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门知府,破家县令_灭门知府破家知县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7-06 0
  1. 县令父子如何开棺破案?
  2. 有什么特别恐怖,听了背后凉飕飕的鬼故事/真人真事
  3. 有什么特别恐怖,听了背后凉飕飕的鬼故事/真人真事?
  4. 报仇奇案:父亲被杀,母亲被霸占,男子报仇雪恨,知府如何判案

问题一:灭门是什么意思 灭门 就是全部(全家)被杀光

问题二:宾得灭门是什么意思 卖掉宾得所有相关器材,转投佳能或者尼康的怀抱。。

问题三:单反灭门是什么意思 一个有野心的女人为了坐上龙头大哥的位置和分到父亲的遗产处心积累铲除身边的人有阻碍的人,包获亲人。

灭门知府,破家县令_灭门知府破家知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问题四:摄影中灭门什么意思如题 谢谢了 灭门某品牌摄影器材全卖叫灭门 查看更多答案>>

记得***纳啊

问题五:单反上说的灭门是什么意思? 其实不光是数码相机,也包括机械相机 单反相机就是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意思 代表相机的光学和成像性能, 表示是只有一个镜头,利用反光成像的相机。

问题六:什么叫灭门 所有的人一起杀掉,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望***纳噢谢谢。

问题七:人死犯灭门在黄历中是啥意思 就是灭门大祸日,如果你告诉具体的时间,就可以告诉你是不是灭门大祸日了。

问题八:破家知府,灭门县令 什么意思 知府县令不大的官员,就可以灭人满门,毁害人全家。形容古代封建官吏目无法纪,为所欲为,鱼肉百姓的恶劣行径,及封建社会人治的本质

问题九:择日学灭门大祸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地理择日选择的专述用语,全称叫:“冰消瓦解灭门大祸”。一般不是从~专业堪与谋生的人,一般不要深究这是什么意思了吧,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明白的事。之所之叫这种可怕的名字,无非提醒人们,地理选择非常慎重的,不能乱来,造葬错地方、选择错凶日,那是招灭门大祸的!这个有起例,如年支的平收两日,叫冰消瓦解,又叫夭命煞,就短命的意思,造怕平,葬怕收,如不年卯酉日在寅月。灭门日是甲已年寅月己巳日,卯月庚午日,辰月辛未日………呵呵,每年每月都有一天是灭门日。对冲灭门日的就是大祸日,如甲己年寅月乙亥冲己巳灭门,那乙亥日就是大祸日;同理卯月丙子灭门日!辰月丁丑灭门日……呵呵,还很多呢,不能一一列举的啦。总之古代专制皇权,平民不能乱造乱葬乱用日子的,错了法当灭门还是小事的,重的可以灭九族的!当然时代不同了,就不能食古不化了……今天还拿这个说事就有吓人之嫌啦!

问题十:中医说的灭门水衰是什么意思 有“命门火衰”的说法。中医认为肾为水脏,中有命门,内藏相火,主一身阳气,如果相火不足,阳气衰弱,人体会出现如怕冷、神疲乏力、便溏等症状,这种情况,中医称为“命门火衰”。

县令父子如何开棺破案?

县令是什么意思

“县令”在其他工具书中的解释 官名。县令之名,起于战国,其时秦及三晋县的长官均称为令。

汉朝开始在首都长安设立的六品官职,下辖长安及京畿附近区县。薄卫桥以长安县令为印及字号,行走江湖。

县令、知县、县尉、县丞有何区别

县令(等于知县,不同时代称法)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是主管一县事务的一把手。

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书记兼副县长,是县令的副手之一,一县的二把手。

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书记兼公安局长,是主管一县捕盗、治安等刑事、司法事务的官员,品级一般略小于县丞,也是县令的副手之一,一县的第三把手。

qq上的县令什么意思

可能只是QQ群自定义头衔

是群主设定的

支简在清朝什么意思?是官位?还是县令的秘书?

