战,一场精彩的论战就这样挑起来了. 

孟子批判陈相,实际是批判农家学说,宣扬儒家观点.分成两部分,先破後立.第二段是破农家「君臣并耕」反对分工的荒谬主张.孟子这一段用的方式可以说是「请君入甕」或者叫「诱敌深入,一举攻克」.一问一答看似谈家常,而且先问种粟,这是农家的宗旨,答案也在孟子预料之中.然後一样一样问下去.问之中,详略又有变化.「许子冠乎」一问,用了四个回合,使陈相不自觉地作出「害於耕」的答覆.如果性急,这裏就可以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的话来.但是孟子却从容不迫,要陈相说出这个结论,所以又问出烧饭耕种的械器(陶冶),使陈相重复一次「以粟易之」的话.孟子仍旧从容不迫,但包围圈却暗中收紧,扣紧第一段「厉民」的「厉(损害)」字进行驳斥,至「岂为厉农夫哉」,已经说足了,却偏偏再设一问:「且许子何不为陶冶……何许子之不惮烦?」「舍」字可以解释为「啥」,指无论什麼东西.宫为房屋的通称.古人住的房子都可称「宫」,不像秦汉以後那样专指帝王所居的房屋.这一段问话略带讥刺:「何许子之不惮烦?」逼出陈相「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一面耕种一面又做百工之事是干不了)的结论.至此已经看出陈相完全落入孟子的牢笼,所以下面专就治天下一事,加以申论. 

「然则」一句是结束上文,用反诘语气,斩截有力.上文陈相已经承认「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所以这一反问,陈相是无词以对.然後分几层申述儒家主张而处处回应,扣紧对许行主张的驳斥.「有大人之事」至「是率天下而路也」,说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否定这种分工,那麼人与人之间就不能构成社会(使天下都变成互不相干,像在路上碰到的人一样.也有人把「路」释成「露」,表示困苦不堪,不如直作「行路」解有力.朱熹注说是「奔走道路,无时休息」,其实不如指取消了相互交换的社会关系,使人无法生活).「故曰:或劳心……」至「天下之通义也」,是这篇辩论的核心.所谓「大人之事」即「劳心」,所谓「小人之事」即劳力.这个观点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必然分工,较之以前是一大进步.自然生产力有了进步,社会必须分工.孟子的「劳力者」即指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第二段裏所说的「百工之事」和耕种都属这一类.所谓「劳心者」即指管理社会的人,上文的滕文公,下文的尧、舜、禹、益、后稷、契、皋陶都属这一类.在阶级社会中,有生产者,也必然要有组织者、管理者.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去考察,孟子这种劳心劳力分工的说法是反映历史进步的观点.必须申明的,孟子指的「劳心者治人」,是指把天下事办好,而不是指可以任意鱼肉百姓,这有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为证.至於後世无道之君,贪残之吏,害物即豺狼,不能归罪於孟子这个进步的观点.不管你主观上如何看,这种生产和管理的分工是社会进步所必需,孟子能把这看成「天下之通义」,识力的确惊人.这几句对下面几层说是论点.因为陈相了解儒家对古史的说法,所以一层一层举儒家典籍传说为论据. 

「当尧之时」至「虽欲耕,得乎?」是第一层论据.从尧、舜、益到禹,说明「大人之事」.开头描写尧时的洪水之灾,这几句非常形象地写明灾害之多.「尧独忧之」,这个「独」字很有分量,因为他是天下之君,就该忧天下之事,这就是上文的「大人之事」的最突出的表现.下面举舜用益用禹,这和後面「为天下得人」相呼应.禹的劳绩是各家公认的,所以说得特别详.「虽欲耕,得乎?」仍然回应篇首,批判君臣并耕的谬说. 

