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家的诗人_自出一家说的是文学作品吗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7-02 0
  1. <<西游记>>的作者简介,<<红楼梦>>作者简介,<<水浒传>>作者简介,<<三国演义>>作者简介,要详细的!
  2. 比较李清照的"别是一家"和苏轼的"自是一家"理论的区别
  3. 谁有关于苏轼的详细生平
  4. 文学常识搭配题目
  5. 如何理解李清照别是一家与苏轼自是一家词学观
  6. 苏轼自是一家理论和李清照别是一家理论的异同
  7. 老舍的《茶馆》结局是怎样的?

茅盾文学奖已经是第十届了,作为一个70后而言,在二十年前就听到这个文学奖,我刚才看了一下历届的获奖文学作品,从第一届开始,都有代表作:

 比如第一届的古华《芙蓉镇》,刘晓庆主演同名***剧作品;

 第二届的张洁《沉重的翅膀》,带有伤痕文学特色; 

自成一家的诗人_自出一家说的是文学作品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届的路遥《平凡的世界》,一个农村青年的成长之路;霍达《***的葬礼》,让我读的如痴如醉,不忍释卷,甚至还会想到学校时代的读书生活。

 第四届的***实的《白鹿原》,以家族的兴衰讲述 历史 的变迁,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第五届阿来的《尘埃落定》,也是一部很耐看的***;

 第六届的几部***没有看过,不加评价;  第七届贾平凹的《秦腔》算是给了贾平凹一个身份;麦家的《暗算》开启了另一题材;

 第八届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蛙》上榜,第九届有王蒙、苏童的作品,第十届则是梁晓声的《人世间》,这部***没有读过,倒是读过《雪城》,《雪城》也拍过电视剧好像。

 茅盾文学奖是体制内最主流的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所以,一些作家作品可能很难上这个榜,比如当下的网络***,一些非主流的***,哪部作品最好呢?个人觉得一部好作品应该能够震撼人心,有强烈的时代感,《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的葬礼》、《暗算》都是很值得一看的***,如果说非要选出一部来,作为70后的我,会对路遥《平凡的世界》厚爱有加。

 细说原因,可能有这三点:

 一部***,可以写出时代特点。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写的是小人物的奋斗史,主人公孙少平,就算到了最后,也没有满足自己的人生旅程,结尾并不是完美的,而正是这种不完美,才会让人对他的命运有了更多的猜测。

 《平凡的世界》更像是一部悲剧,比如田少霞的死,可能不是一个意外,农家出身的孙少平和干部子弟田少霞,那个时代有可能会在一起,而现在,这几乎是做梦,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路遥也许看穿了这一点,才在***中,让两个人的爱情以悲剧结束。

 一部***,让人感同身受

 《平凡的世界》我大概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在学校看的,当时,作为一个中专生,每天有大把的悠闲时光,看完之后,只觉得这部***,写的很好,很有时代感。

 后来,毕业了,无业的我又看了一遍《平凡的世界》这个时候的心境和学校大不一样,真正感受到小人物融入 社会 的挣扎,是一件多么无奈的事情,看到动情处,几乎一夜未眠,这是难有的基本能够让我看的通宵达旦的***。

 一部***,可以印上人生印记

 看过的***也有几百部,现在想一想,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太多,而《平凡的世界》就是其中不多中的一部。

 因为写出了真实的人生,甚至一些感到很羞愧的事情,路遥都写了下来,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欠缺的,很多人不甘于面对现实,美化现实,而其实,现实永远比想象残酷,不要抱有梦想,一个小人物,只有不断的奋斗,才有可能活出一个人样!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哪篇茅奖作品文学成就最高,一千个人恐怕会有一千种答案。也就是说,每个阅读茅奖作品的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本人认为,《白鹿原》,应该在所有茅奖作品中排在第一位。我相信,只要是逐字逐句阅读三遍以上的读者,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然,只读一次或只读片断的读者不在其列。

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排除法来验证。

、首先排除 历史 类的篇目。

《李自成》,《张居正》都是写 历史 的,写得相当精彩,也有作者的发掘和创新。但是,说到底它毕竟是根据史料发掘的作品。而其它类型的作品则是取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起点就已经截然不同了。

、魔幻、神话,穿越之类的篇目。

这里不褒贬此类作品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只要是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魔幻的内容。比如《白鹿原》中一闪即逝的白鹿。朱先生去世时,类似于《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坐化升天等,这都是文学作品的合理想象。

但是,它的存在,只能是画龙点睛的一个点。反之,如果通篇都***用魔幻或神话,甚至拿西方什么什么主义来解释,就显得欲盖弥彰了。也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的文学精华相差甚远。

三、似曾相识高大上之类的篇目。

搭眼就能看出是歌颂人民,歌颂民族,歌颂正义,鞭达丑恶的作品。比如《浴血罗霄》《东方》,《黄河东流去》,《 历史 的天空》,《英雄时代》,《第二个太阳》等。这类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无疑具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但在文学价值上,则显得薄弱了些。

,已固定类型的篇目。

此类作品属于先天固定的类型,比如《暗算》,属于谍战密码专业较强的类型。比如《抉择》,属于反腐倡廉类型。此类作品可以写得惊心动魅抓人眼球,也会有较好的市场效应。但在文学性上,由于他关注的重点是事不是人,作品中所谓的人,不过是代表叙事的一个符号。而文学恰恰是人学,所以也就必然会顾此失彼了。

五、自说自话不知所云的篇目。

此类作品,读了半天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再加上语言没什么特色,完全是磨磨叽叽的自说自话,没有相当的毅力根本读不下去。而读者能够知晓的,全来自作者本人或评委和批评家们的吹捧。这样的作品,根本不是给普通读者看的,而是给专业人员或评奖用的。没有什么 社会 价值。

六、相当优秀的篇目。

比如《平凡的世界》,《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推拿》,《繁花》,《生命册》等,这些优秀作品,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文学作品的楷模。阅读它们,会在读者心灵中产生强烈震撼,真正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掩卷长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只是,与《白鹿原》比起来,它们还差一个档次。

说到最后,理应回到《白鹿原》。

有人说,它是一部史诗性大作。有人说,它是一部民族秘史。这些都完全正确。

我想说的是,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没有好人坏人之分,有的只是人性的优劣,人格的魅力,初看上去离我们很远,但放下书本,他们分明真真切切地活在我们身边。

我有一种预感:《白鹿原》所揭示的东西,远没到盖棺论定的时候,或许再过五十年或一百年,它蕴涵的能量才能真正的发酵酝酿成熟。

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如今的价值,它理应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面旗帜,一树标杆,一座前所未有的高峰!

《白鹿原》,它已经盖了帽了。***实老师不再写长篇了,他怕他写的作品超不过《白鹿原》了,因此他就拿这本书当枕头用了。

1、史诗般的品质;

2、揭秘了一个民族你史诗;

3、宏达的结构和众多的人物,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得了的;

4、说古映今的思想性。

我心目中最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的茅盾文学奖作品是《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骚动之秋》、《***的葬礼》、《李自成》。

原因很简单,一是准确真实地描写了人性人心,二是客观公正地记录了 历史 时代。

特别是《白鹿原》,我个人认为在思想性方面是最接近《红楼梦》的一部伟大作品。

《平凡的世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着奋争向上、永不放弃、干净纯洁的正能量,堪称茅奖十年径典第一!!!

