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情体物的意思是什么,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5 0
  1. 杜甫的《水槛遣兴》全诗谁知道?
  2. 古诗 细雨鱼儿出 后半句
  3. 曲江对酒杜甫赏析
  4. 杜甫诗歌同赏析
  5. 《曲江》原文及赏析
  6. 水槛遣心二首赏析

译文及赏析指经过翻译这种行为由一种文字形式变换为另一种文字形式的文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水槛遣心二首》译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缘情体物的意思是什么,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水槛遣心二首》译文

草堂远离喧闹的成都,庭院开阔宽敞,四周没有村落,放眼一望无边。

碧澄江水,几乎淹没两岸;葱茏树木,黄昏盛开鲜花。

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

城里拥挤着十万人家,熙熙攘攘;这里却只有两三灯火,清闲自在。

蜀地四川的天气常常在夜里下雨,在水边的栏杆旁已能看到天色转晴。

花叶被雨水淋得湿润,树林里密密麻麻地布满水洼,我的衣服和枕席也干了。

不能承受现在的体弱多病,又哪里还看重功利与浮名。

慢慢地倒酒来饮,我凭借它来陪伴我的余生。

《水槛遣心二首》注释

水槛(jiàn):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

去郭轩楹敞:去郭,远离城郭。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yíng),柱子。敞,开朗。

无村眺望赊: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赊(shē):长,远。

澄江平少岸: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蜀天:蜀中雅州,常多阴雨,号曰漏天。

槛:栏杆。

祗(zhī):恭敬。

尚:崇尚,注重。浮名:虚名。

涓涓:细水缓流的样子

《水槛遣心二首》赏析

第一首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 ,惟微风乃受以为势 ,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这首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诗中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第二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言志。开篇描绘的是四川一带夜里常常多雨的天气:晚上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夜的雨,等第二天出门以后,靠在水边的栏杆上远望,才看到天色已经开始放晴。夜里的降雨和天明后的放晴构成了对比,烘托出晴朗天气的可贵,由此也引出下文。由于雨水的淋洗,四周的花叶变得很湿润,树林里也布满了水洼;淋湿的衣服已经干了,枕席也变得干净。“叶润林塘密”,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幽和静谧;“衣干枕席清”,显示出夜雨的绵长细密,也显示出诗人住所的简陋。紧接着,诗人描写了自己年老多病的现状,表达了他厌倦浮名的心情。“不堪”说明诗人老迈之甚,“何得”说明他对浮名厌倦之深,语气强烈,感情激荡。最后两句写他慢慢倒酒而饮,借此来消遣余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和无奈之情。这首诗与前诗相比基调就沉重了些,描绘了一番蜀地的景象。在咏物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和郁郁不得志,而又感慨自己老迈无力去改变现世,无奈饮酒来得以消遣。

《水槛遣心二首》创作背景

《水槛谴心二首》,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水槛遣心二首》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的《水槛遣兴》全诗谁知道?

目录

1作者2写作背景3内容4赏析

作者

唐杜甫

杜甫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他被后人奉为“诗圣”.

写作背景

《水槛遣心》二首,大约作于公元七六一年.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内容

其一

去郭轩楹敞②,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④,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⑤.

其二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疑难点注释: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共两首,这是第一首.诗人自上一年春定居浣花溪畔,经营草堂,至今已粗具规模.水槛,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读jiàn.

②去郭:远离城郭.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敞,开朗.

③无村句: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赊:长,远.

④澄江句: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⑤城中两句: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译文(其一):

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 ,盛开着似锦的繁花.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赏析

水槛遣心 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1. 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呢,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

2. 此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 ,惟微风乃受以为势 ,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正因为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正因为风微,燕子才轻盈地掠过天空;足见诗人遣词用意精微.“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全诗八句都是对仗 ,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 ”.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 ,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水槛遣心 二首(其二)

个人生活的暂时宁静,个体生命的暂时安顿,灵魂放松,周身爽清,面对妩媚如花的大自然,杜甫的山水诗与诗人的心境,均是闲适透明的,有如丽日下多娇的江山,春风中飘香的花草,无不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意境.“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流水不断,白云无尽,烟霭冉冉,日影晖晖,禅宗所谓彻悟,大抵也不过如此.

