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下一句怎么说_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谁说的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8 0
  1.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什么意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意思是什么
  2. “四海之内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王臣”什么意思
  3. 普天之下,莫非黄土...... 全诗及解释
  4.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什么意思?
  5. 诗经“?天下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的意思
  6.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哪里?
  7.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8. 以下是什么意思: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在目力之所及之所不及的天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出自《诗经 小雅 北山》: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中反映的是周幽王时期的事情。

按普遍的说法,我国夏、商、西周是奴隶制社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下一句怎么说_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谁说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国,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谓“土地国有制度”。这个“国家”,就是奴隶制国家。王(夏、商时代称帝),作为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最高奴隶主,拥有全国的土地。奴隶制国家,是“家天下”(王天下)。土地国家所有,其实是王所有。因此,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向王室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庶民为自己耕种的“私田”,中间为替领主耕种的“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即土地为奴隶主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什么意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意思是什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于《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原句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诗经》内容多为记录周之事,需要考察一下周代的土地分配。周只是共主,天下名义上是周的,但是周不能独有天下土地,要分封出去,封出去的土地就是邦国。

这些邦国的君主不能像周一样称“王”,只能称“侯”,这样的侯有很多,诸侯即诸多的侯;邦国的土地也不能为“侯”所独有,也要分封下去,所以,天下的土地是不归“王”所有的

“王土”是名义上拥有而实际并不拥有的东西,“溥天之下”指的不是土地,所谓“王土”实质上是指对于土地上生活的人,王是要负责任的,正所谓“守土为民”。

土地虽然不归王者所有,但这些土地上的生民之任是归王者承担的。这也就是只有对天下人负责的人才可以成为王者的道理。

所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其解释应当是:以天下之大,都是王需要为之负责的。潜台词是:不要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别人!

实际上《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全诗共六章。首章怨恨繁重的公差加在自己身上,给父母带来忧愁;次章说同为王臣,却劳逸不均, 自己差事特别繁重;

第三章自我庆幸年轻力壮,还能应付四方奔走的差役;第四、五、六章连用十二个“或”字,两两对举,具体揭示了劳逸不均的事实。

诗人在这一系列鲜明的对照中,尽情地倾诉了心中的不平和牢骚,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不过在后来的运用之中,已经逐渐没有了抱怨分配工作不公的意味。

“四海之内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王臣”什么意思

1、出自《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解释为整句话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大夫失职,行事不公;以我为贤,却派遣不停。

2、释义

《诗经·北山》原文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天大地大,以大喻天,故曰“溥天”。问题在于“天之下”是指土地吗?从后句“莫非王土”看,似乎是指土地而言,真是这样吗?

《诗经》内容多为记录周之事,需要考察一下周代的土地分配。周只是共主,天下名义上是周的,但是周不能独有天下土地,要分封出去,封出去的土地就是邦国,这些邦国的君主不能像周一样称“王”,只能称“侯”,这样的侯有很多,诸侯即诸多的侯;邦国的土地也不能为“侯”所独有,也要分封下去,这个再分的土地就是“家”。分到最后结果是有哪些人得到土地呢?王、侯、卿大夫、士、平民。所以,天下的土地是不归“王”所有的。

“王土”是名义上拥有而实际并不拥有的东西,“溥天之下”指的不是土地,所谓“王土”实质上是指对于土地上生活的人,王是要负责任的,正所谓“守土为民”。土地虽然不归王者所有,但这些土地上的生民之任是归王者承担的。这也就是只有对天下人负责的人才可以成为王者的道理。

所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其解释应当是:以天下之大,都是王需要为之负责的。潜台词是:不要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别人!

汉语博大精深,根据语气和语境的不同,词语的意义也会不断变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亦可解释为:“普天之下皆是王的土地,四海之民皆是王的臣民。”

普天之下,莫非黄土...... 全诗及解释

该诗句出自春秋时期《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意思是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他一人,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

原文如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释义

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溥(pǔ):古本作“普”。遍及;率,沿着、顺着;滨,边,边缘。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王(wáng):此“王”代指“王法”,不是指具体的王。表达王权的权威性、唯一性。原文应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出处

陟彼北山,言***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gǔ),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qú)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全诗六章。首章怨恨繁重的公差加在自己身上,给父母带来忧愁;次章说同为王臣,却劳逸不均, 自己差事特别繁重;第三章自我庆幸年轻力壮,还能应付四方奔走的差役;第四、五、六章连用十二个“或”字,两两对举,具体揭示了劳逸不均的事实。诗人在这一系列鲜明的对照中,尽情地倾诉了心中的不平和牢骚,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

示例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什么意思?