如果非要说那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文学成就最高,那我首选《白鹿原》。

恐怕,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没有人再能达到如此高度了。

就在前两天,茅盾文学奖开出了第十届获奖名单,有耄耋期颐的老当益壮者,也有年轻的文学新锐,更有一直持续耕耘文坛的中坚力量。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三五年。

自问在下也是个喜好读书的人,茅奖的所有获奖作品,不敢说全看过,起码是影响深远的大部头都曾拜读过,自谓是小虫笑大象,蚍蜉撼大树,对他们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

也艳羡他们能够成为万花丛中那一抹最浓艳的亮色。

就拿刚刚得奖的《应物兄》来说,昂昂九十万字,可谓是绝无仅有的大部头,出版家也对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宣传轰炸,说其就是一部这个 社会 形态下的百科全书,大有后来居上的傲人势头。

但紧接着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评。对于这部书,在下还不曾认真拜读过,不敢有丝毫亵渎或者冒昧,单是凭那近百万字的大部头,就够让人头疼的了。难以想象面对如此一部味同嚼蜡的鸿篇巨著,怎么会有上好的心情读的下去。

貌似现在的茅盾文学奖也不如以往那么风情高致令人仰望了,在这个时代里除了生育的娘亲没有可能出现奇迹,其他一切皆有可能。写出如此巨著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至于网上那些动辄上千万、几千万乃至巨亿的所谓作品,更是依靠那些大而无当或者虚无缥缈的噱头招徕眼球,不堪一睹,也不忍卒读。

倒是这茅盾文学奖,虽然文学目前势微,但也足以影响很长一段时期的文学走向,是文学创作的风向标和突破口,热爱文学的人士会奋不顾身的挤向这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独木桥,尽管也知道掉下去必然粉身碎骨,但巨大的诱惑和名利也会驱使人们趋之若鹜,前赴后继。

我不敢说今后还也没有可能出现盖过《白鹿原》的作品,但起码在一个时期内,《白鹿原》必然以它巍峨的雄姿傲视群雄,基本站定了那个茅盾文学奖的最高峰。

也但愿我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有力度和气魄的鸿篇巨制诞生问是,以慰我心,以壮我怀,使我不再大言不惭的断定《白鹿原》就是那部唯一可以流芳千古的传世名作。

路遥《平凡的世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努力拼博,在艰难困苦中永不言弃的人们,至今还影响着人们!

只有《平凡的世界》,生活化的,既现实史诗,又理想境界。其他都是雕琢的,斧痕明显的,文字 游戏 ,这类以《白鹿原》和《秦腔》为最

年少时觉的《平凡的世界》最好现在觉的《白鹿原》最好,可能老了又有变化!

《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实,路遥陕籍作品影响深远!

<<西游记>>的作者简介,<<红楼梦>>作者简介,<<水浒传>>作者简介,<<三国演义>>作者简介,要详细的!

《头颅中国》两大版本对比

黄摩崖在《头颅中国》中试验了全新的体例与语言风格,即所谓的“话”体。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从“文明”角度对先秦史乃至中华史进行鸟瞰式解读,进而提炼出早期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黄摩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将先秦比作中国文明头颅的学者,并首次提出了“头颅史观”。该作品对商周之变与周秦之变这两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易代进行了浓墨重彩地诠释,尤其是对“一代有一代之中国”观点的反复申说,对东文明碰撞之下文化自信的高声疾呼,震荡着读者的心灵。

《头顿中国》堪称一部文学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观点与思想方法自成体系的先秦文明读本,黄摩崖和《头顿中国》的名字也多次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高中语文和历史试题之中。《头顿中国》被选定为吉首大学第五届“一校一书”精读图书。

这本书迄今已发行了两个版本,第一版由盛大文学聚石文华策划、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头颅中国”书名的副标题是“全新解读中国大历史”。

后《头颅中国》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再版,几年后这个版本的封面沿用秦俑侧脸,但改为白色,去掉了图书腰封,书名副标题更改为“另一个角度看先秦”。

作者对书中多处章节和观点进行修改、拓展甚至重写,例如第二版将第一版的20线话,多处标题更换,字数也由27万字增至30万字。

比较李清照的"别是一家"和苏轼的"自是一家"理论的区别

罗贯中,一名罗本,生于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

身为***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也就这时,罗贯中结识了当时在杭州居住,但年龄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

罗贯中的籍贯又有「东原人」之说,这是他漫游出晋后在「东原」(今山东省)客居过一段时间的缘故。他到这里,是被当时社会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来。他到那里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搜集在民间流传的水浒英雄故事材料。这是他后来参与《水浒传》编纂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千圣姑」和「贝州王则」的故事,当时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因此,罗贯中就在这一带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传》之作。

约在公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O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买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

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

大约在公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卢陵逝世。

施耐庵生平

元成宗元贞二年丙申(1296)1岁

十月初二诞生于泰州海陵县白驹场(现属江苏大丰市白驹镇),取名彦端,字子安。属相:猴。父亲施元

德,字长卿;母亲卞淑贞,与苏州枫桥迁盐城便仓卞氏为同一支。

元武宗至大元年戊申(1308)13岁

在苏州城外的浒墅关季氏家塾就读。

元至大三年庚戌(1310)15岁

继续在季氏家塾就读。

延佑元年寅(1314)19岁

实行科举,史称“延佑科举”,此前的元朝科举已废。这一年考中秀才。因在季氏家塾就读时间较长,交谊

甚厚,所以与季氏女儿季丹红结婚。

延佑七年庚申(1320)25岁

被苏州官吏于诸户内特别推荐为孝行信义。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1324)29岁

赴杭州参加江浙行省乡试,中举人。

天历三年至顺元年庚午(1330)35岁

赴大都(北京)会试途中,考察梁山泊,应试不第。

至顺二年辛未(1331)36岁

因地方***推荐称“乡贡进士”或“赐进士”。经国子监司业刘本善推荐,任郓城县训导。

元宁宗至顺三年壬申(1332)37岁

继续在郓城县训导任上,力倡农桑,搜集水浒英雄轶事。

至顺四年元惠宗元统元年癸酉(1333)38岁

再赴大都(北京)会试,应试不第。浙江青田(现文成)人刘伯温作《龙虎台赋》,中三甲第二名进士。因

同为江浙行省人,同应会试,故有同窗之称。

元统二年甲戍(1334)39岁

赴任钱塘县丞,想有所作为,但大权掌握在达鲁花赤手中。

元统三年至元元年乙亥(1335)40岁

继续在钱塘县丞任上。从元代中叶起,元杂剧的中心由大都南移至杭州,搜集整理水浒戏。

至元二年丙子(1336)41岁

“官钱塘二载”之后辞官归苏州故里。苏州怀胥桥北有施家巷,阊门外有施子祠。先祖是孔子高足施之常后

裔,唐朝时从吴兴(湖州)迁至苏州,传至施耐庵是十五世。这一年,刘伯温任江西瑞州路高安县丞。

至元三年丁丑(1337)42岁

在苏州设塾教书。并漫游四方。

至元六年庚辰(1340)45岁

刘伯温辞官江西,赴丹徒任教,在苏州教书的施耐庵应欧阳修后裔、丹徒太守之邀,与刘伯温相会。

至正元年辛已(1340)46岁

应刘伯温之邀,赴温州(鹿城)同游江心屿,赴处州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现属文成县)访刘伯温故里。

