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臣不蔽什么意思_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6-09 0
  1. 《论语》逐句评论
  2. 爱心小岛·文海晨光‖寻古探幽龟溪林氏
  3. 敢赦帝臣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敢赦帝臣的意思
  4. 韩非子·有度第六的作品原文一
  5. 尧曰第二十:帝王之道(1)
  6. 简在帝心的简是什么意思搜的全部都是整个成语的意思

这是引用当时尧舜禅让交接的时候,尧把中国文化政治思想的中心交待下来。

等到舜也老了,大禹治水成功了。在中国文化史中认真讲,文化开创的功劳,首推尧舜;至于国家建设的奠基,则大禹的功劳最大,自他以后,固然政治上变成家天下了,但在他个人的功绩,真是千秋万载,由他建立了以农立国的基础。

禹分***

帝臣不蔽什么意思_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禹分了***,所以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舜将自己的帝位,交给大禹的时候,也把这个文化的传统精神告诉禹王,而舜在这里所说的一段话,别的地方没有,是在《论语》里才见到的。这里舜加重了语气,其所以加重,我们从另一角度来看,是因为时代不同,文化越来越发达,如现在用的白话文,就有这么噜嗦,越上古越简单,所以尧传给舜很简单,舜传给禹就复杂一点了。舜将帝位交给禹的时候,也是行大礼,向天地祭告。

舜对天祷告说:“予小子履”,我这个小子――向天不敢自称帝――履是说,学步前辈的办法。“敢用玄牡”,才敢用黑色的公牛作祭品,“敢昭告于皇皇后帝”,代表全国的百姓,向在上面广大的、威严的、高深不可知的天帝天后祝告。“有罪不敢赦”,我执政了许多年,恐怕自己有很多过错,不敢希望上天原谅,我若有罪,你还是惩罚我,不要宽恕我,不要赦免我。“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这句话就是告诉禹要学习。帝是上面***,臣是部下,对天来讲,这个帝是天帝,自己是臣子。这是中国过去的政治思想,与宗教精神是连在一起的。加以皇帝称天子,是上天之子民。人世间是皇帝,阴世间是阎罗王,所以过去的皇帝,受万人之拜而不拜人,但在祭天的时候,皇帝就要下跪,祭祖先时或到后宫见皇太后也要跪。他这里说“帝臣不蔽”,就是说你天帝的臣子,我这个舜,年纪大了,精神不够,已无法作天下的庇护。“简在帝心”,现在我选来一个人,可以继承我这个位置,而我所选的这一个人,天帝也会同意的,因为他的功劳太大,对国家百姓的贡献太大了。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这是作***最重要的政治德性,做领导的人,自己个人的错误

《论语》逐句评论

1、敢赦帝臣意思是: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

2、出处:《论语·尧曰》。原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3、译文: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

爱心小岛·文海晨光‖寻古探幽龟溪林氏

20·1 尧曰(1):“咨尔舜(2)!天之历数在尔躬(3),允执其中(4);四海困穷,天禄永终(5)。”舜亦以命禹(6)。

曰:“予小子履(7),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8):有,罪不敢赦(9)。帝臣不蔽,简在帝心(10)。朕躬有罪,无以万方(11);万方有罪,罪在朕躬(12)。”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13):“虽有周亲,不如仁人(14)。百姓有过,在予一人(15)。”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16)。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17)。所重:民、食、丧、祭(18)。宽则得众,信***任焉(19)。敏则有功,公则说(20)。

解:

尧对继帝位的舜讲:“记住我今天对你讲的话做为你今后管理社会原则的参考吧舜,它是我对政治成败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社会管理的第一要务是一定要有知时之智和务时之能,不但要全力勤政,还要保证你的全力是用在中道上。如果你能知时因时理性勤政那么你的管理就一定能成功;如果你不能知时和逆时而为或者懒惰或者治不得其中道而管理社会,那么就一定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会造成社会崩溃的严重后果的。”

后来舜在传位给大禹的时候,也对他讲了尧曾经对他讲过的同样的告诫。

商汤在祭祀上帝的时候说:“我是您无知的子民履呀,今天我冒昧地优中选优地使用了我以为最好的祭品来供奉于您,并冒昧地向您倾诉我的心意:我一定理性治国,有功于民的我一定不吝其赏,有过于民我一定不免其罚。我一定会公平执政而不论君民,希望我的汇报您能够听到和得到您的认可。如果我做事没有理性而犯了过错,请您就惩罚我吧,千万不要因为我的过错而惩罚天下的百姓;如果天下的百姓因为无知而有过,也请您不要惩罚他们而惩罚于我,因为我才是他们的领头人呀。”

周治离我们不远,我们还可以见到周治的一些原则,周治的原则是尚贤赏功,贱愚罚过,所以在周治之下,利益社会的人就能得福,损害社会的人就会得祸。周武王曾经讲过这样的话:“谁要想得到周国的利益,那么我要告诉他的是,得到周国利益的最近的路,就是做一个利益社会的人。做为周国的王,如果周的百姓因为无知而有过,那么这个过就是我的过而不是百姓的过,但是如果知法而犯,那么谁犯谁就要承担责任。”

所以从上面的语言回顾来看前代圣王的智慧,我们就可以认识到:社会管理什么时候都只能在谨慎公平管理,制度公平执法,执政行为利民的条件下,成功于国家之四面八方。中央***通过和谐管理封国与封国,和谐管理封国之内的君民关系来实现中央***的大局稳定。***的关爱,要达到每家第户,要能延伸这种关爱到化外之民,治外百姓,才能得天下百姓的真心拥护。所以政治成功的基础,一不能离失了民众支持,二不能缺了国财粮物储备,三不能离开对社会疾苦的关注和解决,不能忽略国家祭祀礼仪的功用。***的仁行要宽泛才能聚众兴国,***的执度要公平才能得到百姓信任,要能理性认识社会问题和及时处理社会矛盾才能保障国家安宁发展,只有能够做到这些的***,才会成为让社会满意的***。

注:

