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薮而田岂不获得,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6-28 0
  1. 中国古代关于保护环境的名言
  2. 帮我翻译一下《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中的一小段~~
  3. 竭泽而渔出自哪里?
  4. 竭泽而渔的意思
  5. 焚薮而田怎么读
  6. 排水什么成语?

 春秋战国是思想和 文化 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学术局面盛况空前、一派繁荣。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诸子百家最精华的55句 名言 ,一起来看看吧。

 百家思想的名言55句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儒家

 1、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

 --《新序?杂事篇》

 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2、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孔子家语?五仪解》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贫。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新序?杂事篇》

 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致思》

 孝顺父母不是哪天心血来潮就去做的事情,而应该在平日里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

 --《孔子家语?三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不必为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6、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

 --《孔子家语?贤君》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孔子家语?六本》

 治病的好药通常味道很苦,忠心规劝的话听起来却令人不快。

 8、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

 --《孔子家语?六本》

 纷繁尘世,只有用清醒的头脑加以选择,才不至于身陷困境。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就需要我们做事应当未雨绸缪,而不能临渴掘井。

 10、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孔子家语?辩乐解》

 犯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而不觉,犯错之后能够改正,就是进步的表现。

 11、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篇》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而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以有限随无穷,只能不断地学习。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篇》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人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篇》

 人当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追求伟大的成功。这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一个道理。

 14、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

 --《盐铁论?本议》

 过分强调文饰与修辞,内容就会受掩敝而显得软弱无力,也即形式重于内容,其实就是舍本逐末。

 15、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篇》

 囿于片面性,人就不能全面的看问题,以至于造成决策的失误,认识事物应当把握全局。

 16、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荀子?正论篇》

 对待有些人,我们只作一笑了之,不必过于计较。

 16、前事之不忘后之师。

 --《新书?过秦论》

 ?前车之鉴?当牢记,重蹈覆辙是愚蠢者的表现。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 经验 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17、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

 --《孔子集语?论人》

 星星的明亮,不如月的阴暗,万物都存在于某种限度之中。

 18、德胜者威广,力盛者骄众。

 --《新语?道德篇》

 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施以仁义之德,这样它的善政可以泽及百姓而流传很广。

 19、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

 --《新语?本行篇》

 君子,当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言行既要符合道义,又要讲求策略。

 20、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

 --《盐铁论?刺复》

 管理大事业要提纲挈领,办理小事则要勤谨。

 道家

 2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说出来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本原。

 2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

 世间?好?与?不好?,?善?与?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相生相克,互为其根;没有绝对的?好?与?善?。

 2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

 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24、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

 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真正的巧不在于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

 2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志得意满,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由福转祸;逆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逆境为顺境,由苦而甜。

 26、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

 欲壑难填,未来占有不尽的财富而争得头破血流,甚至你死我活,为什么不学学鹪鹩和偃鼠的洒脱呢?

 2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做什么事都不要绝对化,要适可而止。永远有你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苛求。

 28、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

 要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

 29、以众小不胜而为大胜也。

 --《庄子?秋水》

 小胜小败无关大局,虽多次小败,亦不会大伤元气;大胜大败则生死攸关,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可不慎。

 30、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盗跖》

 当面阿谀奉承他人,背后又大加诋毁,这种两面三刀之人,是我们所应该唾弃的。

 31、 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

 --《列子》

 有得必有失。很多人因为某些 爱好 和追求,从执着变成了执拗。盈亏却是此消彼长,看似得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失去。

 兵家

 3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

 学会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3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篇》

 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 方法 。

 34、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孙子兵法?计篇》

 兵不厌诈,也是这个道理。一定要透过事物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35、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孙子兵法?计篇》

 对于个性不同的人,要***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做生意时这条特别适用。

 36、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37、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孙子兵法?九地篇》

 有时候身陷绝境,必须逼自己一把,否则一直停留在舒适区,会一直止步不前。

 38、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法?仁本》

 时刻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未雨绸缪,方能防患于未然。

 墨家

 39、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染》

 正确地选择自己的朋友,?近贤人,远小人?,只有这样才会受到好的熏陶,否则只能得到坏的影响。

 40、 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墨子》

 现实中,有人往往为谦卑的躬腰而感动,为精美的诱饵而动心。生活的,爱情的,事业的,在私欲面前,我们会少了判断力,及而没有了自我。

 41、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墨子》

 君子对待别人较宽容,因而自己进步很大,那些修养不高的人遇事却总爱责怪别人,所以自己老是止步不前。

 42、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墨子》

 有德之君不夸耀自己德行的高远,这样才能做众人的领袖。

 43、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墨子》

 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名誉之重,由此略见一斑

 4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墨子》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也不会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也不值得和他交游。