伯温隐居力学三年,作《百战奇略》。

至正七年丁亥(1347)52岁

在苏州设馆,收太原清徐人罗贯中为门徒,罗贯中约18岁,是“有志图王者”。

至正八年戊子(1348)53岁

台州方国珍起兵反元。

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56岁

四月,贾鲁治黄河。

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起义。

八月,徐寿辉在蕲州起义,国号天完,改元治平。

芝麻李占领徐州,次年被元军镇压。

刘伯温带病从杭州返回青田,施耐庵往来于苏州与泰州白驹场之间。

吴承恩字汝忠,明代中叶淮安人。淮安在汉代曾属射阳县,所以吴承恩以“射阳”为号,自署“射阳居士”,后代亦有人称他为“射阳山人”。淮安地处淮水之南,古代又曾属过淮阴县,故吴承恩在署名时,前面往往冠以“淮阴”二字。

吴承恩先世涟水人。他在为他父亲撰写的墓志铭中,虽能说清由他向上五代的情况,但对迁淮时间却没有明确交代。据此推测他家迁淮当在五世之前,即至迟在明初已迁居淮安了。元末,由于战争频仍,淮安土著人口锐减,据曹镳《淮城信今录》,仅存潘、刘、杨、吴、李、王关等七家。明太祖实行移民政策,来淮的移民多迁自江南,而且多为富户或军官。吴承恩家由北南迁,当不属于这个潮流,可能是破产农民的流迁。

吴家迁居府城后,就在商业繁荣的河下落户。起初,可能是经营小商业,后来由商而儒,并且出了靠读书做小官为生的两代人:曾祖吴铭做过浙江余姚县的训导;祖父吴贞由例贡做过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的教偷。训导与教渝都是官微俸薄的学官,远离家乡,颠沛流离,妻儿往往不能团聚在一起。当吴承恩父亲吴锐四岁时,其母梁氏带着他一起去仁和,夫妻母子团聚以享天伦之乐。当梁氏母子到仁和后未数月,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吴贞竞病逝于任所。梁氏无奈,只得携带四岁的孤儿回准。由于他家两代经营的是“九儒十丐”的“穷儒”,既无什么积蓄,更无地产收入,所以,家境越来越穷。因为穷,又无亲友接济,吴锐到了上学的年龄也不能上学,比别的孩子迟了好几年,才开始进入社学读书。因为无钱给社学先生送礼,先生就不教吴锐了。但是,吴锐很聪明,在旁边偷听,居然学得很好。吴锐的聪慧虽然得到先生的赞赏,但终因穷困而辍学了。吴锐辍学以后,娶了小商人的女儿徐氏,理起了祖上的旧业,开始跟着他的岳父经营彩缕文糓的生意。

吴锐得子很迟,大约到了四十一岁才生下吴承恩。这年是明正德元年(公元l506年),正好是明武宗皇带即位的第一年。新皇践祚,覃恩天下,万方承而沐之,所以,吴锐立即肇赐他一个嘉名:承恩。他希望他长大以后,重操儒业,为国为君做一番事业。

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颖悟。据记载,他“生有异质,甫周岁未行时,从壁间以粉土为画,无不肖物。”甚至能画飞着的天鹅。随着年龄的长大,他的才华越来越表现出来。他能“读书目数行下”,“工制艺,博极群书”。同时,他兴趣极为广泛。他爱填词度曲,小令套数,作品很精湛,后来还曾汰选《花间集》和《草堂诗余》汇成一部《花草新编》。他喜爱绘画,山水人物无不妙肖,“观者以为通神佳手”。到了成年以后他不再作画了,所以未见他的画作流传下来。但是,从他的作品《序伎赠***李山人》中看来,他对绘画的理论很有研究而且很有见地。吴承恩对围棋也很精通,他曾为当时围棋国手鲍景远、李釜分别写过围棋歌,把奕棋的布局与历史军事战争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有张有弛,形象生动。他在《西游记》第十回中叙述唐太宗与魏征博奕时,也曾捏出一段《烂柯经》来,对腹边角、断连疏密等等战略战术,***了一通议论。吴承恩还擅长书法,他的书法艺术师承虞世南和欧阳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巧合:据说欧阳询外貌生得象猴,长孙无忌嘲笑他说:“耸髆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后人进而附会出一个《补江总白猿传》。说梁将欧阳纥南征,其妻在长乐为猿妖所摄。当欧阳纥灭猿获妻时,其妻已与白猿有孕。后生一子,就是欧阳询,能文善书而貌绝类猿。吴承恩恰恰正是描写猴王的专家,不知他是不是曾从这个故事里得到过一点启示。吴承恩的书法当时颇负盛名,家乡一带的金石碑牌多出其手。他在长兴做官时,也曾书写了三块石碑。吴承恩还喜爱收藏名人书画法贴。著名的唐代书法家李邕撰书的《婆罗树碑》旧拓,就是他收藏的。这个碑文中谈到的婆罗树本产在印度,据说释迦牟尼就是在这种树下圆寂的。这本来也是与佛教有关的故事,《西游记》中几处说到了“婆罗双树”,可知这个旧拓法书对他创作《西游记》曾发生过一定的影响。

吴承恩喜爱诗书礼乐,擅长琴棋书画。至“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因此,他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正德十五年(公元1519年)闰八月,中了探花在翰林院任编修六年的蔡昂第一次回家,大宴宾客,炫耀乡里。当时一些达官文人均以能够被邀请赴宴,甚至哪怕一见面、一接谈都引以为荣耀。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吴承恩,登门言事,应对机智、敏捷,立即受到探花郎蔡翰林的赏识,奉为上宾,一时引起多少人的羡慕啊!吴承恩本人二十年后对此事依然记忆犹新。当时被誉为“金陵四大家”和“十才子”之一的宝应朱应登,见了吴承恩便“爱如己子,谓汝忠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因此,吴承恩学问日进、才名藉甚,一时投刺造庐,“乞言问字者恒相属”。吴承恩也经常为官府和缙绅促刀撰文,常游于南京、苏州一带。他与朱日藩深交莫逆,唱和不辍;曾受到王宠的赏识,多次互通书简;还曾与文征明唱和于石湖之上,与友人登临金山寺。一时诗篇雅兴不绝,对前程充满幻想。

吴承恩才华横溢,文名鹊起,就连督学使者也“奇其文”,认为他“叨一第如拾一芥耳”。照理说,他在科学(举?)道路上应该是一帆风顺的,然而,事实正好相反,他在科场上极不得意,考了多少次竟连一个举人都未能考中。直至嘉靖二十九年他已四十五岁的时候,才考上一个岁贡生。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当时的社会制度的腐朽和政治的黑暗。

科举上的不得意,满腹经纶无法货与帝王家,这个残酷的事实,给了吴承恩以无情的打击,使得他精神苦闷而彷徨。加之,他出身寒微,因而到处受人白眼。吴承恩的父亲是老老实实的商人,对于官府和胥吏的欺压和敲诈,一向是逆来顺受,宁愿受欺受压,万事不与人争。因而被人称为“痴子”。吴承恩小时在市上玩,常被人呼为“吴痴子的儿子”。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埋下愤恨和反抗的***。他早就立志,好好读书,长大做官,光宗耀祖,改换门庭。现实粉碎了他的美梦,不得已只好读书自娱,愤嫉著书,发泄不平之气。

