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名委质,贰乃辟也,策名委质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6-03 0
  1. 策开头的成语
  2. 通典 卷八十八 礼四十八 沿革四十八 凶礼十
  3. 《汉魏六朝散文·左思·白发赋》原文鉴赏
  4. 王莽传文言文阅读

委质的诗句有:吾容委质於渊鱼,为臣委质贰乃辟。

委质的诗句有:委质小池内,二年委质系官次。结构是:委(上下结构)质(半包围结构)。注音是:ㄨㄟˇㄓ_。拼音是:wěizhì。

委质的具体解释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策名委质,贰乃辟也,策名委质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亦作“委挚”。亦作“委贽”。放下礼物。古代卑幼往见尊长,不敢行宾主授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送上礼物,拜人为师。引申为臣服、归附。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弃身;置身。亦作:委挚委贽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委挚”。亦作“委_”。⒉放下礼物。古代卑幼往见尊长,不敢行宾主授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汉班固《白虎通·瑞贽》引《曲礼》作“童子委_而退”。引《礼记·曲礼下》:“卿羔,大夫_,士雉,庶人之挚匹,童子委挚而退。”孔颖达疏:“童子见先生朋友,既未成人,不敢与主人相授受拜伉之仪,但奠委其挚於地而自退辟之。”⒊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引《国语·晋语九》:“臣委质於狄之鼓,未委质於晋之鼓也。臣闻之: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韦昭注:“言委_於君,书名於册,示必死也。”一说下拜,表示恭敬承奉之意。《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杜预注:“屈膝而君事之,则不可以贰。”孔颖达疏:“质,形体也拜则屈膝而委身体於地,以明敬奉之也。”⒋引申为臣服、归附。引晋陆云《盛德颂》:“越裳委_,肃慎来王。”《魏书·张_传》:“昔_生一_,田横委质;鲁连飞书,聊将授首。”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钱_在本国岁修职贡无_,今又委质来朝,若利其土宇而留之殆非人主之用心,何以示信天下也。”明张煌言《子房报韩论》:“观史载汉王归国,子房送之南郑。辞归,劝以烧_栈道。此时虽为画策,尚未委_於汉也。”⒌送上礼物,拜人为师。引《史记·仲尼***列传》:“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双髻道人》:“乃今而后知先生为当世之仙人也,愿委_为***。”⒍弃身;置身。引唐骆宾王《上司列太常伯启》:“侧闻鲁泽祥麟,希委质於宣父。”唐白居易《感鹤》诗:“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宋王安石《招吕望之使君》诗:“委质山林如许国,寄怀鱼鸟欲忘形。”

三、国语词典

古时始仕,必先书其名于策,委死之质于君,表示必死之节,忠于国君,称为「委质」。

四、网络解释

委质委质亦作“委挚”、“委贽”,表呈献礼物,表示忠诚信实。如: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委质为臣,无有二心。

关于委质的诗词

《试胡梦传笔·毛公委质应时须》

关于委质的成语

穷源竟委波委云集策名委质蟠委错_委罪于人兰质薰心兰质熏心原原委委

关于委质的词语

钟离委珠波委云集蟠委错_委罪于人穷源竟委蕙心兰质兰质薰心策名委质斯文委地委弃泥涂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委质的详细信息

策开头的成语

厚币委质事楚 这个质 是指礼物或信物等,肯定是好东西啦。

委质:呈献礼物。《史记·屈原列传》:“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子。”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平:屈原,厚币:就是丰厚的礼物。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委质

注音:wěi zhì

释义: 亦作“委挚”“委贽”。

 (1)放下礼物。古代卑幼往见尊长,不敢行宾主授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礼记·曲礼下》:“童子委挚而退。”孔颖达疏:“童子见先生或朋友,既未成人,不敢与主人相授受拜伉之仪,但奠委其挚於地而自退辟之。”

(2)呈献礼物。《史记·屈原列传》:“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子。”

 (3)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国语·晋语九》:“臣闻之: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韦昭注:“言委贽于君,书名于册,示必死也。”一说下拜,表示恭敬承奉之意。《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杜预注:“屈膝而君事之,则不可以贰。”孔颖达疏:“质,形体也……拜则屈膝而委身体于地,以明敬奉之也。”

 (4)引申为臣服、归附。明·张煌言《子房报韩论》:“观史载汉王归国,子房送之南郑。辞归,劝以烧绝栈道。此时虽为画策,尚未委质于汉也。”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臣复去周,得脱子颓之祸。 后臣归虞,欲委质于虞公,……” (5)弃身;置身。唐·白居易《感鹤》诗:“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宋·王安石《招吕望之使君》诗:“委质山林如许国,寄怀鱼鸟欲忘形。”

通典 卷八十八 礼四十八 沿革四十八 凶礼十

1。策无遗算: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出处:《北齐书·幼主纪》:“以策无遗算,乃益骄纵。” 《北齐书·幼主纪》:“以策无遗算,乃益骄纵。”

2。策顽磨钝:鞭策愚顽,磨砺迟钝。极言勉力奋进。

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二折:“我可也为甚的甘受贫,不厌勤,抵多少策顽磨钝,也只为不如人,学做儒人。”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二折:“我可也为甚的甘受贫,不厌勤,抵多少策顽磨钝,也只为不如人,学做儒人。”

3。策驽砺钝:驱策劣马,磨砺钝刀。指勉为其难,努力从事。驽,低能的马;钝,不锋利的刀。

出处:宋·岳飞《御书屯田三事跋》:“伏蒙陛下亲洒宸翰,铺述三子屯田足食之事,俯以赐臣,臣敢不策驽砺钝,仰副圣意万一。” 宋·岳飞《御书屯田三事跋》:“伏蒙陛下亲洒宸翰,铺述三子屯田足食之事,俯以赐臣,臣敢不策驽砺钝,仰副圣意万一。”

4。策名委质:用以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杜预注:“名书于所臣之策。”孔颖达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书己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杜预注:“名书于所臣之策。”孔颖达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书己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

5。策名就列:书名于策,就位朝班。意指做官。

出处:旧唐书·太宗纪上》:“然情存今古,世踵浇季,而策名就列,或乖大礼。” 《旧唐书·太宗纪上》:“然情存今古,世踵浇季,而策名就列,或乖大礼。”

6。策马飞舆:指驾马车疾行。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车驰人走,越王策马飞舆,遂复宫阙。”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车驰人走,越王策马飞舆,遂复宫阙。”

《汉魏六朝散文·左思·白发赋》原文鉴赏

ng> 五服年月降杀之一

 ○斩縗三年

 周制,子为父,父至尊也。诸侯为天子,天子至尊也。

 晋尚书问:"天子崩,今台书令史以上,为皆服斩縗之服不?"博士卞搉、应琳议:"礼,命士以上皆服斩。台书令史,列职天朝,皆应服斩。"又问:"天子崩,今司州及河南郡吏,出入导从,应易服制不?"搉又答:"礼,庶人在官者服齐縗三月。又,近臣服斩。导从出入,皆应服。"又问:"从服随君轻重,今司隶服斩,下吏服齐,为合礼意不?"搉又答:"凡从君服,皆降一等。今之牧守,皆古诸侯,以礼相况,轻重宜矣。"又问:"礼,义服不从。今司隶为君斩縗,义服也。下吏为从不?每降一等,当为君丧其亲者耳。古今行事复如何?"又答:"礼,庶人为国君齐縗。今则不服。然吏若都官从事,有职司於丧庭者,故宜依庶人在官义耳。义服不从,谓近臣服君斩縗之服,依降一等者之差耳。前称导从,指谓近臣,不谓吏也。"

