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的典故五十字-江郎才尽的故事和道理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9-16 0
  1. 江郎才尽成语的典故
  2.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典故?

江郎才尽的典故,最早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

唐·李延寿《南史·江淹传》沿用钟嵘《诗品》的说法,后人根据这些说法提炼出这则成语。

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的典故五十字-江郎才尽的故事和道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江郎才尽,是汉语的一个成语。最早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

这个成语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后常比喻才思减退。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出处

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

"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唐·李延寿《南史·江淹传》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江郎才尽",最早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唐·李延寿《南史·江淹传》沿用钟嵘《诗品》的说法,后人根据这些说法提炼出这则成语。

成语故事

江淹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曾经连续在南朝宋、齐、梁三朝做官,担任过许多官职。他年轻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

由于父亲去世早,所以很小的时候,他就上山砍柴,靠卖柴供奉母亲。尽管条件艰苦,江淹仍然发奋读书。

由于他刻苦自学,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和诗篇,世人读了,个个称赞,他的名声就传扬开去,最终江淹受到朝廷的器重。

可是到了晚年,江淹的才思大大减退,写出的文章平淡,没有文***,诗篇也再没有佳句出现。人们都摇着头说:"江郎才尽了。"

如果探究原因,大概是江淹后来做了大官,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去认真写诗著文吧。而且在他享有盛名以后,地位变了,生活富裕了,也就不再刻苦学习,自然就大大退步了。

江郎才尽成语的典故

江郎才尽叹无华,只缘春日少东风。洛神艺绝丽无双,只为子建舒红颜。

江郎才尽的故事1

古直《诗品笺》引张溥的话道:“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

意思是说,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故意说自己才尽,这种情况不被后人了解,沈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因为沈约就有这样的经历。

《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江淹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郭璞)。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成语典故 《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 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 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江郎才尽的故事2

“江郎才尽”这个典故语出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其记载如下:“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

’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南史·江淹传》有两段关于“江郎才尽”的故事。

1、词语辨析

近义黔驴技穷、江淹才尽、才疏学浅、才思枯竭、泯然众人

反义出类拔萃、初露锋芒、才华横溢、才高八斗

2、中国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才情留名,而让江淹名垂千古的却是因“江郎才尽”。但从江郎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不是真的才尽,而是恰恰相反。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曾***薪养母的江淹,最知道贫穷卑贱的滋味。

他任御史中丞后,总结了自己以前的经验教训,力戒广陵令郭彦文写写画画的毛病,并搞了一出梦中还笔的把戏,以期从此罢笔。即使不得己而写,也只是写写“皇齐启运从瑶玑”之类的应景华丽篇章。为的是,博君王之欢心,能苟全于乱世。

他把所有令人惊叹的文***都转化成了于乱世求生存的智慧,虽然这是一种苟且的当奴才的智慧。写到此,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被称为文豪的郭沫若先生。

3、如果说江淹的《恨赋》、《别赋》是千古绝唱,那么他的托梦还笔便是旷世奇谋。他深悟君王的专擅思维,宁可背上“江郎才尽”的名声被后人讥笑,也不愿因文而引火烧身。他曾对***们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吾功名即立,正欲归草莱耳。”(《梁书》),这也许就是他借梦罢笔的真正原因。事实上,江郎何曾才尽?罢笔后的江淹仍然智慧聪明着呢!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社会问题一般有三种心态:一是无意为之而不写;二是有意写而不写透;三是知道不便写而不写。江淹无疑也历经了这三种心态意境,最终为了求得生活安逸而罢笔。但,不论怎么说,这样心态下的人格是曲扭的。可这并不是江淹的耻辱,专制制度注定了文人本身的悲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江郎才尽成语的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郎才尽的.典故出处

钟嵘《诗品》。

江郎才尽的典故释义

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年少时以文才著称,晚年诗文无佳句。后比喻在安逸享乐中才思枯竭。

江郎才尽的历史典故

江淹是南朝时的一位诗人,他出身贫穷,从小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苦,以砍柴为生。他每天忙于砍柴,根本没时间读书。后来,在13岁那年,他在去山上砍柴的途中拾到一顶大官戴过的貂皮帽子。貂皮很珍贵,可以卖不少钱,这样就可以买好多米、面、油、盐等。江淹高兴地把帽子拿回家,母亲看了也很高兴,说:“孩子啊,咱捡到这帽子是好事,是个好兆头,以后你一定能做大官。要好好把它留着,将来做了大官你好戴它。”听母亲这么说,江郎打消了原来的想法,把帽子好好地收藏起来。