(1)尧曰———在中国政治史上记录比较可靠的第一位道德君主就是尧,亲不独于子而兼爱民,权不独于家而公取贤,所以他能选贤取舜以承大位,造就三代明王,功存万世治水之德。也就是说,尧,是个大公无私的人,他的儿子丹,也是个贤能大才,把君位传给他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尧有非常之智,能行非常之德,普视天下,而取民舜为帝。舜也不负其任,在治内,终于杀鲧用禹而成德披万世的治水大功。所以,中国人称王之明,一般并称唐尧虞舜,而大禹虽然有治水大德,却因传位于子,贤德之名就落到了尧舜之后了。

(2)咨尔舜———咨,是谋,谋事,为做成一件事提供意见,谋事曰咨《说文》。。咨,谋也《尔雅》。所以咨字基本就是商议,建议等意思,在此就是个建议或者告诫,是尧对舜讲,你要记住我对你讲的这些话,这是我对前人和我自己管理天下的经验总结,现在我把它告诉你,做为你今后管理天下的成功政治的方法的参考。

(3)天之历数在尔躬———这句是政治成功的经验总结:躬:本意为我身,自己《说文》。在此是指身体力行表率天下。“天之历数”,天是自然,之是运动,历,是现象,数是理智见象而度之如春夏秋冬的一年之四季划分。也就是理性认识万物变化现象的规律性,简单说,就是要“数天之历”,怎么数?能时之则天之历自然成数。再简单说,就是要知“天时”,要以天时之智为我躬本。所以这句话所要强调的是,人事之成,首在知天时,以天时之智为我行为之表率,知本在知时,行本在务时。务时,是已经进入了农业时代的人类社会生产的最关键的成败因素,它根本决定着农业生产的成与败。如果我们说尧治成功还主要表现在一统联盟上(尧治之初,天下十日并升,尧赐弓失与羿,落九日,天下安。这一段神话其实讲的就是一段联盟分裂再统一的一个历史进程),那么到了尧后的舜治,其主要政迹就表现为农业生产的***展,生产力极大提高(舜本人为民之时就是一个种植高手,他种一样的地,收成就比其它人要高几倍),联盟生产资料进入了一个极大丰富的时期,所以在这种情况和条件下,联盟才能分出一个主支来专门从事治水大业,并经过几十年的鲧堵禹疏的奋斗终于获得了成功。

(4)允执其中———这句话要联着上句话看,天之历数在尔躬,尔躬之成在允执其中。是说政治工作不但必需要尽心尽力,而且还要讲究合理方法。允:诚、信《说文》,意和于理为中诚,言能成实为中信,礼能安国为中治(成政)以天命为道为中德。所以允字,就是说,我的认识努力于诚信之中正,我的行为努力于仁义之中正,知行之本度于天时地利人和。执,是不失而把握。中,是成正的动词的意思。允字是诚信,是心物之和之平,是言实之和之平,所以允字在此句中最方便理解的意思是“公平”。意不合理为私意,言不成实为虚语,为自欺欺人,为知实知行之不公平。所以把此句和前句连起来看,就是尧告诉舜,天下正治之成,在于知时,务时,在于身心力行取智顾德为社会表率,只有知行和,人我平,你才能执中不失,最终由中而成正、成功。

(5)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前面讲的是政治成功的经验,这两句讲政治失败的缘故。四海,这是个略语,是四海之内的意思,也就是后来所谓的“海内”,是华夏民族古居之地的统称。困,古字之象为废弃的房屋,且其中已经长出了植物。这是一幅很恐怖的画面,特别是当这样的画面展开于四海之内的时候。这个意向指的就是政治失败,社会解体倒退,人类灾难。穷,极也《说文》。是相对前面句子的“中而成正治”的中而言不中失正的极端,就是人类又离开了居所,(或者灭亡,或者返于自然)。这是社会管理失正而导致社会解体的感性的形容说法。社会解体了,社会管理还能独存吗?社会给与人类的***也就失去了,此所谓“天禄永终”,政治失败,社会解体,人类也就失去了人之社会生存而与自然动物所能享有的不同的“禄”之***,终,止。整个这两句话,是有前提而略了的,也就是如果社会管理不能“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的必然后果。

(7)曰:“予小子履———履:这是商汤的名字。 从全文内容看,这段话是一段祭祀词。因为祭祀的对象是“皇皇后帝”,所以商汤自名以示为臣。小子,是谦谓自己是无知无能者。

(8)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敢,是因为无知,所以使用了一些俗物(玄牡:优中选优的纯色的漂亮的雄性牲畜)来示敬,因为并不知道上天所好,所以祭祀用品只是自己优中选优(这个更进一步的运动过程,比如“无中生有有再生无”的认识飞跃的过程,就是“玄‘字最基本的古意,牡则是代指大型的雄性畜生)最好的东西,希望上天不要看在这些东西上,而怪罪,因为是无知之行,所以称之为敢,称是出于善意的冒昧之为。昭,明。告,言传心意。向上天表明自己的心意。

(9)有,罪不敢赦———有;是说自己尚有,尊重智慧天道,所以为政之本,尚有。具体表现是,不论谁有罪,都一定要适度惩罚。这一句有略,就是“功不敢没”。全意应该是讲,自己政治天下的原则,是以理性中道为度,功必赏,罪必罚。

(10)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自己争取要执允其中,不分帝臣。帝臣不蔽,就是不因我为人帝而有过不罚,也不因民众为臣而有功不赏。简在帝心,简在此当指玉简,也就是臣执记事以备上奏之用物,因为商汤这是在向上天汇报,所以自称执简者,以上所言,希望能够为上天所听得,以达天帝之心。

(11)朕躬有罪,无以万方———躬,是身体力行,在此就是指商汤自己的行为,如果有违天理天道,请天帝就惩罚于我个人,无,是勿字的***抄,万方,天下人类,各占一方,所以此讲万方,就是除商汤一方之其余人,是说我若失理,就请惩罚于我一人,而不要因此加罪于天下百姓。

