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麻解锁皴_披麻带解索皴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29 0
  1. 乱柴乱麻表现什么石头
  2. 中国绘画中开始出现皴的手法在哪个朝代
  3. 山水画皴法口诀
  4. 皴法的国语词典皴法的国语词典是什么
  5. 国画里“皴”是什么?
  6. 山石各类皴法步骤图示
  7. 山水国画的皴法

披麻皴是传统的重要技法之一。传统笔墨中强调学习皴法要避免空、乱、薄、脏四病。披麻皴又分长披麻和短披麻两类。

前面已提到,此法和斧劈皴法在传统山石技法中并称两大类,传统皴法卷云皴、解索皴、荷叶皴、豆瓣皴等,许多常用的皴法都由此两法演变而来的。因此,皴法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用披麻皴表现山石时,有碎散之感,缺乏像斧劈皴那种大块的整体效果,因此,它又极宜和大墨块的积墨法结合使用,并形成了一整一碎的节奏感。

披麻解锁皴_披麻带解索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山水画中,运用大墨块是很少见的。近现代一些前辈曾将大墨块表现注入山水画中,使画面神***奕奕,奇象丛生。

使用大墨块与披麻皴的结合法,要注意在一图中须有几块大小不一的墨块相呼应,这样可以左右逢源,使画面充满活力。墨块的边缘要画虚些,这样才能和线皴的山以及旁边的树木互相协调。

山水画中的墨块是点的放大,同时,也是线面关系的具体表现,不能把它看成是单一的一块墨,应该视为是山体的一部分,有时这是表现云雾、光照等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画者的主观感受的空间实体。所以,在用此法时,应注意墨块不能乱点,要表现出山之结构,合乎大自然的面貌。

乱柴乱麻表现什么石头

中国画技法名。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亦称“麻皮皴”,董源,巨然用之,有长短之分)、直接皴(关仝、李成用之)、雨点皴(亦称“芝麻皴”,形大的称“豆瓣皴”,范宽用之)、卷云皴(李成、郭熙用之)、解索皴(有直解索、横解索,诸家用之者多,王蒙一变为细长飘曲之状,称“游丝袅空法”)、牛毛皴、荷叶皴(赵孟?\用之)、铁线皴(唐人用之)、长斧劈皴(许道宁用之,亦名“雨淋墙头皴”)、小斧劈皴(从李思训小钩笔发展而来、李唐、刘松年用之)、大斧劈皴(李唐、马远用之)、带水斧劈皴(夏圭用之)、鬼脸皴(荆浩用之)、米芾拖泥带水皴(先以水褊抹山形坡面大小之处,用蘸墨横点出,亦称“落茄法”)、弹涡皴(阎次平用之)、括铁皴(吴镇用之)、折带皴(倪瓒用之)、泥里拔钉皴(夏圭师李唐之法,江参喜用之)、骷髅皴、破网皴(吴伟用之)、刺梨皴(由豆瓣皴出,巨然用之)、马牙皴(李唐用之)、马牙钩(李思训、赵千里等,用于青绿山水)。表现树身表皮的皴法,有鳞皴(松树皮)、绳皴(柏树皮)、交叉麻皮皴(柳树皮)、点擦横皴(梅树皮)、横皴(梧桐树皮)。上述皴法,乃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外形,树木的表皮状态,而创造的表现形式。后人列为程式。随着自然界的变迁改造和绘画技法的演进,各种皴法将不断发展。

中国绘画中开始出现皴的手法在哪个朝代

乱麻皴如写草书,“有条而不紊,学古人皴全要凑得起,抖得碎,抖得碎又于碎乱中见有整严也”。虽名为乱麻,但实际笔法不能乱,正如写草书不能乱写。画此法必须在斧劈皴和披麻皴有一定基础之后,方可为之。