从此后,他开始刻苦读书,一心想将来当个大官。他一边砍柴,一边默默背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进步很快。不几年工夫,写起文章来下笔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如《别赋》、《恨赋》等都得到了好评。

当时,有个叫檀超的人,喜好才学,读了江淹的诗,赞不绝口,还特地去拜访江淹,并请江淹到他家去做客。江淹见檀超热情好客,性情豪放爽直,又不拘礼节,从心里很敬佩他。于是,两人成了意气相合的好朋友。檀超赏识江淹的才华,逢人便讲,言辞不免有些过头,近似为其吹嘘。这样,江淹的名声渐渐大起来,也成了有名的诗人。

不久后,他受到了建平王刘景素的赏识和提拔,在南兖州做了官。但是没想到,不多时,他便被一名犯了罪的县令诬告,被捕入狱坐了大牢。这真是福到祸也至。幸亏后来刘景素给他洗清了冤情,出了狱,又提升他做了官,与刘景素一起去镇守京口。

后来刘宋被齐朝取代,江淹和檀超又做了史官,负责编写历史。不久,一个襄阳人发掘出一座古墓,里面有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筒。竹筒上的古体字没有人认识,有人提议说,让江淹来看看。后朝廷派人把竹筒拿给江淹看。江淹一看,这是西周时候的钟鼎文,当年他为了当大官还苦学过这种文字。江淹看了一会儿,明白了其中的内容,写的是周宣王时候的事。看后,他给来人讲着,周围听的人很惊讶。一下子传开了,江淹认识西周时候的文字,从此,名气更大了。于是,朝廷更加看重他,他的官也越做越大,最后官至梁朝的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就是皇帝的顾问,以后又被封为醴陵侯,有了千亩良田,成了豪门贵族,过起了养尊处优的生活。

他不再读书、写字、做诗、写文章了,有时写首诗,也大不如从前,才华没有了。这时候,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说“江郎才尽”了。

成长心语

江淹早年为当官,拼命用功读书,有了学识,能写出好文章,动人的诗篇。但当了大官,名利皆有,心满意足,尽享荣华富贵,不再刻苦用功,常年不看书、写诗,这样,他的才怎能不尽呢?正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古往今来,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在这方面留下的美谈也是举不胜举。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只有勤奋学习才能精于学业,反之,贪玩懒惰就会荒废学业。

江郎才尽的意思是指文人才思枯竭,多用于写作方面。

首先江郎才尽的主人公叫做江淹,在南朝时期出生于贫苦家庭的江淹,从小便自知家境不如人,便刻苦努力读书,此人也大为聪明,在成年之前就已经是声名在外,他最主要的才能在写诗和做文章方面特别有才华,并且在当时也是明朝一时后面考上了官职以后便正式迈入官场,在官场上也凭着作诗能力奇特,写文章写得优美深受***宠爱,但后来在文人江湖上越来越少听见他的名声,并且他做的诗和写的文章也越来越少,民间有两个版本,一是说他人到了中年以后,顾及官场事务繁重,便不再写文章作诗。

当然这也是目前值得考虑的一种因素,因为很多在古代当官的人办公效率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去支撑,并且稍有平调或者是选拔,就是将近半年左右的时间被耽误,在写诗和做文章方面也更是奢望,另外一个版本就是说他在任宣城太守的时候辞职回家中便在船上睡着了,这艘船所靠的地方有一个寺院,就在当晚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说送他一匹绸缎现在要江淹归还于他,江淹便从怀中将剩余的绸缎给了他,但这人却说此绸缎已经被用得差不多了,便很生气地走了,后面还有一个类似要比的故事,也就是有一个人向他索笔,后面他也非常糊涂和不明所以然地归还了这支笔,当然这是在梦境当中我们无法考证,但这也预示着所谓的绸缎和笔就是指江淹的写作能力和作诗能力,他的能力现在被上天所收回,自己的能力也逐渐退化,这也就是其中的最有名的两个故事,在后世当中也有两首诗当中可以印证这句成语,那就是著名的李延寿的诗句南史香江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