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烂熳是吾师_天真烂漫是吾师下一句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6-10 0
  1. 苏轼《黄州寒食帖》作品欣赏语述
  2. 人生得上几西京——人文读书会陕西站记事(全)
  3.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
  4. 一组童年趣事儿童画,献给我们回不去的童年!
  5. 关于绘画的小故事
  6.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读《黄州寒食帖》(下)
  7. 朴素之美 | 拿走的越多,剩下的就越纯粹
  8. 《黄州寒食帖》为什么是旷世神品的诗作行书字帖?

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 。卷一包括论用笔 、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等节;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古画等节。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 ”,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 、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画禅室随笔》共分十五门: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评诗、评文、纪事、纪游、杂言、楚中随笔、禅说。其言书画之旨,皆深造微妙,其要领归纳为“运笔”和“用墨”。各论之中,融会长期实践经验之所得,其以书迹神妙于法度之中,而法者流通于书迹之外。其中“论用笔”与“评书法”两门,则是作者关于书学观点的核心部分。如作者对于“笔法”之论中,提出了墨法的重要关系和作用,曰:“字之巧妙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提笔时须定宗旨,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象。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揠,乃是千古不传语。用笔之难,难在道劲,而道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得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信也。”……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笔法在整个作书过程中的作用和变化。关于“笔意”,作者认为:“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皆言布置不当平均,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问也。”则把较为抽象的笔意概念加以具体的剖析,从而得出其变化规律。关于“墨法”,作者以为:“用墨须使有问,不可得其枯燥,尤忌秧肥,肥则大恶道矣。”关于“作书”,其自抒心得曰:“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其评古人书云:“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黄华、樗寮,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皆为有感而发,避开了常人论书专以神、理、气韵、风骨等玄妙处入笔的通病。其涉猎广泛,又能循依书史发展 ,的脉络而展开,且所论多树卓见。

《四库全书》著录谓:“其昌于斯事,积毕生之力为之。”其“论书”之作,虽然尚存在品书评人较为保守,系统性欠强,前后间有未能一贯等局限,但仍不失为明代书学论著中不可多得之作,对后人书法理论的研究亦颇有参考作用。

天真烂熳是吾师_天真烂漫是吾师下一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传世有康熙庚子长洲杨氏刊本、《金台别集》本、乾隆中董氏刊本、搂藻堂刊本和《艺林名著丛刊》本等,流传较广的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文选》的选录本。

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黄华樗寮,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

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信笔二字,最当玩味。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东坡书,笔俱重落。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

捉笔时,须定宗旨。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像。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ㄌ素成板刻样。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后人遂以墨猪当之,皆成偃笔。痴人前不得说梦。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乐山看经曰:“图取遮眼,若汝曹看牛皮也须穿。”今人看古帖,皆穿牛皮之喻也。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

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

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盖王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惟米痴能会其趣耳。今当以王僧虔、王徽之、陶隐居大令帖几种为宗,余俱不必学。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柳公权云:“笔正,须喜学柳下惠者参之。”余学书三十年,见此意耳。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肥,肥则大恶道矣。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书楷,当以黄庭怀素为宗。不可得,则宗女史箴。行书,以米元章、颜鲁公为宗。草以十七帖为宗。 网上这种网站很多,这里推荐大家一个同样-书法书画作品_诗词字典_古玩藏品_印鉴年签大全_综合艺术与收藏品大全 ***.tongyang******/***.tongyang******/

苏轼《黄州寒食帖》作品欣赏语述

"三柳”先生能琴

引子

三柳先生门前本有五棵柳,盖因自小仰慕陶靖节先生之高节,为避讳,遂斫去门前柳两棵,余三棵,自始人称其为“三柳”先生。

正文:

余年少时,乡居黄土高坡,求学之余,沃野牧牲,蜜嘛(⊙_⊙)对牛羊放歌。稍及年长,求学于京师,始摸六弦吉琴,而懒技法,鲜拨至成品者。或黄昏或周末,每有闲暇,无不抱琴拨扫,宣泄性情,即便无伦次语耳。及余琴歌声起,不过数秒,必引三五十饿狼学友自寝室而出动,和乐嚎歌,一时声震整个楼宇,让雅好周公者不得歇息。以故,为余等琴歌迷倒者嚯嚯,心里暗暗叫骂者多多。每至此,余等常自嘲曰:哥撩拨的不是琴歌,是青春是***是烈焰是快活。

工作以后,禀性渐趋恬淡,每有闲暇,常沉迷于故纸堆中,或卧枕偃徉,念念子乎者也,或挽袖伏案,蘸墨临帖,籍此消磨光阴,不觉春秋。然每遇知交,尤其梅香绝色,仍不能自持,或口若悬河滔滔不竭,啰啰嗦嗦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毕加索达利&米罗,或眉飞色扬手舞足蹈,哆哆嗦嗦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披头④鲍勃。若有六弦助兴,必不肯放过时机,绽现自我,抱琴撩拨,引吭高歌。肆意潇洒,一气吼喝数首,歇斯底里,力竭方歇。以致知交每每竖起大拇指再三叹曰:余实乃性情中人,耶,耶,O也。

东坡先生尝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余甚以为然。艺术之之高境界,无非道法自然,余之琴歌自有不同于别者之特别:横扫撩拨迸顿挫,引吭破锣是吾歌。

现代音乐,多倚赖电子电声,注重混响,藉此***神经,震撼心灵。此喜好舒缓清越者所未尝领悟也。惟知晓重金属者能会其中音色耳。若非通晓摇滚布鲁斯爵士乐者,不足与语此窍也。

琴歌当以披头④鲍勃为宗,不通晓外语,则宗崔健黑豹许巍。重金属则宗滚石玫瑰与枪斯汀,早期黑豹唐朝。单独创作以张楚郑钧为宗,以其引领入门易。

罗大佑歌,自鲍勃迪伦等欧美民谣得旋律节奏之借鉴,自余光中等现代诗人处得诗歌之提升,而溢为滥觞。一跃而出,冠绝华语唱坛越三十余年,被譬喻为华语歌坛之音乐教父。然放眼再观西方之鲍勃迪伦琼比兹,历50余年至今仍活跃于唱坛,无衰蔫气,做不倒常青树。始知山外有山,云外有云耳。