六、乱柴皴法

“乱柴、乱麻在皴法中为变调,不得不以变例系之。且诸家皆偶一为之,难专属一人也。”这种皴法多用干笔焦墨,画家兴之所至,偶然大笔一挥。

山水画皴法口诀

五代时期。

皴法,中国画技法名。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表现山石﹑峰峦的﹐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有鳞皴﹑绳皴﹑横皴、锤头皴等。

从隋唐以前山水画中所表现的“空勾无皴”到五代时期山水画的“皴染俱备”,皴法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成为与中国山水画同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皴法定型和发展的顶峰时期。从荆浩的“斧劈皴”(原型)、董源的“披麻皴”,到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李唐的“斧劈皴”、“马牙皴”,马远和夏圭的“大斧劈皴”等,到了元代又出现了王蒙的“解索皴”、倪瓒的“折带皴”等。之后明、清两代山水画中的皴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创造。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在传统皴法的基础上也都有新的创造,其中傅抱石在传统的“乱柴皴”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的笔法创造出著名的“抱石皴”。这些已有的皴法也成了中国山水画史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皴法的国语词典皴法的国语词典是什么

山水画皴法口诀:

山水画皴法

一勾:执笔略倾力在腕,中侧结合须自然。起行收笔要果断,墨有浓淡可略干。慢行涩进送到位,有实有虚有断连。要按结构来勾线,前后大小分层面。

二皴:山水皴法是关键,分为三类点线面。皴的部位很重要,阴凹纹理后石面。皴笔果断莫重复,保留笔触不可乱。深入刻画求厚重,一遍不可可数遍。

三擦:皴纹不足擦笔添,增加厚重粗糙感。擦笔要干轻触纸,不可破坏纹理线。由轻而重莫过分,一遍不足可数遍。山石质地有不同,皴擦可以不增减。

四染:为了增加色彩感,可用墨染和色染。墨染阴凹后石面,由浅而深要自然。墨干之后再着色,一般不可伤墨线。色染必须有主调,适当分出冷和暖。

五点:最后用墨点苔点,如同山水长眉眼。横点竖点尖与圆,用笔触纸莫迟缓。根据山形来选择,笔法一致有聚散。前后上下有虚实,以碎求整更深然。

引申知识:

山水画皴法

皴,擦,是中国画的技法,学习山水、山石时经常会听到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等等,也许还有一些是没有接触过的,他们都是以各自的形状来命名的,用墨的浓淡干湿运笔,再以中锋侧锋来表现他们。

1、披麻皴:

这种皴法的代表画家有董源,巨然等。有大披麻和小披麻,中锋用笔,一气呵成,要参差不齐,不要排列有序,小披麻常用于坡脚较多

2、斧劈皴:

这种皴法的代表画家有李唐,马远等。形状像一把把斧头,有大斧劈,小斧劈,多表现在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上,用侧锋行笔,下笔有力,浓淡结合表现出山石的阴、暗面

3、荷叶皴:

这种皴法的代表画家有赵孟_。它的皴法结构很像荷叶的叶筋,可以用来表现在坚硬的山石出现裂纹的样子,每一个纹路都是上实下虚,收笔一定要虚着收

4、折带皴:

这种皴法代表画家有倪瓒,弘仁。看图就知道,像一个折着的带子一样,用中锋行笔再转侧锋向下,中锋横笔细,侧锋转笔粗一些

5、解索皴:

也叫牛毛皴,像解开的绳索一般,这种皴法是披麻皴演变出来的,运笔要比披麻皴一些,中锋用笔,笔可以干一点,这样有皴擦感

6、雨点皴:

这种皴法的代表画家有范宽。用中侧锋行笔,可以把山的浑厚有力表现出来

7、米点皴:

这种皴法的代表画家有米芾,米友仁父子。有大米点,小米点,用中侧锋行笔,要浓淡结合是的山的层次更加丰富

8、卷云皴:

这种皴法的代表画家有郭熙。还可以称作骷髅皴,用中锋略带侧锋行笔,笔墨的感觉就像云和气一般,这个画的时候画错了,就将错就错了,你们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国画里“皴”是什么?

