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是非是什么意思,人我是非是修行的工具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6-07 0
  1.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当代女修行人
  2. 人生是一场修行,红尘即是道场
  3. 家中供佛注意事项
  4. 曾作道士打扮,在什么中修行

一、凡夫靠什么成佛

《心经》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蜜多”,意译智慧到彼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觉者知也,智也,至高无上的诸佛平等的真正智慧。故成正觉即是成佛。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所有的佛,都是靠智慧成的佛。

众生堕入轮回,皆因无明,也就是没有智慧,由无知故起惑造业,流转生死;智慧明灯能破无明昏暗,能除烦恼、所知二障,成就佛陀一切智智,遍知一切应知境界,觉悟圆满,得大自在。由此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为一切善法之根本,故尊称为“诸佛之母”。

人我是非是什么意思,人我是非是修行的工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智慧为何能除二障

二障,由无始以来凡夫有情颠倒执着实有二我而生。凡夫执着实有人我(主观精神世界、能取),为我而生种种烦恼,能障众生不得涅盘解脱,称为烦恼障;凡夫执着实有法我(客观物质世界、所取),对境而生种种分别,能障众生亲证所应知境,称为所知障。

二障存在何处?凡夫无始以来颠倒妄想执着二我的同时,就有印象习气留在潜意识里,也就是有二障的染污***熏习在阿赖耶识之中,所以今天我们虽然已知实无二我,但由于颠倒妄想积习深厚,阿赖耶识中仍有以前所积累的执着二我的***不断生起执我的现行。因缘成熟生起现行的这部分***,显现为现行后就不存在了,但我们在面对这些现行的时候,又习惯地带着我执去对待,从而又熏成了新的我执***,所以我执***就这样吐故纳新接续不断,我们的二障也就无有尽时。

如何对治这些执我的染污***?这就要靠闻思修佛法无我的道理,熏习成随顺佛陀最清净法界等流正法的清净***,这样可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明白了无我之理,就可以减轻我执的程度,逐渐改变我执的习气,以至于无我之理闻思修纯熟,达到如实知见无我的境界,从而断掉新熏我执***的来路。二是在闻思修无我之理的时候,时时处处改造我执习气的时候,都同时会有清净***熏习到阿赖耶识当中,对治我执的清净***掺和进去,会妨碍我执***顺利地聚合众缘生起现行。熏到阿赖耶识里的清净***逐渐增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就会使一些染污业终于再也不能聚齐生起现行所需要的全部染污***,众缘中只要差一缘尚未聚合,此项染污业的***就不能生起现行。这样各种恶业生报因缘的聚合越来越困难,就会使许多恶业之报生起现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以至最终达到完全没有可能聚齐因缘生起现行了。三是闻思修佛法所熏清净***的势力越来越大,修行清净无漏善业生报的因缘就更容易成熟,由于日日反复精勤听闻、如理思维和依法修行清净法界等流正法,使自己的思想言行越来越接近佛菩萨的境界,就会与佛菩萨更容易相应,更易得到众佛菩萨大慈大悲的护念加持,以至常能见佛,得生净土。

当清净***在阿赖耶识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能够达到一小半时,由其障碍作用使染污***互相聚齐生起现行已经没有可能,就是转染成净的过程要发生质变的时候到了,这就是见道。此时染污现行因无力生起而中断,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如梦幻象全部消失,这就是由圣者的根本无分别智证得了空性;而后由清净***生起后得无分别智,世界本来面目自然现前,如实现量亲切证知一切境界,生死长梦中的凡夫终于觉醒,无始以来第一次见到何为真实,凡夫不可思议真如境界如今亲自体证了了分明,心中涌出空前欢喜,这就叫做登极欢喜地,也就是初地菩萨了。此情景就如刚从梦中醒来,正醒之时,梦中幻事全都不见,醒来之后,才见梦幻真实面目,全不过是自己心中一堆妄想,终于明白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非是虚言,哑然失笑,生大欢喜。从此已生如来家中,成真佛子,可入佛陀报身***,依佛直指,十地之中,分分对治所余大半染污***,待到全部转染成净,八识得转佛陀四智,圆满证得无上正觉,就完成了修行成佛的全部过程。

转识成智的过程若细分起来,见道是转识成智的第一步,这时颠倒妄想的根源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我执的根源第七末那识转成平等性智,此时便能降伏染污***的现行。然后在修道位的菩萨十地中,再接着对治所余染污***,达到圆满佛地时,就是转染成净修行的完成,也就是转识成智的第二步,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至此凡夫八识就全部转成佛陀四智了。

三、怎样才是无分别智

圣者的智慧叫无分别智,方便说法,可分三种: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加行无分别智为地前加行位菩萨所修,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为见道时证得,若以根本无分别智为体,后得无分别智即为其用。无分别智,无的是凡夫的分别,生起来的是圣者的智慧,后得无分别智是有圣者的如实现量分别的,那与我们凡夫意识的分别完全不同,不可以我们凡夫的思维妄测类比,所以无分别智既不是不分别的智,也不是空无一切的智。此二种圣者之智只能证得,凡夫无法思议,所以我们讨论的重点应当是怎样证得二智,那就是要靠地前菩萨所修的加行无分别智,此智是由凡夫智慧到圣者智慧的过渡,是引导凡夫证得空性的智慧。

为什么叫做加行无分别智?就是要把我们凡夫的分别心识加力修行成无分别的智慧,这是见道前的冲刺阶段,就像赛跑中撞线前的最后几米,前面的一切积累都是为了这最后的成功,也好像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天终于上了战场要动真格,看你平时的训练是否真的能用上一样。首先要明确,这种修行,就是要用我们凡夫的分别来修,就是得用凡夫的意识来修,凡夫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以用来修行的工具。因为凡夫的本钱也就只有心意识,离了心意识也就没有什么凡夫了。什么叫离凡夫的分别?那可以修无想定,四禅八定只是渐离了寻伺,仍未离微细意识的分别,可达三界之顶的非想非非想定,就是没有粗想而不是没有细想的意思。无想定其实也只是前六识暂时不起,第七第八识照常活动不停。准确地说,第八识叫心,第七识叫意,前六识叫识,真正离开第七染污意,是在证空性登初地的时候,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才叫做离开了凡夫的第七末那识。与此同时,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这叫做“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八识和前五识要到成佛的时候才转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所以真正要离了心意识,必须到佛地才是。

