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出律入恩_什么叫出律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7-10 0
  1. 在对联中,什么叫“律”?对对联有什么要求?

发个07年我对律诗拗救知识做的集中整理文稿,基本上囊括了常用的的拗救共四种,可以说比较简化而全面的了。只要记下了这四种情况及文中标注★的语句,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是否可以拗救、是否合律了。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先确定一下律诗的正格(以五律为通例),共四种:

A句式:仄仄平平仄

什么叫出律入恩_什么叫出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B句式:平平仄仄平

C句式:仄平平仄仄

D句式:平仄仄平平

十、拗救

所谓的“拗”是指在诗句中某字不合正格的格律,“救”就是在发生了“拗”之后在另一位置进行补救的措施,有的拗是不可救的,有的是可救的,有的是救不救无所谓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基本的、必须救的拗救。

1.单数字的拗与救(每句第1.3.5字)

重要的有两种:

A.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的拗,诗人应尽量避免,否则尽量补救。

对于这种拗,救的方法是对句相救,也就是在出句发生了拗以后,在对句相同的位置将平仄互换,举个例子:

韩愈句:

鸟下见人寂,鱼来闻饵馨。

拗救: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见”处正格应该是“平”,但是这成了“仄”,所以对句相应位置用了“闻”字“平”声来救,本来正格的此处应该是“仄”的。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种拗虽然可以救,但是绝少出现D句式的拗,因为D句式一旦第3字发生了拗,则成了“三平尾”--“平平平”结尾,这是古体诗的专用格式,因此需要尽量避免。

B.五言B句式第1字,七言B句式第3字的拗(即“孤平”出律)诗人对此应绝对避免,否则必须补救。

“孤平”的出律是必补救的,补救的方法是本句自救,也就是当造成“孤平”出律后,则将本句中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改用平声,举个例子:

高适句:

复怜嘶马愁

拗救:仄平平仄平

正格:平平仄仄平

也许有人注意到了,这样的“孤平”拗救之后,第3字也成了拗,所以很多时候,A、B两种拗救实际上是同时应用的,仍然用高适的句子为例: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拗救: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可见:“复”字的拗造成了“怜”字“孤平”出律,于是第3字改用平声的“嘶”补救,但是“嘶”字也造成了拗,于是上联的“故”字对句相救,这样就完美和谐了。

★★其它1.3.5字的拗基本属于“可救可不救”的,拗了就拗了,不救不算出律。

2。偶数字的拗救(第2、4、6字)

律诗中的第2、4、6字本处于节奏点,是万万不能拗的,但是有两种特殊的格式使它可以用拗:

A.五言中“平平平仄仄”的形式换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中“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形式换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就是将C句式中腹节中的平仄互换,用这种形式的时候应避免第一个字使用仄声,否则只能使用正常的格式。要说明的是,这种特殊格式产生于唐代,宋人广泛使用,但是基本都应用在尾联的出句,很少出现在其他的联中。

B.另一种特殊形式是:以五言为例,在AB式的一联中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这种特殊形式需要详细的说明下,因为它的变式有很多,总结一下,除了出句(上联)的第2个字必须是仄声,最后两个字必须是“仄仄”声,对句第2个字必须是平声,末三字必须是“平仄平”这四个位置不能变化以外,其他位置的平仄都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会出现“仄仄仄仄仄”的出句形式。

也就是说只要满足这几个字平仄不变就可以:

×仄×仄仄

×平平仄平

这种特殊形式是完全脱胎于古体诗的,因此绝大多数时候是在五言律诗中出现的,且多为唐人刻意追求诗风高古所作,宋人以后也有许多学步的应用在七言诗中,但是并不多见。并且,这种特殊格式大多应用在首句,其他位置的非常罕见。

关于以上A、B两种特殊格式,需要说明的一点是,A类特殊格式相对常见,而且在唐代科举考试中也是允许使用的,但是B类特殊格式由于风格过于接近古体诗,所以在科举考试中是不承认的。

除了这两种特殊格式,还有许多诗人故意在节奏点用拗,目的仅仅是追求诗风的高古,可以认为它们已经不符合律诗的要求了。总之,在节奏点用拗绝对不是律诗的正格,而是近似于古风的律诗,我们今天作律诗还是应该尽量避免才是。

★★除却这两种“特拗”的情况,如果在2.4.6字出现了拗的情况,那都是不可救的,理论上都可以将其判定为拗句而出律。

以上四种情况,是必须救的,如果不救,即为出律。其它情况可参照★标注处理。

忘了说:以上参考自王力《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启功《诗文声律论稿》

对联中,什么叫“律”?对对联有什么要求?

这个问题应该是指七绝最后一句用“邻韵”是否出律。

邻韵就是位置比较靠近,发音比较相似的韵部。“临韵”显然是个打字错误,我们忽略掉。

孤雁出群格是指格律诗首句入韵的话,可以押邻韵。

孤雁入群格是指格律诗末句入韵的话,可以押邻韵。

这个概念没什么混淆的,但是有说法不同,有些人说首句押邻韵叫“孤雁入群”,末句押邻韵叫“孤雁出群”,其实这个不必争论,不干扰我们创作格律诗的用韵。个人倾向于“孤雁出群”是首句邻韵,感觉就像一只孤雁冲出雁群。

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首句和尾句押邻韵的现象不能同时存在,不能一只孤雁既出群,又入群。

孤雁入群格相对来说不多,特别是绝句。因为一首绝句本来就只有三个韵,如果首句不入韵,关键就是第二句和末句(第四句)的押韵来体现诗的本质,所以这两个韵部其实比较重要。

个人以为大多数人对绝句使用邻韵,即“孤雁入群格”的认可是一种被动的感觉。中国人喜欢对称,既然有“出群”,那就搞个“入群”,寻求理论上的完整平衡。

其实这是多此一举,古人在首句、末句押邻韵,其实都和理论无关,所以我们能看到古人的这两个格式,我们今天创作格律诗中的绝句,非常不建议末句押邻韵——当然你如果使用新韵,就当我没说过,新韵总共才十四个韵部,即使是相邻韵部,发音也完全不相似。

综上所诉,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在使用平水韵写七绝的情况下,如果出现末句押邻韵是可以的,我们称之为“孤雁入群格”。

但是谨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平水韵,使用新韵写格律诗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是首句入韵,如果一首绝句只有两个韵字,你还使用邻韵,那就是出律了。

一般而言,是先有对联,尔后归纳总结出律。

其中五、七言联(也包括长联中的分句或意思断为五、七言的句子)的联律基本上同律诗诗律;五七言外的联其要求须合马蹄韵。

一般七言常用的格律如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注:这里第5字必须用平,否则就是孤平)。

五言常用格律如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脚规则,一是句中规则;

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有关格律相关的知识将在《对联学堂》教学过程中贴出,

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