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袍同泽同裳变化,同袍出自什么典故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9 0
  1. 关于服饰的成语
  2. 描写民族服饰的词语
  3. 含有泽字文言文
  4. 关于衣服的成语
  5. 震烁千年的华夏第一首战歌——品读诗经《秦风·无衣》
  6. 有关服装的成语
  7. 古代将战友称作什么?
  8. 袍泽之谊的典故

1. 诗经中的四字词语

诗经中的四字词语

常见的有这些:

逃之夭夭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

同袍同泽同裳变化,同袍出自什么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鬼为蜮 《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朱熹集传: “蜮,短狐也,江淮水中皆有之,能含沙以射水中人影,其人辄病,而不见其形也。”后以“为鬼为蜮”比喻使用阴谋诡计,暗中害人。

求之不得 追求或寻找不到。本谓不遂所欲。《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后多用于意外地遂愿。

鱼跃鸢飞 语出《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毛传: “言上下察也。”孔颖达疏:“毛以为大王、王季德教明察,著於上下。其上则鸢鸟得飞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於渊中而喜乐。”后以“鱼跃鸢飞”谓世间生物任性而动,自得其乐。

高岸深谷 ①指幽僻的处所。②形容幽峭深邃。③《诗·小雅·十月之交》: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后因以“高岸深谷”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

鸟革翚飞 形容宫室壮丽。语出《诗·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朱熹集传:“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

2. 诗经的四字成语

窈窕淑女、凤凰于飞、未雨绸缪、天高地厚、桃之夭夭、逃之夭夭、兄弟阋墙、高山仰止、小心翼翼、遇人不淑、天作之合、泾渭分明、鸠占鹊巢、进退维谷、衣冠楚楚、耿耿于怀、兢兢业业、潸然泪下、丹凤朝阳、同仇敌忾、参差不齐、耳提面命、爱莫能助、投桃报李、战战兢兢、今夕何夕、他山之石、哀鸿遍野、人言可畏、惴惴不安 坐怀不乱、颠沛流离、夙兴夜寐、嗷嗷待哺、白头到老、新婚燕尔、暴虎冯河、充耳不闻、辗转反侧、信誓旦旦、梦寐以求、巧舌如簧、无可救药、惩前毖后、夙夜在公、忧心忡忡、黄发垂髫、楚楚动人、优哉游哉、不可救药、呜呼哀哉、谆谆教导、不稂不莠、宜室宜家、风雨如晦、空谷足音、寿比南山、万寿无疆、高高在上、孔武有力 手舞足蹈、跋山涉水、螓首蛾眉、普天之下、一日三秋、高山景行、绰绰有余、风雨飘摇、殷鉴不远、自求多福、昊天罔极、寤寐求之、瓜瓞绵绵、毕恭毕敬、出口成章、率土之滨、硕大无朋、鬼蜮伎俩、赫赫有名、二三其德、厚颜 *** 、抱布贸丝、鹤鸣九皋、一唱一和、鼠牙雀角、日升月恒、伊于胡底、无声无息、不忮不求、持盈保泰 鸢飞鱼跃、谆谆告诫、赳赳武夫、不安于室、风雨凄凄、三星在户、哀哀父母、临深履薄、天保九如、琴瑟之好、相鼠有皮、穆如清风、不稼不穑、夙夜匪懈、收回成命、亿万斯年、允文允武、凤鸣朝阳、彤云密布、夭桃秾李、至死靡它、切磋琢磨、无冬无夏、谑而不虐、百身莫赎、竹苞松茂、百身何赎、甘棠遗爱、螽斯衍庆、跋前踬后 日就月将、摽梅之年、之死靡它、刍荛之见、白圭之玷、巧言如簧、恭敬桑梓敬恭桑梓、国步艰难、邂逅相遇、邦国殄瘁、永矢弗谖、三星在天、必恭必敬、涕泗滂沱、筑室道谋、绸缪束薪、施施而行、投畀豺虎、麟趾呈祥、如日方升、不分皂白、作舍道边、胡天胡帝、南箕北斗、燕翼贻谋、泾渭不分、自贻伊戚、匪石匪席、笙磬同音 惠然肯来、忧心如焚、左宜右有、蜩螗沸羹、绳其祖武、赫赫炎炎、大张挞伐、俾昼作夜、将伯之助、同袍同泽、鸣凤朝阳、率由旧章、葑菲之***、执柯作伐、无声无臭、他山攻错、黍离麦秀、教猱升木、伯埙仲篪、蒹葭之思、蒹葭***、陟岵陟屺、寒泉之思、陈师鞠旅、国之干城、孝思不匮、熊罴入梦、琴瑟调和、属垣有耳、不遑启处 刍荛之言、出谷迁乔、凤皇于飞、谑浪笑傲、颠倒衣裳、***及葑菲、哀鸿遍地、贻厥孙谋、甘棠之爱、载沉载浮、深厉浅揭、德音莫违、白驹空谷、时和年丰、顾复之恩、属毛离里、和如琴瑟、谓予不信、***兰赠芍、葛屦履霜、埙篪相和、憬然有悟、泾浊渭清、登高能赋、急人之难、饥馑荐臻、为鬼为蜮、不愧屋漏、中心摇摇、岂弟君子 遵养时晦、承天之祜、干城之将、室迩人远、甘心如荠、如兄如弟、匪石之心、***卒岁、谑浪笑敖、嵩生岳降、中冓之言、鸡鸣戒旦、三复斯言、自诒伊戚、不日不月、故宫禾黍、吐刚茹柔、蹙蹙靡骋、有风有化、甘心首疾、阋墙御侮、挹彼注兹、左右***获、鹰扬虎视、父母恩勤、不敢告劳、作育人材、戚戚具尔、褎如充耳、宴尔新婚 涕零如雨、遵时养晦、泣涕如雨、醉酒饱德、渭阳之情、***兰赠药、耿耿于心、询于刍荛、琐尾流离、局天蹐地、忧心如捣、高岸深谷、罔极之恩、匪匪翼翼、忧深思远、绰绰有裕、柔茹刚吐、鱼网鸿离、长舌之妇、鸿雁哀鸣、爱莫之助、绳厥祖武、无拳无勇、道傍之筑、遭家不造、陟岵瞻望、龟厌不告、百堵皆作、俭不中礼、不安其室 别具肺肠、生不遇时、别有肺肠、骨肉离散、出言成章、令原之戚。

