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与不妙之间_妙处不传,正是独传妙处之言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5 0
  1. 旧唐书中萧德言的文言文翻译
  2. 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与汉武帝推行的过程有何不同?
  3. 文言文有关传播的词
  4. 《欧阳修传》文言文及翻译是什么?

(1)在朋友交谈之间语言需要当心,成年人要步步营,不传坏话,便可促进双方的友谊。减少是非是促进人际关系重要的一环,好话要多传,坏话一句也不传。三毛?

(2)凡是武林之人,最最珍贵之物,便是自己的独得之秘、不传武功,纵然亲如父母兄弟,也未必泄露。

(3)在朋友交谈之间语言需要当心,成年人要步步为营,不传坏话,便可促进双方的友谊。减少是非是促进人际关系重要的一环,好话要多传,坏话一句也不传。三毛?

妙与不妙之间_妙处不传,正是独传妙处之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他的看家本领从不传授给别人

(5)人体科学精微深湛

妙处不传

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探讨

才能逐步领悟到一些道理

(6)预防H7N9小提示:不轻信,不恐慌,不传播禽流感谣言。不轻视感冒,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就医。

(7)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8)不传统的传统甜薯菜肴。

(9)你不传统的待客之道,它也许很快就不复了。

(10)银枪烂雪,若云不染。羊角铃音,清风不传。日照吾影,枪直不阿。浩然一心,卫吾星辰。白羊座前,枪冠天下。方想?

(11)不能成为天之娇子,何不传承爱岗敬业的精神为中国税务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

(12)女人是上帝特别规定的传种动物,你不传种,你便要付出代价——那是中年时心灵上的寂寞,和年老时心灵上的空虚,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柏杨?

(13)如果你不传送ASK文件到服务器做串号按NO。

(14)能不传话,最好不要传话;能不套话,最好不要套话;能不涉入“背后的批评”,最好不要涉入。让自己像沙滩,多大的浪来了,也是轻抚着沙滩,一波波地退去。而不要像岩石,使小小的浪,也激起高高的水花。刘墉?

(15)人生最大的困扰是是非: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让我们感到苦恼不已,但是所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何必争来拢去,徒增苦恼!

(16)在朋友交谈之间,语言需要当心。成年人更要步步为营,不传坏话,便可促进双方的友谊。减少是非是促进人际关系重要的一环,好话要多传,坏话一句也不传。三毛?

(17)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不听不传不信小道消息。订一条规矩,不背后说人,除非说好话。

(18)善良的传递,是有选择的。善良会摒蔽痛苦,摒除私欲。自己的疼痛自己受,而不传达给别人;自己的苦恼自己解决,而不污染他人,让别人跟着苦恼。

(19)教师节到了,思念是不能没有的,祝福是不能不说的,问候是不能不传的,恩师是不能不拜的,短信是不能不发的,问候是不能不诚的:祝老师合家乐,天天乐!

(20)叮叮铃铃手机响,新年寄语传四方:愿你烦恼每天少一点,只剩开心;幸福每天多一点,没有忧伤;工作每天少一点,只剩悠闲;钞票每天多一点,不会缺钱;幸福快乐来相伴,开心短信莫不传。

(21)今后

听到挑拨同学之间团结

影响同学声誉的流言蜚语

我们一定要做到不听、不传、不信。

(22)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23)肝炎疾病很可怕,一旦染上难医治,良好习惯可预防,讲究卫生不传染,定期体检注疫苗,健康相伴乐逍遥,世界肝炎日,爱护你的小心肝!

(24)教师节,思念是不能没有的,祝福是不能不说的,问候是不能不传的,恩师是不能不拜的,短信是不能不发的,问候是不能不诚的:祝老师合家乐,天天乐!

(25)牵挂永存心间,令真情加温;祝福时刻连线,将思念遥传;姐妹日到,虽然不能见面,问候却不可不传。祝我的好姐妹笑容在脸上,快乐存心田!

(26)不见真神不磕头,不是冤家不聚头,不听明白不点头,不知对错不回头,不发短信不低头,不传祝福不抬头,真想摸摸你的头,祝你快乐无尽头!

(27)公务员不执行公务。政客们滔滔不绝却言之无物。投票人投票却不选举。新闻媒体不传播新闻。教育机构教人无知。法官们惩罚受害者。……,金钱比人们自由。人们为物质服务。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28)有类别路由协议的路由聚合具有自动性、强制性、边界固定性特征,在路由更新时不传送子网掩码,从而导致子网规划受到种种影响。

(29)只给一处漏气

驱不静活塞杆不离得不到不足的不张力

从而变成传墨辊不传墨.

(30)尽管米南卡保女人的角色看上去有些传统,她们的平等意识和权力分享却不传统。

旧唐书中萧德言的文言文翻译

1.

刘恕,字道原.刘恕治学,从历史典故、方圆地理、官职名称、家族名姓至前代的公案文书,都要单独取出来求证.为求书数百里都不觉得远,拿到书就开始读并抄写,废寝忘食.同司马光游万安山时,路旁边有碑记,读碑,原来是五代时的各位名将,其他人所不知道的,刘恕能说出此人的行事以及原委,回去查验旧史,果然是这样.宋次道是毫州知州,家里有很多书,刘恕往他家借览.次道每日备好饭菜尽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的目的,不要打扰我的事情.”都撤去了.独自闭门在阁内,日夜口诵手抄,住了十来天,看完书回去了.刘恕家一向贫困,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的,一点也不从别人那里取.从洛南回家时,正是冬天,没有御寒的东西.司马光赠以衣服和旧褥子,刘恕推辞不要,司马光强给他,就走了,到达颍州的时候,都封好还给司马光.自己翻译的 有的地方可能翻译的不对 凑合着看吧。