《诗经·小雅·北山》

陟彼北山,言***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注释:

1.言:语助词。杞:枸杞,落叶灌木,果实入药,有滋补功用。

2.偕偕:健壮貌。士:周王朝或诸侯国的低级官员。周时官员分卿、大夫、士三等,士的职级最低,士子是这些低级官员的通名。

3.靡盬(ɡǔ):无休止。

4.溥(pǔ):古本作"普"。

5.率土之滨:四海之内。古人以为中国大***周环海,自四面海滨之内的土地是中国领土。《尔雅》:"率,自也。"

6.贤:多、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贤之本义为多……事多者必劳,故贤为多,即为劳。"

7.牡:公马。周时用四马驾车。彭彭:形容马奔走不息。

8.傍傍:急急忙忙。

9.鲜(xiǎn):称赞。郑笺:"嘉、鲜,皆善也。"方将:正壮。

10.旅力:体力。旅通"膂"。

11.经营:规划治理,此处指操劳办事。

12.燕燕:安闲自得貌。居息:家中休息。

13.尽瘁:尽心竭力。

14.息偃:躺着休息。偃,仰卧。

15.不已:不止。行(hánɡ):道路。

16.叫号:毛传:"叫呼号召。"吴闿生《诗义会通》:"呼召也,不知上有征发呼召。"

17.惨惨:又作"懆懆",忧虑不安貌。劬(qú)劳:辛勤劳苦。

18.栖迟:休息游乐。

19.鞅掌:事多繁忙。钱澄之《田间诗学》:"鞅掌,即指勤于驰驱,掌不离鞅,犹言身不离鞍马耳。"

20.湛(dān):同"耽",沉湎。

21.畏咎:怕出差错获罪招祸。

22.风议:放言高论。傅恒等《诗义折中》:"或出入风议,则己不任劳,而转持劳者之短长。"

23.靡事不为:无事不作。《诗义折中》:"勤劳王事之外,又畏风议之口而周旋弥缝之也。"

赏析

《毛诗序》曰:“《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也。”《诗》三家和唐、宋疏传均无异辞。这个题解,袭自孟子的诗说,《孟子·万章上》论此诗诗义是“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这样说并无大误,诗的内容确是作者劳于王事而发出的不平之鸣,但“不得养父母”的内容只有第一章中的一句,全诗的主要内容是怨刺役使不均;“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是诗的眼目,这才是诗的主题所在。作者的身份,孟子没有指明,因为作者已自称“士子”。汉、唐诸家却提高了作者身份,连宋人也谓“大夫行役而作”(朱熹《诗集传》),显然不合。清姚际恒《诗经通论》还作者以本来身份,才明确地说:“此为为士者所作以怨大夫也,故曰‘偕偕士子’,曰‘大夫不均’,有明文矣。”这就吻合诗义,使诠释通达。

周代社会和***是按严密的宗法制度组织的,王和诸侯的官员,分为卿、大夫、士三等,等级森严,上下尊卑的地位不可逾越,完全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规定地位的尊卑。士属于最低的阶层,在统治阶级内部处于最受役使和压抑的地位。《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描写这个阶层的辛劳和痛楚,抒发他们的苦闷和不满,从而在客观上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上下关系的深刻矛盾,反映了宗法等级社会的不平等性及其隐患。《北山》这篇诗着重通过对劳役不均的怨刺,揭露了统治阶级上层的腐朽和下层的怨愤,是怨刺诗中突出的篇章。

诗的前三章陈述士的工作繁重、朝夕勤劳、四方奔波,发出“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的怨愤。钟惺《诗评》曰:“‘独贤’字不必深解,‘嘉我未老’三句,似为‘独贤’二字下一注脚,笔端之妙如此。”妙是妙在这三句典型地勾画了大夫役使下属的手腕,他又是赞扬,又是夸奖:“你正年龄相当,你的身体这么棒,真是前程不可***,你多出几趟差,多做些贡献!”活现了统治者驭下的嘴脸。