3. 《诗经》中有诗意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宜家宜室:《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为鬼为蜮:《诗经·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3、彤云密布:《诗经·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4、日升月恒:《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5 、坐怀不乱:《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6、如日中天:《诗经·邶风·简兮》:“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7、手舞足蹈:《诗经·周南·关雎·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8、摽梅之年:《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9、同仇敌忾:《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10、呜呼哀哉:《诗经·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左传·哀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11、琴瑟之好:《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12、投桃报李:《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13、至死靡它:《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14、之死靡它:《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15、进退维谷:《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16、涕零如雨:《诗经·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17、如兄如弟:《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18、宜室宜家:《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9、无冬无夏:《诗经·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20、天作之合:《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21、逃之夭夭:《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2、涕泗滂沱:《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23、未雨绸缪:《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24、惴惴不安:《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宋·周孚《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乾道八年,济南辛侯(辛弃疾)自司农寺簿来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

25、螓首蛾眉:《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6、忧心忡忡:《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如日方升:《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27、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诗经·王风·***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8、遇人不淑:《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涉淑矣。”

29、如日方中:《诗经·邶风·简兮》:“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4. 《诗经》中好听的四字词语有什么

《诗经》中好听的四字词语:

1. 宜家宜室:《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拼音: yí jiā yí shì

释义: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2. 日升月恒:《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拼音: rì shēng yuè gèng

释义:事物正当兴旺的时候

3. 坐怀不乱:《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拼音: zuò huái bù luàn

释义:形容男子在***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

4. 如日中天:《诗经·邶风·简兮》:“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拼音: rú rì zhōng tiān

释义: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5. 手舞足蹈:《诗经·周南·关雎·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拼音: shǒu wǔ zú dǎo

释义:形容手臂和双足皆在挥舞跳动的样子,情绪高涨到极点。

6. 摽梅之年:《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拼音: biào méi zhī nián

释义: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7. 同仇敌忾:《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释义:指抱着共同的愤恨,一致对付敌人。

8. 琴瑟之好:《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拼音: qí sè zhī hǎo

释义: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9. 投桃报李:《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拼音: tóu táo bào lǐ

释义: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10. 至死靡它:《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拼音: zhì sǐ mǐ tā

释义:意思是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5. 诗经中含有四字成语的诗句有哪些

一、出自《诗经·国风》的成语1、诗经·国风·周南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赳赳武夫——赳赳武夫,公侯干城。2、诗经·国风·召南 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忧心忡忡——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有女怀春——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3、诗经·国风·邶风 泣涕如雨——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悠悠我思——瞻彼日月,悠悠我思。新婚燕尔——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我心悠悠——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携手同行——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4、诗经·国风·庸阝风 胡天胡帝——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5、诗经·国风·卫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泣涕涟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二三其德——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言笑晏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6、诗经·国风·王风 遇人不淑——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彼***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7、诗经·国风·郑风 人言可畏——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孔武有力——羔裘豹饰,孔武有力。邂逅相遇——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8、诗经·国风·魏风 夙夜无寐——予季行役,夙夜无寐。9、诗经·国风·唐风 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悠悠苍天——父母何食?悠悠苍天!10、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水一方——所谓***,在水一方。

11、诗经·国风·曹风 衣冠楚楚——蜉蝣之羽,衣裳楚楚。12、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万寿无疆——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风雨漂摇——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二、出自《诗经·大雅》的成语1、诗经·大雅·文王之什 自求多福——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小心翼翼——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天作之合——文王初载,天作之合。2、诗经·大雅·生民之什 不可救药——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同仇敌忾——修我戈矛,与子同仇。3、诗经·大雅·荡之什 投桃报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进退维谷——人亦有言,进退维谷。兢兢业业——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明哲保身——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爱莫能助——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长舌之妇——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三、出自《诗经·小雅》的成语1、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兄弟阋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寿比南山——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杨柳依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乔迁之喜——出于幽谷,迁于乔木。2、诗经·小雅·白华之什 不醉无归——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3、诗经·小雅·彤弓之什 载沉载浮——泛泛杨舟,载沉载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4、诗经·小雅·小旻之什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巧言如簧——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生不逢辰——我生不辰,逢此鞠凶。5、诗经·小雅·桑扈之什 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绰绰有裕——此令兄弟,绰绰有裕。四、出自《诗经·颂》的成语1、诗经·颂·闵予小子之什 高高在上——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