2. 文言文阅读宋史刘甲传翻译

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父惟简,太常少卿。洞为人长大,眉目如画,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曰:“郎君生甚奇,后必在策名,当以文学政事显。”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未冠,哗然有声,遇事慷慨,自许以有为。时,赵元昊叛扰边,关、陇萧然,困于飞挽,且屡丧师。仁宗太息,思闻中外之谋。洞以布衣求上方略,召试舍人院,擢试将作监主簿。

寻举进士中第,调涟水军判官,遭亲丧去,再调颍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既而投杖,夫妇相持而泣。甲怒,逼柳使再鞭之。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洞即称疾不出,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

英宗即位,转度支员外郎。英宗哀疚,或经旬不御正殿,洞上言:“陛下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当躬万机,揽群材,以称先帝付畀之意,厌元元之望。”

3. 刘恕读书,阅读答案

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

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

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

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

著《五代十国纪年》以拟《十六国春秋》,又***太古以来至周威烈王时事,《史记》、《左氏传》所不载者,为《通鉴外纪》。 家素贫,无以给旨甘,一毫不妄取于人。

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

译文: 恕,字道原。刘恕治学,从历史典故、方圆地理、官职名称、家族名姓至前代的公案文书,都要单独取出来求证。

为求书数百里都不觉得远,拿到书就开始读并抄写,废寝忘食。同司马光游万安山时,路旁边有碑记,读碑,原来是五代时的各位名将,其他人所不知道的,刘恕能说出此人的行事以及原委,回去查验旧史,果然是这样。

宋次道是毫州知州,家里有很多书,刘恕往他家借览。次道每日备好饭菜尽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的目的,还要打扰我的事情。”

都撤去了。独自闭门在阁内,日夜口诵手抄,住了十来天,看完书回去了。

刘恕家一向贫困,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的,一点也不从别人那里取。从洛南回家时,正是冬天,没有御缉发光菏叱孤癸酞含喀寒的东西。

司马光赠以衣服和旧褥子,刘恕推辞不要,司马光强给他,就走了,到达颍州的时候,都封好还给司马光。

4.

1. (1) 几乎(2) 那样(3) 准备(4) 赠送2. (1) (刘恕) 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 怕远,拿到书就立刻读,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

(2) (刘恕) 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一直诵读和抄 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 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 后离开了。3. 从侧面表现刘恕的学识渊博。

4. 两人虽然都家境贫困,但读书一样勤奋,常常借书 来读,并亲手抄录。[参考译文]刘恕,字道原。

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 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 求证。(刘恕) 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 远.拿到书就立刻读,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

(一次,刘恕) 和司马光一起游览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 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显赫的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 .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像刘恕说的那样。宋次道担任亳州知州时?家里 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闯。

宋次道每天为他准 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H 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

(刘 恕) 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一直诵读和抄写书籍, (他在宋次道家) 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 了。(刘恕) 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 随意向别人索取钱财。

_(他) 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 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 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 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5. 刘怒读书脱脱写的原文及翻译

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著《五代十国纪年》以拟《十六国春秋》,又***太古以来至周威烈王时事,《史记》、《左氏传》所不载者,为《通鉴外纪》. 家素贫,无以给旨甘,一毫不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译文:恕,字道原.刘恕治学,从历史典故、方圆地理、官职名称、家族名姓至前代的公案文书,都要单独取出来求证.为求书数百里都不觉得远,拿到书就开始读并抄写,废寝忘食.同司马光游万安山时,路旁边有碑记,读碑,原来是五代时的各位名将,其他人所不知道的,刘恕能说出此人的行事以及原委,回去查验旧史,果然是这样.宋次道是毫州知州,家里有很多书,刘恕往他家借览.次道每日备好饭菜尽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的目的,还要打扰我的事情.”都撤去了.独自闭门在阁内,日夜口诵手抄,住了十来天,看完书回去了.刘恕家一向贫困,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的,一点也不从别人那里取.从洛南回家时,正是冬天,没有御寒的东西.司马光赠以衣服和旧褥子,刘恕推辞不要,司马光强给他,就走了,到达颍州的时候,都封好还给司马光。

6.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失亲得学

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7. 刘恕读书 文言文翻译

刘恕,少颖悟,求书不愿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

刘恕从小就十分聪慧,读书过目成诵。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

这是我们学的,望楼主***纳。。。。..

