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什么意思,人无众寡,事无大小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7-02 0
  1. 曾国藩读书的名言
  2. 请帮忙将《曾国藩的四条遗嘱》译成白话文,谢谢。
  3. 一日慎独而心安原文翻译
  4. 历史上对曾国藩的评价
  5. 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有四大法则)

曾国藩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晚清时期的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的一生充满着***色彩,一生中的经验与话语给了后人很多帮助。上期我们介绍了曾国藩语录的前200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后200句吧。

201、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202、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什么意思,人无众寡,事无大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03、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两个人动气,就成了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204、思与学不可偏废。

205、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206、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207、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208、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209、人不可无缺陷。

210、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211、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212、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213、知足天地宽。

214、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215、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216、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217、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218、家和则福自生。

219、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220、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221、心至苦,事至盛也 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222、人不可无缺陷。

223、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224、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225、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226、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227、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228、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229、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230、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231、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232、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233、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234、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235、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236、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237、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238、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239、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240、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24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42、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243、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244、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245、邪正看眼鼻,真***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246、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247、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248、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249、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250、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251、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252、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253、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254、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255、死生早已置之度外。

256、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257、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258、***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259、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260、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261、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262、有其功,必有其效。

263、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2、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265、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266、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267、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268、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269、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270、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271、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272、凡事豫则立。

273、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274、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75、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276、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277、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278、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279、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280、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281、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282、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283、好谈己长只是浅。

284、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285、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286、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287、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288、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289、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290、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291、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

292、***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293、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294、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295、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296、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2***、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298、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299、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300、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301、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302、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303、易摇而难定,易昏而难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则定而明。

304、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305、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306、隘路打胜仗,全在头敌。

307、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308、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309、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310、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311、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312、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313、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314、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315、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316、日静养,节嗜欲,慎饮食,寡思虑。

317、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318、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319、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320、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321、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322、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323、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324、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325、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326、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327、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

328、学者不可不通世务。

329、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330、无好小利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331、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332、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333、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334、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335、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336、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337、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338、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339、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340、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341、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342、人亦不可闲惯,闲惯则些小事便不可耐。

343、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344、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345、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346、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347、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348、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349、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350、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351、凡事豫则立。

352、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353、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354、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355、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356、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357、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358、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359、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360、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361、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362、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363、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3、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365、小仁者,大仁之贼。

366、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367、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368、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369、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370、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371、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372、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373、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374、信***,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375、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376、“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家勤则兴,人勤则健”。“侍亲以得欢为本”。

377、家和则福自生。

378、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379、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380、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381、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矝,矝则不长。尤人不如尤己,如圆不如好方。用晦则天下莫与汝争智,谦则天下莫与汝争强。多言者老氏所戒,欲纳者仲尼所臧。妄动有悔,何如静而勿动?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吾见进而不己者败,未见退而自足者亡。为善则游君子之域,为恶则入小人之乡。

382、特患业之不精耳。

383、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384、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385、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386、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387、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388、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389、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390、处事宜决断。

391、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392、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393、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394、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395、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396、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3***、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398、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399、思与学不可偏废。

400、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曾国藩读书的名言

《曾氏家训》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儿当以懦弱无能为耻。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韧。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尘要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惠要容得。

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过俭则吝,过让则卑。太过客套,被人看扁。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相人识人,奥妙甚多,复杂得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关键在于相者识者的阅历。

歌诀如下:邪正看眼鼻,真***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

作文与做官司并不是回事,作文以见深识闳为佳,立论即便尖刻,偏颇点亦无妨,因为不至于伤害到某个人,也不去指望它立即了收到实效,只要自圆其说,便是理论。

运笔为斤,自成大匠。做官则不同,世事纷繁,人心不一,官场复杂,尤为精妙,识见固然要闳深,行事更需委婉,曲曲折折,迂回而进。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迈出不可逞才使气只求一时痛快。历史上有文坛泰斗,官场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者,盖因不识此中差别耳。

