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经铸史鉴今古求下联,研经铸史鉴古今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29 0
  1. 我国的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
  2. 请大家介绍一下清代和民国都有哪些著名书局?
  3. 萧天石人物简介
  4. 四大书院 对联

楼主请看这篇文章《中国古代十四圣人》里面不仅有书圣,还有其他各行之圣。

一, 酒圣杜康

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相传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

研经铸史鉴今古求下联,研经铸史鉴古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杜康生卒于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骄傲.杜康酒酿出了淳厚的风土人情,酿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淳尽致.

二,文圣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三,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诗圣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五,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名医,姓张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219年.张仲景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明代《李濂医史》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

张仲景博览群书,广***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唐宋以后将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金匮"为医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武圣关羽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称其为"关圣","关帝".

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41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诞辰100周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然而,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七,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八,草圣张旭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 :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次姿态像个什么字 ;他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他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

九,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唐代画家.又名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年间以善画被诏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时.

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作画线条简练?quot;笔才一二,象已应焉",有"疏体"之称.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人们尊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

吴道子绘画无真迹传世,传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图》可能为宋代摹本,另外还流传有《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等摹本,敦煌石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亦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

十,茶圣陆羽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被笼盖寺和尚积公***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陆羽自幼得其教海,必深明佛理.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不过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陆羽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的薰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他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

十一,兵圣孙武

孙武(约前551—?),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家学的熏陶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以备将来登坛拜将,沙场点兵,在战争舞台上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师",除了他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给后世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该书有13篇,共5000余字.但这短短的几千字里包却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ā纷髁讼低车淖⒔猓笕搜芯吭擞谩端镒颖?ā反蚩?朔奖阒?拧!端镒颖?ā吩谑澜缟弦簿酶菏⒚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十二,谋圣张良

汉初大臣,字子房,传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时,遇黄石公,后来刘邦,吕后合谋暗使丞相萧何巧设机关,并以密友身份亲自诱捕韩信入长乐宫内,以谋反罪名由吕后急令处死,韩信全家抄斩.一代开国元戎,千古军事奇才的韩信,却遭灭族之祸.从而张良遁隐深山,以仙侣为伴,不食凡间五谷,追随仙踪,与世隔离了.

张良看承谋士的楷模,被后人尊为"谋圣"

十三,木圣(科圣)张衡

东汉时期,也就是距今约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在东汉的京都洛阳制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后(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阳的又一台仪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了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

这两台著名仪器的发明者就是张衡——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传说他还制造过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因其机械制造水平很高,被尊称为"木圣".

十四,药圣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自号孙***,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 孙氏自幼聪颖,喜好读书,勤学苦练,20岁精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唐两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却无心仕途,晚年从事医学著述,是文史医药全面均展,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尤以医学为最.孙思邈是因病治医,勤奋成家的.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医德,是大医精诚与高超医术两相结合的医德规范.他在学术界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一直熏陶着代代医家.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 》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 ,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靠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 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

补充:

《兰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有关资料: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于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 暮春三月初三,邀集宦游或寓居越中的谢安、支遁、孙绰、许询等达官显贵文士骚客42人,在会稽兰渚山下兰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咏诗饮酒。不然,罚酒三觞。这些名士们共作诗37首。王羲之汇集各家诗作,乘酒醉兴起,写下了共324个字的《兰亭序》,又称《兰亭诗序》、《兰亭集序》。历史上称这次聚会为兰亭会、流觞高会等,意为群贤高会,儒雅风流

据史料记载,王羲之酒酣意足之际,挥毫作《兰亭序》时,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写出的字个个飘逸遒劲,婀娜多姿,龙飞凤舞,书法精绝。历代书法家对它交口赞誉,风靡书坛,王羲之也因此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书圣”,兰亭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笔墨留声遗万代,风流艺海看今朝”。自1985年绍兴市人大常委作出决定,将王羲之当年在兰亭序修禊雅集之日定为绍兴市书法节以来,每逢暮春三月,当代书法家云集兰亭,举行临流觞咏,交流书艺的“兰亭书会”。从古到今,绍兴的书法为东瀛所仰慕,因此而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纽带。

《兰亭序》是罕书珍墨,绝代佳作,它问世的时间不长,便成为收藏史上的千古之谜。王羲之对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所作《兰亭序》亦自爱重,把它作为珍宝传给子孙。传到七代孙智永和尚时,因和尚无后代,永卒,传书于***辨才。辨才深知《兰亭序》的价值,特在永欣寺?云门寺 季阁梁上凿暗槛密藏,从不透露半点风声,以为万无一失。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酷爱书法,曾花费千金,广收天下名帖,犹好“二王” 书法,修《晋书》亲自为王羲之写传记,他收藏不少王羲之书帖,对他的字称之“尽善尽美,心摹手追”。闻其名而未睹其迹,真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当他得知《兰亭序》在辨才之所,乃下敕令,命辨才入宫任僧官,恩赐甚丰,欲诱辨才献出墨宝。辨才早有思想准备,他在《赴太宗召》一诗中写道: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留空碧嶂间。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在白云间。到京后辨才一口咬定,《兰亭序》已在丧乱中亡失,不知所在。唐太宗无奈,只好将辨才放归永欣寺。太宗不甘罢休,如是竟三次命辨才进京,重问《兰亭序》下落,即为《志书》所载,唐太宗三召辨才,诘其《兰亭序》下落之事。唐太宗求宝心切,后又派监察御史萧翼微服来到永欣寺。辨才见萧翼温文尔雅,举止不凡,知识渊博,便留住寺中,以后两人一同吟诗作画,下棋弹琴,相处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一日,萧翼拿出带来的王羲之真迹让辨才欣赏。辨才边看边笑,说:“此是王羲之真迹,但并非精品。”萧翼问:“何为精品?” 辨才说《兰亭序》。萧翼***意哈哈大笑,说:“数经离乱,《兰亭序》早已失传,如有,不过是***品而已。”有失警惕的辨才却把亡师临终时如何把《兰亭序》传给他的经过详述了一遍,并领萧翼到禅房一隐蔽处拿出《兰亭序》真迹。萧翼接过《兰亭序》后,亮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说:“我是当朝御史,奉皇上之命来此取《兰亭序》。”辨才闻语,晕倒于地,良久始苏。时年八十高龄的老僧辨才从此积郁成疾,不治身亡。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后,爱不释手,视为御宝,除自己临摹观赏外,还命令当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写成各种摹本传世,而把真品藏在身边。贞观二十二年?672年 唐太宗病危,仍念念不忘《兰亭序》,临终时召见太子李治,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愿。”高宗?李治 曰:何物?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及弓箭不遗。”李治遵父皇命,用玉匣装《兰亭序》,把这绝代墨宝作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坟墓昭陵里,“天下第一行书”终长眠地下。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盗挖了昭陵,从此,《兰亭序》便下落不明。后人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昭陵以山为陵,异常坚固,凭当时条件,温韬根本没法进墓,《兰亭序》仍在昭陵墓中,当年郭沫若坚信此说。

一说,《兰亭序》原本没葬在昭陵,因高宗李治也非常喜爱书画佳作,与父皇陪葬的是他人临摹本,而真品留在自己身边。此前,让人将《兰亭序》和其他书画珍品葬在乾陵自己墓中。

如今,人们看到的《兰亭序》,应该说是后人的摹本和临本,只能展现《兰亭序》的基本风***。《兰亭序》的真正下落,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我国的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

生平

龚自珍一生可分三个阶段:

①20岁以前,在家学习经学、文学。他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小学。12岁从段玉裁学《说文》。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为目录学、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13岁,作《知觉辨》,“是文集之托始”;15岁,诗集编年;19岁,倚声填词;到21岁,编词集《怀人馆词》3卷、《红禅词》2卷。段玉裁作序说他“所业诗文甚夥,间有治经史之作,风发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尤喜为长短句”,“造意造言,几如韩李之于文章”,认为“自珍以弱冠能之,则其才之绝异,与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怀人馆词序》)。这可以说是对龚自珍20岁以前学习的概括总结。

②20岁至28岁,应乡试至入仕时期。嘉庆十五年(1810),龚自珍19岁,应顺天乡试,由监生中式副榜第28名。二十三年(1818)又应浙江乡试,始中举,主考官为著名汉学家高邮王引之。次年应会试落选,嘉庆二十五年(1820)开始入仕,为内阁中书。这时期他逐渐接触社会政治现实,并从科试失意中体验到政治***,产生改革的要求和思想,并从刘逢禄学习《公羊传》。他写出了《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尊隐》、《平均篇》等政论文。嘉庆二十二年,他曾以文集《伫泣亭文》及诗集一册请教“吴中尊宿”王芑孙。王认为他“诗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定盦年谱外纪》)。同年,他开始戒诗。今存这时期诗,有《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等。

③29岁至去世。嘉庆二十四年会试落选后,他又参加五次会试。道光九年(1829),第六次会试,始中进士,时年38岁。在此期间,他仍为内阁中书。道光十五年(1835),迁宗人府主事。改为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两年后,又补主客司主事。这类官职都很卑微,困厄下僚。48岁,辞官南归(道光十九年,1839)。50岁,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时为***战争第二年。这时期,他对政治现实认识日益深刻,提出不少改革建议,写出许多著名评论,如《西域置行省议》、《东南罢番舶议》、《阮尚书年谱第一序》、《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和历史、哲学论文如《古史钩沉论》等。也有不少文学散文名篇,如《捕蜮》、《书金伶》、《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病梅馆记》等。他的许多著名诗篇,如《能令公少年行》、《咏史》、《西郊落花歌》和《己亥杂诗》等,也都是这时期作品。龚自珍墨迹政治学术思想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是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新阶段,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断加深。

龚自珍从青年时起,就深刻地意识到封建国家的严重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说:“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指龚自珍、魏源)辈若不胜其忧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清代学术概论》)早在嘉庆二十五年,他已指出“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西域置行省议》)。在道光三年,他深刻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指出“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他对时代的危机,不止是敏锐地感觉它,而且也积极地建议挽救它;他肯定未来时代的必然变化,并寄以热情的幻想和希望。龚自珍处在过渡时代的开始阶段。他的思想发展,有一个艰苦、复杂和曲折的过程。他最初接受的是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代表的正统派考据学。但他冲出考据学的藩篱,不为家学和时代学风所囿。在现实社会运动主要是农民起义的启发下,他以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研究现实。在《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等文中,他对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平均篇》指出了贫富不均所造成的社会败坏现象及其危险的后果:“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提出“均田”的改革主张,要求“贵乎操其本源,与随其时而剂调之”,“挹彼注兹”,平均贫富。在《尊隐》中,他隐晦曲折地表现出对农民起义的大胆想象和热情颂扬,向往着未来时代的巨大变化。但他的政治思想和理想是不彻底的。后来他看到均田制是办不到的,又作《农宗篇》。主张按宗法分田:大宗百亩,小宗、群宗二十五亩,其余闲民为佃农。其目的是“以中下齐民,不以上齐民”,建立以中小地主为基础的封建统治。由于未能突破封建阶级的根本立场,因此,他在《农宗答问第一》及《农宗答问第四》中又肯定大地主的地位。

龚自珍到30岁前后,在学术思想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从对正统派考据学严历地批判到坚决抛弃考据学,接受今文经学《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从刘逢禄学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但他肯定考据学的有用的部分;同时也批判今文经学杂以谶纬五行的“恶习”,而主张“经世致用”,倡导学术要为现实政治服务。从此他更自觉地使学术研究密切地与现实政治社会问题联系,研究的课题更为广泛。他“为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研究地理学,而特别致力于当代的典章制度和边疆民族地理,撰《蒙古图志》,完成了十之五六;对现实政治社会问题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写《西域置行省议》和《东南罢番舶议》,主张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巩固西北边疆。随着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的增长,以及政治、学术思想的逐渐成熟,他深入探讨了天地万物以及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问题,并把经史、百家、小学、舆地以及当代典章制度的研究,完全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历史观。他说:“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史存则周存,史亡而周亡。”(《古史钩沉论二》)这里有前辈章学诚“六经皆史”观点的影响,但比章说更扩大、通达、完整,更有科学性和战斗性。他把古代的一切历史文化的功罪完全归结到史官,并以当代的史官即历史家自任。他认为史官之所以可尊,在于史官能站得高,从全面着眼,作客观的、公正的现实政治社会的批判。这实际是要使历史和现实政治社会问题即“当今之务”联系起来,应用《春秋》公羊学派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尊史”的口号下,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作全面的批判。这就是他在《尊隐》里所尊“横天地之隐”的具体化。与此同时,他继续不断地关心现实政治社会的重大问题,不断地提出批判和建议,始终没有与庸俗官僚同流合污。道光九年(1829)殿试《对策》中,他肯定经史的作用,更指出经史之用必以现实问题为依据,“不通乎当世之务,不知经史之施于今日之孰缓、孰亟、孰可行、孰不可行也”;对现实问题,特别关切西北边疆和东南海防,要求皇上“益奠南国苍生”,“益诫西边将帅”。同年十二月,有《上大学士书》,建议改革内阁制度。他对腐朽的官僚机构和庸俗官僚深恶痛绝。道光十二年(1832)夏,又有手陈“当今急务八条”,其中之一就是“汰冗滥”(《己亥杂诗》自注)。道光十八年(1838),林则徐奉命到广东海口查禁***,他作了《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向林则徐“献三种决定义,三种旁义,三种答难义,一种归墟义”。主张严禁***,坚决抵抗英国侵略者;主张和外国作有益的通商,严格禁止奢侈品的输入;并驳斥了僚吏、幕客、游客、商贾、绅士等等各式投降派的有害论调。在中英***战争发生后,江苏巡抚梁章巨驻防上海,他在丹阳书院于暴死前数日写信给梁“论时事,并约即日解馆来访,稍助筹笔”(梁章巨《师友集》卷六《仁和龚定盦主事》条),表示希望参加梁章巨的幕府,共同抵抗英国侵略者,更表现出坚决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龚自珍在中年以后,随着仕途失意,感慨日深,思想也陷入矛盾、烦恼和痛苦,“坐耗苍茫想,全凭琐屑谋”(《撰羽林山馆金石墨本记成,弁端二十字》)。有时想以“搜罗文献”,“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甚至想“发大心”,寄幻想于佛教,以求超世间的解脱。但他爱祖国,关心现实,无法排除“外缘”,终于成不了佛***。龚自珍的思想就其主导方面说,虽然他的批判不彻底,改良的目标不明确,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态度始终是积极的,他看到清王朝的现实统治为“衰世”,为“日之将夕”,确信未来时代的巨大变化,并寄以极大的热情和希望,也是始终一贯的。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夕,一个主张改革腐朽现状和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家。

