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同源_祸福同渡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7-11 0
  1. 谁知道张三丰到底活了多少岁啊?
  2. 图解麻衣神相的作品目录
  3. 关于林氏的历史和现状
  4. 方术的历史
  5. 十二生肖的由来
  6. 经典周国平的语录

《郭氏家训》

一、敬祖先

祖先是人的根本,根本固枝叶荣。根本不培,难荣枝叶。祖有远近之分,近代祖先,近代人则敬之,远代则不知敬,岂知无远代之祖,近代祖从何而出!因近代为我之祖先,远代更为近代祖先的祖先,我不敬远祖而近代祖先的心不安,因此,必报本中又报本,追远中更追远,才可说敬。敬祖必按时祭扫。修其坟茔为先祖所栖,若不修必被别人侵毁,我族人切不可轻视而露祖骨。

祸福同源_祸福同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孝父母

人子为父母所生养,教育其恩如天地。粉身难报,孝父母为天经地义,切不可失养失敬有违天伦。凡我族人,奉行孝道,铭记于心。

三、和兄弟

至亲莫如兄弟,兄弟乃同胞共乳之人。同室而长,如手如足。人每每重朋友,恋妻室,而于兄弟间反至参商,而不知手足难得,凡我族人,切不可因争产争财而伤其手足。

四、教子孙

子孙不必都聪明俊秀才让读书,虽愚也不可不读,聪明的固然可望成才,愚者读书不至属于下流,如尽到义务完全一定的学业也不能继读,亦应令其学艺耕耘经商,尤戒侈*,使子孙不好的行为而为父母,为祖者才不愧教子有方。

五、睦宗族

宗族,吾身之亲,千支同本,万脉同源,始出一祖,不睦宗族,不敬宗祖,则近如禽兽。凡我族人切不可相残相欺,以伤元气。

六、和亲邻

凡新旧亲戚,无论贫富,皆当往为有礼,相亲相爱不可遗忘。至于邻里同居共处,和气一团多少益处,损多少烦恼,切可彼此生角而成后患。

七、守国法

居家之道,为善最乐,保身之策,安分为先。国家法律尊严,无非禁民为非,导民为善,合乎天理人情,道德常规之至。人能准情度理,自不作奸犯科。苟视法典为儿戏,将一堕法网之中,轻则辱身败名,重则破家陨命,上以贻忧于父母,下以遗累于妻子,所以君子怀德,德必出于君子,凡我族人应遵纪守法做安份之民。

八、勤劳作

人生衣食岂从天降?全凭人力营作中来,男女勤劳,各当尽力。虽一岁所入,公私输用而外,剩余无几,而日积月累,自至身家丰裕,子孙世守,利赖无穷。一有游惰则贫乏继之。凡执艺行业俱以勤力为本,才无饥寒。

九、务农业

国以家为本,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农为衣食之必资,上可以供父母,下可以养子孙,所以为生存之本。如不勤耕力作,必致荒芜田畴。凡我族人切不可偷安懒惰,以致终身饥寒。

十、去奢侈

*侈之费甚至天灾。一家度支甚繁,当用固不能辞,不当用务须俭约,才有盈余。徒尚奢华,不知节缩,须知一岁之终,所入有限,所出无穷,务须谨慎。

十一、出异端

左道惑众邦有常法,邪说诬民,律所不容。近有游手无赖之徒,往往***借凶祥祸福之事,以售幻诞无稽之谈。始则诱取资财以图肥己,渐至男女杂处,树党结盟。阳窃向善之名,阴怀不轨之计。一旦发觉惩逮株连,遗患不浅,能不惧哉!凡我族人应出其异端,以正家风。

十二、禁

家风之坠,邪*者,十恶之有;者,倾家之源。害人深,家产既尽,借贷无门,非劫夺以为生,即偷窃以乞活。故好赌实盗贼即好赌这归宿。即令不为盗贼,饥寒交迫,滋事生非常违国法。族中有产者,务重惩其窝家,则歪风自止。

十三、禁

毒品之流毒中国也,深矣!大则有害生命,倾家荡产,小则丧失作有害生存,如不禁戒,不但前人被其害,而后人亦遭其毒。凡我族人切不可***,以害人害己。

十四、正人伦

人伦,九族之源,人生所当,存于方寸之中,而尊卑长幼各得其序,纲常伦纪各得其次。凡我族人,要必言正名顺不可**。

十五、慎婚配

婚配,为人伦之始,结婚合配当审其人品性格,究其清浊白。苟婚配不择淑女,非持为终身之害,而倾家声之不小,凡我族男丁女口未出五世而婚配者,应视为**者应受全族人共诛之,受国法而处之。

十六、重敬贤

敬贤,乃我族人之重望也。贤者为人之师,其学有所传,礼有所学,不重贤是人之愚昧,不得为人也。凡我族人,务必尊长敬贤 以示文明之族风。

《郭氏家规》

家规族规相对国家制定的法来说,属于民间习惯法的范畴。家族关系是中国的基本社会关系。调整家族关系的家族法规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是中华法系自立于世界法系之林的主要标志。法学界过去对封建国家制定的法研究颇多。但对我国封建社会民间习惯法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对家法族规在调整民事关系方面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家法族规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深刻的历史影响,也鲜为人重视。吸收历史的营养,借鉴历史的经验,这并不妨碍对历史带来的落后因素和不良影响的克服。务根本。凡人无论朴秀,要当以根本为急务,如《家筑》所云十四则果能遵而行之,慎终如始,则上不愧为贤父兄,下不愧为贤子孙。承先启后之道兼而尽之矣。慎毋自暴自弃,致损家声。勤教戒。子弟之贤,半由父兄之教,若一任其放肆,断难有成。凡我族人,均宜随时训迪,庶免混从匪类,流为贱役。倘有不肖子弟藐视家箴敢行诸不法事,或家惩或送究,毋得纵容,致招大祸。

重承祝

立继承祀关系匪轻,总宜由亲及疏,凭族礼,告祖宗,书立继约。或应继之子本生父母不愿。即于别房议继。立爱立贤,听从其便,未立之房不得图产争继,议立之子不得以孙称祖,以弟承兄,致乖伦次。

防篡宗

无子立于,律有明文。若乞养异姓之子,纵一时权宜,终不能承祀,又启将来逐继之讼,是欲延根而卒断祀,胎累不小。嗣后族之无子者,或立继,或纳妄,总宜及早举行,慎毋抚异姓子,致遣摈斥。

收遗族

异姓既不可乱宗,向姓即不宜轻弃。族中有出抚异姓及随毋往嫁之女,亲房人等亦宜格外留心,果能查系确实,凭族出具并无冒认字据,即许归宗,不得命其无依流为他族,致坠宗祧。

严匹配

《诗》首关睢,《易>首乾神,匹配之礼,古所最重。如有兄纳弟妇,弟收兄嫂,及本宗妇为夫所出,或改嫁后本宗人复娶为妻妾者,均干重法,公同送惩。更有孀居嫠妇,藉口无靠,坐堂招夫,尤属可耻,犯者屏逐。

慎婚嫁

男婚女嫁,只取门户相当,匹配相对。如系同姓,即隔属不得联姻。一姓子孙,十百年来不无迁徙异籍,概谓同姓不宗,结为婚姻,安知非祖宗骨血一脉而未,渎伦伤化无逾于此,违者斥命离异。

正妇道

妇人以柔顺为主,纺织、烹调、织任乃其职也。倘任悍虐之性,不孝翁姑,亏损妇道,以及抱养童媳,肆意凌磨,毫无畏忌,除责罚其夫若子外,立即传其母家,公议惩治、以正妇道,只鞭背。

重祖墓

祖宗坟墓体魄所安,其被人侵夺者,皆由碑界不立,祭扫终虚耳。为人子孙,须思身所自来、毋稍疏忽,或远或近,皆宜亲诣之,未有碑界者,急为竖立,即属自山亦宜立界、注记,为后兄弟分析以及业有变更也。