而这暂时停止前六识活动的无想定却是外道的修法,因为他们认为,凡夫生死轮回的原因是意识的分别,所以错误地认为断掉分别就可以证入涅盘获得解脱。而佛教认为生死轮回的原因是我执,必须断掉我执才能获得解脱,而断掉我执必须靠反复熏习无我的正见,而正见就是正确的分别,所以错误的分别必须靠正确的分别才能对治除断,而不是靠停止一切分别。如果不起分别,人就如同石头朽木一般,根本没有修行的能力了。

凡夫转凡成圣而得见道,要靠闻思修佛法所得的智慧,而闻思修慧全都要靠第六意识来修,必须靠第六意识的无我正见才能对治执我的邪见,因为我执的邪见就是由第六意识执着来的,所以解铃还必需系铃人。什么叫智慧?就是能够正确简择诸法。八识中只有第六意识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无想定暂停了第六意识的活动,那就不能修慧了,所以就与佛教除遣我执的修行无关了,也就成了外道的修行了。修成无想定可得生无想天五百大劫的果报,五百大劫中前六识不起,由于不能闻思修佛法,佛把它与地狱、饿鬼、旁生、盲聋喑哑、北俱卢洲、世智辩聪、佛前佛后等并列为“八难”之一,就是所谓长寿天难。这是佛教修行必须避免的陷阱和灾难。

……

所以,要把凡夫的有分别识,训练成圣者的无分别智,需要靠正确的如佛法之理的分别。要通过反复闻思修佛法,把我们因无明所生的我执邪见都舍弃掉,把由凡夫颠倒错误造成的疑惑全解开了,心里没有疑惑和烦恼了,也就用不着再分别了,这才叫做加行无分别智。比如,我们原来都认为有我,现在学习佛法明白了根本无我的道理,把心里的疑惑搞清楚了,不再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时时处处在“有我没我”的问题上不用分别就能断定无我,所以根本不必再加分别,这就是达到了加行无分别智的状态。这种无分别,玄奘法师翻译成“喜足”无分别,就是对这个问题你心里明白了,没有疑惑和烦恼了,心里很高兴,很满足,不再受它扰乱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别它了。韩老根据藏文翻译成“持断定”的无分别,就是对这个问题,你得到了一种可以断定的认识,问题解决了,再没有问题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别它了。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这样用佛法去解决自己的无明造成的疑惑和烦恼,比如世界究竟是无常、苦、染污的,还是常、乐、洁净的?一个个地搞明白了,没有疑惑了,以至最后能够明明白白地认识到,我们凡夫所有的见闻觉知都只不过是一种能分别,所以佛说万法唯识,而所有的所分别又都只不过是颠倒妄想,佛说全是遍计所执,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的龟毛兔角。当然这不是说我听懂了这个道理就算明白,得是心里真正清楚,彻底明白,明明朗朗,没有疑惑,任何外境不能扰乱,所有诸相不能迷惑,什么议论也不能动摇,这才叫做得了胜解,这才真正是到了不需要再分别的境界,当把这最后的胜解之念也舍弃时,就是根本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刻了。所以要达到无分别智不能靠不分别,而是要靠正确如理的分别,才能接近和最终证得圣者的无分别智。

四、以闻思修慧而悟道

地前菩萨怎样把凡夫有分别的智慧修成圣者无分别的智慧?需要用三种方法修成三种智慧。根据修行阶段和方法的不同,地前智慧可分为三种: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闻所成慧,即是由听闻佛法所生成的智慧,其思维的对象是语言文字,目的是理解其中的含义,就是文字中所包含的道理,所表示的意义。这叫“缘文解义”。

修所成慧,是在定中作观所成的智慧,作观的对象是离语言文字的道理意义,目的是将它们以无我空性为中心融会贯通,连成一片,集于一团,终于观到纯熟通达勿须分别的时候,就能以根本无分别智整体亲证空性之理,也就是实证见道位。这叫“缘法义观”。

思所成慧,是闻所成慧与修所成慧之间的过渡,是由思维正理所成的智慧。思维对象是文字和道理,目的是将闻所成慧所理解的道理,对照联系,相互贯通,再依表达更深道理的文字继续深入,或依原来听闻过的文字体会其中更深的含义,再将领会到的更深的道理相互联系,逐渐都与佛理的核心无我空性贯通,如是反复思维,达到可以完全脱离语言文字的观法时,就属于修所成慧纯粹“缘义作观”的范畴了。

闻所成慧是靠听闻佛法所得,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正确听闻和理解佛法。佛法的核心是“诸法无我”,真正通达了诸法无我的道理,也就是通达了二无我所显的空性的道理。空性就是空无自性,什么是自性呢?就是二我,人我和法我,我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我,无我就是一切法皆无自性。什么是我或自性呢?就是我们所执着的一种“独立不变”的东西。世上本来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可是我们凡夫无始以来就颠倒执着必定是有这样的东西,比如认为内有能取人我,外有所取法我,所以起惑造业,堕入轮回。如果把这种执着二我的妄想去掉,也就不会再去造业了,无我空性就会自然现前。空性只能证得,不可思议,可思议的就是无我的道理,所以只要空掉可思议的二我,去掉二障,不可思议的空性自然就显露出来了。因为空性法尔如是,从无生灭,亦无增减,只是我们凡夫自障其眼不能观见罢了,因此若尽其障,空性就会自然现前。

反复闻思佛法可以熏习成清净***,可以对治我执烦恼,伏断一部分烦恼现行。但是只靠闻所成慧还不能证得空性,为什么呢?因为闻所成慧思维的对象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概括的范围较小,力量就弱,而文字所含之“义”概括的范围较大,你需要说很多句话才能说清楚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在意识中只要一闪念就可以思维得到。比如有人在说笑话,说着说着大家突然都笑起来了,就说明听这个人说话必须要有一定长的时间,而明白这些话里所包含的道理(义)却不过是刹那间的事了。

这样看来,用“义”思维,比用语言思维包括内容的范围要大得多,这样它的力量也就大得多,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大得多。所以在懂得了佛法的道理之后,要练习把这些道理融会贯通起来,这就是用语言和“义”交叉思维,也就是修习思所成慧的阶段。把多次闻法所理解的各种道理,联系贯通,融会成一些更深更高层次的概括性更强的道理,这样的“义”概括的范围更大,代表的内容更多,使人的思维越来越精练简略,但是其力量却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是由多闻到精华的提炼过程,也仿佛平常所说的由博返约的总结概括性学习阶段。