 周制,臣为君,君至尊也。(马融曰:"君,一国所尊也,故曰至尊也。"斩縗三年,子为父,本周制。自后历代更有议论,逐件更标臣为君亦三年。若同入前科,恐非分明,所以重言周制以显之,他皆类此。)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君。(士,卿士。公卿大夫厌於天子诸侯,故降其众臣布带绳屦。)公、卿、大夫、室老、士,贵臣也。其馀皆众臣也。君,有***地者皆曰君也。众臣杖,不以即位。近臣,君服斯服矣。(室老,家相也。士,邑宰也。近臣,阍寺之属。君,嗣君也。斯,此也。近臣从君丧服,无所降也。)

 魏尚书左丞王煚(古鼎反。)除陈相,未到国而王薨。议者或以为宜齐縗,或以为宜无服。王肃云:"王国相,本王之丞相。按汉景帝时,贬为相;成帝时,使理人。王则国家所以封,王相则国家使为王臣,但王不与理人之事耳。而云相专为理人,不纯臣於王,非其义也。今煚至许昌而闻王薨,姓名未通,恩纪未交,君臣未礼,不责人之所不能,於义未正服君臣之服。传曰:"策名委质,贰乃辟也。"若夫未策名,未委质,不可以纯君臣之义也。礼,妇人入门,未三月庙见死,犹归葬於其党;不得以六礼既备,又以入室,遂成其妇礼也。则臣之未委质者,亦不得备其臣礼也。曾子问曰:"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齐縗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各以其服,如服斩縗,斩縗而吊之,既葬而除之也。今煚为王相,未入国而王薨,义与女未入门夫死同,则煚宜服斩縗,既葬而除之,此礼之明文也。礼曰"与诸侯为亲者服斩",虽有亲,为臣则服斩縗也。臣为其君服之,或曰宜齐縗,不亦远於礼乎?"诏如肃议。

 司空陈群议:"诸王相国不应为国王服斩縗。古今异制,损益不同。古者诸侯,专国子人。至汉初,患诸王子***,夺之权,食租而已。乃选贤能,代王居国,相王为善,否则弹纠。国家置王以下之吏,非陪臣之谓也。礼记虽有"与诸侯为亲服斩"者,盖谓异於国臣,与有亲於王斩耳。虽陪臣,不亲,犹不为服;岂专帝臣而为藩王服斩?未有实不为臣而名称臣。若欲***虚名以优王者,欲崇君臣而复纠其罪,名实既错,君臣义乖,遗礼失教,难以为典。近防辅小吏,尚不称臣;况剖符帝臣而称臣妾於藩王?若使正名为王臣,则上书当称陪臣。既王正臣,不可不服,则不宜还纠王罪。若不称陪臣,俱言臣者,此为王与天子同臣也。"

 诏曰:"若正名实,司空议是也。且谓之国相,而不称臣制服,则亦名实有错。若去相之号,除国之名,则伤亲亲之恩也。宜释轻从重,以彰优崇之大义也。"

 丧葬令云:"王及郡公侯之国者薨,其国相官属长史及内史下令长丞尉,皆服斩縗,居倚庐。妃夫人服齐縗,朝晡诣丧庭临。以丧服视事,葬讫除服。其非国下令长丞尉及不之国者相内史及令长丞尉,其相内史吏,皆素服三日哭临。其虽非近官而亲在丧庭执事者,亦宜制服。其相、内史及以列侯为吏令长者无服,皆发哀三日。"

 晋惠帝元康中,秦王薨,秦国郎中令始平李含因王葬讫除服被贬。御史中丞傅咸表云:"秦王薨,含悲恸之哀,感於人心。含俯就王制,如令除服,葬后十七日乃亲中正职。时议谓之背戚居荣,夺其中正,而复阂於天子之丧既葬而除,便云"天朝殊尊,援以为准,非所宜言"。若王者之丧,既葬不除,藩国之丧,既葬而除,藩国欲同不除,乃当云"天朝殊尊,援以为准,非所宜言"耳。天朝释乎上,而欲藩国服乎下,此为藩国之义崇,而天朝之礼薄。未喻此旨。又云:"诸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丧制宜崇,务在敦重也"。夫宁尽乃叙,以其哀恸,异於天朝,制使终丧,未见斯文。国制既葬而除,既除而祔。爰自汉魏,迄乎圣晋,皆所共行。文皇帝升遐,武帝崩殂,陛下毁顿,率土臣妾岂无攀慕遂服之心,实以国制不可而逾。天王之丧,释除於上,藩国之心,独遂於下,甚不可安。复以秦王无后,含应为主,既使含应为丧主,於今之制,既葬应除而祔,则应吉服以祭。因曰"王未有庙,主无所迁,不应除服"。秦王始封,无所连祔,灵主所居,即便为庙。不问制云何,而以无庙为贬含。今必也按放勋之殂,四海遏密八音,至於三载,太宗之崩,曾不数旬,释然即吉,引古绳今,阖代皆应有贬,何但李含不应除服!今也无贬,王制故也。前以含有王丧,上请差代。尚书敕王葬日在近,葬讫含应摄职,不听差代。葬讫,含犹踌躇,不时摄职,司徒屡摘罚访问以踧含,含乃视事。含承天台之敕,逼司徒之符,然后摄职,含之适职,随而击之,此为台敕府符陷含於恶也。若谓台敕府符为伤教义,则当据正,不正符敕,而含是贬,含之困踬何足惜乎,国制不可偏耳!又含自以陇西之人,虽户属始平,非所综悉。初见使为中正,反覆言之司徒,说非始平国人,不宜为中正。后为郎中令,自以选官引台府为比,让常山太守苏绍,辞旨恳切,形於文墨。含之固让,乃在王未薨之前,中正庞腾便割含品。臣见含为腾所侮,不胜其愤,谨表以闻,乞朝廷以时博议,无令腾得滥行刀尺。"

 咸又言:"臣以国之大制,不可而偏,秦国郎中令李含,承尚书之敕,奉丧服之命,既葬除服,而中正庞腾无所据仗,贬含品三等,谓此未值汉魏以来施行之制,具以表闻,未尝朝廷当云何。腾等之论,以秦王无后,前又有诏,以此谓含不应除服。愚谓诸侯之制,不得异於天朝。就秦王有嗣,於制亦自应除;且秦王无后,乃前有诏,朝野莫不闻知。而尚书下敕,葬讫含自应摄职,不应差代,寻举为台郎;又司徒摘罚访问,催含摄职。如此,台府亦皆谓含既葬应除也。相是纯臣,群臣之首,奏令释服,亦无馀疑。至於含除,便独为罪,窃谓有负於情。臣之在事,小大欲尽,使在优崇。况国之大制,当垂将来,心所不安,而不敷写,谨重以闻,乞中书见诘,犹百虑当一得也。"

 周制,父为长子。(不言嫡子者,通上下也。亦言立嫡以长也。)正体在乎上,又将所传重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郑玄云:"此言为父后者,然后为长子三年,重其当先祖之正体,又以其将代己为宗庙主也。庶子者,为父后者之弟也。言庶者,远别之也。小记曰:"不继祖与祢。"此但言祖,容祖祢共庙。"马融曰:"体者,嫡嫡相承也。正谓体在长子之上,上正於高祖体。重其正,故服三年。庶子贱,为长子服,其不得随父服三年,故言不继祖也。"雷次宗曰:"父子一体也,而长嫡独正,故曰体。既为正体,又将传重,兼有二义,乃加其服。自非亲正,兼之情体俱尽,岂可凌天地、混尊亲也。")