恤孤家

亲房远族皆祖宗一脉而来,凡无嗣坟墓,权远者,固难清查,属在附近,须随时巡视,以免侵凌。寒食、清明一体挂扫,所费有几,而积德不小,在他人视之,若不知其为无后也,敢侵占乎?慎毋以族远情疏漠不留意。

杜贪卖

坟界阔狭,先人所存,后人即宜守而弗失。蓄禁树木,原以资荫护而壮观瞻,毋得擅自砍伐,以坏风水。田围界址即宽,亦不得贪图微利割卖与人,致始牵涉之累,违者传族重惩。

慎附葬

死生一理,葬法不可不知。凡合葬一处,昭穆男女不得错乱,不得陵其上,不得踞其前,必实在可逼近处方可逼近。至名分攸关,媳少是附翁,弟媳不得附夫兄,夫弟不得附嫂,违者斥迁。

积公项

公项不论大小须择老成谨慎之人管之,庶其愈积愈饶,或三年一轮,或一年一交,不得滥用,不得侵吞,不得恋管。倘为期未满,其人即有亏虚情形,劝令及早缴出,以免日久难还,致坏大局。

珍谱牒

谱牒所载,皆先人遗迹与同族要件,关系甚巨,收藏不可不密,保护不可不周,毋得污坏、霉烂、典押、遗失以及轻惜与人。倘有不肖子列、视为不足轻重,任其污毁散失,查出重惩议罚。

郭氏族谱之《劝诫引》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禀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理,中正仁义,浑然全体。君子戒恐惧,修此而吉;小人放僻邪侈,悖此而凶。故(《礼记》)《王制》明“七教”以兴民,齐“八政”以防*。圣人赞修删定,垂训“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如《书》有黜陟(《书经》有升降、褒贬),《诗》有类美刺(《诗经》有赞美、讽刺),《礼》有损益(《礼记》有减损,增添),《易》有盈亏(《易经》有园满、亏缺之理),《春秋》的褒贬(孔子修《春秋》。也就是写了东周前期“春秋”时代史书,其中寓褒贬,别善恶,使乱臣贼子惧怕。)要使天下后世有所慕而为善,有所畏而不为恶,则圣人立教之深心也。是谱其著十六条,一以示劝,一以垂戒,俾后世子孙睹此油然而兴,悚然惧,庶几少(稍)有补云。

谱劝八条

一、孝父母

五刑(古代墨、劓等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是没有的)。故凡温清定省(冬天)使双亲温暖,夏天使其清凉,黄昏和清晨看望老人),显亲扬名,皆当随分自尽。孔子曰:“居致敬,养致乐,痛致忧,丧致哀,祭致严。五者备而后能事亲。为人子者,善继善述(善于继承祖述),不必取法他人。孟子曰:“事亲若鲁子者,可……(以下缺文)

二、友兄弟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者,分形同气之人也。幼相亲爱,或长而听妇言,争财利,以致史不友于弟,弟不恭厥(其)兄者,有之,良可惜也。古人灼艾分痛(宋太祖赵匡胤弟病,以艾烧身,表示为弟分痛)。大被同眠(唐玄宗李隆基兄弟友爱,常同眠一床,盖大被子),至今传为盛事。凡我同族,勿蹈《角弓》之刺(《诗小雅 常棣》写兄弟友爱,宴请兄弟,“兄弟阋(音喜)于啬(原此字左有“丬”旁)(不团结,而)外御其侮)。”庶几兄弟既翕和乐,且耽父母,其顺矣乎!

三、端闺化

礼始于谨夫妇。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书》曰:“牝聘(母鸡)司晨,惟家之索。”(母鸡叫鸣,比喻妇人当家,认为这是家庭衰败的象征。)孔子曰:“妇人无****之义。”晏婴(春秋时齐相)曰:“夫和妻柔,姑(夫母)慈妇听。”夫妇一伦,家之盛衰隆替,关系匪(不)轻。是故内助(妻子)称贤,鸡鸣必须戒旦(注意天快亮了),徽音有嗣(《诗 大雅 思齐》:“大姒嗣徽音“,是说德音后继有人。)毋道于以克端。凡三从四德(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要有德、言、容、工。),不可不知。

四、择婚姻

婚姻万世之始,必择相当门闾,乃可结盟秦晋(春秋时秦晋曾结联盟,此指结为夫妇)。故嫁娶勿慕富贵,厌贫贱,正始也。世俗唯贪妆赀(贪嫁妆资财),以致所娶或枭鸱(凶猛的鸟,比喻恶妇)不祥,嘻高(此字左有“口”旁)无度。后世子嗣适肃焉,虽悔何及?凡我同族,尚审诸!(希望对此事要审慎。诸,之。)

五、睦宗族

一族之中,亲疏、贫富、强弱,众寡不同,若疏间亲、富欺贫、强凌弱、众暴寡,九族何由而亲?《书》曰:“享(此字左有“忄”旁)叙九族。”富辰曰:“虽有小忿(音愤,气愤),不废懿(美)亲。”凡我同族,当念祖宗一(根)本,尊卑有序,长幼有序,长幼有分,有无相济,患难相扶,睦族敦伦,无亏人道。

六、课诗书

人性皆善。(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都无依据)但气拘物蔽,便为习俗所污。非诗书无以变化气质。古圣人,童蒙养正,孝弟、谨信、亲爱之余,即继以学文。若赋性聪颖者,务博通经史,为世名儒;即秉资愚鲁者,亦须讲解《论语》 、《孝经》、小学(音韵)、文字、训诂之学),使知为人之道。石蜡曰:“爱子,教之以义方(做人的正道)。”(石语见《左传 隐公3年》)杜孟曰:“忠孝吾之室,经史吾家之田(即所谓“书田无税子孙耕”)。诚见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读书一日不可失。”

七、勤耕织

“一夫不耕受之饥,一女不织受之寒。”(语见西汉贾谊《论积贮疏》)男勤于耕,女勤于织。“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语见《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王道所重也。故君子乐行其志,小人乐供其事。《书》曰:“惟士物爱厥心 藏(只有士人受人爱戴,他的心地善良)。”《诗》曰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语见《诗经 周颂 良耜》,意思是说:百家粮食充盈,老婆孩子安宁。)凡我同族,躬(亲耕)以为食,亲绩(纺线)以为衣。暑雨祁寒,鸡鸣昧旦。“既盈维亿,曾孙攸庆。”(意为有了上亿石的充足粮食,这是曾孙所庆幸的。)

八、守先业

吾宗传世,由周历汉唐宗元明,代有名贤。或以忠孝显,或以节义著。?(此字上“竹”头,中“龙”,下“日”未查)笏蝉连(为官宦者如蝉叫一样不断涌现),累世不替。《书》曰:“率乃祖之所行。”《诗》曰:“君子所楮(善行)。”诒孙子为之者,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宋代理学家名言),子父诚其兄,勉其弟,增光俎豆(为祖宗增光。俎豆,祭器,代指受祭的祖先。)克绳祖武(要能同祖先的步调一致。(克,能;纯,一致;武,脚迹,步调。)

知道张三丰到底活了多少岁啊?