(12)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的百姓如果行为失理,那么您也不要惩罚他们而要惩罚于我,因为我是百姓的治者,百姓失理,那就应该是我没有尽到我的管教之责任。

(13)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这一段是讲周治之理。所以重新断句,赉:赏赐。“有大赉”这一句是讲,崇尚“有”之理性,奖励“大”之德行。相对的意思是略了的。周初周公修礼贱愚尚智,召公执***赏过罚,明智愚于礼度,公奖罚于法度。这都是有实的周治的理性表现。有是理性智者,大是功德于国者。富,是福。是讲周初制度的理性原则,是围绕着社会利益的是非而展开的。善人,是个形容动词,是说能善于人,善于国的人,国家奖励,让其得富得福,略了相对的意思,就是恶人是祸,凡是为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国家惩罚,使其因之得祸得贫。

(14)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这话据说是周武王之言。亲,是利,是近而取利的动词。有周亲,是讲如果谁想(希望,图谋)要在周而得国利国赏,那么我告诉你,最近的路是做个仁义社会的人。有,一般是指理性和智慧,在此是指***共通的取利之心,趋利之谋。

(15)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如果百姓因为无知而有过,那么罪不在民,而在于我。这是说,周治有度,礼教法禁,如果百姓因为不知道礼法之度而犯了过错,那么责任不在百姓身上,而在国家没有教化而使之知,所以罪不在民,在国。有过,是理之过,也就是无知之过。国家明礼法于国后,如果再有犯罪,则谁过谁当。这也是有实的话,周初大力教育民众明礼知法 ,是有史实的。

(16)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前面的话是通过始于尧而终于周武王的言论,明中国历史道德政治的理性所在的“中道”传承。这句开始就是对历史理性的小结。讲国家政治成功的三原则,谨,是慎重,小心,十分地注意的意思。权,是秤砣,是以保证商品交易公平之物来喻社会活动中保障公平的政治理性。审,是问,是动词用法,是有疑而问于的意思。问于什么?是法度。是制度。不以人言人意为社会管理 的度,而以社会制度来解社会之疑惑,之矛盾。修:是一种趋正的行为。官,指社会管理。废:本意是房屋倾倒不能住人的样子,在此是指民生之难。修废官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政治的作用,管理 的目的,在于使废还修。把不能住人的房子再建起来,是使民安居的意思。

(17)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当时的所谓正常的社会状态,就是周天子下的分封政治。所以政治之要,就在能于能够加强封国管理,不使封国之间矛盾而相争而导致一国之灭,同时也要监督封国内的政治,不使之因为内部管理混乱而灭国。国灭之因,一个是外侵,一个是内乱。所以防灭而兴之,就是两条路,一是防止封国之间的战争,二是制止封国内的政治不道。世:一般的意思是指三十年,但是也有称人一生为一世的,也有称父子相代为一世的(古礼制度,,男子三十可以立户)。所以这段话中的绝世,应该就是指农业社会的绝户,无后以继,户将注消。不使一姓一户绝,通过继子于亲之类的办法,安人老之寡。这是个善行及民的可以泛化理解的理性管理,政治关怀。逸民,是***,也就是指***保护国家户籍外的人或者指接纳化外之民或者以能度用有贤能而没有得用的社会人的意思。这样的政治和***,才能得到天下民众的衷心拥护。

(18)所重:民、食、丧、祭———***关注的重心,政治之根,一是民生,二是粮,泛指国备。三是社会主要的痛苦,四是***礼仪。重,最重的在最下面,也就是根、本的意思。民,是民生。民为国之本,这是一个较早的***。食,粮食储备,泛指国家物资,这个什么时候都是***的要务。丧,一般指人死之后亲人的痛苦,但是我以为在此是泛指国家应该关注社***面临、社会最关注的最普遍的痛苦,也就是社会的关注也应该是***的关注。祭祀,在此是指国家级的礼仪活动,它是一种有聚会等等意义君民共享的大型社会活动,组织演练。

(19)宽则得众,信***任焉———宽,是指治国仁义的道,有道且宽广,行者必然多,治道要仁义宽广,民心才归附。治道要诚信公平,民众才会服从。

(20)敏则有功,公则说———社会管理要能及时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这样才能证明***是个有办法 ,有能力的,于社会确实有功用有德利的合理存在。公,就是平,说,通悦。社会之治,公平为上。敏,是行动迅速。在此是指***应对社会问题,社会矛盾,自然灾害等等***的时候,要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合理处理,这样才能向社会表明自己是个理性的,有能力的社会管理机构,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是理性。没有理性,敏是不可能的。不能见微知著,不能正确认识到社会问题发生的根源、发展的可能,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最好方法,也就是说,***失“有”,它怎么可能敏的起来?因此理性的***才会有正确的判断能力,才会面对现实问题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才能行动迅速而有效成功于社会,才能证明自己做为社会管理机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此句中,“有”字解与不解,关键很重大。公,是正常情况的公,而不是穷而公,一穷二白的公平之道,也是亡国之道。没粮的公社,就是要饿死人的组织,这样的组织怎么会存在?因此在此句中的公,是正常的公,是制度之公之平,这是***的执度职责所在,***能够执度而公,社会当然会满意。或者如解中把公,解为社会之公,也是可以的。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能让社会大众满意的***,才是合格的社会管理机构。

讲:

看了自己的译文,面对其中的内容,我无言。

这些话都是真的吗?我想就是不是真的,它也最迟不会是晚于汉时人的思想和表达吧。

况且关于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的事迹,也不只是上面的这些话,有很多的具体的事迹,还是可以正面或者侧面了解的。

所以中国古人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政治实践,让我惊而无言----因为其中的有些东西,看起来要比今天人类社会管理的理性基础,要更深厚,要更伟大。

如果子贡据此而论孔子之不可毁,则只要人类不灭亡,不走上自取灭亡之路,谁又能毁之?