思所成慧对治烦恼现行和熏习清净***的力量更大,作用也更强,但是在思所成慧阶段也还不易证得空性,为什么呢?因为思所成慧靠的是散心思维,散心的力量还比较弱,定心的力量就又强得多了,心力强作用就大,所以如果在定中观察思维佛法的道理,尤其是达到脱离文字概念的纯粹“义”观的时候,逐渐把所有的道理都与无我之义融会贯通起来,形成高度概括的简练的观法,那就可以进入加行位了。在加行位中,由高度概括的观法(唯识中就是由四寻思观证四如实智)把所有分别概括成“能与所”这种最基本的分别,然后把所取空掉,当这只有能取的最后一念也断掉时,就是空性现前的时刻了。

慈氏菩萨曾在深密***上请问释迦佛如何作缘总法观,佛回答说:“若诸菩萨即缘一切契经等法。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随顺菩提随顺涅盘。随顺转依及趣向彼。若临入彼此一切法。宣说无量无数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这就是在讲临入真如的最后观法。

五、闻思修慧的修行方法

我们一起来看弥勒菩萨在《辨中边颂》里是怎么说的,颂下的论是世亲菩萨的解释。

“论曰。作意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菩萨以三慧 恒思惟大乘

如所施设法 名作意正行

论曰。若诸菩萨以闻思修所成妙慧。数数作意思惟大乘。依布施等如所施设契经等法。如是名为作意正行。此诸菩萨以三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颂曰

此增长善界 入义及事成

论曰。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闻实义。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业成满。谓能趣入修治地故。作意正行有何助伴。颂曰

此助伴应知 即十种法行

论曰。应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摄受。何等名为十种法行。颂曰

谓书写供养 施他听披读

受持正开演 讽诵及思修

论曰。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行。”

作意正行是以三慧思维大乘法义,即能趣入修治地,也就是见道而悟入修道地。其中“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的“界”是因义,指***,就是说,多闻佛法能够增长善根***,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清净***。

修作意正行具体需要做什么呢?就是十法行。释迦佛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中开演十法行时告诉阿难,此十种法能受持此般若波罗蜜修多罗,“阿难。譬如大地。一切树林花药皆依而生。一切善法皆依般若波罗蜜生。阿难。譬如转轮圣王若在世间七宝常现。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此修多罗若在世间。则三宝种常不断绝”。

十法行总结起来,一是要闻思佛法,二是要修习止观。闻思修经论是正行,而方法上必须辅以止观,其作用有三。一是在闻所成慧阶段,修定可以使身心顺畅,神志清明,于闻思经论助益广大。二是在思所成慧阶段,***思维时心力集中,很多散心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很容易就心开意解了,或是平时想不到的地方,定中也就容易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了。三是修所成慧阶段,必须常在定中作法义观,才能最终习熟见道。十法行的第十项修习行,指的就是在定中观修法义。所以罗嗦了半天,修行方法概括起来其实很简单,也就是读经、止观两件事儿。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当代女修行人

1、源头能量是终身的,发挥无限的作用。

2、源头能量每个人都需要。与道在一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源头能量:一是自然,二是自信。

4、我心即宇宙。

5、源头能量是儒释道在我们身上的显化。

6、呼吸觉察:呼吸背后是念头。

7、调整呼吸,让我们活在当下。去对接万事万物,让我们信服;充满创造力;让我们做自己;

8、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绽放自己,这是源头能量的好处。

9、有病了是阴阳失调,没有调整好自己的阴阳。病少的时候,能量多了。

10、真正巨大的的宇宙是我们的内心。

11、付出就是收获。

12、不要东张西望,才能节能环保。行走的过程中保持觉察。

13、把精力放在涌泉穴上可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

14、分秒觉察,分秒超越。

15、修行的最后工具:八大道场——自己,家庭,事业,行业,国家,世界,人类文明,宇宙。

16、个人道场:身心灵合一。身体好,护善念。身体不好,心态不好,念头有问题。身心灵合一能量就来了。

17、家庭:在家里不可以动用权力。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

18、事业:你跟社会连接的纽带——价,使,愿。

19、把自己放得很低的人,能量很大。

20、道场在哪里,愿景在哪里,生命精彩就在哪里。

21、文明是相互连接,相互传递的。

22、佛教到了中国变成禅宗。

23、《易经》是宇宙密码。把阴阳调节好就是和道在一起了。

24、道是规律,德是规律的显化。

25、我们的文化:和。以文载道。

26、了解了人物就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世界,就了解了规律。

27、可以看一辈子的书:《金刚经》《道德经》《坛经》。这些书是生命的修行感悟到的规律。

28、经典是拿来悟的。

29、每个人都有他的空间。

30、导师帮你觉察。好酒,好茶,好朋友,需要好好品味。

31、胡老师的导师:孔子,老子,六祖……读经典充满喜悦。

32、人生最美的事:下雨天读《坛经》。

33、读经典,做笔记。常看常新,常新常看。

34、活出经典的老师让人醍醐灌顶。

35、找到老师需要缘分。

36、当你做好准备的时候,你的老师就出现了。

当你做好学生的时候,你的老师就出现了。

当你谦虚,慈悲,宽广的时候你的老师就出现了。

37、真正的老师是你自己。好好反省,觉察自己,你就是***,你就是老子。

38、发现自己比较困难。

39、易经最好的一卦是谦卦。

40、谦虚的人有福。太顺了就骄傲了。

41、不要有分别心。排斥别人就是排斥机会。

42、价(道),使(责任),愿(愿景,空间)

第二部分:连线

1、真正有知识多的人当下产生智慧。知识太多的人不会倾听。

2、情绪混乱的能量。

3、有情绪的人是傻瓜——用情绪解决问题。

4、先滋养自己,不要着急去滋养别人。你好了,环境就好了。

5、文字“道”不是生命“道”。

6、道和道理的区别:真正讲道的人是不讲道理的,是做出来的。(启发,提问)

7、要对接老师能量。

8、关于孩子要不要学习《道德经》?先背后懂。

9、抄经可以静下心来,越赶念头越麻烦。

10、先和自己沟通,再和别人沟通,需要训练。

11、不要着急学东西,跟自己处理好关系。

12、不着急,做好自己,缘分不到。每个人的因果自己承担,静待花开。

13、世界是多样的。较真的人给自己增麻烦,给别人添麻烦。

14、美的核心是和谐。

15、灵魂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关注向自己,发现你自己是谁,找到兴趣,找到使命。

16、迷茫是寻找自己的开始。

17、如果你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先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18、焦虑都是着急产生的。