2、诗经·颂·商颂 无所适从——寝成孔安,无所适从。

关于服饰的成语

裹粮坐甲 250

衽革枕戈 250

解兵释甲 251

解甲投戈 251

丢盔卸甲 251

解甲休士 252

解衣卸甲 252

倒戈卸甲 252

躬擐甲胄 252

被甲执兵 252

被甲枕戈 252

枕戈寝甲 253

槊血满袖 253

积甲山齐 253

按甲寝兵 253

按甲休兵 254

被坚执锐 254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255

卷甲束兵 255

卷甲倍道 256

卷甲衔枚 256

卷甲韬戈 257

坏裳为袴 257

短衣匹马 257

以服饰行为表示情绪、情感、境界的成语 219

小 序 219

奋袂而起(奋袂攘襟) 219

投袂而起 219

蒙袂辑屦 219

拂衣而去(拂袖而去 拂袖而起) 220

拂袖而归 220

披发入山 220

毁冠裂裳 221

绝裾而去(温生绝裾) 221

裸袖揎衣 221

揎拳捋袖 221

披头散发 221

攘袂扼腕 222

攘袂切齿 222

袖中挥拳 222

戴鸡佩豚 222

被发拊膺 222

被发徒跣 223

泣下沾襟 223

血泪盈襟 223

秋扇见捐(秋扇纨捐) 223

作嫁衣裳 225

怒发冲冠 225

弹冠相庆 227

弹冠振衣 227

弹冠结绶 228

屣履造门 229

撏毛捣鬓 229

擢发抽肠 229

汗流洽衣 229

满袖春风 229

弃若敝屣 230

同袍同泽 230

无衣之赋 230

涅而不缁 231

前襟后裾 231

乘车戴笠 231

缟纻之交 232

布衣之交 233

绨袍之义 234

总角之交 234

披襟解带 234

束发封帛 235

斑衣戏彩(老莱娱亲) 235

遗簪坠屦 236

披裘负薪 236

神武挂冠 236

屐齿之折 237

衣锦褧衣 238

尺布斗粟 238

怀瑾握瑜 238

濯缨洗耳 239

濯缨濯足 239

濯缨沧浪 239

振衣濯足 239

返我初服 240

挂冠归去 240

蕙心纨质 240

两袖清风 241

摆袖却金 241

素丝羔羊 242

分钗断带 242

破镜重圆(分鞋破镜) 243

破镜分钗 244

断钗重合 245

一衣带水 245

啊,太多了,也不给你***了你自己看看吧

描写民族服饰的词语

探囊取物

张冠李戴

两袖清风

衣冠楚楚

西装革履

隔靴搔痒

长袖善舞

穿红戴绿

裹粮坐甲

衽革枕戈

解兵释甲

解甲投戈

丢盔卸甲

解甲休士

解衣卸甲

倒戈卸甲

躬擐甲胄

被甲执兵

被甲枕戈

枕戈寝甲

槊血满袖

积甲山齐

按甲寝兵

按甲休兵

被坚执锐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卷甲束兵

卷甲倍道

卷甲衔枚

卷甲韬戈

坏裳为袴

短衣匹马

奋袂而起(奋袂攘襟)

投袂而起

蒙袂辑屦

拂衣而去(拂袖而去 拂袖而起)

拂袖而归

披发入山

毁冠裂裳

绝裾而去(温生绝裾)裸袖揎衣 221

揎拳捋袖

披头散发

攘袂扼腕

攘袂切齿

袖中挥拳

戴鸡佩豚

被发拊膺

被发徒跣

泣下沾襟

血泪盈襟

秋扇见捐(秋扇纨捐)

作嫁衣裳

怒发冲冠

弹冠相庆

弹冠振衣

弹冠结绶

屣履造门

撏毛捣鬓

擢发抽肠

汗流洽衣

满袖春风

弃若敝屣

同袍同泽

无衣之赋

涅而不缁

前襟后裾

乘车戴笠

缟纻之交

布衣之交

绨袍之义

总角之交

披襟解带

束发封帛

斑衣戏彩(老莱娱亲)

遗簪坠屦

披裘负薪

神武挂冠

屐齿之折

衣锦褧衣

尺布斗粟

怀瑾握瑜

濯缨洗耳

濯缨濯足

濯缨沧浪

振衣濯足 返我初服

挂冠归去蕙心纨质

两袖清风

摆袖却金

素丝羔羊

分钗断带

破镜重圆(分鞋破镜)

破镜分钗

断钗重合

一衣带水

广袖高髻、峨冠博带

古代袍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却收缩紧小,俗称"琵琶袖"。腰间用宽阔的丝绸织带系束。古时称袖身为"袂",称袖口为"去",成语"张袂成阴"、"接袂成帷"等即是对这种宽衣大袖的形容。在古代,无论男女都束发梳髻。男人为了固发,不得不戴较高的冠帽,因此"广袖高髻"和"峨冠博带"正是当时男子装束的真实写照。

紫绶金章

汉代官员腰间常佩有一装官印的(般+革)囊,而用以系印的绦带叫"绶"(或称"印绶")。绶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以其纺织的稀密、长短和色彩的不同标志着官职的高低。绶以紫色最贵。《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就有"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之句。后用"紫绶金章"泛喻***显爵。

羽扇纶巾

与帝王将相不同,古代的普通百姓是无权享用礼冠的,只能用丝或麻织成的幅巾包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即为一例。幅巾既可束发,劳动时又可以用来擦汗,远比冠帽实用得多。后来因汉元帝额上头发很长,不愿被人看见,便也用幅巾来束发,于是,一时间群臣相效,蔚然成风。从此以后,幅巾的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一直沿用至明代。苏轼在《念奴桥·赤壁怀古》词中就有"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木+虏)灰飞烟灭"之句,这"纶巾"便是幅巾中的一种,系用丝带织成,因相传诸葛亮常服此巾,故又名"诸葛巾"。