8.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节选)》文言文翻译

原文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 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 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已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相仿 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 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既 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 行矣.世之儒者慨然悲伤,蒐猎先圣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补于煨烬 之余,盖其为心、良亦欲以抚回以先王之道.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 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 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于是乎有训 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 侈之以为丽.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 径千蹊,莫知所适.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戏谑跳踉,聘奇斗巧,献 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 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时君世主 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间有 觉其空疏谬妄,支离牵滞,而卓然自奋,欲以见诸行事之实者,极其所 抵,亦不过为富强功利,五霸之事业而止.圣人之学曰远日晦,而功利 之习愈趋愈下.其间虽尝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 利之心.虽又尝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相矜 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其出而仕也, 理钱谷者则欲兼夫兵刑,典礼乐者又欲与于铨轴,处郡县则思藩臬之高, 居台谏则望宰执之要.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 要其誉.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 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是以皋、夔、稷、契所 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究其术.其称名僭号,未尝 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 其私而满其欲也.呜呼,以若是之积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 是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枘凿;则其以良知为未 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呜呼!士生斯世,而 尚何以求圣人之学乎?尚何以论圣人之学乎?士生斯世,而欲以为学者, 不亦劳苦而繁难乎?不亦拘滞而险艰乎?呜呼,可悲也已!所幸天理之 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 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 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于谁与望乎? 译文 自夏商周三代之后,王道衰落而霸道盛行.孔子、孟子去世后,圣 学颠覆而邪说横行,教的人不肯再教圣学,学的人不肯再学圣学.行霸 道的人,窃得与先王相似的东西,借助外在的知识来满足私欲,天下的 人竞相模仿他们,圣人之道因此被丛生的荆棘阻塞了.人与人之间彼此 效法,每天所关心的只是富强的技巧、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战略.只要 能够欺天骗人得到一时的好处,可以获取声名利益的方法,***都去追 逐.比如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种人,简直数不胜数.时间一长, 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掠夺,祸患无穷,人与禽兽夷狄几乎没有两样,霸 术再也行不通了.此时,世上儒者感慨悲痛,他们搜寻从前圣王的典章 制度,在焚书的灰烬中拾掇修补,其意图正是要恢复先王仁道.但是, 距离圣学的时代太遥远,霸术的广泛流传已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即便 是贤慧之人,也不免深受霸术的薰陶.如此,他们希望讲明修饰,以求 在现实生活中重新发扬光大,但所作的努力反而增加了霸道的势力范围. 相对来说,圣学的痕迹再也极难找到了.于是,产生了训诂学,为了名 誉传播它;产生了记诵学,为了显示博学去谈论它;产生了词章学,为 了华丽去夸大它.如此沸沸扬扬,竞相在天下争斗打闹,不知有多少人! 面对万径千蹊,人们无所适从.世上的学者,如同走进了百戏同演的剧 场,处处都是嬉戏跳跃、竞奇斗巧、争妍献笑之人,观者瞻前顾后,应 接不暇,致使耳聋眼昏,神情恍惚,成天在那里胡乱转悠,乐不知返. 他们仿佛精神失常,连自己的家竟也不知在哪.其时,国之君也被这些 主张弄得神魂颠倒,他们终生从事无益的虚文,自己到底说什么也一无 所知.有时,虽有人觉得这些学问的荒谬怪诞、零乱呆滞而卓然奋起, 欲有所作为,但他所能达到的,只不过是为争取富强功利的霸业罢了. 圣人的学问,越来越晦暗;功利的习气,越来越严重.其间,虽也有人 推崇佛老,但佛老的观点始终不能消除人们的功利之心.虽也有人曾综 合群儒的主张,但群儒的主张最终也不能破解人们的功利之见.功利的 毒汗,已深深渗透到人的心底骨髓,积习成性,时至今日已达几千年之 久.世人在知识上彼此炫耀、在权势上彼此倾轧、在利益上彼此争夺、在技能上彼此攀比、在声誉上彼此竞取.那些从政为官的人,主管钱粮 。

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与汉武帝推行的过程有何不同?

译文

萧德言是雍州长安人,是(已故)齐朝尚书、左仆射萧思话的玄孙。原本是兰陵县人,陈朝灭亡后,(全家)迁到关中。他的祖父萧介,是梁朝的侍中、都官尚书。他的父亲萧引,是陈朝的吏部侍郎。都在当时很有名望。萧德言广泛地涉猎经史典籍,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喜欢写文章。贞观年间,被授予著作郎之职,兼任弘文馆学士。

萧德言晚年尤其专心于学问,从白天到夜里,毫无休息倦怠的意思。每当想打开《五经》(阅读学习,一定要整饬衣服,沐浴更衣,端坐于前才可对书而读。妻子和子女趁空闲时问他:“(您)整天像这样,不感到辛苦吗?”

萧德言说:“尊敬先圣的言论学说,难道能怕这样(麻烦)吗!”当时高宗做晋王,下诏命萧德言讲授经业。等到(高宗)升任太子,(萧德言)仍然兼任侍读。不久因为年老,请求退职,太宗不答应。

又给他写信说:朕遍观前代之事,详览儒林之士,达到颜渊、闵子骞的才能的人,不能长寿;(达到)子游(言偃)、子夏(卜商)的德行的人,学问又有所不及。只有您幼年及修成高尚的人品,很早就获得美誉。闭门苦读,囊括了《六经》典籍;勤苦攻读,包罗了百家学说。自从隋朝末年社会***以来,学校不再闻名,儒道学说跌至低谷,《诗》《书》典籍被扔弃。

回顾古代的典籍,常常因此而伤怀。每用伤怀。近年以来,天下无事,朕正想建立礼乐制度,偃武修文。您年龄已老,文教工作要靠谁(来做呢)!朕希望您还才德正盛,高卧即能使高尚的风气振兴,使济南的伏生,重生在今日;使“关西的孔子”杨震,依然能在当今显扬盛名。(如此)美好的声名和威望,多么美好啊!

想到您已经疲惫衰老,如何还能有什么话可说呢!有什么可说的呢!不久赐爵封为阳县侯。贞观十七年,被授予秘书少监之职。两宫的礼遇和赏赐非常丰厚。贞观二十三年,多次上书请求辞职归养,得到批准。唐高宗继位,因为老师的恩情,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逝世于家中,享年***岁。高宗为此停止上朝,追赠太常卿。著有文集三十卷。

原文

萧德言,雍州长安人,齐尚书左仆射思话玄孙也。本兰陵人,陈亡,徙关中。祖介,梁侍中、都官尚书。父引,陈吏部侍郎。并有名于时。德言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好属文。贞观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

德言晚年尤笃志于学,自昼达夜,略无休倦。每欲开《五经》,必束带盥濯,危坐对之。妻子候间请曰:“终日如是,无乃劳乎?”德言曰:“敬先圣之言,岂惮如此!”时高宗为晋王,诏德言授经讲业。及升春宫,仍兼侍读。寻以年老,请致仕,太宗不许。