后三章广泛运用对比手法,十二句接连铺陈十二种现象,每两种现象是一个对比,通过六个对比,描写了大夫和士这两个对立的形象。大夫成天安闲舒适,在家里高枕无忧,饮酒享乐睡大觉,什么征发号召不闻不问,吃饱睡足闲磕牙,自己不干,谁干却去挑谁的错,说谁的闲话。士却被这样的大夫役使,他尽心竭力,奔走不息,辛苦劳累,忙忙碌碌,什么事都得去干,还成天提心吊胆,生怕出了差错,被上司治罪。这样两种对立的形象,用比较的方式对列出来,就使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从而暴露了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的不平等事实及其不合理性。在对比之后全诗戛然而止,没有评论,也没有抒发感慨。姚际恒《诗经通论》评论曰:“‘或’字作十二叠,甚奇;末句无收结,尤奇。”通过鲜明的对比,读者可以自然地得出结论,多让读者去体味涵咏,不必直写。所以,吴闿生《诗义会通》评论这是“妙笔”。

韩愈的著名长篇五言古诗《南山》,其中有两段,一段连用十九个以“或”字起句的句子,另一段连用三十个以“或”字起句的句子,都是两句一对比。很明显,韩愈借鉴了《北山》的这种手法。但是,韩愈的诗未免过于铺陈繁富,如沈德潜所批评:“然情不深而侈其辞,只是汉赋体段。”比较而言,韩愈诗不如《北山》情切而明晰。

第五章首句“或不知叫号”,现代学者多释为“呼叫号哭”,译释为“人间烦恼”(余冠英)、“悲号”(金启华)、“人叫号”(袁梅)、“放声大哭”和“民间疾苦”(程俊英)等等,多是说这位大夫听不到人民痛苦的怨诉或号哭。这样来译释,多少感到突兀、牵强,不很圆融。“叫号”一词在这里应如何诠释呢?毛传解为:“叫呼号召。”孔疏解为:“叫号,连绵字……叫呼号召四字同义也。”傅恒等《诗义折中》解为:“耳不闻征发之声。”吴闿生《诗义会通》解为:“叫号,呼召也,不知上有征发呼召。”近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解为:“不知道有号召。”这些解释比较接近原义。照这样解释,诗中这位悠然自适、贪杯耽乐的大夫,根本不闻不问朝廷的征发呼召,除了吃喝玩乐睡大觉,就是闲聊扯淡。这个形象是比较丰满的。《诗经》的注疏遗产很丰富,有些旧注并没有错,不必曲为新说。

这篇诗在封建社会起到了讽谏作用。《后汉书·杨赐传》记杨赐针对时弊上疏曰:“而今所序用无佗德,有形埶(按,即势)者,旬日累迁,守真之徒,历载不转,劳逸无别,善恶同流,《北山》之诗,所为训作。”等级森严、任人唯亲的宗法等级制度,必然造成如《北山》诗中所描写的上层的***和下层的怨愤,统治阶级这种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化,必将是内部的涣散、解体以至灭亡。所以,清高宗敕撰的《诗义折中》也强调说,劳逸不均就是“逸之无妨”和“劳而无功”,因此就会上层***,下层撂挑子,这是关系国家存亡之“大害”。诗中暴露的一些现象,在今天的现实中又何尝不存在呢?

诗经“?天下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凡是天下的土地没有不是属于帝王的,凡是在天下水土上生活的人没有不是帝王的臣民”

出处:《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原意是说:“天下都是大王的天下,臣子都是大王的臣子,为什么偏我一人累死累活,所得还不够赡养我的父母”,是大臣的抱怨。而后人往往断章取义,只取前四句,成为帝王宣示他对土地和臣民的***的依据。

普天之下:就是普天下(凡是天下)。

“之”:句中助词,无实义。

率土之滨:率土滨(凡是有水土的地方)。

《诗经》的概念: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哪里?