「后稷教民稼稷」至「而暇耕乎」是第二层论据.强调圣人之忧民,不止是教民稼穑(这一点农家是赞同的),还要重视教育,讲究人伦道德,处理好人与人间的各种关系,这是「契为司徒」的工作.放勋就是尧.「曰」字焦循《孟子正义》认为是「日」字,表示下面那些话是尧每天关心的工作.但作为「曰」字,指尧督促下面做到这样,使老百姓各得其所,更切合最高人物的职责.「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仍然扣紧篇首.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至段末是第三层论据.中心在「为天下得人」以尧、舜为榜样,引述孔子之言为根据.後面「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仍然回应篇首.应该注意这三层收尾都回到篇首,但用语各别,一方面看出孟子散文的变化自如,另一方面要注意三次结尾的次序一次重於一次.前面两次说:「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还讲客观上不可能并耕.而这次则认为:「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主观上的用心也当著眼於大处,不当用於耕.这是用尧、舜来说明滕文公做得对.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暗以相比,不算僭越.这样把陈相所述的许行的理论批得淋漓尽致.这是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先破後立,立中有破,使对方无反驳馀地. 

「吾闻用夏变夷者」这一段是对陈相品质的批判责难,是承前文「陈良之徒」四个字来的.头两句是原则,应该用中原的高度儒家文化改变边远落後地区的文化.陈良正是这样「用夏变夷」的模范.这几句既交代了陈良的情况,予以充分肯定,又是对陈相「师死而遂倍之」的严厉鞭挞.但是没有接著批他.却暂时停下,又举孔子死後,学生们的深情怀念来做对比.这裏重点是两个***:一是子贡三年丧(对父母的最重的丧礼,他们用来对老师)毕又庐墓三年,这是感情上的深挚.另一是曾子对孔子死後尊严的维护,也就是对儒家宗师的尊崇.两个榜样,都给陈相「师死而遂倍之」以著力的敲扑.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的称呼看出对许行的鄙视,这不是地域偏见,而是由理论上的对立形成的,上文对陈良只说「楚产也」,毫无鄙视的意思,而对同样来自楚国的许行就称为「南蛮鴃舌之人」,这一点称呼的变化也看出孟子行文的谨严.下面进一步引《诗》来说明该学周公、仲尼之道.「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这个「变」字又扣紧段首「用夏变夷,未闻变於夷」的两个「变」字紧相呼应. 

陈相明明输透了,他偏偏还要找点理由来为「许子之道」辩护,强调一个「市贾不戒」来.他不知道价格应该反映劳动的耗费,劳动耗费有大小,价格就有高低.所以又被孟子抓住批判:「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这两小节看似辩论的馀波,但有补足上文的作用.因为百家争鸣都以自家之道最能「治国家」,陈相认为许行之道可以治国家,所以想用「许子之道」来改变滕文公推行的孟子之道.孟子的反击是从人情物理人手,证明其误,而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样圆融之说.这也看出,孟子是用辩证观点战败陈相所述的许行的机械观点. 

从内容看,这段文章是孟子理论的精华所在,谈到治国家的思想原则,比《梁惠王章》只讲一些具体措施要更富於理论性,它裏面涉及社会分工的历史进步观点和对事物分析的辩证观点,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章节之一.孟子以善辩著称,在这篇裏我们可以领会孟子辩论的技巧,这些对散文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孟子是先秦著名的散文家,我们从这篇中一方面看到组织的严密,另一方面又看到行文的从容不迫,变化多姿.如两次辩论,使用的方式有详有略,几个结尾都回应篇首,却无一雷同.开合擒纵,高下在心,确实令读者心服.

《孟子集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五尺之童的意思:亦作“五尺之僮”。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

解释亦作“五尺之僮”。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

出处《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语法五尺之童作宾语、定语;指儿童。

示例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近义词五尺童子、五尺之僮。

五尺之童造句

1、今夫人之智愚贤不肖,不甚相远也,必谓西人皆智而华人皆愚,西人皆贤而华人皆不肯,虽五尺之童犹知其非。

2、试观五尺之童,有人讲一笑谈故事,彼即入于耳,会于心,牢记不忘,津津乐道。

3、盖自美洲历史开始以来,已注意于普通学校,五尺之童,无有不知书识字者,其教育之普及,盖可想见矣。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5、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尺之童