文学创作

龚自珍的文学创作,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认为文学必须有用。他说,“曰圣之时,以有用为主”,“求政事在斯,求言语在斯,求文学之美,岂不在斯”(《同年生吴侍御杰疏请唐陆宣公从祀瞽宗……》)。指出儒学、政事和诗文具有共同目的,就是有用。他认为诗和史的功用一样,都在对社会历史进行批评,文章、诗歌都和史有源流的关系。他认为《六经》是周史的宗子;《诗经》是史官***集和编订起来的,而且“诗人之指,有瞽献曲之义,本群史之支流”(《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七》)。因此,选诗和作史的目的,都是“乐取其人而胪之,而高下之”,进行社会历史批评。所以他把自己的诗看成“清议”或“评论”,“贵人相讯劳相护,莫作人间清议看”(《杂诗,己卯目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安得上言依汉制,诗成侍史佐评论”(《夜直》)。从这一诗论观点出发,他认为诗歌创作的动机是由于“外境”即现实生活所引起,“外境迭至,如风吹水,万态皆有,皆成文章”(《与江居士笺》),不得不然。而创作方法则和撰史一样,应利用一切历史资料(《送徐铁孙序》)。龚自珍的诗和他的诗论是一致的。他打破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绝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总是着眼于现实政治、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他的诗饱含着社会历史内容,是一个历史家、政治家的诗。他从15岁开始诗编年,到47岁,诗集共有27卷。他很珍惜他的少作,“文侯端冕听高歌,少作精严故不磨”;“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己亥杂诗》)。这些“精严”而“字字真”的少作,虽然都已失传,但当时却是针对政治***和官僚庸俗的“伤时”、“骂坐”之作,被一般文士视为“大不可”的。因此他又曾几次戒诗。

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秋天,他开始戒诗,次年夏因考军机章京未被录取,赋《小游仙》15首,遂又破戒。道光七年(1827)十月,他编了两卷《破戒草》后,又发誓戒诗,“戒诗昔有诗,庚辰诗语繁”正是愤慨于他的诗不能为腐朽庸俗社***容忍。所以后来他又破戒作诗。龚自珍诗今存的600多首,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主要内容仍是“伤时”、“骂坐”。道光五年的一首《咏史》七律是这类诗的代表作。诗中咏南朝史事,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险恶统治,庸俗苟安,埋头著书,“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诗末更用田横抗汉故事,揭穿清王朝以名利诱骗文士的用心:“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又如道光六年(1826)所作七律《释言四首之一》,愤怒反讥庸俗官僚对自己的诽谤,“木有文章曾是病,虫多言语不能天”;辛辣嘲弄朝廷大官僚对自己的嫌弃,“守默守雌容努力,毋劳上相损宵眠”。晚年在著名的《己亥杂诗》中,诗人不仅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危害,统治阶级的昏庸堕落,而且也看到了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内疚,如“只筹一缆十夫多”、“不论盐铁不筹河”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龚自珍更多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郁感、孤独感和自豪感。如道光三年(1823)的《夜坐》七律二首,“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在沉寂黑夜的山野景观中,寄托着诗人清醒的志士孤愤,抒发着对天下死气沉沉的深忧。道光六年的《秋心三首》七律,“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深深为边塞形势担忧,感慨仗剑报国的志士无多,更缺少知音的同志。他常常用“剑”和“箫”、“剑气”和“箫心”来寄托他的思想志向。“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己亥杂诗》);对于自己的志向抱负不能实现,深为苦闷。在“抛却湖山一笛秋,人间天地署无愁”(《梦中作四截句》)的现实环境下,诗人除了抒发感慨、纵横议论之外,回忆值得留恋的快乐的过去,幻想现实之外美妙的境界和世界,乃成为诗人思想中一种必然的发展和出路。因此,在诗人的许多作品中表现了重重矛盾。作于道光元年的《能令公少年行》一首七言古诗相当集中地表现了诗人思想中的矛盾。诗中有逃向虚空的消极因素,更多的积极意义在于诗人对无可奈何的现实社会环境的极端厌恶和否定,因而在《己亥杂诗》“少年尊隐有高文”、“***生气恃风雷”二诗中,他确信前所未有的、巨大时代变化必然到来,希望“风雷”的爆发,以扫荡一切的迅疾气势,打破那令人窒息、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

龚自珍诗的特点

1,政论、抒情和艺术形象的统一。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2,丰富奇异的想象,构成生动有力的形象。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象。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写落花,使引起伤感的衰败的景物,变为无比壮丽的景象,更高出寻常的想象之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则从衰败中看出新生。“天命虽秋肃,其人春气腴”(《自春徂秋,偶有所触,得十五首》),从没落的时代中,也看到新生的一面。

3,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诗人自觉地运用古典诗歌多种传统形式,“自周迄近代之体,皆用之;自杂三四言,至杂八九言,皆用之”(《跋破戒草》)。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诗”,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趋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也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的《己亥杂诗》315首,独创性地运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内容无所不包,诗人的旅途见闻,以及生平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历历如绘,因而成为一种自叙诗的形式。它们可以作为一首诗读。由于作者这种充分地、富于创造性地运用,自然地使七言绝句成为一种最轻巧、最简单、最集中的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形式。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是龚诗风格多样化的基础。“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题王子梅盗诗图》),诗人是以风格多样化自勉和自许的。他的古体诗,五言凝炼,七言奔放;近体诗,七言律诗含蓄稳当,绝句则通脱自然。

4,语言清奇多***,不拘一格,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般自然清丽,沉着老练,有杜韩的影响,有些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龚自珍先进的思想是他许多优秀诗篇的灵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使龚诗别开生面,开创了诗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不同于唐宋诗,实开近代诗的新风貌。龚诗在当时欣赏的人不多,它的影响始大于晚清,主要由于它的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抒情与思想政治内容结合,又不落于以文字、学问、议论为诗。龚自珍文在当时比诗有名,也更遭到一般文士的非议,目为禁忌,不敢逼视。除几组学术论文外,它们重要的一部分是不同形式的政论文。有些“以经术作政论”,“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排专制”(《清代学术概论》)。这些文章都是用《春秋》公羊学派的观点与现实的政治联系,引古喻今,以古为用。如《乙丙之际箸议七》、《乙丙之际箸议九》和《尊隐》等,都是公羊“三世说”的运用。有些则是直接对清王朝腐朽统治的揭露和批判,如《明良论》;以及各种积极建议的篇章,如《平均篇》、《西域置行省议》、《对策》、《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等。另一类是讽刺性的寓言小品,如《捕蜮》、《病梅馆记》等。还有许多记叙文,记人、记事、记名胜、记地方,如《杭大宗逸事状》、《书金伶》、《王仲瞿墓志铭》、《书居庸关》、《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等,内容不同,都富有现实意义。

龚文的表现方法

一般很简单,而简括中又有铺叙夸张,有的直率,有的奇诡。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行中有骈偶,有的瑰丽,有的古奥,甚至偏僻、生硬、晦涩。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龚自珍的词也很著名。谭献认为龚词“绵丽沈扬,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复堂日记》二)。实际上,他的词没有摆脱传统词的影响,偏重于词的言情本性。他也写了一些抒发感慨怀抱的词,如〔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抒发孤独而自豪的感情;〔凤凰台上忆吹箫〕《丙申三日》写与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浪淘沙〕《书愿》写愿望,略同《能令公少年行》;〔百字令〕《投袁大琴南》写与袁琴南儿时同上家学的情景;〔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写思想上剑态和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为,又思退隐,留恋山水。

但龚词大部分还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成就远逊于诗。晚年他发现自己词的缺点:“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己亥杂诗》)他所谓气体,就是风格,自知缺乏现实社会内容。本集和版本 龚集传世版本甚多,最初有《定盦文集》3卷、《余集》1卷,附《少作》1卷,道光三年自刻本。《己亥杂诗》亦有道光十九年自刻本。龚自珍去世后第二年,魏源所辑《定盦文录》12卷,又考证、杂著、诗词12卷(《定盦文录叙》),无刻本。后有《定盦文集》3卷、《续集》4卷,同治七年吴煦刻本。今有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排印《定盦文集》4册,涵芬楼影印《定盦文集》3册,均吴煦本。光绪以来至清末,传本益多,有光绪十二年朱之榛《定盦文集补编》4卷;以“全集”名者,有光绪二十三年万本书堂刻本《龚定盦全集》;有宣统元年国学扶轮社排印本《精刊龚定盦全集》;有宣统元年邃汉斋校订时中书局排印本《校订定盦全集》10卷;有宣统二年扫叶山房石印本《定盦全集》等。民国以后,有1935年上海襟霞阁本《龚定盦全集》;1935年王文濡编校、国学整理社本《龚定盦全集》;1937年夏同蓝编世界书局本《龚定盦全集类编》等。1959年王佩诤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龚自珍全集》,此本基本上参照邃汉斋校订本编例,分为11辑,第1至第8辑为文,第9、10辑为诗,第11辑为词。

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他支持林则徐查禁***,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己亥杂诗两首

年代:清

作者:龚自珍

作品:己亥杂诗

内容:

***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年代:清

作者:龚自珍

作品:己亥杂诗

内容: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纪念馆

龚自珍纪念馆位于杭州城东马坡巷6号小***园内,占地六百多平方米,1990年开馆。龚自珍,名巩柞,字瑟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和林则徐等人共同开启了抨击时弊,抗御外侮,通经致用的进步思想,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龚自珍纪念馆 建于清末,属中式宅院,为清代桐乡人汪维所建“小米山房”,俗称“小米园”。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出生于马坡(婆)巷。龚自珍(1792-1841),道光九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学务博览,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革图强,“以朝章国政世情民隐为质干”,“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龚自珍虽自11岁随父亲去京,久居在外,归杭次数不多,但对家乡眷恋之情在诗中时有流露,“从此与谁谈古外,马婆巷外立斜阳”。1988-1989年,小米园整修后作为龚自珍纪念馆。馆占地约0.7公顷,建筑面积498平方米,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主体是座清代风格的两层楼房,上下五开间,兼有耳房,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馆内正厅安放龚自珍半身古铜色塑像,四周悬挂沙孟海、赵朴初等名家提写的匾额、楹联。四个展室,陈列了龚自珍生平图文简介、大事年表、史料、龚氏年谱、诗选和后人研究文集等。庭院内小桥流水、***山亭榭,在花木衬托下,富有古典园林的特色。他的作品尤其受老年人喜爱。

请大家介绍一下清代和民国都有哪些著名书局?