19、读经典急了就流产了,要十月怀胎。

20、孩子怕黑怎么办?多经历黑,以往给孩子的帮助太多了。

21、喜欢他就改变自己。

22、干大事用别人的心做事。

23、真正的贫穷是贪婪。

24、人生两件事:做人,做事。最重要的事是修行,只做事比较贪婪。

25、做减法才幸福。

26、还是改变自己吧,不愿改自己是卡点。接受一切,只有空了才会接受一切。

27、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能量不足,连接不深。先处理关系,先热爱自己,热爱他。

28、培养孩子信心来自你的爱和鼓励。

29、所有伟大的人都是自学的人。

30、怎样解决虎头蛇尾的问题:最核心原因是没有承担责任。机会不愿意和你在一起。

31、必须拿结果。再小的结果都是结果。

32、结果有实有虚,方方面面,有形无形。

33、把喜欢的事情做了就开心。

34、不要伤害孩子对生命的热爱。

35、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36、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打游戏:把打游戏和变成乞丐联系起来,考虑后果。制定学习和生活目标。

37、害怕被别人甩街?自己有能量,自己找借口,压力不够。没有压力,找了很多借口?不接源头能量会被淘汰,真正的厉害是天算。

37、找到源头能量,每个人都可以绽放,都可以幸福。

38、问题终究要过去的,不太愉快的状况是修行,是和道在一起。

人生是一场修行,红尘即是道场

(雪禅子)

女人最大的修行障碍就是情业的束缚。通俗点说就是情障(包括疑、知、猜、幻、想、忆、悲、恋)。一切修行人最大的障碍不离三点:情障、禅障、识障。这篇修行文章,重点演示女修行人,如何突破情障而顺达修行。

所谓情障,就是世俗意识过于“脆弱”,意念显得不坚固和明净,导致外界的色尘随意侵袭,形成诸多的心理恍惚,和情感紊乱的阻挡。这就好像一块钢材在没有防护措施的前提下,是很容易被外界风雨侵蚀的。意识的脆弱,指的是自我情感过于浓烈而不善疏导成为清净的觉力,直接影响女修行人对自我情识和外界尘色产生颠迷,其间不外乎宿世忆业的滋扰。女修行人,如果能够知道自身修行存在的弊病,而能培养稳定的意识和明净的意念,在禅定中相应运行,就可以透过情业,直达坚固不变的禅定明觉。

女人的疑心比较浓烈,这就是难以透过情障的第一道门锁。所谓疑心,不是说怀疑或猜测。而是对自我修行产生不稳定的想法以及过于沉迷于宗教迷信当中丧失对自我本真的认知。所以,女修行人非常在乎精细的自我感知,也最容易盲目进入外道修法当中,沉迷不醒,顽固不舍。这也是女修行人对外界形成自我依赖,导致女修行人修行出现缓慢性的迟钝。因此,女修行人必须透过疑心的束缚。具体修法如下:

1、 在因地就要建立清醒的自我出离。出离自我情业的束缚,关键就是要强化自我对外界产生无常想法。也就是说一旦踏上修学佛陀正法的道路,就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有的情感,必须为出离自我一切妄爱而服务。时常在事相当中多善起思维进行世间无常扫描。目的是加深自我世俗情感趋向淡薄,把这种趋向淡薄的情感转化成修行的动力。在面对一切世俗情爱的纠缠,理应保持意识的清净运作,懂得随缘的无住。说的再简单些就是善知自己的一切情感本身就是修行的助缘。只不过需要用清净的觉观来逐渐趋向淡薄而已。转化情感的淡薄,不是让你舍弃世俗情爱,而是运用自我清净的思想来认知情感的运作,是为最终出离自心妄爱而服务。这种促使意识趋向平稳运作的修法,是完全可以减轻女修行人对世俗情感产生忧郁和逃避,是完全可以伴随世俗情爱的运行来逐渐促使内心达到意识的彻底清净。即使遭遇世俗情爱的浓烈侵染,也依旧保持心态的安然运作。此时,疑心障碍就此调伏。最关键的一步终于透过。透过疑心这一道门锁的女修行人,是完全可以随意操纵自我情识,在修行中自在感知。

2、 要善于观察自我情识的起用变化。当发现自己的世俗情感因为外界色缘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时,首先不应该逃避和自责。而是要保持柔和的心态进行“思维牵引”。所谓“思维牵引”,就是运用平稳运作的意识来清楚地感知这样的世俗情感起用的无常变化。说的再简单些,就是让你的情感,产生波动的同时,“乘热打铁”,运行自己清净的意识,进行“热处理”。其目的就是让已经浮躁的情感在意识的清净感知中,逐渐趋向“疲劳”。这种修法,是针对一切女修行人因为情感的无限泛滥,在无奈和焦虑中停滞不前的最好对治方式。这就好像当你好不容易忘记一个人的时候,突然又见到了他或在梦境中浮现曾经情爱的记忆影象。此刻心情无限焦躁和难受。在这种情感波动的时刻,你只需要安住自我浮躁的情感变化。然后运用清净平稳的意识进行直观扫描。在扫描的过程中,只是运用你的意识直观浏览一切情相,意念一定要伴随意识平稳凝聚。这就像你看到自己死去亲人的尸体一样,有悲哀的情感浮现,但意念专注时常达到空净。尸体存在,意念空净,意识平稳流淌。也就是当你看到气球上升,知道气在上升,气球只是伴随气看似上升的***象。犹如看似尸体存在,其实是你意识分别过程中情感的无限流露而已。尸体本身是无所知的。一旦明晰这个道理,那么当你的悲情浮现,意念与意识相应的平稳和空明,自然生成。即使面对你已经淡忘很久而突然出现的情人,也是安然而视,心无有一丁点浮动和焦躁。此时,情感意识障已经透过。这样的女修行人已经可以随意起用世俗情爱而清净自活了。

成为一个女修行人后,就不要再认为自己不同于一般世俗的女人。而是清楚地认知自己更是一个在坚强和美丽中洒脱修行的女人。因为步入修行的女人,是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也就是说是很容易把自我与他我区别开来,甚至断绝或逃避世俗一切情爱的因缘,孤寂其中,以为解脱。这样的女修行人是最愚蠢和懦弱的。因为逃避世间情爱,本身就是在违背作为女人最纯真的爱。情爱本身是最美最纯的!只是世俗凡夫运用自我妄别来看待这种纯爱,导致这样的纯爱开始因对方的妄别而产生变异而已(情爱的幻化,犹如气球上升,实为气在上升。气球本不动,依旧安寂)。但情爱本身本来就是这样的特性。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女修行人,一旦被动地逃避或排斥自我世俗情爱,这样的因地起心,本身就是最大的情爱业障。否则,你为什么要逃避?不就是因为惧怕自我情爱会给你自己产生所谓的因果轮回吗?这样的低级思想,了不可得。这就好像一个人看见自己的影子怎么一会变大,一会变小?一会变长,一会变短?一会变瘦,一会变胖?顿起恐慌和惊异,然后开始逃避和舍离。这样的愚痴行为实在是太可笑了。