出自《诗·小雅·北山》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溥:(pǔ普)通“普”。《礼记·中庸》:“溥溥如天。”《汉书·王莽传下》:“惟民困乏,虽溥开诸仓以赈赡之,犹恐未足。”《玉篇·水部》:“溥,遍也,普也。”这里用为普遍之意。

率:《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惟敌是求。”《荀子·富国》:“将率不能,则兵弱。”《史记·孔子世家》:“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盐铁论·疾贪》:“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也。”《春秋繁露·五行相胜》:“将率不亲,士卒不使。”这里用为领导、统帅之意。

滨:通“濒”。动词。《国语·齐语》:“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列子·说符》:“有人滨河而居,习于水。”《史记》:“而邹、鲁滨洙、泗。”《后汉书·袁安传》:“至乎章和之初,降者十余万人,议者欲置之滨塞。”这里用为靠近、临近之意。

意思

天下所有的土地,没有一处不归王;统率土地来靠近,没有谁不是王的臣民。大夫做事虽不均,我独去从事那贤人。

原文注释和翻译

陟1彼北山,言***其杞。偕偕2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3盬4,忧我父母。

溥5天之下,莫非王土。率6土之滨7,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8彭彭9,王事傍傍10。嘉我未老,鲜11我方12将13。旅14力方刚15,经营四方。

或燕燕16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17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18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19掌。

或湛20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注释1.陟:(zhi至)《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诗·小雅·车舝》:“陟彼高冈,析其柞薪。”《诗·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大雅·皇矣》:“陟我高冈,无矢我陵。”《诗·周颂·闵予小子》:“陟降庭止。”《尔雅》:“陟,升也。”《虞书》:“汝陟帝位。”《说文》:“陟,登也。”这里用为登高之意。

2.偕:《诗·鄘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诗·魏风·陟岵》:“夙夜必偕。”《诗·小雅·鱼丽》:“物其旨矣,维其偕矣。”《诗·小雅·宾之初筵》:“酒既和旨,饮酒孔偕。”《左传·庄公七年》:“与雨偕也。”《孟子·公孙丑上》:“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说文》:“偕,俱也。”这里用为共同在一起之意。

3.靡:《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靡所与同。”《诗·邶风·泉水》:“靡日不思。”《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诗·小雅·皇皇者华》:“駪駪征夫,每怀靡及。”《诗·小雅·***薇》:“靡室靡家。”《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我心伤悲。”《诗·大雅·皇矣》:“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战国策·秦策》:“靡不有初。”《尔雅》:“靡,无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靡不毕现。”这里用为没有之意。

4.盬:(gu古)通“苦”。《诗·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我心伤悲。”《诗·小雅·***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诗·小雅·杕杜》:“王事靡盬,继嗣我日。”这里用为止息之意。

5.溥:(pǔ普)通“普”。《礼记·中庸》:“溥溥如天。”《汉书·王莽传下》:“惟民困乏,虽溥开诸仓以赈赡之,犹恐未足。”《玉篇·水部》:“溥,遍也,普也。”这里用为普遍之意。

6.率:《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惟敌是求。”《荀子·富国》:“将率不能,则兵弱。”《史记·孔子世家》:“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盐铁论·疾贪》:“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也。”《春秋繁露·五行相胜》:“将率不亲,士卒不使。”这里用为领导、统帅之意。

7.滨:通“濒”。动词。《国语·齐语》:“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列子·说符》:“有人滨河而居,习于水。”《史记》:“而邹、鲁滨洙、泗。”《后汉书·袁安传》:“至乎章和之初,降者十余万人,议者欲置之滨塞。”这里用为靠近、临近之意。

8.牡:《诗·邶风·匏有苦叶》:“雉鸣求其牡。”《诗·卫风·硕人》:“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诗·秦风·驷驖》:“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诸舅。”《诗·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周道迤迟。”《诗·鲁颂·駉》:“駉駉牡马。”《老子·五十五章》:“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论语·尧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仪礼·丧服传》:“牡麻者,枲麻也。”《大戴礼记·易本命》:“丘陵为牡。”《汉书·五行志》:“阳奇为牡。”《说文》:“牡,畜父也。”这里用为雄性的鸟兽,在生殖过程中起授精作用从而生育下一代的生物之意。