世上之人,其聪明才力相差都不太远,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于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别生异人。自三代以后,论强弱不论仁暴,论形势不论德泽,譬如诸葛亮辅蜀,尽忠尽力民心拥护,而卒不能复已绝之炎刘。

金哀宗在汴,求治颇切,而终不能抗方张之强鞑,人所见不能甚远,既未可以一言而决其必冒,亦不得一事而许其不覆。小事以速办见长,大事由以草率而致误,此皆取巧手腕。

曾国藩遗嘱“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

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八字: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请帮忙将《曾国藩的四条遗嘱》译成白话文,谢谢。

晚清重臣曾国藩,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修养功夫博大精深,说过的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都很值得我们与体会。下面是我整理了曾国藩关于读书的名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关于读书的名言经典篇

1. 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2.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3. 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4. 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5.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6.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7. 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8. 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9. 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10.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曾国藩关于读书的名言精选篇

1. 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2.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3.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4.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5. 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6.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7.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8. 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9. 集众人之私成天下之公。

10.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11. 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你有多优秀。

12. 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13. 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14.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矝,矝则不长。尤人不如尤己,如圆不如好方。用晦则天下莫与汝争智,谦则天下莫与汝争强。多言者老氏所戒,欲纳者仲尼所臧。妄动有悔,何如静而勿动?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吾见进而不己者败,未见退而自足者亡。为善则游君子之域,为恶则入小人之乡。

15. 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16. 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17.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18. 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19. 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20. 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曾国藩关于读书的名言热门篇

1.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2.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3. 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4.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5.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6.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7. 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8. 邪正看眼鼻,真***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9. 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10.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11. 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12. 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13. 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的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者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

14. 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15. 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16. 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17. 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18. 人生莫惧少年贫。

19.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20.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21.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22.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23.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24.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25. 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26. “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27.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28. 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29. 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30.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一日慎独而心安原文翻译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曾国藩(1811-1872),湖南双峰县(原属湘乡县)荷叶乡人,清末著名中兴名臣,谥文正。虽然他以儒为归,但他与佛教也有密切的关系。他一生不立门户,兼收并蓄,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这就是他超出常人的一个重要地方,为他人格修养的圆满完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搜集了曾国藩与佛教有关的一些史料,分析曾国藩与佛教思想的关系,以供学术界和佛教界参考。

一、参禅悟道,儒释互融

从曾国藩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曾国藩虽然没有系统地通读佛家经典,却常与僧家往来,并对禅宗独有领悟。随便摘录他下面几句诗,可以看出是很有禅意的。

橐驼对坐不相管,两家各有无言禅。

开图对此好溪山,万重云水一僧闲,

清辉照我尘里颜。躯体谅非百年物,

梦魂倏在千山里。我怀峨嵋老尊宿,

翱翔人间如凤鸾。两般妙境知音寡,

它日曹溪付与谁?更向禅宗参玉版,

花猪竹鼠肯分否?

拈花参妙谛,惟神功能发能收。

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由来忠孝易通神,忉利花曼识后身。石烂海枯终有尽,生天成佛岂无人?

曾国藩对禅宗的体悟,是因为他努力参禅修定的结果。禅即是入静,对外界不动心。在曾国藩的日记中多处记载他焚香***以及心得,道光22年10月27日记载:“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 为了入静,他戒烟、戒棋、戒多言、戒房闼不敬等等,“一日三省,慎之慎之!”从各个方面约束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定力。他把***作为每日的必修功课,并放在首要位置。道光22年12月初8所立课程“ ***”一条写道:“每日不拘何时,***半时, 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他体会到要真正入静,就要抛弃一切私心杂念,“然心有私著,无著则静矣,抑亦诚矣。”(道光22年11月19日)他不断反省自己,“余今闷损至此,盖周身皆私意私欲缠扰矣,尚何以自拔哉!立志今日自新,重起炉冶,痛与血战一番。”(道光23年2月26日)

