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过其实下一句是_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谁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06 0
  1. 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为何不听?
  2. 刘备临终前强调马谡不可大用的用意是什么?
  3.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4. 为什么诸葛亮执意要用马谡守街亭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开始了蜀汉对魏国的第一次北伐。战争初期,由于魏国对蜀国疏于防范连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蜀汉军队一路凯歌,魏国关中地区岌岌可危。这个时候魏明帝曹睿亲自镇守长安并派大将张郃率军和蜀军决战。诸葛亮派马谡带兵前去迎敌,结果马谡被张郃打的大败。马谡的溃败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诸葛亮回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处死了马谡以谢三军。

马谡的兵败可以说是***地打了诸葛亮的脸,原来早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就曾嘱咐过诸葛亮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诸葛亮却并没有认同刘备的话,他将马谡留在了身边当参军(参谋)并且经常和马谡商议国家大事。

那么对刘备忠心耿耿的诸葛亮为何不听刘备的?马谡不可大用?遗言呢?其实诸葛亮也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蜀国人才不济。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诸葛亮是将马谡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马谡的确是有做诸葛亮接班人的潜能。

言过其实下一句是_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马谡和诸葛亮都是随刘备从荆州入蜀地的,两人之间的私交很好,因此马谡是诸葛亮信得过的人。而且在处理国家大事方面,马谡也给了诸葛亮不少的好建议。尤其是在平定南方的叛乱时,马谡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的策略更是让诸葛亮深以为然。《三国志》里对马谡的评价是?才器过人?,可见马谡并不是一个泛泛之辈。所以我们说诸葛亮重用马谡并不是他犯糊涂,而是马谡的确有被重用的价值。

更为难得的是,马谡不仅才器过人还广受拥戴。有一件事可以证明马谡在蜀国的地位,《襄阳记》记载,诸葛亮杀马谡后,蜀汉大臣蒋琬(诸葛亮后来的接班人)亲自前往汉中拜见诸葛亮。蒋琬以?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替马谡之死感到惋惜。马谡死后"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足见当时马谡在蜀国是很受拥戴的。

相比于蜀国朝廷其他人来说,马谡还有一个年龄的优势。马谡死时才39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诸葛亮培养他也是良苦用心。当时蜀国内部人才不济,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有魏延、吴懿和赵云等人。魏延带兵打仗厉害,但是由于他性格桀骜不驯所以在蜀国内部的人缘很差,这也就注定了魏延无法被诸葛亮重用。吴懿和赵云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的年纪比诸葛亮还要大。相比较而言只有马谡才是最合适的培养的对象。马谡年富力强、才气过人而且还受人拥戴,所以马谡是值得诸葛亮重用的。

马谡的死固然有其军事才能不足的原因,但诸葛亮在街亭之战时将马谡推向独当一面的位置上也是过于心急了。诸葛亮重用马谡本来没有错,错就错在把马谡放在了不该放的位置上。

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为何不听?

确实是纸上谈兵。马谡得到了诸葛亮的欣赏,并不是徒弟

刘备评价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意思:马谡的才能不是说的那样,不可以大用。

扩展资料:

马谡: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1]?,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_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丞相器重: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马谡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马谡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_太守。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

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

街亭大败: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国。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北),自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在甘肃境内)。

当时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议论者都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

魏明帝曹_得知蜀汉来伐后,派大将张_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阻挡马谡。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纳他的计谋。

而且马谡仗恃南山的地势,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_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马谡的士兵败逃四散。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据点,只得攻取西县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汉中。

诸葛亮回军后,将马谡连同与之一起在街亭作战的张休、李盛等全部处斩。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百度百科-马谡

刘备临终前强调马谡不可大用的用意是什么?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数次,想要击败曹魏,匡扶汉室,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始终未能成功。而在这几次北伐中,实际上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最接近于成功的一次,此次北伐魏军主力被吸引在另外一边,诸葛亮成功的攻下了陇右三郡,再给诸葛亮一点时间,完全可以全据陇右。

可是由于马谡用兵失误,使得魏军快速突破,诸葛亮不得不放弃陇右,进行大撤退,第一次北伐也就这样宣告失败了。可以说,正是由于马谡丢失街亭,使得这次北伐功亏一篑!而实际上,在刘备去世前,就曾说马谡言过其实,告诫诸葛亮不要大用马谡,为何诸葛亮不听呢?演义原文: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刘备虽然叮嘱过诸葛亮,不过很显然诸葛亮并没有听从刘备的话,而且选择了重用马谡,这里面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刘备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最开始的蜀汉其实还算是不错的,实力强大,后劲很足。尤其是汉中一战,更是打的曹操都不得不服输撤退,当时的蜀汉,完全是有机会一争天下的,可以说,蜀汉的实力已经是隐隐的超过了东吴。可是随着东吴偷袭荆州,蜀汉实力大减,损失严重。不过蜀汉最精锐的军队、人才还在成都,并未受到损失,休养生息后尚有机会。可是刘备一意孤行,选择了在不恰当的时候进行伐吴,结果遭到夷陵大败,蜀汉精锐尽丧。这一战后,蜀汉大量人才损失,导致后续蜀汉竟然出现了人才断层!