县令的秘书

欲钱看县令是什么意思

爱财爱色

古代县令,是什么学历

在古代,科举时期当县令有两种办法,考进士,一般三甲以上就可以授管县令;或者考中举人后直接做杂贰官,比如县丞之类的,如果熬的住,能上供,过几年可以慢慢积功升到县令,但是这种机会很少,而且所授县份一般也是偏远贫困之地!

在唐朝以前,没有科举的时候是看门第,所谓“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特别是西晋东晋,纯粹就是拼爹;你家高贵就可以当***!

至于战争时期就看谁的拳头大,比如张飞也当过县令!

破家知府,灭门县令 什么意思

知府县令不大的官员,就可以灭人满门,毁害人全家。形容古代封建官吏目无法纪,为所欲为,鱼肉百姓的恶劣行径,及封建社会人治的本质。

古时代称为县令,通判,刺史,这都是什么意思

县令主要使用是在汉代,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长官为县长,县长官合称“令长”,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县级市市委书记兼***。唐朝县的长官都称县令,最高者正五品上,相当于海淀区委书记兼区长,最低者从七品下。宋朝县令仅是虚衔。明清没有。

通判在宋朝是辅佐并监视知府或知州的,到清朝成为知府副职。

刺史乃汉武帝设立,掌监察州郡,品级六百石。汉朝太守二千石,县令六百石,县长四百石。其职责和地位用现代话说可以理解为“中纪委&监察部派驻N省N市监察巡视专员(副局级)”。东汉后期强势的刺史能掌握相当于太守上级的权力,不过法律地位一直没有改变。魏晋到唐朝,刺史是州这一级的长官,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兼***。唐以后不置。

宋朝知府知州有时会在私下称“刺史”,用这种“古称”仅是一种“雅趣”。通判则会被称为“半刺”,意为通判能当刺史(知府知州)的半个家。

县令的令是什么意思

“县令”在其他工具书中的解释 官名。县令之名,起于战国,其时秦及三晋县的长官均称为令。

汉朝开始在首都长安设立的六品官职,下辖长安及京畿附近区县。薄卫桥以长安县令为印及字号,行走江湖。

咸令和县令的区别是什么?分别指什么?

咸令据我所知只在这句话上看到过 九品咸令登彼岸 ,佛家语

咸,全,完全;令,让(让全部的九品众生......)

县令则是官职名,“县令”在其他工具书中的解释 官名。县令之名,起于战国,其时秦及三晋县的长官均称为令。

有什么特别恐怖,听了背后凉飕飕的鬼故事/***真事

山东有个叫王可贤的文人,在地方上小有名气。他的儿子王效祖从小机智过人,18岁那年中了进士。被任命到杭州当知府。

有道是“天上天堂,人间苏杭”王效祖去当知府也把王可贤接了过去,一方面可以孝敬老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父常指导指导为官之道。于是儿子在外升堂理事、办案,父亲就在内处理公文、公务。一有空父子两人就商议城内吏治,风俗民情。王可贤说得切中要害、谈得有根有据,王效祖耳濡目染,渐渐也精通了为官之道。他上任一年,很有政绩,得到上司的赞赏,同僚的敬服。

一天,王效祖出城办事,正好遇上一家大地主出丧。仪仗非常有气派,白幡层层,乐队吹打,送丧的人排着长长的队伍。按照习俗,不论哪个官员都得避让,王效祖也只得退避路旁。运载棺材的车子旁跟着一个披麻戴孝的妇女。这时候,一阵风吹来,丧服衣角被风撩起,露出大红的内衣。王效祖不免诧异:白色丧服内怎么会是红色喜衣呢?一打听,这位妇人原是死者的妻子,顿生疑窦,死者难道死于非命?他就传令:将棺材暂停附近庙中,待验过尸后再入土为安。

毕竟是知府的决定,送葬的地主家的亲人虽有不满,但都不敢违抗。

王效祖回到衙门、将情况向父亲一说,王可贤以为虽然可疑,可毫无证据在手,一旦验尸验不出什么,这些乡绅可惹不起。

那怎么办呢?