女人最大的愚昧,就是太过于把自己看得“完美”而丧失了残缺本真的自然美。因舍离或逃避情爱而去修行的女人,还不如不修行。必定逃避本身就是最大的情爱。把自己看得很完美的女人,不是说自己需要完美或自己想去完美自己。而是把自我的情感完全颠倒成自我脆弱和无奈甚至伤感和焦虑当中沉迷不醒,这就是把自己看得很“完美”。其实这样的完美,在女人心目中总认为是自己的不足或自我“盲知”的命运。因此,这样的女人一旦进入禅定修行,也必将浮现更多的情业和更加浓烈的幻觉以及顽固依赖外界邪法邪人当中永远不醒。因为女人一旦顽固逃避外界以为解脱,却更加深陷在永远无法出离的宗教迷信当中更加愚昧堕落。这也是末法一切外道邪师所利用女性最脆弱的情识业病进行无休止的蒙骗和控制。这样的女人也注定是不可能成就的。譬如:跟随修学***外道密法的女性、跟随修学某心中心外道密法的女性、跟随修学某某外道念佛,求生净土的女性、跟随修学外道禅法的女性、跟随外道杂僧进行敲打唱诵的女性、跟随外道修习妖通占卜治病的女性等等。这些深陷在这样的外道杂修当中的女修行人,其结局也必将成为一切邪人操纵的工具和命终神识堕落的陪葬品。

修学佛陀正法的女修行人,其修行方式和修行过程,都是自在和明净的。都是发自本真的洒脱和轻松。丝毫没有一丁点的束缚和逃避。这就符合我们佛性本真的特性:清净、随顺、自然、明净、智慧、慈悲、无住、空寂、离相、相应。这才是真正的意识自在和意念的空明。因为修行本身就是女性最完美爱的释放。而佛陀教法,也必将展示女性最完美的慈悲之性。

修行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越来越想得开、放得开、活的开、死的开、因为修行本身就是爱的完美释放。难道因为修行,却让自己更加的迷信?更加的约束?更加的烦恼?更加的愚蠢?更加的眷恋?更加的顽固?更加的暴躁?更加的不像自己本我的清净,和美丽吗?

雪禅子解析,“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当代女修行人”就到此结束。雪禅子将为当代女修行人开示一偈:

? 爱与不爱,心本纯真。

? 伤与不伤,情本自然。

? 痛与不痛,皆是美丽。

? 因为人生,本来这样。

? 如梦如影,依然生灭。

? 当代女性,好好修行。

? 因为修行,本是生活。

? 生出美丽,活出精彩。

? 清净无求,安然而行。

? 至此解脱,菩萨微笑

此修行原文来自雪禅子无私法布施!

家中供佛注意事项

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修行,生命中凡所遇见,林林总总的感触,哭的笑的好的坏的,都是修行。

有人为了修行遁入空门,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红尘即是道场,在红尘中历练,磨砺,心如止水,淡若清风。

佛经曰: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有的世相,有人会因此身心疲惫,痛苦不堪,了悟心性的人,从来都不会被那些镜花水月的***相所蒙蔽。因此也能活得云淡风轻,安然无恙。

人生来路,万物归途,水是万物的源头,也是奔流不息的象征。了悟心性的人,性情就跟水一样柔软。

山谷里的小溪都是顺势而流,智者的修行何尝不是如此,柔软的心性能化解岁月的薄凉,任何时候顺势而为,不牵强不起纷争,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人生际会,一生遇人无数,无论你遇见谁,都是生命中注定的缘分。

让你幸福的人是来感恩的;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百般辱骂你的人是来助你修行的;怨恨你的人是你生命中的贵人,讨厌你的人是来让你成长的。

无论谁的出现,都是生命中最好的安排,所有隐忍不是劫难,皆为成长!

感恩那些生命中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快乐的善缘,对于那些恶意中伤,以平常心看待就好。

永远要明白,世上没有无缘无故发生的事,一切皆有因果法缘,若无相欠,怎会遇见?

对于辱骂和伤害,全当是修行,别人如何待我是我的因果,我待别人如何是我的修行。

因为逆境和伤害可以磨砺心智,使我们的心变得更加坚韧包容,这是人生大智慧,也是红尘道场的修行。

禅佛语录有记载:“世间人,任他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你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历经一千多年,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

“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平和,常在丽日风光之下,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若以明澈坦然之心看待万物,那么世上就没有不满的事情,若以平和之心待人,世上就没有可憎的人了。

生气是不够大度,郁闷是不够豁达,焦虑是不够从容,悲伤是不够坚强,惆怅是不够阳光,忌妒是不够优秀,人生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你看别人不爽是你修为不够,别人视你为眼中钉是你逼得太近。

有棱有角的坏处是别人啃起你来十分方便,所以做人大度一点,别人欠你的老天都会还给你。

一个人能让自己任何时候心如止水,不受外界的影响,那么你将处在修行的一个最高境界。

一个人若活在明利纷扰之外,便再没有什么能让他的心泛起波澜。也没有什么再能伤害到他,因为明白当下的一切都该欣然接纳,是劫难亦或成长,都是必经的尘缘。

情绪也是人生中的修行其一,拥有 情感 自愈能力的人,懂得及时止损。

拥有情绪自愈能力的人,遇事不顺能迅速调整心态,避免自己成为情绪的奴隶,拥有挫折自愈能力的人,遇到逆境时能及时分析利弊,查找原因。

世上的路从来没有坦途,也没有一帆风顺,起起落落风雨兼程。

所谓的修行,不仅有颗柔软之心,智慧的头脑,得体的外表,儒雅的言行。

经历过狂风暴雨,体验过高山低谷,见识过人生百态,才能在世俗面前淡若清风,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曾作道士打扮,在什么中修行

