刖趾适屦 释义_刖趾适履,刻肌伤骨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02 0
  1. 有关人的身体部位的成语
  2. 削足适履
  3. 削足适履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4. 于三国的成语
  5. 《魏略》“子午谷奇谋"的记载可信吗

履薄临深 比喻身处险境,必须十分谨慎。

出处:《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履穿踵决 鞋子破了,露出脚后跟。形容很贫苦。

刖趾适屦 释义_刖趾适履,刻肌伤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处:《庄子·让王》:“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履机乘变 犹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履仁蹈义 履、蹈:执行。指履行仁义之道。

履霜坚冰 履:踩,踏。踩着霜,就想到结冰的日子就要到来。比喻看到事物的苗头,就对它的发展有所警戒。

出处:《易·坤》:“履霜坚冰至。”

履霜之戒 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来。比喻看到眼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提高警惕。

出处:《易·坤》:“履霜坚冰至。”

履霜知冰 比喻见事物的征兆可预知其严重后果。

履丝曳缟 穿丝履,着缟衣。形容奢侈。

履汤蹈火 身入汤火。比喻处苦难之境。

履舄交错 履舄:泛指鞋子。鞋子杂乱地放在一起。形容宾客很多。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

履险蹈危 指经历危险。

履险如夷 履:踩踏;夷:平坦。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出处:汉·刘协《喻郭汜诏》:“今得东移,望远若近,视险如夷。”《晋书·姚苌载记》:“董率大众,履险若夷,上下咸允,人尽死力。”

履险若夷 走险路如行平地。比喻不畏困难或本领高强。同“履险如夷”。

出处:《晋书·姚苌载记》:“董率大众,履险若夷,上下咸允,人尽死力。”

履信思顺 笃守信用,思念和顺。

履盈蹈满 指荣显至极。

履足差肩 足与足,肩与肩相接近,形容极亲近。

跋履山川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出处:《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之侯。”

步履蹒跚 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了。

出处:唐·皮日休《上真观》:“天禄行蹒跚。”

步履维艰 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出处:《宋史·章宗经三》:“年高艰于步履者,并听策杖,仍令舍人护卫扶之。”明·邵景瞻《觅灯因话·桂迁梦感录》:“念见刘,颈荷欠徽,手交木叶,颜色枯槁,步履艰难。”

孤履危行 指行为孤高独特。

出处:明·李东阳《冰玉斋记》:“若明仲者,雄谈博辩而人不以为狂,志高远虑而人不以为迂,孤履危行而人不以为异。”

冠履倒易 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出处:《后汉书·杨赐传》:“冠履倒易,陵谷代处。”

冠履倒置 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出处:《后汉书·杨赐传》:“冠履倒易,陵谷代处。”

卖履分香 旧时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

出处:汉·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纳履决踵 纳:穿;履:鞋;决:破裂;踵:脚后跟。穿鞋而后跟即破。比喻穷困、窘迫。

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贫富》:“曾子捉襟见肘,纳履决踵,贫不胜言。”

纳履踵决 纳:穿;履:鞋;踵:脚后跟;决:破裂。提上鞋,鞋的脚后跟处却破裂。形容处境困难。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

如履薄冰 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出处:《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如履平地 履:踩。像走在平地上一样。比喻从事某项活动十分顺利。

出处:唐·裴铏《周邯》:“因夷人卖奴,年十四五,视其貌甚慧黠。言善入水,如履平地。”

如履如临 形容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出处:《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席履丰厚 比喻祖上遗产丰富。也形容生活优裕。同“席丰履厚”。

杖履相从 指追随左右。

出处:宋苏轼《和(贫士)》之七:“门生与儿子,杖履聊相从。”

杖履纵横 形容游人来往不绝。

安常履顺 习惯于平稳的日子,处于顺利的境遇中。同“安常处顺”。

出处:清·方苞《方任二贞妇传》:“凡士之安常履顺而自检其身,与所以施于家者,其事未若二妇人之艰难也,而乃苟于自恕,非所谓失其本心者与?”。

步雪履穿 形容人穷困潦倒。

出处:唐·王维《送郑五赴任新都序》:“牵衣肘见,步雪履穿,获戾由中,是贫非病。”

承星履草 头戴星光,脚踏草地。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自叙》:“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

戴清履浊 犹戴天履地。清指天,浊指地。

出处:前蜀·杜光庭《都监将军周天醮词》:“伏念戴清履浊,寓世立身,事主奉亲,自家刑国,虽忠贞励节,勤瘁在公,而休祉难臻,愆违易集。”

戴霜履冰 形容不怕严寒,奔波于外。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勖学》:“于是莫不蒙尘触雨,戴霜履冰,怀黄握白,提清絜肥,以赴邪径之近易,规朝种而暮获矣!”

戴天履地 戴:顶着天;履:踏,踩着。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比喻恩德深广,如天高地厚。

出处:《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为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戴玄履黄 犹戴天履地。玄指天,黄指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

出处:《易·坤》有“天玄而地黄”之语。明·刘基《海宁应氏墓庵记》:“乃耆乃康,戴玄履黄,七十有八年。”

戴圆履方 履:踩着;圆、方: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指生活在人间。

出处:《淮南子·本经训》:“戴圆履方,抱表怀绳。”

蹈仁履义 遵循仁义之道。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论安老爷这个人蹈仁履义,折矩周规,不得不谓之醇儒。”

登锋履刃 踩踏刀剑的锋刃。比喻冲锋陷阵在最前头。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又臣所上将校,率皆清英宿德,令名显达,登锋履刃,死者过半。”

登高履危 比喻诚惶诚恐。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能存之此,其德不亏。”

葛屦履霜 冬天穿著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出处:《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幼学琼林·卷二·衣服类》:“葛屦履霜,诮俭啬之过甚。”

贵冠履轻头足 比喻主次或轻重颠倒。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今重法而弃义,是贵其冠而忘其头足也。”

冠上履下 比喻上下分明,尊卑有别。

出处:《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

含霜履雪 比喻品行高洁。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汉过》:“含霜履雪,义不苟合;据道推方,嶷然不群。”