上元元年(760)上半年,饱经离乱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旁终于建起了草堂,半年来入蜀途中的一切辛劳,来到成都后告贷的种种窘迫,似乎都得到了暂时的补偿.历尽劫波,万死犹生,此时的诗人,仿佛一叶孤舟,在惊涛骇浪后,暂时驶入了一段波澜不兴的河面.在《水槛遣心二首》里,他写道: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支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这两首诗中,水是灵秀所在,是无声的音乐,是无限的想象力.面对绮丽的蜀地风光,置身草堂娴雅的环境,杜甫秀句迭出的诗中,流露出的正好是他远离尘世喧嚣的闲适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无牵无挂,一尘不染的透明心境,恰到好处地表露了杜甫幽静、闲适的心情.,2,

古诗 细雨鱼儿出 后半句

--------------------------------------------------------------------------------

水槛遣心①

杜甫

去郭轩楹敞②,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④,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⑤。

译文:

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 ,盛开着似锦的繁花。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疑难点注释: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共两首,这是第一首。诗人自上一年春定居浣花溪畔,经营草堂,至今已粗具规模。水槛,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 ②去郭:远离城郭。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敞,开朗。 ③无村句: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赊:长,远。 ④澄江句: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⑤城中两句: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赏析点拨:

此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 ,惟微风乃受以为势 ,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正因为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正因为风微,燕子才轻盈地掠过天空;足见诗人遣词用意精微。“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全诗八句都是对仗 ,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 ”。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 ,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曲江对酒杜甫赏析

《水槛遣心》

唐 杜甫

去郭轩楹敞, 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水槛遣心》二首,大约作于公元七六一年。此为第一首,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轩,长廊;楹,柱子。赊,远。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呢,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黄宾虹画语录》)高明的绘画如此,感人的诗歌更是如此。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参考资料:

id="id4">杜甫诗歌同赏析

曲江二首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花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创作背景曲江又称曲江池,在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时称宜春院,汉称乐游苑。《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因为其水曲折,又似广陵之江,故名之。后隋文帝观曲江池“水盛而芙蓉富”之景。又僻曲江名不正之嫌,将曲江改名为芙蓉池,池岸东区为芙蓉园,唐初,芙蓉池恢复旧名,仍称曲江池。同时芙蓉园的名称得以保留。***中期,唐玄宗引峪水入曲江黄渠,使得曲江水量剧增,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另有夹城复道与兴庆宫、大明宫相通,两岸楼阁宫殿起伏连绵,成为当时长安城中最大的风景区。曲江早在秦汉时期就属于帝王苑囿范围,唐朝也是如此,但她也可同时供公众游玩,为公共园林。每至佳节,人们常倾城而致。其盛景令人难以想象。在风景如此优美的地方。文人雅士场至此赋诗吟咏,留下了不造佳篇名作杜甫的一生与长安紧密相连,也与曲江休戚相关。是人因在长安一系列特殊的经历。留下了深深的曲江情节,通过曲江这一切情感的载体。诗人由早期对个人的生存与功名的愤激转变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完成了由一般文人向诗圣转变。在杜甫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与曲江有关的诗篇。每一时期的曲江诗,都凝聚了诗人不尽的情思。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赏析一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思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为何又“正愁人”呢?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不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吗?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何以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呢?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写到了人事。或谓此联“更发奇想惊人”,乍看确乎“奇”得出人意外,细想却恰恰在人意中。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面对这残败景象有什么办法呢?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

绊此身的浮荣何所指?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乾元元年(758)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这是“联章诗”,上、下两首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下一首,即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仇兆鳌注:“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二句分应。”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错的。但把“尽醉”归因于“七十者稀”,对诗意的理解就表面化了。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这究竟是为什么?

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这是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曾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难道不值得珍惜吗?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多么恬静、多么自由、多么美好的境界啊!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于是诗人“且尽芳樽恋物华”,写出了这样的结句: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穿光”一联体物之妙,不仅在于写小景如画,而且在于以小景见大景。读这一联,难道唤不起春光明媚的美感吗?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现)、款款飞的。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注引张綖语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言简意赅,深得诗人用心。因“有感于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饱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力避倾囷倒廪,而要抒写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冥观默想。比如说,从花落可以想到鸟飞,从红瘦可以想到绿肥……“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赏析二