 法家

 45、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孤愤》

 炫耀什么,就容易失去什么。管好自己的嘴巴,也是成熟的标志。

 46、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

 做事情应明察秋毫,才不至于做错事和蠢事。

 47、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韩非子?观行》

 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外在的环境和形势,方式、方法很关键,选好路子,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48、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要通过社会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

 49、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0、圣人裁物,不为物使。

 --《管子?心术下》

 能安己心,推己及人,方可安他人之心。人应站在较高的层次上,不为外物所役使。

 杂家

 51、 谋定而后动。

 --《鬼谷子》

 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否则追悔莫及!

 52、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季春纪?诚廉》

 具有高洁品质的人是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改变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

 53、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孝行览?义赏》

 得与失永远是一对矛盾。世上没有绝对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虑到了失,失时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间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5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季春纪?尽数》

 不断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使思想不僵化不保守,保持活力和先进。

 55、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离俗览?聚难》

 人无完人,选贤举能应该求其大善,而不应该责其小过。人们要认识到不足,不要吹毛求疵。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 教育 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 总结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家

 ***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集民间 传说 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诸子百家相关 文章 :

1. 百家争鸣习题及答案

2.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3. 关于读书的古代名人名言

4. 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谁

中国古代关于保护环境的名言

1.求古代关于环保的诗词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2.关于环保的古诗有哪些

环保一词是19世纪提出来的,可能很难找到相关古诗。

古诗中透露出作者有环保意识或者自然意识的有:

1、《诣徐卿觅果栽》

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2、戏作种松

苏轼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3、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寄旧山僧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5、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与环保有关的古代诗词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讴歌山川河流、田园风光、花草鱼鸟等生态环境的经典诗篇,这些经典名作流传千百年,至今仍脍炙人口,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这类描绘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我们姑且称为绿色经典吧。 仅以唐代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诗人的诗为例,来感受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去领略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诗的内容,我不必一一去赏析,这两首诗如白诗的风格,不识字的老奶奶也听得懂,背得出。

《望天门山》中“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这既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美景,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正在努力打造的现实:让水更秀,山更青,天更蓝。这样的生态发展观应是我们的理想追求。

《忆江南》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展现的是:晨光映照岸边的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青风吹拂着满江绿水,就象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江南的春色,色彩绚丽耀眼,令人难以忘怀,时时萦绕在心中。

再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吧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两首诗,也是两幅素描画。一是应邀到农民朋友家作客的赴宴图,诗中勾勒出青山,绿树,村舍,场圃,桑麻,菊花,构成一幅具有浓郁村野气息的画,自然景色与友人热情融为一体,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另一幅画是农家妇女洗衣图,描绘了明月青松,山泉清流,浣女喧闹,渔舟晚归的情景。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倾慕和对恬静生活的追求,诗人刻画的宁静自然环境和闲适生活氛围的确令人神往,也同样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 再看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又是两幅画,一是农家房前屋后的小路上开满多种鲜花,花团锦簇,惹得彩蝶飞舞,娇莺呤唱,引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另一幅是秋冬时节红叶开得正艳,忍不住停车驻足观赏这一独特的风景: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些绿色经典中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的,它提示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美好的自然环境,不去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其实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样重要,它是人类文明的四个方面之一,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要感谢良好的生态系统,就象花儿和果实要感谢整棵树,感谢整个大地一样。 今天在北京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下月在纽约引起一场暴风雨,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它意在说明地球生态一体化,任何局部的变化,都会给其它地方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当我们认识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生态文明在的人类文明多形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让我们感谢绿色,感谢绿色生态系统,感谢绿色生态文明。

让我们多读点绿色经典吧。

4.求古代关于环保的诗词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5.保护环境的古诗有哪些

1、《诣徐卿觅果栽》唐代: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 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2、《诗三百三首》唐代:寒山