监市履狶 比喻善于体察事物。

出处:《庄子·知北游》:“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王先谦集解引李颐曰:‘市魁履豕,履其股脚狶难肥处,故知豕肥耳。”

剑及履及 形容行动坚决迅速。同“剑及屦及”。

进退履绳 前进后退均合规矩。同“进退中绳”。

据义履方 根据正道立身行事。

临深履薄 深:深渊;履:踩踏;薄:薄冰。面临深渊,脚踩薄冰。比喻小心谨慎,惟恐有失。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曝骨履肠 暴露尸骨,踩踏肠子。极言所酿战祸之惨烈。

席丰履厚 席:席子;指坐具;丰:多;履:鞋子,指踩在脚下的东西;厚:丰厚。比喻祖上遗产丰富。也形容生活优裕。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你看他们带上几年兵船,就都一个个的席丰履厚起来,那里还肯去打仗。”

行不履危 不走有危险的地方。

足不履影 比喻循规蹈矩。

出处:《孔子家语·***行》:“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礼,往来过之,足不履影。”

不衫不履 衫:上衣;履:鞋子。***长衫,***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样子。

出处: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

分香卖履 旧时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

出处:汉·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冠袍带履 帽子、袍子、带子、鞋子。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

黄冠草履 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有时指草野高逸。同“黄冠草服”。

截趾适履 脚大鞋小,切断脚趾去适应鞋子的大小。比喻勉强凑合或无原则的迁就。

出处: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若强为之解,徒见其截趾适履耳。”

截趾适履 犹削足适履。比喻本末倒置或勉强凑合。

鸣玉曳履 佩玉饰曳丝履。指获***厚禄。

西装革履 身穿西装,脚穿皮鞋。形容衣着入时。

出处:孙犁《澹定集(善闇室纪年)摘抄》:“这位‘管乐’西服革履,趾高气扬。后来忽然低头丧气起来。”

削足适履 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遗簪弊履 比喻旧物或故情。同“遗簪坠屦”。

出处:《魏书·孝静帝纪》:“帝曰:‘古人念遗簪弊履,欲与六宫别,可乎?’”

遗簪堕履 比喻旧物或故情。同“遗簪坠屦”。

出处:唐·张说《让右丞相第二表》:“臣幸沐遗簪堕履之恩,好生养志之德。”唐·罗隐《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诗之二:“遗簪堕履应留念,门客如今只下僚。”

遗簪坠履 比喻旧物或故情。同“遗簪坠屦”。

出处:《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

以冠补履 冠:帽子;履:鞋子。用帽子补鞋。比喻以贵重物品配贱物。

出处:《汉书·贾谊论》:“履虽鲜不如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刖趾适履 鞋小脚大,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实际,勉强迁就,生搬硬套。 出处:三国·魏·鱼豢《魏略》:“刖趾适履,刻肌伤骨,反更称说,自以为能。”

章甫荐履 冠被垫在鞋子下。比喻上下颠倒。

出处:《文选·贾谊(吊屈原文)》:“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

整冠纳履 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

出处: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正冠纳履 端正帽子,穿好鞋子。古时讲李树下不要弄帽子,瓜田里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

郑人买履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实履 郑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履:鞋。郑国人买鞋。比喻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客观实际。多用以讽刺教条主义者。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出处:《乐府诗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出处:《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有关人的身体部位的成语

1. 适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适得其反、

适可而止、

适逢其会、

无所适从、

削足适履、

安安合适、

适时应务、

刻足适屦、

适性忘虑、

操纵适宜、

适情率意、

适以相成、

适情任欲、

悠然自适、

像心适意、

适性任情、

陶情适性、

主一无适、

截趾适履、

北辕适楚、

无适无莫、

适材适所、

适当其冲、

适俗随时、

适馆授粲、

心开意适、

不适时宜

2. 带有"适"字的四字成语

1) 适得其反:适:正,恰好。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2) 适逢其会:适:正,恰好;会:时机。恰巧碰上那个机会或时机。

3) 适可而止: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4) 适逢其时:恰巧碰上那个机会或时机。同“适逢其会”。

5) 适居其反: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同“适得其反”。

6) 适情率意:犹言放任情意。

7) 适情任欲:犹言任情纵欲。

8) 适如其分:犹言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

9) 适时应务:适合时宜,顺应世务。

10) 适俗随时:犹言顺应时俗。

11) 适心娱目:犹言喜心悦目。

12) 适性任情:指顺适性情。

13) 适性忘虑:指顺悦情性忘却忧虑。

14) 适以相成:指恰好可以相辅相成。

15) 适材适所:指办事能力与所安排的工作位置或场所相当。

16) 适当其冲:正好对着冲要。

17) 适当其时:指恰巧遇上那个时机。

适字相关成语解释

1) 安适如常:安静而舒适,象往常一样。指经过某种变动后,恢复了正常,使人感到舒适。

2) 无适无莫:适:厚;莫:薄。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

3) 削足适履: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4) 像心适意:指随心所欲。

5) 削趾适屦: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同“削足适履”。

6) 刖趾适屦: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7) 北辕适楚:北辕:车子向北行驶;适:到。楚在南方,赶着车往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8) 北辕适粤:犹北辕适楚。粤在南方。

9) 截趾适屦:切断脚趾去适合鞋子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迁就。

10) 截趾适履:脚大鞋小,切断脚趾去适应鞋子的大小。比喻勉强凑合或无原则的迁就。

11) 刻足适屦:屦:麻制的单底鞋。按照鞋的大小来削自己的脚。比喻主次颠倒。

12) 靡所适从:不知何所依从。

13) 适材适所:指办事能力与所安排的工作位置或场所相当。

14) 陶情适性:陶:喜,快乐;适:舒适,畅快。使心情愉快。

15) 无所适从: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16) 会逢其适:会:恰巧,适逢;适:往。原指恰巧走到那儿了。转指正巧碰上了那件事。