六大凶星是每张命盘都有,六大凶星

六凶星分别为擎羊、陀罗、火星、铃星、地劫、地空。、擎羊是斗数中的刑星,是六煞之一,有凶厄的倾向。星象学中的名词,宋代称作陀罗,位置在北斗浮星,化气为忌。在紫薇斗数中认为一个人的运气如一块表当指针走到不同的位置,人的运势会有好差不同的表现 当农历生日的:年月日,数字相减结果,减数字,得出的数据前2个数字之乘是双数就是命盘正在陀罗星。星象学里铃星属火根据《连山易》结印阵在“爜爝、龏鸮”,所谓位置是南斗浮星,宋代以后又称作“杀神地劫如浪里行舟,起伏不定,危机四伏,没有安全感,深怕眼睛一闭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又如黑夜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麓溪谷,险象环生,但不往前走又不行,期望走入平坦的康庄大道乃人之常情;地劫又指地之灾难、劫数也,易因地之不平而摔倒、跌死或受伤之潜在危机也!地空属阴火。古人说,地空守命,主“做事虚空,成败多端”,地劫守命,主“做事疏空,不行正道”

图解麻衣神相的作品目录

太极张三丰!活了二百多岁的活神仙在华夏古老辽阔的大地之上,曾诞生过无数的先哲前贤;在神州秀丽奇美的山川之间,也曾行走过无数的奇人异士;他们或用自己深邃睿智的思想,或用自己特立独行的行为,影响、启迪着后世,他们都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廊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声音,至今仍深深的影响着这个国度中众多龙的传人。 奇人张三丰,就是这些杰出者中的一人。 张三丰,元明之际的武当全真道士。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玄玄子,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生于元初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卒年不详,大致在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在民间传说中,张三丰过目不忘,博学多才,能诗书,通音律,洒脱不羁,行住无常,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颇具神仙风度。而且武功惊人,曾单拳击杀贼百人,为后世名杨四海的武当派创始人。其所创太极拳大异过去武学,将不同于达摩祖师的道家武学发挥到极致,被誉为中国武学的泰山北斗。时人称之为“隐仙”,一生不慕荣利,遁世清修,遨游四海,行踪莫测。 明代文献首次记载张三丰的,是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武当古名太和山):“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仹。相传留候之裔,不知何许人?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中作一髻。手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傍若无人。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乃至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真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尝与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旦初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芦,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语及***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嘱!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拂袖长往,不知所止。二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请来。永乐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书,累遣使臣请之不获,后十年敕大臣,师之所言,信不虚矣。” 《明史·方伎传》则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於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荧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古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於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终莫测其存亡也。 由于这些史料对张三丰早年经历的记载几乎都是空白,更增添了他的几分神秘。于是民间就流传着多种说法,最有影响的当数金庸先生在其武侠***中塑造的少林寺出身一说,此外,还有辽东名士说,县官出身说,宝鸡出身说等等,比较离奇的还有他曾与宋元之际的长春***邱处机论道一说。不过由他的自述及所著的《云水集》来看,张三丰早年饱读诗书,为辽东名士(《登华表山》、《辽阳积翠村》),也做过元朝的中山博陵县令(今河北定县),与元相刘秉忠、名臣廉希宪等相识(《遥挽刘仲晦相公》、《答刘相公书》、《廉平章以书荐余名于刘仲晦太保感而咏此》、《呈廉阁老》等)。三十二岁时“幽冀重来感慨忘,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却上西山望太行”(《三十二岁北游》)弃官出家游历名山访道求真,先在老子出生地鹿邑太清宫修行,后来师从于终南山火龙***,得授丹道密诀最终悟道。在作于1294年的《悠悠歌》中他曾吟唱道:“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到不如携琴剑,整笠蓑,东走蓬莱唱道歌”,从中也可看出一些他的出身时间与早期经历。 修真悟道之后,张三丰主要往来活动于陕西、山西、湖北、四川、贵州等地。明洪武初年,张三丰来到武当山,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另在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会仙馆”。他曾经对山中耆旧说:“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后来,明成祖果然大修武当山,封武当山为五岳之首,曰“大岳”。 武当草创,张三丰又来到陕西金台观。金台观由宝鸡名士扬轨三初建于元朝末年,后来因张三丰曾在这里修行传道而名声大振。观内现存遗迹、建筑无一不与张三丰及道教文化有关,传世文物"翻耳罐"以及三丰居室,三丰***场等都极具***色彩。 金台观现存《张三丰遗迹记》一碑,为明天顺六年(1462年)陕西参政知事、吏部右侍郎张用浣所立,记载其父张朝用十三岁那年在观内读书,云游至此的张三丰看见后就问他是谁家子弟,张朝用回答原籍柘城张家,元末为避兵祸,父亲张维(字叔廉,洪武年间为国子监学正)才举家迁入宝鸡。张三丰听后感慨道:我就是张玄玄,当年云游柘城时就认识你先祖张荣并与你家有交往,你祖上叫张毅的是你什么人?张朝用回答:那是我祖父。张三丰说:我认得他时他还是个童子。张三丰勉励张朝用好好读书,将来可官至三品(后果为均州知州)。过了一月,张三丰离开金台观时,张朝用也去送行,“别后,见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时人已异之”。 传说有一个晚上,五六个小伙子在三丰洞与张三丰闲谈。其中一个小伙说他老家原在甘肃平凉,可他长这么大还没回平凉去过。张三就问想不想回平凉看看?那小伙子说想去,可四百多里路,去一趟也不容易。张三丰说真想去的话也不难,于是拿出一张芦席卷成筒筒,把耳朵凑近席筒的一头,听了一阵说:“哎,今晚平凉有戏,唱的是《五家坡》”。大家一听,非常奇怪,都说老道和他们开玩笑,张三丰见众人不信就叫他们自己听。几个小伙子们都把耳朵凑近席筒去听,梆子叮叮桄桄,胡琴吱吱***,唱腔清脆激昂,嗬,确实是在唱戏。张三丰就问大家想去看吗?大家纷纷表示想去看。张三丰说:“要去也不难,我可带你们去。但有一条件,你们得听我的,我叫咋办就咋办”。大家一致表示同意,急问他何时去?他说:“马上去”,说完就把席筒放松、弄粗,叫大家一个跟着一个往里钻。当他叫大家从席筒钻出来,已经是平凉的戏台子下边了。大家惊喜地回头去看,席筒不见了,只见张三丰笑嘻嘻地走了过来;“现在看戏吧,可不要乱走,戏一完咱们就一块儿回去”。看完戏,他把大家带到平凉城北的河边,当时河里正在发洪水,他叫大家不要害怕,闭上眼睛,喊过一二,就往河里跳。大家都照他的吩咐办了,睁眼一看又回到了金台观。可一点人数,差了一个人。原来那小子看见河里洪水滔滔心里就害怕了,他闭了眼睛,在张三丰喊过一、二的时候,别人都跳了,只有他没有跳。到他睁睛看时大家都不见了,没有办法只得沿途乞讨,过了五六天才回到家里。 离开金台观,张三丰入蜀见献王朱椿,在道教发源地川西鹤鸣山追思张道陵;又行遍四川,入贵州,一路访道修行,后复入武当,云游襄汉,…… 明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最后一次离开武当山,云游四方行踪不定。离开不久后湘王朱柏谒武当山,寻张三丰不得,感慨之余写有《赞张真仙诗》一首:“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 张三丰颇有神通,在好几个明人笔录里都提到过这样一件奇事:张三丰曾在曹国公李景隆家做客数十天,临别时李景隆不舍,张三丰就留下自己的斗笠蓑衣说:“公家不出千日,当有横祸绝粒。予感公相待之厚,故留此二物。急难时,可披蓑顶笠绕圆,而呼我也”。两年后李景隆遭难,全家被幽禁,朝廷断绝供粮,全府粮食眼看就要吃完了,想起张三丰的交代,便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绕圆大呼张三丰之名,不一会府中空地就长满稻米,不到一个月就成熟了,靠着这些粮食全府才没饿死,熬到了朝廷开禁供应粮米。有了粮食后来再试,此法就失效了。 《德安府志》则载“张在丰寓太平山,与山下宗显者尤善,其童子常从之游。童子语曰:张常出游,必偕我,但令闭目,一日窃视之,乃空中也。三丰闻之不乐,遂遗之去。乃邀父老登山为别,揖众使坐,下山取火,往返回四十里,顷刻而至。又市豆腐一提,此父老归,属其提版,曰:此唐邑西关王宅物也,为我还之。