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死勿去孟子梁惠王下_效死勿去打一动物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7-07 0
  1. 《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文曰:‘藤,小国也……’”译文
  2. 对感情忠诚的成语
  3. 《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4)
  4. 《孟子对滕文公》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5. 《孟子 梁惠王下》译文
  6. 《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下(2)
  7.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效死勿去孟子梁惠王下_效死勿去打一动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词语注释: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②旄倪(máo ní):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文曰:‘藤,小国也……’”译文

成语:效死弗去

拼音:xiào sǐ fú qù

 简拼:xsfq

 解释:拼死报效,不肯离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效死而民弗去。”

 示例:越境而侵入,不能援城亡亦亡之义,负嵎而祸众,更难以~为宜。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二百五十二

 近义词:效死勿去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顺接:去伪存真 去住两难 去伪存真 去危就安 去天尺五 去太去甚 去头去尾 去如黄鹤

顺接:把臂徐去 不如归去 陈言务去 春来秋去 大势已去 大江东去 颠来倒去 颠来播去

 逆接:百治百效 酬功给效 立功自效 明验大效 上行下效 无施不效 西颦东效 相仿相效

 逆接:效命疆场 效死勿去 效死弗去 效死疆场 效死疆埸 效死输忠 效犬马力 效颦学步

对感情忠诚的成语

原文

滕文公①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译文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4)

白首不渝 渝:改变。白头到老也不变。形容人一生忠诚、坚定。

出处:《梁书·何点传》:“新除侍中何点,栖迟衡泌,白首不渝。”

碧血丹心 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形容十分忠诚坚定。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不食周粟 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

赤诚相待 赤诚: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这所剩的数千饥饿疲惫之师因感学生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和平日赤诚相待,暂时不忍离去,勉强可以一战。”

赤胆忠心 赤:比喻真纯。形容十分忠诚。

出处:明·汤显祖《还魂记·淮警》:“贼子豪雄是李全,忠心赤胆向胡天,靴尖踢倒长天堑,却笑江南土不坚。”

殚诚毕虑 指竭尽忠诚与思虑。

出处:《清史稿·后妃传·太祖高皇后》:“不预外事,殚诚毕虑以事上。”

肝胆披沥 犹言披肝沥胆。比喻极尽忠诚。

出处:汤增璧《崇侠论》:“食人之禄,不顾其患,非志士所忍出;当其发难,则亦慷慨悲歌,顾盼生姿,自谓肝胆披沥,不忘平生一诺。”

肝胆涂地 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同“肝脑涂地”。

出处:汉·刘向《说苑·善说》:“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

肝脑涂地 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出处:《史记·刘敬书孙通列传》:“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

肝心涂地 犹言肝脑涂地。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出处:唐·陈子昂《谢衣表》:“臣万死骷骨,垂配蒙荣,载战载殒,肝心涂地。”

讳树数马 表示居官为人忠诚谨慎。

出处:《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

竭诚尽节 竭:尽。诚:忠诚。节:节操。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忠诚与节操。

竭智尽忠 竭:尽。用尽智力,竭尽忠诚。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

竭忠尽智 毫无保留地献出一片忠诚和所有才智。

出处:《屈原列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尽诚竭节 诚:忠诚。节:气节,义节。竭尽自己全部的忠诚和义节。亦作“尽节竭诚”、“尽心竭诚”、“尽忠竭力”、“尽忠竭诚”、“尽忠竭节”、“竭忠尽节”。

尽忠报国 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出处:《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尽忠竭力 竭:尽。用尽气力,竭尽忠诚。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

精贯白日 形容极端忠诚。

出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君执大节,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其神策。”

精忠报国 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出处:《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沥胆抽肠 犹沥胆披肝。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沥胆堕肝 比喻竭尽忠诚。

出处:唐·李颀《行路难》诗:“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堕肝惟恐后。”

沥胆隳肝 犹沥胆披肝。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沥胆披肝 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出处:唐·黄滔《启裴侍郎》:“沾巾堕睫,沥胆披肝,不在他门,誓于死节。”宋·司马光《体要疏》:“虽访问所不及,犹将披肝沥胆,以效其区区之忠。”

沥胆濯肝 犹沥胆披肝。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沥血叩心 剖露心胸。比喻竭尽忠诚、恳挚的心意。

沥血披肝 比喻竭尽忠诚、恳挚的心意。同“沥血叩心”。

沥血披心 比喻竭尽忠诚、恳挚的心意。同“沥血叩心”。

出处:前蜀·杜光庭《晋公后土醮词》:“诚切祷祈,沥血披心,仰希鉴祐。”

廉洁奉公 廉洁:清白;奉公:奉行公事。廉洁不贪,忠诚履行公职,一心为公。

逆耳利行 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谓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有益于行为。