供奉观音菩萨在家中有何禁忌 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 圣严 法师回答如下: 1.这要看各人的情况而定。如果住处很小,或者住于公家宿舍,与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室以及同住一栋房子,当然有所不便,那只有在定时课诵之际,暂以佛经代表佛像,置于相当的位置,不必设置香炉、烛台,也不必供水、供花、烧香,仅于课诵前后,问讯、礼拜,以表示虔诚、恭敬即可。倘若同住的室友和舍友,大家都信佛,当然可以设置共同的佛坛或佛堂;如果仅是自己一人虔诚学佛,则不可由于表现特殊,强设佛坛,而招惹大众的怨愤。 2.如果全家之中,仅自己一人学佛,也当比照住于公家宿舍的办法,否则会引起家庭的口角。不要由于学佛,而使家人对佛教产生恶感、嗔嫌。如果全家信佛、学佛,或者你是家长,或夫妇共同学佛,而家中尚有裕余的空间或裕余的房间,最好能够设置佛坛或佛堂。如果设置佛坛,应该选择客厅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后不可临窗,应当面对门窗,阳光充足,使人进门便可一目了然。佛坛是家庭的中心,要能产生安定力和安全感的作用。至于地理师所定的方位可以作为参考,但也不必拘泥、迷信。只要不把佛像面对厕所、炉灶或直接面对自己的卧床就好。在设立佛堂时,应选择一间静室,不是小孩、猫狗嬉戏出入之处;也不是会客、谈笑、宴饮之处,而只是用于礼诵、禅修,不作其他用途。3.如果家中原供有关公、妈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时,不可由于信佛、学佛而把他们立即废除,应该逐步进行。先将佛菩萨圣像安于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于两旁,不必另设香案、烛台。因为一切善神、祖先都会护持三宝且亲近三宝,供设佛菩萨圣像之后,他们也能成为三宝***,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迁移佛坛和佛堂之时,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视为古物而予以保藏。至于祖牌可以移置于寺院的往生堂,家中并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则可置于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处,改以较佛坛为小的祖坛,单独供奉。例如寺院规模较大者,都会另设有往生堂,专供往生牌;寺院规模较小者,即以大殿佛坛的两侧供置长生牌和往生牌。如此,既能对祖先表示慎终追远的孝思,也能显出对佛菩萨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别于慎终追远的孝思。4.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一佛代表万佛,以一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任择其一即可。如果已经有了佛与菩萨的圣像,则置佛像在正中或后上方,菩萨像在两侧或在前下方,务必要使佛突出,以显其尊贵。圣像的大小尺寸,应该和佛坛、佛堂的空间位置比例相称,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圣像很小,且是以七宝所成,则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龛来衬托出佛像的伟大。 5.请购了佛菩萨的圣像之后,一般人大多崇尚举行开光仪式。以佛教的观点而言,开光仪式并不一定是必须之举。因为佛菩萨像只是用来当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萨的感应遍在,而以圣像作为致敬的物件,若无圣像,便无可作为礼拜、供养和恭敬的物件。通过类此的修行后,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萨的感应;但最重要的是在于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发,不在于圣像本身。所以,圣像是否开光并不重要。在释迦世尊住世的时候,因为佛去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人间的***们思念佛院,所以,为其塑了像来供养,其中也没有见到有关开光的记载。至后世,乃以经、像、法物、塔、寺等,代表着佛的住世、化世。不过隆重的仪式能使更多人起敬生信,所以后来渐渐地有了各种各样的供养仪式,而开光就是其中的仪式之一。因此,迄今,各寺院若新塑佛像,也都 *** 信众举行开光仪式。这犹如学校开学、公司行号开幕、建筑物落成时所举行的开幕剪彩等仪式一般,是为了慎重地向大众宣告,所以举行仪式。 至于个......>>

信佛的人在家供佛有什么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如下:

供奉佛菩萨,供品可以有五样东西:分别是,花,灯,香,水,果。不可用肉类,更不可因上供而杀生。

供奉佛菩萨房间的选择上,建议供在客厅,或书房,不要把佛菩萨像供在卧室里,因为卧室里穿衣脱衣,行男女不净,这对菩萨是不礼貌的。如果住房空间小,一定要供在卧室的话,平时可以用一块布上。

另外,我们信佛,学佛,还有一个非常需要讲究的地方,就是要能在生活中,实践佛菩萨对我们的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重点),你能改正过失,并行善积德,做佛菩萨的好学生,佛菩萨知道了,会非常高兴,你因此也会有很好的福报的!

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上,有一大恶,一大善,很能决定我们将来的福气,运气

此一大恶,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即是杀生,上天有好生之德,而生灵最为爱惜的,就是自己的性命,我们杀生夺命,生灵的痛苦很深,怨恨也很深,佛法告诉我们,杀生是大恶行,是有恶报的,我们求福求运,此一条不可不戒之。

另外,有一种极大之善行,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就是孝顺父母,孔子说过,孝顺父母最难的是“色难”,就是难以对父母和颜悦色,(朋友你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对父母以柔心对待,讲话轻声细语,语气不要凶。

最后,朋友你可以请一些佛学书籍来看下,我们信佛,学佛,不仅仅是烧个香,磕个头就了事了,我们的福气,运气,一方面可以靠菩萨保佑,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去学习佛法,实践佛法,去行善积德修来的。

佛学书籍寺庙里有请,新华书店也有售的。很多经书都很难懂,初学可以看一些佛法普及,佛法入门的书。

(佛法中谈到的人生的归宿,我们现在是人,那有没有来世呢,来世会变成什么?有没有永恒的生命?另外,来世能幸福吗?还是痛苦?有没有既让自己幸福,又让所有的众生能感到幸福的办法呢?这一点,佛法有详细的谈论)

家里供佛注意哪些事情 用自己的感受 并没有任何依据 如果不理解请照顾下不强加给网友

首先最好提供一间屋子没有任何东西 供桌具体的要求不说啦 佛龛有没有随意 佛像是画像或者是自己画的或者是塑像雕像或者没有也可以 香炉随意 最好不要用坛 鼎 如果条件艰苦 用碗也可以的 油灯 鲜花 幡盖 这些有没有都可以的

水果主食菜随意 不求高于等于自己的标准就可以 最起码自己不先吃 要先上供 没有能力卖水果 馒头米饭也可以 菜 西红柿黄瓜这种可以直接食用的 洗干净上供也可以的 注意不要包含荤腥

如果情况允许的话 念佛机啊 拜垫 也就是蒲团 经书啊 都可以有的

香 根据自己的能力 条件差 可以一根香折成三段 也是可以的 重要的是烧香而不是具体的香质量就要最好 数量要最多

基础是阴历初一十五各一次 一炷香三炷香 什么时候烧都可以 条件很好呢 每天24小时的盘香也可以的

就说这些吧 有什么不明白 或者是哪里没有说到 哪里有问题请追问 满意请***纳形式通知我

家中供奉什么佛好?摆放位置?有什么讲究? 如果你只是一般地似信非信,那么供观音像就可以了。如果家中有佛教信徒,就要看其修持何宗?依其宗义供奉相应的佛像。如净土宗,就要供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像供奉佛菩萨要有专门的房间。没有要有专门的佛龛,供桌上别放杂物,上面不压东西。佛菩萨像或佛龛要供奉到房间上位。

如果佛龛不得已供在卧室等处,佛龛前面要有黄、白布廉,礼拜、上香、做课后苫好。这没有别的特殊意思,是表示尊重。我们要让父母住好房间吧?不能在父母面前袒露吧?不能在父母面前两口子亲热吧?