曾国藩认为儒佛两家,可以相通相融。他在《纪氏嘉言序》中说:“浮屠警世之功与吾儒相同,亦未厚贬而概以不然屏之者。”他说纪氏《阅微草堂笔记》录鬼怪明因果,“其大旨归于劝善惩恶”,故释氏之说有益于世。他自己一生更是信奉因果报应,家书中说:“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即不能马上看到),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同治9年6月初4将赴天津示二子)因为曾国藩确信佛教有益于净化人心,所以劝善佛书,曾国藩常常助印结缘,家信说:“《关帝觉世经》刷五百张,须公车回南,乃可付回,《阴骘文》、《感应篇》亦须公车回南去乃可带。”曾国藩自己也经常抄写佛经,例如道光23年初8日记:“写《心经》一本。”初10又记写《心经》一册。

曾国藩常与僧家来往,例如他在京期间,经常出入寺庙, 道光21年12月初8日记:“招同郭雨三、陈岱云、仓少坪往法源寺吃腊八粥”,道光23年11月12日日记:“至大佛寺看大观音,又见北齐碑、宋碑各一遍。”

曾国藩还相信诚能感神,其儿在京患病,欧阳夫人许愿装修观音全身,后病情好转甚快,曾国藩立即写信致家中祖父:“甲三病时,孙妇曾跪许装修家中***菩萨全身,伏求家中今年酬愿。又言西冲有寿佛神像,祖母曾叩许装修,亦系为甲三而许,亦求今年酬谢了愿。”(道光21年6月29日禀祖父)

本来佛事超荐,并不是佛教的主要内容,至于后来世俗化,更与佛法相隔离。但为孝先辈,曾国藩对佛事也以诚待之。他写信要诸弟为十舅作佛事,说:“十舅虽死,兄意犹当恤其妻子,且从俗为之延僧如所谓道场者,以慰逝者之魂而尽吾不忍死其舅之心,我弟我弟,以为可乎!”(道光24年3月20日致弟)他认为作了佛事即是吉祥,家信说:“祖父佛会,既于十月初办过,则父母叔父四位大人现已即吉,余恐尚未除服,故昨父亲生日,外未宴客,仅内有女客二席,十一我四十晋一,则并女客而无之。”(咸丰元年10月12日致诸弟)

曾国藩后改名为曾涤生,也是受明朝大居士袁了凡启发而成。日记说:“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意:‘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道光20年4月22日)

但是,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有三不信,即不信地仙,不信僧道,不信医药。曾国藩也多次写信嘱托后辈要尊祖训,这是为了区别圣人正法与世间邪法,因为后世***僧道太多,使人上当受骗者不少,极大地弯曲了佛教的本来形象。

二、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佛教推崇非暴力主义精神,把戒杀放在最主要的地位。曾国藩对佛教戒杀止暴之旨深有领会,其心仁慈,不忍杀生,不仅不忍杀生,连观杀亦斥之为仁心丧尽。日记:“讹言是日某武臣拟斩立决,人邀同往西市观,欣然乐从,仁心丧尽,此时悔之而不速反,徘徊良久,始归。旷日荒谬至此,尚得为人乎!”(道光21年12月16日)他饮食清淡,且好素食,“早饭白饭一碗不沾菜”(《曾昭棉年谱》)。他在家信中写道:“吾近夜饭不用荤”,“星冈公好于日入时手摘鲜蔬,以供夜餐。吾当时侍食,实觉津津有味。”"后辈则夜饭不荤,专食蔬而不用肉汤,亦养生之宜,崇俭之道也。”(同治4年闰5月19日字谕纪鸿)他还按欧阳夫人之意,把每年四天观音斋作为家规留传后辈。

曾宝荪《我的家世》回忆说:“我们家每年吃素四天观音斋即是2月19,6月19,9月19又诸天斋一日,即于12月24日,这几天全家都吃斋,听说是文正(曾国藩)夫人许的愿,我祖母就恪尊了。”