史通

《史通》,唐刘知几撰,为中国及全球首部有系统地之史学理论专著,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由於《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此书的编著时间始於唐代武后长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龙四年成书,花了九年时间。

[编辑] 写作动机

[编辑] 总结以往的史学

史评著作之缺乏在此书面世之前,中国已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史学家,产生了大批的史学著作,据《隋书·经籍志》史部,史部分十三类,共著录817部,132卷。由于作者众多,传世久远,诸书在编撰体例、写作技巧、史料真伪、史观正否等等方面千差万别,客观形势要求对中国史学史作一个完整之总结,对大量史籍之优劣良莠加以评定,《史通》之出现,无疑是作者本身精通史学以及刻苦钻研的成果,但在另一方面说,与古代史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编辑] 上拟春秋

《史通·序》尝云:此书多讥往哲,喜述前非,获罪於时,固其宜矣。犹冀知音君子,时有观焉。尼父有云:罪我者《春秋》,知我者春秋,斯之谓也。由是观之,史通之作,刘氏亦有上拟春秋之意。

[编辑] 不满前人的著述

刘知几自幼酷爱史学,博览群书, 是纠正累积各史著在史学方法及理论架构上的杂乱, 从而探求真正的史学理论。 故刘氏在《史通》道:「若史通之为书也,盖伤当时载笔之士, 其义不纯,思辨其指归,殚其体例。」 故此刘知几欲透过《史通》建立自己的史学理论。

[编辑] 挑战当时制度

刘知几身为史官,他感到史馆修史的限制, 以致不能满足他对编撰史著的极高要求, 因此刘知几辞去官职,私撰《史通》。

[编辑] 史馆修史之限制

他虽在史馆二十多年,其卓越的历史见解事事受制於监修大臣,诸如张昌宗、张易之、武三思、箫至忠之流,刘知几的主张往往与之不合而受贬抑,故反对众家修史,提倡一人自撰,并退而私著《史通》以发挥自己的史学才能与识见。另外,他认为在史馆修史有许多弊病,例如史馆人品繁杂,颇多庸碌之徒,在史学上之认识难以统一。二来史馆缺乏制度的规范导致分工不明,三来史馆材料缺乏,难以编撰。四来权贵干涉修史,令史馆不敢直书其言。

[编辑] 史通之得名

他表示《史通》之命名原因为:「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於白虎观,因名曰《白虎通》,余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

[编辑] 史通内容与史学理论的确立

史通全帕共有二十卷,原有五十二篇,但当中「体统」、「纰谬」、「驰张」三篇已失传。全书可分为内篇三十六篇及外篇十三篇。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编辑] 体裁

刘知几认为唐以前史籍虽然繁多,但大多出於模仿以前的史书,***如探索当中的源头并归纳起来,只有六家,而六家中只有左传家及汉书家仍有继承其体裁,故又写成《二体》一篇加以阐述。

六家、二体、杂述三篇叙述断代史书的体例、类别。按六家的体例分为二体一一编年体、纪传体。在杂史中,按其内容分为小录、逸事、地理篇等十种

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传、序例、断限、编次、题目、称谓、载言、载文、书事、烦省十六篇评论纪传史与编年史的体例、内容及编纂方法。

核才、辨职二篇,论史官的才具及人选。指出史家须有才、学、识三者,才能担当写史的任务。才指才干;学指知识学问;识指史观和笔法,即「善恶必书」。

***撰一编,论编撰方法与资料搜习。刘氏提出编纂前要广博地搜集史料,且须慎重的选择史料。

叙事、浮词、摸拟、言语、因习、邑里六篇,论叙述方法和写作技巧。

人物、品藻二篇,论对於历史人物的记载和品评的。他认为记载人物应看其重要性,包括「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示后。」他又认为不应只记载人物,还要品评人物,指出他们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补注一篇,论史书的注文。刘氏把史书的注文分两类,一是解释,二是补充。刘氏推许解释的注,以之为注家的正体。对于补充事迹的注,刘氏则予否定。

鉴识、探赜二篇,论评论史书时应注意的问题。刘氏说明只有知识而没有鉴别便没有多大用处。他认为,必须对事物有精到的研究,才能有合适的看法。刘氏又指出,研究前人的著作,切忌妄加推断,歪曲古人的意旨。

自叙一篇刘氏自述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经过及撰著史通的动机、意旨和感想。

外编则综论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一些具体问题。

古今正史叙述断代史书的著作情况,并分析其源流。刘氏将唐代以前的历史著作分为「正史」与「杂史」两大类,在正史中再接其著作的源流分为六家——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

史官建置、忤时二篇论述历代史官建置的沿革、官修史的弊病。刘氏肯定设官修史的重要,但他认为揭露了官修史的五个主要弊病:

一是史官众多,互相观望;

二是史料缺乏,难以编撰;

三是权贵干涉,不敢直书;

四是监修牵掣,无从下笔;

五是缺乏制度,职责不明。

疑古、惑经、申左、杂说上、杂说中、杂说下、暗惑、汉书五行志错误、五行志杂驳九篇,专论历史著作的优劣和杂评。刘氏在疑古?篇对尚书及论语提出十条批评,在惑经篇对《春秋》提出十二条批评。他不但批评孔子,又指责孟子、司马迁等对孔子的赞誉,大胆突出。

在申左篇中,评论春秋三传的优劣,他表扬左传而贬抑公羊及谷梁传。 在杂说上、中、下三篇及暗惑篇里,杂评诸书记载的得失,并提出许多关於史书的体例、内容、编纂方法以及读史、评史等方面的意见, 汉书五行志错误篇专评班固所著汉书五行志的缺点。五行志杂驳篇专评春秋时代五行的记载的得失。

点烦一篇删改史书的烦文(指有标点符号的文章)。由于许多古经书所著之标点符号(点、注)均是错误的,致令读者误解原文,故刘氏便把其中之标点符号完全删去。

史通虽只有四十九篇,但内容十分全面,一方面对以往旧史作出全面总结及批评得失;另一方面则对当代修史的错误加以纠正,可谓达到「扬榷利病」的目的。

[编辑] 史学理论的确立

一.史之体裁

六家、二体

刘知几认为唐代以前的史籍虽多,但整体多出於模仿,要探索本原,归纳起来只有六家:

尚书家(记言)

春秋家(记事)

左传家(编年史)

国语家(分国纪事,是国别史)

史记家(纪传体通史)

汉书家(纪传体断代史)

由於六家中只有左传家及汉书家有史书继承其体裁,故又写成〈二体〉一篇详述。他又以编年史、纪传史视为史家正体,称为「正史」,其他则称为「杂著」,如笔记短书、方志、家谱以及专详地理都邑的记载都是「杂著」。

刘知几又认为编年及纪传二体各有优劣,可以互补不足,所以应二者并重。他於〈古今正史〉一篇中,兼举《春秋》为正史,不从当时《隋书.经籍志》所列正史仅有纪传体史书的做法,实为创见及持平之论。

二?极崇断代史

《史通》推崇断代史而反对通史的写作体例。首先,他认为通史浩翰难读,断代史较易为学者探讨:「言皆精练,语甚该密,学者寻讨,易为其功」,再者,后一朝修前一朝的历史,时间不远,史料易得,故主张修断代史。

他反对修通史,是由於通史涉及上下数千年之史实,在《四库提要》中提到:「非学问足以该通,文章足以熔铸,则难以成书。」而鉴於通史年月悠长,史料多已失传,其可***录者往往为旧文,难得新异,所以并不主张修通史。

由於刘知几极度推崇断代史,因而亦严守断代史书所述之朝代为断限,认为不宜涉及前朝,以免重复。故此,他批评《汉书.古今人表》,因其涉及汉以前的人物,又主张删除纪传史中的「天文」(违反断代史书的体例)、「艺文」、「五行」三志。

三.史之篇章

对载言的看法:纪传是记事之书,不应载言。载言的做法使文辞与史实夹杂,切断了史实的连贯性,使读者糊涂。主张史书中的「列传」或「本纪」只记史事,载言之体宜另立一章,题为「制册章表书」。上述建议虽未为后者***用,然而后人编《经世文篇》,与史传相辅相成。

对「表」、「书」、「志」的看法:「表」只是重复列述「本纪」、「列传」所载,故无大作用。至於书、志方面,他主张删除纪传史中「天文」、「艺文」、「五行」三志。

增加「都邑」、「氏族」、「方物」三志:都邑载官阙制度,朝廷礼仪,可反映统治者的经营策划和一般物质的建设情况。氏族分辨华夷及士庶之别。世家大族为统治集团之核心,故记载之可反映社会真实的面貌。方物土贡反映经济状况。

论赞:旧史惯例,每於叙事之末便发一论,如史记有「太史公曰」。《史通》认为这是后世文士以空言作史论的不良风气,既烦琐又无大意义,故大力斥之。

四.史之书法 刘知几提出正名、抉择、直言三大原则:

正名:项羽非正式的君主,故史记不应将他列入本纪,而应划入列传。

抉择:别辨贤愚善恶而加以批评。

直言:善恶必书,不因个人感情而歪曲事实。

五.史书文字 刘知几认为史书应以简洁为主,反对烦冗。他认为文字该婉曲,以求「意在言外」。同时他还主张「朴、真、今」三原则,即是:

朴而不华,浮词宜删

事必直叙,以求真实

不用古语,改用当代文字写史,是为「今」

六.史书的***撰 在***辑史料方面,刘知几认为宜广泛搜集资料及博览群书。同时应以私家著述为佳,反对官家修史,因官家修史有太多客观环境所制约,令作史者不能发挥所长。

七?反对文人修史 刘知几反对文人修史,因易流於浮夸,「词没其义,繁华而失实」与史实不符,故竭力主张史学应摆脱文学而独立,反对文士修史,这种见解是针对当时一般专务词藻,忽略史实的文士写作而提出的。

八.总结旧史得失 刘氏总结旧史的利弊得失,尤注意史书材料的真实性。指出旧史多有失实,例如修史者往往慑於君主的权威,不能直书史实。又或歪曲前朝事实以迎合君主心意;记事时慿主观爱恨,失去是非的公正;记事时不是全面了解事物真相,而仅凭片面传闻,必然有失实之处;以及书中有太多隐讳及夸饰,很难保存事实的本来面目。

[编辑] 评价

史通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作,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史学评论钜著。此书之所以受后世所推崇,是由於刘知几作了以下的贡献:

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总结了唐代以前史学发展。如在「六家」、「杂述」、「二体」等篇总结了历史著作的类别、源流和体例;在史官建置、核才、辨职、忤时等篇总结了设官修史的教训;在本纪、世家、列传、表 历、书志、断限、编次、载言、载文、书事、烦省等篇总结了纪传史与编年史的体例、内容及编纂方法等等。各项总结里都分别指出其得失利害,对促进史学发展,实有重要作用。

他在书中提倡直书、实录,斥责歪曲和捏造历史的人。这观点与唐以前社会环境有莫大关系,盖因唐以前是魏晋南北朝年代,常经历改朝换代,篡位者又往往要史家对本朝饰善讳恶,对敌国则诬陷诋毁。

提倡疑古、惑经,启后世考证辨伪之风,此於史学之贡献极大。

刘氏提出疑古、惑经之论,唤醒学人以实事求是之精神,寻求古人古事之真相。虽然刘氏推崇孔子,但他仍认为孔子亦有缺点,他说:「孔子斯验世人之饰智矜愚、爱憎由己者,多矣!」对孔子撰著的《春秋》,他亦提出批评,除惑经篇集中地列举十二条,在其他篇里也间有陈述。刘知几不但批评孔子的春秋,而且对那些不加思考、一味赞扬《春秋》的著名学者如孟子、左丘明、司马迁、班固等,也予以批评。这种观点在当时责有很大的创意,且对后世有影响:

至宋而怀疑风气风盛。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而别为考异三十卷,阐明对史料取舍的原因,可见一斑

清代学者之考证辨伪,深具怀疑精神,致力於考订工夫,且不仅於史事多所订正,即一般古籍亦有所辨正。如胡应麟《四部正伪》、宋濂《诸子辨》、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及崔述《考信录》等。

在史料工作方面,刘氏主张要广搜博***,又要细心鉴别真伪,慎重取舍。他认为,若不徵求异说,***摭言,则内容贫乏,难以成一家之言,但若只求聚博为功,而不别加研核,又会真伪混淆,是非参错。故史料不但要丰富,而且要真实。

在史书的体例方面,刘氏深入分析史书的体例。他对六家二体之评价甚为详尽。他以六家中尚书记言而不著岁序,春秋记事而详颠末,国语国别而不归典式,史记代远而不立限断,都不免有其局限;惟独左传经年纬月,叙时事则铨次分明;汉书纪志表传,举一朝则起讫完具。

在内容方面,他亦有不少建议,如刘氏强调都邑、氏族、方物之重要(增加三志)。宋郑樵之作《通志》,便有氏族略、都邑略;而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又别立土贡考,皆承刘氏之主张而增辟。

刘氏又提倡删去天文、五行,艺文志则应只胪列当代学者所著之书即可,不必重刊前代书目。《明史·艺文志》即只记有明一代之著述,不愎上涉前代可见其受刘氏之影响。浦起龙史通通释认为后妃外戚不称纪,传后无复赞语,灾难无五行谶纬之记,均受刘知几之影响。

在文与史的关系方面,刘氏揭述经、文与史分述之观念。

刘知几反对文人修史,主张史学脱离文学,以免「文非文,史非史」之弊。此与今日之史学观点相合。

史通大惑经篇,谓春秋所载,不尽合史实。又有申左篇,谓左氏有三长,而公、谷有五短。盖公、谷多微言大义,而左氏详於史实,自史学立场言,自是左氏可信,二传当存疑也。其疑古篇,於古代经籍,并疑问之,实明白确立了史学脱离经学的影子。