诸葛亮从刘备手中接过的蜀汉,是一个烂摊子!外部东吴、曹魏虎视眈眈,内部人才匮乏,叛乱不断,也幸好是有诸葛亮,换作其他人,估计蜀汉很有可能撑不下去。经过数年的积累操作,诸葛亮虽然成功平定叛乱,并使得蜀汉国力恢复,但有一点他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这就是人才问题。由于夷陵之战败得太惨,蜀汉是后继乏人,能用的人才里面,赵云年老,魏延壮年但诸葛亮不喜欢,诸葛亮急切的需要有人能发展起来,帮助掌控蜀汉军队,参与北伐,这也是为何他一心想要栽培马谡,不顾刘备叮嘱的原因。当时的蜀汉,在人才方面情况不容乐观,诸葛亮也是无可奈何,为了多给蜀汉培养点人才,他不得不重用马谡。

二、马谡有真才实学诸葛亮为人聪明,眼光也并不差,马谡是有真才实学的,不然诸葛亮也不会喜欢他,栽培他!马谡之前做文职工作的时候表现就非常好,参与军务后,经常和诸葛亮探讨军事谋略,有独到的见解,深得诸葛亮赏识。诸葛亮北伐时将马谡带在身边,本身也是想让马谡感受一下实战,使得马谡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实际上,街亭之战本身并不难,以诸葛亮对马谡的了解,是能够守住街亭的,不然他也不会让没啥实战经验的马谡上场。以演义中对街亭的描写,街亭的地形是属于两山夹一谷,只要在谷内筑城,就能有效地挡住魏军,只要拖延住魏军的步伐,诸葛亮成功地拿下陇右,马谡就是大功一件!可惜的是马谡在此战中表现得太差,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杀,再也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了。

三、诸葛亮太自信了在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多智近妖的人物,基本上是算无遗策,这也就注定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甚至有点自傲!刘备虽然是蜀汉皇帝,识人之能非常强,在蜀汉的威望也非常高,但是当他后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后,诸葛亮对他的话语实际上是有些怀疑的。比如刘备说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就有点怀疑,因为马谡的表现非常不错,诸葛亮并不认为他有何不妥,刘备这样说,倒是让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不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意思?后来随着诸葛亮掌握蜀汉大权,平定南中,使得蜀汉国力恢复,诸葛亮在蜀汉的声望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步,诸葛亮自身也越来越自信,对于自己的决策认为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选择重用马谡,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

结语刘备临终前虽然说“马谡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实际上并没有听从,而为啥他不听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蜀***才缺少,后继乏人,诸葛亮想要栽培出更多的人才,二是马谡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草包。三是随着诸葛亮的权位声势越来越大,他并不认同刘备的观点,他非常自信,认为自己的看法才是对的,他认为马谡是一个可造之材,所以可以大力栽培。不过马谡最终的表现倒是辜负了诸葛亮的期望,令人遗憾。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刘备是蜀汉时期的开国皇帝,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并且在识人用人方面也是非常厉害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在临终之前跟诸葛亮强调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以大用。马谡是马良的弟弟,而刘备之所以会说这样的话,就是因为觉得马谡这个人特别喜欢谄媚,上司喜欢溜须拍马,而且喜欢纸上谈兵。

马谡是荆州人,可以说跟诸葛亮是半个老乡,当时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时候,马谡还是比较出名的。史书上也曾经记载马谡这个人非常有才气,特别喜欢论功绩,丞相诸葛亮对于这个人也是非常器重,对马谡非常好,觉得这个人很有才。但是刘备看人是比较准的,刘备觉得这个人不懂得政治,但是又特别喜欢奉承上司,在古代的时候帝王是喜欢臣子忠心耿耿的。比如刘备在看到赵云的时候就是一见如故,对于张飞和关羽也非常喜欢,但是看到诸葛亮和马谡走的非常近,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就觉得这是在结党营私。

马谡没有什么真才实干,但是特别喜欢纸上谈兵,刘备在考察下属的时候和诸葛亮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刘备不喜欢只读死书,在战场上也看过很多真刀真枪的打仗,但是诸葛亮说到底只是一界书生而已,虽然很有远见,但是军事方面的才华并不是很好,而马谡就特别善于在纸上谈兵,让诸葛亮觉得非常佩服。

