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安内攘外将士,蒋介石先安内攘外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09 0
  1. 中“兵谏”事是加何解决的?
  2. 一致抗外,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本质是什么?
  3. 和平谈判主要五个人是谁
  4. 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 标志着什么?

因为蒋介石答应了张学良提出的条件,所以张学良没有了杀蒋介石的理由。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

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蒋介石安内攘外将士,蒋介石先安内攘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的要求。

发生后,东北军、西北军内部出现主张杀蒋和放蒋的争执,但张学良、杨虎城二人都主张释放蒋介石。

据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王菊人回忆,发生后,杨虎城曾找张学良商议释放蒋介石的四项条件:一是蒋介石之“安内攘外政策”必须改变,至少以谈话方式向全国公开声明(当时考虑由南京***正式发表声明是办不到的)。

二是改组******为抗日联合***,应有行动表现;三是东北军、17路军的驻地和政治地位不变;四是红军问题,由以后组成的抗日联合***解决。

扩展资料:

蒋介石和张学良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一些决策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两人的关系也一直很复杂。

蒋介石出生在浙江奉化的一个普通家庭之中,靠着加入同盟会和孙中山的赏识,一步步走向了民国时期的权利顶峰,张学良则不同,他身份显贵,父亲张作霖是控制东三省的奉系军阀首领,在张作霖死后,他身负国耻家仇,最终选择站在了蒋介石的一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全国各地抗日热情十分高涨,然而此时的蒋介石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消极抗日,对***积极围剿,一时间民怨沸腾。

1936年蒋介石为了催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全力围剿红军,亲自抵达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期间多次劝谏蒋介石放弃围剿红军,联共抗日,但是遭到了拒绝,无奈之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1936年12月12日扣押了蒋介石,这就震惊中外的“”。

此时的张学良没直接杀掉蒋介石的真实原因有以下三点:

1、两人私交甚好,张学良对蒋介石抱有幻想

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30年中原大战时,当时的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三路军阀对蒋介石进行了包围,蒋介石的处境十分危险,还差一点被俘。

就在这关键的时候,张学良突然宣布支持蒋介石,带领12万军队入关作战,瞬间战局发生了转变,最终蒋介石赢得了胜利,因此对张学良他十分感谢,两人还结拜为兄弟

另外一方面张学良对蒋介石内心的决心估计不足,对蒋介石联共抗日抱有幻想。

2、斯大林的干预

“”发生以后,身在苏联的斯大林立即对***中央提出:这是日本人的阴谋,目的是破坏国共联合抗日的可能。

最后他要求***方面和平解决此事,当然斯大林的所谓的日本阴谋论显示是捏造的,他真正要保蒋介石的原因是争取***成为自己的盟友。

以此对抗刚刚由日本和德国建立起来的产国际的协定。双方还在莫斯科举行了中苏安全条约的谈判。”蒋介石被捕,显然有损斯大林的***。

3、蒋介石的妥协

蒋介石被扣押以后,张学良立即和***取的了联系,开始的时候朱德和张国焘等人都赞成了蒋介石。

但是后来斯大林的干预之下,***还是决定和平解决此事,最终有周总理去西安进行和谈,周总理提出了对于解决此事的八个主张。

其中包括改组南京国民***,释放被捕爱国领袖,停止内战,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等,最终蒋介石做出去了妥协,答应了这个八个主张。

“”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到南京,在临行前,许多人就劝解张学良不要去南京,蒋介石不会放过他,但是张学良没有听,果不其然,刚一到南京,蒋介石就软禁了张学良,从此张学良便失去了自由,时间长达54年之久。

百度百科——张学良

中“兵谏”事是加何解决的?

1945年8月,中国终于以同盟国之一的身份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而战胜日本侵略者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中国也协助美国这个最大的同盟国战友打击日本人。当时中国的执政对外主要体是***,也因此中国获得在日本进行驻军的权利。根据当时的四大同盟国主体会议,中国、美国、英国、苏联可以在日本进行驻军。

而唯独作为世界反***的主要参加国和抗日战争中牺牲最大的国家—中国却没有派出一支军队踏上日本的领土。原因究竟何在?