求翻译:陈良,楚产也,悦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凡五章。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世子,太子也。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道,言也。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未尝有恶。人与尧舜初无少异,但众人汨于私欲而失之,尧舜则无私欲之蔽,而能充其性尔。故孟子与世子言,每道性善,而必称尧舜以实之。欲其知仁义不***外求,圣人可学而至,而不懈于用力也。门人不能悉记其辞,而撮其大旨如此。程子曰:?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即无往而不善;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故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复,扶又反。夫,音扶。时人不知性之本善,而以圣贤为不可企及;故世子于孟子之言不能无疑,而复来求见,盖恐别有卑近易行之说也。孟子知之,故但告之如此,以明古今圣愚本同一性,前言已尽,无复有他说也。 成?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 ,古苋反。成?,人姓名。彼,谓圣贤也。有为者亦若是,言人能有为,则皆如舜也。公明,姓;仪,名;鲁贤人也。文王我师也,盖周公之言。公明仪亦以文王为必可师,故诵周公之言,而叹其不我欺也。孟子既告世子以道无二致,而复引此三言以明之,欲世子笃信力行,以师圣贤,不当复求他说也。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瞑,莫甸反。眩,音县。绝,犹截也。书商书说命篇。瞑眩,愦乱。言滕国虽小,犹足为治,但恐安于卑近,不能自克,则不足以去恶而为善也。愚按:孟子之言性善,始见于此,而详具于告子之篇。然默识而旁通之,则七篇之中,无非此理。其所以扩前圣之未发,而有功于圣人之门,程子之言信矣。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定公,文公父也。然友,世子之傅也。大故,大丧也。事,谓丧礼。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齐,音资。疏,所居反。?,诸延〔一〕反。当时诸侯莫能行古丧礼,而文公独能以此为问,故孟子善之。又言父母之丧,固人子之心所自尽者。盖悲哀之情,痛疾之意,非自外至,宜乎文公于此有所不能自已也。但所引曾子之言,本孔子告樊迟者,岂曾子尝诵之以告其门人欤?三年之丧者,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故父母之丧,必以三年也。齐,衣下缝也。不缉曰斩衰,缉之曰齐衰。疏,麤也,麤布也。?,糜也。丧礼:三日始食粥。既葬,乃疏食。此古今贵贱通行之礼也。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父兄,同姓老臣也。滕与鲁俱文王之后,而鲁祖周公为长。兄弟宗之,故滕谓鲁为宗国也。然谓二国不行三年之丧者,乃其后世之失,非周公之法本然也。志,记也,引志之言而释其意。以为所以如此者,盖为上世以来,有所传受;虽或不同,不可改也。然志所言,本谓先王之世旧俗所传,礼文小异而可以通行者耳,不谓后世失礼之甚者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好、为,皆去声。复,扶又反。歠,川悦反。不我足,谓不以我满足其意也。然者,然其不我足之言。不可他求者,言当责之于己。冢宰,六卿之长也。歠,饮也。深墨,甚黑色也。即,就也。尚,加也。论语作上,古字通也。偃,伏也。孟子言但在世子自尽其哀而已。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诸侯五月而葬,未葬,居倚庐于中门之外。居丧不言,故未有命令教戒也。可谓曰知,疑有阙误。或曰?皆谓世子之知礼也。?林氏曰:?孟子之时,丧礼既坏,然三年之丧,恻隐之心,痛疾之意,出于人心之所固有者,初未尝亡也。惟其溺于流俗之弊,是以丧其良心而不自知耳。文公见孟子而闻性善尧舜之说,则固有以启发其良心矣,是以至此而哀痛之诚心发焉。及其父兄百官皆不欲行,则亦反躬自责,悼其前行之不足以取信,而不敢有非其父兄百官之心。虽其资质有过人者,而学问之力,亦不可诬也。及其断然行之,而远近见闻无不悦服,则以人心之所同然者,自我发之,而彼之心悦诚服,亦有所不期然而然者。人性之善,岂不信哉??〔一〕?延?原作?筵?,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滕文公问为国。 文公以礼聘孟子,故孟子至滕,而文公问之。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绹,音陶。亟,纪力反。民事,谓农事。诗豳风七月之篇。于,往取也。绹,绞也。亟,绞也。亟,急也。乘,升也。播,布也。言农事至重,人君不可以为缓而忽之。故引诗言治屋之急如此者,盖以来春将复始播百谷,而不暇为此也。