紫袍玉带

朱、紫在中国古代曾长期被视为显贵的服色。据考证,中国的品官服色制度始于北周而形成于隋,此后唐、宋、元、明各代虽有变易,但大体与隋制一脉相承。因此紫袍玉带"便常被用来形容官阶身分的显赫。

黄袍加身

古代统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等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正代表构成万物的基础元素土;青、赤、黄、白、黑又分别象征东、南、中、西、北五方,而**正好象征中央,因此也就天经地义地成了代表华夏的正色。宋人王懋在《野客丛书》中写道:"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所以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龙座。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为止,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

唐代袍服的纹样,一般以暗花为多,至武则天当朝,又颁赐了一种新的官服,名叫"绣袍"。所谓绣袍,即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这种以禽曾纹样区分文武官员品级的做法,后又被明清发展成"补子",即以金丝、彩线绣成徽织,缀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后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衣冠禽兽"的成语其源盖出于此,原无詈人之贬义,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意思,完全是后人引申发挥所致。接着,清代以后是"顶戴花翎";而民国以后便是"西装革履"的时代。

含有泽字文言文

1.描写民族风情的优美语段

少数民族的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华丽堂皇,种类繁多。

***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着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男 *** 穿西服、绣花衬衫或袷袢等。

***尔族男子还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戴绣花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异。

如维族男女都喜欢戴绣工精致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猫头鹰羽花帽;柯尔克孜族青年妇女则喜欢戴红色丝绒圆顶花帽;塔塔尔族妇女尤喜欢戴镶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爱戴呢料大沿礼帽,显得潇洒大方;***男性则为黑白小圆帽,显得整洁庄重。

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欢穿长统皮靴。每逢喜庆节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装,色彩斑斓,令旅游者目不暇接。

2.民族服饰简要介绍

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如果是有自己国家的民族,这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通常被选为国服,国服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服饰,如中国的国服是汉服,日本的国服是和服(吴服),韩国的国服是朝鲜服(韩服)。

示例: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

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

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

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3.关于服饰的成语

探囊取物 张冠李戴 两袖清风 衣冠楚楚 西装革履 隔靴搔痒 长袖善舞 穿红戴绿 裹粮坐甲 衽革枕戈 解兵释甲 解甲投戈 丢盔卸甲 解甲休士 解衣卸甲 倒戈卸甲 躬擐甲胄 被甲执兵 被甲枕戈 枕戈寝甲 槊血满袖 积甲山齐 按甲寝兵 按甲休兵 被坚执锐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卷甲束兵 卷甲倍道 卷甲衔枚 卷甲韬戈 坏裳为袴 短衣匹马 奋袂而起(奋袂攘襟) 投袂而起 蒙袂辑屦 拂衣而去(拂袖而去 拂袖而起) 拂袖而归 披发入山 毁冠裂裳 绝裾而去(温生绝裾)裸袖揎衣 221 揎拳捋袖 披头散发 攘袂扼腕 攘袂切齿 袖中挥拳 戴鸡佩豚 被发拊膺 被发徒跣 泣下沾襟 血泪盈襟 秋扇见捐(秋扇纨捐) 作嫁衣裳 怒发冲冠 弹冠相庆 弹冠振衣 弹冠结绶 屣履造门 撏毛捣鬓 擢发抽肠 汗流洽衣 满袖春风 弃若敝屣 同袍同泽 无衣之赋 涅而不缁 前襟后裾 乘车戴笠 缟纻之交 布衣之交 绨袍之义 总角之交 披襟解带 束发封帛 斑衣戏彩(老莱娱亲) 遗簪坠屦 披裘负薪 神武挂冠 屐齿之折 衣锦褧衣 尺布斗粟 怀瑾握瑜 濯缨洗耳 濯缨濯足 濯缨沧浪 振衣濯足 返我初服 挂冠归去蕙心纨质 两袖清风 摆袖却金 素丝羔羊 分钗断带 破镜重圆(分鞋破镜) 破镜分钗 断钗重合 一衣带水 广袖高髻、峨冠博带 古代袍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却收缩紧小,俗称"琵琶袖"。

腰间用宽阔的丝绸织带系束。古时称袖身为"袂",称袖口为"去",成语"张袂成阴"、"接袂成帷"等即是对这种宽衣大袖的形容。

在古代,无论男女都束发梳髻。男人为了固发,不得不戴较高的冠帽,因此"广袖高髻"和"峨冠博带"正是当时男子装束的真实写照。

紫绶金章 汉代官员腰间常佩有一装官印的(般+革)囊,而用以系印的绦带叫"绶"(或称"印绶")。绶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以其纺织的稀密、长短和色彩的不同标志着官职的高低。

绶以紫色最贵。《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绶。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就有"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之句。后用"紫绶金章"泛喻***显爵。

羽扇纶巾 与帝王将相不同,古代的普通百姓是无权享用礼冠的,只能用丝或麻织成的幅巾包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即为一例。幅巾既可束发,劳动时又可以用来擦汗,远比冠帽实用得多。

后来因汉元帝额上头发很长,不愿被人看见,便也用幅巾来束发,于是,一时间群臣相效,蔚然成风。从此以后,幅巾的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一直沿用至明代。

苏轼在《念奴桥·赤壁怀古》词中就有"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木+虏)灰飞烟灭"之句,这"纶巾"便是幅巾中的一种,系用丝带织成,因相传诸葛亮常服此巾,故又名"诸葛巾"。 紫袍玉带 朱、紫在中国古代曾长期被视为显贵的服色。