嗣问王宅,往市豆腐时,正父老在山时也。唐邑去太平山,百四十里,后觅三丰不知所”。 清初黄朗生撰《崂山志》云:“明永乐间,有张三丰者,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居民苏观礼焉。邑中初无耐冬花,三丰自海岛中携出一本,植现庭前,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今近三百年,柯干大小如初,或分蘖株别植,未有能生者”。 张三丰也精通医道,在王景云家时,景云妻想买镇江醋,张三丰听到后就叫她洗净醋缸,拿出随身带的小葫芦往里倒,小葫芦里流出来的醋已经装满了两缸还没流完。他家隔壁一女子生病快死了,张三丰去看过后说:“是可生也,当与老夫同榻一宵则可,不然不得活”。女方家人同意了,张三丰就登榻用自己的脚板与病女脚板摩擦,病女感觉热流自足心起,第二天病就好了,三天全愈如初。 京师酒肆,有癫童子,手足溃腐,殆无生理。日见一敝衣道人来乞酒,童子伺主人不见,予之一瓯,如此两月。道人曰:尔病可救也,因令童子侧其首几上,以气呼入耳,其热如蒸,明日遂差。 《陕西通志》载,生员张恪于周公庙朝阳洞遇张三丰,敞衣垢面,张恪没理会,当时天降大雪,正准备做饭时,张三丰出去片刻就拿着才***摘的新鲜蔬菜回来,说这是从成都取来的,张恪不信,跑到门外一看,雪地里了无足迹。临走时张三丰才告诉他:吾玄玄子张三丰也。问他有什么愿望,张恪说:苦无记性。于是张三丰吹其耳,连嘱曰:吾令汝聪明,自是读书,过目辄不忘。后来张恪果然成为永乐甲午十二年(1414)会试解元。 张三丰还精通堪舆之学,相人之术,能知后世,测未来。《贵州图经新志》载,“张仙人,不知何许人?以洪武间来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教信以葬地曰:远远长龙自北来,脉流成右建僧台。前峰凹处堪为冢,若葬真泉步玉阶。已而别信曰:武当山再会。信恳留闭之室中,未久寂然,不知所往。后信以功封隆平候,监修武当宫观,果再会其人焉。” 《玉屏县志》载:“张三丰明初,一瓢一笠,栖石莲峰下,来去城市,踪迹不测,钟鼓楼之建,基址方向,皆其所定,后遗记而去,曰:‘百年以后无平溪言其验欤,予张掣蹋也’”。后来该钟鼓楼果然于永历二年清顺治四年(1647),被南明总镇张先璧溃兵恣意蹂躏,焚掠无遗。 《祥符县志》载,张三丰“洪武初寓汴延庆观,时大理寺卿王宇为儿时,三丰过其里,而异之,曰:此儿他日必贵显,后果如其言。 除此之外,张三丰还精通音律,善琴韵好鱼鼓。他的***丘玄清,担任过朝廷负责朝廷祭祀礼仪的太常寺卿这个官职,就把武当山的道教音乐带到了当时的明朝朝廷里面去。 由于张三丰洒脱不羁,行踪不定,时而隐修于山野,时而云游于江湖。以高隐深遁行侠仗义博得佳誉。民间、朝野上下对他的传说越来越多越奇,声望越来越高,以至明洪武十七年太祖朱元璋专门下诏求见而不得,洪武十八年强迫其***沈万山敦请也不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当时全真教已经式微,天师教成为道教正统,因张三丰声名远播,朱元璋还特意叮嘱统领天下道教的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两次亲自四处寻访:“有张玄玄者,可请来”。由此可见其影响。 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也非常想把民间影响很大的“真仙”张三丰“延请诣朝”,多次派人寻访。并致张三丰《御制书》:“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之怀,敬奉书。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由此可见他渴见及仰慕的心情。 张三丰无意陛见,赋诗一首由***孙碧云转交永乐帝:圣师亲口诀,明方万古遗,传与世间人,能有几人知,衣破用布补,树衰用土培;人损将何补,阴阳造化机,取将坎中实,金花露一枝,庆云开天际,祥光塞死基,归已昏昏点,如醉亦如痴,大丹如黍米,脱壳证无为,***天下广,万象掌中珠,人能服此药,寿如天地齐,如若不延年,吾言皆是非。金丹重一斤,闭目静存神,只在家中取,何劳向外,炼成离女汞,吞尽坎男精,金丹并火喉,口口是元音。 成祖又赏赐张三丰***右正一虛玄子孙碧云制曰:朕敬慕真仙张三丰老师,道德崇高,虛化玄妙,超越万有,冠絕古今。原見之心,愈久愈切,遣使祇奉香书,求之四方,积有年岁,迄今未至。朕闻武当遇真庵,真仙老师鹤驭所游之处,不可以不加敬,今欲创建道场,以伸景仰欽慕之诚。尔往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規制,悉以来闻,朕将卜日营建。尔宜深体朕怀,致宜尽力,以成协相之功欽哉。 由于谁也没能访到有“长生久视之术,超凡入世之功”的张三丰,这位武当奇人亦成为神秘而让后人仰慕。为表达其诚意,明成祖亲自下令建造了“遇真宫”,并谕敕张三丰祀像一组置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更是派出军民工匠三十余万人,大修武当宫观并派人守候。 至高无上的皇帝为武当山的一名道士大兴土木,建造宫观,并塑像祀奉,派官员洒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明英宗于天顺三年(1459),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宪宗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封为“清虚元妙真君”。天启三年(1623),嘉宗称张三丰降坛显灵,加封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明代帝王的慕求与褒封,道门的神化,使张三丰的神仙传说历久不衰,托称曾遇张三丰传道之说,直到清代仍时有所闻。 张三丰影响后世最深的,则是开创了中国武术中的内家功夫武当派。相传张三丰在云游龟山时无意中看到鹰蛇相斗,仔细观察之后大受启发。他认为蛇在攻防之时***取的姿态非常形象地演示出内家功夫的真谛: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辩位于尺寸毫匣,制敌于擒扑封闭。完全遵从了老子所阐述的“柔刚、静动、曲直”的矛盾辩证关系。道家哲学的本体是“道”。认为在天、地、人之间有一个永恒的“道”存在。它孕育演化万物,而又制约万物。它的存在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它的行为是处柔守雌、无为不争;它的表现是柔、静、虚、空、圆、中、正、和等。这些都可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概括表示。深明道家万物法自然观点,阴阳平衡动静相生理念影响的张三丰,于是根据道家“道法自然”、“守柔处雌”理论,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集其大成,最终创造了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借力打力、后发制人的具有独特功理***、运动体系和形式的武当内家拳,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张三丰的思想,具有元明时代道教思想的普遍特征,提倡三教同源。张三丰认为,自古道法流传,分为正、邪二教。而儒、道、佛三教皆为正教,三教虽创始人不同,但都“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此道自任也。复何言哉?平允论之曰: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这是张三丰内丹思想中的卓越之处。 在三教一家的理论前提下,张三丰阐发他独特的内丹法。他首先强调立基炼己。立基,以***实践为主,强调凡人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义诚,全于人道,自然不远仙道。如他在《***直讲》中说:“修道以修身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诚意。意诚心正,则物欲皆除,然后讲立基之本”。“正心诚意”的立基法门,显然是融会儒、道二教思想。进一步,他认为炼己即是炼性、修心、存心。他在《道情歌》中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心性是人生之本,自然也是修炼之本,心定性清,则能修炼大丹。对于心、性的关系,他的论述也很精致,他说: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定理之主人,心为栖性之庐舍。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坍,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鄞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 显然,张三丰的内丹学完全继承了全真北派重心性的传统,强调真心、真性对于修炼内丹的重要性。他虽然并不把心等同于性,也就是说,在理论上他并没有“心即理”的心学式主张,倒是有“性即理”的理学式倾向,但他强调内丹修炼是要炼真心、养真性,真心(即本原之心)与真性本质上却是完全同一的。实际上,张三丰还把修炼真心真气与儒家的忠孝仁义结合起来,如他说:“若无真心真气,必不能尽忠孝立大节也,盖忠孝者本乎真心,大节者原乎真气。”这样说来,真心说,既是道教修炼内丹的根本,也是儒家道德功夫论的基础。这种用真心、真性做基础,来融通道教与儒家的思想,既调和了儒道关系,又为心学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启示,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张三丰留下的著作很多,《金丹要旨》、《金丹秘诀》、《金液还丹歌》、《无根树二十四旨》、《地元真仙了道歌》等在明代即已刊行。清人李西月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张三丰可考的***有 太和四仙:卢秋云,刘古泉,杨善澄,周真德. 二性:李性之,陈性常(1435--?) 二宗:李玄宗,王道宗(1345--1415年) 二修:张清修,李静修 三大***:丘玄清(1327--1393),孙碧云(1345--1417),沈万三(1307--1373) 武当七侠:宋远桥(1295--1380),俞莲舟,(1303--1387),俞岱岩(公元1306--1379),张松溪(1310--1394),张翠山(1313--1346),殷梨亭,(1318--1403),莫声谷(1323--1357)

