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焉不详的焉,语焉不详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7-22 0
  1. 焉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 急
  2. 《昌黎先生集》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焉”的解释
  3. 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文言文焉的意思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是什么意思
  5. 焉_的成语焉_的成语是什么
  6. 焉在文言文是是什么意思
  7. 语焉不详的意思

1. 文言文“焉”的用法

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语焉不详的焉,语焉不详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

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苏轼《石钟山记》)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即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②、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吕氏春秋?奇鬼》)

“有奇鬼焉”即有个奇鬼。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 、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称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

② 、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吴主传》)

此句中的“彼”代处所,指称孙吴所管辖的地区。

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心”即为表示处所的介宾短语。

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列传》)

此句中的状语“一篇之中”就是表示范围的偏正短语。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就是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

④、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中的“何”即为表原因的状语。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此句中的“以荆卿为计” 即为表行为方式的状语。

2. 文言文“焉”字用法

焉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永之人争奔走焉。

⑵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当于“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焉:它,指蛇。) 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 焉在古文中的多种意思.焉

哪里?如何?无意!怎样 如何 那里 .呢 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①且焉置土石?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今其室十无一焉.(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5)相当于“之”.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②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4. 古文中“焉”的用法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5. 古文中,焉是什么意思

“焉”字常见于文言文。

基本解释: 1、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例如: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2、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例如: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例如:且焉置土石? 4、文言文实义词,在那里,在其中。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文言助词。

例如:又何戚焉。

扩展资料: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话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2、其中三是虚数,极言很多。

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

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翻译:“几个爱好相同的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焉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 急

_焉的成语有:习焉不觉,轮焉奂焉,语焉不详。

_焉的成语有:语焉不详,轮焉奂焉,习焉不觉。2:拼音是、chányān。3:注音是、ㄔㄢ_一ㄢ。4:结构是、_(左右结构)焉(上下结构)。

_焉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1.轻贱貌;不庄重貌。2.引申为放纵恣肆貌。3.不安宁貌。4.轻率,不慎重。

二、引证解释

⒈轻贱貌;不庄重貌。引《礼记·表记》:“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_焉,如不终日。’”郑玄注:“_焉,可轻贱之貌也。”宋孔平仲《诗赠王从善》:“我本世畸人,_焉顽似鄙。”⒉引申为放纵恣肆貌。引清薛福成《筹洋刍议·邻交》:“然日本相侵之志危矣迫矣,_焉不可终日矣。”⒊不安宁貌。引唐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欲事干_,则患不能小书,困於投刺;欲学为佞,则患言_词直,卒事不成,徒使其躬_焉而不终日。”⒋轻率,不慎重。引《广韵·去陷》:“_,轻言。”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谈者不深惟其利病,而_焉以除旧布新为号,岂其智有未喻?亦_名而不求实之过哉!”

三、网络解释

_焉_焉是汉语词汇,读音chányān,出自《礼记·表记》。

关于_焉的诗句

_焉禊事过清明

关于_焉的词语

狡焉思启心不在焉习焉不觉_焉如捣嗒焉自丧择焉不精习焉不察终焉之志习焉弗察语焉不详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焉的详细信息

《昌黎先生集》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焉”的解释

人教版高中五册第五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常用文言虚词用法(四)》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文言虚词的最后一课,无疑它应有复习巩固作用,内容宜疏而不漏,简而不缺.可课文写“焉”字时只说“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这就欠妥了.

一、它还可以用作“疑问代词”

《词诠》注“焉”字第3义项为“疑问代名词,人、事、方所皆用之”.《辞海·语词分册》注“焉”字第1义项为“安、何”.《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焉”字第2、3义项均为“怎么、哪里、什么”.在“则将焉用彼相矣”“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中的“焉”字,配套的《教学参考书》都把它当作“疑代”来译的.

