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的翻译_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7-25 0
  1. 诫文言文
  2. 解答文言文师旷论学
  3. 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意思

傻人或顽固死守的人。

愚人,看似是傻,实则是天底下最睿智的人。这个世上,聪明的人太多,而愚人实在太少。愚人,因为稀少,倒成了这个社会的香饽饽。他们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跟别人争输赢。表面上很愚,内心里却很明白。与之相处,不害怕有阴谋,更不会遭陷害,彼此之间处得乐融融。愚人,却能看得见自己的聪明。视“愚”为人生哲学,傻傻地做事、傻傻地过日子,心中没有一点儿烦恼,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积累人生的财富,过得虽然不太富裕,但精神丰满,容易满足。愚人,在别人看来是傻子,实则是天底下最睿智的人。

他们不求满足私利,不在乎自己的得失,努力为社会减少矛盾,带来和谐和友爱。他们懂得退让,知道谦和。在别人眼里是傻子,是好欺负的软柿子,实则有大智慧,有崇高道德,是真正令人尊重的人。这个社会,聪明的人往往喜欢投机取巧,获利很多。而愚人却处处受挫,做事不顺。老实人吃亏的现象常有。但真正的愚人,能笑看一切,平淡处之,绝不会抱怨,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吃亏,更不会因此改变心境,去当所谓的聪明人。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的翻译_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诫文言文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的意思:去了之后,不要因为受了鲁国的封赏就傲慢地对待鲁国的其她优秀人才。

这句话出自《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解答文言文师旷论学

1. 断织之诫文言文翻译

夫君断织诫子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祖师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断织之诫 译文

孟子年青时,在外求学中途回到家来,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问孟子:“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说:“还是像原来一样。”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子很害怕,忙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些织物一样。”有德行的人总是以求学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居家就能得到安宁,出门做事、做官也能避开祸害。今天你荒废了学业,这就不可避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粗活而供人驱使的人,从而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了。孟子很恐惧,日夜不断地勤奋学习,效法老师子思,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问家。

2. 断织之诫文言文翻译

夫君断织诫子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祖师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断织之诫 译文

孟子年青时,在外求学中途回到家来,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问孟子:“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说:“还是像原来一样。”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子很害怕,忙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些织物一样。”有德行的人总是以求学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居家就能得到安宁,出门做事、做官也能避开祸害。今天你荒废了学业,这就不可避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粗活而供人驱使的人,从而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了。孟子很恐惧,日夜不断地勤奋学习,效法老师子思,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问家。

3. 戒的古文意思有那些

戒 jiè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2) 同本义 [guard against]

戒,警也。——《说文》

岂不日戒。——《诗·小雅·薇》

以三年之戒。——《礼记·曾子问》

基浇能戒之。——《左传·哀公元年》

息民不戒。——《国语·吴语》

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知足以自戒。——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又如:戒慎(戒备谨慎);戒书(用来自我警戒的文字);戒旦(警告天将破晓);戒守(警戒守卫);戒命(禁止某些行为的命令);戒戢(警介禁止);戒诗(自我警戒的诗)

(4) 通“诫”。告诫 [warn]

主人戒宾。——《仪礼·士冠礼》

三保戒团众。——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戒勉(告诫勉励);戒约(告诫约束);戒谕(告诫;训导);戒朝(告诫无将明)

(6) 留神,当心 [be careful;caution]。如:戒口(慎言);戒火(慎于用火);戒谨;戒慎

(7) 预备;准备 [be ready]

既种既戒。——《诗·小雅·大田》

(8) 又如:戒装(准备行装);戒辖(准备车辆)

(9) 登程,出发 [start]。如:戒行(登程,出发上路);戒途(出发,准备上路);戒程(登程,出发上路);戒道(登程,出发上路)

(10) 戒除 [abstrain from;give up;stop]

戒奢以俭。——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1) 又如:戒杀(戒除杀生);戒脱(戒掉);戒绝;戒诗(戒除做诗);戒烟;戒酒

(12) 告请;约请 [invite]。如:戒期(定期);戒速(谓事先告知,再届时邀请);戒食(约期共食;招宴)

