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逆之来是什么意思_横逆之来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04 0
  1. 曾国藩家训录
  2. 横逆的解释横逆的解释是什么
  3. 横逆的网络解释横逆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4. 教学相长文言文原文
  5. 曾国藩:欲成大事者,须先练好“忍功”,心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

朱熹批语:“宽柔以教,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不报无道,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而,汝也。衽,席也。”可见,朱熹认为“而强”指的是“你认为的强”,这与一般通用理解相适应

郑玄没有对“而强”作出具体的批注,但是从他对全文的理解,也认同“你认为的强”这种观点。

“抑而强与”出自战国《中庸》的《真正的强》的。

横逆之来是什么意思_横逆之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

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扩展资料

作品读解: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该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百度百科——真正的强

曾国藩家训录

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苏轼?

3、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4、物不经冰霜则生亦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惠不成。 ——刘墉

5、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曾国藩

6、一个困苦的人,惯受命运的打击,因为自己是从忧患中间过来的,所以对于不幸的人很容易抱有同情。 ——莎士比亚

7、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

8、用心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9、只有理念世界是无限平静的世界,它远离了人世间的一切忧患和烦扰。 ——叔本华

10、眼愈多流泪而愈见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加温厚。 ——冰心

11、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即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生之法也。 ——《浮生六记》

12、只有饱经忧患的人才懂得欢乐,只有经过磨难的人才会预感到仁慈的最后赦免。 ——茨威格

13、自古奇人伟士,不屈折于忧患,则不足以其学。 ——方孝孺

14、人之生也,其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

15、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有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杨绛

16、草木不经霜雪,则生意不固;吾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 ——沈近思

17、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苏轼

横逆的解释横逆的解释是什么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他认真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得归纳为四条,并将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要儿子悬挂中堂,每日诵读,恪遵不易,并代相代传下去。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亲去世了,这天,他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父子俩聊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待儿子念完,曾国藩努力把手伸起,指指自己的胸口,纪泽纪鸿一齐说:“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曾国藩脸上露出一线浅笑,便溘然长逝了。

 曾国藩遗嘱对子孙的影响是深远的。曾家后裔恪遵遗言,没有一个带兵打仗的。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孙子曾广钧虽中进士,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无一涉足军界、政界,全部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不少成为著名专家学者。

————————————————————

曾国藩家训语录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引自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纪瑞》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引自《曾国藩家书》P.16

***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机。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

引自《曾国藩绝学》P.3749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引自《曾国藩家书》P.15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为师当严而有恒。

引自《曾国藩家书》P.63,71,299,1121

修身十二款: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每日不拘何时,***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96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家中养鱼、养狗、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169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之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舟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见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三日《习劳而神钦》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2001856年9月19日第一封教子书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112

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230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引自《曾国藩家书》P.216

少劳则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

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

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引自《曾国藩全集》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54

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323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引自《曾国藩家书》P.1516

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引自《曾国藩家书》P.31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古来言凶德至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故愿与诸弟共相鉴诫。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

引自《曾国藩家书》P. 129,131,181,198

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排场,往往轻慢师长,讥谈人短,所谓骄也。由骄字而奢、而*、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而子弟之骄,又多由于父兄达官者,得运乘时,幸致显宦,遂自忘其本领之低,学识之陋,自骄自满,以致子弟效其骄而不觉。欲求稍有成立,必先力除此习,力戒其骄;欲禁子侄之骄,先戒吾心之自骄自满,愿终身自勉之。

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日记》

诸弟能常进箴规,则弟即吾之良师益友也。而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

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日记》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引自《曾国藩家书》P.668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尚如斯也,不其戚矣!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委其难之!因作"五箴"以自创云。

1、立志箴。

煌煌行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尚息活,永矣弗谖。

2、居敬箴。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严恪斋明,以凝汝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可驰?驰事者无成,忧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3、主静箴。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余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驰鹜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4、谨言箴。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迹搅女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骇者终明,谓女实欺。笑者鄙女,虽矢犹疑。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5、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洎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曰为物牵。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引自《曾国藩家书》P.44

家中兄***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日记》

吾近写手卷一大卷。首篆字五个,次大楷四十八个,后小行书二千余,中间空一节,命纪泽觅此三十二人之遗像绘之于篆字之后,大楷之前。吾生平读书百无一成,而于古人为学之津途,实已窥见其大,故以此略示端绪。

引自《曾国藩家书》

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余既自度其不逮,乃择古今圣哲三十余人,命儿子纪泽图其遗像,都为一卷,藏于家塾。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骛,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

三十二人依次为:

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轲。

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

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

周程朱张:周敦颐、程颢和程颐、朱熹、张载

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

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

顾秦姚王: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之《圣哲画像记》P.3586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引自《曾国藩全集》