满意请***纳

关于林氏的历史和现状

古相今析:穿越时空,再现命理

中国古代手相文化

编者序 :阅知命运解密人生

目录

面相速查

手相速查

本书内容导航

导读卷读相术之书,首推《麻衣神相》

第一章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相书

1.《麻衣神相》: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相术之书

2.《麻衣神相》的传承:两位“神仙”的***故事

3.《麻衣神相》的影响:历代相术的“底本”

第二章 神秘的相术:中国古代相术文化

1. 中国古代相术的起源与发展:相术源流

2.相术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

3.相术的理论皈依:天人合一

4. 相术与中医:同源异出

5. 相术体系:形形的相术术语

6. 中国古代相术方法:相人之术

7. 中国古代相术著作要览:相术学重要典籍

8. 相术的影响:相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9. 对相术的理性认识:怎样看待相术

卷一 相法总论

1. 十三部位总图歌:《麻衣神相》的精髓

2. 流年运气部位歌:面相与年龄

3. 运气口诀:五行人的面相流年

4. 识限歌:看相的捷径

5. 十二宫:道尽面部***

6. 十二宫秘诀:日月角高隆为吉

卷二 察言观色

1. 五观总论:饱满丰盈为贵

2. 五岳:匀称互应,大富大贵

3. 四渎:守住福源的部位

4. 三主三柱:面部的流年三阶段

5. 五星六曜说:贵在饱满匀称

6. 五星六曜诀断诗:详解星曜贵相

7. 六府三才三停:贵在相辅相成

8. 四学堂:眼、额、牙、耳

9. 八学堂:看贫富贵贱

10. 人面总论:综合看面相

11. 五行形:五行人各有其形态

12. 五行色:五行人各有其颜色

13. 五形象说:相格应符合五行属性

14. 论形:人体对应宇宙万物

15. 论神:内敛为吉,外泄为凶

16. 论形有余:主富贵长寿

17. 论神有余:主怡然高贵

18. 论形不足:主困厄短命

19. 论神不足:主官非霉运

20. 论声:洪亮圆润为贵

21. 论气:深长和柔为贵

卷三 五官相法

1. 相骨:宜清秀匀称

2. 相肉:宜丰满红润

3. 相头并发:宜骨突而开阔

4. 相额:宜开阔隆起

5. 论面:宜红润匀称

6. 论眉:宜清秀顺亮

7. 相目:宜绵长闪亮

8. 相鼻:宜挺直丰润

9. 相人中:宜深长清晰

10. 相口:宜阔比四方

11. 相唇:宜匀称红厚

12. 相舌:宜方长红润

13. 论齿:宜整齐洁白

14. 相耳:宜高耸垂珠

卷四 四肢相法

1. 论四肢:宜笔直挺拔

2. 论手:宜长厚柔软

3. 论掌纹:宜深细清晰

4. 论手背纹:宜纹理紧密

5. 手纹形模:71掌纹贵贱

6. 论足:宜方大细腻

7. 论足纹:足有纹痣是贵相

卷五 达摩相诀

1. 达摩祖师相诀秘传:择人而授

2. 第一法:相主神(神有七)

3. 第二法:神主眼(眼有七)

4. 第三法:人身分十分

5. 第四法:人面分十分

6. 第五法:择交在眼

7. 总诀第一:人当自悟,今不析言

8. 总诀第二:贵相要综合而论

9. 总诀第三:心是形的主宰

10. 总诀第四:论女相

11. 总诀第五:骨相、行相与面部气色

12. 十二宫克应诀:详解十二宫

卷六 麻衣先生石室神异赋

1. 麻衣看相:脸上的命运

2. 面相杂论:各种相法大杂烩

卷七 论三庭吉凶

1. 命相通论:五行面相,不同吉凶

2. 金锁赋:相法歌诀一

3. 银匙赋:相法歌诀二

4. 相形气色赋:看相还要看气色

5. 论上停吉气:额上的吉气

6. 论中停吉气:脸庞中部的吉气

7. 论下停吉气:口旁的吉气

8. 论上停凶气:额上的凶气

9. 论中下停凶气:脸庞中下部的凶气

10. 面痣:脸上的痣也有吉凶分别

11. 毫毛 :身体毛发的吉凶

附录 身体相法

1. 六府三才三停:面相中的脸庞部位

2. 上停部位:脸庞上部面相名词

3. 中停部位:脸庞中部面相名词

4. 下停部位:脸庞下部面相名词

5. 流年:脸上的人生运势年鉴

6. 气色占应诀:气色中的命运***

7. 论髭髯:胡子也分吉凶祸福

8. 相鱼尾:功名象征

9. 论颈项:肥短瘦长为佳

9. 论背:丰隆为贵

10. 相背:丰厚为佳

11. 论腰:宽腰有福

12. 相腰:腰直为佳

13. 论腹:圆实富贵

14. 相腹:腹上的富贵功名

15. 论胸乳:胸间的气量才智

16. 相胸乳:胸前的贵贱分别

17. 麻衣相心:相由心生

18. 三十六善养心要诀:心善面善,心恶面恶

19. 相脐:脐上的智慧胆识

20. 相下部:身体下部的吉凶

21. 相行论:走路姿势吉凶

22. 相行篇:相行的方法

23. 相坐:坐姿中的吉凶

24. 论卧:睡姿中的吉凶

25. 相卧:睡姿吉凶判断

26. 论食:吃饭仪态吉凶

27. 相德:德行与面相

29. 相善:善相判断

30. 相恶:恶相判断

31. 相名标:年少荣昌的面相

32. 相蹇难:命运多灾的面相

33. 相忠信慈孝:忠义之人的面相

34. 相愚僻凶暴:愚鲁之人的面相

35. 相形带杀:不得好死的面相

36. 相疾病:疾病缠身的面相

37. 四季吉凶气色:四季面相判断

38. 管辂相婴儿:婴儿面相分析

39. 相婴儿贵贱:儿童面相分析

40. 女人论:女子身体相法

41. 女人歌:女子相法歌诀

方术的历史

姓氏源流

林(Lí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以居地为氏。

2、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周平王有庶子开。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东周时,周平王的庶子名开,字林,其后子孙以祖父字为姓,称之为林姓。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在迁都之后,实行汉化,将本族原来复姓丘林姓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姓。

得姓始祖

林坚。商朝末年,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无道,忠良。比干做为纣王的叔叔,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劝阻,纣王从来不听并且怀疑比干是否忠心,于是惨无人道地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比干被害的消息传到家中,比干的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再来加害,于是不顾怀孕在身,带着奴婢逃到朝歌(今河南省汲县)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就在当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因常喝泉水便起名字叫泉。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厚葬了比干,四处寻访比干后人的下落。陈氏于是带着儿子泉去见周武王,周武王有感于比干的儿子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从此,以周武王赐名林坚为标志,林姓正式诞生。林坚从而就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自周武王赐名林坚,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后,子孙世袭其爵。春秋时期,林姓由于官职调迁与避乱隐居,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即榆林河,流经陕西榆林,注入永定河)避难。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使林姓成为名门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大批南迁,迁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林坚八十一代孙林颖之长子林懋曾任下邳太守,分出了下邳林姓;次子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省)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今福建省福州),民族英雄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禄之孙林绥始,林绥的十三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并且部分由于战争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百分之六十,为我国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还远播到港澳与国外。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

