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扁斫轮告诉人们什么_轮扁斫轮说明了什么道理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06 0
  1.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2. 轮扁斫轮原文及译文
  3. 《卖油翁》中最后一句被课本删除,原因引人深思,这句话是什么,为什么会被删除?
  4. 轮扁斫轮原文及翻译
  5. 欧阳修的《卖油翁》中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是什么意思?
  6. 轮扁斫轮 古文翻译
  7. 《轮扁斫轮》赏析一千字

成语词目轮扁斫轮 成语发音lún biǎn zhuó lún 成语解释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 成语典故《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成语造句丹青妙处不可传,~如此用。(宋·黄庭坚《戏题小雀捕飞虫画扇》诗)轮扁斫轮(战国)庄子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选自《庄子·天道》

轮扁斫轮告诉人们什么_轮扁斫轮说明了什么道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制车轮。轮扁放下锤子、凿子走上来,问齐桓公说:“冒昧地问一下,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呢?”齐桓公回答说:“圣人的书。”轮扁又问:“那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说:“我读书,一个做车轮的人怎么能妄加议论呢?要是能说出道理来还可以饶恕,要是说不出道理来就处死。”轮扁说:“我用我从事的工作观察出这样的道理。砍制车轮,卯眼砍得宽大就松滑而不牢固,卯眼砍得窄小就涩滞安插不进,不松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把这个规律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得到,因此年纪七十了却还要在年老时砍制车轮。古代的人同那些不能传授的东西都一起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评点

《轮扁斫轮》是庄子虚构的一个故事。它通过轮扁讲述自己砍制车轮的体会,说明了三方面的道理:一是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二是时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三是要心手相应,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得心应手”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在写法上运用对话构成一个小故事,语言凝炼、准确。文中又多处运用对偶手法,使行文参差中含有整齐美,读来琅琅上口。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文章中各段的一般含义很复杂,不易总结,因此,这个故事并不是真正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含义不尽相同,与卖油商人的故事有共同之处。

1.故事背景

欧阳修《卖油翁》描述了北宋冠军陈尧咨,他能文能武,他的射击技巧非常深刻,可以射到数百步在树上的铜币。但是,高级官员陈尧咨感到非常自豪。一天,他在家里的花园里射箭,老人背着很多油,当他看到陈尧咨射箭,把行李放到射箭场观看,老人看起来像一个特殊的人物。?

2.互相比试

“您的射箭技艺更高。”这句话使陈尧咨感到非常惊讶:你怎么看不起我?这位卖油者说,他倒了更多的油,用油和箭头比较。石油销售商拿起葫芦,将其放在地上,再拿另一枚铜币,将铜币面对着嘴放在葫芦中,倒一勺油,然后慢慢地倒入葫芦中。硬币不湿。陈尧咨觉得这位石油推销员有意思。他对练习射箭很感兴趣,现在他心情不好所以很快就退出了。

 

3.名文对比

对于庖丁,对于轮扁,这是关于真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对于石油销售人员而言,将这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就是可以使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进入一种状态。可以将其概括为“实践”,因此一切事情实践都是最重要的。从技术上讲,必须完全熟练才能理解生活的境界和智慧。

内容太简单,有些内在内容看起来没有那么容易理解。任何人都不能自大,骄傲,满足!

轮扁斫轮原文及译文

“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庄子·秋水》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庄子·秋水》

“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庄子列御寇》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被动义。《庄子·秋水》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出处 《庄子·秋水》

“餐腥啄腐” 解释比喻追求功名利禄。 《庄子·秋水》

“孤雏腐鼠”比喻微贱之物了。《庄子·秋水》

“太仓稊米” 比喻非常渺小。 《庄子·秋水》

“太仓一粟”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 《庄子·秋水》

“夏虫语冰”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庄子·秋水》

不分畛域 餐腥啄腐 大方之家 孤雏腐鼠 顾盼多姿

管中窥天 邯郸匍匐 邯郸学步 濠梁之上 咳唾成珠

虹销雨霁 井底之蛙 井蛙之见 见笑大方 秋水盈盈

寿陵失步 视死若生 双瞳剪水 水天一色 太仓稊米

太仓一粟 望穿秋水 瓮天之见 望洋兴叹 非愚则诬

学步邯郸 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疑冰 夏虫语冰 夏虫朝菌

向若而叹 以管窥天 用管窥天 一日千里 曳尾涂中

贻笑大方 遗笑大方 鱼游濠上 盈盈秋水 以锥刺地

《卖油翁》中最后一句被课本删除,原因引人深思,这句话是什么,为什么会被删除?