17) 孔席不适:指孔子急于推行其道,到处奔走,每至一处,坐席未暖,又他往,不暇安居。同“孔席不暖”。

18) 主一无适:专一,无杂念。

3. 适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适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适得其反、

适可而止、

适逢其会、

适时应务、

适性忘虑、

适情率意、

适以相成、

适情任欲、

适性任情、

适材适所、

适当其冲、

适俗随时、

适馆授粲_词语解释

拼音:shì guǎn shòu càn

解释:1.谓诸侯或附属国国君入为天子卿士并被授予封地俸禄。语本《诗·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毛传:“诸侯入为天子卿士受***禄。”元程钜夫《安南国王陈益稷加恩制》:“拯溺救焚,从王师凡一再举;适馆授粲,留湖右几三十年。”

4. 好组四字成语有哪些

不怀好意、

游手好闲、

言归于好、

好高骛远、

好吃懒做、

叶公好龙、

重修旧好、

争强好胜、

好色之徒、

夺人所好、

好为人师、

贪财好色、

不知好歹、

至亲好友、

好大喜功、

好说歹说、

花好月圆

好自为之、

百年好合、

大好河山、

恰到好处、

乐善好施、

好心好意、

好言好语、

投其所好、

拿手好戏、

好事多磨、

好声好气、

好景不长、

勤学好问

5. 用道组四字成语有哪些

你好 有

仙风道骨、

言语道断、

进道若蜷、

枉道速祸、

嫌好道歹、

歪门邪道、

道骨仙风、

失道寡助、

不近道理、

反经合道、

替天行道、

得道多助、

横行霸道、

道不掇遗、

传道受业、

再做道理、

道貌岸然

饿殍满道、

有道之士、

明修栈道、

途途是道、

具自陈道、

道寡称孤、

生财有道、

6. 组词语四字词语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安 心猿意马 心慌意乱 七上八下 心急如焚 心如刀割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

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誓死不二 威武不屈 舍生忘死 肝胆相照 克己奉公 一尘不染 两袖清风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豁达大度兢兢业业 宽宏大量 光明磊落 持之以恒 冰清玉洁 拾金不昧 表里如一

卖国求荣 恬不知耻 贪生怕死 厚颜 *** 见利忘义 穷凶极恶 如狼似虎 伤天害理

口蜜腹剑 挑肥拣瘦 拈轻怕重 私心杂念 得寸进尺 斤斤计较 坐享其成 游手好闲

描写学习的词:

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好学不倦 勤学好问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孜孜不倦 笨鸟先飞 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力争上游专心一志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目不转睛 坚持不懈 积少成多 如饥似渴 业精于勤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不学无术 不耻下问 取长补短 日积月累 勤学苦练

不求甚解 一知半解 囫囵吞枣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描写谦虚的词:

不骄不躁 大智若愚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自知之明 谨言慎行

描写骄傲的词:

班门弄斧 孤芳自赏 居功自傲 目空一切 目中无人 恃才傲物 妄自尊大 忘乎所以 唯我独尊 自高自大 自鸣得意 自我陶醉 自命不凡 自以为事

描写人的语言:

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夸夸其谈花言巧语

描写人容貌体态的词:

闭花羞月 沉鱼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 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鹤发童颜 眉清目秀 和蔼可亲 心慈面善 张牙舞爪 愁眉苦脸 冰清玉洁 雍容华贵 文质彬彬威风凛凛 老态龙钟 虎背熊腰 如花似玉 容光焕发 落落大方 弱不禁风 大腹便便 面黄肌瘦 卓约多姿 其貌不扬 蓬头垢面 瘦骨嶙峋

削足适履

碍手碍脚 不步人脚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比手划脚 搬石砸脚

搓手顿脚 捶胸跌脚 捶胸顿脚 跌脚绊手 跌脚捶胸

跌脚捶胸 跌脚槌胸 顿脚捶胸 大手大脚 点手莋脚

点手划脚 点指莋脚 点指划脚 慌手慌脚 慌手忙脚

脚不点地 脚不沾地 脚高步低 急来报佛脚 脚忙手乱

挤手捏脚 脚踏两只船 脚踏实地 脚心朝天 两脚居间

两脚书橱 两脚野狐 露马脚 临时抱佛脚 楞手楞脚

冒名接脚 毛手毛脚 卖头卖脚 捏脚捏手 蹑脚蹑手

捏手捏脚 蹑手蹑脚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蓬头赤脚 评头论脚

拳打脚踢 棋高一着,缚手缚脚 七脚八手 前人失脚,后人把滑 七手八脚

七首八脚 轻手蹑脚 轻手轻脚 轻手软脚 乳间股脚

三步两脚 四脚朝天 手脚干净 三脚两步 手脚无措

手零脚碎 手忙脚乱 三拳两脚 束手缚脚 束手束脚

缩手缩脚 抬脚动手 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头重脚轻

小脚女人 洗脚上船 小手小脚 一步一个脚印 阳春有脚

一脚不移 有脚书橱 有脚书厨 有脚阳春 一手一脚

展脚伸腰 崭露头脚 指手点脚 指手顿脚 指手画脚

指手划脚 札手舞脚 支手舞脚 毡袜裹脚靴

比肩继踵 抵足而眠 顿足捶胸 方趾圆颅 裹足不前 画蛇添足 祸不旋踵 肩摩踵接 脚不点地

接踵而来 接踵而至 截趾适屦 救经引足 举手投足 举足轻重 科头跣足 空谷足音 立足之地

履穿踵决 摩肩接踵 摩顶放踵 纳屦踵决 捏手捏脚 蹑手蹑脚 蹑足潜踪 胼手胝足 拳打脚踢

翘足而待 轻手轻脚 跫然足音 手零脚碎 手舞足蹈 手足重茧 束手束脚 手足无措 四脚朝天

随踵而至 头痒搔跟 头重脚轻 胁肩累足 削足适履 延颈举踵 引足救经 圆颅方趾 刖趾适屦

趾高气扬 濯足濯缨 踵决肘见 足音跫然 情同手足 爱不释手 碍手碍脚 碍足碍手 别出手眼 不龟手药

别具手眼 白手成家 比手划脚 白手空拳 白手起家

搏手无策 白手兴家 不择手段 措手不及 搓手顿脚

出手得卢 搓手顿足 垂手而得 垂手可得 触手可及

赤手空拳 重手累足 触手生春 寸铁在手 读不舍手

倒持手板 大打出手 跌脚绊手 丹青妙手 大手大脚

点手莋脚 点手划脚 断手续玉 得手应心 毒手尊前

毒手尊拳 大显身手 得心应手 顿足搓手 倒执手版

额手称庆 额手称颂 额手相庆 反手可得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翻手云覆手雨 负手之歌 革面敛手 拱手而降