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音义并见前篇。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恭则能以礼接下,俭则能取民以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阳虎,阳货,鲁季氏家臣也。天理人欲,不容并立。虎之言此,恐为仁之害于富也;孟子引之,恐为富之害于仁也。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借也。 彻,敕列反。借,子夜反。此以下,乃言制民常产,与其取之之制也。夏时一夫授田五十亩,而每夫计其五亩之入以为贡。商人始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区,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周时一夫授田百亩。乡遂用贡法,十夫有沟;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亩而分,故谓之彻。其实皆什一者,贡法固以十分之一为常数,惟助法乃是九一,而商制不可考。周制则公田百亩,中以二十亩为庐舍,一夫所耕公田实计十亩。通私田百亩,为十一分而取其一,盖又轻于什一矣。窃料商制亦当似此,而以十四亩为庐舍,一夫实耕公田七亩,是亦不过什一也。彻,通也,均也。借,借也。 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乐,音洛。盻,五礼反,从目从兮。或音普苋反者非。养,去声。恶,平声。龙子,古贤人。狼戾,犹狼借,言多也。粪,壅〔一〕也。盈,满也。盻,恨视也。勤动,劳苦也。称,举也。贷,借也。取物于人,而出息以偿之也。益之,以足取盈之数也。稚,幼子也。 夫世禄,滕固行之矣。 夫,音扶。孟子尝言文王治岐,耕者九一,仕者世禄,二者王政之本也。今世禄滕已行之,惟助法未行,故取于民者无制耳。盖世禄者,授之土田,使之食其公田之入,实与助法相为表?,所以使君子野人各有定业,而上下相安者也,故下文遂言助法。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雨,于付反。诗小雅大田之篇。雨,降雨也。言愿天雨于公田,而遂及私田,先公而后私也。当时助法尽废,典籍不存,惟有此诗,可见周亦用助,故引之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学,国学也。共之,无异名也。伦,序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滕国褊小,虽行仁政,未必能兴王业;然为王者师,则虽不有天下,而其泽亦足以及天下矣。圣贤至公无我之心,于此可见。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诗大雅文王之篇。言周虽后稷以来,旧为诸侯,其受天命而有天下,则自文王始也。子,指文公,诸侯未逾年之称也。 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音扶。毕战,滕臣。文公因孟子之言,而使毕战主为井地之事,故又使之来问其详也。井地,即井田也。经界,谓治地分田,经画其沟涂封植之界也。此法不修,则田无定分,而豪强得以兼幷,故井地有不钓;赋无定法,而贪暴得以多取,故谷禄有不平。此欲行仁政者之所以必从此始,而暴君污吏则必欲慢而废之也。有以正之,则分田制禄,可不劳而定矣。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夫,音扶。养,去声。言滕地虽小,然其闲亦必有为君子而仕者,亦必有为野人而耕者,是以分田制禄之法,不可偏废也。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此分田制禄之常法,所以治野人使养君子也。野,郊外都鄙之地也。九一而助,为公田而行助法也。国中,郊门之内,乡遂之地也。田不井授,但为沟洫,使什而自赋其一,盖用贡法也。周所谓彻法者盖如此,以此推之,当时非惟助法不行,其贡亦不止什一矣。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 此世禄常制之外,又有圭田,所以厚君子也。圭,洁也,所以奉祭祀也。不言世禄者,滕已行之,但此未备耳。 余夫二十五亩。 程子曰:?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八口为率,受田百亩。如有弟,是余夫也。年十六,别受田二十五亩,俟其壮而有室,然后更受百亩之田。?愚按:此百亩常制之外,又有余夫之田,以厚野人也。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死,谓葬也。徙,谓徙其居也。同井者,八家也。友,犹伴也。守望,防寇盗也。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养,去声。别,彼列反。此详言井田形体之制,乃周之助法也。公田以为君子之禄,而私田野人之所受。先公后私,所以别君子野人之分也。不言君子,据野人而言,省文耳。上言野及国中二法,此独详于治野者,国中贡法,当时已行,但取之过于什一尔。 