《轮扁斫轮》?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选自《庄子》

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 ... 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 ... 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

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 ... ),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轮扁斫轮原文及翻译

《卖油翁》中被删掉的一句是:“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句话里隐藏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庖丁解牛,一个是轮扁斫轮,都是讲熟能生巧的事,其中轮扁斫轮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读书无用,这种思想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所以在课本上把《卖炭翁》的最末尾一句去除掉了。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句话说的是:这与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故事又有什么区别呢?庖丁解牛讲的是一个叫庖丁的屠夫每天都杀牛,把牛肉从牛骨架上剔下来,剔的多了他就知道牛身上的经络了,走刀的时候不会碰着牛骨头,刀不会受损伤,牛肉也很快就剔下来了,没有别的诀窍,都是因为熟能生巧,天天做就能做好了。

轮扁斫轮是一个成语,也是出自庄子,讲一个叫轮扁的人对齐桓公读古人的书加以评论,认为读古人的书无用,齐桓公说你一个造车轮的人竟敢妄议我读书的事,你得讲出一个道理来,要不我饶不了你,轮扁就说了,我造车轮都是凭经验,多砍一分少砍一分都不行,这经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明了就是熟能生巧嘛缘故。所以古人的书都是没用的,真正有用的东西书里写不出来。

庖丁解牛还好,轮扁斫轮的思想有点偏颇,如果《卖油翁》把最后一句加上就有点涉嫌宣传读书无用论,这对正在读书的学生是有负面影响的,所以被删除了。

欧阳修的《卖油翁》中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是什么意思?

轮扁斫轮原文及翻译: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听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

问桓公日:“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日:“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日:“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日:“臣也以臣之事观之。砺轮, 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砺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翻译: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

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

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

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

”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轮扁斫轮 古文翻译

意思是: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出自:《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

原文节选如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译文如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陈尧咨性情刚戾,但办事决断。他做地方官时注重水利,知永兴军(今陕西)时,发现长安饮水十分困难。便组织人力,疏通了龙首渠,解决了人民的生活用水问题。但陈尧咨为人盛气凌人,为政”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

欧阳修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在出知毫州时作该文,记载了关于陈尧咨的一个故事。

作品赏析

该文叙卖油翁以纯熟的酌油技术折服了自命不凡的善射手陈尧咨。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作品由始至终没有一句夸赞卖油翁的话,但卖油翁那纯朴厚直、怀技而谦谨的形象已随着他的言行举止充分地展现出来。

衬托手法的运用是该文写作的特点。这篇文章记了两件事,一件是陈尧咨射箭,一件是卖油翁沥油;这两件事在文章中不是并列的,而是有轻重、主次之分的。卖油翁沥油是主体部分,陈尧咨射箭是次要部分,是陪衬。写陈尧咨善射“十中八九”,更加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

衬托手法的运用,使得这篇一百三十五个字的短文叙述疏密相问,又重点突出;明白晓畅,又委婉生动;主题思想表达得鲜明突出,又引人深思,富有启发意义。

百度百科——卖油翁

《轮扁斫轮》赏析一千字

一、译文:

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

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知道(大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大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

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又问:“圣人还在吗?”

桓公说:“已经死去了。”

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

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轮孔宽舒则滑脱不坚固;轮孔紧缩则轮辐滞涩难入。只有不宽舒不紧缩,才能手心相应,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这里面有规律,但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二、先秦·庄周《轮扁斫轮?》原文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篇文章出自《庄子·天道》。《轮扁斫轮》是庄子虚构的一个故事。它通过轮扁讲述自己砍制车轮的体会,说明了三方面的道理:一是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二是时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三是要心手相应,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慈、***仁,***意等大伪。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轮扁斫轮”引发的一篇论文赏析