在今天的讲中,还要注意它是接着上一篇子张之道讲下来的,历史性地列举了几个曾经达到过子张顶点的政治领袖:尧,接手***的时候国家或者联盟正是大乱,所谓十日同存,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他是平乱的大英雄,也就是说,在君王治国这个子的层面上,他达到了一个顶点,平乱安邦,同时他最伟大的地方,是不独亲其子,而以天下万民为亲,所以在他老年的时候,没有把国家权力“正常”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把管理社会的至大之器传给了当时社会公认的一位大贤舜,这也是一个顶点,且从传说中看,尧的这个行为,很有可能是中国政治的一个新的顶点,是在尧之前没有人做过的,所以尧,就是一个子张之道的顶点典型。而舜也确实不负尧的期望,在他的任中,完成了治水的万古德业,舜是一个由平民而至君王而至圣明君王的一个子之张道的成功典型。他们二人和大禹,共构了治水大德,他们的子之张道,人生的自张,通过治水大德,达成了不朽的顶点,是人生三不朽的第一不朽:立德。再后的商汤,周文周武,本来的社会身份也都是臣民,但是他们能在世道极其黑暗的时代,挽狂澜于失道之政治逆流,重建社会安定,所以他们也都完成了一类子张,最后分别成为商周的君主。

那么我们就要注意今天所讲的内容中始终一而贯之的一条线:它就是“中道”,一是全身心地服务社会之勤政,此所谓“尔躬”;二是“允执其中”,只有力用力地勤政天下也未必就能治政的,重要的是还要理性勤政,要执中。而这,就是孔子执中用两的方***的历史源流的来路,就是“用中”的达德方***。离了正道,子虽欲张,不可能也。所以中道,就是中国文化中最伟大的理性所在:失道不达,得道则张,子德之张,与道相谐。

在文章结构上,做为论语最后一篇的本篇的第一段尧语,在知时务时而治成功的理性认识上,从根本处则与论语学而的第一段孔子之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在治本论上是合了龙的。完成了学治以时习为要,政治以时务为要的首尾和合,证明了论语,是一本精心组织编写的逻辑完美的语录著作,而不仅仅只是一本语录。

敢赦帝臣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敢赦帝臣的意思

尤溪发现朱熹***啦。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闽中山城传开。尤溪作为一代大儒朱熹的诞生地,拥有众多朱子遗存,但一直以来没有朱熹***的确切记载,这对尤溪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尤溪发现朱熹***的消息,自然是一件令人好奇的事。

简单一番了解,获悉发现的朱熹***是两兄弟,长者名林学蒙,幼者名林学履,祖居汤川乡龟溪。经友人相邀,便择一云淡风轻之日,驱车前往汤川探访。在前往汤川的路上,带路人照兄告知学蒙、学履乃堂兄弟,学蒙祖父林之纯,登重和元年(1118年)王昂榜进士,这更激起了一行人探访的兴趣。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两侧青山对出,林深木秀,虽已初冬季节,仍不依不饶地展示盎然绿意。车子在阳星村岩头自然村停下,已有村干部在此等候。照兄下车后,遥指河对岸苍竹掩映下的一红砖青瓦民房说:“对面是霞坂,林之纯的老房子就在对面。”

望着对面杂草丛生之地,不免有点失望,这与想像中进士的府第相去甚远。但转念一想,距今已近千年了,还能有什么奢求,顺口一问:“是否还有遗迹?”一村干部答道:“有,有很多石基。”此语一出,一下又激起了大家的兴趣,非往对岸一探究竟不可。

到了对岸,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在杂草丛中,匍匐着大量有序的石基,透过石基依稀可辨何处为正堂,何处为厢房,何处为庭院,何处为围墙,何处为甬路,可以完整地在脑中构筑起一幢依山而建、气势宏伟的古堡式建筑。

照兄娓娓道来先祖的故事,让遗址增添了更多人文色彩。林之纯祖父林遇,字思成,号梅阳,携二子林元、林亢于闽清县梅邑迁居尤溪县龟溪(又称古溪)。林亢生二子:林运、林迁。林运迁居漈水(今阳星),为漈水开基始祖;林迁移居竹溪,为竹溪开基始祖。林运,字之纯,官拜谏议大夫,因反对童贯、蔡京擅权,遭迫害至死。林迁恐再遭童、蔡毒手,携家族往永福县(今永泰县)避难,直至林运昭雪,后人才回尤溪。

陪同村干部携带一本阳星林氏《必仁公宗谱》,谱中记载有林学蒙、林学履相关信息。学蒙、学履兄弟二人因思之纯公之祸,绝意仕进,从学于朱熹,亦从学于朱熹高徒蔡元定和朱熹女婿黄干。林学蒙,字正卿,爱梅成癖,在居所种梅百株,每花开暗香浮动左右,自号梅坞,此种雅趣不禁让人想起以梅为妻的林和靖隐士来。林学蒙对《易经》颇有研究,朱熹有《与林正卿书》共同探讨易理。学蒙曾任延平府道南书院山长,亦见其在理学上的不凡建树。

离开岩头,车子顺着山路前行,到了际下自然村,在一座外看其貌不扬的古建筑前停下。走进殿堂之内才发现,这座外貌不扬的古建筑内部是别有洞天。首入眼帘的“恩荣殿”匾额,似乎在告诉世人,这座建筑与浩荡的皇恩相关。而高悬正厅的“帝心简在”匾额,一时让人领会不过来。看了墙上《帝心简在颂千秋》才明白,原来龟溪始祖林遇十九世孙林士彦,为康熙皇帝的启蒙幼师,告老还乡后康熙皇帝御赐在其家乡建“恩荣殿”,以表感激之情。“帝心简在”出处《论语·尧曰》中“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意思是为皇帝所知晓、赏识者。

康熙称得上是一位足够优秀的皇帝,其优秀的背后当然离不开出色的教育。可以说,正是林士彦等帝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使康熙成为一名彪炳史册的帝王。更何况一个人的性格和心性,往往是来自幼年,林士彦作为康熙的启蒙幼师,对康熙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在恩荣殿不远处,就是漈水林氏宗祠,红漆青瓦白墙,显得格外醒目。宗祠左前方的垂带踏跺,石板已破裂成碎块,诉说着若干年前,这里曾发生过火灾。宗祠内的天井,为四水归一布局,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寓意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和“不尽财源滚滚来”的企盼,这在闽中建筑中并不多见。