披肝沥胆 披:披露;沥:往下滴。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

出处:唐·黄滔《启裴侍郎》:“沾巾堕睫,沥胆披肝,不在他门,誓于死节。”宋·司马光《体要疏》:“虽访问所不及,犹将披肝沥胆,以效其区区之忠。”

披肝沥血 比喻竭尽忠诚。

披肝露胆 指竭诚相告或竭尽忠诚。同“披露肝胆”。

披沥肝胆 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同“披肝沥胆”。

披沥肝膈 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同“披肝沥胆”。

披露肝胆 指竭诚相告或竭尽忠诚。

披心沥血 剖开心滴出血来。比喻竭尽忠诚。

出处:《南史·袁昂传》:“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披心沥血,敢乞言之。”

破肝糜胃 形容竭尽忠诚。

破脑刳心 犹剖心沥血。比喻竭尽忠诚。

剖心坼肝 比喻忠诚不二。

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传》:“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倾肝沥胆 形容对人极其忠诚。

拳拳盛意 拳拳:恳切、忠诚的样子。发自内心的真诚而深厚的情谊。

出处:鲁迅《书信·致蒋抑卮》:“拳拳盛意,感莫可言。”

摅肝沥胆 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同“披肝沥胆”。

输肝沥胆 比喻对人极为忠诚。同“输肝剖胆”。

输肝剖胆 比喻对人极为忠诚。

输肝写胆 比喻对人极为忠诚。同“输肝剖胆”。

效死输忠 指竭尽忠诚。

出处:《旧五代史·晋书·皇甫遇王清等传伦》:“若乃世道方泰,则席宠恃禄者实繁;世运既屯,则效死输忠无几。”

效死勿去 指竭尽忠诚。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一片丹心 一片红心。指忠诚之心。

出处:宋·苏轼《过岭寄子由》:“一片丹心天日下,数行清泪岭云南。”

指日誓心 对着太阳发誓,表明忠诚无二。

出处:唐·李德裕《〈异域归忠传〉序》:“惟嗢没斯精诚上达,天诱其衷。拔自狼居之山,愿拜龙颜之主,封章沥恳,指日誓心,不夺之诚,介如石矣。”

指天誓日 誓:发誓。指着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指天为誓 誓:发誓。指着天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至诚高节 至:最。最忠诚,最高尚的节操。形容人品高尚。

出处:《魏书·儒林传·徐遵明传》:“至诚高节,堙没无闻,朝野人士,相与嗟悼。”

忠贯白日 贯:贯通。忠诚之心可以贯通白日。形容忠诚无比。亦作“忠心贯日”。

出处:《宣和书谱·颜真卿》:“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

忠贯日月 忠诚之心可以贯通日月。形容忠诚至极。

出处:《新唐书·郭子仪传赞》:“子仪自朔方提孤军,转战逐北,谊不还顾……虽唐命方永,亦有忠贯日月,神明扶持者哉!”

忠心赤胆 形容十分忠诚。

出处:明·汤显祖《还魂记·淮警》:“贼子豪雄是李全,忠心赤胆向胡天,靴尖踢倒长天堑,却笑江南土不坚。”

忠心耿耿 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七回:“当日令尊伯伯为国损躯,虽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忠心贯日 贯:贯通。忠诚之心可以贯通日月。形容忠诚至极。同“忠贯白日”。

出处:《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卿忠心贯日,孤不罪也。”

忠贞不渝 忠:忠诚;贞:有操守;渝:改变。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出处:张扬《第二次握手》:“我始终期望着,有朝一日,把自己的学识、才能献给祖国;同时把自己忠贞不渝的感情,完美无缺地献给你。”