在书房里,王效祖也觉得为难了,一口接一口的喝着茶。王可贤踱来踱去,低头沉思

最后他开了口:“这样吧,你不出衙门,推说有病,拖延验尸时日;我出外私访,查得真情,再行处置。”

王效祖点点头。

王可贤就扮成了***的先生,秘密外出查访。

一访,县官的父亲不免惊慌,原来死者是位监生,监生虽然没有嫡系亲属,可是这些亲戚中不乏秀才、廪生,都是有财有势的人。如果有什么差错,儿子的前程也就断送了。

第二天,王效祖没有上衙门办公,那些死者的亲戚吵上门来,要求验尸,听说县官有病,都以为是他不敢露面,扬言要上告。过了几天,还是不见王效祖的面,他们就***,催促尽快验尸。王效祖不理不睬。这样,丧礼不能进行,棺材不能埋葬,引起了公众的非议,就连差役也认为王效祖做得太过分了。

再说王可贤,在外私访了多天,也没有查到一点那监生被害的线索,更没查访到有人揭发,心里暗暗着急。

一天夜晚,他走到野外,走得也够乏了,就钻进路边田里的一个小草棚里休息。不一会,来了个农夫,问他到此何事,为何住进草棚。王可贤急忙起身赔礼道歉,谎称自己流落异乡,靠占卦***为生。今夜错过客店,才在此歇息。那农夫信以为真,倒也慷慨,答应留他过夜。

原来那农夫是地主的雇工,每夜来草棚看守庄稼。

这夜,明月高挂,月光如水,是一个赏月的好天。

看庄稼的人守夜不睡,王可贤就陪着闲聊。两人谈得投机,看庄稼的人拿出带来的酒菜,对饮了起来。一杯落肚,王可贤有心说:“看来这里老百姓的生活不差,地方官还不错吧!”

那农夫点点头说:“不错,新来的知府年纪虽轻,可是很体谅百姓,不过,可惜他在这儿呆不长了。”

王可贤故意追问“为什么”。农夫两杯酒下肚,就说:“还不是为了那死去的监生的事。知府怎么会查得出监生的死因呢?”

“这话中有话!”王可贤心中暗暗高兴。他忙再替那人斟上一杯。那人干了杯,吐露了内中的真情——

死去的监生,就是那人的东家。监生素来身体康健,突然死亡,那人好奇,就向一个小仆人打听,原来监生的妻子与表兄私通,表兄最近死了妻子,她害死了丈夫想嫁给表兄。监生被害死了,事情眼看就能成功,岂料知府阻挡了丧事,说要验尸。监生妻子心中着急,鼓动亲戚们与知府作对。这些亲戚贪图监生的财产,也就去县衙门闹起事来。

“那这位知府验尸验得如何?”王可贤问道。

“那知府不知怎么,至今也没有验呢。”那人说,“其实,打开棺材,一验死尸的头顶心,就可知道了。”

王可贤边斟酒,边***装不解地问道:“验头顶怎么能知道呢?”

那人呷了一口,神秘地对王可贤父亲一阵耳语。

“懊,原来如此!”王可贤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天刚蒙蒙亮,王效祖告辞了看庄稼的人,赶回衙门。

王效祖躲在里面,饭吃不下,觉睡不好,大清早已经起身。现在看到父亲笑眯眯踏进门来,知道探听到了内情,就连忙相迎。王可贤将查访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儿子。王效祖不禁拍案叫好。

