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之明简介,祝鮀之佞宋朝之美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05 0
  1. 论语·雍也篇的详解
  2. 市井之徒成语?
  3. <<孟子>>.<<论语>>的相关成语

很多人都知道孔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里的“养”,从谦和一点的角度可理解为 “奉养、供养” ;站在“圣人”居高临下的视角,则有 “蓄养、教养” 的意思;一般***用平和折中的解释,意为 “相处” 。这句话的整体意思就是: 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相处,过于亲近、宠溺,他们就会骄纵、不知道谦恭逊让;对其疏远、远离,他们又会心生怨恨!

这句话固然是孔子长期人生体验的总结,可以说在他头脑里逐步形成,但是他在特定场合下脱口而出,则是他与春秋时期的大美女 南子 一场“艳遇”后遭到其学生 子路 的诘责时迸发出来的。这就是有名的 “ 子见南子” ***。

绝色美女 南子 本为宋国公主,嫁给了大她30多岁的卫国国君 卫灵公 做夫人。卫灵公是个口味很重的双X恋,他既爱大美人南子,也宠幸来自宋国的大美男 公子朝 (史称“宋朝”),并封他为卫国大夫。宋朝美到什么程度?《论语》里有一句话“ 不有祝鮀( tuó )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可以证明 。 意思是:“没有祝鮀(卫国大夫,字子鱼,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的重用)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祝之明简介,祝鮀之佞宋朝之美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宋朝也是口味陈杂,他一方面与卫灵公曲意迎合、缠绵,另一方面又与卫灵公的嫡母襄夫人 宣姜 和夫人南子有染。原来,南子早在未嫁给卫灵公之前,在宋国时就曾听闻子朝的容貌俊美,勾搭成奸上了床。当她嫁给卫灵公之并生下二子后,却依旧对前男友宋朝旧情不忘。宋朝从宋国来到卫国并混得风生水起很可能是南子吹了很多“ 枕头风 ”,便于就近私通。

卫灵公的太子有一次出使齐国,路上经过宋国。宋国的老百姓就唱着民歌嘲讽他: “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jiā)? ”就是说,你们那只母猪既然已经得到满足(其时已生子),什么时候归还我们那只帅气高大的公猪呢? 在宋国百姓看来,南子就是那只欲壑难填的母猪,宋朝则是那只帅气高大的公猪。

但是卫灵公宠南子如命,对她言听计从。当年孔子在祖国——鲁国一直混得不如意,于是他以近耳顺(60岁)之龄抛家别业而跑到卫国,而卫灵公只是把他当花瓶束之高阁贡起来,“ 奉粟六万”, 好吃好喝招待,但就是不重用。其间孔子几进几出卫国,以致其颠沛流离十余载。

孔子最后失望地率领众***准备又一次离开卫国另做打算。可是南子不知道怎么对孔子这个老头子感兴趣了,于是她对多次在卫灵公耳畔劝谏:孔子乃当世的大贤,对卫国必然起到中流砥柱之作用!

卫灵公又一次听从了夫人南子的意见,派使者马不停蹄,追上了孔子,请求孔子回到卫国,还说卫灵公准备亲自前来迎接。孔子被打动了,于是让众***掉转车头,跟随使者回到了卫国,权且住在卫国大夫 蘧(qú)伯玉 家里。

可能倾国倾城的美女都对自己美色“***”的魅力深信不疑。南子当初不仅是宋国有名的美女,而且自幼喜好诗书,被很多人恭维为“ 才貌双全 ”;又当了那么多年的“GUO母”,怎么也算个女“ZHENG Z家”不是?你孔子不是当世的圣人、大贤吗?不是有丰富的学识与治国能力吗?也见识下我这美女ZHENG Z家的魅力吧!

于是南子派人转告孔子:“ 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 指国君夫人 )。寡小君原(愿)见。 ”(《史记?孔子世家》)这句话的意思太直截了当了:“跟我老公关系好的男人,就必须先见我(都和我有一腿),您孔子我也想见识见识”。

话说有一天大早,孔子收到了一封宫内南子夫人来的信笺,笺中说: 国君夫人南子有学术问题想要请教孔子,请孔子马上入宫觐见。 孔子拿着这信笺左右为难:众人都知道卫灵公这位夫人南子不守妇道、YIN荡成性,春秋史上排名绝对前三的YIN妇,绯闻多多。此次召见自己不知其真实用意为何?