供水:提醒“清净、平等”,时时清净、平等了就觉悟了。

供香:提醒“戒、定真香”,真的持戒精严产生定力,则身体也散发香气。

供鲜花、水果:提醒“种善因得善果”。

供饮食(素):提醒“孝养父母”。

佛门用这些道具教学。

最主要是心存恭敬,则诸事顺利。不孝父母尚遭神谴,不敬佛菩萨,***神则怒。

在家中供养***菩萨是这样做的,①到市场或寺院内的佛像店请一尊***菩萨像,再到寺院请法师(即僧人)开光;②把开了光的***菩萨像摆放到阳宅内合适的位置升座,每天香火供养;③***菩萨像的后靠房间不能是厕所或厨房;④***菩萨像的正前方不能是餐桌,也不能正对厕所或厨房的门;⑤不能用酒、茶、和荤腥的食物供养***菩萨。用白开水、水果、斋菜、米饭等供养则可。什么是斋莱?荤菜如葱、蒜、韭菜、荞头、洋葱等不是斋青菜,除荤菜外的其他青菜则是斋青菜。腥肉菜如鱼、虾、猪、牛等各式各样的动物肉类都不是斋菜。除荤菜和腥肉菜之外的食物才可以用来供养***菩萨。最好用专

各位同修:请问在家里供佛有哪些注意的事项和礼仪规范是什么呢? 这要看各人的情况而定。如果住处很小,或者住於公家宿舍,与同事、同学等 共住一室以及同住一栋房子,当然有所不便,那只有在定时课诵之际,暂以佛经代表佛像,置於相当的位置,不必设置香炉、烛台,也不必供水、供花、烧香,仅於课诵前後,问讯、礼拜,以表示虔诚、恭敬即可。倘若同住的室友和舍友,大家都信佛,当然可以设置共同的佛坛或佛堂,如果仅是自己一人虔诚学佛,则不可由於表现特殊,强设佛坛,而招惹大众的怨愤。

如果全家之中,仅自己一人学佛,也当比照住於公家宿舍的办法,否则会引起 家庭的口角。不要由於学佛,而使家人对佛教产生恶感、嗔嫌。如果全家信佛、学佛,或者你是家长,或夫妇共同学佛,而家中尚有裕余的空间或裕余的房间,最好能够设置佛坛或佛堂。

如果设置佛坛,应该选择客厅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後 不可临窗,应当面对门窗,阳光充足,使人进门便可一目了然。佛坛是家庭的中心,要能产生安定力和安全感的作用。至於地理师所定的方位可以作为参考,但也不 必拘泥、迷信。只要不把佛像面对厕所、炉灶或直接面对自己的卧床就好。在设立佛堂时,应选择一间静室,不是小孩、猫狗嬉戏出入之处;也不是会客、谈笑、宴饮之处,而只是用於礼诵、禅修,不作其他用途。 如果家中原供有关公、妈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时,不可由於信佛、 学佛而把他们立即废除,应该逐步进行。先将佛菩萨圣像安於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於两旁,不必另设香案、烛台。因为一切善神、祖先都会护持三宝且亲近三宝,供设佛菩萨圣像之後,他们也能成为三宝***,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迁移佛坛和佛堂之时,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视为古物而予以保藏。

至於祖牌可以移置於寺院的往生堂,家中并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则可置 於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处,改以较佛坛为小的祖坛,单独供奉。例如寺院规模较大者,都会另设有往生堂,专供往生牌;寺院规模较小者,即以大殿佛坛的两侧供置长生牌和往生牌。如此,既能对祖先表示慎终追远的孝思,也能显出对佛菩萨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别於慎终追远的孝思。

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佛代表万佛,以―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任择其一即可。如果巳经有了佛与菩萨的圣像,则置佛像在正中或後上方,菩萨像在两侧或在前下方,务必要使佛突出,以显其尊贵。圣像的大小尺寸,应该和佛坛、佛堂的空间位置比例相称,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圣像很小,且是以七宝所成,则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龛来衬托出佛像的伟大。

请购了佛菩萨的圣像之後,一般人大多崇尚举行开光仪式。以佛教的观点而言 ,开光仪式并不一定是必须之举。因为佛菩萨像只是用来当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萨的感应在,而以圣像作为致敬的对象,若无圣像,便无可作为礼拜、供养和恭敬的对象。通过类此的修行後,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萨的感应,但最重要的是在於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发,不在於圣像本身。所以,圣像是否开光并不重要。

在释迦世尊住世的时候,因为佛去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人间的***们思念 佛陀,所以,为其塑了像来供养,其中也没有见到有关开光的记载。至後世,乃以经、像、法物、塔、寺等,代表著佛的住世、化世。不过隆重的仪式能使更多人起敬生信,所以後来渐渐地有了各种各样的供养仪式,而开光就是其中的仪式之一。

因此,迄今,各寺院若新塑佛像,也都 *** 信众举行开光仪式。这犹如学校开学、公司行号开幕、建筑物落成时所举行的开幕剪彩等仪式一般,是为了慎重地向大众宣告,所以举行仪式。

......>>

关于家里供佛的事项 1.请问下供养的水果时间长了换下来可以自己吃掉吗?供果一炉香后,如果想吃就可以撤了,不过供桌别拿空了,可随时添供。

2.还有是每天起床一枝香,这支香烧完了,比如我下班回去,就要继续再点支香吗?

如果有条件,最好早晚各上一炉香。

3.保证随时有香,还是一天就一支香呢?