据考证,中国的品官服色制度始于北周而形成于隋,此后唐、宋、元、明各代虽有变易,但大体与隋制一脉相承。因此紫袍玉带"便常被用来形容官阶身分的显赫。

黄袍加身 古代统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等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正代表构成万物的基础元素土;青、赤、黄、白、黑又分别象征东、南、中、西、北五方,而**正好象征中央,因此也就天经地义地成了代表华夏的正色。宋人王懋在《野客丛书》中写道:"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所以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龙座。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为止,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 唐代袍服的纹样,一般以暗花为多,至武则天当朝,又颁赐了一种新的官服,名叫"绣袍"。所谓绣袍,即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这种以禽曾纹样区分文武官员品级的做法,后又被明清发展成"补子",即以金丝、彩线绣成徽织,缀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后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衣冠禽兽"的成语其源盖出于此,原无詈人之贬义,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意思,完全是后人引申发挥所致。

接着,清代以后是"顶戴花翎";而民国以后便是"西装革履"的时代。

4.民族服饰简要介绍

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如果是有自己国家的民族,这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通常被选为国服,国服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服饰,如中国的国服是汉服,日本的国服是和服(吴服),韩国的国服是朝鲜服(韩服)。

示例: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5.形容服饰的词语

环佩叮咚、.端丽冠绝、罗袖初单、罗绮文秀、华冠盛服、浓妆艳裹、铺红叠翠、翩若惊鸿

古代美女:

粉红玫瑰香紧身袍袍袖上衣,下罩翠绿烟纱散花裙,腰间用金丝软烟罗系成一个大大的蝴蝶结,鬓发低垂斜插碧玉瓒凤钗,显的体态修长妖妖艳艳勾人魂魄。

**绣着凤凰的碧霞罗,逶迤拖地粉红烟纱裙,手挽屺罗翠软纱,风髻雾鬓斜插一朵牡丹花还真有点: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的味道。

碧绿的翠烟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身披翠水薄烟纱,肩若削成腰若约素,肌若凝脂气若幽兰。娇媚无骨入艳三分。

看她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眸含春水清波流盼,头上倭堕髻斜插碧玉龙凤钗。香娇玉嫩秀靥艳比花娇,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魂。

寐含春水脸如凝脂,白色牡丹烟罗软纱,逶迤白色拖地烟笼梅花百水裙,身系软烟罗,还真有点粉腻酥融娇欲滴的味道。

大朵牡丹翠绿烟纱碧霞罗,逶迤拖地粉色水仙散花绿叶裙,身披金丝薄烟翠绿纱。低垂鬓发斜插镶嵌珍珠碧玉簪子,花容月貌出水芙蓉。

淡绿色的长裙,袖口上绣着淡蓝色的牡丹,银丝线勾出了几片祥云,下摆密麻麻一排蓝色的海水云图,胸前是宽片淡**锦缎裹胸,身子轻轻转动长裙散开,举手投足如风拂扬柳般婀娜多姿,

6.少数民族风情的词语

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跳坡节、彝族跳弓节等20多个传统节日。节日里,各少数民族群众穿红戴绿、披银挂金,他们赶歌圩、跳板鞋舞、赛矮马,各种服装争奇斗艳。达斡尔族服装以袍式为主。男子往往头戴皮帽,身穿皮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质服装外,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佤族,节日、祭祀、礼仪食俗 佤族过去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原始教,有部分地区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节日都伴有祭祀活动。传统的祭祀活动除杀鸡和杀猪外,还要进行特有的剽牛。达斡尔族妇女擅于手工刺绣,服饰、鞋、荷包等多绣着各种花纹及图案。发式及装饰品因地而异,有的用白布和白毛巾包头,佩戴各式耳环。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为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绎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顼、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鄂温克族服饰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式样主要有大毛长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长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还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关于衣服的成语

1. 请问有没有成语或者古文里有带"泽"这个字的

被泽蒙庥 川泽纳污 尺泽之鲵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焚林竭泽

岗头泽底 膏泽脂香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涸泽而渔 竭泽而渔

竭泽焚薮 顺非而泽 三江七泽 深仁厚泽 山吟泽唱 手泽之遗

同袍同泽 温润而泽 遗风余泽 遗惠余泽 渊渟泽汇 以泽量尸

泽被后世 振兵泽旅 泽及枯骨 泽吻磨牙 尊主

含有“泽”的古文太多了,如《汉书·霍光传》: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2. 求古诗词中含有‘泽’的诗句

泽,光润也。

――《说文》 共饭不泽手。――《礼记·曲礼》 泽剑首。

――《礼记·少仪》 实诸泽器。――《考工记·慌氏》 顺非而泽。

――《荀子·礼论》 芳与泽其杂糅兮。――《离骚》 热多则淖泽。

――《素问·经络论》 色沃不泽。――《素问·玉机真藏论》 色泽莹润。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根色鲜泽。――宋·沈括《梦溪笔谈》 仁义不足泽其性,礼乐不足锢其情。

――王安石《太古》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折桂令 长沙怀古 卢挚 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州搴若,谁为招魂,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无衣 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1],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先秦年代(泽门之皙讴) 泽门之皙。

实兴我役。 邑中之黔。

实慰我心。 丽泽门 王安石 丽泽门西日未俄,水明沙净卷纤罗。

绿琼洲渚青瑶嶂,付与诗工敢琢磨。 泽陂 诗经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莲。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1]。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鸿雁 诗经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载芟 诗经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 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土。