李宗盛步罗大佑后,亦可称道。余年少时候曾翻唱其琴歌无数,及近人近中年,惟觉其《寂寞难耐》一歌,颇能表述余当下内心之性情。余每有演唱,必引以为保留曲目。

黑豹早年阵势豪华,颇类英式摇滚。唐朝堪称重金属之经典。许巍则崔健后一人也。朴树而下,益趋甜俗搞怪,不复存摇滚矩度也。至此,摇滚始趋于式微,复归地下。

国内摇滚唱坛,西部陕***撑半壁江山,盖因秦地尤其关中地域气候干燥,寒暑分明。加之食物多为锅盔辣子加老碗燃面,以致秦人性本粗狂豪放,说话铿锵有力,腔调平仄分明。尤其秦腔老生唱腔,为摇滚乐之兴起提供了沃厚之土壤。秦人摇滚之东征者首推,张楚,其次许巍郑钧。余早年京师就学期间,亦曾蜗居圆明园村半载,写就摇滚词曲无数,然余做人难耐苟且,故性情稍有出世之意,浪得无名,亦属预料耳。余琴歌多属率意而为之,若使余与诸君同台竞技才艺,断不在张楚许巍郑钧后乘也。不知我者或呲牙讥笑,不知者不为过,余不屑与之费舌也。

作文且当放纵,做人仍须小心。琴歌摇滚亦如作***人,最贵收放自如。

吾友书家麻天阔尝曰:书当如酒,大整无碍。摇滚琴歌亦如展纸挥毫泼墨,拟或推杯换盏豪饮。余因以为诗曰:会当狂哮三百首,低调枉为摇滚人。

后记

暑来酷逼,余蜗居陋室,奄奄一息,不敢稍有动静。及今阵雨连下数日。暑气顿消。余得以敲字过瘾,大话摇滚琴歌。

人生得上几西京——人文读书会陕西站记事(全)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苏轼是负有盛名的一代文豪、艺林泰斗星。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诗人、文学家和画家,而且是一位冠盖千载的书法艺术***。著名的《黄州寒食帖》即是苏书艺术中的灿灿精品。n,m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 z#x(aV

苏轼一生极崇书法艺术,他“幼儿好书,老而不倦。”认为“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其若书与画。”苏轼的书法作品主要有: 《黄州寒食帖》、《祭黄几道文》、《丰乐亭记》,《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宸奎间碑》、《念妇娇.赤壁怀古帖》,《前赤壁赋帖》、《醉翁亭记 碑》、《罗池庙碑》,《杜甫桤木诗卷帖》等等。《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被眨谪黄州时作的,时年四十八岁。!DZMy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 l$,c>

元丰二年(公元一O七九年),朝廷中何正臣等人指摘苏轼的《伐塘集》(诗集)有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谤讪讥骂之嫌,弹劫苏轼。于是,兴起了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由此,苏轼被贬为黄州田练副使,进入了他政治的失意时期。《黄州寒食帖》就是苏轼在贬谪黄州第三个年头的寒食节期间写的。6/b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 {HfP3

寒食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种风俗,每到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允许冷食,故名寒食。这种风俗传说周代即有,民间盛传是力纪念战国时介子推而设。vRH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 M

才华横溢的苏轼,突遭厄运,如身陷囹,欲说难辩,欲罢不忍.满腹雄才大略顷刻付之流水,朝夕幻想的治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瞬间成为泡影。沉重的政治打击几欲使他一蹶不拒,他时而精神颓丧,情绪低落,闭门谢客,饮酒浇愁;又时而逃避现实,归诚佛僧,复梦复醒。苏轼不仅精神骤然衰萎,生活条件也一落千丈, “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生活极为困苦。他解嘲般地自叹:“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学识渊深的名流才子竞为世难容到如此田地,怎能不令苏拭悲从中来,遣之毫端呢?《黄州寒食帖》的内容是两首五言古许。读之,苏轼那孤独惨淡的生活和凄凉苦闷的心境详如彩绘:“d5h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 )pL

自我来黄州,己过三寒食。R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u/>/j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2zHuw]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aY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eEX#6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巳白。”.uxt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 6'bP/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 rNThf$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0z-#;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q9m

空庖煮寒莱,破灶烧湿苇。 k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街纸。85Hro>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x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Mi|-j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 "&QJ=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 hm_+#

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雨丝袭来的微凉,触动久遭冷遇的苏轼,他不禁哀叹: 自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三年屈指度日,苏轼天天盼望着春花吐红,江岸铺绿,焦虑地等待着北归之日,重酬壮志;然而春光薄情,难驻黄州。他空怀拳拳之心,得不到精忠报国的机会。“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虽已是生机盎然的时令,苏轼却强烈地感到似乎处在满天肃杀的悲秋。能够略略慰藉他的惟有幽独高洁的海棠。他以海棠自喻,孤芳自赏,愤世疾俗。于是非常向往一切皆空,物我两忘的佛老虚幻境界,祈念一切烦恼忧伤都在冥冥中偷偷渡去,漠似烟云。他既用释道相通的教义试图自我解脱,而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又迫使他不能安守。对当时朝廷的***误士,苏轼怒不可遏;这样的生活何异于久病缠身的少年,待病愈初起鬓发已斑白如雪了!雨势愈猛,“小屋如渔舟”颠簸漂泊在“蒙蒙水云里”,正如作者的命运一样飘忽不定。“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剪,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 \

书法艺术较之诗歌艺术史更具有直观性。此诗所寄托的情愫见诸于书法作品就更为丰富了,其韵味色彩别有洞天。苏轼擅长行书。全帖字形欹正参错,或大或小;结构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运笔浑厚中带俏丽,圆转中又见劲挺,布白时疏能走马,时又密不通风,浑然天成,自然生动,形成强烈的节奏韵味,反映了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情愤慨;有时仰天叹息,有时不甘压抑,是当时苏轼感情的生动流露。从“自我来黄州”起到“病起头已白”,特别是前三行,结体钭正、大小变化悬殊,时往东去,又往西来,斜斜正正,大大小小,运笔尚未放开,布白也很萧疏,犹如重抚窘境,心情抑郁,欲诉难言,欲哭无泪,希望破灭,苦境难移,反映出一种“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无限失望的伤情。从"春江欲入户”句,到“死灰吹不起”,字体明显放大,笔画奔放急促,运笔不计工拙,随心所欲,似无缰骏马,一任其驰骋奔腾,布白密结,似乎透不过气来,反映出苏轼心潮澎湃,悲愤齐涌,不可遏制。志高才人的苏轼竟落到“煮寒慕”“烧湿苇”的这般困境,似乎可以听到他在呼喊苍天,而苍天给予他的回答是绵绵的寒雨。情绪突然悲落,只有长叹息,“烧湿苇”、“乌街纸”二句布白突然萧疏,墨色惨淡,直笔无限拉长,就是反映了这种慨叹人生的感情,由于“君门深九重”,“死灰”再也吹不起了,只有叹息而已。心情渐为恢复,到末笔又复缓慢,持重而平稳地收笔完篇,字体和行笔效果与篇首遥相呼应,辉映合拍。全篇有雄肆毫放之风,清雅书巷之气,情感发自丹田,气势贯于手笔,从中可看出苏书深厚的功底,笔墨技巧昭昭在日,确实具有心手相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的气势。z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