拱手让人 拱手听命 高抬贵手 高下其手 高下在手

回春妙手 行家里手 河梁携手 后手不接 慌手慌脚

慌手忙脚 狠心辣手 枷脰械手 脚忙手乱 举手加额

皲手茧足 挤手捏脚 举手投足 举手相庆 ***手于人

举手之劳 敛手待毙 捩手覆羹 两手空空 楞手楞脚

敛手屏足 鹿死谁手 妙手丹青 妙手回春 妙手空空

毛手毛脚 妙手偶得 目送手挥 目治手营 捏脚捏手

蹑脚蹑手 拿手好戏 捏手捏脚 蹑手蹑脚 蹑手蹑足

拍手称快 胼手胝足 胼胝手足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棋逢对手

棋逢敌手 棋高一着,缚手缚脚 七脚八手 强将手下无弱兵 亲如手足

七手八脚 轻手蹑脚 轻手轻脚 轻手软脚 情同手足

七郤八手 七足八手 强中更有强中手 跷足抗手 强中自有强中手

人多手杂 热可炙手 如手如足 人手一册 如左右手

手不释卷 手不释书 书不释手 手不停挥 手不停毫

手不应心 手到病除 手到拈来 手到拿来 手到擒来

手高手低 手高眼低 手挥目送 手脚干净 手脚无措

手疾眼快 手急眼快 手零脚碎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手忙脚乱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手胼足胝 三拳不敌四手 伸手不见五指 束手待毙

束手待死 束手缚脚 束手就毙 束手就缚 束手就困

束手就擒 束手就禽 螫手解腕 束手就殪 束手旁观

顺手牵羊 束手束脚 缩手缩脚 束手束足 束手听命

束手无策 束手无措 束手无计 束手无术 束手自毙

束手坐视 十手争指 手无寸刃 手无寸铁 手无缚鸡之力

手舞足蹈 手下留情 上下其手 遂心应手 手眼通天

手足重茧 手足胼胝 手足失措 手足无措 手足异处

手足之情 手泽之遗 抬脚动手 脱手弹丸 唾手可得

唾手可取 弹丸脱手 无所措手 无所错手足 无所措手足

污手垢面 握手言欢 心慈手软 心狠手毒 心狠手辣

心辣手狠 心灵手巧 心慕手追 心摹手追 揎拳裸手

洗手不干 洗手奉公 洗手奉职 信手拈来 袖手旁观

小手小脚 心手相忘 心手相应 雄文大手 心闲手敏

先下手为强 悬崖撒手 眼高手低 眼高手生 眼急手快

眼疾手快 眼尖手快 一举手之劳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眼明手快

一手包办 摇手触禁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 游手好闲

以手加额 一手托天 游手偷闲 引手投足 一手一脚

一手一足 一手遮天 易于反手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足蹈手舞

足茧手胝 斫轮老手 着手成春 指手点脚 指手顿脚

指手画脚 指手划脚 炙手可热 札手舞脚 支手舞脚 挨肩擦脸、愁眉苦脸、打肿脸充胖子、戴头识脸、急赤白脸、哭丧着脸、劈头盖脸、平头正脸、死皮赖脸、嬉皮笑脸、涎皮赖脸 花腿闲汉明里抱拳,暗里踢腿 ◎ 目挑心招