第五,提出合理的史学方法

史通一书最大的贡献,就是对史学方法的讨论。刘氏所提出的史学方法,甚有系统和全面,从史料的范围、史料的***辑、史料的鉴别、史料的区分,到编纂的次序、史事的判断人物的评论、篇幅的剪裁、文字的修饰等,都有创造性的研究和规划,例如载言、编次、称谓、***撰等篇,都是讨论史学方法的。刘氏所提出的史学方法,对后世史家有很大的影响,把史学又向前推进一步。

第六,提出史家必须具备的条件。

刘知几认为历史家要有科学的修养、公正的态度及实事求是的精神。书中畅论史家必须具备「三长」,即才、学、识三个条件,所写的历史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他说:「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史才,主要是指史家的才干;史学主要是指史家的知识学问;至于史识,主要是指史家的史观和笔法,也就是「善恶必书」的「直笔论」,刘氏强调「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上述之言为后世史家所公认,由此可见刘氏识见之高超。

第七,开辟史评的道路。

史评包括两种,一是对史事的评论,一是对史书的评论,评事产生很早,有史书即有对史事的看法,如孔子《春秋》的褒贬书法,就是对史事之评论,后来各种史书都有著者的论赞。而中国最系统有和全面的史评,首推刘知几《史通》,而后方有宋吕夏卿《唐书直笔》,吴缜《唐书纠谬》。直至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才开始把史评列为史部分类的一门,后来目录书也有称为史学的,所以说史通一书为中国一切史评书开了正确的道路。

第八,史学见解影响后世。

修史者唐以后之史书,***史通之见解者,以欧阳修《新唐书》为最多,如关於书志之见,欧阳修颇能师其意,《新唐书》而后,刘氏之学说,始大盛行而流传于世,

如后唐诸史,有论无赞,有韵之赞全删,俪语之论删改,皆受其影响。而刘氏倡断代史,贬通史,后世官修史多为断代史,通史地位日渐低落。

[编辑] 总结

1.《四库全书》总目题要:内篇皆论史家体例,辨别是非;外篇则述史籍源流,又评论古人得失。……其贯穿古今,洞悉利病,实非后人之所及。

2.《中国历史研究法》:自有左丘明、司马迁、班固、荀悦、杜佑、司马光、袁枢诸人,然后中国始有史;自有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矣。

3.王维俭《史通训故》序: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於后学。

4。高国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有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历史编纂学上树立了一块里程碑一样,刘知几的史通则在史学理论上树立了一块里程碑。

[编辑] 目录

史通 原序

卷一

史通 内篇 六家第一

卷二

史通 内篇 二体第二

史通 内篇 载言第三

史通 内篇 本纪第四

史通 内篇 世家第五

史通 内篇 列传第六

卷三

史通 内篇 表历第七

史通 内篇 书志第八

卷四

史通 内篇 论赞第九

史通 内篇 序例第十

史通 内篇 题目第十一

史通 内篇 断限第十二

史通 内篇 编次第十三

史通 内篇 称谓第十四

卷五

史通 内篇 ***撰第十五

史通 内篇 载文第十六

史通 内篇 补注第十七

史通 内篇 因习第十八

史通 内篇 邑里第十九

卷六

史通 内篇 言语第二十

史通 内篇 浮词第二十一

史通 内篇 叙事第二十二

卷七

史通 内篇 品藻第二十三

史通 内篇 直书第二十四

史通 内篇 曲笔第二十五

史通 内篇 鉴识第二十六

史通 内篇 探赜第二十七

卷八

史通 内篇 摸拟第二十八

史通 内篇 书事第二十九

史通 内篇 人物第三十

卷九

史通 内篇 核才第三十一

史通 内篇 序传第三十二

史通 内篇 烦省第三十三

卷十

史通 外篇

校勘记

[编辑] 参考书籍

〈国史纵论〉下编,作者郑佩华、吴美英、黎惠贤。p.334-338

萧天石人物简介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商务印书馆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18***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成昌、高凤池等。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1901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五万元,张元济入股,并主持编译工作。1903年建立印刷所、编译所和发行所,改为中日合办,资本各十万元,引进日本先进印刷技术。翌年编印《最新国文教科书》,数月间风行全国。此后,陆续编印修身、算术、史地、英语等教科书,兴办师范讲习班、附属小学、养正幼稚园及函授学校,还出版各种中外文工具书、刊物和学术著作。1907年在上海闸北宝山路建成印刷总厂和编译所新址。1909年将编译所收藏古籍善本和参考书籍的图书馆定名为涵芬楼,后改名为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1914年初清退日股,资本增至一百五十万元,职工达七百五十人,成为国内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1932年“一、***”淞沪抗战中,总务处、编译所、印刷总厂和东方图书馆等被日军焚毁。随后,企业得到部分恢复。抗日战争前夕,在长沙建设印刷厂,往香港和西南地区疏散存书和机器。抗战爆发后,总管理处迁到长沙,后移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五十三年间,除了以编印教科书为主要业务外,还陆续出版了《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东方杂志》、《***月报》等重要刊物,整理影印了《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古籍,还出版了严复、林纾等人翻译的著名外国***和学术著作。全盛时期在北京、香港设有印刷分厂,先后在全国各地和新加坡、吉隆坡等八十三个地方设立分馆,在国内外颇负盛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迁址北京。1958年以后,根据国家出版方针的规定调整了出版范围。现主要编译出版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著作,编纂出版中外语文工具书以及研究著作、教材、普及读物等,出版《中国语文》、《方言》、《英语世界》等期刊,在读者中有良好影响和声誉。一个世纪以来,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为己任,竭力继承中华文化,积极传播海外新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是“全国优秀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设有25个部门,控股一个合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在职员工260人。

商务印书馆年均出版图书、音像制品等700余种。100多年来,共出版各类书刊4万余种。代表性出版物有《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故训汇纂》、《四库全书》(影印文津阁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400种)“世界名人传记”(40种)“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00种)“商务印书馆文库”(50种)及《英语世界》、《中国学术》杂志等。有不少品牌书刊相继荣获国家图书奖、国家辞书奖和国家期刊奖。

历史

[编辑本段]

商务印书馆于18***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至今已走过了近110年的历程。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一百多年来,商务印书馆从最初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机构,历经沧桑、默默耕耘,人才荟萃、名家辈出,至今出版各类书刊近5万种,为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几代国家***的重视,正如陈云同志所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

以张元济、夏瑞芳为首的老一辈出版家,平地为山、艰苦创业,为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商务创立不久就成立股份公司,并从此先后延请高梦旦、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开展以出版为中心的多种经营,实力迅速壮大,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教科书,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出版鲁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出版《东方杂志》《***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等。极盛时期,商务有员工5000多人,在海内外设有分馆36个,各类办事机构1000多个,所出书刊占全国60%以上,创造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诸多第一,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在海内外铸造了商务印书馆的这个民族出版业最著名的品牌,成为堪与北大媲美的文化重镇。从这座文化重镇里,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陈云、张元济、茅盾、陈叔通、周建人、胡愈之、王云五、郑振铎、叶圣陶、蒋梦麟、竺可祯、黄宾虹、袁翰青、陈翰伯、陈原……这些光辉的名字都写在了商务的史册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寇侵华,国难不息,商务也饱受兵燹,两度惨遭破坏,艰于维持。但是,在百般艰苦的环境下,商务坚持“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之精神,依然举起文化抗战和国家复兴之大旗,与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出书不辍,奋斗不歇。

现状

[编辑本段]

新中国成立后,商务积极完成公私合营改造,并1954年迁至北京,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1958年,全国出版社业务分工,商务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辞书等出版任务,逐渐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世界名人传记”为代表的翻译作品,和《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词典》等为代表的中外文语文辞书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和辞书两大支柱之外,商务人锐意进取,积极、稳妥地开拓新的出版领域,比如大力扶持出版国内学者的原创性学术研究,出版传播国内学者的一流研究成果;针对青少年和大众读者,开发素质教育读物和文化普及读物;与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合作,翻译出版哈佛商学院的畅销经管图书;成立商务印书馆世界汉语教学研究中心,旨在以学术研究带动对外汉语教材研发,把中心建成世界汉语教学精品图书的研发基地和出版基地。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为宗旨,秉承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的出版理念,商务不追风,不逐利,踏踏实实为海内外读者服务、为广大学人服务,出版规模不断扩大。近些年陆续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故训汇纂》及“新华”系列汉语辞书,“新时代”“精选”“牛津”“朗文”等几大系列外语辞书,影印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文库50种等大型原创学术著作,以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10辑400种、《蓝海战略》等哈佛经管图书150种,等等,都深受海内外亿万读者的欢迎,成为图书市场上商务代表性品牌。有100多种精品书刊相继荣获国家图书奖、国家期刊奖等省部级以上重要奖项。一直以来,商务在出版行业处于领军地位,始终有较大的影响力,目前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编辑学会、中国辞书学会、中国版权保护协会等行业团体的副会长单位。

为了长远发展,商务在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开拓经营领域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力气,已经形成业内较强的竞争力,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现有正式员工275人,其中,90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人拥有副编审以上高级职称,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较高。一批年轻人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业务骨干,促进了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商务在出版行业内较早利用新兴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施全面、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开发了在国内出版界领先的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门户网站、管理信息系统,正一步步实现生产、管理、销售的自动化、网络化。此外还积极开拓与出版业务相关的经营领域,目前成立并控股北京群益物业公司、北京商易华信息技术公司、北京涵芬楼书店有限公司等经营性机构,在上海、太原、长春、武汉、南京等地开设专卖店等,在多种经营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商务有着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不仅与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等地的海外4家商务印书馆进行经常性的业务交流,而且还合资成立并控股了一家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此外,商务还与牛津大学出版社、朗文出版公司、拉鲁斯出版公司、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以及小学馆、斗山东亚出版公司等世界著名出版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版权贸易活跃,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200多种。

现在,商务年出图书800种左右,其中新书350种左右,重印书450种左右;此外还出版《英语世界》《汉语世界》杂志及《中国语文》《方言》等重要学术期刊20种,以及部分音像制品。据近几年开卷图书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上,商务出版的中外语文辞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05年全年出版码洋5.4亿元,利润超过5000万元。各项指标在全国综合性出版社中均位居前列。

可以说,经过改革开发20多年来的努力,商务印书馆现在已经成为风格比较突出、特色比较明显、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发展势头比较稳健、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拥有独特地位、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一家著名出版单位。

商务印书馆现隶属于新组建的中国出版集团,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体制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商务之最

[编辑本段]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在中国出版史乃至文化史上创造了诸多第一,择要列之如下:

* 出版第一部语法学学术专著——《马氏文通》(1898);

* 出版第一部中英文对照排版印刷的英语教科书——《华英初阶》(1898);

* 出版大陆第一部英汉字典——《商务书馆华英字典》(1899);

* 第一个使用纸型印书(1900);

* 第一个系统地介绍西方学术论著(1902);

* 第一个使用著作权印花(1903);

* 第一个作为文化企业引进外资(1903);

* 第一个作为民间企业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师(1903);

* 第一个系统地编印出版《最新教科书》等近现代中小学教科书(1904);

* 第一个创办《东方杂志》等一系列现代意义的杂志(1904);

* 第一个***用珂罗版印刷(1907);

* 出版第一部由中国学者自己编纂的双语辞典《英华大辞典》(1908);

* 第一个***用电镀铜版印刷(1912);

* 第一个使用自动铸字机(1913);

* 第一个***用胶版彩色印刷(1915);

* 出版我国第一部以语词为主、兼及百科的大型现代语文辞书《辞源》(1915);

* 出版我国第一部专科辞典《植物学大辞典》(1917);

* 成立我国第一个中资**机构——活动影戏部(1918);

* 生产制造我国第一部汉字打字机(1919);

* 制作我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震东华文打字机》(1919)。

商务印书馆对文化的贡献

[编辑本段]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现在所有出版社中资格最老的出版社。它不是我国最早的出版社,在它之前还有很多,竞争中都被淘汰了。开始时它是个小印刷厂。当时正值甲午战败之后,人心思变,出版事业发展。同时代人杜亚泉说,当时“维新同志,皆以编译书报为开发中国急务,而海上各印刷业皆滥恶相沿,无可与谋者,于是咸踵于商务印书馆”。指出了商务成功的关键是讲究质量,因为办事认真,讲信用、保质量,所以南洋公学代校长兼译书院长张元济辞掉公职到这个小印刷厂主持编译工作,从此商务兼营出版。张元济进商务后,陆续进用高梦旦、杜亚泉、蒋维乔、庄俞等一批反对科举有志于维新的年轻人。他们都将富国强兵、复兴中华的希望寄托在未来一代,他们兢兢于小学、中学课本以及词书等学习用书的编写。他们的认真,使出版物获得成功,又注意经营管理,企业就站住脚并得到发展。敬业乐事的精神和注意经营管理代代相传,成为传统。它几十年服务于人民的文化需要,几十年服务于积累文化,对社会有一定贡献,所以建国后,中央人民***出版总署在1952年6月指定商务印书馆为中央一级出版机构,这在私营出版业中是仅见的。公私合营后它在党和***直接领导下,更加兢兢业业,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努力工作。在近现代出版史上它努力为人先,开创性活动极多,影响深远。这儿罗列其什一,以见其贡献。