去年深秋,参加上财公管人文读书会前往西安和汉中。古都西安和陕南汉中都是历史文化的名城,风貌却迥然不同。一群爱读书的财大人赶来相聚,而且穿梭两城、寻访故迹,还特意选在古城汉中交换读书的心得,分明有种寻根的意味。

人文读书会我已参加了两次。每回仔细准备,交流之际收获更多,是校友跨领域的经验、思考和有趣涉猎,给我带来头脑的冲击。它可以用共同的语言获得同一频谱的精华信息,也有缘结识充满善意的可靠校友。

汉中雄踞秦岭关口,空气湿润、柔和,气候近似“天府之国”的四川,南国物产丰饶。糅合三秦与蜀地的物华天宝,这也许是她“***老家”美名的物质源泉。

这里早在西周时就史有其名,多半因为鱼米之乡和地理位置的缘故,历来都是兵家要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时期更是频频亮相,尤其三国的蜀汉旧事让这里家喻户晓

汉中算是后花园的话,那秦岭以北的古都显然是壮丽的厅堂。汉唐陈迹还隐约能看见轮廓,只不过不像五代时人所说的“振辔镐都(镐京是西周都城,借指长安),有唐之遗风。明皇之故迹,尽举目而可观也”(《***天宝遗事》序)。

这座还保有最长巍峨城墙的古都,最多千年古寺和古建的巨型博物馆,徜徉其间别有风致。如果熟悉《两京杂记》或《唐两京城坊考》这样的旧书,那么她街坊里巷、神祠庙宇的遗迹都值得尽情逡巡与摩挲。

古长安以她的壮阔外观和精彩绝伦的人文养分滋补了国人的精神家园,长安的规制也东渡扶桑,成为奈良时代平城京(奈良)的建设蓝本,其后平安朝的平安京(京都)西部规划也参考了西京城坊。

只可惜京都的西部建设阙如,城市另一边借鉴东都洛阳的部分倒是建成了,因此京都古称“洛阳”,贵族前往平安京觐见***还要称“上洛”。

如今西安的经济文化已经卓荦于西部,是座典型的现代都市。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胜古迹之外,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碑林都是不容错过的地方,方寸点滴都耐人品读,文化氛围堪称厚重。

西安的周边甚至闹市里还有几座名寺,并不显山露水,但其中也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名刹——密宗祖庭大兴善寺。

就像前年跟随人文读书会前往台湾时一样,当时先用一整天看尽台北故宫展示的宝藏后,才和刚到达的大部队汇合。宝岛之旅好比期待已久的“年夜饭”,事先有了佳肴垫底,不觉怡然。

我多年前曾经趁***期游西安,有名的景点都去过。这回提前抵达,邀约大学舍友新伟同游,他尽地主之谊带我寻访古寺。虽然时间不富足,游览仍开眼界,所获颇多。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大兴善寺。它始建于西晋(265-317)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初名遵善寺。寺中有文字介绍,这里在隋文帝时更名,因为和玄都观同列新城的第五条岗,涉“九五位尊”,所以“不欲常人居之,故设寺、观以镇。”

大兴善寺在玄宗***年间成为重要的译经场所和密宗发源地。九十年后空海入唐求法,在密宗青龙寺拜师,归国后创立真言宗,所以密宗源头大兴善寺也成为了真言宗的祖庭。

这座门上的匾额书法都来自赵朴初,端庄而灵动,气度非凡。他的典雅气质和晋宋韵味最为浓郁,因为有深厚的学识、气宇做支撑。赵朴初精品书作放在北宋也绝对归于一流,所以他堪称上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大家。

当然赵朴老写大兴善寺“密藏宗风”的匾额,系因当时他是中国佛教领袖。由此可见大兴善寺的规制之高。

寺中殿宇巍峨,广场开阔。大殿上有“五方五佛”的牌匾,是密宗寺院所特有;上方“大雄宝殿”自然也是赵字,用晋宋的经典标准看,秀润儁拔,体势飞动,哪里去找比这更好的牌匾。

寺内有文殊、观音、普贤、地藏菩萨各自楼殿和造像,还有毗卢遮那佛殿和金刚殿,十分规整。

过一道小门时,我们看见树上缀满小桔子,有的掉在地上。已近凉天,橙色果实饱含视觉冲击力,暖阳之下陡然想起“酒熟三冬不出户,寒禽啄尽枇杷花”的诗句。那种洒脱的意兴,可能最适合这座创造出盛唐诗库的古城。

大兴善寺是深藏在城市中的古刹,和乐游原上的青龙寺一样,经历过公元846年前后唐武宗灭佛的灾难。目前的大兴善寺从明代初年开始陆续修建,而青龙寺则是近年在遗址上复建,弥漫着些许现代气息。

在青龙寺参观时,看到复原的古寺模型,殿宇绵延,不愧是中唐时的名刹规模。

当时密宗***慧果和尚驻寺,空海等几位入唐名僧也在此求法,青龙寺因而名扬海外。现在寺里的展品不是很多,有出土的原寺楼顶的鸱吻,也有表示空海故乡日本香川县讃岐拉面文化的独特样品。

以下是广为传播的嵯峨***赠空海的诗,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云”字既出律,又重复,判断应该是个仄声字。

第三句一三***论,第四句的“望”平仄两读,但这里的“云”字不能为平。

空海***是一代文豪,学问高深。笔者学习他的《文镜秘府论》看到引典信手掂来,有不少需要一边查资料才看得懂。异国文士的功夫这样深厚扎实,令人钦佩不已。

尤其他对诗病最为在意,书中总结诗文和对仗的语病褒然成编,空海对诗歌书法引入日本也是居功至伟。据说公元806年回国后,他还把原来做的古体汉诗都改成了格律诗。

而嵯峨***名入“平安三笔”,书法颇有晋人意韵;他也是顶尖的知识分子,作汉诗当然不会逊色。面对海公(空海)的香茶,他的送别诗大概会遵循格律。只是一时找不到可靠的原诗作对比,这也只能存而不论。