离开漈水林氏宗祠后,照兄告诉我们一个“南山皇帝”的传说,故事甚是荒诞离奇,并不可信,但与故事相关的位于际洋自然村的龙溪祖殿,却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便驱车前往龙溪祖殿。

龙溪是新岭溪的支流,溪水清澈,涧石奇异。车子行到无法前行处,龙溪祖殿就在眼前,我们下了车,就在溪中发现了“宝贝”。在溪中的一块枕石上,刻有“龙溪”两个楷体大字,字体与朱熹手迹有几分类似,不知是否出自朱熹之手。距石刻不远处,龙溪祖殿孤处一隅,里面供奉着陈相公。据照兄介绍,这里曾辟作小学,他在这里念过书,并指着角落的一处,告诉我们当年他的座位就摆在那里。

原本以为与林氏有关的古迹已探访了个遍,此次行程应该结束了。照兄却告诉我们,位于溪滨村竹溪自然村还有一个学履公纪念堂。竹溪林氏与漈水林氏同祖同宗,皆为龟溪林氏后裔。于是,我们又马不停蹄赶往竹溪。

林学履祖父林迁与林运(林之纯)是亲兄弟,学履纪念堂原为竹溪林氏宗祠,大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修。照兄告诉我们,重修时,因当时社会风气初开,怕引起麻烦,便另名为“学履公纪念堂”,此举便见林氏族人的聪明和可爱。

走进学履公纪念堂,便看见一石碑矗立在前埕,碑上刻着“圣旨”两个大字,这又是一处与皇恩有关的建筑。学履公纪念堂面阔五间,规模宏大,厅堂挂满了各式牌匾,诉说着林氏的辉煌历史。、

走了这么多个点,印证龟溪林氏是一个家风优良、崇文重教的家族。到了现代,龟溪林氏家族依然兴旺,仅从阳星村、溪滨村就走出了许多乡贤,有厅级处级领导,有博士硕士学子,他们为社会、为家乡默默地奉献着。龟溪现在也已开发成4A级国家景区——古溪星河休闲旅游渡***区,是以“渔樵耕读文化+山乡避暑+生态养居”为主题,以亭台楼阁、诗酒田园为载体,以五彩四季、古风古朴、闲情野趣为主调的度***山谷。

寻古探幽之余,不免思索,龟溪林氏家族长盛不衰的缘由是什么?这还有待于有志之识进一步来探索来挖掘。

韩非子·有度第六的作品原文一

1、敢赦帝臣意思是: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

2、出处:《论语·尧曰》。原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3、译文: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

尧曰第二十:帝王之道(1)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1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2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3并国三十,启4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5以河为境,以蓟6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7攻赵救燕,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厘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公,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厘,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1.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

2.氓:《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管子·八观》:“氓家无积而衣服修。”《战国策·秦策》:“而不忧民氓。”《孟子·滕文公上》:“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淮南子·脩务》:“以宽民氓。”《说文》:“氓,民也。”古代称外来的百姓为氓,这里用为百姓之意

3.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643年在位。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荀子·仲尼》:“齐桓,五伯之盛者也。”

4.启:《诗·大雅·皇矣》:“启之辟之,其柽其椐。”《左传·隐公元年》:“公将启之。”《左传·僖公二十年》:“凡启塞从时。”《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泰伯》:“启予足!启予手!”《国语·晋语一》:“疆埸无主,则启戒心。”《仪礼·士虞礼》:“启户。”这里用为打开之意。

5.燕襄王:即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君主。

6.蓟:(jì季)古地名。燕国的都城。在今北京城西南部。

7.魏安釐王:名圉,战国时期魏国君主。 一个国家没有永久不变的强盛,也没有永久不变的衰弱。奉行法度的君主强,那么国家就强;奉行法度的君主弱,那么国家就弱。楚庄王吞并了二十六个国家,开拓了三千里疆土,庄王的百姓组成社稷后,楚国也就灭亡了。齐桓公吞并了三十个国家,扩展了三千里领土,桓公的百姓组成社稷后,齐国也就灭亡了。燕襄王把黄河作为国境,把蓟作为国都,袭击涿州、方城,攻占了齐国的一部分,平定了中山国,有燕人的国家就受到重视,没有燕人的国家就受到轻视;襄王的百姓组成社稷后,燕国也就灭亡了。

魏安釐王攻打赵国救援燕国,在黄河以东夺取了土地,又攻打定陶、卫国之地;又对齐国用兵,把平陆占为己有,攻打韩国占领管地,在淇水边大获全胜;在睢阳发生的魏、楚战事中,楚军疲惫而退走;在上蔡和召陵战事中,楚军被打败;魏兵遍布天下,在衣冠楚楚的礼仪之国耀武扬威;安釐王死后魏国就灭亡了。所以有了楚庄王、齐桓公,那么楚国、齐国就可以称霸;有了燕襄王、魏安釐王,那么燕国、魏国就可以强大。如今都亡国的,就是他们这些群臣官吏专心去干混乱的勾当而不去做治理国家的事。他们这些国家衰弱了,他们又丢掉国法在外营私舞弊,这实在是背负着柴草去救火,国家的混乱衰弱就更严重了。 1.比周:《荀子·儒效》:“故曰: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荀子·臣道》:“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这里用为结党营私之意。

2.弊:通“蔽”。《周礼·大宰》:“八曰官计以弊邦治。”《周礼·司寇》:“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老子·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韩非子·难一》:“见知不悖于前,赏罚不弊于后。”这里用为遮、遮挡之意。

