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的典故与来源,背水一战的故事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8 0
  1. 釜底抽薪成语是什么意思
  2. ?釜底抽薪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3. 釜底抽薪的意思 分享相关的历史典故
  4. 釜底抽薪什么意思成语典故
  5. 成语釜底抽薪的主人公是谁 釜底抽薪有什么历史故事
  6. 釜底抽薪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釜底抽薪的意思是指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釜底抽薪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釜底抽薪典故,供大家阅读!

釜底抽薪典故

 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汉?董卓《上何进书》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釜:炊事用具,即锅。薪:柴草。这个成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的典故与来源,背水一战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釜底抽薪解析

 注音fǔ dǐ chōu xīn

 释义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

 相近词抽薪止沸

 反义词火上浇油、沸汤沸止

釜底抽薪造句

 1. 人们经常把"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比喻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十分生动形象。

 2. 上游厂商这一招釜底抽薪的办法,真把下游急需原料的客户搞惨了。

 3.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釜底抽薪的办法。

 4. 惟有釜底抽薪的消灭脏乱,才能积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5. 我现在怕的是银行突然来个釜底抽薪,到时候***不灵,那就糟了。

 6. 在节骨眼上,他釜底抽薪撤走了资金,造成工程停工。

 7. 与其留着他给自己制造麻烦,倒不如防患未然,釜底抽薪。

 8.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对啊我怎么会没有想到呢,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9. 其三则是对冲基金和其他"新时代"债权人的过剩,这些家伙稍一风吹草动就会釜底抽薪,而这样的行为则是过去的银行要竭力避免的。

 10. 尽管还是期待有更多的***措施,但是***中的工资收入税收减免的终结和紧缩政策的执行会令2013年的经济釜底抽薪。

 11. 尽管对于欧元区抑制***债务危机的不那么完美的努力,标普此举或许有釜底抽薪的意味,但这也并非世界末日。

 12. 一些经济学家便纷纷登场,批评此举药不对症,没抓住房价高攀的要害,只扬汤止沸没釜底抽薪。

 13. 考虑到中国目前的财政状况,如果北京认为自己必须增加军费在gdp中的比重,这种改变也多半可行,不会对经济发展来个釜底抽薪。

 14. 房地产价格的崩毁对于许多依赖以在房屋中拥有股份作为抵押的企业家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15. 每一场告别,与家人,与朋友,与爱人,都要经历病入膏肓,行尸走肉,和釜底抽薪之后的又见曙光。

 16. 收紧土地供应?闸门?,对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产生了釜底抽薪的效应。

 17. 要完整治愈青春痘,就必需在外涂霜药的同时,内服药物,调理人体内分泌,才干到达釜底抽薪,标本兼治的手段。

 18. 土地批租、高额税费、银行贷款是我国住宅价格腾飞的三大动力。要使住宅价格恢复正常,必须***取釜底抽薪的对策。

 19. 笑声之中,慕灵兮灰头土脸的从地上爬起,显然对于聂云这般釜底抽薪不给别人丝毫脸面的作为极度愤恨。

釜底抽薪成语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在《三十六计》位列第十九计。

实际运用: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汉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兵叛乱。他们首先攻打忠于汉朝的梁国。汉景帝派周亚夫率三十万大军平叛。这时,梁国派人向朝廷求援,说刘濞大军攻打梁国,我们已损失数万人马,已经抵档不住了,请朝廷急速发兵救援。

汉景帝命令周亚夫发兵去梁国解危。周亚夫说,刘濞率领的吴楚大军,素来强悍,如今士气正旺。我与他们正面交锋,一下恐怕难以取胜。汉景帝问周亚夫准备用什么计谋击退敌军。周亚夫说,他们出兵征讨,粮草供应特别困难,我们如能断其粮道,敌军定会不战自退。

荥阳是扼守东西二路的要冲,必须抢先控制。周亚夫派重兵控制荥阳后,分两路袭击敌军后方:派一只部队袭击吴、楚供应线,断其粮道;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袭击敌军后方重镇冒邑。

周亚夫占据冒邑,下令加固营寨,准备坚守。刘濞闻报大惊,想不到周亚夫根本不与自己正面交锋,却迅速抄了自己的后路。他立即下令部队迅速往冒邑前进,攻下冒邑,打通粮道。刘濞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扑向冒邑。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守城池,拒不出战。