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夫,音扶。井地之法,诸侯皆去其籍,此特其大略而已。润泽,谓因时制宜,使合于人情,宜于土俗,而不失乎先王之意也。吕氏曰:?子张子慨然有意三代之治。论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界为急。讲求法制,粲然备具。要之可以行于今,如有用我者,举而措之耳。尝曰:?仁政必自经界始。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世之病难行者,未始不以亟夺富人之田为辞。然兹法之行,悦之者众。苟处之有术,期以数年,不刑一人而可复。所病者,特上之未行耳。?乃言曰:?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方与学者议古之法,买田一方,画为数井。上不失公家之赋役。退以其私,正经界,分宅里,立敛法,广储蓄,兴学校,成礼俗,救菑恤患,厚本抑末。足以推先王之遗法,明当今之可行。有志未就而卒。?愚按:丧礼经界两章,见孟子之学,识其大者。是以虽当礼法废坏之后,制度节文不可复考,而能因略以致详,推旧而为新;不屑屑于既往之迹,而能合乎先王之意,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一〕?壅?原作?拥?,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衣,去声。捆,音阃。神农,炎帝神农氏。始为耒耜,教民稼穑者也。为其言者,史迁所谓农家者流也。许,姓,行,名也。踵门,足至门也。仁政,上章所言井地之法也。廛,民所居也。氓,野人之称。褐,毛布,贱者之服也。捆,扣?之欲其坚也。以为食,卖以供食也。程子曰:?许行所谓神农之言,乃后世称述上古之事,失其义理者耳,犹阴阳、医、方称黄帝之说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良,楚之儒者。耜,所以起土。耒,其柄也。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饔,音雍。飧,音孙。恶,平声。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言当自炊爨以为食,而兼治民事也。厉,病也。许行此言,盖欲阴坏孟子分别君子野人之法。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衣,去声。与,平声。釜,所以煮。甑,所以炊。爨,然火也。铁,耜属也。此语八反,皆孟子问而陈相对也。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舍,去声。此孟子言而陈相对也。械器,釜甑之属也。陶,为甑者。冶,为釜铁者。舍,止也,或读属上句。舍,谓作陶冶之处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与,平声。食,音嗣。此以下皆孟子言也。路,谓奔走道路,无时休息也。治于人者,见治于人也。食人者,出赋税以给公上也。食于人者,见食于人也。此四句皆古语,而孟子引之也。君子无小人则饥,小人无君子则乱。以此相易,正犹农夫陶冶以粟与械器相易,乃所以相济而非所以相病也。治天下者,岂必耕且为哉?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瀹,音药。济,子礼反。漯,他合反。天下犹未平者,洪荒之世,生民之害多矣;圣人迭兴,渐次除治,至此尚未尽平也。洪,大也。横流,不由其道而散溢妄行也。泛滥,横流之貌。畅茂,长盛也。繁殖,众多也。五谷,稻、黍、稷、麦、菽也。登,成熟也。道,路也。兽蹄鸟迹交于中国,言禽兽多也。敷,布也。益,舜臣名。烈,炽也。禽兽逃匿,然后禹得施治水之功。疏,通也,分也。九河:曰徒骇,曰太史,曰马颊,曰覆釜,曰胡苏,曰简,曰洁,曰钩盘,曰鬲津。瀹,亦疏通之意。济漯,二水名。决、排,皆去其壅塞也。汝、汉、淮、泗,亦皆水名也。据禹贡及今水路,惟汉水入江耳。汝泗则入淮,而淮自入海。此谓四水皆入于江,记者之误也。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契,音薛。别,彼列反。长、放,皆上声。劳、来,皆去声。言水土平,然后得以教稼穑;衣食足,然后得以施教化。后稷,官名,弃为之。然言教民,则亦非并耕矣。树,亦种也。艺,殖也。契,亦舜臣名也。司徒,官名也。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然无教则亦放逸怠惰而失之,故圣人设官而教以人伦,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书曰:?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此之谓也。放勋,本史臣赞尧之辞,孟子因以为尧号也。德,犹惠也。尧言,劳者劳之,来者来之,邪者正之,枉者直之,辅以立之,翼以行之,使自得其性矣,又从而提撕警觉以加惠焉,不使其放逸怠惰而或失之。盖命契之辞也。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夫,音扶。易,去声。易,治也。尧舜之忧民,非事事而忧之也,急先务而已。所以忧民者其大如此,则不惟不暇耕,而亦不必耕矣。