十二生肖的由来

方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史。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知识所限,人们相信天主宰着一切人事,人间的统治者受命于天,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的变异,视为灾异和祥瑞的征兆。相传有“明堂羲和卜史”等官吏专门观天文、察时变、纪吉凶,用卜筮来传达天的意旨,并用祭祀来消灾祈福。在龙山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烧灼过用作占卜的兽骨,说明这时已有了预卜命运的占卜。商代的甲骨卜辞中,有许多日食、月食和风云雨雪及祭祀天时诸神的记录。周代认为天道与人事互相感应,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帝,“天命靡常”,人君“敬德保民”,就能“祈天永命”。春秋时,人们把天上的十二星辰和二十八宿跟地上的州、国位置相对应,称为“分野”,以星宿的变异来比附州、国的吉凶,使得天人之间发生更密切的关系。

殷、周之际出现的阴阳五行思想,到战国时广泛流行。讲阴阳的《周易》和讲五行的《洪范》都在这时成书。一切医卜星相都以阴阳五行为原则而推演。齐人邹衍把五行说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上去,提出“五德终始”说,用水、火、木、金、土的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来说明王朝的兴替。燕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则修方仙道,自诩能把灵魂从躯体中解脱出去,能接近鬼神。于是燕、齐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讲神仙术的方士。他们宣称,渤海中有三神山:蓬莱、方丈和瀛洲。山上的宫阙都是用黄金和白银筑成的,住着长生的神仙,藏着不死的奇药。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听信这些无稽之谈,多次派人入海去寻找,但回来的人总是说:三神山遥望如云,船到即沉入海底;靠近它,风就把它吹去。

秦始皇巡狩海上,信方士之说,派韩终等去求不死之药,去而无返。又派徐巿(即徐福)造大船,带五百名童男童女去寻求,也无结果。

汉武帝好神仙方术,向往黄帝的成仙登天,齐人因此上疏言神怪奇方的竟达万余人,著名的有李少君、少翁、栾大、公孙卿等人。他们或入海寻求蓬莱,或候祠神仙,以博取利禄富贵,但均无效验,时被揭穿。汉武帝听从田千秋的劝谏,于征和四年(前89),悉罢诸方士求神仙之事。但他希望能遇到真正的神仙,对方士仍加以笼络。到汉成帝时,才在匡衡奏请下,罢去。后来由于汉哀帝常常生病,为了求福,又一度恢复,但一年之中祭祀三万七千次,一无效果。此后就衰歇了。

汉武帝以后,一部分方士和儒生合流,制作图谶(见谶纬),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儒家的经传。王莽和汉光武帝都加以利用而称帝。光武帝更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成为法定的经典,称图谶为“内学”,原来的经书则称为“外学”。另一部分方士则吸取黄、老和浮屠之说,宣扬符命灾异、吉凶占应、祈福禳灾、轮回报应等,成为道教的先行者。汉顺帝时,宫崇奏上他的老师于吉在曲阳所得的“神书”——《太平清领书》。今存的《太平经》即由此书演变而来,书中推崇图谶,并摭取了一些佛教的义理,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后汉书》列有华佗、左慈、费长房等三十五人的《方术列传》上下篇。

用自然的变异来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是唯心主义的,除去它附会的迷信观念外,其观察、记录和用阴阳五行来说明自然的变异,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有的方士从事炼丹和神仙之术,也积累了不少化学和医药的知识。因此,方术可以说是“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幻想的一种联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数、医药、化学是和方术交织在一起,并且是从方术内部发展起来的。因此,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方术,需具体分析其内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阐明其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 伴随神仙之说的产生,巫觋便利用之更为渲染神怪,有的并利用当时萌芽的科技,加以宗教渲染,以为求仙方术,游售于世。这样的人就叫方士,或方术之士。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时将方术分为四类,即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后汉书·方术列传》中: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等。古人将一切技艺皆称之为方术,不过我们这里所讲的乃是那些宣扬长生不死,认为服食及祭祀可以成神仙的人所兜售的神怪奇方。

我国古代传说的方士有籛铿「彭祖」.容成.歧伯.素女等。史籍记载最早的方士则为周灵王(五四五至五七一年)时的苌弘。《史记·封禅书》:

是时苌弘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

所谓设射狸首,即汉代魔腥巫术,足见方士苌弘乃巫觋之遗绪。

战国时的方士及巫觋,专事服食与祭祀,他们只有方术而没有理论,与诸子百家相比较,显然黯然失色。战国末期出了个方士叫驺衍,他将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的原理与社会朝代之兴衰更替结合,更推而论社会事物之变化。驺衍因此而得显于诸侯,从而也启发了其他方士。《史记·封禅书》中说:自齐威.宣之时,驺衍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由于秦始皇幻想获得不死之药,因而方术之士十分活跃。得到秦始皇宠信的第一个方士便是徐巿(福)。《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遗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巿入海求神药,数年不得,费多,恐受谴,对始皇说: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继徐巿而得宠信的有燕人卢生和韩终、侯公、石生等。他们为秦始皇求仙人羡门及高誓及不死之药,均归渺茫。卢生入海还,托以鬼神事,奏箓图书,说: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卢生还说秦始皇: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凌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始可得也。

秦代法酷,方不验辄死。因求仙药不得,方士卢生等潜逃。秦始皇大怒说:……悉召文学方士甚众,欲兴太平,方士欲炼以求奇药。今闻韩等去而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卢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秦始皇迁怒于诸生,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他的长子扶苏向他解释诸生与方士不同,秦始皇更怒将扶苏远谪边地,北监蒙恬于上郡。

秦始皇之后,最宠信方士的便是汉武帝刘彻。第一个得他宠信的是方士李少君。《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汉武帝.帝尊之。李少君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神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汉武帝信了李少君的话,于是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矣。后李少君病死,汉武帝不说他死了而说化去,又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其后又有亳人薄诱忌奏词泰一方。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帝,谓能以方术夜致武帝已亡之王夫人及灶鬼之貌,得拜文成将军,获尝赐甚多;后因以帛书饭牛,云牛腹有奇,武帝查觉后诛杀文成将军。又有胶东宫人栾大,谎言尝往来海中,曾见仙人安期、羡门之属,黄金可成,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武帝宠信栾大,拜为五利将军,栾大常羽衣,夜祠欲以下神,栾大佩六印,贵振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

《史记·孝武本纪》载,后来栾大以方术不验被诛。又有齐人公孙卿,为武帝至东莱山候神。这时武帝令入海求神仙的方士达数千人,复遣方士求神怪***芝药以千计。公孙卿还说仙人好楼居,武帝令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作益延寿观,使公孙卿设具而候神人。一概终无所验,武帝始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自元光二年(前一三三年)遣方士求神仙,到征和四年(前***)才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中间经过四十五年之久,此时汉武帝已六十八岁。他曾对群臣自叹曰: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资治通鉴》卷廿二《汉纪十四》)

《汉书·艺文志》对神仙及专务神仙术的方士,作了一段评论: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眠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为多,非圣王之所以数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总之,方仙道所信奉的神仙说,也就是以后道教的最基本的信仰与特征,方士们所行之术,如人主微行方、祠灶、谷道.却老方、求仙术、候神、望气、导引、祠泰一、夜祀下神方、斗旗方、***方、芝菌方、重道延命方、烧炼等等,也都是后来道教所信行的道术。道教源出神仙家,方仙道为道教前身,这是历史事实。

由于方仙道方术不骤,受到社会的攻击,信仰和专务神仙说与方术的人,便不得不改弦更张。这就使神仙家有所分派,同源而异说,一派是仿效驺衍的方仙道,另一派是继起的依附黄老之学的黄老道。

经典周国平的语录

1. 星宿说

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也分别代表一种动物。古代将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属生肖,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

2. 岁星说

1) 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从木星位置可确定年度支序。植物兴衰和动物生活环境存在周期,食草动物(鼠、牛、马、羊)和肉食杂食动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条件大不相同,

2) 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如能模仿当年生长旺盛的动物,从而形成生肖动物,以此推定动物兴衰与木星年有关,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统一。

3. 图腾说

1) 原始社会的先民常用某种动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即图腾。

2) 民族学者刘尧汉从彝族的图腾遗迹,反推“十二兽历”的来源,桂西彝和毛道彝的十二兽历法将人与纪历十二兽同列,“是原始人***不分的思想意识在现实的遗留”。十二生肖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成令人信服的学说。

