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7-28 0
  1. 一人之辨,重于久顶之宝是什么意思?
  2. 毛遂的《毛遂自荐》这一文是谁写的

1、“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东周》,卷一 东周

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后世有校补。

2、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毛遂自荐”历史典故)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人之辨,重于久顶之宝是什么意思?

常说:“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它的下半句是啥?为什么人们不愿说

众所周知,如果要评价一个人口才很好,就会说此人“笔底才华少有,雄中韬略无穷”,再用一句比较文绉绉的话来说就是“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这句话出自《战国策》,其实,在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叫做:“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关于上半句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为何对下半句都不愿意提及呢?下半句究竟有什么含义呢?今天我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都知道在春秋战国那个风云激荡、弱肉强食的时代,周王室已经如同落日残阳一般摇摇欲坠,各地诸侯拥兵自重,相互征伐,不但没有将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权威放在眼中,反而无时无刻不在意图觊觎王位,称霸诸侯。

据史料《战国策》记载,秦临兴师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

颜率曰:“大王勿扰,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毛遂的《毛遂自荐》这一文是谁写的

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运用危言诡辩术,起始下劈断的语言,要求一语惊人,令人欲罢不能,

继而寻根究底地追问下去;从而,使自己的言辞犀利而达到诡辩之目的。

战国时,丑女无盐求见齐王。齐王见她丑陋异常,故意问:“我宫的嫔

妃已齐备了。你想到我宫中,请问你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无盐直率地回答:“没有,只是会点隐语之术。”随后,她举目咧齿,

手挥四下,拍着膝盖,高声喊道:“危险了!危险了!”反复说了四遍。

齐王及左右大臣皆被吓得毛骨悚然

齐宣王赶紧追问隐语之术,无盐解释说:“举目是替大王观察烽火的变

化,咧齿是替大王惩罚不听劝谏的人,挥手是为大王赶走阿谀进谗之徒,拍

膝是要拆除专供大王游乐的渐台。”

“那么,你的四句‘危险’呢?”

“大王统治齐国,西有强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大王又爱奉承之徒,

这是第一个危险。您大兴土木,高筑渐台,聚集大量金玉珠宝,搞得百姓穷

困,怨声载道,这是第二个危险。贤明者躲藏在山林,奸邪的人立于朝廷,

想规劝您的人见不到您,这是第三个危险。您每日宴饮游乐,外不修诸侯之

礼,内不关心国家治理,这是第四个危险?”

齐王听罢,不由得不寒而栗,长叹一声:“无盐的批评太深刻了,我确

实处于危险的境地。”

于是齐王纳无盐为王后,齐国从此大治。

无盐劝说齐宣王,先用四句“危险”引起齐宣王的注意和警惕,也就是

先下劈断之语,一语惊人;然后,再诸条分析,阐述“危险”的事实根据。

危言诡辩术,其关键在于一个“危”字。要在“危”字上大作文章,然

后才有耸听的可能。

危言诡辩术的目的是借说“危言”以引起对方的警觉和注意,但是,所

说的危言并不是信口胡说,必须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作者不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东周》,卷一 东周。

1 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后世有校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2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毛遂自荐”历史典故)

原文: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翻译: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