皴法的国语词典是:国画山水树石中,表现凹凸阴阳之感及线条、纹理、形态等的笔法。如披麻皴、荷叶皴、褶带皴、解索皴、卷云皴等。

皴法的国语词典是:国画山水树石中,表现凹凸阴阳之感及线条、纹理、形态等的笔法。如披麻皴、荷叶皴、褶带皴、解索皴、卷云皴等。注音是:ㄘㄨㄣㄈㄚˇ。结构是:皴(左右结构)法(左右结构)。拼音是:cūnfǎ。

皴法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多以淡墨和干墨用侧锋和中锋来表现山石树身的脉络纹理和明暗向背。

二、引证解释

⒈中国画技法名。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表现山石、峰峦的,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有鳞皴、绳皴、横皴等。

三、网络解释

皴法中国画技法名。是表现山石_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_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表现山石_峰峦的_主要有披麻皴_雨点皴_卷云皴_解索皴_牛毛皴_大斧劈皴_小斧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_有鳞皴_绳皴_横皴、锤头皴等。

关于皴法的诗句

皴法全抛山乍笑难逢皴法小坡陀皴法多般看不尽

关于皴法的成语

小廉***执法犯法知法犯法作法自毙法不徇情吹***螺徒法不行

关于皴法的词语

大吹法螺作法自毙徒法不行不足为法执法不公奉公如法枉法取私激将法吹***螺小廉***

关于皴法的造句

1、观之,皴法繁复、笔力扛鼎,山峦叠翠。

2、此画丘壑具有北宋之雄而其笔墨兼有文人之雅,细观其多变之山石皴法及造型,为大千融合古人、置身北宋的精心杰构。

3、如画山水皴法的横涂竖抹,画荷杆的笔力扛鼎,画梅枝的曲铁劲韧等,皆见篆隶用笔的运化之功。

4、傅抱石擅长画山水、仕女、高士,所作章法结构不落常套,线条纵逸挺秀,皴法融合诸家,自创。

5、首先,从外在形式看,皴法作为“程式化”的典型形态,具有形式美的因素。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皴法的详细信息

山石各类皴法步骤图示

说到 “?皴(cūn)法?” ,它其实指的是中国画中,对山石树木的一种表现技法。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通过将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以及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表现程式。皴法种类有很多,它们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从皴法的出现的历史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皴法的出现,也标志着山水画真正走向成熟。到了北宋韩拙的《山水纯全集》上,逐步形成了 5 种皴法。而到了元代,已经有 10 种之多。荷叶皴如今皴法的种类更是数不胜数,我们经常听说的就有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刮铁皴、钉头皴、折带皴、卷云皴、解索皴、米点皴、荷叶皴......也许你会好奇,画家们都是怎么创造出来这些皴法的呢?今天我们就把这些 “皴” 还原到现实中,看看他们本来的面目都是什么样子。

1.?长短披麻皴代表作: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披麻皴是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讲究用笔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笔线长的称长披麻,笔线短的称短披麻。这种披法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质疏松的岩石。

2.?大小斧劈皴代表作:马远《踏歌图》局部,斧劈皴的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

3.?雨点皴代表作: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雨点皴也叫豆瓣皴,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在画史上运用雨点披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宽,他的皱法被人称为“枪笔”。

山水国画的皴法

山石是山水画最基本的内容,石是山的局部,山石的绘画,要经过勾、皴、擦、点、染等几个基本步骤或再增加提的程序。

勾 是用中锋或侧锋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勾的线条可依石的特征灵活运用。勾石的顺序是先左后右,小的石块可由两笔勾成,大的石块可由三笔或三笔以上勾成。勾石的线条不能太简单,需有曲折、欹正的变化。

皴 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皴笔要简练,不宜过于密集,否则笔法就显示不出来,墨色也容易呆腻。