从古寺出来已近黄昏,新伟送我直奔大部队的汇合点。西安一日走马观花,全赖他安排与带路。我们说起大学里的趣事和大家近况,不觉有隔世之感。日本江户诗人沧浪说“渐觉风光入佳境,欲赊斗酒买青春”,人生回首,谁不怀念那些新奇、有活力的日子。

这一年疫情肆虐、出乎意料,打乱了很多***,希望来年尽快补上。

参加这次读书会的各位基本都已到了西安,重逢使人倍感亲切。自从疫情前上海别后,算来整整一年。这一年我们在那个“人文读书群”里共同面对和经历这拨疫情,回望五味杂陈。

年初各自“闭关”期间,我们关注悲喜的消息,领会苦涩的幽默,讨论过很多“神医”神事,也期待过“人民希望”。苦中作乐也好,暂时幽暗的日子总归需要一些亮色。

我曾在龙抬头那天在群里发过首诗,现在翻出来看还能感受当时心境(《覃》韵):

闭关良久道奇谭,

浑绾额前堪一簪。

他日有缘证般若,

今春无语对伽蓝。

三生常作须臾过,

万死难辞岁月贪。

不是头颅种烦恼,

青丝何故向须颔。

同胞罹难,每回心生恻隐。这年硬生生挺过来,需要感谢很多敢言、敢于行动的勇士。我写过这样的联句“盘点一年多敢士,区分两界省冥钱”,生命健康要感恩他们的提醒和付出,这毫不夸张。

劫后故人聚首,又纷纷关注了新话题。时事推陈出新,消息目不暇给。

我们与陕西校友会诸位相聚一堂,读书心得的交流放在翌日的汉中。西安是十数朝古都,人文故迹一个月都走不完,来日方长,且好好享受温暖的聚会。

同在北京的立斌兄就是陕西当地的人,汉中的读书活动也是他前后筹划。他可能深知我对写字的执着癖好,特意安排我在校友面前再写一回。行前还专门叮嘱我带上趁手的毛笔,那当然恭敬不如从命。

师兄、师妹帮助布置好文房,我取出放在笔匣里的一款“赵朴初用笔”。因为它笔锋清健得当,平时用的最多,相当于战士提得好枪。这样再写不好只能怪自己了。

我想起五代时陕西华阴人杨凝式的洛阳题壁,赢得北宋李建中隔空致敬。一段风华绝代的佳话,千古流传。我于是把李建中这首绝句写下来,请诸位指正:

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

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

写时立斌和另一位师兄在旁调侃,那也是他的发小。人生旧谊会有种独特的舒适感,我深知其妙处,边写边艰难忍俊。

只有当穿越秦岭,站在汉中街头,才恍然发现下了黄土高原。虽在陕南,这里盈耳都是川音,饭点儿的空气里仿佛出现麻椒的香味。

阴天湿冷。清末郑珍的“迎秋巴雨暗,对岸蜀山多”是从贵州茅台镇北望,现在身处霜秋,这两句对紧邻汉水、南屏巴山的汉中同样贴切。

住下后大家匆匆围坐用餐。这次活动也有头回参加的校友,新结识寒暄两句顿时如见旧人。都是多年前在上海就读的先后同学,我们有共同的恩师和校园,也付与几年珍贵的青春岁月。

毕业后各自投入新的生活,猛回头还有这样亲切、可信赖的群体,难能可贵。尤其读书会纵横四海、在各地开合,更是移步换景,使人身处多个真切有新意的主题聚会。

几年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脚步所到之处,都难忘与当地校友们相聚、交流的欢颜。这有赖会长伟明兄和咏梅师姐他们尽心尽意的安排,每回都少不了千头万绪的事,回望其中的舍己付出,令人感动不已。

读书本是幸福的事,只是难得与志趣相投的人沟通心得。

晚明逸士陈继儒有一段《书壁》说:“与一二同志,相与颓倚于长松乱云之间。吹笛弹琴,烹茶摊卷。”这是四百年前上海松江的超然画面,恐怕也是爱读书的人内心一个愿望。聆听、自在地享受,这像是雅集,又好像还有雅集所不到处。

全凭兴趣读书尤恐囿于一隅,按***看闲书又会失之乏趣,而在这样的交流里捕捉到别人的智慧亮点,会不由反复咀嚼,受益最多。在我们的思想库里再多放些历史、商业、科技、文学、哲学,让我们更敏锐、从容,也更懂得对知识的谦卑。

伟明兄说“做经济人,更做文化者”。用悲悯的心怀探索新知,经济人就能做真诚的文化者。

这次的交流校友们纷纷祭出大招,有自己参与撰写的皇皇巨编,有西方经典历史、文学和财经名著,有三秦人文韵味厚重的大部头,也有校友新近出版的散文集,琳琅满目。

我为准备这次陕西之行,特意翻出那本五代王仁裕的《***天宝遗事》(以下简称《开天遗事》或《遗事》)。原来读它因为喜欢,把琐碎的盛唐京师逸事写得画面感极强,庙堂与名臣、江湖的士人淑女都入画图。

尤其李白所受恩遇,玄宗、贵妃的恩爱,亲王的肆意洒脱,和杨国忠、李林甫等人的尴尬事,娓娓道来还带有点添油加醋的味道,这都很合千古瓜众的胃口。

王仁裕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而***天宝是盛唐时玄宗的年号,其间相隔近两百年。作者在序言里说在长安“询求事实,***摭(音直)民言”,所录“皆前书之所不载也”,“虽不助于风教,亦可资谈柄”,这是他成书的初衷。

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里却毫不客气地把它列为“浅妄书”,既浅薄且虚妄。他把这本《开天遗事》和《云仙散录》(又名《云仙杂记》)、《老杜事实》同列为失实、虚诞之作。

洪迈是南宋大杂家,博学而且严谨,这样的治学风范贯穿于他的著作。他举了《遗事》四处时序上的错误,认定该书可笑、可毁,是***托五代王仁裕所著,因此全盘否定。

但他也奇怪学问大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竟然也***信《遗事》的段落。这至少说明该书影响很大,有些内容在北宋曾被广泛接受。

而且《遗事》里众多活色生香的盛唐画面,有朝彦的趣事,也有当时巷陌风情,正是这本书魅力所在;甚至典出此书的常用成语就有好几个,苏轼还有诗作《读***天宝遗事三首》,说明它在文人间读者也甚众。

明代的书里把诗名印成“开天宝遗事”。它一般简称为《开天遗事》,右图分别选自日本岩波文库的《明治诗话》和洪迈《容斋随笔》。显然苏诗题目印错了,问题出现在如此重要的线装书里,算是稀罕的。