倘若不去,又有失礼之处,甚至得罪了国君及夫人。孔子手握着信笺,思忖良久,孔子要想在卫国推行自己的治国之道,他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决定前去拜会。

关于孔子见南子的过程,史书上写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或许可以说" 极其暧昧 ,简直让人想入非非。 南子夫人立于轻纱帐幔之后,隐隐透出曼妙的身姿,身上环佩叮当,清脆悦耳,阵阵体香沁人心脾,渗入孔子的鼻息,美人吹气如兰,两个人的距离甚至连呼吸都可听到

?这次会面具体谈了什么、谈了多久,不得而知。孔子见完南子后,风言风语就在卫国传开了。孔子的大*** 子路, 只比孔子小9岁,他和孔子实际上是亦徒亦友的而关系。再加之他勇武伉直、性格直爽,有什么话都很直白地说出来,跟孔子其他***大不相同。

子路对老师孔子的行为很不以为然,因为南子 “美而好*” ,他爱惜老师的声誉以及孔门的公信力胜过一切。于是他怒气冲冲地直接质问孔子: “您天天跟我们讲礼仪。您明明知道拜见卫夫人南子于礼不合,为什么您还要去见他?”

孔老师一看这事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只能折箭赌咒发誓( 矢之 )。《论语?雍也》中记载:“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老师怎么发的誓呢? “如果我做的事不合礼的话,老天厌弃我,老天厌弃我!” 犹言: “要是我和南子有那事,天打五雷轰,天打五雷轰!” ?

孔老师意识到这件事关系***们对他这个老师的信任和尊重,涉及到孔门形象是否毁掉的大事,情急之下近乎狼狈地干脆赌赌咒发誓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看来,孔子不但对付外人有一套,教育***的手段也多种多样,有时正儿八经地“摆事实,讲道理”,有时也用发誓赌咒这类江湖手段。

“ 子见南子” ***后,孔子还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期间,有一次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出去游山玩水,他们安排孔子坐第二辆车跟在他们后面,招摇过市。

卫灵公和南子玩得很嗨,但是孔老师心里觉得不是滋味,感叹道: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意思是: 我没有见过喜欢贤德胜于喜欢美色的人。 即卫灵公表面上非常尊重像孔子这样有德行的大贤,但事实上在美色面前,好色的本性就超过好德的理性,不过是拿孔子当个博取爱贤好名声的牌位而已。

在这件事之后,孔子离开了卫国。可以说美女南子就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话题人物,八卦绯闻的制造者(没准她一直以此为荣呢)。孔老师万般无奈之下去见了这个“ 是非人 ”一次,于是生出了一大堆“ 是非事”, 卫国物议纷纷,甚至一向对他恭敬有加的学生们也公开诘责他。看来还是老话说得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他在见还是不见南子的矛盾心理中,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句名言也就应运而生!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之孔子国学系列:

1、 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如何理解?

2、 孔子当权后为什么迅速杀掉少正卯?

3、 孔子"弃政从学"的决定性推手——“隳三都”

4、 “鸟兽不可与同群”—孔老师这不是粗口

5、 关云长熟读的《春秋》是怎么一部书?

6、 扒一扒孔圣人头上的那些"帽冠"

7、 孔子家族祖孙“四代出妻”,他却说“女子难养”?

8、 延续了上千年的曲解***——“女子无才便是德”

9、 “孔二代”——孔鲤其人其事

10、 “妄议”或许掉脑袋——从孔子诛杀少正卯说起

11、 从“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到佛系生活

12、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究竟啥意思?

