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换成成语,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成语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7-10 0
  1. 描述红领巾佳句
  2. 名家写人散文
  3.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文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3、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换成成语,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成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5、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6、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7、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8、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9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10、有学问,有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描述红领巾佳句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口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名家写人散文

1.描写红领巾的词语

1. 庄严肃穆的红领巾。

2. 庄严肃穆:庄重、严肃、庄重肃穆、严肃恭敬,指人的态度、神情很庄严等。

3. 红领巾是队旗的一角。其实红领巾的历史悠久,源自俄罗斯的东正教。当年,伟大的革命祖师列宁***民在俄罗斯取得革命胜利,时为1917年。那时候东正教会在俄罗斯势力很大,小孩子每个星期天上“主日课”时都会戴着红领巾当作一个识别标志。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俄共(布)为加强孩子的共产主义教育,设立了少先队,那时候俄罗斯社会以红领巾当作一种光荣,俄共(布)就全盘接收,于是,就以红领巾作为少先队的一种标志,并赋予新的含义——队旗的一角。

4. 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少先队队礼是五指并拢,高举过头,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呼号是: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红领巾不仅仅代表国旗一角、烈士的鲜血,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象征着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劳动童子团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腔热情投入革命事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这就是红领巾的由来。

2.关于描写红领巾的句子有哪些

红领巾,它虽然只是一块再简单不过的红色的布,但有时候,它却包含着一些特殊的意义。

鲜花呀,像灿烂的朝霞染红了大地,红领巾,像通红的火把燃烧在胸前。我们,是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我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

儿时的第一个梦就是带上红领巾。那抹鲜红不知让我巴望了多少个日子。

我爱我的红领巾我爱我的红领巾,就向爱我的生命。红领巾它是五角红星的一角。

它用先烈的鲜血染成。6.有了红领巾,我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有了红领巾,我不怕狂风暴雨。

7.飘扬的红领巾迎着舞动的朝霞。 8.马路上走来一群飘扬的红领巾,天籁般的欢声笑语挽留住晨飞觅食的雨燕,沐浴着世纪的春风。

9.第一次耀眼的红领巾在我的胸前飘动,我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因为我实现了进入小学的第一个愿望。 10.红领巾是国旗妈妈的娃娃,我系上红领巾是祖国妈妈的娃娃。

11.花朵云彩是天空的花朵,浪花是大海的花朵,我们是中国的花朵。红领巾是我们心中最美的花朵。

12从第一次戴上红领巾,它就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朝夕相处,一起上学,一起放学。

13.每当我看到胸前鲜艳的红领巾时,我就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 14.新中国刚刚沐浴着红色的朝霞诞生 红领巾就在红色的旗帜下飘扬. 15.思绪便如轻烟般氤氲而来,细细品味,心有千千结,惟有那一抹红领巾情愫难于割舍。

3.描写红领巾的词语

庄严肃穆的红领巾。

庄严肃穆:庄重、严肃、庄重肃穆、严肃恭敬,指人的态度、神情很庄严等。红领巾是队旗的一角。

其实红领巾的历史悠久,源自俄罗斯的东正教。当年,伟大的革命祖师列宁***民在俄罗斯取得革命胜利,时为1917年。

那时候东正教会在俄罗斯势力很大,小孩子每个星期天上“主日课”时都会戴着红领巾当作一个识别标志。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俄共(布)为加强孩子的共产主义教育,设立了少先队,那时候俄罗斯社会以红领巾当作一种光荣,俄共(布)就全盘接收,于是,就以红领巾作为少先队的一种标志,并赋予新的含义——队旗的一角。

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少先队队礼是五指并拢,高举过头,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呼号是: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红领巾不仅仅代表国旗一角、烈士的鲜血,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象征着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劳动童子团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腔热情投入革命事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这就是红领巾的由来。

4.描写同学的好句

描写女:

她是谁?你看,她个子不高不矮,身子瘦瘦的,皮肤白白的。圆圆的脑袋上扎着一对羊角辫。秀秀气气的脸蛋上,淡淡的眉毛下,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一张扁扁的嘴巴像小鸭嘴,嘴里有二排又白又齐的牙齿。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童服,脖子上系着一条红领巾。她就是我的好朋友——XXX

描写男;

我的同桌XXX长得可真有趣,扁扁的脑袋,一双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小小的塌鼻子下面,那个大嘴巴紧紧闭着,还有那一绺乌黑的头发,令人发笑地翘在前额。我第一天和他坐在一起就喜欢上他了。(

5.描写学校欢庆儿童节的佳句

六一儿童节真快乐,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美好的回忆。

六一儿童节我过得真快乐,如果天天都是六一儿童节的话,我肯定都会开心坏了。

儿童是人类最珍贵的天然***。宏伟理想鼓斗志,幼小心灵开红花。

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红叶铺地,你我各捡起一片红叶,不是为夹进往昔苦苦的记忆,而是留给明天的人生日记。

***都是儿童。儿童属于你,儿童属于我,儿童属于他,儿童属于我们大家。

“六一”这可是个好节日,有心事的朋友们,忘掉烦恼吧!让今天只有透明的欢乐,让今天只有“甜”的愉悦!来吧,朋友,祝福“六一”,相聚“六一”!