擦 是用干枯的笔肚依据山石的阴阳起伏稍加轻擦。擦是皴的一种补充,使山石的造型更具整体感和立体感。一般先皴后擦,也可以边皴边擦。

染 是以淡墨大笔湿画石之暗面,依据原有的明暗加以渲染,使造型显出立体感,调节石与石之间的空间感。

点 是用浓墨或焦墨点出山石上的苔点或苔草。

画完之后,若觉得黑色不足,可用浓墨或焦墨依原用的勾皴再提一次;提的线条并非依样重描,而要略相错开。先以较淡的墨勾或皴,后以浓墨提,且提后较为浑厚,富有变化。

步骤01:用中锋勾出山石轮廓,注意线条干、湿、浓、淡的变化。↓↓↓

步骤02: 在暗部的轮廓内加皴,加强山石的立体感。↓↓↓

步骤03: 在皴的缝隙间加皴,加强山石的质感。↓↓↓

步骤04: 在皴擦间用淡墨渲染暗部,要多用水分。↓↓↓

步骤05: 用焦墨加点苔或苔草。↓↓↓

步骤06: 最后用淡墨加少量藤黄渲染出山石的颜色。对不满意的地方或勾、或皴、或点、或染,直至完成。↓↓↓

斧劈皴画石法

?斧劈皴的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梭角分明的岩石。斧劈皴源于五代卫贤,盛行于唐宋,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皴用于水墨山水,加生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然后以侧锋横刮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斧劈皴分为大斧劈和小斧劈。

大斧劈皴画石法

大斧劈是一种偏锋直笔皴,起笔较重,直势皴出。大斧皴笔势宽阔,清晰简洁,适宜表现大块面的山石。

步骤01 :勾皴并举,用侧锋长线画出局部山石结构,并用短斧劈皴画出第一面的石块效果。↓↓↓

步骤02 :由简到繁、相势加皴,墨色由淡到浓,完善石块第一面,并用随意的线条勾出石块暗面的结构。↓↓↓

步骤03 :用长线勾画出石块第三面的轮廓,并用长斧劈皴画出石块的体积感。↓↓↓

步骤04 :根据山石的结构具体安排长、短斧劈皴,增强石块的体积感。↓↓↓

步骤05 :待皴笔干后,用含水较多的淡墨染暗部,加强立体感。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染色,亮部染赭石色,趁湿接染暗部,暗部颜色要和亮部有所区别,可以在花青中加少许藤黄和墨色,即螺青色。↓↓↓

大斧劈皴用笔苍劲直下,需斩钉截铁,方中带圆,形式雄壮、磅礴,墨气浑厚。

小斧劈皴画石法

? 小斧劈与大斧劈相似,以较小的笔迹,表现山石的细致结构。小斧劈能体现出山势峻瘦削利、古朴遒劲的气质。

?步骤01 :蘸浓墨,用中钎勾画出山石组合的轮廓,并交待出山石的脉络。↓↓↓

步骤02 :枯笔蘸浓墨,用很多的小皴笔表现石块的轮廓、明暗和质感,笔触和笔触之间不重复,一次完成。↓↓↓

步骤03 :待皴笔干后,用含水较多的淡墨染暗部,亮部留白,以加强立体感。↓↓↓

小斧劈皴用笔宜有披折顿挫,转折处无圭角,圆浑 。

披麻皴的画法

披麻皴又称“麻皮皴”,是线皴法的一种,五代董源始创。披麻皴以柔韧的中锋线的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这种线条好像分散披离的麻皮,因此而得名。常用于表现土坡或峰棱不太明显的石块。披麻又分长披麻、短披麻两种,用中锋笔,圆而无圭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到底,线条遒劲。