《孟子对滕文公》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千里畏人,指齐王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霓,五稽反。徯,胡礼反。两引书,皆商书仲虺之诰文也。与今书文亦小异。一征,初征也。天下信之,信其志在救民,不为暴也。奚为后我,言汤何为不先来征我之国也。霓,虹也。云合则雨,虹见则止。变,动也。徯,待也。后,君也。苏,复生也。他国之民,皆以汤为我君,而待其来,使己得苏息也。此言汤之所以七十里而为政于天下也。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累,力追反。拯,救也。系累,絷缚也。重器,宝器也。畏,忌也。倍地,幷燕而增一倍之地也。齐之取燕,若能如汤之征葛,则燕人悦之,而齐可为政于天下矣。今乃不行仁政而肆为残虐,则无以慰燕民之望,而服诸侯之心,是以不免乎以千里而畏人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旄与耄同。倪,五稽反。反,还也。旄,老人也。倪,小儿也。谓所虏略之老小也。犹,尚也。及止,及其未发而止之也。范氏曰?孟子事齐梁之君,论道德则必称尧舜,论征伐则必称汤武。盖治民不法尧舜,则是为暴;行师不法汤武,则是为乱。岂可谓吾君不能,而舍所学以徇之哉?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哄,胡弄反。胜,平声。长,上声,下同。哄,斗声也。穆公,邹君也。不可胜诛,言人众不可尽诛也。长上,谓有司也。民怨其上,故疾视其死而不救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几,上声。夫,音扶。转,饥饿辗转而死也。充,满也。上,谓君及有司也。尤,过也。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君不仁而求富,是以有司知重敛而不知恤民。故君行仁政,则有司皆爱其民,而民亦爱之矣。范氏曰:?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有仓廪府库,所以为民也。丰年则敛之,凶年则散之,恤其饥寒,救其疾苦。是以民亲爱其上,有危难则赴救之,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也。穆公不能反己,犹欲归罪于民,岂不误哉?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间,去声。滕,国名。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无已见前篇。一,谓一说也。效,犹致也。国君死社稷,故致死以守国。至于民亦为之死守而不去,则非有以深得其心者不能也。此章言有国者当守义而爱民,不可侥幸而苟免。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薛,国名,近滕。齐取其地而城之,故文公以其逼己而恐也。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邠,与豳同。邠,地名。言大王非以岐下为善,择取而居之也。详见下章。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夫,音扶。强,上声。创,造。统,绪也。言能为善,则如大王虽失其地,而其后世遂有天下,乃天理也。然君子造基业于前,而垂统绪于后,但能不失其正,令后世可继续而行耳。若夫成功,则岂可必乎?彼,齐也。君之力既无如之何,则但强于为善,使其可继而俟命于天耳。此章言人君但当竭力于其所当为,不可徼幸于其所难必。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属,音烛。皮,谓虎、豹、麋、鹿之皮也。币,帛也。属,会集也。土地本生物以养人,今争地而,是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也。邑,作邑也。归市,人众而争先也。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又言或谓土地乃先人所受而世守之者,非己所能专。但当致死守之,不可舍去。此国君死社稷之常法。传所谓国灭君死之,正也,正谓此也。君请择于斯二者。?能如大王则避之,不能则谨守常法。盖迁国以图存者,权也;守正而俟死者,义也。审己量力,择而处之可也。杨氏曰:?孟子之于文公,始告之以效死而已,礼之正也。至其甚恐,则以大王之事告之,非得已也。然无大王之德而去,***或不从而遂至于亡,则又不若效死之为愈。故又请择于斯二者。?又曰:?孟子所论,自世俗观之,则可谓无谋矣。然理之可为者,不过如此。舍此则必为仪秦之为矣。凡事求可,功求成。取必于智谋之末而不循天理之正者,非圣贤之道也。

《孟子 梁惠王下》译文

全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jiàn)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於斯二者。

译文: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投靠齐国呢,还是投靠楚国呢?”

孟子回答说:“这决策不是我所能办到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样就好办了。”

滕文公问孟子道﹕“齐国人将要修筑加固薛城,我很害怕,像这样我可怎麼办呢?”

孟子回答说:“以往周太王居住邠地的时候,狄人侵犯邠地,他们就迁到岐山之下去居住。不是选择去做的,实在是不得已啊。***如你行善政,後代子孙当中一定会有君王的呀。君子创业并传下统序,为了可以继承啊。至於那个成功,是天命啊。君王您对齐国人怎麼样呀?你就竭力行善政罢了呀。”

滕文公问:我们滕国是个小国。下大功夫事奉大国,却不能免于亡国的危险。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过去周太王曾居于豳地,狄人不断进犯。把兽皮丝绸送给狄人,还是免不了入侵。把宝马名犬送给狄人,同样免不了入侵。把珠玉财宝送给狄人,依然免不了入侵。于是召集族中的老人告诉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的疆土。

我听说:‘君子不用供养人类的东西去害人。你们为什么担心没君主呢?我将离开这里!’他离开豳地,翻越梁山,在岐山脚下筑城定居下来。豳地老百姓说:‘他可是位仁义之人啊,不能失去这样的领袖。’跟随他的人像赶集一样多。也有人说:‘这是世代相传的土地,不能自己随意决定,宁愿战死也不能离开。’请您在这二者中选择其一。

《孟子对滕文公》作品出处:

《孟子对滕文公》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下(2)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次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 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 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 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 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 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 也。?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 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 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 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 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 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 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 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 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 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 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则犹可及止也。?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 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 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 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 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 也。?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 哉?强为善而已矣。?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 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 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 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 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注释

①齐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五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之,国人不服气,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进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国内一片混乱。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②五旬而举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当齐国的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因此齐国军队五十天就攻进了燕国的首都,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 ③不取,必有天殃:因齐宣王认为他攻打燕国太顺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所以,如果不占领它就是违背天意,必有灾殃。它是当时人流行的观念。④ 武王是业:指武王灭纣。 ⑤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没有造反。⑥箪:盛饭的竹筐。食:饭。浆:米酒。 ⑦运:转。

好了, 先看译文。不明白的地方看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