吴承恩壮年时代即开始创作他的名著《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创作这样一部***,必须熟练地掌握大量神话故事和写作技能,而吴承恩恰恰充分具备了这个条件。吴承恩的父亲是个质朴君子,无事即携领他的独生子遍游近郊的古寺丛林,常在其中俯仰徘徊。有时一边看着泥塑木雕的神像和红绿彩绘壁画,一边给吴承恩讲述优美神奇的民间故事,诸如龟山无支祈、龙窝大圣堂、龙兴寺旃檀佛像、十王堂的地府、老君殿的道士、雷神殿的雷神等等故事,使吴承恩从小即产生好听奇闻的习性。这种习性使得他后来搜集了大量的神话资料,以至他创作了百回八十万言的长篇巨著,并成为世界文坛上的瑰宝。他在《禹鼎志?序》中说:“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学社时,每偷阅市廛野言稗史,惧为父、师呵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闻益奇,迨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这说明他三十岁后即搜集了非常多的奇闻,并有了摹仿创作的打算了。他在《禹鼎志》创作完后曾经说过:“盖怪求余,非余求怪也。”也就是说,是神怪故事在推动他写作,而不是他搜索神怪故事再去写作的;在运用神怪故事写作上,他已进入了一个运用自如、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自由王国了。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是有许多有利条件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是一个古老的题材,从五代以来即逐渐被引入说话、戏剧中。到了吴承恩时代,人们可以读到《西游记》评话,听到艺人说这类故事,看到艺人搬演这类戏剧,这些都是取材的良好条件。但是这些话本、戏剧,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古拙,艺术性也不高。吴承恩没有简单地利用,而是加以再创造,“翻案挪移则用唐人***,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绘”,使得故事完全改观。因为吴承恩禀性“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以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寓以玩世不恭的情趣,嘲笑讽刺了阎君、龙王、玉帝、佛祖等一切“至高至尊”的神佛。第五回,当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时,孙公然不理,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这正是吴承恩本人功名失意的思想反映。

吴承恩当时并没有将《西游记》写完,他只写了前面的十几回。到了嘉靖二十九年被荐为岁贡生,入京求官,因而中断了他的写作。但是,他的这部分作品,当时即被传抄出去,并被书贾刊刻流传海内了。

嘉靖二十九年春天,吴承恩应贡进北京,在京住了六个月,并没有求到官,只被分到南京国子监读书。他在北京看到两件事:一是八月俺答兵围北京,他亲身经历了一场北京保卫战;二是淮安同乡好友张侃,因循例为丁汝夔事谏言被廷杖削职为民。他看到当时社会政治如此黑暗,发出“世味由来已备尝,鸥心宁复到鹓行”的感慨,于是,就在当年秋天匆匆忙忙地回家了。

回淮以后,他一半时间在南京国子监读书,一半时间来回于淮安家乡。这期间,他的爱子凤毛不幸夭拆,以后他就没有再生儿子,就将他表外孙丘度领在身边,精心课读培养,后来中了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嘉靖三十八年,他利用一个暑天,编了一本选词集《花草新编》,现在上海图书馆还收藏着这本书的残抄本。嘉靖四十年左右,他又娶了第二个夫人牛氏。吴承恩在南京国子监没有什么事做,只是和一些文人如何良俊、何良傅、文彭、文嘉、黄姬水、朱日藩等人饮酒赋诗而已。

嘉靖四十三年冬天,因为应在北京做吏部侍郎的好友李春芳的敦请,吴承恩第二次到北京去,希望铨选到一官半职,使其生活有所着落。这时他已年近六旬了,由于生活困窘而老母尚在,他只好遵母命、应友约进京去了。然而依然不很顺利,在北京耽了一年,第三年即嘉靖四十五年才得到一个长兴县丞的职务。虽然官不大,又远离家乡,他总算是做了官了,所以他还是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了。因为他文名早就扬出去了,许多人都知道他的文笔,他一到杭州,就被上司、缙绅请了去捉刀,撰了一篇篇书序、碑文、书启。到了长兴,人们羡慕他的书法,曾在一天之内请他书写了三通碑文。这三篇碑文石刻,至今还留在人间。这阶段,他个人的诗作也很多。但不久,因与上司不合,便拂袖离任回淮了。接着又被选补为“荆王府纪善”,可能又到那里做了一段时间的官。此后,他就一直在家,继续从事他的《西游记》的写作。

《西游记》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最后完成定稿的。

百回本《西游记》一经问世,立即受到人们的欢迎。当时人将它目(?)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后来又被人们列为我国古代***四部名著之一。自它产生以后,其他关于“西游”题材的***立即相形见绌,丧失存在价值;而百回本《西游记》则逐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书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生动,令人喜爱。尤其是孙悟空的形象已经作为英勇顽强、敢于藐视困难、敢于战斗的英雄的代表了。几百年来流传不衰,几乎妇孺皆知。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当时各种版本《西游记》都未署上吴承恩的名字,因此在很长的时间内不知道此书真正的作者就是他。他的著作权无端被元初道士丘处机所攘夺,直到“五四”以后,鲁迅先生才把这个问题纠正过来。现在,随着《西游记》的大量外译,吴承恩的名字已传遍了五洲四海。

吴承恩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长篇***《西游记》,其他方面都被掩映了。其实,吴承恩的诗歌艺术造诣也很深。他的诗清新可爱,富有强烈的人民性,例如《舟行》:“白鹭群翻隔浦风,斜阳遥映树重重。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是多么清新隽永啊!《夏日》诗云:“高堂美人不禁暑,冰簟湘廉梦秋雨;岂知寒燠运天功,为我黎民实禾黍。”这是劳动人民的心声。著名的《二郎搜山图歌》更是脍炙人口。吴承恩的诗出自胸臆,不剽拟古人,冲破七子笼罩当时文坛的迷雾,自成一家,是很不简单的。清人丁宴将他与冰壑老人、张虞山并提,称为明代淮安之鼎足,“谢华启秀各名一家”。陈文烛则将他与淮人陆贾、枚乘、匡衡、陈琳、、赵嘏、张耒相比拟,称他为“文潜以后,一人而已。”

公元1582年,也就是明万历十年,吴承恩年老多病,卒于淮安家中,终年七十七岁,葬于淮安城南二十里灌沟(今马甸乡二堡村)祖茔中。1982年在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之际,淮安县人民***拔款重修了他的陵墓,以迎接全国研究《西游记》的专家、学者,在他的家乡淮安召开有史以来的第一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曹雪芹(约1715 ~ 17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先世为***,很早就加入满洲旗籍,隶属满洲正

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家,《红楼梦》的作者。祖籍辽阳。祖先原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清朝建立后,曹家成为管理宫廷杂务的“内务府”成员。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之子曹玺(即雪芹曾祖父)开始,曹家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60多年。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职期间的织造府内。曹玺之妻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曹家与皇帝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出身贵族世家,经历了一个封建富豪家庭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代的豪华生活,使他熟悉了贵族大家庭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人情和世态。晚年的贫困潦倒,使他能够更清醒地、深刻地观察生活,看清剥削阶级的腐朽和罪恶。有了这样一个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再加上他的进步的思想意识,良好的艺术修养,认真的创作态度,正确的创作方法,才使他有可能创作出《红楼梦》这部公认为中国古典***创作高峰的杰作。全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大家都认为是高鹗续写。高鹗的续书虽然在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上与前80回有差异,但基本上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并使全书的故事完整无缺,得以在广大读者中间广泛流传。