我昔少年时, 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 琐细如插秧。

3、《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寄旧山僧》唐代: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5、《春晓》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与环保有关的古代诗词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讴歌山川河流、田园风光、花草鱼鸟等生态环境的经典诗篇,这些经典名作流传千百年,至今仍脍炙人口,闪烁着夺目的光辉。这类描绘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我们姑且称为绿色经典吧。

仅以唐代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诗人的诗为例,来感受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去领略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诗的内容,我不必一一去赏析,这两首诗如白诗的风格,不识字的老奶奶也听得懂,背得出。

《望天门山》中“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这既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美景,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正在努力打造的现实:让水更秀,山更青,天更蓝。这样的生态发展观应是我们的理想追求。

《忆江南》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展现的是:晨光映照岸边的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青风吹拂着满江绿水,就象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江南的春色,色彩绚丽耀眼,令人难以忘怀,时时萦绕在心中。

再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吧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两首诗,也是两幅素描画。一是应邀到农民朋友家作客的赴宴图,诗中勾勒出青山,绿树,村舍,场圃,桑麻,菊花,构成一幅具有浓郁村野气息的画,自然景色与友人热情融为一体,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另一幅画是农家妇女洗衣图,描绘了明月青松,山泉清流,浣女喧闹,渔舟晚归的情景。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倾慕和对恬静生活的追求,诗人刻画的宁静自然环境和闲适生活氛围的确令人神往,也同样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

再看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又是两幅画,一是农家房前屋后的小路上开满多种鲜花,花团锦簇,惹得彩蝶飞舞,娇莺呤唱,引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另一幅是秋冬时节红叶开得正艳,忍不住停车驻足观赏这一独特的风景: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些绿色经典中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的,它提示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美好的自然环境,不去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其实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样重要,它是人类文明的四个方面之一,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感谢良好的生态系统,就象花儿和果实要感谢整棵树,感谢整个大地一样。

今天在北京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下月在纽约引起一场暴风雨,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它意在说明地球生态一体化,任何局部的变化,都会给其它地方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当我们认识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生态文明在的人类文明多形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让我们感谢绿色,感谢绿色生态系统,感谢绿色生态文明。

让我们多读点绿色经典吧!

7.古代保护环境名句

1、山林者,鸟兽之居也。

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树成荫而众鸟息焉,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得地则生,失地则死。——《荀子致士》战国·荀子译文:高山树林是鸟兽的居住地,山林茂盛,那么鸟兽就会回来,山林贫瘠,鸟兽就会离去。

树木茂盛成荫,众多飞鸟栖息,没有土地,人民无法安居,没有人民,土地就会守不住。2、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译文:而取时有量,用时节约,则常常能满足人类所需。

如果相反,取时无量,用时浪费,那地球上公有的***也会很快消失。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首时》秦·吕不韦译文:抽干湖水来***,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4、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篇》战国·荀子译文:砍伐树木,且种植树木,使其生长,不要错过时机,因而使山林不光秃,使百姓有木材。5、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春秋·管仲译文:国君的不能守住自己的山林沼泽,就没有资格做天下诸国的盟主。

扩展资料:

国外古代保护环境名句:1、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

——埃斯库曼斯2、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3、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4、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5、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8.关于环保的古诗文有哪些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参考:/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85

9.关于环境保护的古诗

1、《活水亭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寄旧山僧》

唐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3、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大海般广袤的黄土地

是我们永恒的襁褓和生命根基

载着传说

载着悲伤

载着辉煌

载着希冀

也载着沉重的叹息--

沙化的良田

濒危的物种

连绵的酸雨

贪婪子孙的无休止索取

正无情损伤着母亲的躯体

历史的悲剧怎能忘记--

罗马帝国从顶峰陨落

楼兰古国难觅踪迹

玛雅文明从地球上消失

香格里拉不见了美丽……

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虐待

必然会招致大自然的回击

面对日趋严峻的生存危机

我们高亢呐喊,深情呼吁--

善待恩泽万世的大地母亲吧

为她编织青禾绿苗

为她献出心中旋律

爱护含辛茹苦的大地母亲吧

因为爱护母亲

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帮我翻译一下《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中的一小段~~

1.求古代关于环保的诗词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2.保护环境的古诗有哪些

1、《诣徐卿觅果栽》唐代: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 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2、《诗三百三首》唐代:寒山