曾经笙歌扬扬,廊亭画舫,盛极一时的***都为你倾倒;为何曲江,仍是昨日的你,怎的今日如此憔悴,如此哀伤! 曲江池位于唐长安城东南,即从今大雁塔向东南约一华里左右就到曲江池西岸,今天的东、西曲江池村即为曲江池遗址。唐代时这里为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曲江流饮”被誉为长安八景之一。曲江池南北长而东西短,东南西三面隆起,北面有一很窄的出水口,大致形状为一不规则的葫芦瓢样。镶嵌在长安少陵原头突然下陷的一块低洼地域中,登临大雁塔向下俯视,犹如一颗水珠,天然成趣,自然而又壮观。因池水“透底何澄澈,回流乍屈盘”,所以得名“曲江”。 秦时曾在曲江边修筑了离宫宜春苑,隋代以前曲江中的水源主要依靠池内西侧的汉武泉,此泉一年四季都有泉水涌出,而且水量充足。西汉以后,曲江年久失修,泉眼堵塞。隋代建都,曲江被修复,重新放焕光彩。玄宗***年间,开凿了一条通道引水入曲江池的黄渠,从而使曲江池的池水大增,曲江在***也美到极致! 而曲江,盛衰与***同在。你荣我荣,你衰我衰,生生息息永不相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我美是因为你的欣赏而生,你衰,我怎能不殇! 每年仲春,这里“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林花着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正是群鸟临池飞,百花争相艳时。到了秋季,“秋波江蓼水,夕照青芜岸”,“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竟有种喧哗过后淡漠的美。曲江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眼中的***极地。“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如平掌,长安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正是莺歌燕舞,碧草萋萋的季节,杨长史在大好春光中大摆筵席,登临少陵原的最高处,俯视九转曲江,美得触目惊心。公子翩翩风度,举起长寿木瓢向大家祝酒,宾客兴致高昂。“阊阖晴开亦荡荡,曲江翠幕排银牓。”长安的富家子弟成群结队来到曲江边上,翠幕罗列在曲江边上,幕上悬挂的匾牌在阳光中熠熠生辉。“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圣朝已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忆起往昔酒醉不醒之时,但现在还未醉就已经悲伤之情充溢心中,为什么这数根白发就抛却不去呢?平添我的衰老。千百杯罚酒我并不推辞,仰头一饮而尽,今日杜甫我只求一醉方休。当此春和,一草一木,皆因秉承皇天慈悲,欣欣向荣的生长,唯独我这一贱士,玷污圣朝的恩泽。酒罢欲还,思量之下,渺渺长安城竟连野老容身之处都没有,唯有茕茕独立对这浩浩曲江独自吟诗!可是这诗,有人懂否? 《乐游园歌》是杜甫在长安谋职期间写的,最令我触动的是前后的一喜一悲的情景对照,同一筵席中,有人纵情声色、乐不思蜀;有人却满腹愁肠,郁郁寡欢!曲江虽好,却是达贵逍遥的天地,在这里一掷千金是最平常的事。而在这里也有饥不果腹的文人在此停留!落寞的孤影映照在繁华的歌舞中将是怎样一种萧瑟?曲江,***都说爱你,我却对你无语,彼此的距离让我对你又欢喜又怨恨! 此诗写于天宝十载,即是公元751年,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年11月,那就是说,这些奢侈浮华发生在安史之乱前三四年。我坚信安史之乱这一浩劫发生前肯定有明显的预兆,而且这段时间已经离安史之乱很近了,近在皇城脚下的上层阶级生活醉生梦死,丝毫不会居安思危,可知:盛极必衰是永恒的道理啊!朝堂之上是什么人呢?嫉贤妒能极尽谄媚的小人,而真正的有贤之士却不得志!那再看天宝十二载(753)***的统治者在干什么?《丽人行》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些丽人赏游曲江,穿的是“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吃的是“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杨氏兄妹停驻曲江,自然华贵不可一世。曲江此时也被染上了浮华的色彩。曲江很美,爱曲江固然没错,要怪就怪身在其位却不谋其职!曲江啊曲江,此时你是否也为这些荣华遮住双眼,高高在上,不知身后事呢?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言伤多酒入唇。”转眼已公元758年,长安早已“城春草木深”,暮色中旧地重游,曲江的繁华已早如过眼云烟,花又在眼前飘飞了,春天是不是要过去了?风从四面八方侵袭我身,我被寒得体无完肤!饮酒吧!醉了就不会再想了!可是触目的一景一物都刺痛了我的双眼:“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那些曲江边曾经的琼台玉宇现在都已成了断壁残垣了;曾经在此极尽欢娱的公卿已成这冢中鬼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醉吧!醉吧!不要看,不要想了!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但是长安城内满目疮痍,杜甫时任左拾遗,并不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不过徒有虚名。肃宗并不能举贤纳谏,本来杜甫是抱着极大的热忱与期待来投奔肃宗,但是希望落寞后还能有什么希翼?闲居长安城中,无所事事,不经意间就走到曲江边上,这一伤心地,你以前不是极尽浮华吗?怎么现在落魄如此,我们的之间曾经隔的距离消失了,我可以随意亲近你,可是为什么离你越近,我却越悲伤?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尘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秀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独立在曲江头上,我再次为你悲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前你这里天天歌舞升平,现在…我看着你由盛转衰,为你喜过伤过!为你耗尽毕生精力,可是你却一蹶不振,这多么令我心痛!我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你,最后一次为你吟咏。我走了,带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以及苍老不堪的身躯。但是,曲江——***,请记住,不是我不再爱你,是我已经承受不起。如果可以,我愿意再为你奉献一生,也可以! 杜甫,在诗中把曲江与***融为一体,用曲江的盛衰比***的盛衰。将全部的哀思给予曲江这一实物,这比空泛地写***的兴衰形象得多。首先,曲江前后的变化比较明显,而且曲江的兴衰是因***导致的。其次可以更直接地表达出讽喻,伤感等感情,不受禁忌。再者***太抽象也太广博,极尽刻画也不能描摹冰棱一角,而且会流于空泛抒情却没有任何实证寄托。 杜甫写曲江的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的兴衰,可以看做一部诗史。承认他的诗中史料价值确实很重要。但是更令我动容的是其情之真挚、其痴之决绝,其命运之坎坷!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有铮铮铁骨,就算踏上了不归的死路,只要我问心无愧,哪怕我会一生痛不欲生,我也要走下去,愁下去! 杜甫,这个迎风立在曲江边上的倔强的老头,这个悲天悯人的苦吟诗人。如果可以,我多么希望你眉头舒展,含笑凝望曲江!但是历史是不可以篡改的,“国家不幸,诗家幸”。少陵野老,你是怎样在苦痛中挣扎的,一定如蚌埠孕育珍珠,那么痛!赏析三