3.雠:《韩非子·有度》陈奇猷集释:“雠,犹用也……雠法,谓用法也。”《吕氏春秋·义赏》:“久兴而不息,民之雠之若性。”高诱注:“雠,用也。”这里用为“用”之意。 所以在当今这个时代,能去除***而追求公道法则的国家,人民安定而国家得到治理;能去除私利行为而行为于公道法则的国家,就会兵强而使敌人衰弱。所以审查得失有法度的君主能凌驾在群臣之上,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用狡诈虚伪的手段欺骗;审查得失有权衡的君主听取远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用天下的轻重来欺骗了。如今如果根据声誉来提拔人才,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紧密勾结;如果以朋党关系来推举官吏,那么臣民就会致力于勾结拉拢而不根据法度求得任用。所以官吏们失去能力国家就会混乱。以声誉来奖赏,以毁誉来惩罚,那么喜好奖赏厌恶惩罚的人,就会抛弃公正的法度,玩弄阴谋手段,结党营私互相吹捧。他们不顾君主的利益在外私交,进用他们的党羽,那么下级为上级着想和尽力的地方也就少了。

交结广泛、党羽众多,在朝廷内外结成朋党,虽然他们犯了大错,但为他们掩蔽罪责的人也多。所以忠臣在无罪的情况下也遭受危难与死亡,而奸臣却在无功的情况下得到利益。忠臣之所以遭受到危难与死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有罪,那么贤良的臣子就会潜伏退隐了;奸邪的臣子得到利益并不是因为有功劳,那么奸臣就会得到进取。这就是灭亡的根本。像这样,那么群臣就会废弃法度而行私权,轻视公正法度了。屡次登门拜访能臣家门,一次也不到君主的朝廷上;百般考虑私家利益,一点也不为君主国家图谋。这样的下属虽然多,他们并不尊重君主;各种官员虽然都具备了,也不是能担当国家大事的人。虽然君主有君主的名义,而实际上却是托附于群臣私门。所以我说:丧失了国家***的朝廷上没有臣子。

朝廷上没有臣子,并不是说朝廷衰落;而是指臣下致力于互相发家致富,不致力于国家富裕;大臣致力于互相推崇,而不致力于尊重君主;小臣拿着俸禄去供养私下结交的党徒,而不把官职当回事。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是由于君主在上不能以法为决断,而是任由臣下去处理事情。所以明智的君主使用法度来选择人才,不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来选拔;使用法度来衡量功劳,不凭自己的感觉来估量。有才能的人不会被埋没,失败的人不能得到粉饰,徒有虚名的人不能得到进取,被非议者不会被降职和罢官,那么群臣之间就能明白辨别而且容易治理,所以君主使用法度就可以了。 1.质:《左传·隐公三年》:“故周郑交质。”《左传·昭公二十年》:“以三公子为质。”《管子·山权数》:“请以宝为质于子,以***子之邑粟。”《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荀子·大略》:“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这里用为抵押品或人质之意。

2.镆铘:古代利剑名。《吕氏春秋·察今》:“不期乎镆铘。”这里泛指利剑。

3.傅:《小尔雅》:“傅,近也。”《考工记·庐人》:“重欲傅人。”这里用为靠近、迫近之意。

4.戚:(qi戚)通“戚”。《小黄门谯敏碑》:“寮朋亲戚,莫不失声。”《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君之群戚,并时繁祉。”这里用为亲戚之意。

5.倍:后作“背”。《礼记·大学》:“而民不倍。”《礼记·中庸》: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管子·任法》:“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大臣者,危主也。”《孟子·滕文公上》:“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荀子·仲尼》:“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荀子·大略》:“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汉书·贾谊传》:“无倍畔之心。”这里用为背弃,背叛之意。

6.陂:《国语·越语》:“故滨于东海之陂。”《汉书·礼乐志》:“腾雨师,洒路陂。”这里用为边际、旁边之意。

7.简:通“谏”。《诗·周颂·执竞》:“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左传·成公八年》:“犹之未远,是用大简。”《论语·尧曰》:“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这里用为谏诤,直言规劝之意。

8.或:通“惑”。《管子·回称》:“擅创为令,迷或其君。”《墨子·备蛾传》:“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孟子·告子上》:“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贫贱吾恐其或失也。”《汉书·霍去病传》:“别从东道,或失道。”《盐铁论·错币》:“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这里用为迷惑之意。 贤良的人出任官吏,只要决心侍奉君主,就不会再生二心;在朝廷任职,不敢因为职位低下而抱怨,在军队服役,不敢因为有危难而推辞;顺从君上的作为,遵从君主的法令,虚心地等待君主的命令而没有任何的褒贬。所以有嘴巴不为自己说话,有眼睛不为自己察看,而是完全由君主控制着。做官的人,就像人的手一样,在上面要保护头部,在下面要防备脚部。无论是清凉、温暖、寒冷、炙热,不得不解救时,需要手探入其中;利剑迫近身体,双手不敢不立刻与之搏斗。君主不偏私有贤德之人,也不偏私有才能的人,所以民众不会跨越乡界去交游,也没有一百里以外的亲戚。富贵的人、贫贱的人各守本分,愚笨的人、聪明的人各司其职,这是治理国家最高的境界。现在那些轻视爵位俸禄、随便地离去、周游各国以选择他所要侍奉的君主的,我不认为是“廉”。话说得漂亮却悖逆法律、违背君主的心意而固执地进谏,我不称其为“忠”。

施行恩惠以收揽人心、博取声名,我不认为是“仁”。远离俗世而隐居,用这种行为来非议君主,我不认为是“义”。向外出使诸侯列国,在内耗费国家的财用,等到他的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刻来威胁他的君主,说:“邦交非我不能亲和,仇怨非我不能解除。”君主便相信他的话,把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去处理,降低君主的声名来抬高自己,损害国家的利益来让其私家获利,我不认为这是“智”。以上这些事物,是乱世产生的学说,是先王的法令所禁止的。先王的法令规定:“大臣不能利用威权滥施刑罚,也不能擅做善事以获取利益,要遵从君王的旨意;不要从私意出发憎恶人,要遵从君王的正道。”古代治平之世的民众,奉行公法,摒弃邪术,一心一意遵奉君主,做好准备等待朝廷的任用。 1.要:古同“约”。《荀子·正论》:“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这里用为约言之意。以明誓的方式就某事作出庄严的承诺或表示某种决心。亦指所订立的誓约、盟约。