9.彭:盛大貌。《易·大有·九四》:“匪其彭,无咎。”《诗·齐风·载驱》:“汶水汤汤,行人彭彭。”《诗·小雅·出车》:“出车彭彭,旗旐央央。”《诗·小雅·北山》朱骏声曰:“《诗》‘四牡彭彭’、‘出车彭彭’、‘行人彭彭’、‘驷路彭彭’,皆言车马威仪之盛。”《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这里用为盛多之意。

10.傍:(bàng棒)同“旁”。《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广韵·唐韵》:“傍,亦作旁。”这里用为广博、普遍之意。

11.鲜:通“献”。《诗·小雅·车舝》:“鲜我觏尔,我心写兮。”《礼记·月令》:“子乃鲜羔开冰,先荐寝庙。”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鲜,***借为献。”这里用为进献之意。

12.方:通“仿”。 《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小雅·十日之交》:“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诗·大雅·皇矣》:“万邦之方,下民之王。”《论语·宪问》:“子贡方人。”《孟子·梁惠王下》:“方命虐民,饮食若流。”《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商君书·算地》:“今世巧而民*,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这里用为模拟、仿效之意。

13.将:《诗·卫风·将仲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郑风·大叔于田》:“将叔勿狃,戒其伤女。”《诗·郑风·丰》:“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诗·豳风·破斧》:“哀我人斯,亦孔之将。”这里用为愿、请求之意。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14.旅:《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师我旅。”《国语·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这里用为俱、一同之意。

15.刚:《书·皋谟》:“刚而塞。”《老子》:“柔弱胜刚强。”《论语·公冶长》:“枨也欲,焉得刚?”《广韵》:“刚,强也。”这里用为坚强不屈、刚正不阿之意。

16.燕:《易·中孚·初九》:“虞,吉;有它不燕。”《诗·小雅·蓼萧》:“燕笑语兮。”《诗·小雅·六月》:“吉甫燕喜。”《老子·二十六章》:“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礼记·中庸》:“燕毛,所以序齿也。”《汉书·蔡仪传》:“愿赐清闲之燕,得尽精思於前。”颜师古注:“燕,安息也。”《集韵·铣韵》:“宴,《尔雅》:‘宴,宴居,息也。’或作燕。”《字汇·火部》:“燕,宴也。”这里用为安闲休息之意。

17.己:(yi挤)《易·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陈风·墓门》:“知而不已,谁昔然矣。”《诗·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18.劬:(qu渠)《诗·邶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诗·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小雅·鸿雁》:“之子于征,劬劳于野。”《荀子·富国》:“或佚或乐,或劬或劳,非特以为*泰夸丽之声。”《集韵·虞韵》:“劬,劳也。”这里用为辛劳之意。

19.鞅:(yāng央)《晋书·李嵩传》:“野逸无所就鞅。”唐白居易《香炉峰》:“纷纷何屑屑,未能脱尘鞅。”这里用为羁绊之意。形容事务繁忙的样子。

20.湛:《诗·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诗·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诗·小雅·鹿鸣》:“鼓瑟鼓琴,和乐且湛。”《诗·小雅·宾之初筵》:“锡尔纯嘏,子孙甚湛。”《老子·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淮南子·览冥》:“故东风至而酒湛溢。”这里用为盈满、饱满之意。