出版社第一个建立编辑部的是商务印书馆。中国出版事业虽然源远流长,但其文字工作都是一个人说了算,没有编辑部一说。商务印书馆初创时是印刷厂,兼出一些书,也同样没有编辑部,由创业人之一鲍咸恩先生兼做文字工作。经理夏瑞芳经常向人请教,怎样使出版业务发展,知道要有一批学者。当时与商务印书馆有业务往来的南洋公学译书院,其院长兼代校长、维新人士张元济苦于公学学监、美国人福开森事事牵肘使得无法办事。夏瑞芳与张元济在两年多的业务交往中建立了个人感情,1900年夏先资助张办《外交报》,次年夏建议张对商务投资,进而顺理成章地1902年张辞南洋公学职进商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张元济通过朋友蔡元培等聘请了一批各有专长的新派人士进商务,成立编译所。编译所的成立使商务在同业中占有绝大优势。又有高梦旦从事协调,破除文人相轻的陋习,各人发扬专长,又互相切磋,书稿质量自高于同业。商务自此继印刷后在出版上也站住了脚;同业也纷纷仿效,推动了出版业的进步。

近代小学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最早推出的。我国社会的近代形态,基础教育兴起很晚。戊戌时仅康有为《幼学通议》中提到,他是依据《礼记?学记》原则,谈不上近代教育。辛丑“新政”,清廷“令多设蒙养学堂”,同时规定“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教育目的仍是和科举衔接。有志之士进行了改变教育目的的活动,商务印书馆是重要的一环:它提供了近代基础教育第一批课本。最早是1902年6月由杜亚泉编写的《文学初阶》,共6册供3年用。它全部用儿童身边常见的浅近事物做认字课文和内容。如第一课,生字为“大小牛羊”4字,再组成:“大牛、小羊、大小、牛羊”4词作课文。八十课后出现简单句,如“牛负车、牛耕田、桃开花、竹生笋”。第三册开始穿插各科浅近知识,***修身,激励发愤读书学艺以振兴中国。后续各册有声光化学,中外史地人物。对道光以还割地“赔款”多有议论。这是第一本同科举教育割断而讲究国民素质教育的课本。1904年2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小学《最新国文教科书》。这套课本由张元济、高梦旦、蒋维乔、庄俞共同编写,一反历来启蒙读本由一人写的作法。很多关于它编写认真的佳话至今流传。这本书编写认真,影响十分深远:蔡元培当时是旁观者,他叹为观止,说这本书的认真,改变了整个出版业编书草率的风气。这套课本开创了沿用至今的用楷体字排课文和每课都在一个展开面上,并附丰富的插图的作法。这套课本出版后,一直受到学生和家长、老师的欢迎。

我国第一部近代词书——《辞源》。我国的词书起源很早,但千余年来一直分为3个互不照应的体系:《尔雅》、《说文》和韵书——名物、文字和语音。而且主要环绕四书五经,脱离人们生活。《康熙字典》虽在-一定程度上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解释,但它仅顾及字而还不懂复音词,只收列极少一部分复音词作为字(单音词)的义项无规律地安排在某个单字下;而且主要是专有名词。如“仓山”在“仓”字下:“河津”(龙门)在“津”字下,“天一星”在“一”字下。晚清复音词随着西学进入大量产生,没有一本词书搜集、解释,阅读书报常生误会。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高梦旦、陆尔奎有鉴于此,发愤编纂一部集词汇、单字、语音、释义于一书,熔旧学新知于一炉而检索方便的词书。陆、高二位于1908年开始与20多位编辑编写4年后完稿,发现词书释义中引文有因循类书而脱漏、多字——自古词书引文衍夺是常事,《康熙字典》这类问题仅影响字义的就有2600多条。他们硬是再添人全部重查原书,又花了3年时间才发排,于1915年出版。正是由于认真,后来中华书局《辞海》出版,虽后来居上,并不能压倒它,80多年经过修订,现在还在发行。

《辞源》在词书编纂上至少在3个方面具有开创性。首先收录了大量近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词汇。其次规定了这些复音词以第一字列于该单字后,便于检索。第三,单字义项严格以单音词所含意义为限,即严格以词为单位释义。第二、三两个原则至今为所有汉语和汉外词典所遵循。

世界词书销售量之最。《吉尼斯世界记录》在1980年版中说,它的这本书各种文本各年累计发行量已达到3200余万册,是世界书籍发行量之最。这个版本传到我国后就有人撰文指出它是夜郎,它的发行量远远落后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当时《新华字典》销售量已达8000万册。《新华字典》是魏建功等5位语言学家商定体例编法,由魏建功率领一批词书工作者精心编成,是以质量上乘。1***0年周恩来总理又指示由北京大学文科各系、中国科科学院、商务印书馆、北京市教育系统抽调人员讲行修订,总理不仅多次具体指示,克服修订工作人员中普遍存在的怕被人说右的顾虑,还在百忙中亲自审读修改稿并作改动。当年,《新华字典》修订本全国各省市造货4000万册;以后每年分区造货量在1000一1500万册左右;至今累计发行量已在2.5亿册左右。这个数量在古今中外无数词书中是绝无仅有的;即使以人均占有量,世界上也没有第二本词典可望其项背。

中国第一部规范词书——《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它有许多差异严重的方言,妨碍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历代***除了秦始皇“书同文”统一了字的写法,读音和词义始终没有统一。新中国建立后,有了规范语言文字的条件,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也提出了这个要求。这就有了《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必须推广普通话。周恩来总理指出:“学习普通话光靠耳朵和嘴巴是不够的,学了容易忘记,必须有一套标音符号,用来编印拼音的读物和注音的字典,供学的人随时查考。”1956年2月6日周恩来签署总理命令:“为了帮助普通话的教学,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应该在1956年编好以确定语音规范化为目的的普通话正音字典;在1958年编好以确定词汇为规范目的的中型现代汉语词典。”***中央宣传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由编辑、排校、出版词书经验最丰富的商务印书馆担任该词典的出版任务。并决定正音字典与词典合在一起。1959年初稿完成,商务印书馆从审稿角度提出意见修改后在1960年出版“试印本”向专家征求意见。各地专家意见汇总后经过修改1965年印出“试用本”送审稿。1***3年开始对“试用本”进行修订。由于“四人帮”干扰,1***8年才正式出版。至此,我们国家才有了第一部规范词书。这部词典由吕叔湘、叶圣陶、丁声树、李荣等专家审读,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它的科学性无愧于促进汉语规范化的任务,出版后享有极高声誉,去年又出版了修订本;前后10多年总共出版3000万部,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选题民主之最。商务印书馆出好书,它的功夫从选题开始。1903年10月它就开始实行“编译所会议”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出好书。一百年中,选题民主程度必有不同,但做好做差在出书上大体都获得反映。做得最好,当推1958年独立建制后和1***9年重又独立建制后。当时前后两位总编辑都享有国际声誉,他们都极尊重他人,发扬学术民主。1958年独立建制时,4年前三联书店牵头已制订了一个翻译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长远规划,商务接手后,总编辑仍然亲自出马,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学术界广泛征求意见,再制订出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结束后继续这一做法,而且学科范围扩大至全部选题内容,包括中外语文和词书。不仅范围扩大,也更加细致,多一个来回:先登门征求专家意见,汇总后再请专家会议确定,称“规划会”。已进行过4次。名著都是有定评的,还有什么意见可征求?不一定!哪些应先出,哪些可晚些;哪本书请谁译最合适;用哪个版本最好;国际上有些什么动态,这些听听专家们意见不是更好吗?在这样的规划基础上确定的选题***,绝无商业味,自然经得起检验,符合读者的需求,前几年社科书订数普遍滑坡时,商务版的名著受影响比较小,年年有1/3重印。像这样的选题民主是仅见的。

(原载《中华读书报》19***年5月7 )

香港商务印书馆

[编辑本段]

香港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914年,一直致力推动中国文化和教育,主要出版历史文化画册、经典著作、语言学习及语文工具书和教科书等。2007年10月22日,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举行110周年馆庆酒会。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编辑本段]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是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商务印书馆新加坡分馆、商务印书馆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于1993年共同投资的国内首家综合性合资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致力于促进和加强中外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出版面向海内外的语言工具书,知识性丛书、华人学校教科书以及弘扬中华文化的书籍;经营中外文学书刊和与文教有关的声像制品(包括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印刷和销售。近年来,公司先后出版了《最新高级英汉词典》、《新编汉语教程》等精品图书和“中华文明系列”光盘以及《〈英语世界〉100期精华》、《全唐诗》和《百衲本二十四史》光盘等电子出版物,深受中国大陆和海外华人读者的欢迎。

商务馆歌

[编辑本段]

千丈之松

陈原集张元济、茅盾、叶圣陶句成歌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

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

世事白云苍狗,风涛荡激,

顺潮流左右应付,稳度过滩险浪急。

论传天演,木铎启路。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敢云有志竟成,总算楼台平地。

从今以后更艰难,努力还需再试。

森森兮千丈之松,矫矫兮云中之龙。

言满天下兮百龄之躬!

四大书院 对联

萧天石

萧天石先生(1908-1986)生于湖南邵阳县龙山乡文山村,晚年自号文山遁叟。新道学代表人物。先生致力于研究和发扬中华道学,竭尽了毕生的精力,被海内外赞誉为“刊万世不刊之书,传千圣不传之学”,是公认的在20世纪研究与弘扬中华道教养生学者。

中文名:萧天石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邵阳县

生日期:1909年

逝世日期:1986年12月

职业:学者,道学家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

代表作品:《道海玄微》《禅宗心法》《道德经圣解》

人物生平

一九○九年,一岁。生于湖南省邵阳县龙山乡文山村。

一九三○年,二十二岁。入军校。

一九三三年,二十五岁。军校毕业,随即弃武从文,创办国防半月刊与东海书店于南京。

一九三六年,二十八岁。七月,出版《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一书。

一九三七年,二十九岁。春,创办兴华日报。

一九三八年,三十岁。十一月,创办大江出版社,欲出版其荟萃所学之《今古楼全书》。

一九三九年,三十一岁。在成都期间,任职军校之南怀瑾时相过从。旋以袁焕仙与南怀瑾师弟之介,得识光厚老禅师。

一九四一年,三十三岁。《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与《大学中庸贯义》两书。

一九四二年,三十四岁。光厚传以净土禅法与天台宗法,并嘱其遍参道家名师,访求延生续命之术,先生遵行其言,因而走上发扬道家文化之路。

一九四三年,三十五岁。偕南怀瑾遍访僧道,参学北派真诀。

一九四四年,三十六岁。出任四川省灌县县长,而道教圣地青城山在其属下,逐自天师洞之李八百丈人得其南宗真传;复由易道士心莹而得尽窥藏经楼之秘籍,并携出青城秘录及其它多种不传之钞本。

一九四八年,四十岁。任和平日报副社长。

一九四九年,四十一岁。四月底,先生渡海来台初居台北。

一九五二年,四十四岁。初创自由出版社。

一九五四年,四十六岁。四月,所编订之《世界名将治兵语录》出版,自序云:「本书材料之收集,前后费时虽达十余年之久,全力以赴者亦达年余。」

一九五六年,四十八岁。出版《道藏精华》第一集,以后陆续出版至第十七集,费时二十余年。

一九六一年,五十三岁。冬,为出版《密宗丛书》数种,南君怀瑾撰「密宗六成就法前叙」等四文为之一一引介。

一九六三年,五十五岁。十一月,出版其《道家养生学概要》一书,是书为因应读者要求、针对道藏精华丛书所作之概括介绍。

一九六五年,五十七岁。是年,其老子圣义阐微、道德经圣解初稿成。

一九六六年,五十八岁。秋后,出版禅宗丛书之《雍正御选语录》与《心灯录》,南君怀瑾撰序。

一九七四年,六十六岁。出版其《道海玄微》一书,先生自言「本书为新道学之启蒙书」。

一九七五年,六十七岁。春,所着《禅宗心法》出版。

一九七六年,六十八岁。南君怀瑾成立「老古文化公司」。

一九七九年,七十一岁。七月,先生之《道德经圣解》出版,是书自初稿之成,至今己十四年,实为专精力久之作。是年冬,《道藏精华》全套出齐,凡精装七十五_,或平装一○四_。

一九八六年,七十八岁。萧公在兵荒马乱的年代_集保存道书丹经,费尽心血,极其来之不易。后萧公在台湾的故宫地下室搜索收集道书丹经三年,在空气不流通的地下室劳累过度,终脑溢血而离开人世,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事业。十二月下旬,先生仙逝。