细推物理须行乐  

每每读到杜甫诗《曲江》的最后两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总会产生许多的感慨。笔者虽然是一个布衣百姓,但几十年了,为了所谓的浮名也没有少费苦心,结果是到如今还是空空如也,徒落得心力交瘁、心神疲惫。然而至今还是放不下,还在无谓的努力。“细推物理须行乐”,诗人杜甫所说得“乐”究竟是指什么,笔者不可妄言,但笔者理解的“乐”,绝对不是及时行乐,不是让人们用一种及时行乐的处世态度去生活。这种“乐”也许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芸芸众生,都非圣贤,永远也逃脱不出追名逐利的人生藩篱,这是人性的本能,也是人性的必然。因为人生一世,为了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场所,为了过上一个衣食俱丰的生活,为了能够光耀祖宗,就得拼命的去追名逐利。对任何人来说,勇敢的去追名逐利没有一点过错,而且是应该弘扬和鼓励的。因为如果没有人们的追名逐利,我们的社会就会失去竞争力,失去竞争力,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就不会改善。所以说追求名利绝对没有错,我们的社会正是靠着人们的追名逐利才不断的发展进步。追名逐利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没有把握一个正确的心态。人这一辈子之所以累,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被名利缠身,为名利而活。

杜甫老先生一语道破人生存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一个“乐”,乐才是人生存的终极目标。正是因为寻乐,我们才不断的追名逐利。但如何追名逐利却大有的学问,这和我们是否快乐有着直接的关系。既然人生就是为名利而来,那我们就大胆的去追逐浮名吧,只是别让浮名蒙蔽心灵,让心灵为了浮名而着魔变得失却理智。在人生的进程中,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名利而快乐和痛苦。但是不管为了快乐如何追逐名利,我们的快乐绝对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样的快乐即使暂时快乐了,我们的心灵却会永远不安宁。但是,看看我们生活的世间,却有许多人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用牺牲别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快乐。这样的追名逐利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许正是因为自古以来许多人的快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用别人的痛苦换来的,所以诗人杜甫才发出了“何用浮名绊此身”的千年前的感慨。寻找快乐是人性的本能,追求名利是人性的必然。但是千万不能让浮名将人的心灵迷失,那样的名利真的如诗人所言就绊住此身了,也就没什么乐可言了。