译文登上高高的北山,言说那***杞之事。聚在一起的读书人,从早到晚都做事。王爷的差事没停息,想我父母心忧虑。

天下所有的土地,没有一处不归王;统率土地来靠近,没有谁不是王的臣民。大夫做事虽不均,我独去从事那贤人。

四马拉车多盛大,君王之事很广博。嘉奖我年龄尚未老,呈献仿效我请求。一同出力效刚强,经营管理国四方。

或者安闲居家息,或者事国尽全力。或者休息卧床上,或者奔走不停忙。

或不知叫谁来号令,或不知让谁来辛劳。或一再推迟来等待,或王事羁绊太繁忙。

或精神饱满来饮酒,或害怕小心又犯错。或出入是非议论中,或什么事情都不做。

说明这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雅歌,歌者通过他的咏唱,描述了他在君王身边工作的情况。第一段是带有歉意地述说他们工作很忙,可他还是挂念着父母亲的。第二段则是说明只有从事王事,虽然朝廷里有不均之人,但我跟的是贤人。第三段是形容王国盛大,而我得到了重任。后三段则是描述了他工作中的各种情况,这些情形,我们现代人也在经历中,一会儿很闲,一会儿又很忙,一段时间连觉也没得睡,一段时间又天天很休闲。一会儿大家伙团结一致,饮酒作乐,一会儿又身处各种是非风议中,互相倾轧排挤。歌者在终于有一天回家后,向家里人诉说出他工作中的各种情形,心情想必也就放松了很多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句意:

普天之下,都是王的土地和管辖范围,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都是王的臣民。

原文:

《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陟彼北山,言***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译文:

爬上高高的北山,去***山上枸杞子。体格健壮的士子。从早到晚要办事。王的差事没个完,忧我父母失奉侍。

普天之下每寸泥,没有不是王的地。四海之内每个人,没有不是王的臣。大夫分派总不公,我的差事多又重。

四马驾车奔驰狂,王事总是急又忙。夸我年龄正相当,赞我身强力又壮。体质强健气血刚,派劳走四方。

有人安逸家中坐,有人尽心为王国。有人床榻仰面躺,有人赶路急星火。

有人征发不***,有人苦累心烦恼。有人游乐睡大觉,有人王事长操劳。

有人享乐贪杯盏,有人惶惶怕责难。有人遛达闲扯淡,有人百事都得干。

以下是什么意思: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在目力之所及之所不及的天下。

意思是:你看广褒无垠的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国君的封土;你看各处封土的天边尽头,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奴仆。

出自先秦无名氏《小雅·北山》,原文节选:

陟彼北山,言***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_,忧我父母。

溥(古本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译文:

我一步步登上高高的北山,一颗颗***撷着红红的枸杞。像我这样身强力壮的士子,每天起早拉晚忙得不停息。国君家的公事无尽又无休,最忧心无闲问候父母起居!

你看广褒无垠的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国君的封土;你看各处封土的天边尽头,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奴仆;可叹那大夫分配劳役不公,唯独让我为国事如此劳苦!

四匹雄壮的马儿奔走__,我为国君公事不停地奔忙。国君忙不迭赞我宝刀未老,啧啧称赞我正当年富力强。我自我感觉也是膂力正壮,尽心尽力地奔波经营四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周朝一位士人因怨恨大夫分配工作劳逸不均而创作的诗歌。周代社会和***是按严密的宗法制度组织的,王和诸侯的官员,分为卿、大夫、士三等,等级森严,上下尊卑的地位不可逾越。士属于最低的阶层,在统治阶级内部处于最受役使和压抑的地位。

《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描写这个阶层的辛劳和痛楚,抒发他们的苦闷和不满,从而在客观上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上下关系的深刻矛盾,反映了宗法等级社会的不平等性及其隐患。《小雅·北山》即为其中之一。

主旨赏析:

《小雅·北山》这首诗着重通过对劳役不均的怨刺,揭露了统治阶级上层的腐朽和下层的怨愤,是怨刺诗中突出的篇章。

诗的前三章陈述士的工作繁重、朝夕勤劳、四方奔波,发出“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的怨愤。典型地勾画了大夫役使下属的手腕,他又是赞扬,又是夸奖,活现了统治者驭下的嘴脸。

后三章广泛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了大夫和士这两个对立的形象。大夫成天安闲舒适,在家里高枕无忧,饮酒享乐睡大觉,什么征发号召不闻不问。士却被这样的大夫役使,他尽心竭力,奔走不息,辛苦劳累,忙忙碌碌。

这样两种对立的形象,用比较的方式对列出来,就使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从而暴露了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的不平等事实及其不合理性。

百度百科-小雅·北山

以下是什么意思: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出自《战国策》,意思说的天下的土地,都是君主的土地。有土地的地方上的人,也都是君主的子民。这是意思在说君王的权力的至高无上,一般用于臣子劝谏诸侯的语句。

2.在目力之所及之所不及的天下。

意思是在眼睛能看到的和看不到的天下,用来指天下之大,有能看得到的,还有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