试论庄子语言观及其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

郭 健

一、正确认识庄子语言观

在道家经典《老子》中有不少章节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如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的这些观点在《庄子》中得到了更详细的阐释,如《庄子?天道》: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乎,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庄子在这段话中再次强调语言的局限性,认为“意之所随者”是“不可以言传”的,似乎否定了语言的“传情达意”功能。庄子的这一观点站得住脚吗?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庄子接下来又讲了一个寓言: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庄子认为,这个寓言中的轮扁经过多年实践的“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数”(即体验)是不可以用语言告知其他人的,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这个寓言中,其实蕴含着貌似简单却常易被人们忽视的深刻哲理:

众所周知,语言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就在于它是一种符号,有指称事物的功能。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词同其所指称的事物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固有的内在联系,二者之间的指称关系只不过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际中“约定俗成”的。不过这种指称关系一旦在社会中确立起来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一个语言共同体的社会成员只能以特定的语词来指称与之相应的事物。

词在指称事物的过程中形成了词义:“词义就是某一语言中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1除去其中的语法意义和感彩,词义就是概念,它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本质特征:概括性。这种概括其实就是把有共同特点的事物归集在一起给以一个名称,使它们和其它事物区别开来;个别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如果名称相同,彼此的差别就被略去:例如“甜”的词义既包括了像蜂蜜的那种甜味,也包括了像甘蔗的那种甜味,还包括了像山泉的那种甜味……究竟是哪一种“甜”,具体“甜”到哪种程度?如果不亲口尝一尝是不会清楚的。词义的这种概括性在一定的语境中可能有所减弱,但“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消失。”2这就注定了语言在指称或描述事物时永远不可能精确,因为语言毕竟只是语言,而不是它所指称和描述的事物本身;语言交际所能达到的目的也仅仅是以语言的形式传达有关事物的信息而不是把该事物作为一实体输送给他人(这个语言常识实际上却常会被人们不自觉地忽略)。

词义(概念)的概括性并非坏事,正因为有了这种概括性,人们才能用有限的语词表达无限的内容;正因为有了这种概括性,人们也才能利用它进行高级的思维――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就是“在概念水平上的理性认识活动”3,是借助于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可以说,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因为“(抽象)思维必须使用概念,而概念又是必然地与语言联系在一起的,任何概念都是以语言的物质形式为依托,它就是语言符号的意义方面,正如符号的意义不能离开符号而单独存在一样,人的思维也是不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的。”4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可以懂得各种道理。由于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所以通过抽象思维而获得的道理肯定也能用语言来表达;并且,从理论上说,只要这种表达遵守理性逻辑,那么这些道理都能被其他人所理解(前提是这些人应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人们平时的思维是以抽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又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所以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夸大了语言的功能,以为任何事物都可以用语言来告知别人,甚至以为语言就能代表事物本身!但是,当一个所要告知别人的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某种其他人暂时不能获得的特殊体验时,就会遇到语言本身所不可克服的困难:没有现在的已经“约定俗成”了的语词来指称;如果创造新词或勉强利用现有的语词来进行指称或描述,这些语词也不可能被缺乏这种体验的人所真正“理解”,如轮扁多年的斫轮体验就无法直接用语言告知他儿子;他虽然可以勉强用语言加以描述,但这些语言却并非体验本身:体验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是具体实在的,而任何语言都是抽象概括的,他儿子仅凭这些抽象概括的语言不可能真正“理解”这种具体实在的体验;要想真正“理解”,非经过多年的斫轮实践不可,这与通过思考而理解抽象的道理完全不同,“理解”这种描述体验的语言的前提就是受话人本身必须具备这种体验,而这种“理解”的实质纯粹就是自身体验的被激活。

当然,一个道理的理解也常涉及到某些体验的被激活,因为道理涉及到概念,而人形成某些概念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一定的体验的获得,不过,既然这些体验通常已为大多数人所熟悉并已形成相应的概念,而再借助于这些概念通过判断、推理来得出道理的这一过程便与纯粹的体验的被激活有了实质性的分野:道理本身就是抽象概括的,是通过以语言为载体的抽象思维而获得的;而体验则是通过实践而获得的,与抽象思维和语言无关。一般人具备了一定体验并形成了一定的概念之后便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仅通过语言和思考就可能获得(懂得)一个又一个新的道理,但仅凭语言和思考他却不可能再获得一个新的体验!

