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拆桥的典故出处,过河拆桥的典故出处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7-01 0
  1. 过河拆桥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2. 成语故事过河拆桥100字
  3. 过河拆桥
  4. 马是过河拆桥吗

过河拆桥意思是在完成某项事情后,将原有的支持者、***等舍弃并反对支持者。

“过河拆桥”是一种很常见的成语,“过河”是指克服某种困难或实现一项目标,“拆桥”是指实现目标后,却将原有的***、人际关系等舍弃并反过来对付原来的支持者。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或是个人品德问题,它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内涵和负面影响。

“过河拆桥”违背了人际相处的规律,让早先给予自己帮助或支持的人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诚信,因此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过河拆桥”呈现了一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利用社会***、个人突出自我利益的价值取向,会导致个人的名声、职业素养和道德价值受到质疑和否定,最终难以达到长远的个人和社会利益。

过河拆桥的典故出处,过河拆桥的典故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也会打击个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效益,给组织、公司甚至国家带来损失。正如谚语所说,“一个烧饼不如一张皮”,一人独大的团队和组织,很难发挥整体的协作效应和创造力。“过河拆桥”更可能导致团队从整体上被削弱,因为一旦你把原来的支持者推开,很难弥补到达成共同目标所需要的注意力、力量和***。这种短视行为可能会导致关系的破裂和整团队的失败。

我们要避免“过河拆桥”的行为:在目标实现时,始终要牢记自己的初心和责任,对他人给予的支持要持感恩之心,而不是不计代价地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权力;要强化职业道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任,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有信誉、可信赖的人,为自己的一生留下美好的印记。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摈弃“过河拆桥”的短视行为,树立可持续的发展体系和健康的人际交往,共同为社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而努力奋斗。

过河拆桥出处

成语“过河拆桥”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史记》。汉朝时,刘邦和韩信为了共同对抗秦朝,曾联手攻打梁山。攻克梁山后,刘邦却撤掉了起义旗帜,向韩信示意结束联盟,韩信因此有了“过河拆桥”的典故。这个典故迅速传开,后来就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在获取自己想要的利益或实现自己的目标后,却出尔反尔、不诚信地对待原先他们的支持者,甚至将其遗弃

过河拆桥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鸟尽弓藏

鸟尽弓藏,成语,是说鸟打完了把弓藏起来。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过河拆桥。

典故来源

范蠡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经过十年的忍辱负重和励精图治,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让文仲自刎,文种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韩信

这一成语也比喻西汉时刘邦将一些建国时建功立业的大将们悉数杀光的情形。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皇后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

成语故事过河拆桥100字

编号 139 成语 过河拆桥 注音 ㄍㄨㄛˋ ㄏㄜˊ ㄔㄞ ㄑㄧㄠˊ 汉语拼音 guò hé chāi qiáo 释义 渡过了河就把桥拆掉。

比喻不念旧情,忘恩负义。

语出《元史.卷一四二.彻里帖木儿列传》。

典源 《元史.卷一四二.彻里帖木儿列传》至元元年,(彻里帖木儿)拜中书平章政事。

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

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

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

太师伯颜怒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曰:「太师以彻里帖木儿宣力之故,擢置中书。

御史三十人不畏太师而听有壬,岂有壬权重于太师耶?」伯颜意解。

……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且(为)〔谓〕有壬为能言。

有壬闻之曰:「能言何益于事。」

彻里帖木儿时在座,曰:「参政坐,无多言也。」

有壬曰:「太师谓我风人劾平章,可共坐邪?」彻里帖木儿笑曰:「吾固未尝信此语也。」

有壬曰:「宜平章之不信也,设有壬果风人言平章,则言之必中矣,岂止如此而已。」

众皆笑而罢。

翌日,崇天门宣诏,特令有壬为班首以折辱之。

有壬惧及祸,勉从之。

治书侍御史普化1>诮2>有壬3>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

有壬以为大耻,遂移疾不出。

〔注解〕(1)普化:元朝治书侍御史,生卒年不详。

(2)诮:音ㄑ|ㄠˋ,责备、责怪。

(3)有壬:即许有壬。

元朝人,生卒年不详。

官至参政。

典故说明 据《元史.卷一四二.彻里帖木儿列传》载:元顺帝时,彻里帖木儿废除科举制度,监察御史吕思诚反对,并加以弹劾,但顺帝仍***纳废科举之议。

而参政许有壬也表示强烈反对且据以力争。

许有壬当初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后来升为参政。

但他不但反对无效,元顺帝还故意让许有壬在诏令颁布时,跪在文武百官的最前面来折辱他。

许有壬怕不听命会遭来祸患,只好勉强赞成废科举。

治书侍御史普化看到就讥讽许有壬说:「你是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现在要废除科举制度,你又跪在第一个,真是过河拆桥啊!」许有壬听了觉得很丢脸,就称病不出门。

后来「过河拆桥」用来比喻不念旧情,忘恩负义。

书证 01.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02.《醒世姻缘传》第一四回:「那个晁大舍,这城里是第一个有名的刻薄人,他每次是过了河就拆桥的主子。」

03.《三侠五义》第五七回:「不多时即到北岸,见有小船三四只在那里等候。

这是蒋平临过河拆桥时,就吩咐下的。」

04.《红楼梦》第二一回:「没良心的东西,过了河就拆桥,明儿还想我替你扯谎!」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不念旧情,忘恩负义。

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背信忘义」的表述上。

例  句<01>这种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人,不必理他!<02>你帮这种自私的人,得小心他会过河拆桥。