因为诸葛亮马谡的关系非常好,刘备也是比较爱惜人才的,但是喜欢的时候也要有一个度,如果过了就不好了。诸葛亮和马谡在谈论起军事的时候可以说是日夜不停,因为他俩走得太近,所以刘备肯定是有些反感的。刘备在晚期的时候,就已经有些不喜欢诸葛亮了,虽然让诸葛亮做了丞相,但是不愿意让诸葛亮去开府邸,也不想让诸葛亮有自己的小团体,在临终的时候这样说其实也是为了敲打诸葛亮。

为什么诸葛亮执意要用马谡守街亭

刘备临终前是没有说过这句话的,只是陈寿自己加上去的。马谡言过其实这句话更应该是诸葛亮说,而不是刘备。《三国志》里根本没有记载马谡和刘备有过军国大事的谈论,而是和诸葛亮经常谈论。

且看史料:

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千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

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译文:

马谡,才气和抱负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昭烈帝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征讨南中,马谡送行数十里。诸葛亮说:“你我共事多年,希望你多提出些好的策略和主意。”

马谡说:“南中地区的叛乱势力主要依仗的是地形偏远和险要,长期以来不服朝廷。就算这次能够击败他们,日后他们还会再度反叛。如今您正打算倾尽全力准备北伐,南中叛乱势力更将利用国内空虚之际加速叛乱。

如果将他们全部斩尽杀绝,不留后患,这样既非仁德之人所为,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办到的。用兵之道,以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是最佳方法,攻占敌人的城池只是下策,实行心战是上策,实行兵占是下策。希望您能使他们从心理上臣服。

扩展资料:

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马谡的理论才华很高,诸葛亮***纳后也取得了成功。在张飞、关羽、马超等大将死后,蜀中已很少有领军打仗的人了,魏延此前说了。况且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很好。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一定会用马谡。诸葛亮最后杀马谡,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用人失策推卸责任。

关于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襄阳记曰: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于是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降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马谡是马良的幼弟,马家在荆南是名士,而诸葛亮客居荆州的时候呢,跟荆襄名流结交十分广泛,马良就是其中之一。刘备取荆南四郡后,马良是诸葛亮的副手,两人合作关系一直到诸葛亮入蜀。马良在夷陵之战中死于东吴乱兵之手,诸葛亮顾念与马良的情谊,此后马谡一直都在诸葛亮幕下。两人关系正如马谡所说,是如同父子的,诸葛亮亦师亦父。马谡平时给诸葛亮提供了不少良策,加之诸葛亮有心栽培,因而在街亭之战破格提拔他为主将,可惜马谡不争气,纸上谈兵,另外诸葛亮确实没有预料到张郃大军行军之速,最终蜀军大败,马谡逃跑,被治了罪。

街亭是关中咽喉,诸葛亮也明白“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可他为何要用连刘备都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参军马谡,诸葛亮的动机何在?如果从人才的角度考虑,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应该是出于培养接班人的需要。

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

在这句话中,陈寿实事求是地阐述了第一次北伐的结局。

当诸葛亮领主力出祁山,连战连捷,最后收了天水郡。曹魏朝野终于坐不住了,曹叡派张郃领五万精锐骑兵,西行来阻挡诸葛亮。不光如此,曹叡自己还亲自前往长安督战。由此可见,曹叡具备一定胆识和决策能力。

诸葛亮知道曹魏的援军要来,还没来得及消化刚刚占领的土地和人口,此刻迫切需要时间。于是,他打开地图,思考良久之后,认为援军必经“街亭”这个地方,如果能派一良将据守,可拖延曹魏援军时间而保全屯驻天水的主力部队,直到他将凉州消化殆尽。

根据《资治通鉴》对蜀汉第一次北伐的描述,一共出现过这么几名著名将领:赵云、邓芝、魏延、马谡、王平、吴懿。后来,我们都知道了,诸葛亮力排众议,派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去守街亭,结果大败而归。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派马谡去呢?

赵云、魏延岂不是更好的选择?

这个问题,司马光在描写这个插曲时,提到了先帝刘备曾对诸葛亮点评过马谡,称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自刘备去世,诸葛亮独揽大权,大事小事都要亲力亲为,可以说工作经验十分丰富。蜀汉在他的治理之下,井井有条,开始有了些钱粮,能支持一场大型侵入战。回想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南阳贤者都说诸葛亮是个厉害的人物,自比管仲、乐毅,是个难得的相才。

由此来看,这些年里诸葛亮也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后生之辈,当自己老去,能让这些后生继续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宏伟目标。想必这个时候,诸葛亮能想到的人还能有谁?