敌军数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乱箭射回。刘濞无计可施,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已经断绝。双方对峙了几天,周亚夫见敌军已数天饥饿,士气衰弱,已经毫无战斗力了。他见时机已到,调集部队,突然发起猛攻。精疲力竭、软弱无力的叛军不战自乱。叛军大败,刘濞落荒而逃,在东越被杀。

扩展资料: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

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

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

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解析

水凉水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要使锅中的水沸腾,在锅底生火并加柴草即可。若不想让水沸腾,可以加进一些凉水,即扬汤止沸,也可以抽掉锅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水一时凉了,很快又会再沸。没有从根本上止沸。釜底抽薪,因为水靠火沸,火要薪生,便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础或依靠物。

世间很多事物的初始与发展,和水凉水沸形式相似,生生变化之理相同。对立势力便是如此,与对立势力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击,等于热水止沸,可能劳而无功;消除对立势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古今战争中,粮草为部队生存之根本,为部队战斗力的本源,因此,总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与袁绍征战,正面交锋,曹可能永远也无法击败袁,曹很聪明,烧了袁军的粮屯,断了袁军之根本与能源,因而大败了袁军。这是极为高明的釜底抽薪。

在现代经商赚钱中,经营者不论实力强大的一方,还是实力微弱的一方,都可以使用此计,以削弱对手势力而使之不攻自破。

探源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故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

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百度百科-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

1.釜底抽薪的来源

釜底抽薪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中国古代的兵法书籍《孙子兵法》。它描述了一种特殊的战略手段,即在战斗中将敌人的粮食、草料等必需品烧毁,以使敌人无法继续作战。这种手段被比喻为解决问题时要从根源着手,彻底消除问题的根因。

2.釜底抽薪的含义

釜底抽薪意味着通过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类似于打击问题的命脉,从而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不再反复出现。

3.釜底抽薪的应用场景

釜底抽薪常常用来形容解决问题或处理困境时的一种高效策略。例如,在管理团队中,当出现内部混乱、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时,可以通过改革制度、明确责任等方式来釜底抽薪,解决根本问题,提高团队效率。

4.釜底抽薪与举一反三

釜底抽薪与举一反三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釜底抽薪更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根源,彻底消除问题,而举一反三则是通过在某个问题上找到共性,推广应用到其他类似问题中。

5.釜底抽薪的实际应用案例

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发现员工的培训不足导致工作质量下降,釜底抽薪的做法可能是加大培训投入,提高员工素质。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培训不足的问题,才能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

6.釜底抽薪与问题解决思路

釜底抽薪强调了解决问题时要有整体思维,不仅仅去解决表面问题,还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到根源所在。只有切实解决根本问题,才能避免问题反复出现。

7.釜底抽薪的优势和局限性

釜底抽薪的优势在于能够彻底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反复出现。然而,釜底抽薪也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权衡利弊。有时候,***取釜底抽薪的方式可能会对整体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具体应用时需要综合考虑。

总结:釜底抽薪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消除问题的根源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帮助人们解决难题,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权衡利弊,确保釜底抽薪的方式适合具体情况。

釜底抽薪的意思 分享相关的历史典故

典故出处:汉 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成语意思:釜:锅。薪:柴。在锅底下抽出柴火。比喻从根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成语注音:ㄈㄨˇ ㄉㄧˇ ㄔㄡ ㄒㄧㄣ 通用拼音:fǔ dǐ chōu xīn 拼音简写:FDCX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釜底抽薪,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正音:抽,不能读作「zhou」。 成语辨形:釜,不能写作「斧」;薪,不能写作「新」。 英语翻译:take out burning wood from under the pot 日语翻译:かまの下(した)から薪(まき)を取り去(さ)る。〈喻〉根本的(こんぽんてき)に解决(かいけつ)する 其他翻译:<德>das Brennholz unter dem Kessel herausiehen,um das siedende Wasser zur Ruhe zu bringen<法>prendre des mesures radicales 成语谜语:水开了就关火 近义词:抽薪止沸 反义词:火上浇油、沸汤沸止 成语例句: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成语故事:

北朝东魏大将侯景起兵反叛朝廷被打败,就跑到南朝梁武帝萧衍那里求救,萧衍发兵给他,他进攻东魏失败。东魏魏收给萧衍写了《为侯景判移梁朝文》,劝萧衍对侯景这种人只能「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萧衍不听,侯景后来又背叛梁朝

釜底抽薪什么意思成语典故

1、釜底抽薪的意思 从锅底下抽去 燃烧的柴火,使水停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 除根。”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奏疏·戚元佐〈议处宗潘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2、周亚夫退刘濞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七个诸侯国,一起联合发兵攻打梁国,两国一直效忠于汉朝,于是求救于朝廷,汉景帝命令周亚夫发兵去梁国解危。周亚夫提出计策说:他们出兵征讨,粮草供应特别困难,我们如能断其粮道,釜底抽薪,他们定会不战自退。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守拒不出战。敌军数次攻城都无果,敌军无计可施,双方对峙了数日,敌军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已经断绝,士气衰弱,已经毫无战意。周亚夫见时机已到,调集部队,突然发起猛攻,叛军大败,落荒而逃,梁国危机遂解。

成语釜底抽薪的主人公是谁 釜底抽薪有什么历史故事

釜底抽薪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釜底抽薪的历史典故: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釜底抽薪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釜底抽薪的主人公是东魏大将军侯景。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釜:炊事用具,即锅。薪:柴草。这个成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古人云:“故以汤止沸,沸 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 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 来的,根本 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 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 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 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 恰恰是敌人的弱 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 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 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 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 打许 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三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 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 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 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 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 了一万多 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 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 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 袁军还没有弄***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 四起。曹军 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 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 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 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 兵,艰难地杀出 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编号 689 成语 釜底抽薪 注音 ㄈㄨˇ ㄉㄧˇ ㄔㄡ ㄒㄧㄣ 汉语拼音 fǔ dǐ chōu xīn 释义 釜,锅子。

薪,柴火。

「釜底抽薪」指从锅底抽掉柴火。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语或本《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

后亦用「釜底抽薪」比喻从源头断绝。

「扬汤止沸」 典源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1>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于中?夫以汤2>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

〔注解〕(1)典故或见于《汉书.卷五一.贾邹枚路传.枚乘》。

(2)汤:热水、开水。

〔参考资料〕《汉书.卷五一.贾邹枚路传.枚乘》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愈多,景愈疾,不知就阴而止,景灭迹绝。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犹抱薪而救火也。

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

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

然其所止,乃百步之内耳,比于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

典故说明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代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食客完成的集体著作。

共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有汉高诱注。

其内容综合九流百家,畅论天地人物,多主儒术,而参以道家、墨家之言,取材博赅,颇有功于古代史料的保存

亦称为《吕览》。

在〈季春纪.尽数〉中提到,如果把沸腾的开水舀出来,再倒回锅中,想要使其不再沸腾,这是无济于事的,倒不如把锅子底下的柴火撤掉,没了热源,开水自然也就不会沸腾了。

后来「釜底抽薪」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比喻从源头断绝。

书证 01.《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

只消央个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02.《镜花缘》第九五回:「你要晓得小儿惊风,其症不一,……如因热起,则清其热;因寒起,则去其寒;因风起,则疏其风;因痰起,则化其痰;因食起,则消其食。

如此用药,不须治惊,其惊自愈,这叫做『釜底抽薪』。」

用法说明 一、语义说明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使用类别用在「澈底解决」的表述上。

例  句<01>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下去,让我们来个釜底抽薪,澈底解决。

<02>惟有釜底抽薪的消灭脏乱,才能积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03>为澈底解决公司的财务问题,精简人事倒是个釜底抽薪的办法。

<04>我们应该想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永绝后患,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语义说明比喻从源头断绝。

使用类别用在「断绝基础」的表述上。

例  句<01>上游厂商这一招釜底抽薪的办法,真把下游急需原料的客户搞惨了。

<02>我现在怕的是银行突然来个釜底抽薪,到时候***不灵,那就糟了。

近义词: 拔本塞源,斩草除根

反义词: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 辨识 请参考『辨识689』 参考语词 绝薪止火,抽薪止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