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郎顾曲有误,周郎顾曲有误下一句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6-04 0
  1. 曲有误周郎顾下一句是什么
  2. 曲有误周郎顾
  3. 周瑜是个什么人物?
  4. 赤壁之战关于周瑜的评论?

《听筝》

李端(唐)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周郎顾曲有误,周郎顾曲有误下一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释义: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曲有误周郎顾下一句是什么

诸葛亮。

周瑜琴艺记载只有一句“曲有误周郎顾”

而诸葛亮。

《蜀都赋》:“庭扣钟磬,堂抚琴瑟。匪葛匪姜,畴能是恤?”

《三国志·诸葛亮传》:“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

《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

《琴论》:“诸葛亮作《梁父吟》。”

《舆地志》:“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

蜀山派就能知道,诸葛亮是古琴蜀山派的代表人物,与司马相如等位列同等。

抱歉,看错问题了。还以为问的是诸葛亮周瑜琴艺孰优孰劣。

曲有误周郎顾

ng>该典故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下一句,因为它原本出自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而非一首完整的诗或词。

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成语或者一段描述,讲述了三国时期周瑜(周郎)精通音律,即便在微醺状态下也能察觉乐曲中的错误的故事。

但网络上有网友或诗词爱好者可能会根据这一典故进行创作,衍生出不同的诗句,比如曾经有网友提及“曲有误周郎顾,笑浮生从容步”,但这并非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诗词的组成部分。也有提到“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但这同样也是现代创作或对典故的再诠释,非原句。严格意义上,“曲有误,周郎顾”并无公认的下一句。

周瑜是个什么人物?

没找到天涯海椒写的.

我不大爱读《三国演义》,因为觉得里面男人多,女人少;杀戮多,爱情少。之所以去看《赤壁》,不过是出于对“曲有误 周郎顾”的好奇与期待。

读过一篇名为《曲有误 周郎顾》的***,描写的是小乔身边一名侍女的爱情故事。她与周瑜一样精通音律,却得不到都督的垂爱,有一次她发现自己曲调出错,却引来了都督如火一般的目光。于是每有周瑜在场,她都故意弹错一两个音符,好博得周郎的一次回头。还读过唐朝诗人李端的《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于是,我一向以为“曲有误 周郎顾”应该是出自一个与爱情有关的典故。可看了《赤壁》,发现竟然只是跟老农和小童有关。

办公室一位称得上是“三国专家”的前辈跟我说,**《赤壁》的很多故事情节与原著都有出入。而“曲有误 周郎顾”的典故是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虽然如此,我还是宁愿相信“曲有误,周郎顾”与爱情有关,为了吸引所喜欢的人注意,抓住时机,想尽办法,故意出错,听起来很美。朋友阿茹就跟我说,她曾经以“曲有误,周郎顾”的创意,用手机短信为自己赢得了一段爱情。那个时候她暗恋一个男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向他表白,于是就故意给他发错了一个短信,因这个错误的短信,使那个男孩注意到她,并与她慢慢接触到最后相爱。

看来有时候出错也不一定是坏事的。就如**《赤壁》中的小童,因为笛声不够标准,引来周瑜为他操刀改孔,令笛声更完美。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在有意无意间出现错误,有时候会坐错车、答错题、认错人、入错行……我们常常为此感到苦恼和抑郁,明明要往东走,却坐上了一辆朝西的车,大有“马蹄南去人北望”的惆怅。可是换个角度想,人生如旅,往东走或许能达到一时的目标,但既然已经朝西走了,那就不妨将错就错,好好领略一下那西边的风貌,说不准还能邂逅一个丁香一般的姑娘呢。只要不是“上错花轿吃错药”,偶尔出出错,有时也很值得。

赤壁之战关于周瑜的评论?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东吴名将。

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实奇才也”,他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被赞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顾曲周郎

“顾曲周郎”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自魏晋时代之后,“周郎顾曲”常作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现于在各类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唐人李端有《听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化用此典故,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周郎因相貌英俊,酒酣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姿。弹奏者多为女子,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

一时瑜亮

“一时瑜亮”的典故出自清代诗人王士禛《〈古诗选〉凡例》:“北周寥寥,廪得子渊,子山,二人之才,一时瑜亮。”

“瑜亮”就是三国时期周瑜与诸葛亮的并称,后称两人才能相匹敌者为“瑜亮”。

  在赤壁之战的战前阶段,周瑜是真正促成孙权决心抗曹的人。

诸葛亮受使来到柴桑,激怒孙权好胜之心。鲁肃以务实的态度分析了降而必亡的道理。但最后促使孙权下决心的,是周瑜一番力排众议的言论。这番话真是言议风发、慷慨不曲,周瑜的才气、谋略从中可见一斑:

“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周瑜先为抗曹出兵“正名”

这番话中,周瑜把曹操定位成“汉贼”,提出“为汉家除残去秽”。使得抗曹成为出师有名,以顺诛逆的军事行动。

对此,民国学者祥梦庵曾评道,周瑜之高雅处,也是周瑜与鲁肃最大的不同,就是“从不说悖汉的话”。本人很赞同这种评价。观《三国志》,周瑜每在孙权面前献计建策,总以“灭曹清汉祚”为核心思想。而鲁肃所规所谋,总是从孙权集团的实际利益出发,“帝号”挂在嘴边。这不仅反映出周瑜、鲁肃两人在器局和情操上的差异,也体现出周瑜在汉室利益和江东利益之间,一直巧妙地把握其度。所以,周瑜的“赤壁战前议”,首先做到的是赋予东吴出兵在道义上保证。

●周瑜分析了曹操必败东吴必胜的理由

当时曹军占有绝对优势,在吴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战胜的敌人,唯有周瑜计出众人、专明独断,看出曹军的可败之处。《三国演义》评书里说诸葛亮“能掐会算”,而实际上,周瑜的预见性才真正令人惊叹。战事的发展果然如同周瑜战前之议:曹军不习水战,初次遭遇便“引退江北”,而后果如周瑜所料发生疾疫。也同样如周瑜事先保证的,周瑜果然以以不足三万之兵为孙权大破曹操。

●富于感染力演说鼓动了孙权的决心

周瑜短短一生,留下的文字议论,只有两封书信、三段议说,即“作徒备置吴疏”、“临终上疏”、“不质子议”、“赤壁战前议”、“取蜀议”。这两疏三议,不仅是周瑜一生谋略的概括,也体现出周瑜的语言艺术。周瑜精通音乐,这使得他的言辞充分感染力、鼓动力,也体现出韬勇抗威、不畏强敌的的谋略风格。智略过人的谋划,加上动人的演说方式,周瑜一生屡次说服孙权听从他的建议。

不仅如此,周瑜抗曹必胜的信心更是令人慨叹。海外华人史学家黎东方老先生在《细说三国》一书说赞叹:“好周瑜!这‘操自送死’四个字,是何等的雄壮!周瑜,你真不愧为周瑜!当时,整个江东,整个中国,有没有另一个人,敢能说,曹操是来送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