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陟使是什么官职,黜陟使怎么读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6 0
  1. 中国古代黜陟是干嘛的
  2. 狄仁杰任职的黜置大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3. 武则天加封狄仁杰为“黜置使”,黜置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4. 观风使的意思是什么?观风使是什么意思?
  5. 黜置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正确应为江南黜陟使,是指江南地区对地方官员的工作进行考察,对其任内政绩进行考察和上报,并提出推荐或贬黜的建议,让朝廷了解官员任内的工作成绩,可以根据工作成效进行职务升迁或贬黜的长官。

黜陟使可以不上报直接处置一些违法犯忌的官员,可以罢官、可以入狱甚至可以直接处决,相对权利甚大,人员选拔也是十分苛刻。

扩展资料:

黜陟使是什么官职,黜陟使怎么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黜陟使最开始是个临时职务,后来朝着“常设化、固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唐朝州府数量众多,地方官吏更是多如牛毛,如果不胜任者在任上胡作非为,会影响中央***的统治。唐代皇帝们知道“傥有政失其宜,即万人受弊”,所以黜陟使要观察当地民生情况、查察地方官吏断案的档案、检查官吏的日常开支是否超过标准,考察当地的民风民俗。

从当地的户口增减、垦田赢缩、赋役的薄厚、囚犯的多少、奸盗的有无、选举的众寡等八个方面来看吏治廉洁情况;弄清当年庄稼的收成,摸清楚当地百姓收入作为收取赋税的依据;考察官员在救疾、赈灾等方面的作为;几乎是从全方位考察、监督地方官吏,所以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起了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百度百科-黜陟使

中国古代黜陟是干嘛的

关内道

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①黜陟使②,畿内道③未有其人,太宗亲定,问于房玄龄等曰:“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右仆射李靖曰:“畿内事大,非魏徵莫可。”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遣魏徵出使?朕每行不欲与其相离者,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④。”乃即令李靖充使。

注释

①诸道:唐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

②黜陟使:皇帝特派到各道去考察官吏好坏,给予升降的大员。

③畿(jī)内道:唐建都的地方,即关内道。

④大非道理:太没有道理。

译文

贞观八年,太宗准备派遣各道黜陟使,唯独关内道这个地方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太宗决定亲自确定这方面的人选,太宗问房玄龄:“这个地方的事务最为重要,谁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右仆射李靖说:“关内道的事务重大,只有魏徵才行。”太宗严肃地说:“我要到九成宫,这也不是小事,怎么可以派遣魏徵出使?我每次出行都不想与其分开,实在是为了让他观察我的是非得失。你们能够匡正我的错误吗?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来,太没有道理了。”于是命令李靖担任关内道黜陟使。

仁杰任职的黜置大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唐朝的黜陟使是唐朝中央对地方监管和巡查的专员。

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员,也可称钦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回督导组组长。

黜陟使制度,是唐代朝廷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察、以决定对其进行升迁或贬黜的重要制度。这种行政监察对唐代地方官吏的有效任用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历史沿革

汉武帝时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州或部,每州设置刺史(或称牧)一人监察所有的郡国。隋唐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或郡。

称州时长官为刺史,称郡时为太守,刺史实际上等于太守。唐代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起初是派专员出巡各州,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员,也可称钦差)。

后来全国分为十几个道(例如剑南道,江南道,河南道等),每道派京官一人巡察所属州县,先后称为巡察使,按察使,***访处置使,观察使。

武则天加封狄仁杰为“黜置使”,黜置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狄仁杰的黜置大使,有点相当于满清时期的八府巡抚,现在的中国是没有任何一个官职可与之相比的。因为现在中国的省级以上即使国级。而狄仁杰的黜置大使,前缀是某某道,这个道在古代相当于某某地区。崇山道就是崇山地区,他可能包含很多个省。如果在现在中国的中国非要造一个跟狄仁杰黜置大使相同的官职出来,那就是华中区临时区长。他比省级和部级都要要大,但是比国级又要小。

狄仁杰的这个黜置大使是一个临时的官职,每次有大案要案的时候,皇帝任命狄仁杰去办案,都会给予狄仁杰黜置大使的官职,这个官职是一个临时行拟定的官职,他不是当时朝廷的正式编制里边的。同时这个官职,还身负皇命,可以说他是钦差大臣,但是钦差大臣仅仅是针对某一件事。比如赈灾活动,皇帝命令某某人做钦差大臣,那么他就相当于代替皇帝办理赈灾的事情,他所在区域内的地方官员跟这个钦差大臣之间是配合关系。

但是狄仁杰的这个黜置大使可不仅仅是办案,他还有统辖那个道的地方官,这可不是要别人配合,而是他直接下令让别***办事,相当于上下级关系了。同时狄仁杰,这个黜置大使大使,权利非常大,从他那个黜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字是罢官的意思。也就是说看你不顺眼,直接让你卷起铺回家种田

神探狄仁杰第四部里边,武则天给了狄仁杰两道黜置大使大使,说大周的天下一半交给你管了,可见这个黜置大使权利可管辖的范围,不是一般的大。

观风使的意思是什么?观风使是什么意思?