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引自《曾国藩家书》P.22

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阿兄数千里外教尔,仅此一语耳。

引自《曾国藩家书》P.43

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引自《曾国藩家书》P.31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一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引自《曾国藩家书》P.37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引自《曾国藩家书》P.8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此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9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已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达亦在此,上达亦在此。

引自《曾国藩家书》P.9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卫身莫大于谋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德,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引自《曾国藩全集》

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故不可时时为科弟仕宦起见。

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天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899

纪泽所呈寿叙及诗亦尚稳适,惟藻***太少,又欠风韵。试取庚子山《哀江南赋》熟读百遍,当引出情韵,有情则文自生矣。

引自《曾国藩家书》P.206

读书之道

一要定课程:

每日课程: 读熟读书十页。 看应看书十页。习字一百,数息百八。记过隙影(日记)。记茶余偶谈一则。

每月课程: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熟读书是:易经、诗经、史记、 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

二要手到口到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三要做到"三有""三法"

"三有"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三法"即是约、专、耐。

"约",读书如同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握神理所在,其他次要问题均能附会旁通。

"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凡人为一事。以专为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

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末完,勿换彼书耳。

"耐",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四要做到"看、温、习、思"。

读书时应看、温、习、思四事并行。"看生书应该求快,不多读就显得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该精熟,不背诵则容易忘记。思考要经常,不这样就好比人哑不能说话,马跛不能飞弛。这四点缺一不可。

要做到看、读、写、作并举。"看"多用"猛火煮";"读"则如"鸡伏卵"。 "写"指练字书法,"作"指作文吟诗。

编摘自《曾国藩心述手记》《曾国藩家书》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世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致沅弟》

曰富,曰贵,曰成,曰荣,曰誉,曰顺,此数者,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曰贫,曰贱,曰败,曰辱,曰毁,曰逆,此数者,我之所恶,人亦皆恶之。吾兄弟须从"恕"字痛下功夫,随在皆设身处地。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237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同治元年四月《日记》

横逆的网络解释横逆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横逆的词语解释是:横逆hèngnì。(1)横暴不顺理。

横逆的词语解释是:横逆hèngnì。(1)横暴不顺理。拼音是:hèngnì。结构是:横(左右结构)逆(半包围结构)。注音是:ㄏㄥ_ㄋ一_。

横逆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横流逆行。引宋苏舜钦《屯田郎荥阳郑公墓志》:“大中祥符八年夏四月,暴雨十日不_,山_客水钟於河,河弗胜兼任,湓噎横逆,大决於凝阳。”⒉谓突破常规。引《朱子语类》卷一四_:“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到处便押一_韵。”⒊横暴无理的行为。引《孟子·离娄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赵岐注:“横逆者,以暴虐之道来加我也。”元揭_斯《奔清甫墓志铭》:“人以横逆相加,未尝难焉。”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碧碧》:“少年大惊曰:‘奈何邂逅相遇,_以横逆见加?’”⒋指恶势力。引郭沫若《天地玄黄·叶挺将军的诗》:“他有峻烈的正义感,使他对于横逆永不屈服。”⒌横暴不顺理。引汉王充《论衡·书解》:“吕氏横逆,刘氏将倾。”宋曾巩《与王深甫书》:“顾初至时,遇在势者横逆,又议法数不合,常恐不免於构陷。”清任泰《质疑》:“於妄人无难者,在下处横逆之道也。”⒍犹横祸,厄运。引宋洪迈《夷坚甲志·芜湖储尉》:“芜湖尉储生窜避不及,为贼党缚去,德自临斩之。已脱衣搦坐,德见其顶有毫光三道出现,乃释之宣城僧祖胜云:‘储尉每日诵《圆觉经》一部、***菩萨千声,率以为常,以故获果报,得免横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睹子面,浊气尽消,横逆不足忧也。”

二、国语词典

不顺理的行为。

三、网络解释

横逆横逆,汉语词汇。拼音:hèngnì释义:横流逆行,谓突破常规,指耍赖皮或无理取闹之人。

关于横逆的诗词

《横逆自广三绝》《横逆自广三绝》《遭族人横逆》

关于横逆的诗句

纵横逆顺没遮栏横逆适和来横逆夫孰御

关于横逆的成语

横发逆起逆天违理横行逆施逆天犯顺逆阪走丸穷凶极逆逆来顺受逆行倒施横失逆道乱常

关于横逆的词语

逆行倒施批逆鳞逆天犯顺横发逆起逆天悖理逆天违理逆阪走丸去逆效顺莫逆交逆道乱常

关于横逆的造句

1、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2、横逆中能找出顺逆中所没有的机会。

3、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释回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