五代伊始,相去盛唐已远。书中的故事难免来自口口相传,带有传说色彩;而该书没有仔细考证***的时序,的确不严谨,因此这完全不是学问书。

但洪迈的一概否定也有失偏颇。除了《遗事》里的遗珠,《云仙杂记》收录各种书里鲜活的唐代市井生活,至少也可作窥豹之用,得见遥远朝代的身影也是趣事一件。

因此《开天遗事》这本书足备参考,作为古代广为流传的书籍,今天再读也有其价值。

书的内容可以分成几个主题,我们不妨从中撷取几则,感受盛唐气息,也品味一下五代名士的视角。

1、玄宗和贵妃

唐明皇曾经在便殿,特别想和大臣姚崇议事。时值七月苦雨,地面泥泞不堪,明皇竟让人把他的步辇抬去接姚学士。翰林受此隆遇,那是唐玄宗急贤待士,可帝王做到这个地步,王仁裕表示还没有过。

我们现在说起唐明皇招惹了“安史之乱”,可是他当初厚待自己欣赏的朝彦,招贤纳士,一派盛世气象。只可惜逐渐昏庸放任,让藩镇做大,终使尾大不掉,被觊觎已久的势力反噬,以致他最终被逼出逃。

杨贵妃在《遗事》里是主角,着墨颇多。她向来丰腴,夏天苦热,每天口含一个玉的***“凉津沃肺”,这是朴素的补元疗法;她上妆到什么程度?天热让侍儿交替鼓扇还出汗,出的是“红汗”。

天宝年间的***人物,朝代相近的文人最为关注。因为她身旁总归是明皇的行止身影。

有一次,明皇和亲王下棋,还让琴师贺怀智奏琵琶,贵妃在旁观战。看到风云突变,明皇要输,贵妃竟然把西域康居国的哈巴狗放出来,跑到棋盘上一通乱拱,输赢也分不清了。明皇对此比较满意。

2、名臣

一年中秋夜,大臣苏颋(音挺)和诸学士在禁中值夜班,备文酒之宴,一同赏月。当时长天无云,月色亮如白昼。苏颋说,“清光可爱,何用灯烛?”于是撤灯。

想见秋高气爽,月色空明,唐代禁城里殿宇沉静,学士酒宴赏月,情景不胜清雅。

这使人想起清代宋荦(音落)在《筠廊偶笔》里记述的一段趣事。他在黄州外放时,听说一个当时的妓从士人会饮,举酒临风说:“如此云物高爽,可称诗天!”妓从此声名鹊起。

这是咏物的佳句,浮光掠影地点到景致的生动处,随即一句“诗天”“便引诗情到碧霄”,画面情景交融,颇具才气。

开天名臣很受玄宗礼遇,除上文的姚崇、苏颋以外,张九龄和宋璟都有佳话。玄宗曾在春宴上赐宰相宋璟金筷子,说:“我不是赐你金子,而是赐你筷子,表彰你对我的直率。”

君臣相得,这是早期造就盛世的前奏。

3、奸臣

李林甫妒贤嫉能,向玄宗奏对也常常害别人,人送外号“肉腰刀”。他会乔装好意引诱别人说出过失,转而去玄宗那里构陷一番。

如此下作招术并不高明,但从来好用。发展到现在偷偷录段别人的牢骚甚至不相干的话,即可添油加醋到上司那里领赏,这是扭曲变态的一种“文化”。当时的唐明皇大驾西幸如果想起那些事,恐怕也会咬着牙地恨,可是悔之晚矣。

李林甫贡献了成语“口蜜腹剑”。时人都说他“甘言如蜜”,朝中人士则互相提醒:“此公虽面有笑容,而肚中铸剑也。”

离谱的是杨国忠的遭遇。他出使江浙,妻子思念成疾,竟梦见与他交合,因而有孕,并生下一个男孩。杨国忠回来后,其妻详述梦中的事,他说“这大概是二人相思太深了吧。”

据说时人还取笑这件事,但这本身有悖常理,所以全是调侃。它无疑是后人杜撰,排遣反感。

4、诸王

当时的宁王府中有位乐妓宠姐,姿色惊艳。每回宴客,宁王把别的声妓、乐妓都叫来,唯独宠姐是见不到的。

有一次喝到半酣,词客李太白仗着酒醉说:“我久闻宠姐歌唱得好,今天大家酒醉肴饱,都有倦意了。宁王不能请她出来让大家看一眼吗?”

宁王笑着让左右布置七宝花障,让宠姐在花障后面唱。

李白一听连忙起身道谢:“虽然不许一睹芳容,听到声音也是幸事了!”

宁王、岐王、申王都是纨绔子弟。申王更是喝醉要让宫妓用锦彩结成个兜子,抬着回去,叫“醉舆”;甚至网络热剧里的“妓围”挡风也是申王的发明。

岐王到了冬天手冷,不去烤火,也和申王异曲同工。

5、李白

成语“妙笔生花”就来自这里。《遗事》说李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终天才瞻逸,名闻天下。”

“粲花之论”也来自这里。李白与人谈事论理,说的话像是拟好的文章,如同“春葩丽藻,粲于齿下”。

除了诗仙以外,李白还有“醉圣”之誉。嗜酒、不拘小节,但他沉醉中写的文章也不会出错;和不醉的人议论事情,所说都不出李白所见。

这哪里是喝醉,分明是成仙。

一次李白在便殿草诏,天寒大雪,笔尖冻住。明皇让嫔妃十人在李白左右服侍,把象牙笔管的御笔放在嘴里呵气,这是“美人呵笔”。

写小字的毛笔尖结住应该拿凉水浸泡,慢慢化开笔尖。用温水泡就怕化开太多,所以要冷水慢工更好。

用嘴里热气慢慢薰,就像熏羽毛球是均匀受热,这会导致全部笔锋发软化开,小字就没法写了。但毕竟人工操作好控制,笔尖化开稍早,这也是捷径。

关键是李白如果需要吹嘘,有如此圣眷已经足够行走江湖了,完全不必像后世的清末一样,拔脯儿需要在影像技术上做文章。

6、名士、士女

长安城里的平康坊史留其名,《遗事》称他“风流薮泽”。这固然是销金窟,但也是盛唐士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是当时文化的一部分。“京都侠少萃集于此,兼每年新进士,以红笺名纸游谒其中。”(《遗事》)