有略其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驿驿其达,有厌其杰,万亿及姊。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 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古诗十九首 汉无名氏 涉江***芙蓉,兰泽多芳草。

***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对酒 曹操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陶渊明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馀。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咏史 左思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游南亭 谢灵运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侯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泽居 陆游 泽居仅足不求余,旷快真同纵壑鱼。 平日酷憎蝇附骥,暮年肯作鹤乘车? 齿摇但煮岷山芋,眼涩惟观胄监书。

此际自应还往绝,本无心与俗人疏。

3. 带有泽字的诗句

每首诗中有“泽”字的都用泽体现 请细看 《临洞庭上张丞相》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题岳阳楼》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与诸子登岘山》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年代: 唐 作者: 崔曙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梦泽》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4. 带有泽和豪,这两个字的古文或者诗句

《过金堤刘景文》

年代:宋 作者: 晁补之

云间高堞如云白,草下深濠如草碧。

逶迤陇断出平堤,前见黄河如带直。

官居乃在城西原,荒台古木乌鸟翻。

美人芳气如秋菊,坐令晔晔弃中园。

不忧泑泽豪不杀,夜识汉中龟鳖在。

借须走马候水曹,后时此会何由再。

霸陵往来初避名,执贾不回人更惊。

无心踯躅路寝养,服车安用仍一鸣。

未若捧罂何不可,二豪螟蛉与蜾臝。

况闻举案良亦贤,那爱五花论酒钱。

不然憭憟坐岁晚,风入衰柳催寒蝉。

我论李君其趣独,自喻愚公徙王屋。

是中聊可外形骸,官闲方辔相与来。

5. 带泽字和敬字的诗句或词

《赠萧炼师公弼》年代: 宋 作者: 董嗣杲吾家阿京爱公弼,吾家泽兄敬公弼。

半生梦与公弼游,岂意相逢在今日。春风和气见眉宇,玉壶冰鉴藏胸臆。

人间万事君自知,未必君材人尽识。苏门水木无纤埃,闻君家近公和台。

仙家近日多官府,黄帽青鞋归去来。《临湘县崇惠庙词》年代: 宋 作者: 王炎仙伯兮逍遥,共骑鹤兮云宵。

西弱水兮东瀛洲,超然变化兮不可以留。农之田兮瘠田,仙弭节兮悯此民而勿去。

白云横兮翠微,石室幽幽兮宜而燕娱。一窦之泉兮不溢不枯,仙顾而乐兮黄鹄翩其来归。

有龙蛰兮于寒泉,潜而飞兮遥天。仙吹箫兮击鼓,老农酌醑兮起舞。

仙驭飞龙兮四郊甘雨,旱不为灾兮年谷屡丰,我民敬恭兮蒙仙之泽无穷。

震烁千年的华夏第一首战歌——品读诗经《秦风·无衣》

你好,很乐意能帮到你"关于衣服的成语"

ljbmicmonk180781探囊取物 张冠李戴 两袖清风 衣冠楚楚 西装革履 隔靴搔痒 长袖善舞穿红戴绿裹粮坐甲衽革枕戈解兵释甲解甲投戈丢盔卸甲解甲休士解衣卸甲倒戈卸甲躬擐甲胄被甲执兵被甲枕戈枕戈寝甲槊血满袖积甲山齐按甲寝兵按甲休兵被坚执锐鞍不离马,甲不离身卷甲束兵卷甲倍道卷甲衔枚卷甲韬戈坏裳为袴 短衣匹马 奋袂而起(奋袂攘襟)投袂而起 蒙袂辑屦 拂衣而去(拂袖而去 拂袖而起)拂袖而归披发入山 毁冠裂裳 绝裾而去(温生绝裾)裸袖揎衣 221 揎拳捋袖 披头散发 攘袂扼腕 攘袂切齿 袖中挥拳 戴鸡佩豚 被发拊膺 被发徒跣 泣下沾襟 血泪盈襟秋扇见捐(秋扇纨捐) 作嫁衣裳 怒发冲冠 弹冠相庆 弹冠振衣 弹冠结绶 屣履造门 撏毛捣鬓 擢发抽肠 汗流洽衣 满袖春风 弃若敝屣 同袍同泽 无衣之赋 涅而不缁 前襟后裾 乘车戴笠 缟纻之交 布衣之交 绨袍之义 总角之交 披襟解带 束发封帛 斑衣戏彩(老莱娱亲) 遗簪坠屦 披裘负薪 神武挂冠 屐齿之折 衣锦褧衣 尺布斗粟 怀瑾握瑜 濯缨洗耳 濯缨濯足 濯缨沧浪 振衣濯足 返我初服挂冠归去蕙心纨质 两袖清风摆袖却金 素丝羔羊 分钗断带破镜重圆(分鞋破镜) 破镜分钗断钗重合 一衣带水 广袖高髻、峨冠博带 古代袍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却收缩紧小,俗称"琵琶袖"。腰间用宽阔的丝绸织带系束。古时称袖身为"袂",称袖口为"去",成语"张袂成阴"、"接袂成帷"等即是对这种宽衣大袖的形容。在古代,无论男女都束发梳髻。男人为了固发,不得不戴较高的冠帽,因此"广袖高髻"和"峨冠博带"正是当时男子装束的真实写照。 紫绶金章 汉代官员腰间常佩有一装官印的(般+革)囊,而用以系印的绦带叫"绶"(或称"印绶")。绶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以其纺织的稀密、长短和色彩的不同标志着官职的高低。绶以紫色最贵。《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就有"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之句。后用"紫绶金章"泛喻***显爵。 羽扇纶巾 与帝王将相不同,古代的普通百姓是无权享用礼冠的,只能用丝或麻织成的幅巾包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即为一例。幅巾既可束发,劳动时又可以用来擦汗,远比冠帽实用得多。后来因汉元帝额上头发很长,不愿被人看见,便也用幅巾来束发,于是,一时间群臣相效,蔚然成风。从此以后,幅巾的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一直沿用至明代。苏轼在《念奴桥·赤壁怀古》词中就有"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木+虏)灰飞烟灭"之句,这"纶巾"便是幅巾中的一种,系用丝带织成,因相传诸葛亮常服此巾,故又名"诸葛巾"。 紫袍玉带 朱、紫在中国古代曾长期被视为显贵的服色。据考证,中国的品官服色制度始于北周而形成于隋,此后唐、宋、元、明各代虽有变易,但大体与隋制一脉相承。因此紫袍玉带"便常被用来形容官阶身分的显赫。 黄袍加身 古代统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等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正代表构成万物的基础元素土;青、赤、黄、白、黑又分别象征东、南、中、西、北五方,而**正好象征中央,因此也就天经地义地成了代表华夏的正色。宋人王懋在《野客丛书》中写道:"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所以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龙座。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为止,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 唐代袍服的纹样,一般以暗花为多,至武则天当朝,又颁赐了一种新的官服,名叫"绣袍"。所谓绣袍,即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这种以禽曾纹样区分文武官员品级的做法,后又被明清发展成"补子",即以金丝、彩线绣成徽织,缀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后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衣冠禽兽"的成语其源盖出于此,原无詈人之贬义,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意思,完全是后人引申发挥所致。接着,清代以后是"顶戴花翎";而民国以后便是"西装革履"的时代。