步骤01:先勾勒出山石的局部形状,由里到外进行勾勒,线条应挺直、流畅,笔气贯通。↓↓↓

步骤02: 蘸浓墨,继续勾勒出外面的山石轮廓。↓↓↓

步骤03: 继续勾画出远处的山石轮廓。画山石常用局部扩展法,即画好一个局部,然后进行扩展。↓↓↓

步骤04: 进一步完善山石造型,并勾画出山石的主要脉络。↓↓↓

步骤05: 山石勾勒完成之后,用侧锋或干笔进行皴擦。长披麻皴和短披麻皴结合使用。待墨干后用淡墨统一罩染,使山形更加整体化。↓↓↓

刮铁皴的画法

刮铁皴和斧劈皴一样都是面皴法,宋代李唐首创。刮铁皴的特点是:形态伟岸端正,骨体方硬,石纹横向切割,皴笔沿横线自上而下,似用锐器在铁板上刮行,由此得名。与斧劈皴相比,刮铁皴用墨含水量较少,笔触以竖向为主,用笔沉着有力,适合表现石质坚硬的山石。

步骤01: 先用硬毫中锋重墨勾出山石的外轮廓及轮廓内的道道纹路。↓↓↓

步骤02 :完善山石的轮廓,确定山石的脉络走势。↓↓↓

步骤03 :然后以不干不湿之笔卧锋从线纹边缘向下刮,出笔要重,收笔要轻,取基劲锐之气及枯毛之趣。每道横纹间要留出空隙,以显凸凹感。↓↓↓

步骤04: 用稍浅的墨色继续进行皴擦,皴擦时留出石与石交界的位置,同时注意山石的走势。深重的部分以较整的墨块切割。↓↓↓

步骤05: 然后用淡墨笼染,将各个部位的凹凸变化统一在整体的块面关系之中。↓↓↓

荷叶皴的画法

? 荷叶皴因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其皴法结构主体形如荷叶的筋脉而得名。常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荷叶皴外轮廓亦柔亦刚,柔美地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冲刷形成的肌理效果,刚劲地表现北方的高山峻峰。

? 步骤01: 第一笔画出山头,线条由上至下生发,上粗下细,上实下虚。↓↓↓

?步骤02: 第二笔继续画山头,用荷叶皴画山石,注意用线不能太粗。↓↓↓

?步骤03 :开始皴画,绘画时可以将山石看成败落的荷叶或倒着的树枝。↓↓↓

?步骤04 :边勾边皴,线条起笔稍微停顿,收笔要虚一些。画的时候尽量脑海中联想荷叶的筋脉。↓↓↓

步骤05 :完善山石造型,最后用淡墨色进行罩染。↓↓↓

解索皴的画画法

解索皴是由披麻皴演化而来的,运笔比披麻皴要长,画面线条犹如解绳索,由此而得名。解索皴一般用中锋画皴法,运笔应干燥且呈发散状,淡墨浓墨混合而用,不可单一墨色,否则层次单一,缺少变化。

步骤01:蘸浓墨,勾勒出近处的山头,线条上粗下细,上实下虚,墨色有浓有淡。↓↓↓

步骤02: 勾勒出远处的山头,注意深远关系的表现,线条讲究统一中带变化,在这里是同一种线,不同的墨色。↓↓↓

步骤03 :用淡淡的墨色,画出最远处的一座山头。↓↓↓

步骤04: 待山石外形确定之后,由近处的山头开始皴画、染色,皴笔中锋曲线运笔,呈散发状,染法应为淡墨,否则“毛”的感觉会淡化。↓↓↓

步骤05: 由近及远,边皴边染,墨色逐渐减淡,在笔触交互中体现出山石明暗起伏的气势,需强调的地方加以提笔。↓↓↓

牛毛皴的画法

牛毛皴是元代画家王蒙从披麻逡和解索皴变化而来的一种皴法,这种皴法细若盘丝,厚若牛毛,因此而得名。牛毛皴适合表现江南山川植被茂密、郁郁葱葱的景象。

牛毛皴的特点是用笔纤细飘动,层层编织,反复叠加,杂而不乱,密而不闷,乱中有规律,用墨时,浓墨淡墨夹杂而用,最后用焦墨提神。其点法最有特点,秃笔散点,有的苔点用笔扫出来的,或用笔肚点出来。用牛毛皴切忌行笔时杂乱无章,墨色单调。