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为、易,并去声。分人以财,小惠而已。教人以善,虽有爱民之实,然其所及亦有限而难久。惟若尧之得舜,舜之得禹皋陶,及所谓为天下得人者,而其恩惠广大,教化无穷矣,此其所以为仁也。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与,去声。则,法也。荡荡,广大之貌。君哉,言尽君道也。巍巍,高大之貌。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此以下责陈相倍师而学许行也。夏,诸夏礼义之教也。变夷,变化蛮夷之人也。变于夷,反见变化于蛮夷之人也。产,生也。陈良生于楚,在中国之南,故北游而学于中国也。先,过也。豪杰,才德出众之称,言其能自拔于流俗也。倍,与背同。言陈良用夏变夷,陈相变于夷也。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任,平声。强,上声。暴,蒲木反。皜,音杲。三年,古者为师心丧三年,若丧父而无服也。任,担也。场,冢上之坛场也。有若似圣人,盖其言行气象有似之者,如檀弓所记子游谓有若之言似夫子之类是也。所事孔子,所以事夫子之礼也。江汉水多,言濯之洁也。秋日燥烈,言暴之干也。皜皜,洁白貌。尚,加也。言夫子道德明着,光辉洁白,非有若所能彷佛也。或曰:?此三语者,孟子赞美曾子之辞也。?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鴃,亦作鵙,古役反。鴃,博劳也,恶声之鸟。南蛮之声似之,指许行也。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小雅伐木之诗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鲁颂閟宫之篇也。膺,击也。荆,楚本号也。舒,国名,近楚者也。惩,艾也。按今此诗为僖公之颂,而孟子以周公言之,亦断章取义也。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贾音价,下同。陈相又言许子之道如此。盖神农始为市井,故许行又托于神农,而有是说也。五尺之童,言幼小无知也。许行欲使市中所粥之物,皆不论精粗美恶,但以长短轻重多寡大小为价也。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夫,音扶。蓰,音师,又山绮反。比,必二反。恶,平声。倍,一倍也。蓰,五倍也。什伯千万,皆倍数也。比,次也。孟子言物之不齐,乃其自然之理,其有精粗,犹其有大小也。若大屦小屦同价,则人岂肯为其大者哉?今不论精粗,使之同价,是使天下之人皆不肯为其精者,而竞为滥恶之物以相欺耳。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辟,音壁,又音辟。墨者,治墨翟之道者。夷,姓;之,名。徐辟,孟子***。孟子称疾,疑亦托辞以观其意之诚否。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不见之见,音现。又求见,则其意已诚矣,故因徐辟以质之如此。直,尽言以相正也。庄子曰:?墨子生不歌,死无服,桐棺三寸而无椁。?是墨之治丧,以薄为道也。易天下,谓移易天下之风俗也。夷子学于墨氏而不从其教,其心必有所不安者,故孟子因以诘之。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夫,音扶,下同。匍,音蒲。匐,蒲北反。?若保赤子?,周书康诰篇文,此儒者之言也。夷子引之,盖欲援儒而入于墨,以拒孟子之非己。又曰:?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则推墨而附于儒,以释己所以厚葬其亲之意,皆所谓遁辞也。孟子言人之爱其兄子与邻之子,本有差等。书之取譬,本为小民无知而犯法,如赤子无知而入井耳。且人物之生,必各本于父母而无二,乃自然之理,若天使之然也。故其爱由此立,而推以及人,自有差等。今如夷子之言,则是视其父母本无异于路人,但其施之之序,姑自此始耳。非二本而何哉?然其于先后之间,犹知所择,则又其本心之明有终不得而息者,此其所以卒能受命而自觉其非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蚋,音汭。嘬,楚怪反,泚,七礼反。睨,音诣。为,去声。虆,力追反。梩,力知反。因夷子厚葬其亲而言此,以深明一本之意。上世,谓太古也。委,弃也。壑,山水所趋也。蚋,蚊属。姑,语助声,或曰蝼蛄也。嘬,攒共食之也。颡,额也。泚,泚然汗出之貌。睨,邪视也。视,正视也。不能不视,而又不忍正视,哀痛迫切,不能为心之甚也。非为人泚,言非为他人见之而然也。所谓一本者,于此见之,尤为亲切。盖惟至亲故如此,在他人,则虽有不忍之心,而其哀痛迫切,不至若此之甚矣。反,覆也。虆,土笼也。梩,土轝也。于是归而掩覆其亲之尸,此葬埋之礼所由起也。此掩其亲者,若所当然,则孝子仁人所以掩其亲者,必有其道,而不以薄为贵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闲曰:?命之矣。? 怃,音武。闲,如字。怃然,茫然自失之貌。为闲者,有顷之闲也。命,犹教也。言孟子已教我矣。盖因其本心之明,以攻其所学之蔽,是以吾之言易入,而彼之惑易解也。