◎ 比目连枝

◎ 眉语目笑

◎ 案剑瞋目

◎ 道存目击

◎ 游目骋怀

◎ 目无余子

◎ 两叶掩目

◎ 满目疮痍

◎ 目无全牛

◎ 目送手挥

◎ 本来面目

◎ 鸢肩豺目

◎ 耳目一新

◎ 目不窥园

◎ 众目昭彰

◎ 引人注目

◎ 触目皆是

◎ 目光如鼠

◎ 琳琅满目

@◎ 耳闻不如目见

◎ 掩人耳目

◎ 伤心惨目

◎ 庐山真面目

◎ 贵耳贱目

◎ 瞋目切齿

◎ 助我张目

◎ 目不斜视

◎ 目空一切

◎ 一目十行

◎ 耳闻目见

◎ 目不邪视

◎ 耳视目听

◎ 昭昭在目

◎ 道路以目

◎ 触目恸心

◎ 瞠目而视

有目共睹

◎ 过目不忘

◎ 耳闻目击

◎ 目中无人

◎ 瞋目扼腕

◎ 刮目相看

◎ 目濡耳染

◎ 怵目惊心

◎ 目使颐令

◎ 长目飞耳

◎ 口沸目赤

◎ 极目远望

◎ 面目一新

◎ 鱼目混珠

◎ 以耳代目

◎ 遮人耳目

◎ 朗目疏眉

◎ 蜂目豺声

◎ 面目可憎

◎ 名目繁多

◎ 众目睽睽

◎ 闭目塞听

◎ 目光如炬

◎ 目别汇分

金刚怒目

◎ 蒿目时艰

◎ 手挥目送

◎ 目食耳视

◎ 反目成仇

◎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 前目后凡

◎ 目不交睫

◎ 刿目怵心

◎ 獐头鼠目

◎ 播糠眯目

◎ 目迷五色

◎ 横眉怒目

◎ 明目张胆

◎ 庐山面目

◎ 举世瞩目

◎ 耳目昭彰

◎ 一目了然

◎ 眉清目秀

◎ 面目全非

◎ 戟指怒目

拭目以待

◎ 慈眉善目

历历在目

◎ 头晕目眩

◎ 目不忍睹

◎ 目不见睫

◎ 侧目而视

◎ 一叶障目

◎ 目不暇接

◎ 目不识丁

◎ 倾耳注目

◎ 目不转睛

◎ 璀璨夺目

◎ 目无法纪

◎ 举目无亲

◎ 赏心悦目

◎ 有何面目

◎ 触目兴叹

◎ 目指气使

◎ 怒目而视

◎ 目光如豆

◎ 耳濡目染

◎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 目击耳闻

◎ 耳聪目明

◎ 贱目贵耳

◎ 迷人眼目

◎ 鼠目寸光

◎ 疮痍满目

◎ 有目共赏

◎ 目无王法

◎ 目光炯炯

◎ 瞠目结舌

◎ 触目惊心

◎ 目无尊长

◎ 眉目如画

◎ 满目凄凉

◎ 抉目吴门

◎ 瞪目结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 赁耳佣目

◎ 令人瞩目

◎ 死不瞑目

◎ 目瞪口呆

◎ 河目海口

◎ 怒目切齿

◎ 巧立名目

◎ 纲举目张

◎ 拭目而待

◎ 耳闻目睹

◎ 触目如故

◎ 过目成诵

◎ 臼头深目

◎ 鹰嘴鹞目

光彩夺目

◎ 掩目捕雀

◎ 鸱目虎吻

◎ 明目达聪

◎ 不堪入目

◎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目不转睛目眩头晕

眩目晕头

头晕目眩

晕头眩目

目悦心赏

悦目赏心目不暇接

一目了然

耳聪目明

光彩夺目

心赏目悦

赏心悦目

一目十行

耳濡目染

一叶障目

本来面目 闭目塞听 播糠眯目 不堪入目 侧目而视

长目飞耳 瞋目切齿 瞠目结舌 鸱目虎吻 怵目惊心

触目皆是 触目惊心 触目如故 触目恸心 触目兴叹

疮痍满目 慈眉善目 璀璨夺目 道存目击 道路以目

动心怵目 动心骇目 耳聪目明 耳目股肱 耳目一新

耳目昭彰 耳濡目染 耳视目听 耳闻不如目见 耳闻目睹

耳闻目击 耳闻目见 反目成仇 蜂目豺声 夫妻反目

甘心瞑目 纲举目张 刮目相待 刮目相看 光彩夺目

贵耳贱目 过目不忘 过目成诵 蒿目时艰 河目海口

横眉怒目 极目迥望 极目远眺 戟指怒目 金刚怒目

荆榛满目 臼头深目 举目千里 举目无亲 举世瞩目

口沸目赤 朗目疏眉 历历在目 两叶掩目 琳琅满目

庐山真面目 满目疮痍 眉目如画 眉清目秀 迷人眼目

面目可憎 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 名目繁多 明目达聪

明目张胆 目不见睫 目不交睫 目不窥园 目不识丁

目不暇接 目不邪视 目不转睛 目瞪口呆 目光炯炯

目光如豆 目光如炬 目光如鼠 目击耳闻 目空一切

目迷五色 目濡耳染 目食耳视 目使颐令 目送手挥

目挑心招 目无全牛 目无余子 目指气使 目中无人

怒目而视 怒目切齿 前目后凡 巧立名目 倾耳注目

伤心惨目 赏心悦目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拭目而待

拭目以待 手挥目送 鼠目寸光 死不瞑目 头晕目眩

万目睽睽 掩目捕雀 掩人耳目 一目了然 一目十行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以耳代目 引人注目 鹰嘴鹞目 游目骋怀