步骤01: 先用中锋勾勒出山石的结构。↓↓↓

步骤02: 确定了山石形状之后,由石块的底部运用短线条开始皴画。↓↓↓

步骤03: 根据山势,继续运用牛毛皴笔,皴画出山石的第一层次。↓↓↓

步骤04: 逐层添加皴笔,线条要有规律,不可杂乱,留出山石的受光面,并在此基础上,用淡墨进行罩染。↓↓↓

步骤05: 继续用浓墨进行皴画,层层编织,反复叠加,注意线条排列的疏密变化,最后用焦墨提神。↓↓↓

豆瓣皴的画法

?豆瓣皴是点皴的变体,形如大小相间的豆瓣,聚散有序,因此而得名。豆瓣皴笔需蘸淡墨后把笔锋按扁,擦写出上圆下齐的点,墨色逐渐加深,层次不宜过多,两三层即可。皴画时,不能填满,适当留白,以体现山石的受光面。

步骤01: 用中锋勾勒出山石外形,山头部分用笔方折,表现出山石的坚硬感。↓↓↓

步骤02: 用短笔锋皴画,可以由局部画起,皴线应短而密,并用淡墨罩染。↓↓↓

步骤03: 反复皴擦,并用点线的复皴使山石更加浑厚。↓↓↓

折带皴的画法

? 折带皴用中锋拖笔,再用侧锋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因此而得名。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笔头含水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

步骤01: 由上至下画山石,逆锋向左运笔,再转折向下。↓↓↓

步骤02: 折带皴一般勾皴并举,在勾皴中塑造山石的形状。↓↓↓

步骤03: 继续勾画、皴擦,石纹可用干笔擦画。↓↓↓

步骤04: 根据上面介绍的方法,画出后面的山石,注意山石之间的深远关系,画完之后用淡墨进行罩染。↓↓↓

步骤05: 对山石的暗面加擦笔,并用稍浓的墨色(也可用赭石加墨色)点染,增加山石的立体感,最后对画面进行整体的调整即可。↓↓↓

卷云皴的画法

卷云皴又叫云头皴,运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犹如云彩一般,因此而得名。这种皴法由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创立。卷云皴法,用含蓄的圆笔中锋,以湿笔皴出山石轮廓,凹处以片状或卷曲之笔密皴,中侧锋并用。

步骤01:勾勒出第一朵“云头”,注意线条宽、窄和深、浅的变化。↓↓↓

步骤02: 由上至下生发,确定山形的大致走势,运线的笔法近似于蟹爪枝。↓↓↓

步骤03: 连勾带皴,山石的暗面加以擦笔,加强立体感。↓↓↓

步骤04: 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画出山石的完整外形。↓↓↓

步骤05: 添加皴笔和擦笔,待山石形状基本画完之后,用淡墨进行罩染,最后用浓墨进行提点。↓↓↓

米点皴的画法

米点皴是米芾、米友仁父子从董源的米点皴变化而来的,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并用,常用于表现江南山水间清晨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

步骤01: 中锋运笔,勾画出近处的山头,线条上实下虚,墨色上浓下淡。↓↓↓

步骤02: 画出远处的山头,此画***用S形构图法,山脉迂回,用线需流畅。↓↓↓

步骤03: 将山石勾画完整。↓↓↓

步骤04: 用羊毫蘸足墨,笔尖蘸浓墨,卧笔而点,点出山石上的植物。↓↓↓

步骤05: 由外而内,快速点皴,表现出山石的明暗效果;墨色的过渡要自然、和谐。待墨色至七成干时,可以在山头和外沿上进行复点,使之结实厚重。↓↓↓

钉头皴的画法

钉头皴形状如铁钉,像凿子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常用于表现表面斑驳的山石,此法是江贯道比巨然山水中变化出来的,多用在为山水画远景的点苔上,根据画面布局的需要又通过浓淡干湿、近大远小等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远山树木丛荣的感觉。