13、 从“孔子拜阳货”说开去

14、 圣人遇美女——见“是非人”,生“是非事”

论语·雍也篇的详解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打仗撤退时,主动在后面掩护,不抢着逃跑。进城门时,他反而策马快速地穿过欢迎队伍,还说:‘不是我有胆走在最后,是我的马跑不快’。”

孟之反也叫孟侧,是一位将军。

“不伐”如同“不伐善、不施劳”,意思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孔子说,鲁国的大夫孟之反,最大的优点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奔”指部队败走。

打仗的时候最危险的位置,进攻的时候是前排,撤退的时候是队尾。战场失败,孟之反留下来殿后,说明他很勇敢。撤退时快跑到城门,他才使劲策马,做出一副着急逃命的样子。他还自嘲:我不是敢留在后,实在是马跑不快,气死我了。”但实际上如果真的是逃命,应该是一开始就赶紧逃,跑到军队最前面去才最安全,而孟之反是将入门的时候才策其马。

从中可以看到孟之反的幽默诙谐、谦虚而低调。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孔子感叹:“没有祝鮀的口才或者宋朝的美貌,在当今的世道里很难免于灾祸。”

祝鮀是卫国的一个大夫,口才特别好,善于表达。

宋朝是宋国的一个公子,长得漂亮,跟卫灵公的爱妾南子闹过绯闻。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要么像祝鮀一样会说话,要么像宋朝一样模样俊美。除了这两种人,别的人很难吃的开。这其实是孔子的一种感慨,他在感慨正人君子要想凭本事吃饭,真的是不容易。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说:“谁能出门不走门呢?可为什么做起事来都不好好走正道呢?”

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哪个人外出时候不是从门走出去的呢?每个人都要从门走出去,“何莫由斯道也”,意思是为什么大家做事不走正道呢?

人们都知道出门要走大门,但做事的时候都不走正道,这句话也是孔子的感慨,可以和上一条“祝鮀之佞”“宋朝之美”联系起来。“祝鮀之佞”“宋朝之美”就不是正道,是旁门左道,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门。

孔子感叹,我们每天行走时都是走正门,但为什么做事不走正道呢?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只看重内在品质而忽略了外在文饰,很可能会显得粗野;但如果太看重外在文饰,忽略内在品质,则会显得浮夸。只有内在和外在配合得当,这才是君子。”

“质”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本质,“文”是一个人外在的修饰。

“野”是粗陋之意。有些人肚子里有知识,但讲话粗枝大叶、不拘小节,对别人不客气,或者穿衣打扮不修边幅,这叫做“质胜文”。质胜文则野,一个人内在胜过外在,显得粗鲁。? “史”是虚伪浮夸的意思。一个人尤其注重外在的修饰,比如穿衣入流,会用香水,但是一张口却发现腹中空空,好像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浮夸。

无论是“质胜文”或是“文胜质”,都不是孔子提倡的。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和“质”要配合起来,“彬彬”就是配合的意思,从字形上看是两个木头比肩而立,相互协调搭配。

文和质是可以结合的,既对内有要求,又对外有讲究。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人要行得正走得直,生活才能幸福;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生活得平安,但那只是侥幸罢了。”

孔子说,人这一辈子要想安身立命,靠的是走正道。有人说我看到别人弄虚作***、溜须拍马,似乎也活得挺好的呀。孔子说:那只是侥幸。

一个人目光短浅,只能看到社会规则的作用,觉得个别人做了坏事也活的很好。其实一个人***了,或者走了捷径,暂时拿到了想要的结果,在短期内可能是社会规则在起作用,但从长期看,一定还是自然规则来决定的。

孔子看的更远,“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有些人走旁门左道成功了,但那只是侥幸,大家不要羡慕。这句话可以给我们内心注入很强的力量,让我们摆正心态,让我们知道选择做一个正直的人,并不是一件吃亏的事。

孔子提醒我们,想长久地、好好地发展,要靠走正道。

感悟:不要被眼前的小利益迷惑,走旁门左道得到的利益只是暂时的侥幸,从长远看是无法获得一个好的结果。只有走正道才能走的长远、发展的好。

市井之徒成语?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

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

仲弓问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简②。”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简④,以临⑤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⑥大⑦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①子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②简:简要,不烦琐。

③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④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⑤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⑥无乃:岂不是。

⑦大:同“太”。

译文

仲弓问孔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评析

孔子主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

哀公问:“***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②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③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④亡:同“无”。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

子华①使于齐,冉子②为其母请粟③。子曰:“与之釜④。”请益。曰:“与之庾⑤。”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注释

①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②冉子:冉有,在《论语》中被孔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③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④釜(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⑤庾(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

评析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原文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注释

①原思:孔子***原宪,字子思。

②之:用法同“其”,他的,指孔子而言。

③邻里乡党:古代地方单位的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译文

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他不肯受。孔子道:“别推辞,有多的,给你地方上(的穷人)吧!”