谁有关于苏轼的详细生平

“别是一家”与“自是一家”——从李清照《论词》看苏轼豪放词(累死累活的考据结论)李清照在其《论词》中总结了前人词家创作上的优缺点,并指出了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特点及创作标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她认为,词之区别于诗,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自己的特色。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高雅 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陈下”,反对以俚词俗语入词。主张为词应像南唐君臣那样“尚文雅”,要有文人的清高情趣和格调。 二、典重 李清照不满贺铸作词“少典重:,认为作词应当端庄典雅,不宜轻佻为之。 三、浑成 李清照重视文学的整体性,批评张先、宋祁有佳句而无佳篇,“破碎何足名家”。认为词应有整体的意境,浑然一体。 四、协乐 李清照认为词要严格遵守五音六律及清浊轻重,反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作词不协音律,并讥其为“句读不葺之诗”。 五、铺叙 这是由于当时长调慢词盛行,故而李清照认为词要注意铺陈,不满晏几道多为小令而少铺叙。 六、故实 故实即运用典故,用典得当可以增加作品的典雅,充实作品的内涵,李清照批评秦观“少故实”,而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总的来说,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要维护词的艺术体性和文人词的传统风格,主张在内容与形式上既与诗有所区别,又不流于浅近卑俗,脱离市井坊曲的俚俗之词。而以上数条原则中,又以“协乐”问题最为突出,争论也最为激烈。李清照在《论词》开篇以李八郎的一段轶事表达了作者对词在音乐方面的艺术要求,认为“可歌”是词的最基本的特点。她反对苏轼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苏词“往往不协音律”。 的确,苏轼的词常常突破音乐的束缚,在词的双重属性之间偏重其文学属性。清人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言曰: “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又《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调则当是‘点’字断句,意则当是‘花’字断句。” 点明了东坡词的不合音律。然而,东坡虽亦自云不善歌,但其许多作品仍然是叶律可歌的。这一点从他部分词作的题序以及前人文献资料的记载中均可得到证实。那么,苏轼既然并非不通音律,他的词不能严格遵守音律的原因就在于他有意识地使词趋向文学化而非音乐化。宋赵令畤《侯鲭录》引黄鲁直云: “东坡居士曲,世所见者数百首,或谓于音律小不协。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缚不住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复齐漫录》引晁补之语: “东坡词,人谓多不协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 王灼《碧鸡漫志》云: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 可见,当时及后世的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了苏轼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把词从音乐的附属中解脱出来,使词既有能歌的特点,又与诗一样成为独立的文学体式,不为音律、曲调所驱使。在这一点上,与极力维护曲子词体式特征的李清照相左。 另一方面,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作词要求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词“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殊不知词自唐代以来,同时有两个系统,一为民间词,一为文人词。民间词以清光绪年间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数百首唐五代曲子词为代表,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近人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时说: “(敦煌曲子词)有边客游子之***,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言闺情及花柳者,上不及半。” 其中除缠绵悱恻的风格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如: 生查子 三尺龙泉剑,匣裹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枝金花箭。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定风波 工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罗。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间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剑器词 皇帝持刀强,一一上秦王。面贼勇勇勇,拟欲向前汤。心乎三五个,万人谁敢当?从家缘业重,终日事三郎。 菩萨蛮 枕边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些词作,有的词情壮烈,有的气势豪放,更有《菩萨蛮》直快袒露,与《上邪》异曲同工,充满了民歌情致。 而文人词作为另一个系统,约自盛唐始。黄升《花庵词选》以李白《忆秦娥》、《菩萨蛮》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中唐前后,文人填词之风渐开,许多文人创作了清新明朗的词章,如: 李白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张志和 渔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戴叔伦 调笑令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白居易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些词作,既继承了民歌明快舒朗的情趣,又带有浓厚的文人韵致,有的雄浑跌宕,有的爽朗潇洒,有的悲凉慷慨,有的悠然自得,与诗的风格并无明显分制。 晚唐温庭筠是第一个致力于填词的文人,他引晚唐绮丽婉媚的诗风入词,创作了许多风格绮靡的词。其时编辑的《花间集》就是以这种风格为主的。其中又以温庭筠的词作数量最多。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 “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 认为词是用于酒筵歌席间供歌妓演唱以资宴饮之欢的,主张词为艳科,应上承齐梁宫体,下附里巷倡风,亦即以绮靡冶荡为本。 晚唐五代乃至宋初的词人,多以婉约的词风为本,形成了文人词艳媚的风格特点,并将其视为词的正统,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一直延续后世,成为主流,从而影响了李清照的观点。 而苏轼却一反当时的传统,创作了与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风格迥异的词。他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强调词与诗的区别;而苏轼说他的词区别于柳永的婉约词,“自是一家”。他的词写来是供“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的,是“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而不是柳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胡寅《酒边词序》中说: “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好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很明显,苏轼的豪放词并没有依从当时词坛已将词的风格定位在婉约上的观念,而是直接继承了晚唐以前文人词的风格并加以发展,将词回归到诗词未分的阶段,正是时人所说的“以诗为词”。 更重要的是,苏轼还扩大了词的描写领域和抒情范围。除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绪的词作外,苏轼还创作了表现劳动者生活、抒发为国建功立业之***,以及感叹人生情怀、歌颂友人情谊等各种内容的作品,并将宋诗的“理趣”引入词中,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展示了他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使词走出了深闺小院,而境界更为开阔。 清人刘熙载云: “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 李清照及持有保守观念的人以婉约词为词之正宗,而斥苏词为变体,可知大谬不然。 附:李清照《论词》全文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文学常识搭配题目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一,书香世家

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苏轼的春秋对义则考了第一。殿试(皇帝亲自口试)时,他献上二十五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欧阳修当时对人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即 "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可见欧阳修当时拨摺后进的爱心。后来,苏轼及苏辙均拜欧阳修为师。

东坡在赴京考试以前,已经在家乡结了婚。苏轼母亲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苏家嘉佑四年,丧期已满,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长江水路赴京都。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谦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人选。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肤为子孙得两宰相。"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苏家两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们的亲苏洵也为此欣喜不已。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当于副知府。去上任时,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边的郑新门才依依不舍地与兄长分手道别。后来苏轼把当时所作的一首 《留别诗》收集在自编《东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这首诗是自己的处女作。

他在凤翔府判官任内的第二年春,由于很长时间不下雨,严重的旱灾使百姓们生活困难。后来奉上级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后来果然下雨了,于是就在扶风官舍的北边筑了一个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发的为这件事作了"喜雨亭记",并以轻快的笔调抒发了久旱得雨的喜悦心情。

三、反对变法

英宗继位以后,韩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爱护苏轼,其实有点妒忌他的才华,所以苏轼办事格外小心。为了应付山陵的需要,他编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顺渭水东下,可是水太浅,木筏便停滞住了,他非常着急,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才设法运出。后来又碰上西夏人侵,边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应军粮民食,十分的辛苦。