(13) 斋戒 [fast]

圣人以此斋戒。——《易·系辞》

戒及宿之曰。——《周礼·太史》

七曰戒。——《礼记·礼器》

词性变化

◎ 戒 jiè

〈名〉

(1) 警戒之事 [warning]

君子有三戒。——《论语》

(2) 戒指的简称 [ring]。如:钻戒(镶钻石的戒指)

(3) 佛教的教规惩戒。梵语Sila的意译。指必须遵守的各种准则,防非止恶的规范 [Buddhist monastic discipline]。如:戒定慧(佛教用语。指持戒、禅定和智慧,为佛家三无漏说);戒体(佛教用语。受戒的比丘内有防非止恶的自治力,而且始终符合戒律的要求,身心完全清净)

(4) 用于告戒的一种文体 [style]。如:戒书(汉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5) 通“界”。界限,分界 [border;limit]

星茀于河戒。——《史记·天官书》

江河为南北两戒。——《新唐书·天文志》

4. 求一些有关于戒或者诫的古文古训古言

古训:

1.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3.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4.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5.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7.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8.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9. 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10.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11.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3. 宁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

14.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6.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17.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9.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20. 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无愁月影斜。

2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进。

22. 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反之身者也。

23.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以爱子女之心敬父母。

24. 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

25.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5. 周公诫子文言文

(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

(译文)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

6. 《孟母戒子》文言文翻译

翻译为: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此来警诫孟子,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愃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出自《孟母戒子》是汉代韩婴所写的一篇古文,选自《韩诗外传》。该古文主要讲述了孟母教育孟子的所作所为。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

扩展资料:

文中主要人物:

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主人公介绍编辑

孟丘

孟子名轲,字丘(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

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母(教子)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7. 文言文,孔子诫子的译文

诫子书: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文章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8. 孔明诫孑(文言文)翻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随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用而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意思

[编辑本段]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编辑本段]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

[编辑本段]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

平公说:“好啊!”

[编辑本段]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故事简介: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 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师旷便进一步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编辑本段]《说苑》简介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也有一定的影响。

《说苑》的注本,以今人赵善诒《说苑疏证》质量较优,可以参阅。向宗鲁先生校点的《说苑校证》是《说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198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亦可参阅。

[编辑本段]《说苑》粹英

说 苑 粹 英 ( 第一篇 )

《说苑》为汉刘向所撰,全书凡二十卷。内容涉及广泛,诸多义理,言简意赅,饶富深远意趣。谨录其英华佳句,深盼能为大家所喜,并期于进德修业上能互共勉之。

◎ 婚姻之道废,则男女之道悖,而*佚之路兴矣。 ——选自《政理48》

◎ 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 ——选自《政理37》

◎ 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进善言,则善亦无由入矣。 ——选自《政理35》

◎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郊望褅尝,非求报于鬼神。 ——选自《贵德3》

◎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选自《贵德3》

◎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 ——选自《贵德3》

◎ 君子博学,患其不习;既习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 ——选自《谈丛80》

◎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 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选自《谈丛71》

◎ 枝无忘其根,德无忘其报,见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于三者,吉祥及子孙矣。 ——选自《谈丛75》

◎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伤于多阴也。——选自《谈丛69》

◎ 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惟恐不卒。 ——选自《谈丛32》

◎ 道以故能化,德以纯厚故能豪。——选自《谈丛34》

◎ 言人之善,泽于膏沐;言人之恶,痛于矛戟。——选自《谈丛34》

◎ 为善不直,必终其曲;为丑不释,必终其恶。——选自《谈丛34》

◎ 恭以敬,可以摄勇;宽以正,可以容众;恭以洁,可以亲上。——选自《政理29》

◎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选自《敬慎24》

◎ 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选自《谈丛33》

◎ 富在知足,贵在求退。——选自《谈丛33》

◎ 圣人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选自《谈丛41》

◎ 为上人者,患在不明;为下人者,患在不忠。——选自《谈丛42》

◎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选自《谈丛46》

◎ 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顺道而行,循理而言,喜不加易,怒不加难。

——选自《谈丛65》

◎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选自《谈丛62》

◎ 君子不羞学,不羞问。——选自《谈丛81》

说 苑 粹 英 ( 第二篇 )