我昔少年时, 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 琐细如插秧。

3、《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寄旧山僧》唐代: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5、《春晓》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关于环保的古诗有哪些

环保一词是19世纪提出来的,可能很难找到相关古诗。

古诗中透露出作者有环保意识或者自然意识的有:

1、《诣徐卿觅果栽》

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2、戏作种松

苏轼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3、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寄旧山僧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5、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古代保护环境名句

1、山林者,鸟兽之居也。

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树成荫而众鸟息焉,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得地则生,失地则死。——《荀子致士》战国·荀子译文:高山树林是鸟兽的居住地,山林茂盛,那么鸟兽就会回来,山林贫瘠,鸟兽就会离去。

树木茂盛成荫,众多飞鸟栖息,没有土地,人民无法安居,没有人民,土地就会守不住。2、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译文:而取时有量,用时节约,则常常能满足人类所需。

如果相反,取时无量,用时浪费,那地球上公有的***也会很快消失。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首时》秦·吕不韦译文:抽干湖水来***,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4、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篇》战国·荀子译文:砍伐树木,且种植树木,使其生长,不要错过时机,因而使山林不光秃,使百姓有木材。5、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春秋·管仲译文:国君的不能守住自己的山林沼泽,就没有资格做天下诸国的盟主。扩展资料:国外古代保护环境名句:1、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

——埃斯库曼斯2、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3、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4、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5、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5.环保的古诗词有那些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

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

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

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令的故事。

《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

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

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

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6.关于环境保护的古诗

1、《活水亭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寄旧山僧》

唐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3、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大海般广袤的黄土地

是我们永恒的襁褓和生命根基

载着传说

载着悲伤

载着辉煌

载着希冀

也载着沉重的叹息--

沙化的良田

濒危的物种

连绵的酸雨

贪婪子孙的无休止索取

正无情损伤着母亲的躯体

历史的悲剧怎能忘记--

罗马帝国从顶峰陨落

楼兰古国难觅踪迹

玛雅文明从地球上消失

香格里拉不见了美丽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虐待

必然会招致大自然的回击

面对日趋严峻的生存危机

我们高亢呐喊,深情呼吁--

善待恩泽万世的大地母亲吧

为她编织青禾绿苗

为她献出心中旋律

爱护含辛茹苦的大地母亲吧

因为爱护母亲

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7.与环保有关的古代诗词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讴歌山川河流、田园风光、花草鱼鸟等生态环境的经典诗篇,这些经典名作流传千百年,至今仍脍炙人口,闪烁着夺目的光辉。这类描绘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我们姑且称为绿色经典吧。

仅以唐代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诗人的诗为例,来感受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去领略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诗的内容,我不必一一去赏析,这两首诗如白诗的风格,不识字的老奶奶也听得懂,背得出。

《望天门山》中“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这既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美景,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正在努力打造的现实:让水更秀,山更青,天更蓝。这样的生态发展观应是我们的理想追求。

《忆江南》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展现的是:晨光映照岸边的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青风吹拂着满江绿水,就象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江南的春色,色彩绚丽耀眼,令人难以忘怀,时时萦绕在心中。

再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吧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nbs

竭泽而渔出自哪里?

当初晋文公准备和楚军在城濮作战,召来舅犯询问说:“我准备和楚军作战,敌众我寡,怎么办?”舅犯说:“我听说,讲究礼仪的君王,不嫌忠信多;战场上兵戎相见。不嫌欺诈多。您还是使用欺诈手段罢了。”文公辞退舅犯,又召来雍季问道:“我准备和楚军作战,敌众我寡,怎么办?”雍季回答说:“焚烧树林来打猎,能暂且多猎取些野兽,以后必定再猎不到野兽;用欺诈的手段对待民众,暂且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以后民众就不会再上当了。”文公说:“好。”辞退了雍季。文公用舅犯的谋略和楚军作战,结果打败了敌人。回来后用封爵行赏,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群臣说:“城濮的胜仗,靠的是舅犯的计谋。***用了他的计谋,却把他摆在后面,行吗?”文公说:“这不是你们能理解的。舅犯的主张是权宜之计,雍季的主张才是符合长远利益的。”孔子听到后说:“晋文公称霸是完全应该的啊!他既懂得权宜之计,又懂得长远利益。”