除了疲于工作,苏轼还得应付官场上的种种关系。由于之前所学的圣贤教诲与政治现实差距甚远,作为一位初任官职的热血青年,他感到无比的忧虑。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凤翔的任期届满后,苏轼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翌年他深爱的妻子死了(妻子王弗,是本乡贡进士的女儿,知书识礼,能诗能文,十六岁嫁给东坡,后来生下儿子苏迈,可惜红颜薄命,二十七岁就死了),不到一年,父亲也跟着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枢回到了故乡眉山。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满了丧期的苏轼离开故乡。翌年,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此时,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神宗为挽救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并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苏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能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的变法般地急于求利。所以他不断上书神宗,呈奏《议学校与贡举札子》、《谏买浙灯状》,后又上《上皇帝书》及《万言书》,但都未被神宗接受。苏轼因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旧法派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挤。甚至还有人诬告苏轼贩卖私盐。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岁的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并且他也不愿意陷人宗派斗争的旋涡中,便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但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和挫败感。

杭州是个风景秀丽之地,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他在此地不但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以诗人的身份,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从此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许多烩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 《超然台记》、《水调歌头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四,漂泊流离

苏轼后来被调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有一天,突然闯进一位朝廷钦差,不容分说便把他捉拿进京,原来是一群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为了讨好王安石,便指称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并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人狱中,这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

苏轼在杭州作通判时的确作了不少诗讽刺新法,譬如《山村五绝》的第四首:"杖黎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首诗就是讽刺青苗法的执行不力,官吏强迫农民借钱,然后又在当地开设、妓院,把钱捞回来的丑恶行径。但这毕竟是诗,本不应构成罪状,但是围绕新法所进行的严肃的政治斗争己演变成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苏轼的诗得罪了那些青云直上的新贵,就难免获罪。

对苏轼的审问进行了一百多天,苏轼的政敌李定等人,千方百计罗织罪名,妄图把苏轼置于死地,他们的卑鄙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除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苏轼祈福外,前太子少师(太子的老师)张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镇 替他上疏求情,于是情势缓和下来。再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又有生病的曹太后(神宗祖母)为他说情,最后只定了苏轼 "讥讽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苏轼终于免于一死。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刚到黄州,生活困难、没有薪傣,连住的地方都成问题。后来,只好暂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饭,一家大小靠仅剩的钱节俭过活。老友马正卿实在看不过去,替他请得可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耕种、造屋。他汗流陕背地在东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则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由于苏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所以便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赞扬这东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须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东坡看做是自己个性的象征。辛苦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其名为 "东坡雪堂",从此自号 "东坡居士"。

苏轼在经过了此次的文字狱冲击后,胸中郁积着无数要说的话,他虽然一直压抑自己的***,不想再写诗惹祸,但创作的***岂是能压抑住的?他一面在诗中倾诉自己的冤屈与不平,一面又在张罗日常茶饭的生活中寻找淡泊自得的喜悦,以保持心理平衡。一有空,他就到处寻幽访胜,悠闲度日。这段期间对苏轼而言,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原因有二:一、在这些年中,他刻苦读书,因而在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二、由于 "乌台诗案"给他打击很大,从而他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写了不少与修养有关的文章,如 《前赤壁赋》,即在探讨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除上述《前赤壁赋》外,他还作了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作品,来阐发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此时的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达到了顶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则上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邑、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有天真烂漫之趣。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遇到当年政敌王安石,两人谈得很投机,这时的东坡对王安石仍不客气,亲切地责备王安石不该连年在西方用兵,又在东南造成大刑狱,而违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风。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已经历尽沧桑,胸襟也开阔多了,不但不见怪,反而对别人说:"真不晓得再过儿百年,才能出现像东坡这样的人物!"

五、政事艰难

元丰七年,苏轼四十九岁时,宋神宗为他恢复名誉,任为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仅十余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这年腊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大力推行新法的神宗在位十九年后崩逝,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大力提拨旧派人物,东坡奉召还朝,太后命坐赐茶,又撒御前金莲烛台送他回院。由于太后废除新法,政局的情势开始逆转,原为***中枢的新法派群臣被排斥。司马光等昔日的重臣们又得以重新执政。后世史家称之为 "元枯更化",旧法派继续当权执政。

第二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语,同时兼任侍读。苏轼迸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人京以后,苏轼发现实施了十几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经有相当的成果,司马光上台后,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废止,他有点不以为然。东坡本来也是反对新政的健将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张,是对事不对人的,现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进一步的交情,对新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态度自然有所改变。他认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力劝司马光***用,司马光坚决不肯。这样一来,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也并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成为夹缝里的人物,两面都不讨好。

这年九月,旧法派的领袖司马光去世,使得旧法派四分五裂,陷人了丑陋的派阀之争。集宋朝理学之大成的程颐领导的洛党相苏轼等人的蜀党势不两立,朔党夹杂其间,也纠缠不清,派阀之争愈演愈烈,甚至涉及到对私事的诽谤。

元枯四年,苏轼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便请调转任杭州叶知事,上任时,杭州人焚香列队欢迎,不料苏轼刚到任就遇到严重的天灾和病害。后来,他在此地修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医院。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与白居易的白堤齐名的西湖苏堤。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是遭到作风激进的朔党的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而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扬州市)知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这是苏轼从政以来的最高职位。

六、诗人之死

苏轼的职位越升越高,而对立的党派对他的攻击也愈演愈烈,甚至有人对其以前的文字狱(即乌台诗案)大作文章。郁郁寡欢的苏拭请奏调任江南之地,但末获批准。元枯八年九月,苏轼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同月,高太后崩逝,"元佑更化"也随之宣告结束了。

元佑八年九月,十八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推行其父神宗所主张的新法。***又转移到吕惠卿等新法派人士的手里,于是又对旧法派展开了严酷的弹劾。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五十九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义受命流放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得靠自己种。可是苏轼这一辈子对磨难早就习惯了,他对这一切安之若素。他有两句诗写道:"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即使身处遭人唾弃的岭外之地,也不因此而丧志,仍旧悠然地过着清贫的生活。 不料京城朝廷的奸人仍不肯罢休,再度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他。这次苏轼竟被放逐到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儋州。儋州在海南岛,是一个人迹罕至,瘴疬丛生之地。而苏辙当时则被贬在雷州,两地间隔着海峡,两人要分手时,苏轼还打趣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到了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为了糊□,他连酒器都卖掉了。可是他没忘了读书,这一段时间他最爱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他还常常带上个大酒瓢,在田野里边唱边走,作诗自娱。他还结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闲了就去串门,跟野老饮酒聊天,还常常给乡邻看病开方。苏轼晚年流放海外的岁月很艰苦,但他仍然超然洒脱,并自得其乐。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后向氏摄政,试图促成新旧两派的和解。五月,苏轼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并被提举为成都玉局观。在自惠州后七年的流放生活中,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虽然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垂暮之年的他依然乐观开朗、富有朝气。苏轼六月渡过琼州海峡返北,月在悍江边时,他吟诵道:"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

百姓并没有忘记这位大诗人。苏轼北还,经过润州、前往常州时,运河两岸拥满了成千上万的百姓,他们随船前行,争着要看看这位久经磨难的大诗人的风***。然而,此时的苏轼因旅途劳顿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死时六十六岁。