有关服装的成语

战火照亮甲胄,

马蹄铮铮,旌旗傲首,

烽烟寥,志当酬,

咏出秦风不朽

古道连台朔漠

秦关夜月,煮酒阡陌,

手持利剑长戈,

凛然气吞山河!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这是一支震烁千年的华夏战歌,这是一篇同仇敌忾、共御外辱、斗志昂扬的战争诗,这就是《秦风·无衣》!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páo)。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春秋多战事。

在《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因为很多不义之战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灾难深重,但是也有例外:大敌当前,也有把个人与国家连在一起、积极投入战争的诗篇,如《秦风》中的《小戎》、《无衣》,都是表现共同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正义斗争,人民拥护并踊跃参加。

全诗共三章,词句对应,节奏整齐,诗意在重章复唱中逐渐递进。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泽:指内衣,今之汗衫。裳:下衣,此指战裙。

诗的三章首句均以问答的句式、豪迈的口吻,来表现奋起从军,慷慨互助的精神。好男儿赴疆场,理当雄纠纠气昂昂,披上战袍拿起枪,流血牺牲且不怕,“无衣”又何在话下,与子“同袍”、“同泽”、“同裳”,同上战场,共同杀敌。

在《秦风·终南》中我们讲过秦国的历史渊源,西戎与当时秦地毗邻,常常发动战争侵扰。周宣王时以秦仲为大夫,诛伐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人主公死于戎敌之手,故上下一气,为报其仇,此为家恨;

周幽王亦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受王命攻打犬戎。周王封秦襄公为诸侯,曰“能逐犬戎,即有歧丰之地。”西周被西戎灭,此谓国仇;

既有国仇,也有家恨,故曰“同仇”。

这注定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国难临头,民众一心,同仇敌忾,这是一种高度的爱国热忱,也是一个民族不被灭亡的根本。

因为有了对外敌的强烈仇恨,所以即使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战友间依然团结友爱,即后来军人之间互称的“同袍”,或叫“袍泽之谊”,即来源于本诗。

流血牺牲算什么,兵戎相见,勇者胜。 战士们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接下来唱道: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王于兴师,是周天子下令攻打西戎。强调这一点,证明出师有名。

春秋时期的秦国实行的是兵役制,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斗时就是全战士,武器与军装由村落或家族自己准备。

战争号角响起,全民皆兵。大家开始准备征衣和武器,修理好戈、矛、戟,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从"同袍"、"同泽"、"同裳",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出战士磨砺兵刃,整装待发,齐心备战。

每章最后一句唱道: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唱到这里,愈加气血沸腾,豪气冲天,不上战场厮杀一番不痛快!

人们相互召唤,互相鼓励,正因为“与子同仇”,有共同的敌人才能同生共死。此仇不共戴天,唯有与子共赴沙场,一雪前耻,方能御辱保国。

通过一层又一层的重沓复唱,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秦人并肩作战、不畏死亡的大无畏的精神。将士上下一心,亲如兄弟,唱着如此同仇敌忾之战歌奔赴战场,因此秦人百战百胜也不足为奇!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这就是一首誓词,这就是一首动员令!

因此南宋抗元英雄谢枋得评价说:“春秋二百四十余年,天下无复知有复仇志,独《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后世再多边塞诗均不及此,此诗堪称华夏第一首战歌!

激昂慷慨,同仇敌忾,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就像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一样: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

耳畔犹闻战鼓铮鸣,此刻再读《无衣》热血沸腾,遥望当年古战场,不禁肃然起敬:

国仇家恨,与子踏征尘。金戈铁马横千里,不负男儿身!

同袍同泽,偕作情更真。矛戟战甲扫疆场,千载立雄魂!

古代将战友称作什么?