 汉戴圣、闻人通汉皆以为父为长子斩者,以其为五代之嫡也。马融注丧服经用之。郑玄注小记则以为己身继祢,便得为长子斩。自后诸儒皆用郑说。(谯周五经然否曰:"小记曰"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也",此尚但别庶子,而下言不继祖祢者,谓庶子身不继祢,故其长子为不继祖,合而言之也。"刘智释疑亦同此议。)

 晋虞喜广林难谯周曰:"礼文三发,二言继祖,一言连祢。如但继祢,则应三年,何缘须祖,烦而失要,合子於父,舍径就迂,非事实也。然则继祖者必继祢,继祢者不必继祖。今连祢於祖,以己继之,是继祖者得三年,继祢者不得也。至於连祢於祖以别高祖之祖,故因祢以继祖别嫌也。"

 宋庾蔚之云:"按礼郑注曰:"用恩则父重,用义则祖重。"父之与祖,各有一重之义,故圣人制礼,服祖以至亲之服,而传同谓之至尊也。己承二重之后,而长子正体於上,将传宗庙之重,然后可报之以斩,故传记皆据祖而言也。若继祢便得为长子斩,则不应云不继祖。丧服传及大传皆云不继祖,以明庶子虽继祢而不继祖,则不服长子斩也。贺氏要记云:"庶子,父虽殁,犹不为长子三年,以己不继祖也。"是亦明己身继祖,乃得为长子斩也。既义由於继祖,则不必须云及祢。或者疑祖之言是道庶子之长,故此记特言不继祖与祢,以明据庶子言之也。"

 周制,为人后者三年,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马融曰:"受人宗庙之重,故三年。"雷次宗曰:"但言为人后者,文似不足。下章有为人后者为其父母,当言"为人后者为所后之父"。今阙此五字者,以所后者,或为祖父,或为高曾,繁文不可备设,言一以包二,则凡诸所后,皆备於其中也。")何如而可为之后?同宗则可为之后。何如而可以为人后?支子可也。为所后者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若子者,为所后之亲如亲子也。)

 周制,妻为夫,夫至尊也。(马融曰:"妇人天夫,故曰至尊。"王肃曰:"言夫则可知。举妻者,殊妾之文也。"孔伦曰:"以父服服之,故曰至尊。"雷次宗曰:"言妻以明其齐,所以得称夫也。")妾为君,君至尊也。(马融曰:"妾贱,事夫如君,故至尊也。"郑玄曰:"不得体之,加尊焉,虽士亦然。"陈铨曰:"降於女君,故不敢称夫。称为君者,同於人臣也。"雷次宗曰:"言妾以见其接,所以乃称君也。")女子子在室为父。(女子子者,女子也,别於男子也。言在室,关已许嫁也。)子嫁,反在父之室,为父三年。(马融曰:"为犯七出,还在父母之家。"郑玄云:"谓遭丧而出者,始服齐縗周,出而虞则受以三年之丧受,既虞而出则小祥亦如之,既除而出则已。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庶人曰适人。"王肃曰:"嫌已嫁而反与在室不同,故明之。遭丧未练而出则三年,既练而出则已,未练而反则周,既练而反则遂之。"雷次宗曰:"不言女子子,上女子也。复言子者,欲见其外义以尽,子道复弘也。")

 ○孙为祖持重议

 晋侍中庾纯云:"古者所以重宗,诸侯代爵,(代,国讳,改焉。下同。)士大夫代禄,防其争竞,故明其宗。今无国士代禄者,防无所施。又古之嫡孙,虽在仕位,无代禄之士,犹承祖考家业,上供祭祠,下正子孙,旁理昆弟,叙亲合族,是以宗人男女长幼,皆为之服齐縗。今则不然,诸侯无爵邑者,嫡之子卒,则其次长摄家主祭,嫡孙以长***,无复殊制也。又未闻今代为宗子服齐縗者。然则嫡孙於古则有殊制,於今则无异等。今王侯有爵土者,其所防与古无异,重嫡之制,不得不同。至於大夫以下,既与古礼异矣,吉不统家,凶则统丧,考之情理,俱亦有违。按律无嫡孙先诸父承财之文,宜无承重之制。"

 刘智以为此说非从古制也,魏晋二代亦自行之。

 刘宝以为:"孙为祖不三年。丧服云"孙为祖周",按小记"为祖后者为祖母三年",二文不同,何以为正?答曰:经无孙为祖三年之文,小记所云为祖母三年,自谓无后养人子以为孙者耳。丧服云:"为人后者三年",为人后者,或为子,或为孙,故经但称为人后,不列所后者名,所以通人无贵贱为人后者用此礼也。若荀太尉无子,养兄孙以为孙,是小记所谓为祖后者也。夫人情不殊,祖所养孙犹子,而孙奉祖犹父,古圣人称情以定制,为人后者无复父祖之差,同三年也。丧服传"父卒,然后为祖后者斩",此谓嫡孙为祖丧主,当服斩,不解传意,小记与传但解经意耳。传称者此祖后,谓父之长子,祖之嫡孙也。己上厌於父,父亡然后乃下为长子斩,非孙上为祖斩也。"

 王敝难刘宝曰:"丧服小记"祖父卒,为祖母后者三年",此谓孙为祖后者。丧服"父亡,为母三年"。言为祖母三年,祖父三年可知也。为人后者,以当收族而严宗庙也,必以同宗支子,择其昭穆之伦而立之,不得高祖无子而立玄孙之序。严宗庙者,亦可以在继养,使鬼神有所享也。按士二庙,若立玄孙,则所严之祖,不及曾高,而祖祢无鬼,将何所飨乎?荀太尉秩尊,其统宜远,亲庙有四,孙之所得祭高祖也,则於太尉为祖,子所得祭高祖也。今立孙但得祭祖,而使曾祖不食,是则先人将恐於为厉,故知非立后之道也。又臣从君服,每降一等,丧服为君之祖服周,制君服三年明之也。若如论意,谓小记所言是为长子服者,又当言父卒然后为子三年,不得言祖父卒而为祖母后者三年。又养人子为己孙,与己自有孙岂异哉?"

 国子博士吴商答刘宝议曰:"按礼贵嫡重正,所尊祖祢,继代之正统也。夫受重者,不得以轻服服之。是以孙及曾玄其为后者,皆服三年,受重故也。且绝属之宗,来为人后者服之,如今嫡孙为后,而欲使为祖服周,与众孙无异,既非受重之义,岂合圣人称情之制耶?且孙为祖正服周,祖为孙正服九月,嫡孙为后,则祖为加服周,孙亦当加祖三年,此经之明据也。今欲使祖以嫡加孙,孙以庶服报祖,岂经意耶?又欲使绝属之孙同於嫡孙,岂合人情。"

 成洽论云:"嫡孙传重,不服斩也。夫服以三年为至重,故以至尊至亲者处之。自此以往,上下降杀一等,经之例也。服父三年,服祖宜周,而传云"父卒为祖后者服斩",为嫡孙者,依此为制,若其必然,越於常例。后祖服异,礼之重事,宜见斩縗之经,不应阙而不记也。且子为父三年,父为长子亦三年,若嫡孙为祖如子,则祖为嫡孙亦当如父为长子,不得为之周也。"

 吴商曰:"凡人为后者尚如父,今孙为祖后,而欲使为祖周,与众孙无异,岂是为后之谓乎?且祖为孙正服九月,今嫡孙为后,祖加之周,孙亦加祖三年,经之明义也。今使祖加孙服,而孙不加祖服,岂经义哉!且经云"臣为君祖父母服周",从服例降一等,则君为祖服斩矣,此非经义邪,何责阙而不记也。论又云"孙为祖,如子为父,则祖为孙亦当如父为长子"者。且孙为后加一等服三年,祖亦加孙一等服周。如论之意,欲使祖加孙二等,而孙加祖一等,此岂经例而云传不通乎?"