首先,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看,蒋介石***秉承了其一贯的安内攘外政策。

终其在大陆统治的整个时期,始终未有改变。蒋本人及其主要幕僚张群、戴季陶在对日问题上观点一致,始终对日***取妥协纵容,因此导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在蒋看来,***才是他的最大威胁,是需要首先清除的对象。只是后来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步步紧逼,蒋在遭禁锢的窘境下,才迫不得已接受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一致对外。

但蒋在八年抗战中依然未放弃政策,皖南事变就是一个证明。安内攘外导致蒋只把注意力集中于国内的***之争,对外部事务毫无兴趣。早在1943年11月23日晚,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谈时,就已经口头试探过中国***的战后对日占领问题。

罗斯福向蒋介石提议战后由中国来主导对日的占领问题,但遭到了蒋介石的婉拒。蒋答复说,中国此时还没有担当这个重任的准备,并请由美国来主导,不过,在必要时中国可以扮演***的角色。又说,此事需看将来形势的发展再定。这番话,反映出蒋介石既不愿意参与主导对日占领,又不敢得罪美国。对日作战尚仰仗于美国,因此他并未把话说绝。

但由此透露出一个信息:蒋介石对此事始终是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战后,一直被蒋介石视为心腹大患的中国***,不但没有在抗日战争中被消灭、削弱,反而日益壮大起来。截止到1945年9月,***已拥有127万正规军和268万的民兵,党员120多万,解放区共19个,人口达一亿二千万人。面对这样的局势,只有集中力量来对付***才是其首要任务。

其次,再从外部的环境来看,当日本战败的时候,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诚然,罗斯福曾经讲过上述那番话,但事出有因,因为当时他曾设想用中国来作为进攻日本的基地。1943年2月,罗斯福即宣布无意花费漫长的时间,在辽阔的的太平洋上逐岛缓慢地攻击,他估计如果从南方进军,每个月只能攻占一个岛屿,估计50年左右才能达到日本。

中国大陆作为强大美国空军的基地比海基更有效。也就是说,美国还需要中国的大力支持,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击败日本。这显示出当时美国把对日作战的难度估计得过高,既然离不开中国的协助,那么就有必要对中国作出一些善意的回报。但随着罗斯福在1945年4月突然辞世,副总统杜鲁门的仓促上任,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已经易人,诚然,此时的美国对外政策会出现一些与其前任所不同的地方。

但如果将日后中国未能主导对日占领的原因归结于罗斯福的去世,并为此而深感惋惜的话,那就未免太书生气了。作为一国元首,首先考虑的是其本国的国家利益,即使是在众人眼中对华颇为友好的罗斯福总统,在争取苏联参战的《雅尔塔协定》上,与苏联达成维持外蒙古现状,大连商港国际化保障苏联优越权等出卖中国利益的交易。

事实上,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比原先的估计要顺利得多,中国的作用也就相对降低了许多。而且,当时罗斯福对蒋介石的所谓主导对日占领事务,也仅仅是一种口头允诺,并非书面形式的条约、协定。在国际关系中,条约、协定尚且充满变数的情况下,这种口头承诺显然不必去当真了。更重要的是,战后美苏利益冲突日益加深,在联合抗击德国、日本的合作道路上,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美苏尚能并肩作战,发扬国际主义精神。

一旦共同的敌人消失,美苏之间的矛盾就难以再掩下去。首先,表现在对德国的占领问题上,由于攻占德国时,苏联及美、英、法各自占领了柏林市及整个德国的不同地区。出于意识形态的相互对立及利益之争,造成日后的德国分裂局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欧洲。因此,继任总统杜鲁门说我们希望把日本置于代表盟国的美国指挥官的控制之下,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

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在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美国已经下决心单独占领日本,此时,即使中国有心去主导对日事务,也已不再可能。1945年8月13日,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统帅,全权处理对日占领事务。8月30日9月6日,46万美军以盟军名义陆续进驻并单独占领了日本。至此,大局已定。

这些因素导致蒋介石对派兵驻日一事愈加消极。很明显,中国充其量只是在美国统领下的一个协助美国去进行军事占领的小角色,势必受制于人,和英联邦的新西兰、印度、澳大利亚一样,没有实际的利益可得。蒋介石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在美国最初提出让中国派出10个陆军师及一定数量空军(总计约在10万人左右)的要求时,蒋虽立即应允,但将数量减少至3个陆军师。

继而,美方又提议中国应至少派遣5万人,蒋又以中国抗战损失过大,后勤供给困难为由,继续与美国讨价还价,最终双方达成只派驻1个师的协议。这样驻军数量就由最初美方设想的10万人减少到了1万人。美方的考虑是:在不影响其独占日本的前提下,让中国尽可能多派军队以此减轻美军的负担。