当时的这批长安侠少,每年春时呼朋唤友,各骑矮马,配上织锦的马鞍垫子和金络脑,并骑在花树下。仆从带上酒器,侠少们看到好的御苑宫花则驻马而饮。

他们游赏还带上油幕,是一种挡雨的幕布。遇上阴雨盖在游宴的帐篷上,设施一应俱全。

长安士女则春时斗花,以插戴奇花多的为胜。有钱人家都买名花种在庭苑,以备“春斗”。而士女在元宵之后跨马乘车所赴的郊宴,称作“探春之宴”。

据说她们春游踏青时,遇到名花则以红裙插挂,围成宴帐。虽然听起来不甚合理,但也颇显盛唐京师的名士风气。

说到名士,当时有逸士王休,住在秦岭最高峰太白山下。每到冬时,搜取晶莹的溪冰来煮建茗,与客共饮。这是何等的高致。

建茗是福建建瓯地区的茶,唐代已负盛名。北宋时更形成建州北苑的龙凤团茶,珍贵无比。欧阳修《归田录》载,蔡襄造小片龙茶进贡,二十饼一斤。宋仁宗到南郊斋戒,“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覆金花于其上。”

几千字的一本《***天宝遗事》故事多多,文言并不拗口,完全可以当闲书看。这里也仅撷取了秋光里的一叶,新奇而亲切的唐代风情还藏在书里。

如果对古长安的街巷、典故感兴趣,对时人气宇、衣着还有看***剧留下的印象,那么读这本书如同看一帧帧幻灯片,清晰鲜活。

第二天,我们前往汉中博物馆。这里以前是古汉台,遗迹众多。除了闻名遐迩的曹操《衮雪》(传)、《玉盆》和《石虎》,汉中褒斜古道的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也收藏在此。

汉隶和北朝楷书的风格都古雅、苍劲、雄健,还加上起伏的崖壁和岁月斑驳,让刻石呈现出明显不同于东汉张芝那样纵逸雅致的风格。

褒斜的刻石在清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里获评价颇高,他把其中的《石门铭》列为最高一级的神品,称其“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尽管这样的表述仅仅突出它萧散的特质,难以反推,但可见它在康夫子碑学体系里的位置。

古道碑刻满目球琳,我专门买了本“十三品”合辑留作纪念,它也是勾勒石门碑刻全貌很好的资料。

匆匆三天,人文读书会陕西站活动就结束了,我们在陕南古城又一次星散。我和两位师妹成小股部队先行北上,在西安道别。

万卷书、万里路,我只走过旅程的一节。这个活动暂告一段落,回首参加的宁夏、台湾至今也已历时近两年。这是读书的一小段,也是人生的一小段。

回京以后,陶醉于盛唐的人文气息,也感慨那个时代的衰落变迁。作诗志感,《庚》韵:

不负秋光千里行,

人生得上几西京。

三郎曾慢宋姚谏,

数镇终多安史兵。

巴路遭逢乱飘雪,

幽州传颂未降城。

可怜古迹半遗失,

何处平康闻乐声。

(全文完)

天真烂漫是吾师——苏轼书展掠影

敦煌记忆

秋令两章

米元章的面目

料理纤毫

花眼妙用

辨伪漫说(全)

一组童年趣事儿童画,献给我们回不去的童年!

 董其昌是明朝一位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开宗立派、翰墨传世的书画大家,以往学界对其艺术理论研究大大超过对其生平、家世的研究。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董其昌 书法作品欣赏 ,希望你们喜欢。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1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2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3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4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5

 董其昌笔法启示

 董其昌作的《画禅室 随笔 》是杂记体的书画小品文,所论终于禅说,而发端于论书,我选其中一篇《论用笔》分享给大家。

 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黄华、樗寮,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信笔二字,最当玩味。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东坡书,笔俱重落。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

 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

 捉笔时,须定宗旨。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像。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ㄌ素成板刻样。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后人遂以墨猪当之,皆成偃笔。痴人前不得说梦。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药山看经曰:?图取遮眼,若汝曹看牛皮也须穿。?今人看古帖,皆穿牛皮之喻也。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

 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例、自收、自束处耳。遇此四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柳公权云:?笔正,须喜学柳下惠者参之。?余学书三十年,见此意耳。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肥,肥则大恶道矣。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关于绘画的小故事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毕加索说:我一生都在向孩子学习。齐白石也说:天真烂漫是吾师。***们苦苦追求的纯真境界恰恰是孩子所拥有的。接下来,就让我们欣赏一组来自《少儿画苑》孩子们的童年趣事儿童画吧。

点评:画面用色丰富明亮,构图饱满,主题错落有致编排有序,人物描写生动活泼,真实地记录了上学时的快乐场景。画里画外充满了儿童画特有的童真和稚趣。

点评:从色彩的运用可以看出小作者是一个性格开朗,胆大心细的孩子,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消防车构画的有模有样,造型不一的楼房表现的层层有序,由此可见,小作者平时肯定是一个爱思考、爱创作的孩子。

点评:儿童画在表现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幅作品通过具象的表达,跳跃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以及线条的繁简都十分得体,画面中人物表情和肢体的描绘自然生动,更加突出了这幅作品的主题“开开心心玩轮滑”。

点评:作品布局饱满,主题突出。笔触有粗有细,色彩有浓有淡,手法灵巧,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小作者过生日时的难忘场景。

点评:作品构图新颖,想象奇特,用笔大胆,色彩明快,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将儿童画幼稚可爱、随心所欲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点评:虽然画面看起来有点凌乱,但创意十足,复杂的设备关系处理的也是有根有据,由此可以看出,小作者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和表现力。

《少儿画苑》所收藏的精品儿童画,都包含着小作者们创作时的情感。2022年《少儿画苑》第35届国际少儿美术大赛征稿已启动,欢迎全国各地喜欢画画的小作者们踊跃参加。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读《黄州寒食帖》(下)

1、齐白石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八岁就给人家放牛、砍柴。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gùn )在地上画画。后来,他当了木匠,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画。夏天蚊虫叮咬,冬天两脚冻得发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画到灯油燃尽为止。就这样,他画的画越来越好了。

白石爷爷家里种着许多花草,招来许多小昆虫,水缸里还养着鱼和虾,他每天仔细地观察它们。他要画蚱蜢,就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满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跃时双腿的动作为止。别人劝他把蚱蜢拴住,他说拴上绳子蚱蜢不舒服,动作不自然,那就画不准了。

2、徐悲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画家。他为了画好奔跑的马,常常跟在马车后面,仔细观察马跑动的样子。有一次,他只顾观察,没有注意脚下的路,结果摔了一跤,满身尘土,手、脚、脸都擦破了。他爬起来,又继续追赶。