街亭之战发生在蜀汉建兴6年,魏和吴的军事指挥者已经更新换代,魏国有司马懿,吴国有陆逊,只有蜀国仍是诸葛亮一人在苦苦支撑。诸葛亮此时已经48岁,后主刘禅无能,朝中事无巨细都得决断,还得在战场上奔波,用司马懿的话说:“孔明食少事烦,得无久乎?”而一旦自己作古,谁来接班?作为丞相的诸葛亮必定要考虑。而作为统帅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其人必须有指挥才能,满腹经纶安邦定国之策,熟读兵书有行兵打仗之谋,这是前提条件;二、其人必须有声望,有威信,有战功,这是基础条件;其三、其人必须得到最高统治者的信任,这是保障条件。这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来看看马谡具备的条件:一、马氏五兄弟是荆襄名士,才名远播,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并“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并且“丞相诸事尚问于我”,可见马谡也算得上文武兼备,无怪乎诸葛亮称赞他为“当世之英才”,马谡具备前提条件。二、马谡不仅与诸葛亮情同父子,而且早在刘备收荆州后就经伊籍推荐得到任用,也可算是忠心旧臣,后又深得后主刘禅的重用。诸葛亮出兵南讨孟获时,马谡尚在为兄长马良挂孝却“奉主上敕命,赐众军酒帛”,可见刘禅对他的信任程度,故马谡具备保障条件。三、马谡五兄弟在为蜀汉服务前已有名声,马良又是蜀汉重臣,街亭之战时,马谡已是安远将军并作中参军,有一定的声望。他在南讨孟获之前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主张得到了诸葛亮的高度赞赏和贯彻。在诸葛亮北伐之前,马谡又提出使用离间计,成功地使司马懿免去雍凉提督之职,为北伐前期的连胜奠定了基础。马谡在三军将士面前也应该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诸葛亮选择马谡做接班人也是在情理之中。

可是在基础条件上,马谡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点——战功。在街亭之战前,马谡只在诸葛亮战前出谋划策,没有独立指挥过一场战争,没有显赫的战功,没有显露出独立指挥军事的能力,当然就没有威信可言,今后让他去指挥战功显赫的赵云、魏延等老将,谁会买账?诸葛亮死后暂把一应大事托于杨仪,魏延就看不起他“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就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因此诸葛亮让马谡作接班人就得让他建立大功劳,而防守街亭就是一次良机。一方面马谡是主动请缨,另一方正如诸葛亮对王平所说“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可以推断马谡如不丢街亭的话,今后让他作接班人也就有了大资本。诸葛亮对诸将的面说“次地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但对王平说“下寨必当要道,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可见如何防守诸葛亮心中有数,却不对马谡明说,其有意考验马谡,栽培马谡,为马谡创造基础条件的用意不言自明。更为甚者,诸葛亮又派出王平、高翔、魏延、赵云四路人马帮助马谡,说明诸葛亮不放心马谡,却重用马谡,本身就让人很难理解,可这就是诸葛亮的良苦用心。让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马谡在关键时刻没有挺住,纸上谈兵又不听劝告,导致全盘皆输,只得挥泪斩马谡,培养接班人的***也彻底流产了。

马谡究竟是不是言过其实,不堪重用的人呢?

我们可以翻开《三国志·马良传》寻找一些线索。马良,是马谡的哥哥,在荆州追随刘备的一批老臣。裴松之认为马良和诸葛亮的关系肯定不一般,为什么呢?

起初刘备入川时,庞统作为军师。然而,庞统死在了雒城之外,不得已,刘备又请诸葛亮前来助阵。诸葛亮只好留马良坐镇荆州。

马良便写信给诸葛亮,“听闻雒城已经占领了,这就是天意。尊兄的一番事业,指日可待了!”于是,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和马良,或许是结为异性兄弟,也或许是有姻亲关系,所以马良才称呼诸葛亮为“尊兄”。

当然,这是裴松之的一面之词,不过却给了我们一个线索。

后来的夷陵之战,马良作为荆州人士,被刘备派遣到武陵地界去招募蛮夷部落,成功完成了任务。结果,刘备在夷陵大败,马良阵亡在军中。事后,诸葛亮非常难过,曾说:“都怪我不好啊,没有劝住先帝,如果法孝直在场的话,也不至于如此惨败啊。”

我们可以推测,诸葛亮其实对马良的死,有很大的愧疚。那么,作为马良的弟弟马谡,诸葛亮当然也会多多照顾,细心培养,将刘备之前的提醒藏在了心里。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用了不到二十个字来描述诸葛亮对马谡的呵护,“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诸葛亮是个多忙繁忙的人啊,竟然会整天整天和马谡讨论问题。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是多么的器重,甚至让旁边的文武将领都有些羡慕嫉妒。

面对街亭的防守战,其实诸葛亮的战略目的很明确,就是拖延时间,阻挡曹魏的救援。在诸葛亮的眼中,街亭这个地方很好防守,在道路中间筑城防守,万事大吉,简直就是一波送的。

那么,让谁去完成这个简单的任务呢?

向来稳妥的诸葛亮,也***取了“稳妥”的方式,力排众议,给了马谡一次“稳妥”立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