竭泽而渔的意思

问题一:涸泽而渔 和 涸泽而渔 各出自哪里?有何区别 似乎是“竭泽而渔和涸泽而渔有什么区别 ”吧。

竭:使……干涸;泽:池塘;渔:***。

竭泽而渔,抽干池水,捉尽池鱼。

比喻目光短浅,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涸:干涸,使水干。泽:聚水的地方。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

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所以,竭和涸是一个意思,竭泽而渔和涸泽而渔两个词表达的意思一样。

竭泽而渔典出: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高诱 注:“竭泽,漏池也。”《明史?文震孟传》:“徐议财之源,毋徒竭泽而渔”。

涸泽而渔典出:

《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引用原文只要不要弄混就行。

问题二:涸泽而渔 和 涸泽而渔 各出自哪里?有何区别?谢谢 涸泽而渔 ( hé zé ér yú )

解 释 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出 处 《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竭泽而渔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淮南子功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田:打猎。竭:尽。渔:***。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问题三:竭泽而渔的原文、近、反意词、意思、典故出自哪 查看更多

竭泽而渔指的是抽干池水,捉尽池鱼,比喻目光短浅,缺乏深谋远虑。语出《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高诱 注:“竭泽,漏池也。”《明史?文震孟传》:“徐议财之源,毋徒竭泽而渔

近义 : 杀鸡取卵

注释 :比喻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

竭泽而渔jié zé ér yú

[释义] 竭:弄尽;泽:池塘;渔:***。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也比喻残酷榨取。

[语出]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近义]杀鸡取卵不留余地。

[反义]从长计议。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竭泽而渔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解释: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启示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与失永远是一对矛盾。世上没有绝对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虑到了失,失时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间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成语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田:打猎。竭:尽。渔:***。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一时之利,不求百年大计。由雍季提出竭泽而渔的想法。

词语原文

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译文:使河流干涸而***,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用欺骗和作***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成语示例

另外的错误观点,那就是不顾人民的困难,只顾 *** 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 *** 《抗日时期的经济 问题和财政问题》古时昏庸的君王宰相,正是因为 对利益的盲目追求,竭泽而渔,从而 导致了一个国家的衰败乃至灭亡。

雍季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故事竭泽而渔的主要人物。

问题四:竭泽而渔 斧斤不一时入山林 出自哪里 谁说的 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 孟子见梁惠王 ,应该是当年我高中一年级的课文

问题五:竭泽而渔和涸泽而渔有什么区别 竭:使……干涸;泽:池塘;渔:***。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涸:干涸,使水干。泽:聚水的地方。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竭和涸是一个意思,所以两个词意思一样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原文不要弄混就行。

焚薮而田怎么读

竭泽而渔的意思:指把池塘里的水抽干了捉鱼;比喻做事只顾眼前的利益,丝毫不为以后打算。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竭泽而渔的读音:jié zé ér yú。

竭泽而渔的出处: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竭泽而渔的例句:

1、因为他的“洗五遍”,也是一种不留后路的“竭泽而渔”。

2、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都是很愚蠢的行为。

3、***不可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竭泽而渔,一味增加赋税。

4、国家财政如果不能量入为出,不注意积累,就如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一样,有崩溃的危险。

5、封建统治阶级残酷榨取,竭泽而渔,其后果必然是农民起义。

排水什么成语?

焚薮而田[fén sǒu ér tián]

汉语成语

焚薮而田,汉语成语,拼音是fén sǒu ér tián,意思是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出自《吕氏春秋·义赏》。

中文名

焚薮而田

薮中荆曲,汉语成语,拼音是sǒu zhōng jí qǔ,意思是比喻品质不好的人,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会变得更坏。

竭泽焚薮

竭泽焚薮,汉语成语,拼音是jié zé fén sǒu,意思指排干池水***,烧光草野捉兽;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出自《吕氏春秋·义赏》。

成语解释

薮,林薮。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义赏》:“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比喻只图眼前利益。

关于排水的是:竭泽焚薮

读音jié zé fén sǒu,成语,指排干池水***,烧光草野捉兽;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

释义:竭:排水。薮:指草野。排干池水***,烧光草野捉兽。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

出处:《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可,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补充:这个典故更常见的说法是“竭泽而渔”或“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在使用中应当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