◎ 夫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田而藏于廪,圣人见所生,则知所归矣。 ——选自《谈丛6》

◎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选自《谈丛22》

◎ 不修其身,求之于人,是谓失伦;不治其内,而修其外,是谓大废。选自《谈丛12》

◎ 积德无细,积怨无大,多少必报,固其势也。——选自《谈丛48》

◎ 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四马不能追也。——选自《谈丛54》

◎ 夫言行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本也。可不慎乎!——选自《谈丛54》

◎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 ——选自《谈丛18》

◎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选自《谈丛17》

◎ 好称人恶,人亦道其恶;好憎人者,亦为人所憎。衣食足,知荣辱; 仓廪实,知礼节。江河之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须臾而毕。——选自《谈丛31》

◎ 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选自《谈丛29》

◎ 为善者天报以德,为不善者天报以祸。——选自《谈丛29》

◎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选自《谈丛29》

◎ 富必念贫,壮必念老;年虽幼少,虑之必早。——选自《谈丛30》

◎ 知者始于悟,终于谐;愚者始于乐,终于哀。——选自《谈丛30》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虽不能,心必务为。——选自《谈丛30》

◎ 慎终如始,常以为戒。战战栗栗,日慎其事。——选自《谈丛30》

◎ 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势不可同,两贵不可双。夫重容同双,必争其功。故君子嗜欲,各守其足,乃能长久。——选自《谈丛76》

说 苑 粹 英 ( 第三篇 )

◎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简丝数米,烦而不察。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 ——选自《谈丛78》

◎ 天地之道,极则反,满则损。五耀眼,有时而渝;茂木丰草,有时而落。物有盛衰,安得自若。——选自《谈丛82》

◎ 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选自《谈丛58》

◎ 曾子曰:「狎甚则相简也;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庄足以成礼而已。」——选自《谈丛52》

◎ 曾子曰:「君子苟不求利禄,则不害其身。」——选自《谈丛51》

◎ 圣人之衣也,便体以安身;其食也,安于腹。适衣节食,不听口目。

——选自《谈丛50》

◎ 言善毋及身,言恶毋及人。——选自《谈丛46》

◎ 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选自《谈丛44》

◎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选自《谈丛45》

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选自《谈丛46》

◎ 营于利者多患,轻诺者寡信。——选自《谈丛43》

◎ 卑而正者可增,高而倚者且崩。——选自《谈丛40》

◎ 江河大溃从蚁穴,山以小阤而大崩。——选自《谈丛40》

◎ 祸福非从地中出,非从天上来,己自生之。——选自《谈丛37》

◎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浮一没,交情乃出。 ——选自《谈丛35》

◎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言智。——选自《谈丛35》

◎ 先忧事者后乐,先慠事者后忧。——选自《谈丛33》

◎ 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选自《尊贤5》

◎ 《春秋》曰:「四民均则王道兴而百姓宁,所谓四民者,士农工商也。 ——选自《政理47》

◎ 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所亡伤也;言人之恶者,无所得而有所伤也。故君子慎言语矣。——选自《政理30》

◎ 夫耳闻者,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选自《政理22》

说 苑 粹 英 ( 第四篇 )

◎ 子路将行,辞于仲尼,曰:「赠汝以车乎?以言乎?」子路曰:「请以言。」仲尼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说苑.杂言34》

◎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

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明者视于冥冥,谋于未形;

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说苑.谈丛39》

◎ 颜回将西游,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故不比数而比疏,不亦远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虑事,临难乃谋,不亦晚乎?」——《说苑.敬慎30》

◎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说苑.政理13》

说 苑 粹 英 ( 第五篇 )

◎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戒,敬慎所忽。——《敬慎.1》

◎ 谚曰:「诫无诟,思无辱。」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敬慎.1》

◎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敬慎.2》

◎ 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敬慎.2》

◎ 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敬慎.4》

◎ 桓公曰:「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夫刚则不和,不和则不可用。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由不刚也。——《敬慎.7》