徐悲鸿画马入了迷,整天沉浸在马的世界里。他几乎每天都要画马,他小屋的墙上,贴满了骏马图。 

功到自然成,徐悲鸿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画的骏马成了世界公认的艺术珍品。你看《奔马图》中,那气势雄壮、四蹄生风的骏马,奔腾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显示出一股巨大的力量。那强劲的铁蹄,仿佛发出“嗒嗒”的蹄声,催人向上。

3、达·芬奇十四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使达·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什么好画的。

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为甚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他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一年,二年,三年……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他的艺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4、展子虔擅画青绿山水,其作品中山石树木虽然空勾无皴,然全以色渲染。山水以青绿设色为主,山顶以青绿敷之,山脚则用泥金;树叶设色,或以色染,或以色填,或点以***桃红,松树不写松针,直以深绿点之。

全图在青绿设色的统一格调下,显得潋滟而生拙,丰富而单纯,富丽而古艳,充分展示出我国早期山水设色那种“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样式,标志着山水画的创作,已从原先设色古艳而富有装饰意味的图式,向较为完整的山水画创作过渡,自此始开青绿山水之源。

5、吴道子去访问某僧人,欲讨杯茶喝,但此僧对他不太礼貌。他很气愤,即请来笔砚,迅即在僧房墙壁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去。不料一天晚上,他画的驴变成了真驴,恼怒异常,满屋地尥蹶子,把僧房的家具等物都给践踏得乱七八糟,十分狼藉。

这僧人知道是吴道子所画的驴在作怪,只好去恳求他,请他把壁上画涂抹掉。以后则相安无事了。画上的驴变成了真的,固然是一种神奇的传说,但却反映了吴道子画动物具有传神之笔。

朴素之美 | 拿走的越多,剩下的就越纯粹

“海棠花”与“燕支雪”比夹在中间的“泥污”二字,显得精神硬朗,这是苏轼心中无意识的对美的偏爱:凋落的海棠花也是香花,泥污的燕支雪也是白雪,而泥污永远是泥污。

这一点不明显的小心思,我觉得与明末洪承畴狱中拂衣异曲同工。——洪承畴被俘后立志不降,范文程出马,谈话之间梁上落下一片灰尘,洪承畴"屡拂拭之"。范文程回奏清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一个人心中惦记着美,残存着爱,就能咬着牙挺过去,活下来。

第六行脱一“病”字,用小字补,第七行错字“子”,还有第九行错一“雨”字,都用四个小点标示。饱经沧桑的东坡居士连同他的书、他的文已经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第二首诗更加平铺直叙,书写却恣肆奔放跌宕起伏起来,大小粗细的对比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比如粗浓的“裏”与紧随其后细小的“空”,大字“墓”与“在万里也拟”几个小字,体量之比差了好几倍,而瘦骨伶仃的“衔纸”二字遗世独立于两行笔酣墨饱的字中间,大大缓解了整篇的粗重笨拙不透气之感,最意味深长的是“纸”字用了一个异体字,最后一笔长竖要算全帖的点睛之笔,它象一把凌厉的长剑,高悬于下面小小的“君”字头上,以苏轼的个性,未必不象小孩子挨了父母的训斥,无力反抗,只好狠踢一脚家里的狗,或者拿笔使劲在作业本上戳个洞,暗暗地泄个愤。

曾经吃穿不愁的富家子,曾经春风得意的少年郎,曾经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倾城追随的苏太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入人生谷底,生活无着,无人问津,而且不知道前途还有多少凶险等着自己,他怎能不怕?怎能不恨?

惊心动魄的是傻大黑粗丑的“破灶”与“涂穷”,简直一看就一副砸锅倒灶的样子,令人绝望。

最后只落“右黄州寒食二首”,没有署名押款。

我猜苏夫子写完掷笔,该是长长叹了一口气吧!后世纷纷传颂东坡先生的乐观旷达,其实他在被从湖州押解回京途中,差点在太湖跳水***。我要说:一个人经历的磨难多了,就坚强了;遭受的无奈多了,就豁达了;命运多舛还要活下去,就乐观了!

要解读苏轼《寒食帖》,就不得不说其后旗鼓相当珠联璧合的黄山谷跋文:"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山谷与苏轼同属旧党,遭遇类似。在宋四家中仅次于苏轼,却对苏轼极为推崇,以学生自称,见到《寒食帖》后,定是感慨良多,欣然写下这段跋文。

先是夸赞苏轼的诗:"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这话说得未免真是谬奖,你自夸苏夫子,只不许贬吾家太白(我平生最爱太白诗)。

再夸书法:“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此所谓集大成也。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这句说的是艺术的独创性,偶然性,不可***性。

最后一句,谦卑的自嘲,是对朋友的敬重,也是亦师亦友的二人之间轻松诙谐的相处模式。二人流传下来许多互相打趣的逸事,比如黄庭坚说苏轼的字如石压蛤蟆,苏轼说黄庭坚的字是死蛇挂树,敢大胆互损是因为心无嫌隙,夸起来毫不脸红是因为由衷欣赏。

不信你看,苏东坡夸起黄山谷来也是毫不吝啬: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又赞:其诗超轶绝尘 ,独立万物之表。

一对挚友在寒食帖里相遇,黄山谷长枪大戟的英挺俊拔,遇上苏轼石压蛤蟆的率性随意,一取纵势,一取横势,却毫无违和感,反而如《红楼梦》中秦可卿的乳名——兼美,真要人见人爱的。

所以后来董其昌得了,赶紧题两行小字标示所有权:“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董香光清和蕴藉,也算大家,不过位高权重的他遇上洒落不羁的苏大才子和力敌千钧的黄大将军(我封的,因为黄书如长枪大戟,被称将军武库)两位,那是吃大亏了。两行小字憋屈地紧挨黄山谷的长枪大戟,就象威风凛凛的将军旁边,瑟瑟缩缩立了个小妾,而且还是丫头收房的小妾,怯怯地脱不了丫头相。

我要是董香光,就打死也不题。

宋人尚意,“在宋人中,苏轼是最好的代表,黄庭坚和米芾已嫌做作。”(熊秉明语)这大概是黄山谷自甘屈居苏轼之下的原因,他达不到苏轼天真烂漫的境界。苏轼自己所言“天真烂漫是吾师”,“浩然中笔之所之”,“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很好地诠释了他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寒食帖》的风格情调。

想当年,他这个无法意造、点画信手的《寒食帖》,还真是烦我推求了不少时候,我就喜欢这种浑然天成不刻意的美。记得第一次通临,我把帖中那个本来就大的“破灶”的“灶”写得格外大,因为它不但难写,还长得难看,让我很是不爽,我想苏东坡都这么抒情了,我也小小地抒它一下,恶***地把它写得又大了一圈,结果老师揶揄我:“我的妈呀,你就垒这么大个‘灶’哩?”