又遗之书曰:朕历观前代,详览儒林,至于颜、闵之才,不终其寿;游、夏之德,不逮其学。惟卿幼挺珪璋,早标美誉。下帷闭户,包括《六经》;映雪聚萤,牢笼百氏。自隋季版荡,阇序无闻,儒道坠泥涂,《诗》《书》填坑穽。眷言坟典,每用伤怀。顷年已来,天下无事,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

卿年齿已衰,教将何恃!所冀才德犹茂,卧振高风,使济南伏生,重在于兹日;关西孔子,故显于当今。令问令望,何其美也!念卿疲朽,何以可言!寻赐爵封阳县侯。十七年,拜秘书少监。两宫礼赐甚厚。二十三年,累表请致仕,许之。高宗嗣位,以师傅恩,加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卒于家,年九十七。高宗为之辍朝,赠太常卿。文集三十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后晋·刘昫等人编著的《旧唐书·萧德言传》,讲述了文学家萧德言的经历。《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作者简介

刘昫 (xù)(887年—946年),字耀远,五代时期政治家,涿州归义(今河北容城)人。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明宗即位时,加兵部侍郎,迁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唐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唐书》(南宋之后称为《旧唐书》)。

刘昫风度仪容优美,和他的哥哥刘暄、弟弟刘皞,都以好学闻名于燕、蓟一带。后来,刘昫的哥哥刘暄被仇家杀死,刘昫于是避难到沧州。唐庄宗即位,拜任刘昫为太常博士,任命为翰林学士。唐明宗时,多次升迁至兵部侍郎任职。唐明宗素来看重刘昫而喜爱他的风韵,升任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以获得这些为荣耀。

唐庄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为翰林学士,明宗时,累迁兵部侍郎居职。明宗素重昫而爱其风韵,迁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昫诣中兴殿门谢,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谢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学士拜相,当时以此为荣。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 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唐朝历代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搜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而成。赵莹即从两个方面着手组织编纂。

两年以后,赵莹出任晋昌军节度使,离史任,未竟其业。但是,编纂工作在张昭远的具体主持下,仍然依***继续进行。因此,史称赵莹“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了。

《旧唐书》仅流传了一百年左右,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北宋朝廷认为《旧唐书》芜杂不精,另命宋祁和欧阳修编撰唐书。《新唐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写成,开始“布书于天下”,从此,署名刘昫所编的唐书遂不再流传。

直至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刘昫唐书才又得到重新刊行。后人为区别这两种唐书,把后晋刘昫所著称为《旧唐书》,而将宋祁等后修的唐书命名为《新唐书》。《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

文言文有关传播的词

汉武帝崇儒在前,董仲舒主张在后。而真正排斥其他学派是在汉元帝的时代。下面这篇考据不错:

孙景坛

儒学是在汉武帝初期成为治国的主导思想的。传统至今,学界一直流行“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说,该说有四层意思:一、西汉“黄老之治”的结束是***纳董仲舒建议的结果;二、汉武帝和汉代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历代王朝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学反思的基点。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曾多次予以商榷。由于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这里想对此再作一新的审视,以推动学界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文中舛错之处,敬请批评。

一、“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说,出自司马光

“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说,究竟出自谁或哪部史学著作,需要先考证明白。

第一,此说不出自司马迁。有人,如周桂钿先生,曾暗示出自司马迁,这种说法不妥,无论如何,司马迁都无此说。[1]还有人,如张进先生,虽承认司马迁无此说,但认为,司马迁之所以不记董仲舒的“尊儒”建议,因为他怀恨汉武帝因“李陵问题”对他受“宫刑”,[2]也不妥。要知道:司马迁确实没记董仲舒的“尊儒”建议,可是他却详细记载了汉武帝的“尊儒”过程。《史记?儒林列传》说:“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申公亦疾免以归”;“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这里没有董仲舒;司马迁即使真对汉武帝有记恨,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董仲舒增光的,司马迁怎么会忽略董仲舒的政绩呢?在《史记》中,司马迁对董仲舒毕恭毕敬,尊称他为“董生”,还第一个为董仲舒的“不遇”鸣不平;[3]尤其是,司马迁会因对汉武帝记恨,故意将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写成***纳别人的建议“尊儒”吗?如果是这样,干脆就不写汉武帝“尊儒”,岂不更好?

第二,此说也不出自班固。有人,如赵吉惠先生等,认为此说出自班固,亦不妥。[4]1、班固从来没说过,西汉“黄老之治”的结束是汉武帝***纳董仲舒建议的结果,在此问题上,他完全赞同司马迁的记载。《汉书?儒林传》说:“武帝初即位……绾、臧请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於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太皇窦太后喜老子言,不说儒术,得绾、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下绾、臧吏,皆***。申公亦病免归”;“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这里也没有董仲舒。2、班固是说汉武帝在“尊儒”后,又***纳董仲舒的建议,二次“尊儒。”如,《汉书?董仲舒传》说:“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汉书?武帝纪》说:元光元年“诏贤良……于是董仲舒……出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3、班固的原意是什么?如果不想歪曲的话,他的原意是:西汉“黄老之治”的结束,如司马迁所言,是汉武帝***纳别人“尊儒”建议的结果;是后,汉武帝又***纳董仲舒的建议,二次“尊儒”,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汉武帝六年(田蚡“绌抑黄老”)到七年(***纳董仲舒建议前),思想上是主要以儒学治国;从汉武帝董仲舒的建议后,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汉书?董仲舒传》还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皆自仲舒发之。”其意甚明。

第三,此说的始作俑者是北宋司马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九》中说:建元元年:“诏举贤良……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善其对。……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奏可。……以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上雅向儒术,婴、蚡俱好儒,推毂代赵绾为御史大夫,兰陵王臧为郎中令。绾请立明堂以朝诸侯,且荐其师申公……”;二年:“太皇窦太后好黄、老言,不悦儒术。赵绾请毋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上因废明堂事,诸所兴为皆废。下绾、臧吏,皆***。丞相婴、太尉蚡免,申公亦以疾免归”;五年:“置五经博士”;六年:“太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蚡骄侈……”;七年:“诏举贤良、文学,上亲策之。”这才是今天学界坚持的有以上四种含义的“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说。