 试评曰:庾纯云:"古者重宗,防其争竞,今无所施矣。"又云:"律无嫡孙先诸父承财之文,宜无承重之制也。"刘宝亦云:"经无为祖三年之文。"王敞难曰:"小记云"祖父卒,而为祖母后者三年",则为祖父三年可知也。"博士吴商云:"礼贵嫡重正,其为后者皆服三年。"夫人伦之道有本焉,重本所以重正也,重正所以明尊祖也,尊祖所以统宗庙也,岂独争竞之防乎?是以宗绝而继之,使其正宗百代不失也。其继宗者,是曰受重,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若不三年,岂为尊重正祖者耶?传曰:"为人后者,同宗支子可也。"下云为嫡孙,言不敢降其正也。是乃宗绝则嫡孙,无孙则支子承重,其所承重皆三年也。而议者或云"嫡子卒,不以孙继,以其次长摄主祭"者,则昭穆乱矣。又云"今代无孙为祖三年之文,吉不统家,凶则统丧,礼有违也"者,是时失之,非无其义也。又云"传言父卒,然后为祖后者斩,是父亡乃下为长子斩,非孙上为祖斩也"者,亦非义也,何者?凡孙,父在不得为祖斩,父亡则为祖斩。故传曰"有嫡子者无嫡孙",其文甚明。而云"下为长子斩"者,则经不但言为祖后者斩矣。成洽云"若嫡孙为祖如父三年,则祖亦为孙如长子三年也"者,且祖重嫡孙,服加一等,孙承重而服祖不加,是为报服,何乃孙卑反厌祖尊?非礼意也。以情求理,博士吴商议之当矣。

 ○孙为庶祖持重议

 晋刘智释疑:"问者曰:"礼孙为祖后三年者,以其当正统也。庶子之长孙,既不继曾高祖,此孙为庶祖承重三年不?"答曰:"继祖者,不唯谓大宗也。按丧服传与小记皆云:"庶子不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与祢也。"两举之者,明父之重长子,以其当为祢后也。其所继者,於父则祢,於子则祖也。父以己当继祖,故重其服,则孙为祖后者,不得轻也。然则孙为祖后,皆三年矣。且甲,众子也,生乙。乙生景而乙先卒,景为长子孙而后甲。甲亡,景为甲三年。则甲是庶子,无嫡可传,若不三年,则景为乙之嫡子,而阙父卒为祖后之义也。""

 博士杜琬云:"曾祖是庶,而祖父是嫡,又是嫡孙矣。若庶祖无嫡可传,则非正体乎上传重之义也。既无大夫士之位,无嫡统之重,孙为庶人,父虽亡而有诸父,其孙生不主养,祭非所及,而所摄一家之重,居诸父之右,祖无重可传,而孙以重自居,为父长子而以嫡孙继祖,推情处礼,於义为乖。凡祖是庶而父为长,宜服齐縗。"

 王敞议曰:"凡所重,明是先祖之体,盖非爵土财计之谓。至於庶子之子为继祢之宗,则得为其子三年矣。父尊其祢而子替祖服,不贵正体而必云爵土,忽其敬宗而重其财计,承财计则为之服斩縗,无产业则废三年,此非义矣。又经有为君之祖服周,是为臣从君服。从服例降一等,此则君为祖三年矣。既为君而有父祖之丧,谓父祖并有废疾不得受国,而己受位於曾祖者也。祖不受国,无重可传而犹三年,斯盖正统贵体之义,不必以爵土传己也。体存则就养无方,亡则庶子不祭,所以达孝明宗,吉凶异制,故知生不主养者,无害死掌其祀也。而云祭非所及,乖乎周孔之意尔,人无祖矣。"

 束皙议曰:"经云"臣服君之祖周",此君为祖三年也,是祖有废疾不袭统也。然则无爵可传,身不主祭,与庶子何异?而孙犹服斩,义例昭然。大宗之弟皆称祖立庙,而自为其子孙所奉,即所谓小宗之绪,主其祖父之祀,岂可自同众孙不服三年哉!"

 宋庾蔚之谓:"祖庶父嫡,己承父统,而不谓之继祖,则祖谁当祭之?所谓继,是承其后,为之祭,故云传重而服之斩。若杜琬所言"祖父俱嫡",乃是继曾祖耳。祖虽非嫡,而是己之所承,执祭传统,岂得不以重服服之乎?己服祖以斩,故祖亦服己以周。长子之服,义则不同,要须己身承祖祢之正,乃得为长子斩。按小记云"庶子不得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是明庶子不继祖祢,故不得为长子斩,非据子之身。若据长子身,不得云不继祢也。必须身承祖祢之正,乃得服长子斩者,以尊加卑异於卑加尊也。刘智分此不继祖与祢之言,以为庶子不继祢,故其长子不继祖。书记未有此连言之比。且庶子不继祢,其子居然不继祖矣。"

 ○嫡孙亡无后次孙为祖持重议

 晋万蒋问范宣:"嫡孙亡,无后,次子之后可得传祖重不?"宣答曰:"礼"为祖后者三年",不言嫡庶,则通之矣。无后犹取继,况见有孙而不承之邪?庶孙之异於嫡者,但父不为之三年,祖不为之周,而孙服父祖不得殊也。"

 ○嫡孙持重在丧而亡次孙代之议

 晋或人问徐邈:"嫡孙承重,在丧中亡,其从弟已孤,又未有子侄相继,疑於祭事。"邈答:"今见有诸孙,而事无后,甚非礼意。礼"宗子在外,则庶子摄祭",可依此使一孙摄主,摄主则本服如故。礼,大功者主人之丧,犹为之练祥再祭,况诸孙耶?若周既除,当以素服临祭,依心丧以终三年。"

 宋江氏问:"甲儿先亡,甲后亡,甲嫡孙传重,未及中祥,嫡孙又亡,有次孙,今当应服三年不?"何承天答曰:"甲既有孙,不得无服三年者,谓次孙宜持重也。但次孙先以制齐縗,今得便易服,当须中祥乃服练居垩室耳。昔有问范宣云:"人有二儿,大儿无子,小儿有子,疑於传重。"宣答:"小儿之子应服三年。"亦粗可依。"

 裴松之答何承天书云:"礼,嫡不传重,传重非嫡,皆不加服,明嫡不可二也。范宣所云次孙,本无三年之道。若应为服后,次孙宜为丧主,终竟三年,而不得服三年之服也。"

 何承天与司马操书论其事,操云:"有孙见存,而以疏亲为后,则不通。既不得立疏,岂可遂无持重者,此孙岂不得服三年邪?嫡不传重,传重非嫡,自施於亲服卑,无关孙为祖也。"