五尺之童的成语解释

陈良本来是楚国的人,喜 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来到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 有人能够超过他。

参考:

有为神农之言①者许行②,自楚之膝,踵③门而告文公曰:“远 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④。”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⑤。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6),负耒耜而自宋之膝,日:“闻君行 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膝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 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7)而治。今也膝有仓禀府库,则是 厉(9)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9)?”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票易之。”

“以票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诚器易粟者,岂为 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10)皆取诸其宫中(11)而用之?何为 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12)之事,有小人之事。且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13) 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水畅茂, 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 忧之,举舜而敷(15)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16)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 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人,虽欲 耕,得乎?

“后稷(17)教民稼穑,树艺(18)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内道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19)为司 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 友有信。放勋(20)曰:‘劳之来之(21),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 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22)为己忧。夫以百亩 之不易(23)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 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 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 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 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24)之!昔者孔子没, 三年之外,门人治任925)将归,人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 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 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 ‘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26)之,皜皜(27)乎不可尚已。’今也南 蛮鴃(28)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人于幽谷者。《鲁颂》曰: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29)。’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 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30),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31)运市, 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贸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32),或相什百,或相 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33)同贾,人岂为之哉?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释

①神农之言:神农氏的学说。神农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常与伏羹氏、燧 人氏一道被称为“三皇”。神农氏主要的功绩是教人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叫 “神农”。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多托古圣贤之名而标榜自己的学说。“农家” 就***托为“神农之言”。②许行:农家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详。③ 踵(zhong):至,到。④廛:住房。氓:移民。⑤衣褐,捆屦,织 席以为食:穿粗麻衣,靠编草鞋,织草席谋生。衣(yi),动词,穿;褐 (he),粗麻短衣;屦(ju),草鞋。(6)陈良:楚国的儒士。陈相、陈辛:都 是陈良的学生。(7)饔飧:饔(yong):早餐;飧(Sun):晚餐。(8)厉: 病.(9)釜:金属制的锅;甑:用瓦做的茶饭器;爨(cuan):烧火做饭; 铁:指用铁做的农具。(11)舍:相当于方一言“啥”,即什么东西、一切东西 的意思。(12)宫中:家中。古代住宅无论贵贱都可以叫“宫”,秦汉以后才 专指帝王所居为宫。(12)大人:这里指有地位的人,与下文“小人”相对。 (13)路:指奔波、劳累。(15)敷:遍。(16)瀹济漯: 瀹济漯(yue):疏导。济漯(ta):济水和漯水。(17)后稷:相传为周的始 祖,名弃,尧帝时为农师。(18)树艺:种植。(19)契(xie):人名,相 传是殷的祖先,姓子,尧帝时任司徒。(20)放勋:尧的称号,放是大,勋 是功劳,原本是史官的赞誉之辞,后来成为尧的称号。(21)劳之来之:劳、 来都读为去声,劝勉,慰劳。(22)皋(gao)陶(yao):人名,相传为虞舜 时的司法官。(23)易:治。(24)倍:同“背”,背叛。(25)治任:准备 行李。治,整治;任,负担。(26)秋阳以暴:秋阳,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 历五六月,所以这里所说的秋阳实际相当于今天的夏阳。暴,同“曝”,晒。 皜皜(hao):光明洁白的样子。(28)鴃(jue):伯劳鸟。(29)戎狄 膺,荆舒是惩:引自《诗经·鲁颂·闷官》。膺,击退;惩,抵御;戎秋是 北方的异族;荆、舒是南方的异族。(30)市贾不贰:贾通“价”;不贰,没 有两样。(31)五尺之重:古代尺寸短,五尺约相当于现在三尺多一点。 (32)倍蓰(xi):倍,一倍;蓰,五倍。后文的什、百、千、万都是指倍数。 (33)巨屦小屦:粗糙的草鞋与精致的草鞋。