有何面目 有目共睹 有目共赏 鱼目混珠 娱心悦目

鸢肩豺目 在人耳目 獐头鼠目 昭昭在目 遮人耳目

众目睽睽 众目昭彰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助我张目

案剑瞋目 本来面目 比目连枝 闭目塞聪 闭目塞耳

闭目塞听 避人耳目 避人眼目 播穅眯目 播糠眯目

不堪入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目而视 长目飞耳 嗔目切齿

瞋目扼腕 瞋目切齿 瞠目而视 瞠目结舌 骋怀游目

鸱目虎吻 怵目惊心 触目崩心 触目成诵 触目皆是

触目经心 触目惊心 触目儆心 触目警心 触目如故

触目伤怀 触目伤心 触目恸心 触目兴叹 疮痍满目

慈眉善目 璀璨夺目 道存目击 道路以目 瞪目哆口

瞪目结舌 动心怵目 动心骇目 洞心骇目 耳聪目明

耳目闭塞 耳目股肱 耳目一新 耳目昭彰 耳目众多

耳濡目染 耳视目食 耳视目听 耳闻不如目见 耳闻目睹

耳闻目击 耳闻目见 反目成仇 蜂目豺声 夫妻反目

甘心瞑目 纲举目张 纲目不疏 纲挈目张 刮目相待

刮目相见 刮目相看 光***夺目 光彩夺目 光彩耀目

光彩溢目 光华夺目 刿目怵心 刿目鉥心 刿心怵目

贵而贱目 贵耳贱目 过目不忘 过目成诵 骇目惊心

骇目振心 骇心动目 蒿目时艰 河目海口 横眉瞪目

横眉冷目 横眉立目 横眉努目 横眉怒目 魂飞目断

魂销目断 豁人耳目 极目迥望 极目远眺 极目远望

疾霆不暇掩目 戟指怒目 贱目贵耳 金篦刮目 金刚努目 ?腰缠十万

?腰缠万贯

?腰鼓兄弟

?腰金骑鹤

腰金拖紫

?腰金衣紫

?楚腰蛴领

?楚腰卫鬓

楚腰纤细

?低腰敛手

?蜂腰鹤膝

?蜂腰削背

蜂腰猿背

?柳腰花态

?柳腰莲脸

?肉腰刀

沈腰潘鬓

?弯腰捧腹

?纤腰楚楚

?熊腰虎背

折腰升斗

?折腰五斗

?背曲腰躬

?背曲腰弯

背紫腰金

?带减腰围

?膀大腰圆

?衣紫腰黄

衣紫腰金

?衣紫腰银

?摧眉折腰

?低眉折腰

低头哈腰

?点头哈腰

?虎背熊腰

?虎体熊腰

鹤膝蜂腰

?潘鬓沈腰

?五斗折腰

?削肩细腰

展脚伸腰

扬眉吐气 喜上眉梢

削足适履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削足适履

杀头便冠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原文

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

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今译

骨肉之间本来是相亲相爱的,但如果有阴险奸恶的坏人从中怂恿挑拨,受到谗言的离间,即使父亲也会杀死儿子。

“夫所以养而害所养” 由于听信谗言而使骨肉亲情之间自相残杀。

有些事办不好,是本身太愚笨了,这就如鞋不合适,不去换掉鞋,而是把脚削短,以适应鞋;帽子不合适,不去换掉帽子,而是把头削一削,以适应帽子一样。

赏析

“削足适履、杀头便冠” 为了适应小鞋,把脚削去一块;为了适应小帽,把脑袋削一削。形容***用错误的手段,take improper measures,不切实际的方法,本末倒置,不惜削肉伤骨以凑合。

我们做事应实事求是,不能不顾客观条件,无原则的迁就现成条件,愚蠢地生搬硬套,不知变通 ***ly mechanically others experience.

“削足适履”、 “截趾适屦”(《后汉书》) 、“刖趾适屦”(《三国志》)把脚削去一部分,割截脚肉,以适合鞋子的大小 trim the toes to fit the shoes.

比喻不合理的勉强凑合,一味迁就,反倒害事。

后以“削足适履”、“杀头便冠”比喻拘守成法,不知变通。

于三国的成语

编号 873 成语 削足适履 注音 ㄒㄩㄝˋ ㄗㄨˊ ㄕˋ ㄌㄩˇ 汉语拼音 xuè zú shì lǚ 释义 鞋小脚大,故将脚削小以适合鞋的尺寸。

比喻拘泥成例,勉强迁就,而不知变通。

语出《淮南子.说林》。

典源 《淮南子.说林》骨肉相爱,谗贼间1>之,而父子相危。

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2>履,杀3>头而便4>冠。

〔注解〕(1)间:音ㄐ|ㄢˋ,挑拨、离间。

(2)适:相合。

(3)杀:削减。

(4)便:音ㄅ|ㄢˋ,适宜、符合。

典故说明 《淮南子》是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召集门下宾客所撰写,共二十一卷,是一本以道家思想为主轴,旁及其他各家的杂家钜著。

春秋时,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让亲生儿子奚齐当上太子,于是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挑拨离间了晋献公和另外二个儿子重耳、夷吾的感情,逼使他们逃奔出国,而让晋献公派兵捉拿他们。

《淮南子.说林》评论此事,认为骨肉之间本来应该互相亲爱的,但因为受了坏人的挑拨离间,即使是父亲,也会亲生的儿子。

这样的情形就好比把脚削小以适合鞋子的尺寸,把头砍小以便可以合适的戴上帽子一样。

这是说为了适应鞋子和帽子的尺寸,不惜剧肌伤骨,这是完全不顾客观的实际状况,而一味勉强迁就的不合理作法。

后来「削足适履」被用来比喻拘泥成例,勉强迁就,而不知变通。

书证 01.《淮南子.说林》:「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

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源)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拘泥成例,勉强迁就,而不知变通。

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勉强迁就」、「不知变通」的表述上。

例  句<01>学习外国长处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如削足适履。

<02>因为经费张罗无著,原计画只好削足适履,改弦更张。

<03>作诗不能为了迁就平仄而削足适履,硬凑一些不合适的字词。

<04>如今期限已迫在眉睫,只好减少一些工程,削足适履,先求完工再说。

<05>为迁就少数人的意见,随便更改符合大众利益的方案,无异是削足适履的作法。

<06>事情该坚持就要坚持,要是这样勉强自己来迁就,根本就是在削足适履,会坏事的。

近义词: 生搬硬套,杀头便冠

反义词: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量体裁衣 辨识 参考语词 截趾适屦 ,刖趾适屦 ,&00875_w02.jpg;足适履 ,刻足适屦

《魏略》“子午谷奇谋"的记载可信吗

背本就末 不避艰险 步步为营 败不旋踵 包藏奸心

不成体统 闭门思愆 步罡踏斗 不遑宁息 不护细行

百举百捷 不急之务 不可造次 不劳而获 避李嫌瓜

不求闻达 并驱争先 背若芒刺 拔十失五 冰散瓦解

兵无常形 并威偶势 半信不信 抱薪救焚 拨云雾见青天

抱玉握珠 不置褒贬 不知所措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残暴不仁

成败得失 成败利钝 赤膊上阵 踌躇不决 长才广度

初出茅庐 仓卒之际 车殆马烦 豺狼当路 长林丰草

沉李浮瓜 草庐三顾 成群结队 超群绝伦 长驱直进

初生牛犊不怕虎 苍生涂炭 初生之犊不惧虎 沉吟不决 出言不逊

粗衣恶食 沉吟未决 车载斗量 短兵接战 淡泊明志

单刀赴会 多端寡要 东荡西除 迭矩重规 叠矩重规

对酒当歌 大惊失色 当今无辈 斗量车载 荡气回肠

豆萁燃豆 断头将军 等闲视之 倒屣相迎 大雨滂沱

蠹政病民 抵足而眠 对症之药 阿党比周 峨冠博带

婀娜多姿 二桃杀三士 恩威并行 恩威并用 反败为胜

风驰电逝 飞遁离俗 反覆无常 浮瓜沉李 反戈一击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风激电飞 反客为主 发怒穿冠 防芽遏萌