二战结束后,留驻在日本的数十万美军归心似箭,然而,他们回国去与家人团聚的愿望 却迟迟得不到满足。于是,军心开始浮动,1946年1月,驻太平洋美军举行了大规模***,要求尽快回国。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不得不予以安抚,来稳定军心。如果蒋介石派出较多数量的军队来替代美军驻防,显然会大大减轻美国***所面临的这种来自军方的压力。

而中方的考虑则是:自抗战结束以来,国内形势愈加严峻,国、共两军的比例已由18.88∶1降为4.5∶1,***军队人员数量上的优势在不断降低。既然要继续剿共,以蒋介石以往的经验,没有绝对数量上的优势是很难实现他的既定目标的。面对此种形势,委实让蒋介石不愿再多派军队去参加这么一个仅具象征意义的占领行动。

于是,当六十七师遭歼灭之后,蒋介石便以内战吃紧无力派兵为由,以博得美方的理解与同情。后来的事实也表明,***在内战中的接连失败,导致美国对蒋介石日渐失去信心,不再指望******在驻日问题,以及充当美国亚洲代理人的问题上能有什么作为。这样,双方就渐渐达成了一种默契,彼此心照不宣。直至1946年11月5日,******正式向美国提出终止执行派遣驻日占领军***,至此,中国派兵驻日一事终成泡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统一的、自强的中国才是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一个贫弱的国家没有外交,“利己原则”是国际关系中的不变法则,靠谁终究不如靠自己,这个世界相信的是“实力”;一个分裂的国家只能勾起他国的“窥窃”之欲,给自身带来灾患。中国军队没能踏上日本领土,一雪民族之耻,固然遗憾。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鉴,走好今后的路,才是回顾这件往事的意义所在。

闫芳***说:当然有了,你看看我,多厉害?

金庸、古龙两位老先生以笔为剑,一招一式之间将那镜花水月、豪情万丈的武侠世界勾勒的无比传神,使人迷醉其中,心向往之。

可惜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浪子古龙把酒西去,大侠金庸辞别尘世。

从此江湖在无“日与月”,只留下多如满天星斗一般的武侠迷们,守护着诗酒江山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 随着人类文明的天平倾向于和平,法律法规愈来愈健全,中国人对“武术”的需要被淡化,一些崇洋***的国人读了几本武侠***,便开始怀疑“中华武术”的真实性与实战能力,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尚武”的国家,古人的实战能力更是不容置疑!

以“春秋”为例,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有着”天下万民莫不出于诸子百家”的美誉。 儒家:历史上的孔子是一位文武全才,孔子要求门下***必须精通六艺,六艺之中包括“骑、射”。 孔子有一句名言“以不教民战,是为弃之”, 意思是用未经训练的人民去作战,无异于是白白牺牲性命,孔子认为“练民”比练兵更重要,民强则国强的理念贯彻了古代的思想文化。

墨家:历史上真实的墨家是文武兼备的学派,墨家内部分为两个派系,文化派与武术派,文化派学习天文地理,哲学农耕。武术派学习剑术骑射保护百姓。

农家:农家代表人物许行认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许行规定凡农家***皆要求修行武术, 以备国家陷入危难时农耕百姓们也能挺身而出保护家园。 ?道家:道家的功夫不必多说,剑术、拳术、内家功外家功……堪称中国文化瑰宝,而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历史上就是一位剑术高手。

被称为“***盛世”的唐朝 更是“以武为尊”! 人们或许因为唐朝的诗词文化,而忽略了唐朝的“武术文化”, 其是***一个提倡“全民练武”的朝代,

唐朝的诗人们大多都会两手武功,李白精通剑术,杜甫骑射兼备,陈子昂拳脚了得,王之涣崇尚侠义,李颀更是拳脚骑射无一不精,与王昌龄、高适、岑参兵称“边塞四大诗人”,打拳舞剑在他们眼里,只是“等闲之事”!

若将现如今的青壮年放在唐朝,可能连四十来岁的诗人都打不过!

可惜宋朝皇帝重文轻武,明朝百姓安于享乐,清朝时期中国武术虽然有复兴的迹象,但终究不复当年的盛况……

这世界上最引人落泪的事情是什么?是“英雄迟暮”……

这世界上最使人愤怒的事情是什么?是“蝼蚁当道”!