2.关:(guān官)通“贯”。《礼记·杂记下》:“见轮人以其杖关毂而转輠者。”汉王充《论衡·程材》:“《春秋》五经,义相关穿。”《汉书·司马迁传》:“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汉书·王嘉传》:“大臣括发关械、裸躬受笞。”这里用为贯通、贯穿之意。

3.佞:(ning宁)《书·吕刑》:“非佞折狱,惟良折狱。”《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佞。”《国语·晋语》:“佞之见佞,果丧其田。”《荀子·脩身》:“佞兑而不曲。”《史记·周本纪》:“为人佞巧。”《广雅》:“佞,巧也。”《说文》:“佞,巧谄高材也。”这里用为花言巧语之意。

4.郎中:(láng狼) 郎,古廊字。原指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官名。战国始置。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郎官一直沿用到清朝。如:郎官(郎中及员外郎的泛称);郎中(郎官。汉代称中郎、侍郎、郎中为郎官,掌星宿之职);郎将(官名);郎署(宿卫官的官署)。《后汉书·桓帝纪》注:“郎官,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 作为人的***如果亲自去审察百官,那么时间就会不够,精力也会不足。而且上级用眼睛观察,那么下面就会打扮外观;上级用耳朵,那么下级就会花言巧语;上级用思虑,那么下级就会用头绪纷繁的言辞。古代君王认为用这三样是不足的,所以不依靠自己的判断而依靠法数、审查赏罚。

先王之所以遵守盟约,所以法律简单而且谁都不会侵犯法律,所以能独自控制天下,再聪明的人也用不上欺诈,再阴险暴躁的人也不能贯穿他们的花言巧语,奸邪之人就没有依靠了。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不敢改变言辞;即使有势力在郎中官那里,也不敢掩盖善事而粉饰坏人;朝廷下的群臣百官,都直接聚集微薄的力量献给君主,不敢互相逾越职守。所以君主要治理的事不足用一天时间而且还有空闲,这就是上级运用权势才这样的。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1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2错3,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能胜矣。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绳直而枉木斫,准夷4而高科5削,权衡县6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7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8,绌9羡10齐11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12官威13民,退*14殆15,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16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17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1.凌:***借为“夌”。屈原《国殇》:“终刚强兮不可凌。”《韩非子·初见秦第一》:“中以凌三晋。”本意为侵犯,这里用为打击之意。

2.贷:(dà带)《旧唐书·王世充传》:“有系狱者,皆挠法贷减。”《宋史·刑法志》:“每具狱上闻,辄贷其死。”明高启《凫藻集》:“今姑贷汝。”这里用为饶恕、宽恕之意。

3.错:通“措”。《易·序卦》:“礼义有所错。”《礼记·仲尼燕居》:“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荀子·荣辱》:“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荀子·大略》:“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洪武正韵·暮韵》:“错,同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错,***借为措。”这里用为举措之意。

4.夷:《诗·召南·草虫》:“我心则夷。”《诗·郑风·风雨》:“云胡不夷?”《诗·大雅·桑柔》:“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诗·大雅·召》:“实靖夷我邦。”《左传·成公十六年》:“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楚辞·九怀》:“羡馀术兮可夷。”《吕氏春秋·似顺》:“往而夷夫。”本意为平和、平易,这里用为平准之意。

5.科:通“窠”。《易·说卦》:“其于木也,为科上槁。”《孟子·离娄下》:“盈科而后进。”《孟子·尽心上》:“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这里用为坎、坑之意。

6.县:古通“悬”。《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国语·晋语》:“骊姬请使申,处曲沃以速县。”《礼记·檀弓》:“县棺而封。”《荀子·解蔽》:“桀死于鬲山,纣县于赤旆。”《淮南子·本经》:“县联房植。”《说文》:“县,系也。从系,持县会意。”这里用为悬挂、倒悬之意。

7.阿:《国语·周语》:“弗谏而阿之。”《礼记·月令》:“是察阿党。”《楚辞·逢纷》:“行叩诚而不阿兮。”《吕氏春秋·长见》:“阿郑君之心。”这里用为曲从、迎合之意。

8.缪:(miù谬)通“樛”。《礼记·檀弓下》:“其妻鲁人也,衣衰而缪致。”《荀子·解蔽》:“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汉书·外戚传下》:“即自缪死。”这里用为绞结之意。

9.绌:(chu出)通“黜”。《礼记·王制》:“不孝者,君绌以爵。”《荀子·不苟》:“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荀子·非相》:“与世偃仰、缓急、嬴绌。”《荀子·成相》:“展禽三绌,春申道缀,基毕输。”《荀子·尧问》:“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史记·老子列传》:“世子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这里用为贬退之意。

10.羡:《诗·小雅·十月之交》:“四方有羡,我独居忧。”《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说文》:“羡,贪欲也。”《广韵》:“羡,贪慕也。”《字林》:“慕欲曰羡。”这里用为贪慕之意。

11.齐:《周礼·亨人》:“以给水火之齐。”《礼记·学记》:“大时不齐。”《楚辞·屈原·涉江》:“与日月齐光。”《荀子·王霸》:“所闻所见,诚以齐矣。”这里用为同等,相等之意。

12.属:《诗·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荀子·礼论》:“天子之丧,动四海,属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魏公子列传》:“冠盖相属。”《水经注·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这里用为连接之意。

13.威:《易·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终,吉。”《易·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诗·小雅·***芑》:“征伐玁狁,蛮荆来威。”《诗·周颂·有容》:“既有*威,降福孔夷。”毛传:“威,则。”郑玄笺:“既有大则,谓用殷正朔行其礼乐,如天子也。”《老子·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尔雅·释言》:“威,则也。”郭璞注:“威仪可法则。”这里用为“法则”之意。