人物介绍

萧天石(1909-1986)号文山_叟,湖南邵阳人氏。幼治儒业,穷研经史;长究武学,深擅韬铃;终参道佛,潜心玄妙。曾于南京、长沙、成都等地创办出版社、书店及报刊杂志,后移居台湾。著辑有《今古楼全书》、《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大学中庸贯义》、《世界名将治兵语录》、《道家养生学概要》、《老子圣义阐微》、《道德经圣解》、《雍正御选语录》、《心灯录》、《道海玄微》、《禅宗心法》、《道藏精华》等,主编《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百册,全书所收儒家108种、道家58种、阴阳家9种、法家6种、兵家7种、农家1种、杂家19种,总类之部共收101种,此100册书全部捐献全世界500大图书馆收藏。

三十一岁,得挚友南怀瑾及其师袁焕仙先生之介,师光厚老禅师,习净土禅法与天台宗法,又遵师言,遍参道家名师,访求延生续命之术,志求发扬道家文化。三十三岁,著《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大学中庸贯义》。三十五岁偕南怀瑾遍访僧道,曾参岷山派罗门,师礼罗春浦***,而得陈希夷先天道秘旨;又从二仙庵无名子道人,学得北派真诀。三十六岁出任四川灌县县长,遂自天师洞之李八百丈人得其南宗真传;复由易心莹道士而得尽窥藏经楼之秘籍,并携出青城秘录及其他多种不传之钞本。

四十四岁创“自由出版社”。四十六岁,编订《世界名将治兵语录》。四十八岁出版《道藏精华》第一集,以后陆续出版至第十七集,费时二十余年。五十三岁出版《密宗丛书》数种,商诸南怀瑾君,南氏逐撰《密宗六成就法前叙》等四文为之一一引介。五十五岁出版其《道家养生学概要》,为近代道学划时代之巨著。五十八岁出版禅宗丛书之《雍正御选语录》与《心灯录》,劳南君怀瑾撰序。六十六岁其《道海玄微》出版,先生自言“本书为新道学之启蒙书”。六十七岁所著《禅宗心法》出版。一九七六年,南怀瑾成立“老古文化公司”。七十一岁,先生之《道德经圣解》出版,《道藏精华》亦全套出齐,凡精装七十五册,或平装一○四册。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下旬,先生仙逝,老友南君怀瑾特自美国亲撰挽联曰:“著伟人成功秘诀而扬名,退步学神仙,蓬岛归真君去也;在华阳锦里相识而定交,伤心失益友,重洋痛哭故人稀。”

主要著作

1.《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

此书乃萧天石先生早年成名之作,为必读之人生修养名著,也是中国人的成功学名著,包括修养学、领袖学、御人学、谋略学、处世学。其主旨是在使人能籍此而其发展潜能,开拓其伟大的事业,培养其崇高的品德,创造其无比的前途。本书以揭示中国文化人生修养的原理原则为经,以具有历史性世界伟人成功的史实为纬;而予以综合贯通之,系统修理之;依此原则则是对人对事与安身立命的修养典范,而且父可以之教子,兄可以之教弟,上级可以之教下级,朋友可以之互相砥砺。也是一部必须随时参究揣摩,身体力行的书,是一部由青年到老年,皆可一生受用无穷的书。全书广征博引,取材丰富,并有不少罕见的珍贵资料。全书分为:修养原理篇,领袖道术篇,御人秘诀篇,谋略原理篇,处事原理篇等五大卷。总108节,近30万字。大32开,软精装,封面200克铜卡,内文60克双胶。

2.《道德经圣解》

萧天石不朽之名著,卷首为〈老子圣意阐微〉,中卷为附文,下卷为附参文。***用河上公81章法,每章除了注释考证81篇以外,分章“圣解”,以张其“圣意”,总计为150章圣解,圆融百家,截断众流,开千圣心传,传不传之绝学。融通三家而合百流,圆融无碍,字字皆是活法,而不死于文字章句训诂义理下也。全书百余张节,无不神来之笔,以为天地之遗文,泻尽天地:乾坤原理、宇宙原则、自然原理、循环原理、无为原理、天道原理、相对原理、玄同原理。近23万字。大32开,软精装,封面200克铜卡,内文60克双胶。

3.《道家养生学概要》

本书为萧天石先生之杰作,其穷究道藏秘典数十年,在解放前就足迹踏遍名山洞府,参访各派名师,将之所得,撰著斯编,泻前人所未知,发前人之所隐;依之不但可真正知道强身健体,养生长寿,且可探究传统养生学之彻底底蕴,明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破大家对传统养生学之迷雾,其内容多被一些道学家抄袭引用,其书之出版直可弥补中国道学养生之空白以及助学术之正本清源。全书分五大章一百多节,约22万字。大32开,软精装,封面200克铜卡,内文60克双胶。

4.《人生内圣修养心法》

中国文化一贯提倡内圣外王之道,标明***皆可为尧舜,但是如何是内圣的修养,而不为富贵功名纷其心、不为贫贱威武屈其节、不为荣辱死生易其心?全书分五大章,分别为:一,内圣修养心法阐微;二,儒家圣脉内圣心法;三,道家内圣修养心法;四,道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五,玄宗心法要旨。约6万字。大32开,软精装,封面200克铜卡,内文60克双胶。

5.《道海玄微》

本书为萧天石先生不朽名著,为其二十多年发扬新道学之道集,其所述之道

家丹法,直溯羲黄老庄,融贯三家,会通百派,而独标一帜,浩瀚汪洋,莫可与京!历代言圣功言神化而至于最上乘道者,千古无第二人。

全书凡六卷,约33万字。每卷均可独立成书,即可作为养生书读,亦可作为哲学书与文学书读,其文字优美,立意清新,开卷有益!

大32开,软精装,封面200克铜卡,内文60克双胶。

6.《大学中庸贯义》

学庸二书,承尼山之心传,宏圣学之要旨,以明明德为首务,以天命率性为圣阶,以止至善为指归,而以中庸为道统;复以内圣诚正为始体,以外王治平为末用。然而汗宋以来,大多注者专在枝节上寻义理,从字句上求考证,训诂考据之争辩不休,大义微言之纷疑莫绝!本书字约4万字。大32开,软精装,封面200克铜卡,内文60克双胶。

7.《孙子战争论》

萧天石先生半生走马,经历***。幼业儒,嗣后又投笔从戍,学万人敌,习纵横术,攻帝王学,事君人南面之术者久之。少时既以《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与《大君统治学》二书,名扬海内外。兵圣孙子之学,自是其最有心得之学之一,发兵学之要义,阐古今兵家之极则,此《孙子战争论》实无出其右者。本书言简意赅,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内容分为:孙子战争论释共十三篇;又附孙吴兵略问答,凡三十节原则;又附将才要略等。约12万字。大32开,软精装,封面200克铜卡,内文60克双胶。

8.《世界名将治兵语录》

萧天石先生兵学名著。分第一篇,战争原理十四编;第二篇,统帅原理二十七编;第三篇,用兵原理二十四编;以及附辑一,孙子考证;附辑二,名将修养八德。约9万余字。大32开,软精装,封面200克铜卡,内文60克双胶。

9.《禅宗心法》

以学术权威盛誉四十年于海内外之萧天石先生,撰述《禅宗心法》,并指点《六祖坛经》心法,自能“独具一只眼,突破万千关!”而震撼禅林也;本书附辑:历代诸佛与历代禅师心法简辑及《禅海十珍》。字约12万。大32开,软精装,封面200克铜卡,内文60克双胶。

延伸阅读

南怀瑾:“言当代青年修养诸书之冠”

余友萧天石先生,英姿挺拔,才气纵横,早于二十余岁,即有鉴于此,乃著《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一书,以为讽世而寓雅。自此书问世以后,举国上下,竞读而研习之者,遍于朝野,而著者亦因是书之作,名满宇内。旋因国变东来,隐居海隅,复秉其二三十年之经验阅历,再加修整再版二十次之原书,完成此一巨作,即可想见其内容之丰富与体验之确切矣!所论进德修业之言,虽主儒思想,亦多有出入于佛老之间,确为别有会心之处,其言人生修养与乎世道士风之高见,亦确为当代言修养诸书之冠。

李寰:“今天下之黄石公也”

萧子天石,诵遍四部之书,而旁及乎内典,沟通儒道之邮,而折中于孔子。放弥卷藏,胸罗宇宙至道,允文允武,手握将相韬略,弃庙堂而乐山林,嗜研几而事著述,今天下之黄石公也!《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立论准据,悉本孔老薪传,而旁搜远绍古今中外学术,圆融清湛,得未曾有,明礼达用,独步当代。由于其习静有年,定中生慧,阐发蕴奥,直入尼山苦悬之室;而发为应用,又能治儒、道、法、兵、纵横诸家于一炉,铸世间世出为一体,泄天机以拯人群,说妙法而挽浩劫,慧剑所指,魔伏万方,智囊一开,决胜千里。世有欲作及帝者师其人者乎?请合掌皈依,一诵萧子之书。

《道德经圣解》——道千古之大道,书千古之奇文

萧天石不朽之名著,其150章圣解,无不言言见谛,直澈天人;圆融百家,截断众流。“开二千年来,未闻之道;下二千年来,未下之笔”。融通三家而合百流。以之修道、养生、尽性、经世、乃至于治平天下,无用不宜!以之变理阴阳、旋转乾坤、化育万物、参赞天地,皆圆融无碍,神用无穷。全书无不神来之笔,以写天地之遗文,泻千圣不传之宇宙***。近26万字。

《道家养生学概要》——缩全部道藏为一书,握万卷丹经于一手

萧天石之道学杰作,其穷究道藏秘典数十年,足迹踏遍名山洞府,参访各派名师,尤将其独得之密、未刊之秘籍,撰著斯编,泻前人所未泻,发前人之所未发;依之不但可强身健体,养生长寿,且可超凡入圣、明中国道家文化之博大精深。虽为道家学术概要,实揭三家之上乘密旨。书附青城不传之秘功。25万字。

《道海玄微》——上承羲黄老庄之道脉,下点百派万流之心灯

萧天石之道学巨著,为其二十多年发扬新道学之传道集,其所述之道家丹法,直溯羲黄老庄,融贯三家,独步古今,会通百派,而独标一帜,浩瀚汪洋,莫可与京!历代言圣功言神化而至最上乘大道者,千古无第二人。其所泻千圣不传之密旨,直可使人“超天地而独存”。文字优美,立意清新,开卷有益!35万字。

《人生内圣修养心法》——内圣外王之道,千圣心传之法

中国文化一贯提倡内圣外王之道,标明***皆可为尧舜。立德、立功、立言此三不朽事业如落在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学术境界上,举凡贤人君子、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学人名士等能自以其所成,卓而有所立,足以鸣世者皆之,实则仍落在凡俗境界中。8万字。

《大学中庸贯义》——承尼山之心传,宏圣学之要旨

学庸二书,承尼山之心传,宏圣学之要旨,以明明德为首务,以天命率性为圣阶,以止至善为指归,而以中庸为道统;复以内圣诚正为始体,以外王治平为末用。然而汉宋以来,能圆通圣意,上达人天者,实寥若晨星矣。萧天石先生,以深厚之学养,文约意精地准绳两千余年之故纸,显孔门心学与性学之圣意,力而贯通,为使世人知圣道与圣学乃易知易行之事,庶几可用为存心养性、立身处世之圭臬,以续圣脉于万一耳!本书5万字。

《禅宗心法》——独具一只眼,突破万千关

萧天石先生,撰述《禅宗心法》,指点《六祖坛经》心法,自能“独具一只眼,突破万千关!”而震撼禅林也。14万字。

《孙子战争论》——发兵学之要义,阐兵家之极则

萧天石先生半生走马,经历***。幼业儒,嗣后又投笔从戍,学万人敌,习纵横术,攻帝王学,事君人南面之术者久之。少时既以《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与《大君统治学》二书,名扬海内外。兵圣孙子之学,自是其最有心得之学之一,发兵学之要义,阐古今兵家之极则,此《孙子战争论》实无出其右者。14万字。

《世界名将治兵语录》——纳百家之言,立兵法之旨

萧天石先生兵学名著,勾玄提要,***摘精华。上述两部兵学名著乃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军政两界之必备教材。10万余字。

《道藏精华》——自宋以来,空前第一部道藏精华与道家学术名著。

为当代道学权威文山_叟萧天石先生所精心审订主编,于1956年台湾自由出版社开始出第1集,至1992年已出版17集共计75册。1***4年版第1册卷前有萧天石写于1***3年之序曰:"特广搜海内外秘藏珍藉,以及散存名山之孤版钞本等,穷数十年之力,严为审订鉴别考证删节,取精撷华,造刊书凡六百七十五种,列为道藏精华。陆续分集出版,以广流通,而续圣脉。"1***3年后,《道藏精华》仍陆续出版新集,旧集再版时有的还增加新书。故实收道书超过675种,达800余种。《道藏精华》收书以丹经和道教哲学著作为主,广录各种丛书,而且多收善本、秘本。其中书目以明《道藏》外道书为多,藏外道经又以明《道藏》后新出道经为多,同时包括近现代人及萧天石本人的著作。所收的珍本或孤本道书,甚有价值。