中华武术,就像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如今他到了垂暮之年,竟要被一些崇洋***的黄口小儿所怀疑、耻笑!着实令人心痛!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崇尚武学、英雄倍出的国家,中国武术的没落,其实只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被现代人忽视的缩影。

在现如今这个“奔波忙碌”的社会,有多少人愿意踏踏实实的用心钻研中国武术?有的尽是些闫芳、雷雷等“***”之流,哗众取宠,可笑之极,可耻之极!

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文化?这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悲哀,更是你我每一个中国人的悲哀。

一致抗外,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本质是什么?

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和平解决。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回到南京。

后,主要的两位领导将领,张学良被蒋介石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

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扩展资料:

的历史意义

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对于世界的影响可以从多方面来说明,首先在之前,国际上就曾经组织过会议,针对世界***这一***也做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在这种残暴的列强主义面前,建立一条统一而且同步的战线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对于世界的影响就出现了。

日本的侵略行为也属于上述针对的问题当中,而主要就是想要达成一致的对外战线,从而抵抗并且破坏掉日本的不良企图,这样看来对于世界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百度百科-

和平谈判主要五个人是谁

(又称双十二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的直接军事监禁***。

1935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会议,着重讨论建立反***统一战线的问题。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要求***与蒋介石进行和谈。张学良在延安秘密会见周恩来后,双方在1936年9月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1936年10月至12月间,张学良屡次向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都被拒绝。同时,蒋介石密令剥夺张学良、杨虎城的“剿共”兵权。1936年12月12日5时,东北军活捉蒋介石,正式爆发。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

及其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和平谈判主要五个人是: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秦邦宪、***(或宋子文、)。

,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标志着什么?

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出兵抗日”,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扩展资料:

的历史意义

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中国***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刚结束,***就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我们在中实际地取得了领导地位”。

百度百科--

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回到南京。

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 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

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扩展资料:

的由来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战而退,使日军仅在4个多月内便侵占了东三省的大好河山。随后,日军步步紧逼,大举进攻上海,侵占热河,制造华北事变,妄图吞并整个华北。东北军的广大官兵,备尝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之苦,迫切要求抗日,打回东北老家,收复失地。杨虎城指挥的十七路军的广大爱国官兵,也对蒋介石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政策深为不满。

1935年10月,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胜利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地区。东北军、十七路军即被蒋介石调至陕甘一带进攻红军,多次被红军击败,伤亡很大,而蒋介石却不予补充兵力。张学良、杨虎城感到“剿共”没有出路。

1935年12月,***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得到了全国各阶层抗日民众的拥护。“一二·九”运动掀起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在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广大爱国官兵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此时,中国***加紧了对东北军、西北军的统战工作。1936年1月25日,***、彭德怀、周恩来等以红军将领的名义,发出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诚恳地表示红军愿与东北军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4月9日,***中央全权代表周恩来应邀到东北军驻地延安,与张学良举行会谈,双方商定了红军与东北军互不侵犯、通商、互派常驻代表等事宜。杨虎城也与红军达成了合作抗日的秘密协议。因此,从1936年春开始,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实际上已与红军实行了局部停战。

然而,蒋介石置中华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听张、杨多次劝谏,继续进行剿共内战。10月下旬,蒋介石调遣嫡系部队30个师,集结待命于平汉线汉口至郑州段、陇海线郑州至灵宝段,准备开入陕甘,一面“围剿”红军,一面防范东北军、十七路军。

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亲自督战。而且向张、杨提出,不剿共就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调往福建和安徽,让出地盘,由中央军开进陕甘剿共。这不但破坏了张、杨在西北的联共抗日***,而且危及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生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会见蒋介石,声泪俱下地再一次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遭到蒋介石的严厉拒绝。

9日,西安城一万多名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举行******,蒋介石指令张学良用武力镇压。张学良赶到灞桥劝阻学生,并为慷慨陈词的学生的爱国热忱所感动,又于10日、11日两次向蒋介石进谏,竟被斥为“犯上作乱”。这种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决定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营在营长孙铭九的率领下,包围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与此同时,十七路军控制了西安全城,囚禁了从南京来的几十名***军政要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等18位高级将领署名发表《对时局通电》,提出“改组南京***”、“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震惊中外的爆发了。

百度百科—

人民网—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