4.?外来说

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认定生肖的外来性质。

扩展资料:

1.“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本命年被视为不吉之年,故又“坎儿年” 。各地都有本命年挂红避邪的传统。大年三十,逢本命年,大人小孩都换上红内衣红***,扎红腰带,最好再佩戴红色饰物,如红丝绳、红项圈等,此所谓“本命红” 。

2. 道教把六十甲子神化为太岁神,如已亥太岁谢太大将军,庚子太岁卢秘大将军。本人出生干支年称“本命太岁”,身处当年为“值年太岁”。

3. 人的吉凶祸福和年运都由太岁神掌控。北京白云道观元辰殿,塑了六十甲子太岁神。人们在农历新年或自己生日,到元辰殿祭拜值年太岁和本命太岁,希望禳解灾祸

百度百科-十二生肖

如果说短暂的分离促进爱情,长久的分离扼杀爱情,那么,结婚倒是比不结婚占据着一个有利的地位,因为它本身是排除长久的分离的,我们只需要为它适当安排一些短暂的分离就行了。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周国平的语录93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在人生中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2、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

3、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4、我从我的真朋友和***朋友那里抽身出来,回到了我自己。只有我自己。

5、其实,人品和才智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要有大的改变都很难。

6、也许,人是很难真正改变的,内核的东西早已形成,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呈现不同的形态,场景的变化反而证明了内核的坚固。

7、人生中的大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是,惟有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才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

8、人生中一切美好的时刻,我们都无法留住。***都生活在流变中,***的生活都是流变。那么,一个人的生活是否精彩,就并不在于他留住了多少珍宝,而在于他有过多少想留而留不住的美好的时刻,正是这些时刻组成了他的生活中的流动的盛宴。留不住当然是悲哀,从来没有想留住的珍宝却是更大的悲哀。

9、世上事了犹未了,又何必了。这种心境,完全不是看破红尘式的超脱,而更像是一种对人生悲欢的和解和包容。

10、既然祸福如此无常,不可预测,我们就应该与这外在的命运保持一个距离,做到某种程度的不动心,走运时不得意忘形,背运时也不丧魂落魄。也就是说,在宏观上持一种被动、超脱、顺其自然的态度。

11、西方人文传统中有一个重要观念,便是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按照这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当做手段使用。对于今天许多国人来说,这个观念何其陌生,只把自己用做了谋利的手段,互相之间也只把对方用做了谋利的手段,未尝想到自己和别人都是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

12、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妙处了。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其实,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与对象处在一种最佳关系之中。但是,心静又是强求不来的,它是一种境界,是世界观导致的结果。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处在心猿意马的状态。

13、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14、一个人的爱情经历并不限于与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异性之间的恩恩怨怨,而且也是对于整个异性世界的总体感受。

15、爱情不是人生中一个凝固的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中也许有壮观的激流,但也必然会有平缓的流程,也许有明显的主航道,但也可能会有支流和暗流。除此之外,天上的云彩和两岸的景物会在河面上映出倒影,晚来的风雨会在河面上吹起涟漪,打起浪花。让我们承认,所有这一切都是这条河的组成部分,共同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的美丽的爱情风景。

16、我们无须去探究自己的灵魂之杯的容量究竟有多大。

17、这在***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有的精神之花得到了充足的精神营养,长开不败,终于结出了果实,有的却只是昙花一现,因为营养不良而早早枯萎了。一旦不同时也是精神之花,欲望也就不再是花朵,只成了一堆烂泥。

18、现在完全不同了。无论作家、学者,还是政治人物,都纷纷在电视上亮相,而其知名度往往取决于亮相的频率。人们热中于议论他们的相貌和风度,涉及他们的言谈,也多半关注口才如何、会不会说俏皮话之类,注意力全放在表面的东西上。情形也只能如此,因为电视追求当下的效果,不容做节目的人和看节目的人思考。其结果是两方面都变得平庸了。林肯与道格拉新的七小时辩论放在今天怎么会有人听,又怎么听得懂。同样,今天的总统和知识精英们也更关心如何使自己上镜,而不是如何更好地承担职责。

19、什么是诚信呢?就是在与人打交道时,仿佛如此说:我要把我的真实想法告诉你,并且一定会对它负责。这就是诚实和守信用。

20、这并不意味着崇高的灵魂缺乏战斗性。一颗真正崇高的灵魂,其战斗性往往表现在更加广阔的战场和更加重大的题材上。

21、也许,只有当我们扮演某个角色露出破绽时,我们才得以一窥自己的真实面目。

22、创造力无非是在强烈的兴趣推动下的持久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兴趣,第二是良好的工作习惯。通俗地说,就是第一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第二能够全神贯注又持之以恒地把它做好。在这过程中,人的各种智力品质,包括好奇心、思维能力、想象力、直觉、灵感等等,都会被调动起来,为创造做出贡献。

23、决定一种活动是否创造的关键在于有无灵魂的真正参与。一个画匠画了一幅毫无灵感的画,一个学究写了一本人云亦云的书,他们都不是在创造。相反,如果你真正陶醉于一片风景、一首诗、一段乐曲的美,如果你对某个问题形成了你的独特的见解,那么你就是在创造。

24、那人对你做了一件不义的事,你为此痛苦了,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请适可而止。你想一想,世上有不义的人,这是你无法改变的,为你不能支配的别人的品德而痛苦是不理智的。你还想一想,不义的人一定会做不义的事,只是这一件不义的事碰巧落在你头上罢了。你这样想,就会超越个人恩怨的低水平,把你的遭遇当作借以认识人性和社会的材料,在与不义作斗争时你的心境也会光明磊落得多。

25、人在年轻时会给自己规定许多目标,安排许多任务,入世是基本的倾向。中年以后,就应该多少有一点出世的心态了。所谓出世,并非纯然消极,而是与世间的事务和功利拉开一个距离,活得洒脱一些。

26、一个人热爱人生便不能不执著,洞察人生真相便不能不悲观,两者激烈冲突又达成和解的结果就是超脱。所以,超脱实质上是一种有悲观约束的执著,有执著约束的悲观。仔细分析起来,其中始终包含着悲观和执著两种因素,只是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一种恰当的关系,不再趋于一端罢了。我不相信世上有一劳永逸彻悟人生的"无上觉者",如果有,他也业已涅槃成佛,不属于这个活人的世界了。

27、***如海洋上那一个个旋生旋灭的泡沫有了意识,它们一定会用幻想的彩虹映照自己,给自己涂上绚丽的颜色,它们一定会把自己的迸裂想象成一种悲壮的牺牲,觉得自己是悲剧中的英雄。我赞美这些美丽而崇高的泡沫。

28、人都是崇高一瞬间,平庸一辈子。

29、有邂逅才有人生魅力。有时候,不必更多,不知来自何方的脉脉含情的一瞥,就足以驱散岁月的阴云,重新唤起我们对幸福的信心。

30、要活得有意思,应该在敏感与迟钝之间。

31、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

32、可是,尽管如此,你还是想跳,哪怕明知道另一个更深的陷阱在等着你。最不能忍受的是永远呆在同一个陷阱里。也许,自由就寓于跳的过程中。

33、早晨我说:一天很长,人能遍游整个宇宙。夜晚我说:一天很短,人不能穷尽一个原子

34、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35、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36、自爱者才能爱人,富裕者才能馈赠。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他带着对自己的怨恨到别人那里去,就算他是去行善的吧,他的怨恨仍会在他的每一件善行里显露出来,加人以损伤。受惠于一个自怨自艾的人,还有比这更不舒服的事吗?