所录不但为万卷道藏中之精华,且尤多自明清以来未收入藏之上乘丹经与孤本佚籍,为一般学人及藏书家所罕观者,因能补道藏书之不足。其搜罗之广博、内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贵、选刊之谨严,堪称四绝。凡所***录,无不吉光片羽、珍侔星凤,实可称为千古以来道藏精华之冠冕。查我国道藏书,为集道家道教及神仙家学术思想大成之唯一文库,其中丹道派典籍,向为绝不公开流传之秘典,以往恒万千金难得一睹。故古哲曾谓:“洞真语录三千卷,不是神仙不许看。”又谓:“元珠密语金丹注,具是人间未见书。”其名贵可知矣。凡欲深究道学之玄微、丹鼎之秘奥,及欲从事超凡入圣、超圣入神之圣功修养,却病延年、长生不老之命功修炼,与欲探究“道家别传”之学的内容及其哲学思想系统者,便不可不人手一编也。本书全十七集,外集两种,共六百余种,所选录古本、孤本、钞本秘籍,共达八百余种,注释集解者,则达千余家,多与修道、哲学有关,诚堪称为空前未有千古不朽之钜编。

石鼓书院对联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开百粤,看群贤事业名山。

左宗棠题湖南石鼓书院,岳麓书院亦有此联

此真净绿唾不可;

我实薄才歌奈何。 阮元(题衡州石鼓书院联)

衡州石鼓书院有净绿阁,阁中有韩文公[绿净不可唾]一诗,为张南轩所书。

不许岳云封古洞;

但愿江月认残碑。

范研云题湖南石鼓书院合江亭

修名千佛上;

至味五经中。

湖南石鼓书院二门,位于衡阳,初创于唐元和年间,宋至道年间重建

愿分华山一半席;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李镐题湖南石鼓书院留待轩

广厦构众材,报道蛟龙腾浪去;

两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来。

祝澹溪题湖南石鼓书院

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想见当日;

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者逝者,***宛在中央。

范鹤年题湖南石鼓书院***

是七二峰雄峻所钟,看砥柱中流,但莫赏青草烟痕,朱陵石迹;

溯卅六湾波涛而上,听鼓角***,应不减船山灯影,岳麓书声。

周延俊题湖南石鼓书院大门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

***世泽;

白鹿家声。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

文章千古事;

明德万年馨。

——李秀峰题庐山白鹿洞书院

事业铸千秋,白鹿导前迎白鹭;

忠贞博万里,丹楹启后育丹心。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

前贤筑室,岂但木石与居,鹿豕与游;

后学入门,要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

大门

千古余波流圣泽;

四周深翠护儒美。

——林俊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大门

古往今来,前圣后贤同脉络;

天地高下,四时百物共流行。

——胡松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大门

后学入门,要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前贤筑室,岂但木石与居,鹿豕与游。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大门。

鹿豕;鹿与野猪。《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二李读书看白鹿,书中得几分,白鹿中得几分;

三贤讲道对青山,道外无一事,青山外无一事。

——周相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大门

正学之门

天开白鹿洞;

山抱***归。

——朱资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正学之门

先师庙

千古宫墙,丽日祥云照耀;

万方礼乐,太和元气流行。

——张纯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先师庙

礼圣殿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宋徽宗曾尊崇孔子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南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赴浙东提举后,以钱三十万嘱从守钱闻诗修建礼圣殿。淳熙十年(1183)朱端章知南康军,动工兴建。元末被毁。明正统三年(1438)南康知府翟溥福兴建,易名大成殿。明弘治十一年(1488)提学佥事苏葵等重建。清顺治三年(16)兴复白鹿洞书院,顺治五年(18)重修白鹿洞书院,礼圣殿亦得到重修。顺治十四年(1657)江西巡抚蔡士英再次修复。康熙五十二年(1713)提学又重建。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也就是对历代的儒家圣人施之以礼的地方。所谓“礼”,是泛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论语·为政》有所谓“齐之以礼”。朱熹认为:“礼,谓制度品节也。”

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

——朱熹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结庐人境;

伐檀河干。

——黄遵宪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道迷前圣院;

朋误远方来。

——朱熹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无丝竹之乱耳;

乐琴书以怡情。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贤心。

——朱熹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泉清可饮我欲隐;

树老如此人何堪

——李秀峰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泻石清泉堪一饮;

倚门老树欲千年。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泉石可人,烟霞友我;

青山傍屋,绿树盈门。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云树千山,风泉万壑;

洞门一扇,石屋半重。

——李秀峰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

峰泉交映,知仁独得之天。

——朱熹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谁课汝功,莫错过晨钟暮鼓;

欲知吾教,须领略秋月春花。

——李锦焕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德冠生民,溯地劈天开,成尊守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江西省计委主任罗凤田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书院中你讲一场,我讲一场,众言淆乱;

庐山上释家几处,道家几处,二氏逃归。

——周相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庐山上释家几处,道家几处,二氏逃归斯受之,宗门大启;

书院中你讲一场,我讲一场,众言淆乱折诸圣,庙貌赫临。

——周相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朱子

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

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

——高贲亨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朱子祠

名山大川,开万古文明之会;

斯文正印,起千年豪杰之思。

——朱资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朱子祠

正印:正方形的官印。清制,自布政使至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官均用正印,故府州官又称正印官。

我辈来游,不独问津兼问俗;

诸生志学,试言忧道不忧贫。

——胡松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朱子祠

方寸中质诸鬼神,内圣外王之学;

庙堂上参乎天地,衣锦尚纲之心。

——张纯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朱子祠

明伦堂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在御书阁之后。明正统三年(1438),南康府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江西提学佥事苏葵重建。砖木结构,白墙灰瓦,人字形硬山顶,四开间,前后均有门和窗,开后门可通往鹿洞。房中八柱支撑,中立二柱,前有走廊,房基长16.00米,宽11.90米,房高6.80米。前门高2.50米,宽1.75米;窗高1.50米,宽1.10米;后门高2.30米,宽1.60米。明伦堂原为书院讲堂,是老师向学生既传授文化知识又灌输封建***道德的地方。外廊柱联: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原为都御史虞守愚书,亦有说朱熹撰文,现为姚公骞所书。

源头活水;

鹿洞书声。

——李铎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明伦堂

墨池烟霞花向露;

茗鼎香浮竹外云。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明伦堂

祠前***,院纪白鹿;

道致广大,学尽精微。

——冯友兰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明伦堂

此地正好寻孔颜乐处;

到来莫仅作山水奇观。

——曹龙树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明伦堂

藏焉修焉,静得江山之趣;

高矣美矣,妙收天地之功。

——明都御史林俊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明伦堂

白鹿洞开,泉谷烟霞竞秀;

***道在,圣贤师友同归。

——张寰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明伦堂

十里入云峰,白鹿先生栖隐处;

千秋明正学,***太宋讲经堂。

——曹龙树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明伦堂

白鹿先生:即唐李渤。 ***太守:即朱熹。

此心敬一无欺,对越***;

吾道流行不息,昭然参前倚衡。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明伦堂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望;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罗凤田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明伦堂

鹿逐慨中原,叹戎马仓皇,忍令棫朴菁莪,百代作人沦雅化;

洞深迷古道,喜森林阴翳,从此楩楠杞梓,十年树木长良材。

——刘洪辟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明伦堂

先贤祠

心远地偏,修然千仞之表;

格言古引,卓乎百世之师。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先贤祠

宗儒祠

青山碧水,长留豪杰之高踪;

弄月吟风,便见孔颜之乐趣。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宗儒祠

鱼跃鸢飞,善观者反求诸己;

***,有志者能自得师。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宗儒祠

弄月吟风,便见孔颜之乐趣;

青山碧水,长留豪杰之高踪。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宗儒祠

三贤祠

裁成天地,造端于中唐,毕力以晚宋;

绍述圣贤,元公由默契,晦老集大成。

——周相题庐山白鹿洞书院三贤祠

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十全成造化;

三贤祠对五老峰,谁是石谁匪是石,八心万古绝磨磷。

——周相题庐山白鹿洞书院三贤祠

忠节祠

大节精忠,二贤君臣义重;

化名善俗,异世出处同心。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忠节祠

思贤台

空中楼阁;

静里乾坤。

——李资元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思贤台

文会堂

诗写梅花月;

茶烹谷雨香。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文会堂

雨过琴书润;

风来翰墨香。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文会堂

一帘风雨王维画;

半壁云山杜甫诗。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文会堂

座列千秋延五老;

窗开十里纳重湖。

——曹龙树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文会堂

昼永并无人迹混;

夜深惟有鸟声啼。

——虞守愚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文会堂

草色松荫,静中嘉兴;

天光云影,物外幽情。

——虞守愚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文会堂

诏有格言,求真才子正学;

教无异术,体玉理于常行。

——邵宝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文会堂

升堂入室,为难得其门者或寡;

圣经贤传,诸在待其入而后行。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文会堂

白鹿洞主有规,名教中皆是乐地;

***夫子虽远,川流上自有余师。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文会堂

门临知水,窗到仁山,坐来有许多真领会;

鸟说天机,花呈生趣,到此愁不做好文章。

——曹龙树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文会堂

御书阁

泉清堪洗砚;

山秀可藏书。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御书阁

朋来亭

五老忘年,白鹤巢云纪岁;

孤亭无侣,丹霞射影看山。

——徐复吾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朋来亭

独对亭

诸峰已惬意;

更有最高亭。

——徐岱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独对亭

五老此间惟独对;

孤亭之外有朋来。

——曹龙树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独对亭

风月楼

风过试留声,檐角振文江之铎;

月斜还有影,楼头照字水之书。

——尹士元题庐山白鹿洞书院风月楼

棂星门

陵谷经几迁,此地依然为砥柱;

江河同万古,斯文有幸见迥澜。

——刘铎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棂星门

报公祠

白鹿无迹,与唐文宋理,都成陈迹;

青山常在,共民生国运,大启新图。

——姚公骞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报公祠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前门)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大门)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大门门厅)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二门门厅)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二门门厅)

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赫曦台)

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赫曦台)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沅生芷草,澧育兰花(讲堂)

一水长流池不涸 ,两贤互磋道终同(讲堂)

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才有良规(讲堂)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 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 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讲堂)

院以山名, 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

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讲堂)

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

名山汲古, 上藏三坟五典, 诸子百家(御书楼)

训诂笺注,六经周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

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书生(御书楼)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讲堂侧门)

惟楚有才,三湘***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半学斋)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大成殿)

觉世庸民,诗书意象春秋,永垂道法;

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大成殿)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大成殿)

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大成门)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文庙庑廊)

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锆;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教学斋)

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

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讲堂)

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汩汩来(百泉轩)

学忆宋张绵圣脉,书传虞夏刻螭虬(百泉轩)

金声玉振,虎跃龙腾(成德堂)

胸怀子美千间厦,气压元龙百尺楼(时务轩)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吹香亭)此杏坛也,闻说杨公曾就教;

是枫林乎,争传才子好题名。

田翠竹

纳七十二峰,合孔门贤者数;

囿八百余里,接洞庭巨浪声。

田翠竹

书院书声,掩卷难忘南宋子;

名山名寺,流泉长洗古今愁。

廖人伟

惟楚有材,千秋栋梁限于此;

斯文无价,百代***蔚自兹。

廖平波

岳色湖光,三湘形胜朝千古;

地灵人杰,千年学府重东南。

肖长迈

六秩弦歌,无数英才钟岳麓;

千年学府,万般风雅看今朝。

吴继刚

赫赫黉门,新种夭桃香碧野;

曦曦旭日,更沾雨露育良材。

唐子畏

景物常新,岳麓聚三湘奇气;

弦歌不辍,书院育四海英才。

陈恒安

国庆中兴,学府同臻新岁月

人歌四化,名山亦不负千秋。

罗召南

继往开来,鳣坛旧价流风永;

据今考古,鹏路新标建树高。

蒋维煕

大学镇名山,千载弦歌犹振耳;

长沙留胜迹,一庭岁月正盈怀。

方镇衡

岳气正嵯峨,桃李种来天下丽;

江河流日夜,春风无限古今情。

申剑涛

岳院壮千秋,犹存翰墨馨香烈;

楚材推近代,盛替诗书造化功。

田世儒

讲究大规模,麓山古筑今尤胜;

堂皇新面貌,祖国文风莫与京。

邓丙中

日夜读书声,随风直送天心去;

往来游客迹,览景无如岳麓多。

邓丙中

大麓焕文章,弦诵千年湘学著;

名山滋雨露,经纶八表楚材多。

刘诚

理论启湖湘,先哲朱张开学府;