第四,“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说是客观存在,不能否定。今人刘桂生先生认为,现在流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是近人对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误解所致,还开了一大串书单,让读者到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去检索。[5]刘先生的说法仍不妥,因为在他的书单中,剔除了《汉书》(他只让人看《董仲舒传?赞》)和《资治通鉴》,只让人们看没有这种说法的书。

二、班固关于“汉武帝的二次‘尊儒’”说,涉嫌作伪

明眼人一看即知,司马光的说法不全是空穴来风,他是在演绎班固的“汉武帝二次‘尊儒’”说。班固的“汉武帝二次‘尊儒’”说有无历史根据?笔者认为,此说涉嫌作伪。

第一,此说晚出。班固的说法出于东汉中期,相去汉武帝“尊儒”,时间已过去一百多年了。此前,没有任何一个学者对此有所提及,包括西汉司马迁和刘向、新莽刘歆等、东汉《汉书》的草创者班彪等。有人认为,班固这样说肯定是看了西汉***档案。其实,司马迁是活档案,他是第一个给董仲舒作传的历史学家,是汉武帝和董仲舒同时代人,是汉武帝“尊儒”活动的亲历者,当过董仲舒的学生,看到董仲舒的去世和子孙为官,对此怎么不知道?刘向父子都相当于西汉图书馆兼档案馆馆长,是《七略》的编撰者,为什么对此也不知道?

第二,董仲舒参加对策和《天人三策》伪痕都十分明显。1、董仲舒是汉景帝时有名的《公羊春秋》博士,不可能参加汉武帝时的五经对策;如果参加了,有同一个人、同一个学科获双博士的嫌疑;而且,《汉书?武帝纪》所载元光元年的考题与《天人三策》的考题无一相同或相近。2、《天人三策》问题更多:三策次序颠倒,第二策才是公共考卷;三策不都是儒学对策,第二策的考题为一般“诏贤良”考题;三策反映出的时间不一,如第二策中“夜郎康居”的“康居”和第三策中的“刑狱之乱”决不会出现在元光元年之前,等。[6]3、班固对董仲舒的其他说法也不确实。如《汉书?循吏传》说董仲舒是政纪卓著的“循吏”,实际上,董仲舒为官无政绩:从江都相被废为中大夫,当中大夫时作《灾异记》获罪差点被杀,任胶西相很快就辞职了。[7]

第三,缺乏实证。汉武帝是怎样***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是由谁执行的?整个执行过程怎样?最后结局怎样?《汉书》都没有下文。

第四,班固作伪的理由充分。班固作伪的理由是多方面的:1、为自己的学术正名。班固是以史学家的面目出现的,但与董仲舒一样,都宗《公羊春秋》。《公羊春秋》,兼跨多个学科:政治、史学、法律、***、文学等。董仲舒发展的是其经学;班固继承的是其“公羊史笔”,与董仲舒在学术上相表里。《公羊春秋》在石渠阁经学会上被绌,直至东汉初期名声都不好,班固在家用《公羊春秋》的思想写史,下狱差点被杀。所以,班固这样做,实是为《公羊春秋》和自己的学术正名。2、为董仲舒学派的反攻倒算鸣锣开路。董仲舒的“春秋公羊”被绌后,其诸***们一直试图反攻倒算,如刘向说:“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8]刘歆说:“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等。[9]东汉白虎观经学会上,董仲舒学派纷纷用谶纬和《春秋繁露》解经,在会上占了上风,重新确立了《公羊春秋》的正统地位。班固刚出狱,就参加了此会议,任秘书,后将“会议纪要”整理成《白虎通义》。班固这样做,是争夺神化董仲舒的首功。3、“公羊史笔。”《公羊春秋》的史学观是“公羊史笔”,“公羊史笔”要求:写史不要写“史”,要写“论”,以论代史;在写论的过程中,要“寓褒贬”,“别善恶”;评判历史的原则是“公羊大义”。班固是“公羊”派,史论当然要抬高董仲舒的历史地位,为“公羊春秋”张目。4、古为今用。“公羊史笔”还有个响亮口号,叫“古为今用”(事实上是“极端实用主义”,和我们今天的“古为今用”有质的区别),即当前流行什么就瞎编什么。《汉书?匈奴传》中明确说,董仲舒的学术“未合于当时,而有阙于后世”;《汉书?董仲舒传》说该篇的写作宗旨是:“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即,班固明确承认他的《董仲舒传》是超出历史事实的“古为今用”之作。

三、司马光和现在学界的“汉武帝‘尊儒’”说,也难断其真

既然班固的“汉武帝二次‘尊儒’”说涉嫌作伪,那么由此演绎出的有以上四种含义的“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说,也难断其真。

第一,它必须通过曲解或伪造历史来证明。1、把董仲舒的对策提到建元元年,既无史料依据,也与《天人三策》的全部内容不合,如对策有“夜郎康居,说德归宜”,此时汉朝与夜郎、康居都没往来;2、王臧等的“尊儒”活动,是他们自己的主意;3、罢“申韩”等,是“老子之治”对“黄帝之治”中的“术家”思想的彻底清洗,与“尊儒”无涉。[10]且罢“申韩”等是在建元元年的“诏贤良”之前,而不是之后;4、田蚡完成“绌抑黄老尊崇儒学”是铁史,有司马迁和班固的双重证明,不容抹杀;5、把“五经博士”考试当“尊儒”成功的标志也不妥,“黄老”是怎么被“罢黜”的?没有下文不合逻辑。现在学界对司马光小骂大帮忙:他们一方面都批评司马光将董仲舒的对策提到建元元年是错误的,另一方面都用司马光的方***,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构造与司马光完全一致的、有以上四种含义的“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说。典型的代表如周桂钿先生:他虽认为董仲舒的对策应是班固说的元光元年;但接着略去了田蚡在建元六年完成“绌抑黄老崇尚儒学”的事实;再修改董仲舒《天人三策》与历史事实不符的策文,然后宣称这样问题就解决了。[11]