如何理解李清照别是一家与苏轼自是一家词学观

1. 求一份文学常识选择题试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B )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归有光---唐宋派)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 D.马克·吐温和欧·享利都擅长写讽刺***。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磅》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2.下列作家与他们的字、号、谥号、别称一一对应有误的一组是 ( C ) A.李白—青莲居士 欧阳修—六一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B.杜甫—子美 柳宗元—子厚 苏轼—子瞻 C.范仲淹—文正 陆游—放翁 柳宗元—柳泉居士 (蒲松龄号“柳泉居士”) D.陶渊明—五柳先生 韩愈—昌黎先生 李清照—易安居士 3.下面作品、作者、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墙头马上》—白朴—元代 《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俄国 B.《文心雕龙》—刘勰— 唐代 《巴黎圣母院》—雨果—法国 (南北朝) C.《人间词话》— 顾炎武 —清代 《羊脂球》—莫泊桑—法国 (王国维) D.《长恨歌》—白居易—唐代 《悭吝人》—莫里哀— 英国 (法国)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B ) A.《促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著名文学家。

B.《 序》的作者是孙文,字中山,别号逸仙。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文,字德明,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因此而来) C.《柳敬亭传》的作者是黄宗羲,世称梨洲先生,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D.《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平原君是赵国公子赵胜的封号。除他以外,战国四君子中的其他三位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5.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B ) A.曹禺、夏衍、田汉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日出》《上海屋檐下》《关汉卿》。 B.艾青、李季、臧克家三位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分别是《王贵与李香香》《有的人》《大堰河—我的保姆》。

(顺序:《大》《王》《有》) C.《荔枝蜜》《小桔灯》《雄关赋》分别是著名作家杨朔、冰心、峻青的作品 D.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都是著名的***。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被称作前四史,它们与《资治通鉴》一样都是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的组成部分。

(《资》不属于“二十四史”) B.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它与《水浒传》、《西游记》等书都是古典白话***的典范。(《三》是历史***的典范,不是古典白话***的典范) C.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成为诗体名称,宋元以后有时将词、曲也称为乐府。

D.与汤显祖生活年代基本相同的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很多,如《哈姆雷特》、《***商人》、《伪君子》等。(《伪》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里哀) 7.下面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汉宫秋》—马致远—元代 《草叶集》—惠特曼—英国 (美国) B.《喻世明言》—凌蒙初—明代 《浮士德》—歌德—德国 (冯梦龙) C.《秋》—巴金—现代 《钦差大臣》—屠格涅夫—俄国 (果戈理) D.《围墙》—钱钟书—现代 《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苏联 8.下列作品、体裁、作家(或编撰者)、朝代(或国别)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搜神记》—***—干宝—晋代; 《琵琶记》—戏剧—高则诚—明代 B.《红烛》—诗歌—闻一多—现代; 《东方》—***—魏巍—当代 C.《上尉的女儿》—诗歌—普希金—俄国; 《包法利夫人》—***—福楼拜—法国 (***) D.《海的女儿》—童话—安徒生—丹麦; 《玩偶之家》—戏剧—易卜生—挪威 9.对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曹禺、原名万家宝,我国著名的戏剧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虎符》《北京人》等。

(《虎符》—郭沫若) B.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郑***的《赵氏孤儿》。(纪君祥) C.“风雅”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儒家诗论把“风”“雅”列为“诗经六义”的两类。

D.雨果是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动的领袖和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幻灭》《九三年》等。 (《幻灭》—茅盾) 10.下面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离骚》—屈原—春秋 《高老头》—法国—巴尔扎克 (战国) B.《喻世明言》—冯梦龙—明朝;《堂吉诃德》—塞万提斯—挪威 (西班牙) C.《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俄国 D.《长生殿》—孔尚任—清代; 《***商人》—莎士比亚—英国 (洪升) 11.文。

2. 急需30个文学常识题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唯一的长篇抒情散文。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18、《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19、《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组无名氏的短诗,它是对乐府民歌的发展,标志着五言诗技巧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20、汉末建安时期,一批文人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人们称为“ 建安风骨”。

21、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称“三曹”。 2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

23、蔡琰,字文姬,是建安时期的女诗人。她的五言《悲愤诗》表现汉末政治所造成的人民的疾苦。

24、阮籍是正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有五言诗八十二首,总名为《咏怀诗》。 25、陶渊明,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大诗人。

他的诗表现田园恬淡宁静的生活情景,被人们称为“田园诗人”。 26、陶渊明较晚时期所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着他思想和艺术的新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

27、抒情长诗《西洲曲》代表了南朝(公元420——589年)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2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诗句,描写了北方大草原的风光。

29、《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描写了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动人故事。 30、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31、干宝的《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的代表。 30、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是纪录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人物言行和趣事的小品文,生动活泼,文笔简洁。

3. 急需100条文学常识

楼上的,什么时候公布答案。

我翘首等待哦,谢谢!下面的语文常识,感觉不错。共享 语文常识(一)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位女词人是:李清照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 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 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 夏 商 周 23. >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 三王: 夏禹 商汤 周公 25. 三山: 蓬莱 方丈 瀛洲 26. 三教: 儒 释 道 27. 三公: 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28. 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 松 竹 梅 32. 三辅: 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 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 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6. 三言: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9.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 幻灭 动摇 追求 农村三部曲: 春蚕 秋收 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 雷 电 雨 “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 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 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语文常识(二)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 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 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 两篇 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 奥德赛 16. 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17. 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品德 辞令 仪态 女工 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

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 群为臣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 六婆:媒婆 师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药婆 接生婆 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农 五帝:黄帝 颛琐 帝喾 尧 舜 2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 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23.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 2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2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9.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 30.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 三国:魏 蜀 吴 31.三秦:雍王(西) 塞王(东) 瞿王(陕西北) 32.三。

4. 一个文学常识题目,

选C。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5.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nb

A

试题分析:B.《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C.《 湖心亭看雪 》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D. 《雷电颂》是五幕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作者郭沫若,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文学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学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而掌握更多的文学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所以,多多储备积累,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引用和运用文学常识,使得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学精华融进自己的血液之中,成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