当天,王效祖升堂,传令仵作、差役,跟他一起去验尸。停放棺材的庙堂里,挤满了死者的亲戚。王效祖命令打开棺材,又吩咐仵作仔细验尸。

仵作见尸体的面目异常,死时似乎很痛苦,可是通身细看,没有发现什么伤痕。

“你查验一下尸体的头顶。”王效祖说道。

仵作分开头发,从尸体的头顶心拔出一根长长的带血的钢钉。

这一下,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监生的亲戚悲愤起来,要求王效祖捉拿凶手。

王效祖一摆手,喊着“某某人在吗?”大家异口同声说来了。那人果然在人群当中,正是监生妻子的表兄,只见他面如死灰,浑身打颤。

王效祖传令安葬尸体,命差役拘捕监生妻子、小仆人和那个表兄。

回到衙门,开堂审问,大刑伺候,三人一一招认。

原来监生妻子与表兄是同谋。一天晚上,监生在朋友家喝得酩酊大醉,妻子就命小仆人用皮绳子捆住监生,自己动手把钢针钉进丈夫的头顶心。

真相大白,王效祖就将详情写成案卷呈送上司。上司很欣赏他,准备向朝庭写奏章表彰他,提拔他。可是王效祖却叹道:“当官太辛苦了,也使我老父费尽了心血,真不是当儿子的应该做的。”竟辞了官,返回家乡,侍奉老父去了。

有什么特别恐怖,听了背后凉飕飕的鬼故事/***真事?

故事如下:

一个人,犯了故意伤害等罪判了***,结果过了几十年却出现在另一件涉黑案件中。

死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让我想起一句话:破家知县,灭门知府。

以前爱读史书,见惯了将相王侯,以为不过如此,直到办过几次事,方知一小吏之贵。

当年汉代重臣周勃曾说,我领过百万雄兵,今日才知道狱卒之贵。

根据每个人的收听收看习惯有文本的恐怖故事、音频的恐怖故事、***演绎的恐怖故事。

根据恐怖故事的长短大小有有声恐怖故事,长篇恐怖故事,短篇恐怖故事,原创恐怖故事。短篇恐怖故事包含:爱情恐怖故事,校园恐怖故事,医院恐怖故事,大街恐怖故事,网络恐怖故事,搞笑恐怖故事,家里恐怖故事,公司恐怖故事,真实恐怖故事,原创恐怖故事等。

但自古以来关于鬼的话题却络绎不绝。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的想象延伸,一种抽象的立体思维。常言道 :未知的东西总会引起人们的遐思,恐惧。 越是不了解的东西越会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在日益千篇一律的生活里,人们需要感官的***,于是便有了鬼故事这种文学消遣。

报仇奇案:父亲被杀,母亲被霸占,男子报仇雪恨,知府如何判案

网友故事:

我出生在苏州的一个小村庄。

这件事发生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村儿里的刘婆婆一家迁走了,家里的房子也空着,正好,她们的房子就建在路的中间。

听说以前因房子有人住着,而且那家的人特别的横,以前的村长拿他们家也没办法,就只好在他家旁边修了一条窄的要命的小路,后不知道为什么那家的人便迁走了。

之后房子又卖给了刘婆婆一家,村里人想拆房修路也不可能了,大家便只好走那条小路,一走便走了几十年。

如今房子没人住了,村长便又起了折房修路的心思,过了几天,修路的工人便修了一条又宽又阔的大路,自然而然的埋了小路,种上了花草。

谁成想,修完路的第二天,村长家就出事儿了,听说那天村长去村上一户人家去吃饭,死在了回家的路上,被人发现时,尸体都僵了。

之后,村长老婆说,做梦梦到了许多的鬼魂来向他要路,吓的她第二天早上便要去请人来作法,之后把埋上的小路又挖了出来,之后便在也没发生什么事了。

?后在我问我阿婆这是怎么回事阿婆说,阴阳两界,路是相通的,白天是人走的路,晚上是鬼走的路啊。

恐惧心理:

每个人都有过恐惧的体验,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自我保护的本能。很多幼儿会对现实生活中成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产生恐惧,比如怕黑、怕雷、怕高、怕水、怕火、怕电、怕某种动物、怕怪兽或者老巫婆等虚幻形象、怕坏人、怕警察或医生或老师或某个成人、怕陌生人等。

恐惧的产生源于对对这个事物或现象认知的不足或偏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对每一种恐惧的克服,都是其认知和心理方面的一次重要成长。恐惧的心理会对幼儿产生轻重不同的影响。

清朝乾隆年间,莱州府有一个名叫杨家庄的大庄子。村子之中,一座豪华的大宅院矗立在乡间的田野里。它的四周,远远地落着一些简陋的农舍。宅院主人杨世南以财通神,在当地为所欲为,欺压鱼肉周围的乡民百姓。

一天,杨宅的大门打开,杨世南一个人迈步从宅院中走出来。慢慢悠悠地踏着青石路面,向村里走去。离家不多远的一堵墙下,一个青年正朝他走来。青年见到杨世南不闪不避,这让骄横霸道惯了的杨世南大惑不解。就在杨世南走上前去,要抓住这个青年一问究竟时,青年抢先了一步冲到杨世南面前将他摁倒在地。

杨世南见情况不妙大声呼救,青年农民竟丝毫不慌,从容解下腰带,用力勒死了杨世南。听到呼喊声后,迅速围拢来一些人,杨世南的家丁来了,地保也被找来了,青年农民并不逃跑,杨家的家丁和地保捆绑青年,青年也不反抗,却对周围的人大喊:“我龚树祥如果怕死,今天也不会来了!”说着就主动地随着地保等人去县衙门。

县令升堂问案,龚祥却丝毫不怕,马上如实说出是自己勒死了杨世南,他杀杨世南的理由是杨世南与他有杀父夺母之仇。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三年前,龚树祥娶妻之后,他的叔叔龚立民把他找去郑重而悲伤地对他说,你母亲没有死,现在还在杨世南家做妾,你父亲是被杨世南害死的。龚树祥深感意外,惊讶地问叔叔,你不是说我幼年就父母双亡了吗?龚立民说,那时你还小,现在你长大了,就应该告诉你们家的真实情况。

龚树祥的母亲王氏长得很美,21岁时嫁给了龚树祥之父龚泰世,夫妻恩爱,耕田度日。有一次,夫妻二人在田里干活,被土豪杨世南看见了。杨世南对王氏的美貌垂涎三尺,决心夺得这个美人作妾。杨世南先是找到龚泰世,想用重金让他卖妻,可是龚泰世断然拒绝了。

不久后,附近的村子发生了***案,杨世南先买通盗贼诬赖龚泰世参与了***,然后亲自去县衙门诬告龚泰世是盗贼。县官虽然知道龚泰世冤枉,但是碍于杨世南的面子,还是从轻拘押了龚泰世,想过一两天后就释放他,没想到杨世南又买通狱卒吕元标,将龚泰世毒死在狱中。龚泰世死后,杨世南把林氏强抢回家,逼她做妾。那个时候,龚树祥才有4岁,还有个2岁的妹妹,兄妹二人被叔叔领回家,抚养长大。

龚树祥听罢,心中撕心裂肺,他伏地大哭一场后,打算去县衙状告杨世南,但转念一想杨世南乃一方土豪,有钱有势,神通广大。自己只不过是个乡下的贫穷农民,没有任何靠山,想要和杨世南打官司,等于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不但父母的大仇报不了,自己也难免走当年父亲被害的老路,白白送命。

一番思考之后,龚树祥决定***取最原始,也是最有希望达到目的的办法,那就是亲手杀死仇人雪恨。为了不被杨世南发现,龚树祥***装什么事情也不知道,表现和往常一样,却暗暗在做刺杀的准备工作。