<03>这种过河拆桥的人,下次谁还敢帮他的忙?<04>受人之恩,须永志于心,千万不可以过河拆桥。

<05>政治讲现实,用不着你的时候,当然过河拆桥。

<06>他曾经雪中送炭帮过我们,我们怎可为一己之私过河拆桥?<07>想不到他在我最需要帮忙的时候过河拆桥,让我栽了大跟头。

<08>他也不想想你曾帮过多大的忙,今天竟然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 近义词: 忘恩负义,兔死狗烹,卸磨杀驴,鸟尽弓藏

反义词: 投桃报李,没齿不忘,结草衔环,感恩图报,感恩戴德 辨识 参考语词 过桥抽板,过桥拆桥

过河拆桥

Ⅰ 有关桥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过河拆桥、

桥归桥,路归路、

牵线搭桥、

逢山开路,遇水叠桥、

修桥补路、

遇水架桥、

立马造桥、

船到桥门自然直、

船到桥门自会直、

过桥抽板、

星桥火树、

火树星桥、

舌桥不下、

船到桥头自会直

Ⅱ 成语过河拆桥的意思及相关历史典故 成语故事

过河拆桥,

读音是guò hé chāi qiáo,

释义是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故事

刘备在长坂坡打了败仗,赵云找到冲散了的刘备的妻儿。曹操也追至长坂桥,见张飞胡须倒立,瞪着圆眼,手持长矛,立马桥上,心中害怕中计,不敢近前。张飞三声怒吼,吓死了曹操身边的夏侯杰。吓退了曹操百万雄兵。有诗赞曰:“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张飞下令将桥梁拆断,然后去追刘备。曹操退兵后派人打探,得知“张飞已拆断桥梁而去。”便命部下造浮桥三座,火速追击。

Ⅲ 有关桥的成语故事

搭桥牵线搭桥:架设桥梁;牵线:指从中介绍。比喻为促成某事而做中介工作。内

过河拆桥自己过了河容,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过桥抽板比喻目的达到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过桥拆桥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同“过河拆桥”。

火树星桥形容节日的夜晚灯火辉煌的景色。

据水断桥依靠河道阻断桥梁。形容胆识过人,勇敢善战。

立马盖桥形容火急。亦作“立马造桥”。

立马造桥见“立马盖桥”。

鹊桥相会鹊桥:古代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比喻情人或夫妻久别之后的团聚。

舌桥不下形容惊讶的神态。

修桥补路修建桥梁,补好道路。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

星桥火树形容节日的夜晚灯火辉煌的景色。

遇水叠桥遇水阻拦,就架桥通过。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

遇水迭桥遇水阻拦,就架桥通过。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

遇水架桥遇水阻拦,就架桥通过。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

Ⅳ 过河拆桥成语故事

过河拆桥成语的典故

元朝的许有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逐渐被提升为参政(官名)。当元顺帝准备废除科举制度时,许有壬表示反对,并和赞成废除科举的官员争辩。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令下达时,元顺帝故意让许有壬跪在头里听。许有壬极不情愿地做了。散朝后,治书待御史(官名)普化讥讽许有壬说:“你是通过科举上来的,现在宣读废除科举的诏令,你又跪在第一个,真是‘过河拆桥’啊。”

过河拆桥比喻目的达到后,将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Ⅳ 成语故事过河拆桥

过河拆桥

近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反义饮水思源

释义自己过了河内,便把桥容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用例祥子受了那么多的累,~,老头子翻脸不认人,他们替祥子不平。(老舍《骆驼祥子》十四)

Ⅵ 成语故事过河拆桥的故事你知道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

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Ⅶ 刘庸过河拆桥读后感

读后感写法: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训练是把范文讲读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

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四、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Ⅷ 过河拆桥的成语故事

过河拆桥成语故事: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

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 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 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来反驳伯额。

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 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

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 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 在宣读皇上关于 废除科举制度诏书。

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8)成语故事过河拆桥100字扩展阅读:

过河拆桥,读音是guò hé chāi qiáo,是一个汉语成语,释义是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典故溯源

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伯颜:元朝大臣,蔑里乞氏。武宗时历任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平章政事。其后历任行台御史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等职。后历任御史大夫、中书左丞相、知枢密院事等要职,进封浚宁王。

Ⅸ 趣味成语故事:过河拆桥

成语: 过河拆桥

拼音: guò hé chāi qiáo

解释: 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故事:

元朝的许有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逐渐被提升为参政(官名)。当元顺帝准备废除科举制度时,许有壬表示反对,并和赞成废除科举的官员争辩。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令下达时,元顺帝故意让许有壬跪在头里听。许有壬极不情愿地做了。散朝后,治书待御史(官名)普化讥讽许有壬说:“你是通过科举上来的,现在宣读废除科举的诏令,你又跪在第一个,真是‘过河拆桥’啊。”

过河拆桥比喻目的达到后,将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马是过河拆桥吗

这是一个成语。

读音:[guò hé chāi qiáo]。

解释:自己过了河;就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脚踢开。

近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知恩不报。

反义:饮水思源、结草衔环、感恩图报。

造句:

1、这种过河拆桥的人,下次谁还敢帮他的忙?

2、老曾介绍朋友老黄到了自己的公司,怎知他过河拆桥,反而攻击老曾,叫老板开除老曾。

3、政治讲现实,用不着你的时候,当然过河拆桥。

4、受人之恩,须永志于心,千万不可以过河拆桥。

5、您放心,过河拆桥的事我是不会做的。

马本身是否过河拆桥,这个问题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马是动物,没有能力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决策。“马是过河拆桥”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在达到自己的目的后,就不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甚至会破坏自己曾经依赖的东西。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齐国将军孟尝君派马跑过一座桥,过河后就拆掉了桥,使得后来的敌军无法追击。这个行为虽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也破坏了自己曾经依赖的东西,因此被人们称为“过河拆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