 按庾蔚之谓:"嫡孙亡,无为后者,今祖有众孙,不可传重无主,次子之子居然为祖持重,范宣议是也。嫡孙已服祖,三年未竟而亡,此重议已立,正是不得卒其服耳。犹父为嫡居丧而亡,孙不传重也,次孙摄祭如徐邈所答。何承天、司马操并云接服三年,未见其据。"

 《通典》 唐?杜佑

王莽文言文阅读

《汉魏六朝散文·左思·白发赋》原文鉴赏

星星白发1,生于鬓垂。虽非青蝇2,秽我光仪3。策名观国4,以此见疵5。将拔将镊6,好爵是縻7。白发将拔,惄然自诉8:“禀命不幸9,值君年暮。逼迫秋霜10,生而皓素11。始览明镜,惕然见恶12。朝生昼拔,何罪之故?予观桔柚13,一 ?一瞱14。贵其素华15,匪尚绿叶。愿戢子之手16,摄子之镊17。”“咨尔白发18,观世之途,靡不追荣19,贵华贱枯。赫赫阊阖20,蔼蔼紫庐21。弱冠耒仕22,童髫献谟23,甘罗乘轸24,子奇剖符25。英英终贾26,高论云衢27。拔白就黑,此自在吾。”白发临拔,瞋目号呼28:“何我之冤,何子之误?甘罗自以辩惠见称,不以发黑而名著;贾生自以良才见异,不以乌鬓而后举29。闻之先民,国用老成。二老归周30,周道肃清;四皓佐汉31,汉德光明。何必去我,然后要荣?”“咨尔白发,事故有以,尔之所言,非不有理。曩贵耆耋32,今薄旧齿33。皤皤荣期34,皓首田里。虽有二毛35,河清难俟36。随时之变,见叹孔子。”发乃辞尽,誓以固穷37。昔临玉颜,今从飞蓬38。发肤至昵39,尚不克终。聊用拟辞40,此之国风41。

注释 1星星:头发花白的样子。2青蝇:苍蝇的一种,也称金蝇。王充《论衡·商虫》:“谗言伤善,青蝇污白。”古以青蝇喻进谗小人。3光仪:光***和仪表。4策名:指出仕。《左传》僖公二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书已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观国:以示国人。5此:白发。疵:挑剔。见:被。6镊:拔除。7好爵:指***厚禄。縻:束缚。这里是博取的意思。8惄(ni 逆)然:痛苦的样子。9禀命:承命。这里是“生下来”的意思。10逼迫:迫近的意思。11皓素:洁白。12惕然:忧惧的样子。13桔柚:果木名。《尚书·禹贡》:“厥包桔柚”。传:“小曰桔,大曰柚”。14瞱:疑为皜皣,洁白的意思。《异物志》:“桔,白华亦实,皮馨有味。” 15素华:白而有纹。16 戢 (ji 辑):止息,收藏。17摄:整理。这里是收起的意思。18咨(zi姿):嗟叹声。19靡:无。20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阊阖(chang ha昌合):皇宫的正门。21蔼蔼:众多的样子。紫庐:帝王所居的宫室。22弱冠:古时男子二十成人,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冠。23髫(tiao条):童子下垂之发。童髫,指童年。谟(mo谋):谋划。24甘罗:战国时人,甘茂孙,十二岁事秦相吕不韦。秦始皇欲扩大河间郡,命甘罗出使赵国,说赵王割五城与秦,因功封为上卿。轸(zhen诊):车。25子奇:相传为春秋时齐人。十八岁时,齐君使之治阿。子奇以库藏兵器铸为农具,开仓廪赈济贫民,使阿县大治。后多以指代年少有为的人。剖:割开。符: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割符,指接受命令。26英英:俊美貌。终:终军,汉济南人,字子云。少好学,年十八选为博士***,武帝时官谏议大夫。时南越王叛汉不朝,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既至,南越王愿举国内属。其相吕嘉不从,举兵杀越王及汉使者。军死时年二十余。贾:贾谊,汉洛阳人,以年少能通诸家书,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谊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又数上疏陈政事,言时弊。后出为长沙王太傅,迁梁怀王太傅而卒,年三十三。27云衢:犹言云路,青云之路,喻宦途。28瞋目:睁大眼睛。29举:拔举,指作官。30二老:指西周初佐武王灭商的吕尚与辛甲。吕尚,姜姓,名望,周初太师,佐武王灭商被封于齐。辛甲,周初史官,原为商臣,后离商归周,任周太史,曾命令百官各为箴辞,劝戒国王。31四皓:秦末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今陕西商山县东南),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后来四人归汉,曾从汉惠帝游。32耆耋:古六十称耆,七十称耋。33旧齿:指上年纪的人。34皤皤:头发斑白的样子。35二毛:人老头发斑白称二毛。这里指老人。36河清难俟:相传黄河千年一清。比喻时久难待。《左传》襄公八年:“子驷曰:《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注》:“逸《诗》也。言人寿促而河清迟。喻晋之可待。”俟:等待,期待。37固穷:安守贫困,不失气节。38飞蓬:指头发蓬松不整。39昵:亲昵。40聊:暂且。41国风:即《诗经·国风》。

今译 星星点点的白发,出现在两鬓之间。虽然不象青蝇那样讨厌,也确实玷污了我的仪表。出仕为官抛头露面,会因此而受到挑剔。想将它拔掉,来博取***厚禄。将要拔的时侯,白发痛苦地申诉说:“我生来不幸,正值您年岁已大。我长出来就是白的,接近于秋天的白霜。您对着镜子一照,不禁心生烦恼而讨厌我。我早上刚刚长出,您晚上就要将我拔掉,我又有什么罪呢?您看那桔柚,都是有色彩的。人们却欣赏它花白颜色的果实,而不喜欢它的绿叶。希望你住手,放下镊子。”我回答道:“可怜白发啊,看一看世上的人,没有不追求荣耀,而崇尚华贵卑视枯老的。盛大无比的皇宫,众多的殿堂。我二十岁时出仕为官,还在孩童时就向朝廷出谋献策了。秦国甘罗十二岁时就乘车出使,齐人子奇十八岁时就受命治理阿县。年轻英俊的终军和贾谊,都在朝堂上高谈阔论。拔掉白发而留下黑发,这应该由我自己决定。”白发面对被拔掉的危险,睁大眼睛大声呼喊着:“我为什么这么冤枉,您为什么这么误解我啊?甘罗凭雄辩聪慧而被任命,并不是因头发黑才出的名;贾谊凭才能优异而被另眼相待,并不是因年轻才得到提举。听说上古先民时,国家任用年老成熟的人。‘二老’投奔周国,才使周朝王道严肃清静;‘四皓’辅佐汉室,才使汉朝德性正大光明。您又何必要拔掉我,然后才去求官呢?”我回答说:“可怜的白发啊,事情自有它的原由,你说的这些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从前人们重视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如今却看不起上年纪的人了,如要头发斑白而想出仕为官,那只能老死田里。我如今已经头发花白,时间太久确实难等。随着时事的变化,我也会发出孔夫子那样的慨叹。”白发这才没什么可说的,发誓要安于贫困,不失气节。从前我是面对 *** 的脸,如今却随蓬乱的头发在一起。头发与头皮本是非常亲昵的,尚且不能同始终。姑且写一篇辞赋,来自此《国风》吧!