但是,曾国藩带兵打仗,是事实,又应作何解释呢?举个例子,有船出海,有一恶人阴谋在人们熟睡后,杀死大家,抢劫财宝,其中有一人发觉,将其击毙,此人是否要称刽子手呢?君子,只为救人,用杀为止杀,用暴为止暴。关键处要看他的目的如何,是否为解救大多数人,是否和天下民心相应。曾国藩以救天下为己任,以忠诚倡天下,其一出山,众附归之。若他不是以慈悲心感动天下,何能以一在籍侍郎的身份带兵打仗?因其带兵,非为己也,而为国也。说:“吾以为使曾文正公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彼惟以天性之极纯厚也,故虽行破坏焉可也;惟以修行之极严谨也,故虽用权变焉可也。彼其事业之成,有所以自养者在也,彼其能率厉群贤,以图事业之成,有所以字之人且善导人也。”(《饮冰室文集》论私德)曾国藩初募湘军时,“山野材智之士感其诚,莫不往见,***皆以曾公可与言事。”(《清史稿》曾国藩传)军队所到之处广受百姓欢迎,“岸上百姓焚香于辫顶,跪岸上欢迎,呼各勇为青天大人。”(咸丰4年闰7月14日致弟)当时绿营、八旗一击即溃,而曾公军士虽不多,却都是血性之勇,以一当十,以几万人打败太平军几十万人,不能不是战争史上的奇迹。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以天下为公,以忠诚倡天下,正如曾国藩说:

"君子之道,莫大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难,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欤!”(蔡锷编《曾左兵法十三篇》)

尽管如此,曾国藩仍以为悔,他在咸丰十年初十的家信中说:“吾辈不幸生于乱世,又不幸带兵,日以为事,可为寒心,惟时时存一爱民之念,庶几留心田以饭子孙耳!”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八又在家信中说:“吾家兄弟带兵,以为业,择术已自不慎,惟于禁止扰民,解散胁从,保全乡官三端下功夫,庶几于之中寓止暴之意。”因此曾国藩提出兵气以哀为主,说:“兵者,阴事也,哀戚之意如临亲丧,肃敬之心如承大祭,庶为近之。今以牛羊犬豕而就屠烹,见其悲啼于割剥之顷,宛转于刀俎之间,仁者将有所不忍,况已人命为浪博轻掷之物,无论其败丧也,即使幸胜,而死伤相望,断头洞胸,折臂失足,血肉狼籍,日陈于前,哀矜之不遑,喜于何有?故军中不宜有欢欣之象。”如此之言,出自肺腑,良苦用心,使人感叹。有谁明白这样的救世苦衷呢?胡林翼总结得好:

"世变日移,人心日趋于伪,优容实以酿祸,姑息非以明恩。居今日而为政,非用霹雳手段,不能显菩萨心肠。害马既去,伏龙不惊,则法立知恩。吾辈任事,尽吾义分之所能为,以求衷诸理之至是,不必故拂手人情,而任劳任怨,究无容其瞻顾之思。”(蔡锷编《曾左兵法十三篇》)

"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正好概括曾国藩当时的救世苦衷。

三、克己奉公,回归本源

曾国藩与佛教的关系归结到一点就是他实践了大乘菩萨的入世精神,他一生克己奉公,矢志不渝地寻归宇宙的本源。曾国藩说:“常人者……气质拘之,习染蔽之,好不当则贼仁,恶不当则义,贼者日盛,本性日微,盖学问之事自此兴也。学者何?复性而已矣。”(传忠书局·曾集·书札·卷一)人被欲念覆蔽而失其本性,必复性才能归大本。今人舍本求末,故圣人之说仅仅成为一种学问。如何复性呢?胡林翼说:“圣人仙佛英雄,无不以济人济物为本,无不以损己利人为正道。”(蔡锷编《曾左兵法十三篇》)曾国藩说:“福民实为福己,祸民实为祸己。”(《王翰城刺史五十寿序》)佛教菩萨为“菩提萨垛”之译音,即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之意。毫不利己,实乃利己,己他无二也。

只有寻找大本大源的人,才能实行彻底的利他主义,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曾国藩一生廉洁奉公的思想动力即来自于此。曾国藩的外甥,近代著名的佛教大居士聂云台说:“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发达。”他在所著《保富法》中说:

"我家与中兴各大家族,或湘或淮,多数为通家瓜葛,故各家兴衰情形,略有所知。至安徽文武各大家,前时富厚,远胜湘军诸人,今都凋零,不堪回首;前后不过几十年,传下才到第三代,已都如浮云散尽。然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积钱的几家,子孙却都优秀。最显明的,系曾文正公,位最高,权最重,在位二十年,死时只有银二万两,除乡间老屋(系弟经营,并未去住,笔者注)外,省中未造一第宅,未买田一亩。手创两淮盐票,定价最廉,利息甚厚(票价二百两,后来售至二万两,每年利息三四千两,当时家有盐票一纸,即称富家);公特谕曾氏一家,不准承领;公逝后多年,后人无一盐票。若当时化些字号、花名,领一、二百张,极其容易;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并不违法;然而借着***、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无碍,君子之所不为。此事当时家母(曾纪芬)闻知甚详,外间少有知者。《中庸》说的‘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这叫做表里如一,即是诚意;如无此根本,一切政治的路,都行不通)公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一钱寄家!’数十年如一日,与三国时诸葛公同一风格。因此,当时将领僚属,多数廉洁,民间无形中受益不小。所以躬行廉洁,即是暗中为民造福;如自己要钱,则将领官吏,***都想发财,人民就会受害不小。”

只有寻归大本大源的人,才会不畏一切艰难险阻,为了解救众生,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佛教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宁可自己下地狱,只愿众生得离苦。曾国藩说:“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身体强健。圣贤之所以为圣,佛之所以为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实,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蔡锷编《曾左兵法十三篇》)

曾国藩于咸丰五年在南昌如处瓮中,塔齐布战死,罗泽南欲分兵去救武昌,刘容对曾国藩说:“公所赖可恃者独罗公,又资之远行,设有急难,谁堪使者?”曾国藩说:“吾固知,此军去,势益孤,然规武昌以维东南大局,宜如此,岂能为吾一身计?”曾国藩被困江西达十个月之久,除饱受地方势力的讥笑、省吏牵制作梗外,又惨遭水陆二帅身亡,不得已调离罗军。在强敌包围,大局前途不堪设想下,生活之艰难,精神之孤苦,莫此为甚。王恺运撰《湘军志》至此感叹说:“夜览涤公奏,其在江西时,实悲苦令人泣下……世有精诚,定无间于幽明,感怆久之。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惶。出师表无此沉痛。”(《太平天国全史》·湘绮楼日记·光绪4年2月27日)此外,曾国藩于靖港及九江失利,两次***,忿不欲生,皆其仁心之体现。曾国藩说: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戍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同治5年12月18日致沅弟)

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又体现了这种精神,他并不力求显露自己之苦心,而是不断引咎自责,给朋友的信都是“外渐清义,内疚神明。”其实曾国藩去处理此案前,已预立遗嘱,并作军事部署。但是在具体处理时,发现事出有因,在全面衡量利弊的基础上,他没有做那外表上的一世英名之举,因此有些人趁机骂他。但由于他没有私心,一心从大局着想,仍然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他回任两江总督时,“江南人闻其至,焚香以迎。”(《清史稿》曾国藩传)也不是有些人说曾国藩因此有愧而痛苦死去,相反曾国藩临终时预知时至,游署西花园后,“端坐而薨”,“一笑而逝”,“宝光烛天,微雨清尘”,“咸以为水西门火起”,“救视无见他处,皆见大星陨于金陵城中,士民巷哭,野祭如丧慈母。事闻上,震悼辍朝三日”(王定安《曾文正公大事记》、薛福成《庸庵笔记》)。曾国藩一生步履艰难,苦心孤诣,入世出世,终归本源。

大本大源是生命的最后归宿,***早年也曾称赞曾国藩是找到了大本大源的人。在今天,如果我们都象曾国藩一样,回归大本大源,无私奉献,那么,一个和平、安祥、温馨的人间净土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近代高僧太虚***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只有立足现实,不脱离现实,才能成仁成佛,回归大本大源。立足现实,就是净化人心,存天理,去人欲,无私无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有志的同仁们,勇猛前进吧!只有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不离现实而作圣贤,不离现实而证佛法,真正发挥生命的意义,让生命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历史上对曾国藩的评价