不要随时有香,早晚上香就可以了,一次最好上三支,如果皈依了则是上四支(多一支***香)。

4.如果出差,不能换水和点香,怎么办呢

出差就好好工作吧,佛菩萨没那么小气的,放心吧,佛要的是你的真心,而不是稀罕几个果子。

阿弥陀佛

如何供奉观音菩萨 有什么禁忌 个人在家庭供养佛菩萨的圣像时,并不需要昭告社会大众,所以也不一定需要举行开光仪式,只要以虔诚心、恭敬心将圣像安置供奉,然后以香、花、水果等供品供养,日日不辍,使其保持新鲜、整齐、清洁,就能显出圣像所在的神圣气氛,藉此以引发修行者的道心。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所燃的香,以精细、清香为原则,家庭佛堂一次以一炷香为宜,不要大把地燃烧香烛,以免造成室内空气的混浊。香类以自然的檀香、沈香为佳品,不宜用化学香料或动物香料调制的线香、棒香。现代家庭的佛堂,可以电灯代替蜡烛,且应常常清理供桌、香炉、烛台,换新供品,至少该保持没有灰尘或枯萎腐烂的花果食物。每天最好应该有定时的早晚课诵,至少早晚也须烧香、供水。外出之前,到家之时,也当先在佛前礼拜,以表示感谢、恭敬、系念之心。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一佛代表万佛,以一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任择其一即可。如果已经有了佛与菩萨的圣像,则置佛像在正中或后上方,菩萨像在两侧或在前下方,务必要使佛突出,以显其尊贵。圣像的大小尺寸,应该和佛坛、佛堂的空间位置比例相称,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圣像很小,且是以七宝所成,则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龛来衬托出佛像的伟大。 请购了佛菩萨的圣像之后,一般人大多崇尚举行开光仪式。以佛教的观点而言,开光仪式并不一定是必须之举。因为佛菩萨像只是用来当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萨的感应遍在,而以圣像作为致敬的对象,若无圣像,便无可作为礼拜、供养和恭敬的对象。通过类此的修行后,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萨的感应;但最重要的是在于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发,不在于圣像本身。所以,圣像是否开光并不重要。供奉观音菩萨大有学问: ***菩萨是娑婆世界中,与众生最有缘的菩萨。众生若有疾苦,只要诚心默念***菩萨名号,这位菩萨便会从声音中去寻找受苦受难的众生,以大慈大悲之心和无边的法力,助众生超脱疾苦、实现愿望。《妙法莲花经》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菩萨的道场在东海普陀山,所以宜坐西向东,这样可以与东海的普陀山遥相呼应。能够增加灵气和福业。二、观音不宜向着饭桌除非您家中长期持素食,否则最好不要将家中供奉的观音面以餐桌。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不忍众生受任何苦难,您在吃饭的时候自然是离不开荤菜,所以还是避开为宜;三、观音不宜直对房门观音神像不可以向着房间门口,以免受门冲。四、观音不宜背靠厕所

家中供奉什么佛好?摆放位置?有什么讲究? 供在客厅可以啊

圣严法师: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一佛代表万佛,以一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任择其一即可。如果已经有了佛与菩萨的圣像,则置佛像在正中或后上方,菩萨像在两侧或在前下方,务必要使佛突出,以显其尊贵。圣像的大小尺寸,应该和佛坛、佛堂的空间位置比例相称,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圣像很小,且是以七宝所成,则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龛来衬托出佛像的伟大。

―――――――――――――――――

供养佛、菩萨一定要烧香吗?

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

烧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

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

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萨功德最大?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摘:《佛学通讯》

家里供菩萨好吗?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有什么忌讳吗?如题 谢谢了 家里供菩萨是好的,至于摆放最好不要放在卧室,实在没有条件就请个佛龛,把菩萨放在里面,晚上睡觉就用红布把菩萨的佛龛盖上。一般佛菩萨的摆放方向是坐南朝北或坐北朝南,为什么这样我也不知道,我们家开法物流通处,师父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我们也就是这样告诉顾客的。注意的就是一定要经常上香,至于上香要先点灯(必须是蜡烛或油灯,不可用灯泡替代),然后再上三炷香、磕三个头,有时间就天天上,没有时间可以初一、十五上(要有供品,供品多少随心),平时买了水果或饼干等吃的也要先放一些供菩萨,然后再自己吃,数量上要供单数,摆好供品再点灯上香。菩萨摆放时间长了会有尘土,可以用一块没有用过的毛巾擦拭,一定要小心,不要摔坏就好,没有什么忌讳,就是不要把脏的东西或荤辛类的食物放在 菩萨面前就好,然后就是摆供品、点灯、上香之前一定要洗手。别的就没有了。你可以把QQ号给我,我加你,以后有什么细节性的问题可以随时问我,能为你解答的我会尽力为你解答。

***纳哦

家中应该供奉什么佛,还是菩萨…… 以下任选一种组合:

(1)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中)、***菩萨(佛左)、大势至菩萨(佛右)

(2)华严三圣(释迦三圣):释迦本师佛(中)、文殊菩萨(佛右)、普贤菩萨(佛左)-----出处是《华严经》;

(3)三世佛:过去佛以迦叶佛为代表(本师左),本师释迦牟尼为现在佛(中),弥勒佛为未来佛(本师右)。

(4)三方佛(三宝佛):毗卢遮那佛(中)、东方药师佛(毗卢佛右)、西方阿弥陀佛(毗卢佛左)

(5)释迦三师徒:本师释迦牟尼佛(中)、阿难(佛左)、大迦叶(佛右),或者舍利弗(佛右)、阿难(佛左)。

(6)东方三圣:药师佛(中)、日光菩萨(佛左)、月光菩萨(佛右)------出处是《药师经》

(7)娑婆三圣:释迦牟尼佛(中)、***菩萨(佛左)、地藏菩萨(佛右)

(8)其他摆放法: 释迦佛(中),***菩萨(佛左),弥勒菩萨(佛右);释迦佛(中),***菩萨(佛左),地藏菩萨(佛右),弥勒菩萨(佛前);

供参考,阿弥陀佛!

曾作道士打扮,在《道德经》中修行。其相关解释如下:

1、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老子所著,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这部著作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涉及到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多个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以及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同时,他还强调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处世之道,以及致虚极,守静笃的修行方法。

3、在修行方面,道家注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修炼,认为只有通过修炼才能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而《道德经》正是修行者们修行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这部著作中,老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认为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有通过内心的体验才能真正领悟。

道士的相关知识

1、道士的起源:道士起源于古代的方士,是专门从事宗教活动和修行的人。他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们与神灵沟通的桥梁。道士的信仰:道士信仰的是道教,这是一种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宗教。

2、道士的传承:道士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师徒关系进行的。徒弟需要经过多年的修行和学习,才能继承师父的道统。道士的分类:根据修行和修炼的方式不同,道士可以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类。全真派注重内修,包括心性、身体和精神的修炼。

3、道士的文化价值:道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还体现在医学、药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道士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中,道士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