童年是最美妙的,充满自信;童年是最开心的,无忧无虑。童年是花朵,童年是***,充满生机,富有活力,追忆童年,回味童年,快乐儿童节。

很久以前发给你的短信收到没?什么时候?反正很久了,那时你还是个孩子,我想祝你六一快乐!

六一这可是个好节日,有心事的朋友们,忘掉烦恼吧!让今天只有透明的欢乐,让今天只有甜的愉悦!来吧,朋友,祝福六一,相聚六一!

早上,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准时到校,你看,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鲜艳的红领巾格外耀眼,要参加演出的小朋友们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裙,学校四周彩旗飘飘,大院中间铺着红地毯,地毯周围摆着红桌子,欢声笑语直冲云霄。

眷恋有如海洋,一次又一次起伏的浪。在白发时重温那起帆的船,将没有人能记得你的一切,像我记得的那么多那么好。

***都是儿童。儿童属于你,儿童属于我,儿童属于他,儿童属于我们大家。六一儿童节来啦,祝福你,祝福我,祝福他,祝福我们大家!

成年人和儿童在一起童心常驻,儿童和成年人在一起容易成熟。

哼一段童谣,把童年叫醒;看一个童话,把童趣叫醒;发条儿童节短信,把童心叫醒。儿童节将到,愿你脸上常挂满孩子般的纯真笑容,生活像孩子般无忧无虑。

小大人们祝你们节日愉快,智慧与年龄一同增长。

我有一个童真未泯的心,我喜欢一切可爱的,梦幻的,充满童趣的东西,同样,我也喜欢儿童节。儿童节那天,我的心里有一个大大的游乐园,而小小的我会在那里度过快乐的一天。

童年是最美妙的,充满自信;童年是最开心的,无忧无虑。童年是花朵,童年是***,充满生机,富有活力,追忆童年,回味童年。

今天早上,我很早就醒来了,因为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是我自己的节日,我怀着高兴的心情起了床,飞快地刷牙、洗脸,去晨练。

6.描写细节的好词好句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朱自清《背影》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意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7.描写活动的好词好句

岁月象湍湍激流,不断冲刷我的记忆,许多事情已经模糊,但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件事,一直令我难忘。

记得那是去年的秋天,在作文班上,老师为了让我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我们的观察力,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 老师把我们分为两个队,一个是猛虎队,另一个是雄鹰队。

我被分到了雄鹰队。 两队实力相当,互不相让,同学们一个个英姿飒爽、昂首挺胸,一场针锋相对的比赛即将展开了。

随着随着老师的哨声,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握紧绳子,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向后倾,拼命向自己的方向拽绳子。

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鹰队,互不相让。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

我的手都拽红了,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 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

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 后来两局我们队乘胜前进,连续获胜,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

这次拔河比赛,使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更激励我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拔河比赛。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文

 岁月迢迢,情系美好,下面是我精选了几篇名家写人散文文章,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

 本文选自《梁实秋散文选集》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纪念刘和珍君2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

 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

 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此后似乎就不相见。

 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竟在执***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六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向上的明天3

 一个灰蒙蒙的冬日,只有几个月大的女孩被遗放在孤儿院门口。

 她什么也不懂,小脸被凛冽的北风吹得通红,眼睁睁得看着她生命中的至爱之人离她远去。

 只因为她患有小儿麻痹吗?答案是确定的,但她什么也不懂。

 非洲一片炎热潮湿的雨林中,一颗小树苗从土壤中探出头来。

 它也许挑错了出生地。

 这儿的树木密度太大了,它很可能在没长成之前就丧命于非洲长达数月的雨季。

 但它什么也不顾,倔强地破土而出。

 女孩在孤儿院中慢慢长大,她拥有天使一般美丽的脸庞。

 可她的双脚由于疾病而没有力气来维持行走,脊椎也有严重的侧弯。

 她在同龄女孩中显得那样格格不入。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3、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4、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5、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6、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7、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8、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9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10、有学问,有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