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有哪些,骈文有哪些作品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7-03 0
  1. 骈文、对偶,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2. 骈文有什么特点

古代四大名序分别是滕王阁序,兰亭集序,伶官传序,金石录后序。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骈文有哪些,骈文有哪些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具体写法上,***用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金石录后序》是一篇带有作者自传性的散文,介绍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经过和《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婉转曲折,细密详实,语言简洁流畅。这是一篇风格清新、词***俊逸的佳作,它的特点主要在一个“真”字,李清照把她对丈夫赵明诚的真挚而深婉的感情,倾注于行云流水般的文笔中,娓娓动人地叙述着自己的经历和衷曲,使读者随着她的欢欣而欢欣,随着她的悲切而悲切,心驰神往,掩卷凄然。

骈文、对偶,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

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

美。都督阎公之雅望,上“启”下“木”戟遥临;宇文新州

之懿范,衤詹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

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

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

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

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

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

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

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

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

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

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

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

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

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

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

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

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

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

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骈文有什么特点

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骈文中也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的《芜城赋》,通过对比广陵昔盛今衰的兴亡变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豪华奢侈,抒发了华屋丘山、人生无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讽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隐士;庾信的《哀江南赋》描写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这些都不失为优秀的骈文。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在流行。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章由散文逐渐向骈文转变,骈文取代散文,成为“一代之文学”、几乎独占文章园地的时期。

骈文,即骈俪文,也叫骈偶、四六等①。两马并驾日骈,两人并耕曰偶②。以两两相对的句子构成的文章,就叫骈文。

所谓相对,首先是指句意的排比,然后发展为句法上的对仗和音韵上的对衬与协调。在句法方面,骈文多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配,贯串全文。当然,初期的骈文以及后来- - 些骈散兼行的作品并不十分讲究工整,甚至可以在骈偶中参杂一些散句。在声律方面,骈文一般要求两两相对的句子平仄相对,声韵相协。骈文往往还以数典为工,以搏雅见长。通过典故的广泛运用,扩大作品的艺术容量,收到词约而意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