◎ 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也。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戒之慎之。——《敬慎.8》

◎ 夫上知天则不失时,下知地则不失财。日夜慎之,则无害灾。——《敬慎.8》

◎ 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敬慎.13》

◎ 大功之效,在于用贤积道,浸章浸明;衰灭之过,在于得意而怠,浸蹇浸亡。

——《敬慎.14》

◎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敬慎.17》

◎ 高上尊贤,无以骄人;聪明圣智,无以穷人;资给疾速,无以先人;刚毅勇猛,无以胜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智必质,然后辩之;虽能必让,然后为之。故士虽聪明圣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让;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天下,自守以廉。此所谓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者也。——《敬慎.20》

◎ 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奈何;

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敬慎.24》

◎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敬慎.24》

◎ 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

者,亲也。——《敬慎.26》

◎ 孔子顾谓***曰:「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敬慎.28》

◎ 怨生于不报,祸生于多福;安危存于自处;不困在于早豫;存亡在于得人;慎终如始,乃能长久。——《敬慎.29》

说 苑 粹 英 ( 第六篇 )

◎ 孔子曰:「不知其子,视其所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又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乌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

——《说苑.杂言45》

◎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说苑.杂言46》

◎ 夫智者何以乐水也?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诗》云:「思乐泮水,薄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说苑.杂言47》

◎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曰:夫山巃嵸礧嶵,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侯是瞻。」乐山之谓矣。——《说苑.杂言47》

说 苑 粹 英 ( 第七篇 )

◎ 谋有二端:上谋知命,其次知事。知命者预见存亡祸福之原,早知盛衰废兴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说苑.权谋1 )

◎ 权谋有正有邪,君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夫正者,其权谋公,故其为百姓尽心也诚;彼邪者,好私尚利,故其为百姓也诈。——(说苑.权谋.1 )

◎ 诚者隆至后世,诈者当身而灭。——(说苑.权谋1 )

◎ 夫智者举事也,满则虑溢,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则虑直,由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举而不陷也。——(说苑.权谋1 )

◎ 屠余曰:「臣闻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之极谏之士;国之亡也,天与之乱人,与之善谀者。」——(说苑.权谋6)

◎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说苑.权谋12)

◎ 孔子曰:「奢者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

——(说苑.权谋20)

◎ 孔子曰:「圣人转祸为福,报怨以德。」——(说苑.权谋21)

◎ 焚林而田,得兽虽多,而明年无复也;干泽而渔,得鱼虽多,而明年无复也;诈犹可以偷利,而后无报。——(说苑.权谋31)

说 苑 粹 英 ( 第八篇 )

◎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陭,始不盛者终必衰。

——(建本.1)

◎ 《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建本.1)

◎ 人之道莫大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父道圣,子道仁;君道义,臣道忠。贤父子于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诲以成之。养其义,藏其伪,时其节,慎其施。——(建本.4)

◎ 子年七岁以,上父为之择明师,选良友,勿使见恶,少渐之以善,使之早化。

——(建本.4)

◎ 贤子之事亲,发言陈辞,应对不悖乎耳;趣走进退,容貎不悖乎目;卑体贱身不悖乎心。君子之事亲以积德。子者,亲之本也,无所推而不从命者,惟害亲者也。故亲之所安,子皆供之。——(建本.4)

◎ 夫子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建本.4)

◎ 君以臣为本,臣以君为本,本父以子为本,子以父为本,弃其本者,荣华槁矣。

——(建本.4)

◎ 子路曰:「二亲之寿,忽如过隙,草本欲长,霜露不使,贤者欲养,二亲不待。」

——(建本.5)

大学之教也:时禁于其未发之曰预,因其可之曰时,相观于善之曰磨,学不陵节而施之曰驯。——(建本.9)

◎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不驯;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建本.9)

◎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建本.10)

◎ 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建本.10)

◎ 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辨,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建也,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

——(建本.10)

◎ 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在;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建本.10)

◎ 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

——(建本.10)

◎ 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建本.10)