文风荣岳麓,后生桃李阐书林。

苏时松

节用以爱民,千古遗风传孔孟;

去欲而存理,一生事业数朱张。

彭青野

贤声育楚材,百泉雨露三春煦;

名教沿邹邑,千载门墙万古辉。

蒋维煕

读岳麓之藏书,百家争鸣才有据;

移兰亭于爱晚,群贤毕至且停车。

邓芝香

千年学府重修,岳麓崇阶常焕彩;

百代英才毓秀,荆湘宏教继垂文。

袁其微

须趁空气新鲜,红叶亭前迎旭日;

莫忘课余锻炼,翠微山下沐清风。

陈慕韩

讲学重名山,前称朱张,后称罗欧;

成材光上国,川作舟楫,羹作盐梅。

曾光炎

千年学府巍巍,造就人才荣楚城;

一统儒冠济济,化为时雨润尧疆。

曹甸安

千秋胜迹重新,文史更添岳麓秀;

四化宏图巧绘,诗歌共助洞庭澜。

曹甸安

灿灿新花绿入帘,且看桃李迎风舞;

苍苍古木凉生座,犹听弦歌挟雨来。

方镇衡

纳七十二峰,计算数合孔门贤者数;

囿八百余里,读书声接洞庭巨浪声。

田翠竹

岳云深锁喜重开,欣观中外才人笔;

麓山豪气垂青史,展览湖湘俊杰风。

欧阳云

纵目登楼,且看湘江滔滔,长江滚滚;

穷源竟委,犹忆履声橐橐,书声琅琅。

黄叙伦

升讲堂,肃衣冠,持诚守敬,修齐之本;

求治道,研经史,借古鉴今,教化为先。

曹瑛

陟此峰岭,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

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

李峨峰

乍喜归来,又亲见黄蔡丰碑,朱张朴学;

不忙离去,还得看洞庭秋月,衡岳春云。

马璧

推翻帝制,再造共和,黄蔡功勋辉岳麓;

继往开来,改天换地,毛刘事业盖中华。

邹霍才

忠孝廉节,书院重光,活水清源延道脉;

杞梓楩枬,楚材大用,宏梁伟栋耀寰区。

曹光炎

岳麓山高,湘江水远,胜会长沙招雅士;

屈原风彩,贾谊情思,贤傅书院集名流。

董庆林

岳麓流光,伴浩泽湘波,万古名山供景仰;

朱张雅范,喜春风化雨,千年学府树宏谟。

刘新民

书毓杏花红,想化雨均沾。渥遍春宫桃李;

院钟丹桂馥,看斗光高灿,昭开秋水芙蓉。

彭特侯

源远流长,绵延一千余载,又伴中华崛起;

龙腾虎跃,嵯峨七十二峰,更推云楚峥嵘。

缪英

学府仰高风,华夏菁英,远怀互励匡时道;

岳云消俗虑,湖湘子弟,素志常萦立国基。

刘汉屏

休说绝顶难攀,天已赫曦,游客早穿古道路;

应知劝学可贵,人皆爱晚,青年少唱咏归桥,

陈慕韩

桂馥兰芳,花明柳暗,要坐月观鱼,当来此处;

谷幽林静,竹翠泉清,欲谈经说典,还向何方。

唐子畏,此联为流觞亭作

学府誉千秋,纵浩荡湘江,淘不尽流风余韵;

名山开万卷,任钟毓岳麓,培得成壮士奇才。

敬和

朱张道脉越千年,继往开来,岳麓永传洙泗泽;

屈贾风流高百代,播芳扬烈,湖南原是芷兰乡。

谭致平

登百丈峰头,揽旖旎风光,乐而莫忘效民报国;

陟千年书院,数文贤伟绩,钦之应思继往开来。

张光华

何人驾黄蔡勋名,湘水奔流,大地沉浮今有主;

此处话朱张教学,麓山环绕,讲堂兴革史无前。

陶晋圭

学府著千秋,历宋元明清而来,千国良才承教泽;

道南崇正脉,树杞梓楩枬之秀,兴中大业启文明。

陈宴春

忠孝本励己良规,新学绍前贤,庶几乎克昌厥德;

廉节乃从公正轨,古道为今用,斯可矣长发其祥。

熊绪文

船山思问,濂溪通书,黉舍越千年,神州古已弘湘学;

韶麓扬旗,滇池护国,大风起天外,猛士当今继楚材。

刘德宾

鲁灵光殿久成尘,何如学府千年,重修更壮湖湘色;

宋清献公曾览岳,留得麓山八景,亘古长昭爱直心。

陈宴春

怪他白鹤,也恋丹枫,侧耳听***,看来红叶能成苑;

对此红墙,空怀绎帐,惊心眺楼阁,除却白云总是书。

鲁开祥

岳麓为衡韶七十二高峰,绵亘葱笼,山河崇丽钟俊杰;

学府乃湖湘千余年胜地,光辉焕映,日月熙和育俊才。

毛远定

缅怀先贤,有朱张理学,屈贾词赋,黄蔡功勋,罗王教泽;

放眼岳麓,看白鹤飞翔,天阁冷空,晚亭落照,湘水横波。

任燕瑞

湘江清流,峰峦秀色,喜见胜迹辉煌,恒招浩气笼岳麓;

教化重地,学术丛林,更夸铎声振荡,代有高才出门墙。

徐家奕

放怀想学府当年,野火横空,烧不尽院外丹枫,林中白鹤;

举目眺星垣今日,繁华胜昔,增添了城头画阁,江上飞虹。

鲁开祥

济世楚材多,自宋元明清以来,树木树人,教泽溯一千年学府;

兴邦肩任重,继朱张黄蔡而后,尚文尚武,壮怀展四化宏图。

张叔枚

岂天下已安时,看烟火万家,敢忘却屈大夫九歌,贾太傅三策;

此城西最高处,更楼台百尺,好管领卅六湾风月,七二峰云岚。

周昭怡

伟哉山乎,喜南接衡岳,北领洞庭,霞蔚云蒸,为湖湘人民增色;

盛哉水也,看左揽长沙,右跨梦泽,岚光波影,引天下奇士来游。

陈朗秋

仗七二峰云气南来,燹劫越宋元明清,犹剩北海丰碑,***遗迹;

听三六湾涛声北去,文彩盛湘资沅澧,难忘船斋黄卷,半学青灯。

李芸青

百里岳麓横亘湘中,含四水,跨洞庭,峰峦似画屏,妆点神州成绵绣;

千年书院耸立山下,历五朝,扬圣教,桃李遍寰宇,长为楚地出英才。

胡麦秋

溯八百里洞庭而上,文津放棹,爱晚停车,景物望难收,风月江山聊一览;

孕衡岳七二峰之灵,南宋开基,晦庵设帐,弦歌声未歇,潇湘洙泗自千秋。

何光年

问天下长治久安之道竟如何,须究底盘根,谋略中宜教育领先,人才笫一;

岂世间出类拨萃者流真有种,但决心矢志,指点处令洞庭波伏,衡岳云开。

唐海波

若***倒泻,阐古今绝学奥秘,见半学斋楚材济济,此中有科域伟人,治世贤哲;

自赤旗高擎,扬中外文化硕果,听赫曦台捷报喧喧,怎能忘麓山灯火,爱晚书声。

李芸青

惟楚多材,看左宗棠、黄克强各类英豪,肝胆照神州,全赖此书院育人,老师施教;

斯堂尤美,集禹王碑、爱晚亭诸般胜迹,弦歌传德泽,不负它衡山毓秀,湘水神奇。

周砥中

迎衡山之爽气,送湘水之清波,喜峡醉丹枫,泉鸣白鹤,宫流晓雾,亭染晚霞,把酒上高台,楚天浩浩秋无际;

承贾傅之遗风,踵陶公之余烈,数碑崇北海,诗美少陵,学仰朱张,功昭黄蔡,披襟寻胜迹,华胄绵绵代有才。

刘诚

岳麓遗徽,道南正脉,溯书院肇兴,学堂继起,大学更新,弦诵越千年,几度变迁,咸仰懋绩凝光,百代流风昭史册;

清芬永挹,教泽长敷,看湘江源远,衡岳云高,洞庭波涌,声华扬四海,八荒雅集,更喜名出毓秀,九如献颂启鸿猷。

刘新民

名山自昔集名流,历稽宋元明清,有千秋正学,有一代通儒,有九域楷模,有百世师表,更缅怀那三贤六君五峰二仲,楚材兴盛,灵麓峥嵘,偕来济济英髦,***文津道岸,源原洙泗,绪衍潇湘,想当年披沥陶甄,缉熙若入春风座;

胜地而今留胜迹,纵览园林楼阁,或台峙赫曦,或亭标爱晚,或碑镌北海,或记著南轩,复点缀些横塘曲涧碧嶂丹崖,云气氤氲,江涛舒卷,阅尽茫茫浩劫,依稀鼓舞弦歌,雾润琴书,峦含栋宇,喜此日腾骧奋发,彪炳频增上国光。

夏国权

嵩阳书院

嵩山嵩阳宫联(清?吴慈鹤)

近四旁惟中央(1),统泰华恒衡(2),四塞关河拱神岳(3);

历九朝为都会(4),包伊洛瀍涧(5),三台风雨作高山(6)。

[题析]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县北部。嵩山中为峻极峰,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嵩阳宫在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

[注释](1)近四旁惟中央:指嵩山在四方的中央,为中岳。惟,是。

(2)统泰华恒衡:指中岳嵩山统领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四塞关河拱神岳:指四方之地的河山环绕朝向嵩山。四塞,四方边塞即四方之地。关河,泛指河山。拱,环绕朝向。神岳,尊称嵩山。

(4)九朝都会:指洛阳,在嵩山附近。洛阳曾是东汉、晋、汉、周、三国魏、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的都城。隋唐及五代的梁、晋、汉、周和北宋都以洛阳为陪都。九朝,言朝代很多。

(5)包:包容。伊、洛、瀍(chan 阳平声)、涧:四条水名,都流经洛阳一带。

(6)三台:星体名,共六星,两两相对,分别名上台、中台、下台,此处指高天。作:兴起。高山:嵩山。此句说天上的风雨仿佛从嵩山顶上形成,极言嵩山高耸天际。

[赏析]此联描绘嵩山的高大雄伟,上联以四岳相拱,突出嵩山地处中央的统领地位,下联以洛阳古都与四水相绕,衬托中岳的高耸入云。从历史地理两方面来写,气势雄浑,意境高超。

九转金丹,虚夸妙药求方士;

程门立雪,还似菁莪育俊英。

“九转金丹”,道有以矿古药物烧炼成丹,谓服令后可以成仙,称火金丹;九转,谓反复地烧炼。认为丹药烧炼时间愈久,反复次数愈多,其功力便愈足。谓一转之丹,服后三年得仙;九转之丹,服后三日得仙。见《抱朴子金丹》篇。刘克庄《水调歌头寿胡详定》词:“九转金丹成后,一朵红红云深处,玉立侍虚皇。”“虚夸”,浮夸。“妙药”,即灵丹妙药,指能治好百病的丹药。“方士”,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上联用“虚夸”一词,指出方士所吹嘘的妙药九转金丹,纯属骗人钱财之物,万万不可轻信。***.findart***.cn

“程门立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螟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然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后和为尊师重道的典故。“菁莪”,《诗经小雅菁菁者莪篇的简称

.《诗序》:“《菁菁者莪》,乐育才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后用以指培育人才。“俊英”,《淮南子泰族训》:“故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誉,驰驱并俊英。”下联用“还似”二字,指出重要的是以“程门立雪”的精神去尊师求学,就能培育更多杰出的人才。***.findart***.cn

此联以江湖术士的骗术做对比,旨在称颂书院培育人才之功德,激励学子们务实求真,发人深思。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吴慈鹤(1778——1826),字韵皋,号巢松,江苏吴县人。清嘉庆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翰林院侍读。著有《兰鲸录》、《凤巢山樵求是录》等。此联是他督学河南时为嵩阳书院所题。

联语不直接写嵩阳书院,而是写书院所在地的奇峻雄伟,借以烘托。上联写山。嵩山地处中央,故称中岳,与四旁的东岳泰山、西华岳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相临。联语着一“统”字,既然写出五岳群妖相连牵结之势,更衬托出中岳嵩山统领诸岳的非凡气魄。“拱”,环绕。四方边塞、长城黄河都朝向中岳,进一步渲写染了嵩山在神州山河中居中统领的态势。***.findart***.cn

下联起笔写洛阳。洛阳又名嵩京,以嵩山在其东南而名。“九朝”,指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后)、隋(炀帝)、唐(武后)、后梁、后唐九个朝代,均建都于洛阳。接着写水。“伊洛廛涧”是流经嵩山与洛阳一带的四条河流名。“三台”,星宿名,包括上、中、下三台共六星。此处代指天空。言风雨是从嵩山兴起而生的。联语用一“包”字,形象地写出四河环绕奔流之状,更衬出嵩山怀抱诸水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