二、它还可以用作“代词”

《词诠》注“焉”字第1义项为“指示代名词,用与‘之’同.”《辞海·语词分册》注“焉”字第2义项为“犹言‘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焉”字第1义项为“代词,相当于‘之’.”“而人之所罕至焉”的“至焉”,《教参》译为“到达那里”;“且携所著书及诗文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注]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叶大庆《考古质疑》摘其(指刘向《新序》)昭奚恤对秦使者一条,所称司马子反在奚恤前为二百二十年,叶公子高、令尹子西在奚恤前一百三十年,均非同时之人.”②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③《诗·小雅·伐木》“厩有肥羊宁,以速诸父”的“速”是“招致”义.《论语》“欲速则不达”的“速”是“迅速”义.④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下.(《五代史·伶官传》)⑤侯方域在明亡后曾应清朝河南乡试,中副榜.人们认为其晚节不终.焉”的“托焉”,《教参》译为“托付给我”;“公辞焉”,《教参》译为“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使皇子辞焉”的“辞焉”,《教参》译为“辞谢杞子等人”;“君何辱讨焉”的“讨焉”,《教参》译为“惩罚他们”.

三、它还可以用作“兼词”

《词诠》注“焉”字第2义项为“指示代名词,用同‘於是’,实兼介词‘於’与代名词‘是’两词之用”.《辞海·语词分册》注“焉”字第3义项为“犹言‘于此’”.《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焉”字第5义项为“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兼词”知识早在高一时就讲过.高二册第六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学习文言虚词应该注意的几点”就明确指出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与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并举“诸”“旃”“盍”“叵”为例.既然兼词知识早已学过,而据不完全统计,作兼词用的“焉”在高中文言课文中出现12次:①“微波入焉”,②“风雨兴焉”,③“蛟龙生焉”,④“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⑤“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⑥“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⑦“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⑧“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⑨“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①0“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①1“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①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教参》都把这些“焉”字当作兼词译的.使用频率如此之多,岂能不讲?不讲,学生也无法完成课后某些习题.如高四册第五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阅读训练·点读练习一”要求在“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圯于河二石兽并沉()”句末括号里填个虚词,学生怎么会填个“焉”字呢.顺便说一句,高二册第六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学习文言虚词应该注意的几点”为“兼词”举例时,举了在高中文言课文中未出现过的“旃”“叵”,而出现频繁的“焉”字却不提,叫人不可理解.

四、它还可以“用于句中”

虽然课文也说“焉”字可以“用在句中”,但却说“表示语气的停顿”.其实,用于句中的“焉”字不一定都有“表示语气停顿”的作用.在高中文言课文中就有“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等句.句中这些“焉”字均无“表示语气停顿”的作用,只是附于词尾而已.

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文言文焉的意思

都是语气助词,无实意.从成语语焉不详的解释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择焉不精 (zé yān bù jīng)

解释:精:精华。虽然经过选择,但却不是精华。

语焉不详

发音 yǔ yān bù xiáng

释义 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是什么意思

1、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2、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6、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7、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8、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__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焉_的成语焉_的成语是什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提得好,这的确是好多中学生的困惑。

我先说下基本背景情况,下面会有详细解答。

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十一课,是《论语》十二章,其中的第九章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课本对“焉”有个注释:“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课本的注释给同学们带来了新的疑惑,即为什么“焉”会解释为“在其中”,这“在其中”究竟是怎么得出来的,是不是只要遇到“焉”,就都是解为“在其中”呢?

课本的注释存在一点问题,可以说是“语焉不详”,就是解释得不详细,同时,也未能说明“所以然”。

那么,我的回答是——

一、“必有我师焉”的“焉”解释:

“必有我师焉”中“焉”是兼词,兼有“于此”(或者“于之”)两个词的意思,就是介词“于”,加上代词“此(或“之”)”,构成一个介宾结构的短语,意思就是“在此”“在这里”“在其中”。所以课本说是“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因为“焉”兼有介词“于”与代词“此(或之)”两个词的意思,所以称之为“兼词”。

课本注释不清楚,如果老师再不引进“兼词”之说,那么,学生就不好懂,也就不好理解,当然也就不好记忆。因为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一旦知道是兼词,理解起来就顺畅了。

二、“兼词”是一种重要的文言现象

文言文中的兼词是指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意思,常见的除了“焉”,还有“诸”“盍”“叵”等。

请注意,“兼词”兼有两个词的意思,同时,还是这两个字的“合音”,所以也叫“合音词”,我们从“焉”的兼词身上可能感受不到明显的合音,那时语音变化的缘故,但从“诸”“盍”“叵”的兼词读音上,可以感受得到,“诸”是“之乎”“之于”的合音词,“盍”是“何不”的合音词,“叵”是“不可”的合音词。