4、冲风冒雨,敢于迎战无端而至的横逆,永远不会衰老。

5、夫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义,况以神明华胄,匍匐犬羊之下,盗憎主人,横逆交逼,此诚不可一朝居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横逆的详细信息

教学相长文言文原文

横逆的网络解释是:横逆横逆,汉语词汇。拼音:hèngnì释义:横流逆行,谓突破常规,指耍赖皮或无理取闹之人。

横逆的网络解释是:横逆横逆,汉语词汇。拼音:hèngnì释义:横流逆行,谓突破常规,指耍赖皮或无理取闹之人。拼音是:hèngnì。注音是:ㄏㄥ_ㄋ一_。结构是:横(左右结构)逆(半包围结构)。

横逆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横逆hèngnì。(1)横暴不顺理。

二、引证解释

⒈横流逆行。引宋苏舜钦《屯田郎荥阳郑公墓志》:“大中祥符八年夏四月,暴雨十日不_,山_客水钟於河,河弗胜兼任,湓噎横逆,大决於凝阳。”⒉谓突破常规。引《朱子语类》卷一四_:“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到处便押一_韵。”⒊横暴无理的行为。引《孟子·离娄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赵岐注:“横逆者,以暴虐之道来加我也。”元揭_斯《奔清甫墓志铭》:“人以横逆相加,未尝难焉。”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碧碧》:“少年大惊曰:‘奈何邂逅相遇,_以横逆见加?’”⒋指恶势力。引郭沫若《天地玄黄·叶挺将军的诗》:“他有峻烈的正义感,使他对于横逆永不屈服。”⒌横暴不顺理。引汉王充《论衡·书解》:“吕氏横逆,刘氏将倾。”宋曾巩《与王深甫书》:“顾初至时,遇在势者横逆,又议法数不合,常恐不免於构陷。”清任泰《质疑》:“於妄人无难者,在下处横逆之道也。”⒍犹横祸,厄运。引宋洪迈《夷坚甲志·芜湖储尉》:“芜湖尉储生窜避不及,为贼党缚去,德自临斩之。已脱衣搦坐,德见其顶有毫光三道出现,乃释之宣城僧祖胜云:‘储尉每日诵《圆觉经》一部、***菩萨千声,率以为常,以故获果报,得免横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睹子面,浊气尽消,横逆不足忧也。”

三、国语词典

不顺理的行为。

关于横逆的诗词

《遭族人横逆》《横逆自广三绝》《横逆自广三绝》

关于横逆的诗句

纵横逆顺没遮栏横逆夫孰御横逆适和来

关于横逆的成语

横行逆施逆阪走丸逆来顺受逆行倒施横发逆起逆道乱常穷凶极逆逆天犯顺横失逆天违理

关于横逆的词语

批逆鳞逆天犯顺逆阪走丸去逆效顺莫逆交逆道乱常横行逆施逆行倒施逆天悖理横发逆起

关于横逆的造句

1、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释回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

2、肝属于木而主疏泄,如果疏泄不利,则肝气横逆可见“心下满”。

3、夫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义,况以神明华胄,匍匐犬羊之下,盗憎主人,横逆交逼,此诚不可一朝居也。

4、遇横逆之来而不怒,遭变故之起而不惊,当非常之谤而不辩,可以任大事矣!

5、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横逆的详细信息

曾国藩:欲成大事者,须先练好“忍功”,心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

1. 教学相长原文及翻译

发 音 jiào(第四声) xué xiāng zhǎng(第三声) 释 义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出 处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示 例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懂得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用 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教与学相互促进。 《学记》:《礼记》名篇。

主要是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学--- 知不足 ---自反 长———促进 嘉———美好 旨———味道 教--- 知 困 ---困惑,不理解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相互促进。

道理 教学和学习是可以互补的。原文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虽④有至道⑤,弗学不知其善⑾也。

是故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⑦。知不足⑧,然后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后自强⑩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⑿。[编辑本段]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好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的不透。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编辑本段]注释 1.佳肴:美味的食物。

佳 很好。 肴:熟的鱼肉等,熟食。

2.弗:不 3.旨:味美,好吃。 4.虽:即使。

5.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 6.是故:因此 7.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地方,困:本意为窘迫,在此引申为困惑,不懂。

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 9.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10.自强:自己奋发图强。强:使动用法,使……强。

11.善:好处 12.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长:促进陶行知关于“教学相长”的言论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教学合一》 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 《陶行知文集》第14页 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是教学分离的流弊。

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教学合一》 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 《陶行知文集》第15页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

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

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

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

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 《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 1923年《十年来之安徽中学》 《陶行知文集》第60页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

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

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原载1926年2月《新教育评论》第2卷第12期 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提的所出警告