因此,庄子认为“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观点并没有错,他这里所说的“意之所随者”显然是指某种特殊的体验。

老庄一方面强调语言的表达局限性,另一方面却又留下了不少语言文字,这一行为似乎自相矛盾,以致遭到后世人们的普遍误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诗《读老子》中就曾讽刺过老子:

“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老庄当然并非连这点自知之明都没有,他们的行为实际上并不矛盾:从庄子寓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庄所强调的主要是语言在表达特殊体验时的局限性,而在他们所留传下来的语言文字中不仅有表达特殊体验的,也有论述普通道理的,如《庄子》中所论述的“轮扁多年的斫轮体验不能用语言来告知别人”这一深刻道理,我们通过思考就完全能够理解;至于一些表达特殊体验的语言文字,则是诱导人们去追求而不是让人们仅从语言文字本身去理解的,如《庄子?外物》曾有说明: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乎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告诉人们,语言并非它所表达的事物(意)本身,而只不过是引导人们去认识事物的一种工具,这就像***的工具(荃)不是鱼本身,捕兔的工具(蹄)不是兔本身一样,所以他希望人们在听或看语言文字的时候不能执着于语言文字本身,关键是要“得意”。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得意”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亲自去实践!这正如要想懂得轮扁心中的“数”,不能只听他说,还必须亲自去斫轮――庄子的这一行为就如同一个吃过巧克力的人告诉其他不知巧克力味的人:巧克力的味道是“又甜又苦”,而他同时还告诉他们巧克力的味道又不能仅从这一语言文字中去理解(这一语言文字的描述虽然并没有错,但没有吃过巧克力的人却是绞尽脑汁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的),还必须亲口去尝一尝。尝过了之后就会知道,巧克力的味道其实与语言无关!――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算得上是庄子愿意与之言的“忘言之人”。

二、庄子语言观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

道教尊奉老庄,《老子》和《庄子》对道教影响深远。《老子》中的“道”成了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而庄子的这一语言观也成为后世道教理论的一个重要渊源,例如,道教中影响极大的内丹学就曾借重于这一语言观来建构自己的理论。

道教内丹学理论成熟于北宋张伯端,张伯端在其代表作《悟真篇》中就曾多次强调庄子的语言观:

原其道本无名,圣人强名,道本无言,圣人强言尔。然则名言若寂,则时流无以识其体而归其真。是以圣人设教立言以显其道,故道因言而后显,言因道而反忘。5

鱼兔若还入手,自然忘却筌蹄。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彼悉皆遣弃。

未悟须凭言说,悟来言说皆非。虽然四句属无为,此等仍须脱离。6

在张伯端看来,《老子》《庄子》中对本“不可言说”的“道”的有关描述是特殊体验的描述而非抽象道理的论述,是诱导人们去追求而不是让人仅从字面上去理解的;因此他认为人只有先获得那种体验之后才能理解老子所说的“道”、“无为”等言语,他借用佛教术语称获得这一体验为“明心见性”,如《悟真篇?后序》:

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有。7

张伯端认为,人要想“明心见性”,要想“得道”,光靠看书和思考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内丹术实践才能做到,如他所言:

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任教守取满堂金,8

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9

诗中的“炼铅”、“有作”就是指道教“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内丹术实践。这里张伯端显然是把“得道”看作通过内丹术实践而获得某种特殊体验,从而借庄子语言观把“道”与内丹术实践连结在一起。10很显然,庄子语言观对后世道教内丹学重方术实践、轻义理思辨的文化特色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正确认识庄子语言观,对我们今天的道家学说、道教文化的研究均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

1 高明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8页。

2 [美]阿尔斯顿《语言哲学》,牟博、刘鸿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13页。3、4 肖峰《从哲学看符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页、155页。

5、6、7、8、9 张伯端《悟真篇》,见《藏外道书》第5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36页、335页。

10 《老子》和《庄子》中并没有明确详细的内丹术记载,不过道教内丹学确实从其中的一些言语如“致虚极”、“守静笃”、“虚心”、“实腹”、“心斋”、“坐忘”中找到了内丹术的不少理论依据。中国社科院的胡孚琛先生认为,道教内丹家对老庄的解释不无道理,因此“搞清内丹学对道教的研究乃至道家典籍的理解,都是必不可少的。”――详见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