原文

子谓仲弓,曰:“犁牛①之子骍且角②。虽欲勿用③,山川④其舍诸⑤?”

注释

①犁牛: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牛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

②骍(xīnɡ)且角: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③用:用于祭祀。

④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

⑤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评析

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违仁,其余则日月②至焉而已矣。”

注释

①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②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评析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季康子①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②,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③,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④,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①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②果:果断、决断。

③达:通达、顺畅。

④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原文

伯牛①有疾,子问之,自牖②执其手,曰:“亡③之,命矣夫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①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②牖(yǒu):窗户。

③亡:一作丧失解,一作死亡解。

④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②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③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原文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子游为武城①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②?”曰:“有澹台灭明③者,行不由径④,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⑤之室也。”

注释

①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②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③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

④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⑤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译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评析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原文

子曰:“不有祝鮀①之佞,而②有宋朝③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①祝鮀(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②而:这里是“与”的意思。

③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子的事情。

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原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原文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②文:文***,经过修饰的。

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

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

①罔:诬罔不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评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①民之义②,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①务:从事、致力于。

②义:道德。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的爱好像流水一样善变,智谋层出不穷,有仁德者的意志像山岳一样坚定,巍然屹立;聪明人勇于实践,有仁德者静思默运。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浅见

古之注者皆论仁智之分,则不能得其要也,亦非中庸之道。夫智者向仁,仁者本乎智,本不可分。子以水比智,以山比仁,则知山水之不可分也。山无水则无生,水无山则死。故仁智者则处必依山靠水,安则静,行则动,心中无碍则安,安有好则乐,乐则寿。是谓仁智者乐山水,亦动亦静,乐且寿。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原文

子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①觚(ɡ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副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让人不能容忍的。

浅见

此乃子以物喻世。觚,二升之酒器,上圆下方,时或人改之,如此则不能称觚也。是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世道不兴,而引子之叹也。世人当各司其职,安守本分,则名正言顺,天下安矣。此语至极则如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非真不为也,乃为此则不安分矣。要之,当得其大义。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可陷③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①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②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③陷:陷入。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浅见

此章诚可见子之真性情,仁智而非愚也。井有仁可从乎?从即从之于井,从之于井不能救而反陷自身,非仁也,愚也。此犹喻昏君可忠乎?忠于此君则失大道于天下,非忠也,愚也。故子曰君子可逝不可陷,因君子智而可察也;可欺不可罔,因君子仁且智也。被欺而逝乃仁,不罔不陷乃智也。而唯其不罔不陷,乃可行于大道。

<<孟子>>.<<论语>>的相关成语

Ⅰ 徒的成语有哪些

好色之徒、亡命之徒、市井之徒、好事之徒、宵小之徒

一、好色之徒 [ hào sè zhī tú ]

解释:喜欢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翻译:我没看到好德;像喜欢美色一样的人啊。

二、亡命之徒 [ wáng mìng zhī tú ]

解释: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

出自:曲波《林海雪原》***:原来这个凶手是匪军一旅马希山的部下—杨三楞。身强力大,一手好枪法,能喝酒,是个不怕死的亡命之徒。

三、市井之徒 [ shì jǐng zhī tú ]

解释: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出自:春秋.管子《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

翻译:做生意必须到市场。

四、好事之徒 [ hào shì zhī tú ]

解释: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

出自:鲁迅《伪自由书·后记》:可是中国真也还有好事之徒,竟有人不怕中暑的跑到真茹的“望岁小农居”这洋楼底下去请教他了。

五、宵小之徒 [ xiāo xiǎo zhī tú ]

解释:现在泛指坏人。

出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宵小得志,正士灰心。”

翻译:小人得势,正直的人灰心。

Ⅱ 带有路徒两个字的成语

没有含“路徒”的成语,含“徒”的成语如下:

好事之徒 好:喜欢;事:生事,多事。指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

不逞之徒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不轨之徒 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

高阳酒徒 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好色之徒 喜欢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家徒四壁 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酒色之徒 指沉迷于吃喝与女色之中的人。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马齿徒增 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实繁有徒 实:实在;繁:多;徒:徒众,群众。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市井之徒 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徒子徒孙 徒弟和再传的徒弟。比喻一脉相传的人(含贬意)。

徒劳往返 徒劳:白花力气。来回白跑。

徒有虚名 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徒托空言 白把希望寄托于空话。指只讲空话,而不实行。

饕餮之徒 比喻贪吃的人。

徒劳无功 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

徒读父书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徒劳无益 白费劲,没有一点用处。

往返徒劳 徒劳:白花力气。来回白跑。

亡命之徒 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

烟波钓徒 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旧指隐逸于渔的人。

家徒壁立 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马齿徒长 见“马齿徒增”。

前徒倒戈 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实蕃有徒 见“实繁有徒”。

室徒四壁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

徒负虚名 见“徒有虚名”。

徒乱人意 意:心情。只会扰乱人的心情,起不到别的作用。

徒讬空言 见“徒托空言”。

徒拥虚名 见“徒有虚名”。

徒有其名 指有名无实。

章句之徒 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解释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狐鼠之徒 〖解释〗比喻品质低下的人。

徒费唇舌 〖解释〗徒:白白地。指白讲了一大套话,结果仍然无济于事。

不法之徒 解释对抗或违反法律的人,歹徒或逃犯,流窜或犯有暴力行为罪行的亡命之徒。

Ⅲ 带之徒的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祖龙之虐 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祖龙,指秦始皇。

总角之交 总角:古时孩童头发髻。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总角之好 〖解释〗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

总而言之 总的说起来。

自知之明 明:明智。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自新之路 〖解释〗罪犯自己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出路。

缀辞之士

锥刀之末 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

锥刀之利 〖解释〗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同“锥刀之末”。

转眼之间 〖解释〗转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时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转瞬之间 非常短暂的一瞬间。

祝鮀之佞 《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祝鮀,春秋卫人,能言善辩,或谓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

柱石之坚 像柱石一样坚硬。比喻大臣坚强可靠,能担负国家重任。

杼柚之空 形容生产废弛,贫无所有。

麈尾之诲 谓高明的教诲。

逐臭之夫 比喻嗜好怪癖,与众不同的人。

竹马之友 指儿童时期的朋友。

竹马之交 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珠翠之珍 指水陆所产的美味食物。

诛心之论 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

朱陈之好 表示两家结成姻亲。

肘腋之患 肘腋:胳膊肘和夹肢窝,比喻极近的地方。产生于身边的祸患。

肘胁之患 见“肘腋之患”。

舟水之喻 舟:船。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解释〗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众怨之的 〖解释〗众人怨恨的目标。

众矢之的 矢:箭;的:箭靶的中心。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

钟鼓之色 见“钟鼓之色”。

钟鼎之家 富贵宦达之家。

终焉之志 〖解释〗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

终天之恨 终天:终身。到死的时候都清除不了的悔恨或不称心的事情。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冓之言 中冓:内室。内室的私房话。也指有伤风化的丑话。

置锥之地 置:放。锥:锥子。插锥子的地方。形容极小的地方。亦作“立锥之地”。

置之死地而后生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置之死地而后快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置之死地 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

置之脑后 放在一边不再想起。

置之高阁 〖解释〗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置之度外 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置之不理 之:代词,它;理:理睬。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置之不顾 置:放着;之:代词;顾:照管。放在那儿不管。

置水之情 表示人民对官吏公正清廉的期望。

致之度外 指不放在心上。同“置之度外”。

咫尺之书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咫尺之功 咫尺:比喻微小。微小的功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知人之明 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知己之遇 遇:待遇。像对知己一样的待遇。形容受到赏识。

芝兰之室 比喻良好的环境。

之死靡它 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之死靡他 同“之死靡它”。

之死靡二 同“之死靡它”。

之死不渝 同“之死靡它”。

之乎者也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郑卫之音 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正正之旗 正正:整齐。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正始之音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世称“正始之音”。②指纯正的乐声。