“细推物理须行乐”,如何理解和领会这个乐字,关乎人一生的幸福和快乐。人一生在不停的追逐名利,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虽然其中充满许多快乐,但欢乐的背后就是痛苦。如何让快乐多于痛苦,是衡量一个人一生是否幸福和快乐的一把尺子,是个人智慧和才干的综合体现。当然“乐”并不是单纯的建立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上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似乎就是其自身的财富,收入的高低,但是,快乐虽然和财富、金钱有关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关系。生活中真正快乐的人并不是拥有巨大财富和地位的人,真正的快乐着恰恰是那些衣食无忧却没有大量财富和金钱可以支配的人。这些人享受着并不富裕的物质生活却过着悠闲快乐的生活,他们也追名逐利,但他们没有寻找到大名大利,没有被真正的浮名所羁绊,因此才能平静的善对人生。

“乐”是什么,乐的基本条件是衣食俱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没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居所,这样的生活绝对不是快乐的。但是具备了衣食俱丰的生活条件,其间的快乐也许就因人而异。寻乐,不是及时行乐,不是做什么只要自己快乐就行,不是用别人的痛苦来换取自己的快乐。“细推物理须行乐,”乐就是用平和的心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样的“乐”,才是真正的乐。不管怎么找乐,千万别让“浮名”迷失心灵,羁绊此身。

《曲江》原文及赏析

水槛遣心①

杜甫

去郭轩楹敞②,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④,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⑤。

疑难点注释: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共两首,这是第一首。诗人自上一年春定居浣花溪畔,经营草堂,至今已粗具规模。水槛,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

②去郭:远离城郭。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敞,开朗。

③无村句: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赊:长,远。

④澄江句: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⑤城中两句: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译文:

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 ,盛开着似锦的繁花。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赏析点拨:

此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 ,惟微风乃受以为势 ,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正因为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正因为风微,燕子才轻盈地掠过天空;足见诗人遣词用意精微。“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全诗八句都是对仗 ,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 ”。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 ,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写不开了

水槛遣心二首赏析

《曲江二首》原文及赏析1

  内容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赏析: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思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为何又“正愁人”呢?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不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吗?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何以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呢?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写到了人事。或谓此联“更发奇想惊人”,乍看确乎“奇”得出人意外,细想却恰恰在人意中。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面对这残败景象有什么办法呢?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

 绊此身的浮荣何所指?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乾元元年(758)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这是“联章诗”,上、下两首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下一首,即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仇兆鳌注:“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二句分应。”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错的。但把“尽醉”归因于“七十者稀”,对诗意的理解就表面化了。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这究竟是为什么?

 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这是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曾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难道不值得珍惜吗?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多么恬静、多么自由、多么美好的境界啊!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于是诗人”且尽芳樽恋物华“,写出了这样的结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穿光”一联体物之妙,不仅在于写小景如画,而且在于以小景见大景。读这一联,难道唤不起春光明媚的美感吗?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现)、款款飞的。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注引张綖语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言简意赅,深得诗人用心。因“有感于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饱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力避倾囷倒廪,而要抒写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冥观默想。比如说,从花落可以想到鸟飞,从红瘦可以想到绿肥……“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曲江二首》原文及赏析2

 曲江二首(其二)

 [唐]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①朝回:上朝回来。

 (1)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妙处。

 (4分)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4分)

 赏析:

 《曲江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曲江的盛衰与***同在。诗人在诗中把曲江与***融为一体,以曲江的盛衰比***的盛衰,将全部的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从一个侧面更形象的写出了世事的变迁。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①蛱蝶:即蝴蝶。 ②见:同现。 ③款款:缓慢。

 这两句写曲江春景——来往的蝴蝶在花丛中时隐时现,点水的蜻蜓在湖面上缓缓飞舞。蝴蝶恋花,在花间回环飞舞,故用“穿”。蜻蜓蘸水,一触即起,故用“点”。蝶身就有花纹,在花丛中忽隐忽现,如隐如现,要透过深深的花丛才能看见。“款款飞”乃形容蜻蜓点水时的从容,缓缓飞动。这样写,真是绝妙入微,工细之极。观察体物之妙,不仅写小景如画,而且从小景见大景,使人感到一派明媚春光的美,这两句是杜诗中别具一格的名句。