集评 钱钟书《管锥编》卷四,一四二,全晋文卷一零三:陆云《牛责季友》。按与卷七四左思《白发赋》、卷八零张敏《头责子羽文》同意,然左、张二文皆有冒子引入,陆文一起即作朱语,殊突如来如也。

总案 左思向以大赋闻名,他的《三都赋》曾造就了一代的辉煌,而他的《白发赋》也是晋代抒情小赋的名篇。左思出身寒微,处于晋朝门阀制度巩固,高级士族垄断***的时代,企图建功立业的初衷与不合理的黑暗现实的矛盾,困扰了他的一生。《白发赋》即以头发与人对话的寓言体抨击了“贵华贱枯”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愤愤不平的心情。此赋作于左思创作的后期,他终于没有去动手拔掉影响他进仕的白发,这表明他对现实认识的深刻性和他与仕途决裂“誓以固穷”的决心。这篇赋语言朴实,行文幽默,形式特别,在西晋抒情短赋中是较为别致的作品。

1. 崔驷传 文言文阅读

应该是“崔骃”传。

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高祖父崔朝,昭帝时为幽州从事,谏刺史不要与燕刺王来往。后来刺王失败,被升为侍御史。生了儿子叫崔舒,历任四郡太守,所在之处均有能干之名。崔舒的小儿子名崔骃,王莽时做郡文学,以明经召到公车。太保甄丰举他做步兵校尉。

崔骃辞道“:我听说伐国不问仁人,战阵不访儒士。这一举动怎么找我呢?”于是自陈有过,回家去了。王莽讨厌那些不附和自己的人,多用法中伤他们。当时崔骃之兄崔发因佞巧被王莽宠幸,官位做到大司空。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言,王莽宠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于新莽一代。后来用崔骃为建新大尹,崔骃不得已,便叹气道:“我生在无妄之世,碰上浇、羿这样的君,上有老母,下有兄弟,怎能独自法身而使所生危险呢?”是单车到官所,称病不管事,三年不到县去劝农桑。门下掾吏倪敞劝他,崔骃才勉强起身颁布春令。所到之县,大小牢狱关满了人。崔骃流着泪道:“唉呀!刑罚不中,于是陷人于阱。这些人有什么罪,而关在这里!”于是公平审理,放出二千多人。掾吏叩头劝道:“朝廷初政,州牧严峻。宽恕***,确是仁者之心;然而独有你这样做,将有后悔的么!”崔骃说:“邾文公不因一个人易其身,君子称他知命。如杀一大尹赎二千人,是我所愿意的。”于是称疾而去。

建武初年,朝廷多荐言的,幽州刺史又举崔骃贤良。崔骃自以宗门受王莽伪宠,惭愧对汉朝,于是辞归不做官。客居在荥阳,闭门反省,著《周易林》六十四篇,用来决断吉凶,多所占验。临终作赋以自悼,名叫《慰志》。崔骃生了崔毅,因病隐身不仕。崔毅生了崔骃,十三岁能通晓《经》、《易经》、《春秋》,博学有大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会写文章。年轻时游历到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钻研典籍为业,不遑做官之事。当时人有的讥笑他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

崔骃模仿杨雄的《解嘲》,写了《达旨》来答复他们。元和年间,肃宗才修古礼,巡狩方岳。崔骃上《四巡颂》以称汉德,文辞很典美,文字太多所以不记在这里。皇上常好文章,自从看了崔骃的颂以后,常嗟叹起来。对侍中窦宪说:“你知道崔骃吗?”答道“:班固多次对我说起他,我没有看见。”皇上说“:你喜欢班固而忽略了崔骃,这是叶公好龙哩。试请见他。”崔骃由此问候窦宪。窦宪急忙穿鞋在门口迎接,笑着对马因说道:“亭伯,我奉皇上的命令和你交朋友,你不会薄待我吧?”于是揖为座上客。住不多久,皇帝来到窦宪家。当时崔骃正在宪家,皇帝听说而想召见他。窦宪劝阻,认为不应与白衣之士相见。皇帝懂了,便说:“我能使崔骃朝夕在我身旁,何必在此!”正想请他做官,碰到皇帝驾崩。窦太后临朝,窦宪以贵戚出纳诏命。崔骃献书告诫道:“马因听说交谊浅而言语深,是愚蠢;在贱位而望贵显,是糊涂;不相信而纳忠言,是毁谤。三项都不相宜,而想试试看,是想效区区之心,愤懑而不能自止哩。我私下看见足 *** 淳淑之姿,躬高明之量,意美志厉,有上贤的风度。马因幸而得充下馆,排在后列,因此竭尽拳拳之心,敢进一言。

“古人说:‘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生在富贵而能不骄傲的,是没有的。现在宠禄初隆,百僚观行,正当尧舜的盛世,处在光华的显时,岂可不庶几早晚,使众人之誉能久,弘扬申伯之美名,成就周公、召公的事业么?古语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译:不担心没有地位,只担心立身不处于仁义。)从前冯野王以外戚居高位,称为贤臣;近来阴卫尉克己复礼,最终得到多福。郯氏的祖先,不是不尊贵,阳平的宗族,不是不隆盛。重侯累将,建天枢,执斗柄,(指王氏九侯五大司马,掌握国家的大权。)其所以被讥笑于当时,垂愆尤于后世,为什么呢?就因为满而不挹,位有余而仁义不足哩。汉兴以后,到哀帝、平帝之时,外家二十,保族全身,只有四人罢了。《书经》说:‘鉴于有殷。’(注:以殷商做镜子)可不谨慎吗?“窦氏的兴起,从孝文帝开始。

长君、少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在前日;安丰侯窦融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内以忠诚自固,外用法度自守,终于享了国祚,垂福至今。谦德之光,《周易》所赞美;满溢之位,道家所戒。所以君子福大而更加恐慎,爵隆而愈恭敬。看远近,俯仰都有法则可循,铭刻在几杖之上,刻记在盘盂之间。兢兢业业,无敢怠荒。这样,就百福到来,庆流无穷了。”等到窦宪做了车骑将军,召崔骃做掾吏。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都是故刺史、二千石,只有崔骃以处士年少,提升在其间。窦宪擅权骄傲放恣,崔骃多次劝阻。等到出击匈奴,道路上更多违法之事,崔骃做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次,指切长短之处。窦宪不能容忍,稍为疏远了他,因为崔骃是高第出身,让他出为长岭县长。崔骃自认为远去,不得意,于是不到官位而回家。永元四年(92),死在家中。

2. 郭丹字少卿文言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郭丹,字少卿,南阳穰人也。

父稚,成帝时为庐江太守,有清名。丹七岁而孤,小心孝顺,后母哀怜之,为鬻衣装,买产业。

后从师长安,买符入函谷关,乃慨然叹曰:「丹不乘使者车,终不出关。」既至京师,常为都讲,诸儒咸敬重之。

大司马严尤请丹,辞病不就。王莽又征之,遂与诸生逃于北地。

更始二年,三公举丹贤能,征为谏议大夫,持节使归南阳,安集受降。丹自去家十有二年,果乘高车出关,如其志焉。

更始败,诸将悉归光武(刘秀),并获封爵;丹独保平氏不下,为更始发丧,衰绖尽哀。建武二年,遂潜逃去,敝衣间行,涉历险阻,求谒更始妻子,奉还节传,因归乡里。

太守杜诗请为功曹,丹荐乡人长者自代而去。诗乃叹曰:「昔明王兴化,卿士让位,今功曹推贤,可谓至德。

敕以丹事编署黄堂,以为后法。」十三年,大司马吴汉辟举高第,再迁并州牧,有清平称。

转使匈奴中郎将,迁左冯翊。永平三年,代李?为司徒。

在朝廉直公正,与侯霸、杜林、张湛、郭伋齐名相善。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事无所据,策免。