一日慎独而心安原文翻译如下: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

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曾国藩诫子书》节选: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曾国藩诫子书》

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有四***则)

后世评价

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蔡松坡先生遗集》(二),第5页)。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咸丰同年间,曾国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运南漕、派人购买美国机器创办江南机器局、办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动中的表现,指出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曾国藩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运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编辑本段]遗嘱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在给曾纪泽、曾纪鸿的书信中曾谈到修身养性的四***则:

一 曰 慎 独 则 心 安

曾国藩认为“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一个人心里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恶,这就是自欺欺人。自欺不自欺自己心里知道,因此一个人“慎独”的功夫就特别重要。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乎,是人生第一自强,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一个人能够做到没有愧疚之事,面对天地便会神色泰然,心情愉快富足宽裕,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快乐药方,也是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 曰 主 敬 则 身 强

“敬”的功夫也是曾国藩特别重视的,内心要有一个“敬”字,要善于专静守一,不为外物所诱惑、所打扰。他的“主敬”思想是接续儒家传统而来。他说:“‘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

对于“敬”的内涵,曾国藩从“敬之工夫”“敬之气象”“敬之效验”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在曾国藩看来,“敬”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使人身强”:“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也就是说,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对待,不敢懈怠,那么就能够使身体强健。

在1858年6月26日给沅甫九弟的信中,曾国藩说:“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天德王道,彻始彻终,性功事功,俱可包括。余平生于敬字无工夫,是以五十而无所成。”曾国藩将自己五十而无所成归因到“敬”字功夫不足上,由此也体现出“敬”在成功中的重要性。在1858年8月22日给沅甫九弟的信里说:“‘久而敬之’四字,不特处朋友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至嘱。”这里他则把“敬”看作是处朋友的交往原则,同时也是做任何事所需始终遵守的。

三 曰 仁 则 人 悦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即是“仁”。曾国藩对“求仁”亦十分看重。他认为:“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产不惧,发富人百物有余,不***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孔子一派教育人,最大的莫过于教人“求仁”,而“求仁”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曾国藩对“立”与“达”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立者,自立而毫不恐惧,像富人财富有余,不需要向别人借一样 ;达者,四通八达,没有障碍,像有权威的人站在高处大喊一声便群山四面回应一样。一个人如能做到立已达人,其结果是怎样的?那就可能和万物争光辉了,那么人们就愿意高高兴兴地、喜悦地归附于他了。

四 曰 劳 则 神 钦

曾国藩特别重视勤劳的品质。首先,他认识到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性。他说:“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苦,古今之所同也。”接着,他谈到勤劳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为一身计,则必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曾国藩对勤勉和安逸对人生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由此说明勤勉的重要性。他说:“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浏览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鬼神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在他看来,君子要担负起人神所赋予的责任,没有比学习劳动更重要的了。

以上四则都是从修为的内容与效果两方面展开的。“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是修炼的内容,“心安”“身强”“人悦”“神钦”是修炼的效果。这些修炼涉及到如何处理对己的关系、对人的关系、对国家社会的关系,甚至涉及对鬼神的关系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遵守好这四条修身养性的法则即可保无过而有成。

曾国藩十分重视这四条的功用。他说:“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儆惕,以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也就是说,这四条不仅是他自己用来自我警惕的,而且令自己的两个儿子相互勉励,每天晚上以这四条作为功课,每月终了时以这四条作为考查的内容。不仅如此,还把此四条寄给各位侄儿,让他们共同遵守,希望学有所成。由此不难看出曾国藩对此四条的看重。

这四条中所蕴含的思想,曾国藩曾数次在家书、日记里提及,例如在给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人的信中也说道 :“家中兄***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平生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以训吾昆***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这一段同样反映了曾国藩的“勤敬”思想,特别是从后面所说的“刻刻遵守”“至要至要”,不难看出他对此的高度重视,以及恳切心情。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这是曾国藩一生用以儆惕的修己之道,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他对于人生修养的理论和实践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