三年之后,龚树祥的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龚家已经有后了,龚树祥开始报仇行动。他决心用以命换命的方式给父母伸冤报仇。一天,龚树祥秘密地把妹妹接来自己家,把替父母报仇的事情告诉了妹妹和妻子。

龚树祥对他们说,杀父夺母之仇不共戴天,不为父母报仇我还能算是人吗?现在孩子还小,请妹妹帮忙照看抚养。说完之后,龚树祥泪水流了下来,冲出门去了。妹妹和妻子来不及劝阻,龚树祥就已经冲出家门,消失在了大门口。龚树祥躲在杨世南家门口,终于等到杨世南出门并趁机勒死了仇人杨世南。

龚树祥被捕之后,县令将他判为斩首示众,案卷报上去之后,巡抚大人觉得判得太重,发回莱州府重判。知府张船山重新审判了此案,知府首先查了供词部分,发现龚树祥为父母报仇确实属实。张知府又找到了龚树祥之母杨王氏,王氏四十二岁,现在是杨世南的第三妾,王氏承认,自己于乾隆十四年嫁给龚泰世,当时二十一岁。

乾隆十八年,即王氏二十五岁那年,被杨世南强逼做妾,当时她并不知道丈夫已死,直到后来生了第二个孩子后,杨世南见她不再思念原夫,已真心跟杨世南过日子了,才把他贿通盗贼诬赖龚泰世,又买通狱卒毒死龚泰世的事告诉王氏,彻底割断王氏与龚泰世的感情。

龚家后来的事情,王氏一直不知,直到龚树祥杀了杨世南报仇后,她才知道儿子已经娶妻成家。张知府又查了该县乾隆十八年孙樊源家盗案卷宗,果然有龚泰世被盗贼诬赖有罪的供词,以及龚泰世病死狱中的记载。这些都证明了杨王氏确实是当日的龚王氏;龚泰世之死,确实是被杨世南买通狱卒毒死无疑。

案情真相大白,但案子怎么判呢?县令判处龚树祥斩首是合法的,但这个案子的死者杨世南不但买通了狱卒毒死了龚泰世,又强行抢走了王氏,这才导致案件发生。这不止是杀父之仇,更是夺母之恨,这和平常的为父母报仇,又略有不同。

龚树祥之所以亲自手刃仇人,主要是他没有更好的办法。龚树祥手刃仇人,这又是一种孝心。当今朝廷推崇以孝治国,凡遇到仁人孝子,都会施恩宽大,用来表彰他们,显示国家意图。在顺治十二年,陕西巡抚奏报:孝子黄大伟因报母仇,杀死宗用仪,按律减三等,杖责五十,流放一千里。

张知府权衡之后,重新改判免死,判处龚树祥杖责五十,流放一千里。杨王氏即龚王氏,被杨世南霸占已经十七年,所生之子已经成年,平日无思念原夫之情,身心已完全归向杨世南,判归杨姓。如果愿意随前子龚树祥,也可以归龚姓。

狱卒吕元标受贿,按照律法应该斩首示众,但由于他已经病死多年,且已经家破人亡,因此免于刑罚。前任县令周元旦虽然没有贪赃枉法,但却办案不公,导致龚泰世被羁押下狱。龚泰世死后,又不能认真查明真相。如此昏聩无能之官,应奏报朝廷革去官职待遇,以为后世为官者儆戒。张知府重新判决报仇案,一时间令人大快人心,百姓无不称赞他判得公道。

奇案点评:

一件夺妻的大案,当地人尽皆知,却没有人敢仗义执言。前任县令周元旦昏聩无能,纵容凶犯。狱卒吕元标毒杀囚犯,县令也不加罪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地人知道冤案,却由于畏惧杨世南的财势敢怒不敢言,龚树祥知道杀父夺母之仇,却不能走正常、合法的渠道去解决问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了这起冤案。

自此,乾隆朝亲子报仇案,宣告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