14.*:《书·大禹谟》:“罔*于乐。”孔传:“*,过也。”《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泆。”孔颖达疏:“*,谓耆欲过度。”《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诗·关雎序》:“不*其色。”孔颖达疏:“*者,过也,过其度量谓之为*。”《礼记·王制》:“齐八政以防*。”孔颖达疏:“*,谓过奢侈。”《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不苟》:“小心则*而倾。”《荀子·富国》:“或佚或乐,或劬或劳,非特以为*泰夸丽之声。”《韩非子·爱臣》:“赦死宥刑,是谓威*。”这里用为过度之意。

15.殆:***借为“怠”。《诗·商颂·玄鸟》:“受命不殆。”《左传·昭公五年》:“滋敝邑休殆。”这里用为懒惰之意。

16.易:《易·系辞下》:“易者使倾。”《庄子·应帝王》:“是于圣人也,胥易技兿。”《礼记·乐记》:“易慢之心入之矣。”《汉书·王嘉传》:“吏民慢易之。”《韩非子·五蠹》:“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这里用为轻视之意。含有“不以为意”的意思。

17.贵:《老子·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国语·晋语》:“贵货而贱土。”《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而贵德。”《荀子·大略》:“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荀子·宥坐》:“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吕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韩非子·初见秦》:“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这里用为崇尚、重视之意。 所谓为人臣子侵害他的***,就象地形起伏一样,逐渐地变化下去,就会使***失去方向,东西方位调了头而自己还不知道。所以先王设置司南之官来端正清晨和夕阳的方向。所以明智的***使群臣百官不在法律之外打主意,也不在法律之内乱施恩惠,一举一动没有不合法的。法,是用来打击违法和游于法律之外的私行的;严刑,是根据法令来惩罚下臣的。威势不会用来饶恕举措,法制不会出自两个门户。

威势与法制一样,那么众多的邪门歪道就明星了;执法不讲信用,那么君主的行为就危险了;刑罚不断,那么邪恶的东西就得不到胜利。所以说,巧匠心目中有墨绳,还是要先以规矩为度量;有上等智慧的人办事,还是先要以先王的方法为比较,所以墨线拉直了斜木材就可以斩直,水平仪放平了凸凹不平的木材就可以削平,秤悬挂起来就可以去重就轻使之平衡,斗与石设置起来就可以减多益少使之平均。所以,以法治国,就是约束人们的举措而已。法律不会迎合权贵,墨线不会屈从歪木,法律所制裁的,即使是智者也推辞不了,即使是勇者也不敢争辩。刑罚所过之处不回避大臣,奖赏善行不会遗漏百姓。

所以纠正上级的过失,追究下级的歪斜,治理混乱解决***,贬退贪慕同等是非,统一民众行轨,没有什么比得上法律。连接百官之法则于民,摒退过分的懒惰,制止欺骗诈伪,没有什么比得上刑罚。刑罚重,那么官吏就不敢以权贵轻视卑贱;法制审明,那么上级的尊贵就不会被侵犯。上级尊贵不会被侵犯,那么***就强盛而且遵守盟约,所以先王重视诚信而把它传下来。***如果丢开法制而用私心,那么上下级就会没有区别了。 上节韩非谈了诚信问题,本节韩非则转而谈到凡事要有标准。什么是治理、管理的标准呢?就是法律。要以法办事,依法办事,要以法治国,依法治国。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规矩,才能把事情办好。所以,在治理、管理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跟着感觉走。

这里,韩非谈到一个问题,即,法律,是用来打击违法和游于法律之外的私行的;严刑,是根据法令来惩罚违法的。也就是说,法律有一定的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但这只是在大的方面。人们的日常行为不可能都用法律来规定,这一点被韩非忽略了,也被后来的法家们忽略了,直到现在也被忽略了。真正能约束人们行为的是社会行为规范——即民风民俗——风俗习惯,也就是“礼”!人们每干一件事,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是怎样规定的,而是在乎周围亲朋好友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是风俗习惯。

所以,人们的日常行为是受风俗习惯约束的,在旧的风俗习惯被冲破、被取消以后,人们实际上是在一个混乱的人群中摸索,依靠自己儿时在家乡、在家庭中学到的行为来行为。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在现代城市中发生冲突,于是人们便茫然了,便不知所措了,便违法了。所以,单纯地强调“以法治国”、“依法治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也就是法家们失败的原因!

简在帝心的简是什么意思搜的全部都是整个成语的意思

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这里开始在讲帝王之道,针对国君来讲的。

20.1(1)

原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译文

尧说:“啧啧!你这了不起的舜啊!上天交予的大任已经落在了你的身上。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如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将会永远终止。”

解读

尧对天道的解读,天下大任需要有人来承担,而这个人需要亲自躬行中道才行。否则如果天下穷苦的话,该重任也就结束了。

20.1(2)

原文

舜亦以命禹。

译文

舜在禅让君位给禹时也这样告诫过禹。

解读

舜也把这个教诲传给禹。

20.1(3)

原文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译文

商汤说:“我是您的儿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对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的善恶我也不敢隐瞒,这些在您的心里是十分明白的。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民,天下万民若有罪,请让我一个人承担。”

解读

商汤也是心系天下,愿意去承担所有民众的疾苦。

20.1(4)

原文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译文

周朝初期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赏赐功臣,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责任都在我一人身上。”

解读

周武王也是认为如果天下有错,也都是自己的责任。

20.1(5)

原文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

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整顿、恢复被废弃的官职和机构,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诸侯国,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高兴。

解读

这里就说出了治理天下的秘诀,也就是要用心的完善制度,国家才能良好运转。另外就是要能够保护每个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得民众的心。还有就是重要的基础就是人民、粮食、还有丧礼和祭祀,前两个是生,后两个是死。还有就是对民众宽厚才能得民心,然后有信服力才能使用民众,自己勤敏才能有功劳,制度公平民众才开心接受。

简在帝心

[释义] 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出处] 《论语·尧曰》:“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简是竹简,也就是资料的意思。

通俗的将就是:你这个人的资料早为皇帝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