探囊取物

张冠李戴

两袖清风

衣冠楚楚

西装革履

隔靴搔痒

长袖善舞

穿红戴绿

裹粮坐甲

衽革枕戈

解兵释甲

解甲投戈

丢盔卸甲

解甲休士

解衣卸甲

倒戈卸甲

躬擐甲胄

被甲执兵

被甲枕戈

枕戈寝甲

槊血满袖

积甲山齐

按甲寝兵

按甲休兵

被坚执锐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卷甲束兵

卷甲倍道

卷甲衔枚

卷甲韬戈

坏裳为袴

短衣匹马

奋袂而起(奋袂攘襟)

投袂而起

蒙袂辑屦

拂衣而去(拂袖而去 拂袖而起)

拂袖而归

披发入山

毁冠裂裳

绝裾而去(温生绝裾)裸袖揎衣 221

揎拳捋袖

披头散发

攘袂扼腕

攘袂切齿

袖中挥拳

戴鸡佩豚

被发拊膺

被发徒跣

泣下沾襟

血泪盈襟

秋扇见捐(秋扇纨捐)

作嫁衣裳

怒发冲冠

弹冠相庆

弹冠振衣

弹冠结绶

屣履造门

挦毛捣鬓

擢发抽肠

汗流洽衣

满袖春风

弃若敝屣

同袍同泽

无衣之赋

涅而不缁

前襟后裾

乘车戴笠

缟纻之交

布衣之交

绨袍之义

总角之交

披襟解带

束发封帛

斑衣戏彩(老莱娱亲)

遗簪坠屦

披裘负薪

神武挂冠

屐齿之折

衣锦褧衣

尺布斗粟

怀瑾握瑜

濯缨洗耳

濯缨濯足

濯缨沧浪

振衣濯足 返我初服

挂冠归去蕙心纨质

两袖清风

摆袖却金

素丝羔羊

分钗断带

破镜重圆(分鞋破镜)

破镜分钗

断钗重合

一衣带水

袍泽之谊的典故

“袍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天官.冢宰》︰“掌王之燕衣服。”汉郑玄注︰“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襗(泽)之属。”清朝孙诒让《正义》:“案泽、襗字通,《诗》笺、《杂记》注及《论语.乡党》皇疏引郑注并以袍泽为亵衣。”

按郑玄笺注,是说掌理君王日常闲居的便服,有头巾、睡衣﹙或说被子﹚、内衣之类的。这里的“袍襗”是指贴身内衣,尚无军中战友之意,而依清朝孙诒让《正义》记载“袍泽为亵衣”,亵衣,即贴身的内衣。

袍泽,开始用来专指“军中的战友”,则源自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脩我矛戟,与子偕作。”这首诗主要是表现秦军战士出征前,同仇敌忾的高昂士气。

袍,长衣。如汉朝史游撰《急就篇.卷二》曰︰“袍襦表里曲领裙(裙)。”唐颜师古注:“长衣曰袍,下至足跗。”

另“与子同泽”,东汉郑玄笺︰“襗,亵衣,近污垢。”及宋朝朱熹.集传:“泽,里衣也。以其亲肤,近于垢泽,故谓之泽。”泽,通“襗”,贴身内衣,即汗衫,俗称“汗褟”。因其贴身,近于汗垢,故称之。

古代男子凡穿着袍服,必先穿泽﹙亵衣﹚,再穿袍﹙长衣﹚,再加中衣﹙穿在小衣之外、大衣之内的近身衣物﹚,最后再加礼服。如清朝孙诒让《正义》:“盖凡着袍襺者必内着襗,次着袍,次着中衣,次加礼服为表。”

由此可知,袍、泽都是古代衣服名称。同袍,本义为同穿一件长衣;同泽,本义为同穿一件内衣。当然,能够同穿一件衣服,就表示双方感情深厚,也就是指战士间相亲相爱,故“同袍”、“同泽”都作为军人间的互称。

另“同袍同泽”亦指共穿一件衣服,原是形容军中士兵相互友爱,同仇敌忾,后用来形容军中同事之间患难与共的情谊。因此,后来“袍泽”就合用成为军中战友的代称了,如袍泽故旧、袍泽之谊。

袍泽之谊的典故如下:

袍泽之情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无衣》,这是秦国的一首军歌,写出了士兵们同甘共苦、团结一致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在这首诗中也高度赞扬了军中战友之间的“袍泽”情谊。

“袍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天官冢宰》,按郑玄笺注,是说掌理君王日常闲届的便服,有头巾、睡衣、内衣之类的。这里的“袍择”是指贴身内衣,这时还没有军中战友之意,而依清朝孙诒让《正义》记载:“袍泽为亵衣”。亵衣,即贴身的内衣。

袍泽,开始用来指“军中的战友“则源自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首诗主要是表现秦军战士出征前,同仇敌忾的高昂士气。

袍,长衣。如汉朝史游撰《急就篇》卷二曰:“袍襦表里曲领甫(裙)。”唐颜师古注:“长衣曰袍,下至足跗。”这里指战袍。

袍、泽都是古代衣服名称。同袍,本义为同穿一件长衣;同泽,本义为同穿一件内衣。当然,能够同穿一件衣服,就表示双方感情深厚,也就是指战士间相亲相爱,故“同袍”、“同泽”都作为军人间的互称。

此外,“同袍同泽”亦指共穿一件衣服,原是形容军中士兵相互友爱,同仇敌忾,后用来形容军中同事之间患难与共的情谊。因此,后来“袍泽”就成为军中战友的代称了,如袍泽故旧、袍泽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