第二,始终不能自圆其说。1、此说比班固的说法还晚一千年,司马光对此是怎么知道的?这是个“史谜。”2、仍然缺乏实证。司马光当年并没真解决实证问题。现在,有人认为,此说似乎无须实证,所以他们只坚持此说,从不证明。有人则认为,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是“和平”的,所以没有类似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法术”那样的实证。还有人认为,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只是“独尊儒术”,没有“罢黜百家”等等。[12]其实,这些说法与司马光一样,都非常牵强:“和平”地“罢黜百家”,百家也要消亡,可事实上百家只是不是治国的主导思想了,其他依然故我;百家没有真的被罢,怎么能说“独尊儒术”呢?3、汉武帝后来及汉代被“罢绌”的却是董仲舒学派。汉武帝“尊崇”过董仲舒的《公羊春秋》是真,后来汉武帝洞察到《公羊春秋》的反动性[13],决心予以“绌抑”:他先是利用董仲舒“公羊”派官员的内讧,除掉了董仲舒的私淑***张汤,继而又除掉了朱买臣等其他董仲舒“公羊”学派官员;晚年还对他用《公羊春秋》治国所犯的种种错误作了深刻的检讨;临终托孤给武将霍光等,一个董仲舒***都不用。汉昭帝时,又杀掉了董仲舒的嫡传***赢公(的得意门生眭弘——原文有疏漏,补)。[14]汉宣帝时,刘向在家偷学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并和董仲舒一样装神弄鬼,入狱,差点被杀,后责令他改学《毂梁春秋》,才获释;[15]到“石渠阁”经学讨论会,汉宣帝正式“绌抑”了董仲舒的“公羊学”,并用“毂梁学”取而代之。汉宣帝的治国信条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16]可是他却“独绌”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岂不耐人寻味?汉哀帝时甘忠可用董仲舒“《公羊春秋》学”蒙骗汉哀帝,被处死。直到东汉中期,班固在家偷学董仲舒“《公羊春秋》学”,用“公羊史笔”作史,也入狱差点被杀,后来皇帝特赦了他。[17]何休作《公羊解诂》,吸取班固的教训,一个字都不提董仲舒,只说依胡毋生条例。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的思想斗争,可谓“百家皆用,独绌董儒”,能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吗?

第三,司马光为什么要伪造此说?1、与班固一样,为自己的学术***。司马光的学术也宗董仲舒的《公羊春秋》,但董仲舒的命运并不好,班固为他翻案的《汉书》没写完,就死于狱中,董仲舒的《公羊春秋》一直没火起来。隋唐时期,更是倍遭冷落,唐代的《五经》没有《公羊春秋》,而是杜预注的《左传》。[18]北宋王安石变法,用的“新学”也没有《公羊春秋》,反而吸收商鞅的变法思想。司马光由于反对变法,被王安石派罢官,他伪造此说,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学术正名。2、“公羊史笔。”古希腊哲学家说:如果狮子会画画,会先画个狮子。既然用“公羊史笔”写史,何不神化《公羊春秋》及其宗师?为后世诸***争个好出身。3、古为今用。董仲舒的时来运转,是从北宋开始的,他的“《公羊春秋》学”是宋、明理学的思想基础。理学家都极力推崇董仲舒,如草创者孙复说:“推明孔子,抑黜百家……斯可谓尽心圣人之道者也。暴秦之后,圣道晦而复明者,仲舒之力也。”[19]司马光伪造此说,与班固相似,也为了与其他理学家争夺尊董的首功。

第四,现在学界为什么都顽固坚持这一说法?1、传统学界的反复宣传。北宋以后,中国学界一直是理学和“通鉴史学”统治,他们对此说反复宣传,怀疑者当异端摒弃。2、此说已成了学界的“学禅”。中国传统上是信仰学术,缺少人文学术,现在人文学术虽在许多领域已成长壮大,但在经、史领域仍被其笼罩着。如果说“阿弥陀佛”是佛教的口头禅,那么含有以上四种含义的“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就是中国现代“经、史”信仰的口头禅。佛***不能怀疑“阿弥陀佛”,经史学者同样不能怀疑“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五四”反传统帮倒忙。“五四”反传统,小骂大帮忙,批孔时反复说“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云云,似乎在帮助坐实这种说法。4、今天的学界的“经史”领域仍是董仲舒的“公羊”派占主导。今天学界讲的“经”仍是理学,“史”仍然是以《通鉴》为代表“公羊史笔”,他们都以同一理论为思想基础,从同一角度看问题,会重复同一错误。

四、汉武帝结束“黄老之治”和“尊儒”,***纳的是王臧的建议

现在,我们来看司马迁的“汉武帝‘尊儒’”说,是否能经得起推敲?这里有几个问题一定要注意。

第一,这一说法真实可靠。1、司马迁的记载是最原始记载。2、《史记》中关于此问题再无其他记载或自相矛盾的记载。3、从西汉到东汉,无人对此提出过否定意见,班固对此说是完全肯定的,班固的“汉武帝二次‘尊儒’”说至多是对此说的补充,且涉嫌作伪。4、否定此说的司马光说是一千年后的说法,亦涉嫌作伪。