腹有鳞甲 割肚牵肠 感恩戴德 割恩断义 躬耕乐道

光辉灿烂 诡计多端 根据盘互 贵极人臣 管窥筐举

顾名思义 刮目相看 顾曲周郎 骨肉未寒 鬼神不测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共为唇齿 各为其主 贵远贱近 甘雨随车

公诸同好 画饼充饥 魂不守舍 缓兵之计 虎超龙骧

后患无穷 虎踞鲸吞 黄口孺子 含蓼问疾 虎入羊群

户枢不朽 祸生肘腋 撼天震地 互为表里 华屋丘墟

华屋山丘 悔之无及 坚壁清野 精贯白日 矜功伐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将功赎罪 酒酣耳热 见机而作 竭尽心力

兢兢翼翼 锦囊妙计 旌旗卷舒 计日而待 集思广益

积思广益 ***手于人 煎水作冰 荆山之玉 箕山之志

极天际地 ***途灭虢 吉凶祸福 急于求成 举止失措

箭在弦上 开诚布公 刻肌刻骨 枯木生花 开门揖盗

孔孟之道 旷若发蒙 枯树生华 旷世逸才 老成练达

论功行赏 落荒而逃 落荒而走 老骥伏枥 泪流满面

老弱残兵 令人切齿 老生常谈 立身扬名 蓝田生玉

雷霆之怒 临危不顾 略无忌惮 临危受命 龙骧虎步

良药苦口 名不副实 名不虚传 目不邪视 秘而不宣

毛发之功 灭虢取虞 毛骨悚然 妙绝时人 暮景桑榆

闷闷不乐 明眸善睐 漫山遍野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迷途知返

门无杂宾 民殷国富 沐雨栉风 鸟尽弓藏 怒气填胸

牛蹄中鱼 难以预料 男尊女卑 剖蚌求珠 剖肝沥胆

片甲不回 赔了夫人又折兵 攀龙附骥 披露腹心 翩若惊鸿

泼油救火 弃暗投明 穷兵黩武 强词夺理 轻才好施

切齿痛恨 清尘浊水 秋风扫落叶 倾家荡产 亲临其境

七擒七纵 凄然泪下 樵苏不爨 翘首企足 翘首引领

情同骨肉 求田问舍 去邪归正 弃瑕录用 禽息鸟视

器小易盈 器宇不凡 气涌如山 器宇轩昂 青蝇之吊

翘足引领 肉颤心惊 人各有志 如饥似渴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柔能克刚 燃萁之敏 忍辱负重 如石投水 忍无可忍

如鱼得水 仁义之兵 任重才轻 市不二价 誓不两立

背本就末 不避艰险 步步为营 败不旋踵 包藏奸心

不成体统 闭门思愆 步罡踏斗 不遑宁息 不护细行

百举百捷 不急之务 不可造次 不劳而获 避李嫌瓜

不求闻达 并驱争先 背若芒刺 拔十失五 冰散瓦解

兵无常形 并威偶势 半信不信 抱薪救焚 拨云雾见青天

抱玉握珠 不置褒贬 不知所措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残暴不仁

成败得失 成败利钝 赤膊上阵 踌躇不决 长才广度

初出茅庐 仓卒之际 车殆马烦 豺狼当路 长林丰草

沉李浮瓜 草庐三顾 成群结队 超群绝伦 长驱直进

初生牛犊不怕虎 苍生涂炭 初生之犊不惧虎 沉吟不决 出言不逊

粗衣恶食 沉吟未决 车载斗量 短兵接战 淡泊明志

单刀赴会 多端寡要 东荡西除 迭矩重规 叠矩重规

对酒当歌 大惊失色 当今无辈 斗量车载 荡气回肠

豆萁燃豆 断头将军 等闲视之 倒屣相迎 大雨滂沱

蠹政病民 抵足而眠 对症之药 阿党比周 峨冠博带

婀娜多姿 二桃杀三士 恩威并行 恩威并用 反败为胜

风驰电逝 飞遁离俗 反覆无常 浮瓜沉李 反戈一击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风激电飞 反客为主 发怒穿冠 防芽遏萌

腹有鳞甲 割肚牵肠 感恩戴德 割恩断义 躬耕乐道

光辉灿烂 诡计多端 根据盘互 贵极人臣 管窥筐举

顾名思义 刮目相看 顾曲周郎 骨肉未寒 鬼神不测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共为唇齿 各为其主 贵远贱近 甘雨随车

公诸同好 画饼充饥 魂不守舍 缓兵之计 虎超龙骧

后患无穷 虎踞鲸吞 黄口孺子 含蓼问疾 虎入羊群

户枢不朽 祸生肘腋 撼天震地 互为表里 华屋丘墟

华屋山丘 悔之无及 坚壁清野 精贯白日 矜功伐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将功赎罪 酒酣耳热 见机而作 竭尽心力

兢兢翼翼 锦囊妙计 旌旗卷舒 计日而待 集思广益

积思广益 ***手于人 煎水作冰 荆山之玉 箕山之志

极天际地 ***途灭虢 吉凶祸福 急于求成 举止失措

箭在弦上 开诚布公 刻肌刻骨 枯木生花 开门揖盗

孔孟之道 旷若发蒙 枯树生华 旷世逸才 老成练达

论功行赏 落荒而逃 落荒而走 老骥伏枥 泪流满面

老弱残兵 令人切齿 老生常谈 立身扬名 蓝田生玉

雷霆之怒 临危不顾 略无忌惮 临危受命 龙骧虎步

良药苦口 名不副实 名不虚传 目不邪视 秘而不宣

毛发之功 灭虢取虞 毛骨悚然 妙绝时人 暮景桑榆

闷闷不乐 明眸善睐 漫山遍野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迷途知返

门无杂宾 民殷国富 沐雨栉风 鸟尽弓藏 怒气填胸

牛蹄中鱼 难以预料 男尊女卑 剖蚌求珠 剖肝沥胆

片甲不回 赔了夫人又折兵 攀龙附骥 披露腹心 翩若惊鸿

泼油救火 弃暗投明 穷兵黩武 强词夺理 轻才好施

切齿痛恨 清尘浊水 秋风扫落叶 倾家荡产 亲临其境

七擒七纵 凄然泪下 樵苏不爨 翘首企足 翘首引领

情同骨肉 求田问舍 去邪归正 弃瑕录用 禽息鸟视

器小易盈 器宇不凡 气涌如山 器宇轩昂 青蝇之吊

翘足引领 肉颤心惊 人各有志 如饥似渴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柔能克刚 燃萁之敏 忍辱负重 如石投水 忍无可忍