下面分别解说

(一)焉:兼有“于是”或“于之”,即介词“于”加上指示代词“此”或“之”。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作补语,翻译的时候可以放到前面做状语。如《左传》中的“虢叔死焉”,意思是“虢叔死于此”,译为“虢叔死在这里”,或者译为“虢叔这里死了”。

再如《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生焉”就是“生于此”,意思是“在这里出现”。

要注意的是,“焉”还可以作助词,不译,比如我前面用的一个成语“语焉不详”,这个“焉”就不能理解为“兼词”,这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

(二)“诸”则是“之于”“之乎”的合音词。比如“诸人而后见”,就是“之于人而后见”,意思是:向别人借来书,而后才可以阅读。

作“之乎”讲,一般都用在句末。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有诸”就是“有之乎”,意思是“有这回事吗”。

(三)“叵”是“不可”的合音词。比如成语“居心叵测”的“叵”,意思就是“不可”。

再如:敦煌曲子词中有“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的句子,其中的“叵耐”就是“不可忍耐”。

三、“必有我师焉”的出处及解释:

这是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九章句子,“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第九章的译文如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希望帮助到各位同学!

焉在文言文是是什么意思

焉_的成语有:语焉不详,狡焉思启,习焉不觉。

焉_的成语有:习焉弗察,习焉不察,语焉不详。2:拼音是、yānnǎi。3:结构是、焉(上下结构)_(左下包围结构)。

焉_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于是。

二、引证解释

见“焉乃”。

关于焉_的词语

习焉弗察习焉不察习焉不觉狡焉思启心焉如割_焉如捣嗒焉自丧语焉不详终焉之志狡焉思逞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焉_的详细信息

语焉不详的意思

1. 焉在古文中的多种意思.焉,是什么意思焉在文言文中的

意思和用法如下:

①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 古文中,焉是什么意思

“焉”字常见于文言文。

基本解释: 1、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例如: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2、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例如: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例如:且焉置土石? 4、文言文实义词,在那里,在其中。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文言助词。

例如:又何戚焉。

扩展资料: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话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2、其中三是虚数,极言很多。

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

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翻译:“几个爱好相同的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焉。

3. 是什么意思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列举

焉在文言文中主要作代词,意思和用法有:1、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例如: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2、哪里或那里。例如: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3、什么。例如: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4、怎么。

例如: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5、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例如:崤有二陵焉。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择事而问焉。——清· 刘开《问说》。

4. 焉在古文中的多种意思.焉

哪里?如何?无意!怎样 如何 那里 .呢 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①且焉置土石?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今其室十无一焉.(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5)相当于“之”.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②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5. “焉”在文言文中所有意思

1.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2. 哪里或那里

3.什么

4.怎么

5.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6.如何 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7.于是,就,乃,则 [then]。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8.于是。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9.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10.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1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12.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13.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14.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基本字义

1.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2.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焉置土石? 4. 文言助词:又何戚焉。

6. 焉在文言文中

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问题一:语焉不详的焉什么意思 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焉是助词,表示语气舒缓、停顿。

问题二:语焉不详是什么意思 语焉不详 [yǔ yān bù xiáng] [释义] 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问题三:[语焉不详]词的什么意思? 语焉不详:虽然提到了,但说的不清楚

例句:每当人们问及巴菲特具的投资诀窍时,巴菲特总是语焉不详、一笔带过。

问题四:语焉不详和轻描淡写的区别 意思没有区别,都是指说的不清楚,但用法上有区别,例如:他极力轻描淡写地跟我们说他感到失望;是副词用法。看过好多中国人写冼星海生平的书,有关新加坡的部分同样是语焉不详;这是形容词用法。望纳

问题五:语焉不详什么意思啊?拜托了各位 谢谢 语焉不详 词目 语焉不详 发音yǔ yān bù xiáng 释义 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出处 唐?韩愈《原道》:“荀与杨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示例 绣春也是急性子,对锦儿~深致不满,主张秋月仍是进京,去问一问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高阳《曹雪芹别传》)

希望纳

问题六:谁能告诉我`他能判多久? 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厂造成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拘役或者管制;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或者。

现在可能是侦查阶段,不允许接见.至于什么时候放人,就看检查院是否批捕,***是否判他有罪了。

问题七:语焉不详含贬义? 怎么百度里面说语焉不详含贬义啊? 意思说你说话说不清楚/表达不清/吞吞吐吐,有怪你的意思在里面,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