1、唐朝的内史就是中书令,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

2、唐朝的黜陟使是唐朝中央对地方监管和巡查的专员,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员,也可称钦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回督导组组长。

扩展资料:

1、隋唐早期,任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

隋朝时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内史令,中书省为内史省。炀帝时一度改为内书令,开始与侍中成为宰相,在具体执政上超过尚书令,尚书令仅仅成为荣誉头衔,隋文帝的三个儿子同时被加尚书令,而执政的杨素为中书令(内史令)。

唐朝依然沿袭隋朝,唐太宗开始也加衔尚书令。唐武德三年(620),复为中书令。高宗曾改为右相。武则天时改中书令为“内史”,中书省为“凤阁”。

玄宗***初一度改为紫微令,天宝初又改为右相。后均复旧。唐初中书令为正三品,位侍中上,大历二年同升正二品。

唐后期多以两省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以两***官位高权重故,不常除拜。或用以藩镇武将加衔,不预政事。

2、黜陟使制度,是唐代朝廷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察、以决定对其进行升迁或贬黜的重要制度。这种行政监察对唐代地方官吏的有效任用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新唐书》载,黜陟使在唐代要“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巡省天下诸州,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可见黜陟使的职责一是要“察善恶、举大纲”,即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进行监督。

对今人来说,“黜陟使”这个名称比较陌生,后来唐朝也废掉了这个官名,改为其他名称。虽然名称不一,但功能都是巡视地方、考察干部。

根据其功能,它另外的名称又叫巡察使、安抚使。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监察区(后增加到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一人。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叫做跨行政区监察。跨行政区监察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天高但皇帝不远”,对地方干部有很强的威慑力,也让优秀地方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史载,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年)又派孙伏伽等大臣20人巡察全国各地,循汉制以六条问事,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间疾苦,赈济穷乏。

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为推行“两税法”,又在各道设黜陟使,以统一税制,同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可见,这是一个权力颇大的钦差大臣干的活。

连续剧《神探狄仁杰》某集中说到狄仁杰被武则天任命为“黜陟使”一事,但字幕打出的却是“黜置使”。“黜置”的“置”乃讹化字,应为“陟”,从无“黜置使”一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书令(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百度百科-黜陟使

黜置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观风使的意思是什么?观风使是什么意思?

观风使的意思是:观风使guān fēng shǐ?1.?官名。?●唐初遣官巡视天下,观风察俗,谓之「观风使」。亦称「***访使」。?●《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观察处置使」原注:「贞观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二十年曰***访处置使,分十五道,天宝末,又兼黜陟使,干元元年,改曰观察处置使。」?●《说郛》卷十引前蜀冯鉴《续事始》:「观风使:肃宗至德元年,改***访使为观风处置使。」?●《清史稿?世宗纪》:「﹝雍正四年﹞冬十月甲子,设浙江观风整俗使。」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五》。?2.?指清代的学政使。?●严复《救亡决论》:「迨夫观风使至,群然挟兔册,裹饼饵,逐队唱名,俯首就案,不违功令,皆足求售,谬种流传,羌无一是。」★「观风使」在《汉语大词典》第14329页 第10卷 362参见:观风使

观风使的拼音guān fēng shǐ

观风使是什么意思

观风使

guān fēng shǐ 1. 官名。●唐初遣官巡视天下,观风察俗,谓之「观风使」。亦称「***访使」。●《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观察处置使」

原注:「贞观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二十年曰***访处置使,分十五道,天宝末,又兼黜陟使,干元元年,改曰观察处置使。」●《说郛》卷十引前蜀冯鉴《续事始》:「观风使:肃宗至德元年,改***访使为观风处置使。」●《清史稿?世宗纪》:「﹝雍正四年﹞冬十月甲子,设浙江观风整俗使。」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五》。 2. 指清代的学政使。●严复《救亡决论》:「迨夫观风使至,群然挟兔册,裹饼饵,逐队唱名,俯首就案,不违功令,皆足求售,谬种流传,羌无一是。」

★「观风使」在《汉语大词典》第14329页 第10卷 362

参见:观风使

“黜置使”相当于现在中央巡视组的组长。

“黜置使”也叫黜陟使,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贞观二十年又派大臣以六条巡察全国各地,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

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为推行“两税法”,又在各道设黜陟使,以统一税制,同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后废此官。

汉武帝时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州或部,每州设置刺史(或称牧)一人监察所有的郡国。隋唐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或郡。称州时长官为刺史,称郡时为太守,刺史实际上等于太守。唐代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起初是派专员出巡各州,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员,也可称钦差)。后来全国分为十几个道(例如剑南道,江南道,河南道等),每道派京官一人巡察所属州县,先后称为巡察使,按察使,***访处置使,观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