步骤01: 先勾画出山石的轮廓,在山石大的纹路基础上添加小的皴点。↓↓↓

步骤02: 继续加皴笔,注意根据山石的体面关系,安排皴点的疏密关系和墨色浓淡。↓↓↓

步骤03: 用淡墨罩染,待墨色干至七成的时候,进行复皴。需要强调的位置可以加以提笔。↓↓↓

雨点皴的画法

雨点皴又称雨打墙头皴,画时以逆笔中锋画出垂直的短线,密如雨点。雨点皴能表现出山石的苍劲厚重感,北宋范宽以此表现太行山的景致。

步骤01 :先用中锋勾画山石的矾头,线条宜浑厚浓重。↓↓↓

步骤02 :继续用线条勾画山石轮廓。↓↓↓

步骤03 :丰富山石的矩形,注意排列的疏密关系。↓↓↓

步骤04 :用短而直的线条进行皴画,用线要密集、笔气要连贯。在勾皴时要注意前后用墨的浓淡应有所区别。↓↓↓

步骤05: 反复勾皴点擦,使山石更加浑厚结实。山石暗面皴点应更加密集,墨色相对较浓。↓↓↓

山的绘画步骤

画山起手先勾勒出山的轮廓脉络,要把一座山的正、侧、欹、斜、起伏转折、连绵走向一一表示出来,但又不是琐碎的堆砌,而是从整体着眼,表现出气势。山的大势确定之后,再沿脉络皴擦点染,才能连气贯脉,有质有韵。

山有各种样式,主要包括巅、岭、岫、崖、岩、峦、川、壑、涧、陵、坂(斜坡)。山的形体如此之多,当然不是每一幅画面都能包含进去,必须根据构图的需要选用。一幅画不管包含哪些形体的山,都是从主峰画起。主峰确定之后,才依次画近、远、大、小等客体山;或拱卫于周围,或揖让于侧面,或呼应于远处,以主峰为中心,使群山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脉相通,缺一不可。

画群山切忌无主次、零碎涣散,还要做到不暄宾夺主、主客不分。

步骤01: 先勾勒山形,意在笔先,从全局着眼,确定好构图,先勾出近处山体的轮廓。边勾边皴,皴下不皴上,皴暗不皴明。↓↓↓

步骤02: 由近至远,勾勒出山形的大形,对山的暗面加以皴笔。↓↓↓

步骤03: 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基础上,再行变化,层层加工,勾皴并举,确定最终的山体形状。↓↓↓

步骤04: 分清山体的大阴暗面,整体加一皴笔,确定出山体的整体明暗关系,然后分出小的阴阳面及物象的脉络纹理等,对局部进行勾皴,接着用淡墨进行罩染,待墨色快干时,用浓墨点出山石上的苔点和植物。最后在主要地方 ,再加以勾勒点染。↓↓↓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其基本方法是,利用毛笔运行的各种方式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复杂的地质构造,以及不同山石的形貌,所形成的各种程式化的皴擦方法与名称。皴法一般分为锤头皴、 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清·郑绩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而清朝的王概列举皴法有十五种多,从皴法的形态方面课归纳出基本的造新要素:即点皴、线皴和面皴。点皴主要包括雨点皴、豆瓣皴、丁头皴,线皴主要有:长短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折带皴、卷云皴、牛毛皴,面皴主要有大小斧劈皴、刮乱皴、乱柴皴,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历代画论中论皴法的尚有《珊瑚网·皴石法》、《绘事微言·皴法》、《石涛画语录·皴法章》、《山静居论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