只有不断的追求真理才能免掉这样的恐怖。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1936年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地知文集》第540页 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1936年 1943年3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541页 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横逆之来,以慈爱智慧庄严无畏处之。

我们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社会必有了解之日。 《给肖生的信》1930年3月29日 《陶行知文集》第703页 现在我提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每天四问》 1951年4月《育才学校》 《陶行知文集》第747页 现在我想到有五个字,可以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

哪五个字呢? 第一个,是“一”字。一是“专一”的一。

荀子说:“好一则博”。这句话是很有精义的。

因为有了一个专一的问题做中心,从事研究,便可旁搜广引,自然而然地广博起来了。…… 第二个,是“集”字。

集是“搜集”的集。集照篆字的写法,是这样“”,好像许多钩钩一样。

我们研究学问有了中心题目,便要多多搜集材料,我们便象“集”篆写一样,用许多钩钩到处去钩,上下古今,左右中外的钩,前前后后,四面八方的钩,钩集在一起来,好细细研究。……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本的彻头彻尾的来研究它一个明明白白,才能够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

所以我希望大。

2. 古文翻译《教学相长》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不会知道它的高妙。

因此,(通过)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过)教然后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原文:虽有佳(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注释:佳(嘉(jiā))肴:美味的菜肴。

肴,熟肉食。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是故:因此。

困:(受到)阻碍,不通。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己反省。

自强(qiǎng):自己督促自己。强,勉力,勉强。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3. 文言文解释1、孝者荣,不孝为耻2、曾子杀猪3、教学相长这三首文言

1、孝者荣,不孝为耻 孝顺的人光荣,不孝顺的人可耻.2、曾子杀猪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去,她的孩子哭着叫着,也要跟着妈妈上街.妈妈骗他说:“你回去吧,我上街回来杀猪给你吃吧.”妻子从街上回来,看见曾子正在准备杀猪给孩子吃,妻子急忙阻止他.“怎么啦,你真的要杀猪给孩子吃吗?我原是说着骗骗孩子的.”曾子说:“对小孩子怎么可以说谎话呢?孩子们一举一动,都是跟爸爸妈妈学的,你撒谎欺骗了孩子,就等于叫他学撒谎,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不得的.”曾子终于杀了猪.3、教学相长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曾国藩家训中提及:“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足以看出他的处世高明。曾国藩身居高位,只有强大的内心,才能支撑他如此这般的成就。 曾国藩:欲成大事者,须先练好“忍功”,心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

南怀瑾***曾说过:

眼界决定你的成就,胸怀决定你的人生。

其实成功者未必都是有能力的人,但一定是胸襟和格局都非常大的人。

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凡事要把眼光放长远,要有大局观。

曾国藩说过:“遇横逆之来而不怒,当非常之谤而不辩。”

曾国藩在读书时,曾与一书生同住。

曾国藩为了读书时光线能够明亮些,便将书桌移至窗下,然而却引起书生的不满,那个书生不耐烦地说:“你把我挡住了。”

曾国藩:“那我的书桌应该放在哪里?”

书生让他移至床边一侧,曾国藩便听从书生的意见将书桌移至床边。

深夜曾国藩仍在读书,书生又生气道:“平日里不读书,这个时候了,还扰人清梦。”

随后曾国藩便依言默读。

多少年后说的算的书生反而是无名小卒,而当时能忍一时之气的曾国藩竟成了大人物。

忍并不是没脾气,而是没有必要发脾气,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人或事上,误了大事反而得不偿失。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我们身处逆境,冲动或发泄并能够解决问题,或许会使事态愈演欲烈,火上浇油,损人不利己。

冷静的处事态度便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很多时候顺其自然,船到桥头自然直,必会时来运转。

其实现在我们常说的“吃亏是福”便是古人的大智慧。在一些蝇头小利或鸡毛蒜皮的小事面前,过分计较只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何不看开一些。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高。”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也不是啥美事。

往往一些小是小非会消耗人的大量精力,除了多了一场麻烦,多了一个冤家,还能得到什么?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灭吴”、“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日后封侯拜将”等等太多的例子。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君子当能屈能伸。内心强大的人不需要被认可,他们追求的是大格局。在你看来是懦弱,在他们看来是蓄势待发,这样的人不可小觑。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未必会畅通无阻,在意见出现冲突的时候,口舌之战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口舌之快也并不代表胜利,沉默不语也不代表懦弱可欺。

“遇横逆之来而不怒,当非常之谤而不辩。”绝对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大智慧大格局的表现。忍耐一时或许会拥有更多的机遇,而抓住机遇的力量往往是一个人的心态、胸怀所释放出的力量,所以说内心强大的人前途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