第二,这一说法本身无懈可击。1、“尊儒”的建议者是王臧、赵绾。王臧、赵绾都是儒家,他们的老师是申公,申公是儒家《诗》的正宗传人,《史记》和《汉书》的《儒林(列)传》都有他们的“传”。2、建议确实被***纳。汉武帝不仅批准了他们的建议,还让他们二人负责落实,他们同时也获得了丞相魏其侯窦婴和太尉武安侯田蚡的支持。他们又推荐老师申公来主持大局,亦得到了批准。3、有完整的“尊儒”过程。他们的“尊儒”活动开始于建元二年,由于窦太皇太后的反对,遭受挫折。王臧、赵绾下狱***,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免官,申公免归,他们的所有举措都被废除。但他们遭受的挫折是暂时的,因为窦太皇太后活不了几年了,汉武帝还在,窦婴和田蚡还在。果然,建元六年,窦太皇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蚡复出任丞相,完成了“尊儒”伟业。就是说,他们的“尊儒”活动结束于建元六年。4、他们的“尊儒”是“绌抑黄老尊崇儒学。”即把“黄老”从主要治国思想上“绌退”,改换“儒学”或“儒家”为主要治国思想,没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也与整个汉代思想史发展状况相符合。5、前面讲过,建元元年卫绾的罢“申韩”等不在此范畴。

第三,这一说法可概括为“汉武帝***纳王臧的建议‘绌抑黄老尊崇儒学’” 。究竟谁是汉武帝“尊儒”的主要建议者?如果从一般意义来理解,说赵绾、王臧或王臧、赵绾都行,反正他们二人都是主要人物,《史记》和《汉书》都说建议者是“赵绾、王臧。”如果追问谁更根本,笔者认为是王臧。1、王臧是帝师。要知道,王臧是汉武帝的老师,也是汉代儒家的第二个帝师,他的作用不可低估,汉武帝最初对儒家的好感,就是他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的。这一点笔者过去强调不够,是个错误。2、王臧对“尊儒”活动最积极。汉武帝登极前,他避讳退隐,汉武帝登极后,他主动上书,要求到汉武帝身边工作,试图“尊儒。”3、赵绾是王臧调来的。赵绾是王臧的同窗好友,是靠他的“关系”当上御使大夫的。他调赵绾来,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尊儒”。4、王臧是学者。王臧一直是搞儒学教学和研究的,他的主要贡献是思想,而赵绾是行政人员,主要负责具体实施。5、田蚡的“绌抑黄老尊崇儒学”应归功王臧。田蚡是王臧“尊儒”活动的重要支持者和成员,也是王臧“尊儒”受挫的受害者,田蚡虽和汉武帝一起完成了“尊儒”伟业,但他只是个执行者,最先的主意还是王臧出的,他完成的是王臧的未竟事业。

五、王臧“绌抑黄老尊崇儒学”,是近现代儒学反思的科学基点

历史上总共有三种汉武帝“尊儒”说,只有司马迁的记载有实据。传统至今,学界都把司马光的“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当作儒学反思的基点,笔者认为不妥。现在,儒学反思的科学基点应是“汉武帝***纳王臧的建议‘绌抑黄老尊崇儒学。’”

第一,为什么以司马光的说法作为儒学反思的基点不妥?1、此说是伪造的。司马光的说法,像“上帝创世”说,坐不实。如,董仲舒究竟是什么时候建议“尊儒”的?现在就有近十种说法:建元元年说、建元五年说、元光元年说,等等,哪种都说不清;汉武帝是怎么***纳的?他们也没有一人能说清。2、用此说反思汉武帝和后来历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状况,都得不到实证。[20]3、用此说肯定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和他的儒家性质,不妥。董仲舒是不是儒家,要通过他的思想来证明。董仲舒不是儒家,他对儒学无贡献,相反,危害很大。[21]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儒家的反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专制,孔、孟儒家从无思想专制之说,只有“申、韩”术家才有此主张,而且搞思想专制从来都是反动的。

第二,关于儒学反思科学基点的自我检讨。笔者曾认为,汉武帝***纳主父偃的“推恩令”是儒学反思的科学基点[23],后来觉得不妥。主父偃的“推恩令”是汉武帝“尊儒”后的事,只能证明“尊儒”是对的或成功的,不是“尊儒”制度确立的时间。后来又认为,田蚡的“绌抑黄老尊崇儒学”是儒学反思的科学基点[24],现在看来也不妥。田蚡不是儒家,“尊儒”的建议不是田蚡提出的,他只是个执行者。我们今天儒学反思的科学基点,应当是王臧的“绌抑黄老尊崇儒学”,时间是建元六年,即田蚡继承王臧的遗志,完成“尊儒”使命的时间。

第三,将王臧的“绌抑黄老尊崇儒学”作为现代儒学反思的科学基点的意义。1、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王臧建议“尊儒”和最后完成是最真实的,使儒学反思有了坚实的基点。司马光的“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说,则完全改变了历史和思想史框架,把历史弄得面目全非。2、用此说反思汉武帝以后的“尊儒”史符合历史实情。即汉武帝以后,思想上是主要以儒家思想治国,同时吸收其他思想,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人反对区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绌抑黄老尊崇儒学”,并用后者证明前者,[25]不妥。二者有不同的历史和思想史内涵,代表两种历史和思想史路线,对儒学反思的结果有质的区别。3、有利于纠正儒学反思中的错误。如,董仲舒至多是儒家的一个流派,不是儒家的根本代表,他是否真为儒家还须讨论。从董仲舒反思儒学是不妥的;对后世主要以儒治国,要具体和历史地分析,不能用“独尊儒术”笼而统之;还要研究儒学与其他学派的关系,不能用“罢黜百家”带过,等。

参考文献:

[1][12]孙景坛?《董仲舒》一书中几个重要问题之商榷[J]?***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3,(5)?