五年,卒于家,时年八十七。

3. 文言文《后汉书·蔡邕列传》翻译

蔡邕列传

原文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①人也。六世祖勋②,好黄老,平帝时为郿③令。王莽初,授以厌戎连率④。勋对印绶仰天叹曰:“吾策名⑤汉室,死归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孙⑥之赐,况可事二姓哉?”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与鲍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父棱,亦有清白行,谥日贞定公⑦。

注释

①圉(yǔ):县名,故城在今河南杞县南。

②勋:《谢承书》曰:“勋字君严。”

③郿(méi):县名,在今陕西眉县东。

④厌戎连率:王莽改陇西郡曰厌戎郡,守曰连率。

⑤策名:“策名委质”之省,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杜预注:“名书于所臣之策。”

⑥季孙:鲁国权臣,时鲁国军***皆掌于季氏三家即孟孙、仲孙、季孙。

⑦“父棱”以下句:邕《祖携碑》云:“携字叔业,有周之胄。昔蔡叔没,成王命其子仲使践诸侯之位,以国氏姓,君其后也。君曾祖父勋,哀帝时以孝廉为长安邰长。及君之身,增修厥德,顺帝时以司空高弟迁新蔡长,年七十九卒。长子棱,字伯直,处俗孤党,不协于时,垂翼华发,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

译文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他的六世祖蔡勋,爱好黄老学术,汉平帝时任他为郿县的县令。王莽初年,被任命为厌戎郡连率(即陇西郡太守)。蔡勋面对着印绶仰天长叹说:“我本来在汉朝为官,死了也不能失去正道。往昔的时候曾子不接受季孙氏的赏赐,何况是侍奉异姓朝廷呢?”于是就携带着家属,逃进深山,和鲍宣、卓茂等人一样不在新朝为官。父亲蔡棱,也有清白的操行,谥号为贞定公。

更多进入《诗词网》阅读。

4. 《汉书·佞幸传》文言文翻译

元帝晚年卧病,当时定陶恭王很受元帝宠爱,但是石显拥护皇太子却非常积极有力。

元帝死后,成帝刚即位,就把石显调到长信宫作中太仆,官禄是中二千石。石显失去依靠之后,失权不到几个月,丞相御史就向皇帝列举石显以前的罪恶,他的党羽牢梁、陈顺都被免官。

石显与其妻及儿子返回故乡,一路上忧心难安,吃不下饭,死在路上。以前巴结石显,获得一官半职的人,都被罢免。

少府五鹿充宗被降职做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降职为雁门都尉。长安又流传新的歌谣说:“伊徙雁,鹿徙菟,去牢与陈实无贾。”

淳于长,字子孺,魏郡元城人。小时候因为是太后姐姐的儿子而担任黄门郎,但官位不进,未得宠爱。

刚好碰上大将军王凤生病,淳于长非常认真地服侍王凤,早晚在王凤身边扶助,结下了甥舅之恩义。王凤临终前,把淳于长托付给太后和皇帝。

皇帝嘉许淳于长的忠义,拜他为列校尉诸曹,后迁水衡都尉侍中,后又至卫尉九卿。 过了一段时间,趟飞燕深受皇帝宠爱,皇帝想立她为皇后,太后看她出身低微,反对立飞燕为后。

淳于长就专门替皇帝传话给太后所在束宫;过了一年多,趟飞燕被立为皇后,皇帝很激淳于长的努力,于是皇帝表彰淳于长以前所建功劳,下韶说: “原先将作大匠解万年上奏请求营造昌陵,使天下百姓疲惫不堪,侍中卫尉淳于长多次说明应该停止迁徙人口并让他们回到原先的居处。我把淳于长的话下达给公卿大臣们讨论,大家都同意淳于长的计策。

淳于长一开始就提出很好的策略,百姓因此免受劳苦,获致平安。因此赐淳于长为关内侯.”后来封淳于长为定陵侯,很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淳于长的富贵超过了当时的公卿大臣。

淳于长在外又交结诸侯、牧、守,他从皇帝那儿得到的赏赐以及诸侯、牧、守们讨好他而送给他的钱财累计万万。他又娶了许多娇妻美妾,沉?面于声色之欢,不遵守国家的法令制度,为所欲为。

当初,许皇后因为笃信巫术而犯罪,被废掉皇后之位,打入长定宫,这时许皇后的姐姐许蠊是龙额思侯的夫人,龙额思侯已死,正寡居在家。淳于长趁机和许嫁私通,把她娶来作偏房小妻。

许皇后看到淳于长倍受皇帝宠信,于是通过其姐姐许嬷大肆贿赂淳于长,想让淳于长在皇帝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从而自己可以走出冷宫,重新回到后宫中担任婕妤。淳于长接受许后送的钱财、车马、坐车穿的服装、驾车用的用具等财物,以金钱计成千上万,淳于长欺骗许皇后说他将向皇帝说明,重新立她为左皇后。

许嫁每次去长定宫,淳于长就给许婶写信,戏弄、侮辱许皇后,亵渎、轻视的话无所不说。许后和淳于长相互沟通书信,许皇后年年都要贿赂淳于长、,这时,皇帝的舅舅曲阳侯王根做大司马骠骑将军,辅佐朝政已达数年,长时间患病,于是多次向皇帝请求离职退休。

淳于长凭藉自己是皇帝外戚的身份担任了九卿的官位;按顺序淳于长可任其职。王根哥哥的儿子新都侯王莽心中担心淳于长受宠,私下听说淳于长娶了许嫁为小妻,并大量索受被打入长定宫的许皇后的贿赂。

王莽在服侍生病的曲阳侯王根,便趁机说:“淳于长看到您生病,心中暗喜,认为只要您一死,他就可以取而代之,辅佐朝政;他甚至已经在家中安排某人担任某官。”王莽对王根淋潍尽致地揭发淳于长的罪过。

王根听罢,火冒三丈,说:“既然淳于长是这么坏的家伙,你何不早点对我说清楚?”王莽说:“不知将军之意,因此不敢告诉。”王根说:“快去皇太后那裹,向她汇报以作定夺。”

王莽立即去求见皇太后,揭露淳于长种种罪状,骄横*逸,企图取代王根辅政,对着舅母上车,极不礼貌,私下与许皇后姐通奸,并接受许皇后财物。太后听罢,勃然大怒说:“我这个侄儿竟然坏到这种地步!快去如实向皇帝汇报。”

王莽又向皇帝历数淳于长的罪过,皇帝听后免除了淳于长的官职,遣送他到外边诸侯国中。 当初,淳于长担任侍中,作为使者在皇帝和太后之间传话,甚受亲近。

红阳侯立不能担任大司马之职,辅佐朝政,因此他怀疑是淳于长从中作梗,在皇帝面前谗毁了自己,于是红阳侯立对淳于长一直耿耿于怀。皇帝知道这些情况。

待到淳于长因罪被遣,红阳侯立的长子融跟随淳于长请求车骑,淳于长于是通过红阳侯立之子融用奇珍异宝贿赂红阳侯立,红阳侯立反过来又替淳于长说话。皇帝看到红阳侯立的态度前后变化极大,知道其中必有蹊跷,于是派有关部门查验此事。