译文

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进见滕 文公说:“我这个从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 处,成为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处。

许地的门徒有几十个人,都穿着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 谋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也 进见滕文公说: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 我们都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所学的而改 学许行的学说。

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的确是个贤 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有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贤人治国应该 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 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怎么能 够叫做贤明呢?”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陈相回答说:“对。”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于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戴白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是的。”

“他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 了瓦匠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 就能够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 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 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 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 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 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 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 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 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 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在尧那个时代,天下还未太平,洪水成灾,四处泛滥;草木 无限制生长,禽兽大量繁殖,谷物没有收成,飞禽起兽危害人类, 到处都是它们的踪迹。尧为此而非常担忧,选拔舜出来全面治理。 舜派益掌管用火烧,益便用烈火焚烧山野沼泽的草木,飞禽走兽 于是四散而逃。大禹疏通九条河道,治理济水、源水,引流入海; 挖掘汝水、汉水,疏通淮水、泅水,引流进入长江。这样中国才 可以进行农业耕种。当时,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前 都不进去,即便他想亲自种地,行吗?

“后稷教老百姓耕种收获,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才能够养育 百姓。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 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而担忧,派契做司徒,用 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和道理来教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 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 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尧说道:‘慰劳他们,安抚他 们,开导他们,纠正他们,***他们,保护他们,使他们创 所,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品德。’圣人为老百姓考虑得如此之 难道还有时间来亲自耕种吗?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 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那些把耕种不好田地作为自己忧虑 的,是农夫。把钱财分给别人叫做惠,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做 忠,为天下发现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人容易,为天下发 现人才却很难。孔子说:‘尧做天子真是伟大!只有天最伟大,只 有尧能够效法天,他的圣德无边无际,老百姓找不到恰当的词语 来赞美他!舜也是了不得的天子!虽然有了这样广阔的天下,自 己却并不占有它!’尧和舜治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只不过 用在耕田种地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一切来改变边远落后地区的,没有听说 过用边远落后地区的一切来改变中原的。陈良本来是楚国的人,喜 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来到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 有人能够超过他。他可以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了。你们兄弟跟随他 学习几十年,他一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时候,门 徒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大家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临 走的时候,都去向子贡行礼告别,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 离开。子贡又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 离开。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用尊 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说:‘不可以. 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夏天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 暇。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如今这个怪腔怪调的南 方蛮干,说话诽谤先王的圣贤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向 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恰恰相反。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沟飞 出来迁往高大的树木的,从没听说过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迁往由 暗的山沟的。《鲁颂》说:‘攻击北方的戎狄,惩罚南方的荆舒。’ 周公尚且要攻击楚国这样的南方蛮干,你们却去向他学习,这简 直是越变越坏了啊。”

陈相说:“如果听从许先生的学说,市场价格就会统一,*** 没有欺诈,就是打发一个小孩子去市场,也不会被欺骗。布匹丝” 绸的长短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麻线丝绵的轻重一样,价格也就 一样;五谷的多少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鞋子的大小一样,价格 也就一样。”

孟子说:“各种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不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有 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万倍。您 想让它们完全一样,只是搞乱天下罢了。一双粗糙的鞋子与一双 榆致的鞋子价格完全一样,人们难道会同意吗?听从许先生的学 说,是率领大家走向虚伪,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

成语:五尺之童

拼音:wǔ chǐ zhī tóng

 简拼:wczt

 解释: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

 出处:《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示例: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近义词:五尺童子、五尺之僮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儿童

 顺接:童养媳妇 童叟无欺 童子何知 童山濯濯 童心未泯 童牛角马 童男童女 童言无忌

 顺接:白叟黄童 白首黄童 尺豁头童 齿豁头童 反老成童 反老还童 返老归童 返老还童

 逆接:挨三顶五 捱三顶五 拔十失五 拔十得五 猜三划五 攒三聚五 攒三集五 隔三差五

 逆接:五丈灌韮 五世其昌 五五三三 五亩之宅 五亲六眷 五传*** 五位百法 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