[2]张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谎言[N]?南京日报,2005-3-24?

[3][7]史记?儒林列传[M]?

[4][10][20][21]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J]?南京社会科学,1993 ,(6)?

[5]刘桂生?近代学人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误解及成因[A]?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萃(史学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孙景坛?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班固的伪作[J]?南京社会科学,2000,(10)?

[8][9][15][16]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传、宣帝纪、楚元王传?[M]?

[11]孙景坛?再论董仲舒非儒家[A]?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思考[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13][14]孙景坛?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与西汉***的覆亡[J]?***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6(3)?

[17]后汉书?班固传[M]?

[18]孙景坛?唐代“贞观之治”的儒治问题新探[M]?南京社会科学,2006,(6)?

[19]孙景坛?宋明理学非儒家论[J]?南京社会科学,1996,(4)?

[22]孙景坛?董仲舒非儒家论[J]?江海学刊,1995,(4)?

[23]孙景坛?汉武帝***纳主父偃的“推恩令”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科学基点[J]?南京社会科学,1995,(4)?

[,24]孙景坛?“五四”批孔献疑[J]?南京社会科学,1999,(8)?

[25]管怀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J]?南京社会科学,1994,(6);张进?也谈“汉武帝尊儒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05,(10)?

(载:《***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注:修改一处:赢公(的得意门生眭弘——原文有疏漏,补)。

《欧阳修传》文言文及翻译是什么?

1. 关于“形容传播”的词语有哪些

1 不胫而走bù jìng ér zǒu: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出自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2 驰名中外chí míng zhōng wài 驰:传播。形容名声传播得极远。

3 驰名当世 chí míng dāng shì 驰名:声名远扬;当世:当代,现今。声名在当代传播得很远。形容知名度极高。出自晋·常璩《华阳国志·后贤志(陈寿)》:“皆辞章灿烂,驰名当世。”

4 驰名天下chí míng tiān xià 驰:传扬。形容名声传播得很远。 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涑水》:“赀拟王公,驰名天下。”

5 丑声远播chǒu shēng yuǎn bō坏名声传播得很远。 出自《宋书·卢陵孝献王义真传》:“咸阳之酷,丑声远播。”

6 臭名远扬chòu míng yuǎn yáng 名:名声;扬: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

7 道听途说 dào tīng tú shuō 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汉书·艺文志》:“***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8 以讹传讹 yǐ é chuán é 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出自宋·俞琰《席上腐谈》:“世上相传女娲补天炼五色石于此,故名***石,以讹传讹。”

9 讹以滋讹é yǐ zī é 把本来错误的东西加以传播,越传越错。 出自清·侯方域《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而无如市井仓皇,讹以滋讹,几于三人成虎。”

10 轰动一时hōng dòng yī shí 形容在一个时期里到处传播,影响很大。

2. 表示传播的词语有哪些

1. 传播

2. 扩散

3. 普及

4. 散布

5. 传递

6. 传播

1. 读音:chuán bō

2. 释义:散布开去;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借助于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信息、情报、意见、感情等的过程。是与人类同时产生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传播工具和方式。

3. 翻译: spread

4. 造句: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每秒约猿园万公里。

5. 扩散

1. 读音:kuò sàn

2. 释义:扩大分散出去。

3. 翻译:diffusion ; irradiation

4. 造句:那条消息已在人群中扩散开来。

5. 普及

1. 读音:pǔ jí

2. 释义:大面积地传布;存在的范围很广泛

3. 翻译:popularization

4. 造句:现在电话普及了,新年里我们用电话拜年。

5. 散布

1. 读音:sàn bù

2. 释义:传布;传播。

3. 翻译: scatter

4. 出处: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英吉利》:“然夷纵狡谲,实为相度地势,勾结奸民,散布***而来。”

5. 造句:制止散布谎言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听信谎言。

6. 传递

1. 读音:chuán dì

2. 释义:传送;辗转递送;特指考试时以纸片等私递***。

3. 翻译:delivery

4. 造句:手机是我们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

3. 关于不传谣言的古文

诗经·小雅——《正月》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念我独兮,忧心京京。

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惸惸,念我无禄。

民之无辜,并其臣仆。

哀我人斯,于何从禄。

瞻乌爰止,于谁之屋。

瞻彼中林,侯薪猴蒸。

民今方殆,视天梦梦。

既克有定,靡人弗胜。

皇上帝,伊谁云憎。

谓山盖卑,为岗为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

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维号斯言,有伦有脊。

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瞻彼阪田,有菀其特。

天之扤我,如不我克。

彼求我则,如不我得。

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

今兹之正,胡然厉矣。

燎之方扬,宁或灭之。

赫赫周宗,褒姒灭之。

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

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无弃尔辅,员于尔辐。

屡顾尔仆,不输尔载。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

潜虽伏矣,益孔之炤。

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

洽比其邻,昏姻孔云。

念我独兮,忧心殷殷。

佌佌佊有屋,蔌蔌方有谷。

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

哿矣富人,哀此惸独。

希望能帮到您,如果对了请***纳

4. 关于学习的词语,还有文言文

文言文

<;黄生借书说>; 清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词语

学无止境

不愧下学、不愧下学、博学多才、博学多闻、博学洽闻

不学无术、不学无识、饱学之士、长材茂学、才疏学浅

才学兼优、村学究语、虫鱼之学、斗酒学士、笃实好学

道山学海、笃学不倦、独学寡闻、笃学好古、笃信好学

顿学累功、钝学累功、道学先生、笃志好学、断织劝学

高才大学、高才绝学、孤学坠绪、高斋学士、邯郸学步

鸿儒硕学、宏儒硕学、好学不倦、记问之学、钜学鸿生

翻译: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

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1043),兼掌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

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

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原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此文出自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欧阳修传》。

编修过程:

《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