如鱼得水 仁义之兵 任重才轻 市不二价 誓不两立

死不瞑目 手不释卷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素不相识 首当其冲

死而复生 三顾茅庐 神鬼难测 尸横遍野 手挥目送

四海飘零 势合形离 色厉胆薄 拭目以待 司马昭之心

势如水火 释生取义 十鼠同穴 事生肘腋 手无寸铁

声威大震 视微知著 所向无敌 率由旧则 事与愿违

矢在弦上 天崩地塌 土鸡瓦犬 土龙刍狗 图谋不轨

体无完肤 谈笑自若 童颜鹤发 天震地骇 卧床不起

望风而逃 望风希指 为虎添翼 位极人臣 为民除害

无名小卒 污泥浊水 万全之策 万全之计 文人相轻

万死不辞 无所不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物伤其类 问舍求田

物是人非 围魏救赵 舞文弄墨 万绪千端 万绪千头

危在旦夕 妄自菲薄 忘战者危 笑傲风月 下笔成篇

下笔成章 喜不自胜 心胆俱裂 虚废词说 熏风解愠

心怀叵测 血流成河 先礼后兵 啸侣命俦 循名考实

喜怒不形于色 揎拳裸袖 学如登山 笑容可掬 心如铁石

心术不正 小受大走 虚虚实实 薰莸不同器 熏莸不同器

薰莸同器 熏莸同器 形影相吊 闲杂人等 寻章摘句

易地而处 勇而无谋 扬幡招魂 鱼贯而入 言过其实

隐介藏形 衣架饭囊 有机可乘 养精蓄锐 以卵击石

掩目捕雀 月明星稀 一面之词 意气风发 偃旗息鼓

以柔克刚 晏然自若 一身是胆 以石投水 佯输诈败

扬汤止沸 一心一意 一行作吏 衣绣昼行 要言不烦

引喻失义 有勇有谋 摇摇欲坠 刖趾适履 执鞭随镫

诛暴讨逆 逐臭之夫 珠翠之珍 张灯结彩 坐而待毙

坐而待弊 众寡不敌 枝干相持 左顾右盼 自高自大

纵虎归山 作奸犯科 铸剑为犁 总角之好 政令不一

指鹿作马 钟鸣漏尽 众难群疑 指日可待 走石飞沙

壮士解腕 枕石漱流 志同道合 自投罗网 赃污狼藉

壮心不已 自新之路 恣意妄为 知遇之恩 肘腋之患

正言直谏 孜孜不倦 冢中枯骨

关于“子午谷奇谋”的记载,以《魏略》最为详尽。但是,《魏略》这部书,却是在魏晋之际,由魏郎中鱼豢秉承统治中原的司马氏集团旨意而著述史事的(类似的还有司马彪的《***春秋》、王沈的《魏书》等)。在他们所保存或加工过的中原传说里,诸葛亮是受到了严重的诬罔和歪曲的。

诸葛亮在世时,“声烈震于遐迩”[1],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地区的人民对他深切怀念,形成了许多故事传说。陈寿在诸葛亮去世40年后的《上诸葛亮集表》中说:诸葛亮“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2]。表明这些传说都是歌颂性的。而在司马氏集团统治的中原地区,则是一方面在政治上利用诸葛亮的社会影响来笼络蜀人;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宣传上,尽量贬低和歪曲诸葛亮,以缩小他的影响。《魏略》正是这样的著作。

在《魏略》中,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以游说而求进身的策士,他自行往樊城求见刘备。[3]故事十分荒诞,毫无史实根据,所以裴松之驳斥说:“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魏略》记载了许多诸葛亮的异闻,都经不住史实考证。如说:刘备败于小沛,其子刘禅失散窜入汉中,卖为刘括养子,娶妇生子,后来简舍人使汉中,刘禅往见,遂由张鲁送诣益州,立为太子,“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日:'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4]这哪里是事实呢!不过是贬诬刘禅卑贱而以炫耀魏晋之主,描写后主甘作傀儡而诸葛亮则为独揽朝政的专制权臣。

关于诸葛亮针对魏国的北伐,魏人当然是不愉快的,所幸诸葛亮没有成功,这就为他们嘲讽诸葛亮提供了可能。《魏略》就讥斥诸葛亮的北伐是“反裘负薪,里尽毛殚,刖趾适履,刻肌伤骨,反更称说,自以为能。行兵于井底,游步于牛蹄”[5]。

那么,这种“史书”所记的“子午谷奇谋”又怎么可能让人相信呢!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记载:“初,太祖(曹操)以女妻(夏侯)术茂,即清河公主也。茂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节。”《魏略》也说:“林字子林,悖中子也。文帝(曹丕)少与桶茂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与曹操之子曹丕一并长大,又为曹婿的夏侯茂,到曹操孙子曹睿为帝时,还能说是“少”吗!何况诸葛亮于建兴五年(227年)上《出师表》后,即率军北驻汉中,又怎会在南郑召开军事会议,让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呢!即使有此会,魏延有此议,必然也是军事机密,又怎会泄露于外人知之呢!

虽然《三国志》魏延本传记载有魏延请兵与诸葛亮会于潼关之事,但这是“每随亮出”,即经常提出的建议,并不明确表示为“子午谷奇谋”。倘若没有注引《魏略》的资料,是不会将其理解为“子午谷奇谋”的。因此,《魏略》的记载是孤证,不足以证明有“子午谷奇谋”;加之《魏略》关于蜀汉的记载多不可信,“子午谷奇谋”的历史真实性也就相当令人怀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