37、我之所以宁愿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其原因之一是为了省心省力,不必去经营我所不擅长的人际关系了。

38、我曾经也有过被虚荣迷惑的年龄,因为那时候我还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尤其还没有看清我自己的本质。我感到现在我站在一个最合宜的位置上,它完全属于我,所有追逐者的脚步不会从这里经过。我不知道我是哪一天来到这个地方的,但一定很久了,因为我对它已经如此熟悉。

39、精神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土地和天空,土地贡献了来源和质料,天空则指示了目标和形式。比较起来,土地应该是第一位的。人来自泥土而归于泥土,其实也是土地上的作物。土地是家,天空只是辽远的风景。我甚至相信,古往今来哲人们对天空的沉思,那所谓形而上的关切,也只有在向土地的回归之中,在一种万物一体的亲密感之中,方能获得不言的解决。

40、每年开春,仿佛无意中突然发现土中冒出了稚嫩的青草,树木抽出了小小的绿芽,那时候会有一种多么纯净的喜悦心情。记得小时候,在屋外的泥地里埋几粒黄豆或牵牛花籽,当看到小小的绿芽破土而出时,感觉到的也是这种心情。也许天下生命原是一家,也许我曾经是这么一棵树,一棵草,生命萌芽的欢欣越过漫长的进化系列,又在我的心里复苏了?

41、看海,必须是独自一人。和别人在一起时,看不见海的真相。那海滩上嬉水的人群,那身边亲密的同伴,都会成为避难所,你的眼光和你的心躲在里面,逃避海的威胁。你必须无处可逃,听凭那莫名的力量把你吞灭,时间消失,空间消失,人类消失,城市和文明消失,你自己也消失,或者和海变成了一体,融入了千古荒凉之中。

42、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东西是可有可无的,有了也许增色,没有也无损本质,有一些东西则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复是生活。什么东西不可缺,谁说都不算数,生养人类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权威。自然规定了生命离不开阳光和土地,规定了人类必须耕耘和繁衍。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们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永恒核心。

43、生命平静地流逝,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也看不见,无声无息。我多么厌恶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觉。突然,遇到了阻碍,礁岩崛起,狂风大作,抛起万丈浪。我活着吗?是的,这时候我才觉得我活着。

44、意识形态和人生智慧是两回事,前者属于头脑,后者属于心灵。人与人之间能否默契,并不取决于意识形态的认同,而是取决于人生智慧的相通。

45、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46、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47、在两个有个性的人之间,爱情也许会经历种种曲折甚至可能终于失败,可是,在两个毫无个性的人之间,严格意义上的爱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48、人应该在自己身上拥有快乐的源泉,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去开掘和充实它。这就是你的心灵。

49、苏格拉底、孔子、释迦摩尼、***从未留下过文字,却为世界带来最多的文字。

50、对于珍惜灵魂及生活的人来说,孤独更应该是生活的必需品。

51、纷纷扰扰,全是身外事。我能够站在一定的距离外来看待我的遭遇了。我是我,遭遇是遭遇。惊浪拍岸,卷起千堆雪。可是岸仍然是岸,它淡然观望着变幻不定地海洋。

52、当我在田野徘徊,那些花朵、小草、树木、河流之所以能给我慰藉,是因为我隐约预感到,我可能会和另一颗同样爱他们的灵魂相遇

53、我不喜欢一切等。无论所等的是好事,坏事,好坏未卜之事,不好不坏之事,等总是无可奈何的。等的时候,一颗心悬着,这滋味不好受。

54、平庸就是最大的不严肃。

55、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56、自嘲就是居高临下地看待自己的弱点。

57、自嘲使自嘲者居于自己之上。

58、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

59、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60、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61、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庸人无聊天才孤独***都有寂寞的时光。

62、人及其产品把我和自然隔离开来了,这是一种寂寞。千古如斯的自然把我和历史隔离开来了,这是又一种寂寞。前者是生命本身的寂寞,后者是野心的寂寞。那种两相权衡终于承受不了前一种寂寞的人,最后会选择归隐。现代人对两种寂寞都体味甚浅又都急于逃避,旅游业因之兴旺。

63、天才与疯子,奇人与骗子,均在似是而非之间。

64、天才往往不是那些最聪明的人。如同大自然本身一样,天才必有他的笨拙之处。

65、天才未必是强者,例如凡高。性格的强弱决定尘世的命运,天赋的大小决定天国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天才死后享誉看作天国的荣耀。

66、人要做成一点事情,第一靠热情,第二靠毅力。我在各领域一切有大作为的人身上,都发现了这两种品质。

67、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中,不必说世俗的成功,社会和历史所承认的成功,即便是精神追求本身的成功,也不是主要的目标。在这里,目标即寓于过程之中,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本身成了生存方式,这种追求愈执著,就愈是超越于所谓成败。一个默默无闻的贤哲也许更是贤哲,一个身败名裂的圣徒也许更是圣徒。

68、我们都很在乎成功和失败,但对之的理解却很不一样,有必要做出区分。譬如说,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指外在的社会遭际,飞黄腾达为成,穷困潦倒为败。其二是指事业上的追求,目标达到为成,否则为败。可以肯定,抽象地谈问题,人们一定会拥护第二义而反对第一义。但是,事业有大小,目标有高低,所谓事业成败的意义也就十分有限。我不知道如何衡量人生的成败,也许人生是超越所谓成功和失败的评价的。

69、直接面对自己似乎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所以人们往往要设法逃避。逃避自我有二法,一是事务,二是消遣。我们忙于职业上和生活上的种种事务,一旦闲下来,又用聊天、和其他种种消遣打发时光。

70、通宵达旦地坐在喧闹的电视机前,他们把这叫做过年。

71、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72、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73、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大悲者会以笑虐弄命运,以欢容掩饰哀伤。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心酸。

74、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却是万劫不复。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

75、在爱情上得陇望蜀的人的确不是爱情信徒,而往往是些风月领袖。

76、目光如水,但比水更清彻透明;目光如海,但比海更宽广无极。仿佛他眼内的世界,要比眼外的世界深邃得多,幽远得多。

77、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

78、真正的悟者能够从看破红尘获得一种眼光和智慧,使他身在红尘却不被红尘所惑,入世仍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79、不管生命多么短暂,我们要笑着生,笑着享乐,笑着受苦,最后笑着死,这才不枉活一生。

80、痴男怨女一旦翻脸,就斥旧情为***,讨回情书"都扯做纸条儿",原来自古已然。

81、一切游戏一样,犯规和惩罚也是爱情游戏的要素。当然,前提是犯规者无意退出游戏。不准犯规,或犯了规不接受惩罚,游戏都进行不下去了。

82、生命惧怕枯燥甚于畏惧死亡,仅此就足以保障它不可克服了。它为了回避单调必需丰盛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83、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从五岁开始写作,说的是五岁开始写日记,留下了很多美好的滋味,而发表文章是在[xx]岁时。日记就是和自己谈话,养成独处的习惯,写日记的人生活中更敏锐,会让你更投入地认真生活。灵魂是更高的自我。

84、只有你愿意为之而死的东西,你才能够藉之而生。

85、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来的死亡。但是,人们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86、***都知道死是必然的,它是一个我们一出生就通报要来访的客人,现正日夜兼程,一步步靠近我们。可是,当它敲响我们的门时,我们却感到突然,怪它是最唐突的不速之客。

87、***者对于别人的不幸或者同情,或者隔膜,但是,比两者更强烈的也许是侥幸:幸亏遭灾的不是我!

88、灵魂是什么?很可能是原始而又永恒的生命在某一个人身上获得了自我意识和精神表达。因此,一个有灵魂的人绝不会只爱自己的生命,他必定能体悟众生一体、万有同源的真理。

89、有钱的穷人不是富人;有权的庸人不是伟人;有学识的笨人不是聪明人;有声誉的坏人不是好人。

90、不妨把灵魂定义为普遍性的精神在个体的人身上的存在,或超越性的精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一个人无论怎样超凡脱俗,总是要过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总是平凡的。所以,灵魂的在场未必表现为隐居修道之类的极端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恰恰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

91、你整天泡在网上做一个网虫,老是去和陌生人聊天,我真的觉得意义不大、不能用聊天来取代自己的独处和思考。

92、互相依存的,生命本能若无精神的目标是盲目的,精神追求若无本能的发动是空洞的。它们的关系犹如土壤和阳光,一株植物惟有既扎根于肥沃的土壤,又沐浴着充足的阳光,才能茁壮地生长。

93、一只小昆虫或一头巨象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蕴涵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