枕干之雠 谓不共戴天的仇恨。

针芥之投 同“针芥相投”。

针芥之契 同“针芥相投”。

针芥之合 同“针芥相投”。

Ⅳ 成语都有什么之徒

无齿之徒

好色之徒

亡命之徒

好事之徒

饕餮之徒

市井之徒

Ⅳ 关于市井的成语

避世墙东: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花腿闲汉:旧时在腿上刺花的男人。指市井无赖。

潜山隐市:指潜身于山林,隐迹于市井。

Ⅵ 市井之徒是成语吗

是。

市井之徒 [shì jǐng zhī tú]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贬义

出 处

《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例 句

朝中服赤芾乘轩车者,三百余人,皆里巷~,胁肩谄笑之辈。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

反义词

近义词

屠狗之辈市井小人 市井小人 市井小民

Ⅶ 带徒的成语有哪些

带徒的成语 :

徒子徒孙、徒有虚名、徒劳无功、名师出高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耳食之徒、徒读父书、居徒四壁、徒托空言、实繁有徒、宵小之徒、章句之徒、饕餮之徒、家徒四壁、前徒倒戈、家徒壁立、开门受徒、徒拥其名、科头徒跣、亡命之徒、市井之徒、与古为徒、好事之徒、狐鼠之徒、高阳酒徒、徒有其表、徒废唇舌、丹徒布衣

Ⅷ 求四字成语”某某之徒”

狂妄之徒,猥穈之徒!

Ⅸ 关于徒成语大全

关于徒成语大全 :

徒子徒孙、

徒有虚名、

徒劳无功、

好色之徒、

名师出高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耳食之徒、

徒读父书、

居徒四壁、

徒托空言、

Ⅹ 带有之的成语有

1、百年之后

成语拼音:bǎi nián zhī hòu

成语解释:人的寿命少有超过百岁的;故以百岁为死的代称。死的讳称。

成语出处: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俺女儿百年之后,可往俺刘家坟里埋也,去他张家坟里埋?”

2、百世之师

成语拼音:bǎi shì zhī shī

成语解释: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3、百岁之好

成语拼音:bǎi suì zhī hǎo

成语解释:好:友爱。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妻

成语出处:明 屠隆《昙花记 士女私奔》:“亦雅慕其才藻,故将图百岁之好,非仅邀一夕之欢。”

4、半面之旧

成语拼音:bàn miàn zhī jiù

成语解释:半面:见过面;旧:原先,引申为旧友。指只见过一面的旧交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5、杯水之谢

成语拼音:bēi shuǐ zhī xiè

成语解释:比喻微薄的酬谢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1回:“次日,凤四老爹果然别了万中书,不曾受他杯水之谢,取路往杭州去了。”

哀而不伤

谓悲伤而不过分。儒家诗教的重要命题。指诗歌、音乐不失中和之美。《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爱礼存羊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后以「爱礼存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安老怀少

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从。语本《论语·公冶长》:「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祝鮀之佞

《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祝鮀,春秋卫人,能言善辩,或谓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直谅多闻

谓正直诚信,博学广识。语出《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可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语本《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悦近来远

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亦谓远近归服。语本《论语·子路》:「近者悦,远者来。」

一日三省

谓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贤贤易色

语出《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本谓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手足无措

手脚无安放处。喻动辄得咎,不知所从。语出《论语·子路》:「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

马牛之叹

《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后因以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任重道远

《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谓负担沉重,路途遥远。《商君书·弱民》:「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牛马;济大川而无舡楫也。」《韩诗外传》卷一:「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后用以比喻担负的责任既重大又要经过长久的努力。

取义成仁

谓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轻裘肥马

《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以「轻裘肥马」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杞宋无徵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后称事情缺乏证据为「杞宋无徵」。

片言折狱

谓只听一方面的诉词即可判决狱讼。形容听狱者能取信于人,人不敢欺。语出《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片犹偏也。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狱者,惟子路可。」

免怀之岁

谓三岁。《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后因称三岁为「免怀之岁」。

乐在其中

谓其中自有乐趣。语本《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