官员们捕住了融,红阳侯立逼迫融***灭口。皇帝更加怀疑其中必有重大奸诈,于是命令逮捕淳于长交洛阳韶狱查究此案。

淳于长如实坦白了自己戏弄长定宫的许皇后,和想重新立左皇后的情况,淳于长大逆不道,死在狱中。淳于长的妻室儿子连同治罪,流放到合浦

其母亲若遣归故郡。红阳侯立也被遣出京都,前往诸侯国。

因为淳于长失势,朝廷中与他相关的将军、卿、大夫、郡守等被罢官的多达数十人。王莽于是取代王根当上了大司马。

过不多久,把淳于长的母亲及其儿子淳于丑迁回长安;后来淳于丑犯罪,王莽把他杀了,把他的家属遣送回家。 起初淳于长凭藉外戚的身份而亲近皇帝,他获得的宠爱还赶不上富平侯张放。

张放经常和皇帝同出同入,一起起居,他和皇帝一起。

5. 初,成帝时又立纡弟景为定陶王文言文阅读

初,成帝时又立纡弟景为定陶王。广戚侯勋薨,谥曰炀侯,子显嗣。平帝崩,无子,王莽立显子婴为孺子,奉平帝后。莽篡位,以婴为定安公。汉既诛莽,更始时婴在长安,平陵方望等颇知天文,以为更始必败,婴本统当立者也,共起兵将婴至临泾,立为天子。更始遣丞相李松击破杀婴云。

当初,成帝时又立刘纡的弟弟刘景为定陶王。广戚侯刘勋去世,谧号为炀侯,儿子刘显继位。平帝去世,没有儿子,王莽立刘显的儿子刘婴为孺子,继位平帝之后。

王莽篡位,封刘婴为定安公。汉朝诛杀王莽之后,更始年间刘婴在长安,平陵人方望等人很明白天文历象,认为更始皇帝一定会失败,刘婴是根据帝统应当立为皇帝

的人,一起发兵把刘婴带到临泾,立为皇帝。更始帝派丞相李松打败他们杀了刘婴。

6. 文言文阅读 申屠刚字巨卿

后汉书·申屠刚传原文申屠刚字巨卿,扶风茂陵人也。

七世祖嘉,文帝时为丞相。刚质性方直,常慕史?、汲黯之为人。

仕郡功曹。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多猜忌,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不得交宦,刚常疾之。

及举贤良方正,因对策曰:臣闻王事失则神祇怨怨,奸邪乱正,故阴阳谬错,此天所以谴告王者,欲令失道之君,旷然觉悟,怀邪之臣,惧然自刻者也。今朝廷不考功校德,而虚纳毁誉,数下诏书,张设重法,抑断诽谤,禁割论议,罪之重者,乃至腰斩。

伤忠臣之情,挫直士之锐,殆乖建进善之旌,县敢谏之鼓,辟四门之路,明四目之义也。臣闻成王幼少,周公摄政,听言不贤,均权市宠,无旧无新,唯仁是亲,动顺天地,举措不失。

然近则召公不悦,远则四国流言。夫子母之性,天道至亲。

今圣主幼少,始免襁褓,即位以来,至亲分离,外戚杜隔,恩不得通。且汉家之制,虽任英贤,犹援姻戚。

亲疏相错,杜塞间隙,诚所以安宗庙,重社稷也。今冯、卫无罪,久废不录,或处穷僻,不若民庶,诚非慈爱忠孝承上之意。

夫为人后者,自有正义,至尊至卑,其势不嫌,是以人无贤愚,莫不为怨,奸臣贼子,以之为便,不讳之变,诚难其虑。今之保傅,非古之周公。

周公至圣,犹尚有累,何况事失其衷,不合天心者哉!昔周公先遣伯禽守封于鲁,以义寒恩,宠不加后,故配天郊祀,三十余世。霍光秉政,辅翼少主,修善进士,名为忠直,而尊崇其宗党,摧抑外戚,结贵据权,至坚至固,终没之后,受祸灭门。

方今师傅皆以伊、周之位,据贤保之任,以此思化,则功何不至?不思其危,则祸何不到?损益之际,孔父攸叹,持满之戒,老氏所慎。盖功冠天下者不安,威震人主者不全。

今承衰乱之后,继重敝之世,公家屈竭,赋敛重数,苛吏夺其时,贪夫侵其财,百姓困乏,疾疫夭命。盗贼群辈,且以万数,军行众止,窃号自立,攻犯京师,燔烧县邑,至乃讹言积弩入宫,宿卫惊惧。

自汉兴以来,诚未有也。国家微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

王者承天顺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罚轻其亲。陛下宜遂圣明之德,昭然觉悟,远述帝王之迹,近遵孝文之业,差五品之属,纳至亲之序,亟遣使者征中山太后,置之别官,令时朝见。

又召冯、卫二族,裁与冗职,使得执戟,亲奉宿卫,以防未然之符,以抑患祸之端,上安社稷,下全保傅,内和亲戚,外绝邪谋。书奏,莽令元后下诏曰:“刚听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

其罢归田里。”后莽篡位,刚遂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

及隗嚣据陇右,欲背汉而附公孙述。刚说之曰:“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伏念本朝躬圣德,举义兵,龚行天罚,所当必摧,诚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将军本无尺土,孤立一隅,宜推诚奉顺,与朝并力,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

嫌疑之事,圣人所绝。以将军之威重,远在千里,动作举措,可不慎与?今玺书数到,委国归信,欲与将军共同吉凶。

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

诚愿反复愚老之言。”嚣不纳,遂畔从述。

建武七年,诏书征刚。刚将归,与嚣书曰:“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

虽有明圣之姿,犹屈己从众,故虑无遗策,举无过事。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廊庙之计,既不豫定,动军发众,又不深料。

今东方政教日睦,百姓平安,而西州发兵,***忧忧,骚动惶惧,莫敢正言,群众疑惑,人怀顾望。非徒无精锐之心,其患无所不至。

夫物穷则变生,事急则计易,其势然也。夫离道德,逆人情,而能有国有家者,古今未有也。

将军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乐德义。今苟欲决意徼幸,此何如哉?夫天所祐者顺,人所助者信。

如未蒙祐助,令小人受涂地之祸,毁坏终身之德,败乱君臣之节,污伤父子之恩,众贤破胆,可不慎哉!”嚣不纳。刚到,拜侍御史,迁尚书令。

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

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乃至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

以数切谏失旨,数年,出为平阴令。复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家。

译文申屠刚字巨卿,扶风郡茂陵人。七世祖申屠嘉,为文帝时丞相。

申屠刚性正直,常羡慕史鱼酋、汲黯的为人。做了郡功曹的官。

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廷多有猜忌,王莽就将平帝祖母冯族与母卫族隔绝,不得到京交往做官,申屠刚常疾恨在心。等到后来被举为贤良方正,因而上书对策说:臣听说朝政有失则天地之神就会怨怒,奸诈邪恶就会捣乱,所以阴阳乖错。

这是老天所以谴责告诫帝王,想教失道之君主,豁然觉悟过来,使那些心怀奸邪之臣子,畏惧而自责改正。现在朝廷不考查功绩不比较德行,而是接受那些虚伪的诽谤或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