◎ 入知亲其亲,出知尊其君;内有男女之别,外有朋友之际;此圣人之德教,儒者受之传之,以教诲于后世。——(建本.11)

◎ 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建本.13)

◎ 孔子曰:「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然而可以闻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诗》曰:「不愆不亡,率由旧章。」夫学之谓也。——(建本.14)

◎ 孔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建本.15)

◎ 生而尊者骄,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建本.16)

◎ 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建本.17)

◎ 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建本.18)

◎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建本.19)

◎ 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德。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建本.21)

◎ 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建本.23)

◎ 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建本.26)

人生真理:

学无止境,应抓紧时间,活到老学到老

问题一: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象愚笨。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搓。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至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阀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智愚之别,实力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问题二: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智若愚勿持聪明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淡泊明志,明心立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

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问题三:上善若水,大智若愚还有几句 大道至简,大智若愚,有容乃大,上善若水

(2014-06-28 16:43:09)

转载

1、大道至简

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 能说明白。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简单,简 单不是敷衍了事,也不是单纯幼稚,而是 最高级别的智慧,是成熟睿智的表现。

美的常常是简单的。简单就是真理,简单 就是聪明,简单是厚积薄发的力量。学会 了简单,其实真不简单。 做事情复杂繁琐往往是因为智慧没有到 位。再大的事情,“一分为二”就很简单 了,再难的事情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就 能做成。

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 用心去做,长期坚持下去,这样世界上就 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大道至简,悟在天 成。

2、大智若愚

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指的是耍小聪 明。学习郑板桥“难得糊涂”,这才是大智 慧。“愚”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小事糊 涂,大事精明。老子曰:“知人者智,自 知之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大智者遇 事心态平和,沉着冷静,胸有丘壑,无为 而治,韬光养晦,胸藏百万雄兵,做到兵 来将挡,水来土掩。行事中深谙变化之 道,而非处处锋芒毕露,逞一时一己之 强;时时斤斤计较,谋蝇头小利之得。

三国时杨修聪明过人,可惜用错了时间、 地点、对象,终落得可悲下场,反误了卿 卿性命。智者与人沟通注重倾听,尊重他 人,有礼有节。

没人当你是哑巴。话不投机,逞一时之痛 快,滋生祸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强 中更有强中手。知己知彼,方能克敌致 胜。聪明过分,害怕;精明过度,便 是愚蠢。把握人生尺度,恪守“中庸之 道”,小心物极必反。

3、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永不干涸。肚大能容天下难容 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鸡肠小肚永远难 容事容人;坐井观天,永远是孤陋寡闻。 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 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 原谅有过错之人,就可成为朋友;心中常 想着朋友,便可成为手足、知己。做人大 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4、上善若水

此乃做人的至高境界。“水利万物而不 争”。最高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 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是生命之源,是大 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水是勤劳的, 大自然的水总是在固态、液态、气态中转换,反复循环,无穷无尽。水对人公 平,从不偷懒;只讲奉献,不图回报。做人也应象水一样,与人为善,抛弃恶行, 多行善事,不图功利,长久坚持。正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远离邪恶之源,便是光明之路。勤奋之根本,万物泽被而永生。 当我们在为做一件事情左右为难或心不在 焉之时,当我们心生恶念、心浮气躁之 时,当我们功成名就滋长虚荣心、功利心 之时,就去想想水的德行吧。德积够了, 便可“厚德载物”,便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问题四: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

[读音][dà zhì ruò yú]

[解释]某些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像愚笨。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修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例句]鲁迅在《出关》中描写老聃“好像一段呆木头”,其实老子是一个哲学家,这个形象,大概就是~吧。

[近义]外愚内智平易近人足智多谋

问题五: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大智若愚,勿恃聪明; 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是什么意思 十大人生美德智慧:善 智 淡 坚 韧 容 宁 静 诚 简

问题六:"大善若水,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大概是:上善之人,像水一样柔顺,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

这是雅居乐营销策划的期楼名称,暗喻地产商默默奉献的精神,也在教育企业的员工“做人要厚道,办事要活套”,应该做到外圆内方,大智若愚,方能纵横于商场。因为水是无型的,在什么地方成什么型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 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