 诗人以酒消愁,日日江头尽醉归,因此落得酒债满身,不得不典当春衣。虽然如此,他还是赏花玩景,高唱及时行乐。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意深,究之而意来」,真正表现了「神馀像外」的艺术特点。

 前四句说自己每天都饮酒,为此每天都典当衣服,还欠了许多酒债;因为“人生七十古来稀”,生命太短匆,所以得及时行乐。

 五、六两句情绪急转,通过刻画蝴蝶、蜻蜓飞舞的情态来表现蓬勃的春天。这两句诗描写物态细致而传神,而且饱含着感情,所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最后嘱咐春光,希望能与它一起流连盘桓,哪怕只是短时间也互相欣赏,彼此不要背离。这是“痴语”,但真切地表达了对春光的热爱、留恋。

 《曲江》二首是游曲江的观感,作者写作时满怀抑郁。他常常醉酒,流连春光,正是为了排除这种心绪。

《曲江二首》原文及赏析3

  曲江二首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翻译

 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

 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

 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注释

 减却春:减掉春色。

 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且:暂且。

 经眼:从眼前经过。

 伤:伤感,忧伤。江上小堂巢翡翠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

 冢:坟墓。

 推: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

 浮:虚名。

 朝回:上朝回来。

 典:押当。

 债:欠人的钱。

 行处:到处。

 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

 见:现。

 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

 传语:传话给。

 风光:春光。

 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

 违:违背,错过。

  鉴赏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该不会又“正愁人”。但是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就不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滋味就不怎么样了。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没有说明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的原因,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这一联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只是叙述凄凉的景象,而是对尾联哲学的阐述。如果想要理解这其中的意思那么就要对古代文人道家归隐思想有所了解了。江上小堂巢翡翠,是指快乐自由的豪放之士。苑边高冢卧麒麟,则是指人生易老,都会走向衰亡的,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也不可避免。由苑边高冢即足以见得。结合此***体,就是说人生苦短,而面对这些则需像翡翠一样好好快乐一番,即说了前边愁思在徘徊于不徘徊之间的纠结情绪,又为下***了很好的铺垫,可看出杜甫的手笔已经十分成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乐是一个人毕生所追求的,那为什么不去痛快的了一次呢。

 大家可以去参考“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去理解诗中行乐的含义,这是一种极为无奈而发出的一句感叹而已。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这是“联章诗”,上、下两首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下一首,即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仇兆鳌注:“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二句分应。”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错的。但把“尽醉”归因于“七十者稀”,对诗意的理解就表面化了。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诗人对这这究竟是为什么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这是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曾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非常值得珍惜。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无比恬静、无比自由、无比美好的境界。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存在不了多久了。于是诗人“且尽芳樽恋物华”,写出了这样的结句: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穿光”一联体物之妙,不仅在于写小景如画,而且在于以小景见大景。读这一联,就能唤起春光明媚的美感。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现)、款款飞的。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注引张綖语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言简意赅,深得诗人用心。因“有感于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饱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力避倾囷倒廪,而要抒写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冥观默想。比如说,从花落可以想到鸟飞,从红瘦可以想到绿肥……“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其时京城虽然收复,但兵革未息,作者眼见唐朝因政治***而酿成的祸乱,心境十分杂乱。游曲江正值暮春,所以诗就极见伤春之情,诗人借写曲江景物的荒凉败坏以哀时。

第一首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_。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这首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诗中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第二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言志。开篇描绘的是四川一带夜里常常多雨的天气:晚上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夜的雨,等第二天出门以后,靠在水边的栏杆上远望,才看到天色已经开始放晴。夜里的降雨和天明后的放晴构成了对比,烘托出晴朗天气的可贵,由此也引出下文。由于雨水的淋洗,四周的花叶变得很湿润,树林里也布满了水洼;淋湿的衣服已经干了,枕席也变得干净。“叶润林塘密”,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幽和静谧;“衣干枕席清”,显示出夜雨的绵长细密,也显示出诗人住所的简陋。紧接着,诗人描写了自己年老多病的现状,表达了他厌倦浮名的心情。“不堪”说明诗人老迈之甚,“何得”说明他对浮名厌倦之深,语气强烈,感情激荡。最后两句写他慢慢倒酒而饮,借此来消遣余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和无奈之情。这首诗与前诗相比基调就沉重了些,描绘了一番蜀地的景象。在咏物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和郁郁不得志,而又感慨自己老迈无力去改变现世,无奈饮酒来得以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