苏轼自是一家理论和李清照别是一家理论的异同

“别是一家”与“自是一家”——从李清照《论词》看苏轼豪放词(累死累活的考据结论)李清照在其《论词》中总结了前人词家创作上的优缺点,并指出了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特点及创作标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她认为,词之区别于诗,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自己的特色。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高雅 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陈下”,反对以俚词俗语入词。主张为词应像南唐君臣那样“尚文雅”,要有文人的清高情趣和格调。 二、典重 李清照不满贺铸作词“少典重:,认为作词应当端庄典雅,不宜轻佻为之。 三、浑成 李清照重视文学的整体性,批评张先、宋祁有佳句而无佳篇,“破碎何足名家”。认为词应有整体的意境,浑然一体。 四、协乐 李清照认为词要严格遵守五音六律及清浊轻重,反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作词不协音律,并讥其为“句读不葺之诗”。 五、铺叙 这是由于当时长调慢词盛行,故而李清照认为词要注意铺陈,不满晏几道多为小令而少铺叙。 六、故实 故实即运用典故,用典得当可以增加作品的典雅,充实作品的内涵,李清照批评秦观“少故实”,而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总的来说,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要维护词的艺术体性和文人词的传统风格,主张在内容与形式上既与诗有所区别,又不流于浅近卑俗,脱离市井坊曲的俚俗之词。而以上数条原则中,又以“协乐”问题最为突出,争论也最为激烈。李清照在《论词》开篇以李八郎的一段轶事表达了作者对词在音乐方面的艺术要求,认为“可歌”是词的最基本的特点。她反对苏轼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苏词“往往不协音律”。 的确,苏轼的词常常突破音乐的束缚,在词的双重属性之间偏重其文学属性。清人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言曰: “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又《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调则当是‘点’字断句,意则当是‘花’字断句。” 点明了东坡词的不合音律。然而,东坡虽亦自云不善歌,但其许多作品仍然是叶律可歌的。这一点从他部分词作的题序以及前人文献资料的记载中均可得到证实。那么,苏轼既然并非不通音律,他的词不能严格遵守音律的原因就在于他有意识地使词趋向文学化而非音乐化。宋赵令畤《侯鲭录》引黄鲁直云: “东坡居士曲,世所见者数百首,或谓于音律小不协。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缚不住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复齐漫录》引晁补之语: “东坡词,人谓多不协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 王灼《碧鸡漫志》云: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 可见,当时及后世的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了苏轼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把词从音乐的附属中解脱出来,使词既有能歌的特点,又与诗一样成为独立的文学体式,不为音律、曲调所驱使。在这一点上,与极力维护曲子词体式特征的李清照相左。 另一方面,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作词要求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词“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殊不知词自唐代以来,同时有两个系统,一为民间词,一为文人词。民间词以清光绪年间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数百首唐五代曲子词为代表,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近人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时说: “(敦煌曲子词)有边客游子之***,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言闺情及花柳者,上不及半。” 其中除缠绵悱恻的风格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如: 生查子 三尺龙泉剑,匣裹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枝金花箭。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定风波 工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罗。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间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剑器词 皇帝持刀强,一一上秦王。面贼勇勇勇,拟欲向前汤。心乎三五个,万人谁敢当?从家缘业重,终日事三郎。 菩萨蛮 枕边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些词作,有的词情壮烈,有的气势豪放,更有《菩萨蛮》直快袒露,与《上邪》异曲同工,充满了民歌情致。 而文人词作为另一个系统,约自盛唐始。黄升《花庵词选》以李白《忆秦娥》、《菩萨蛮》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中唐前后,文人填词之风渐开,许多文人创作了清新明朗的词章,如: 李白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张志和 渔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戴叔伦 调笑令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白居易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些词作,既继承了民歌明快舒朗的情趣,又带有浓厚的文人韵致,有的雄浑跌宕,有的爽朗潇洒,有的悲凉慷慨,有的悠然自得,与诗的风格并无明显分制。 晚唐温庭筠是第一个致力于填词的文人,他引晚唐绮丽婉媚的诗风入词,创作了许多风格绮靡的词。其时编辑的《花间集》就是以这种风格为主的。其中又以温庭筠的词作数量最多。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 “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 认为词是用于酒筵歌席间供歌妓演唱以资宴饮之欢的,主张词为艳科,应上承齐梁宫体,下附里巷倡风,亦即以绮靡冶荡为本。 晚唐五代乃至宋初的词人,多以婉约的词风为本,形成了文人词艳媚的风格特点,并将其视为词的正统,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一直延续后世,成为主流,从而影响了李清照的观点。 而苏轼却一反当时的传统,创作了与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风格迥异的词。他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强调词与诗的区别;而苏轼说他的词区别于柳永的婉约词,“自是一家”。他的词写来是供“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的,是“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而不是柳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胡寅《酒边词序》中说: “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好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很明显,苏轼的豪放词并没有依从当时词坛已将词的风格定位在婉约上的观念,而是直接继承了晚唐以前文人词的风格并加以发展,将词回归到诗词未分的阶段,正是时人所说的“以诗为词”。 更重要的是,苏轼还扩大了词的描写领域和抒情范围。除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绪的词作外,苏轼还创作了表现劳动者生活、抒发为国建功立业之***,以及感叹人生情怀、歌颂友人情谊等各种内容的作品,并将宋诗的“理趣”引入词中,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展示了他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使词走出了深闺小院,而境界更为开阔。 清人刘熙载云: “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 李清照及持有保守观念的人以婉约词为词之正宗,而斥苏词为变体,可知大谬不然。 附:李清照《论词》全文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老舍的《茶馆》结局是怎样的?

个人理解,“同”在于他们都有成名的代表作,并且风格鲜明,具备独到的文学特色,都能成代表人物,所以说都有一家理论。“异”在于苏轼的代表作是大气的、洒脱的的风格,抒发的也是古人常常或正统的声音,如生命、怀古、命运等等!但李清照不同,李的风格比较诡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按套路出牌,所以说“别是”

这句话不存在贬低前后,但个人更喜欢苏轼,苏轼的阅历更为丰富,走过很多路,即使再憋屈也很洒脱!

小刘麻子 :报告处长,老裕泰开了六十多年,九城闻名,地点也好,借着这个老字号,作我们的一个据点,一定成功!我打算照旧卖茶,派(指)小丁宝和小心眼作招待。有我在这儿监视着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一定能够得到大量的情报!

小刘麻子 :王掌柜!老掌柜!我爸爸的老朋友,老大爷!报告处长,他也不是怎么上了吊,吊死啦!

《茶楼》中裕泰茶楼的结局是被小刘麻子与沈处长准备改为情报站。而老板王利发的结局是上吊***了。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

老舍的《茶馆》里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第一幕,戊戌变法后的清末,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但贴在各处墙上的“莫谈国事”的纸条则隐约地透露出重大变动。庞太监在刘麻子的拉拢下买了一个乡下小丫头康顺子做老婆,而秦仲义踌躇满志地准备实业救国。

第二幕,军阀混战时期,战乱使得京城茶馆难以为继,老字号“裕泰”也是苦苦支撑。为了避免被淘汰,王利发将茶馆后部改成了公寓。但兵痞横行,饥民遍地,本分经营的茶馆日见萧条,说媒拉纤的刘麻子却又做了件说合起两个逃兵娶了一个老婆的缺德事。

第三幕,抗战后的国统时期,裕泰茶馆历经磨难更显破败了,但在流氓地痞眼里仍是块肥肉。小刘麻子觊觎茶馆想据为己有;王利发看老店无法支撑,让儿子、媳妇一家人和康顺子一起去找游击队,他自己则与秦仲仪、常四爷一起为自己的命运悼亡。

最后说下茶馆写作的背景和我的读后感:

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老舍写《茶馆》,本来是一个4幕6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一直写到解放前夕,戏里的主要人物是兄弟3人。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艺,读给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征求意见。曹禺他们感觉,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1幕第2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戏,觉得应当以这场戏作基础,另起炉灶,写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老舍挺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表示:3个月后交剧本!而老舍在期限完成了这一部出色的作品。院长曹禺看完后盛赞老舍“举重若轻”,老舍在谈到这部作品创作的时候也颇为自得,认为“有了新的尝试”。

我们来看作品,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台词非常到位,从中能感受到老北京的京片子口音,而台词到位了,人物就鲜活的呈现出来, 在这部话剧中的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大就造成了创作难度大,而老舍在构造该剧中主要人物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使全剧有了连贯性,每个人物又都扮演者自己的故事,同时与自己所处时代紧密关联,出色的台词加上巧妙的手法使这部话题非常的成功。

以上就是茶馆的结局和故事概况,欢迎大家评论区评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