我为自己这小小的任性与抒情,羞得满脸通红。心里却暗暗想:要是苏轼再写大点,必定也是好的,还有后世一大帮子人出来给他打圆场呢!

《黄州寒食帖》为什么是旷世神品的诗作行书字帖?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要素”,

这个“要素”是一个人生活的重心,

你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要素”的。

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意义,

我们要用心去寻找这个“要素”,

以便于需要自己能够获得内心的平和幸福,

而那些要素不够清楚的生活,

会让人坐立不安,焦虑迷茫。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朴素,是一种专一纯粹的力量,是指向事物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力量。

这与禅宗的目的是一致的:在于洞见事物的本质,是一种直指人心的直觉性洞察和感悟。

也如日本的侘寂:追求简陋的美德,直指本源的精神,更强调事物的本质和时间的力量。

传说,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达摩西来,一苇渡江。

于是乎,禅的真谛便从印度传到中国;

当佛家的空,儒家的心,和道家的无碰撞在一起,

融生出了独属于中国土产的佛教宗派——禅宗,

过了不久,中国的禅宗传至东邻日本,

衍生出了影响日本一族之精神的茶道,

而“侘寂”,恰恰是日本茶道之精神内核。

在某一处,无论是道的朴、还是佛的禅、还是茶的侘寂,

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那就是本心,

摒弃一切繁杂,剥落所有伪饰。

朴,是木料未经过加工的状态;

推而广之,别的未经过人为加工的,

呈现自然本真的皆可称为“朴”,

如李白诗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淳朴、朴实、质朴、朴素等,

都是“朴”字未经加工这一本义的体现,

因为是最为原始的,

所以会呈现出许多最为本真和朴实的内在品格。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艺术创作还是人格品德中,

都是一种美的书写。

不繁杂、不矫揉造作、保持自然纯粹。

但那一定不是野蛮,

是剥离文饰以后的真实与自然,

并非野蛮时代的一无所知。

返朴才能归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这与青原行思的禅宗意境是异曲同工的: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看山是山是建构,

一开始,你看到一盘酥烂挂酱的红烧肉,喷香扑鼻,你点了一碗白米饭,吃了它,从此你知道了这就是红烧肉的味道。

看山不是山是解构,

后来,你吃过许多红烧肉,自己也做过红烧肉。再看到红烧肉时,它不再是红烧肉,而你会想:这是五花肉还是排骨肉?这红色是炒的糖色还是老抽上的?八角、桂皮的数量几何?盐有没有放多了?……

这红烧肉在你眼里已然不是红烧肉,而是分解成了无数个组成红烧肉的细碎。

看山还是山是重构,

最后,你叫了一碗红烧肉,看到的就是红烧肉,酥烂挂酱,喷香扑鼻,你点了一碗白米饭,吃了它。

但此时,你吃过了太多的红烧肉,你真正地重新知道了这碗红烧肉的美妙之处,所以你放过了世上的红烧肉,也放过了你自己。

但在你心里,此时的红烧肉亦不同于最初的那碗红烧肉了。

也是老子说的“复归于朴”。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朴”,

有着自己独特的释义和内涵,

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

是一种本真自然的美学风格,

是一种淳朴真挚的人格精神。

是一种虚静澄澈的审美意境。

“朴”作为一种诗歌风格,

追求的是一种自然、质朴,

与藻饰、华***的涵义相对。

陈师道在《后山诗话》里提出“四宁四毋”的诗学主张: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丑毋肉,宁僻毋俗。

强调诗歌应当追求一种

朴素自然、落尽铅华之美。

比如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再比如白居易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毫不矫饰、毫无华***之姿,却韵味无穷。

是为自己最为真挚朴实的 情感 ,

有感而发,追求自然真切,

而不要雕琢纹饰的虚情***意。

词,与诗一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

词风有朴素自然和雕饰浮华两种。

如白居易、苏轼等词人,

词作大多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

在语言和 情感 上体现出朴素之美,

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如花间派词人温庭筠,

其词作过分追求技巧的使用,

注重词作语言的精巧和华丽,

似美而实淡,外腴而中枯,

经不起反复咀嚼,缺乏真挚的感情。

两宋词人以豪放旷达著称的苏、辛二人,

其词沉郁高亢或悲凉抑郁,

都散发着浓郁的苍古气息,

有一种“朴”美。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如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让我们仿佛看到 历史 悠久的画卷展开,

古拙沉郁,雄浑壮阔,韵味深长,

其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朴”的境界,

真实自然而又动人心魄。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简简单单的一系列的意象铺陈,

为我们描绘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书法的黑白相生,白纸黑墨,

这是最为朴素的艺术之美。

书法之“朴”美在于“质朴自然”的书风。

《画禅室随笔》中说:

作书最要泯灭棱痕,不使笔墨在纸素成板刻样。

东坡论书云:“天真烂漫是吾师。”

刻意而为,就没了自然之趣,

强调无为,而不可以求取,

不期而遇,于偶然间获得不可言传的韵致,

正是超越技巧的天然的契合,

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书法之“朴”最最集中的表现为魏碑。

魏碑乃指南北朝时期的碑碣造像、摩崖石刻等书法,

其风格奇绝险峻、朴拙古意、气象挥霍。

魏碑的朴实之美,

在于它在石头上留下了朴素真切的烙印,

在于笔墨刀刻中蕴含的浑厚朴实。

中国画家说:“画中老境,最难其俦。”

绘画中的老境也是平淡、天真、淳朴,

于其中透出一种灿烂、可爱与潇洒。

老境是对生命稚气的回归,

是老子说的“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

老顽童是也。

苏轼的画作《枯木怪石图》曾拍出4.117亿的天价,

画作的对象不是玲珑剔透的珠玉,

而是又丑又硬的怪石。

他在画上题诗说:

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不须更说能鸣雁,要以空中得尽年。

苏轼的枯木怪石,也是庄子的散木:

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

以为门户则液楠,以为柱则蠹。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一棵又怪又丑又无用的老树,庄子称为“散木”,

正因其“不材”、无用,所以能得全其天年。

这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慧。

中国哲学看来,平平淡淡才是真,

繁华反而太不可信,正是契合老子说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才是生命的本来面貌,

也只有生命最本真的面貌才能给人最真挚的打动,

朴素,是从静寂、枯槁和幻灭之中

寻求生命最原始、最真实的活力。

《黄州寒食帖》是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17行,129字,由两首五言诗组成。其大意是: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匆匆离去,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漂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即;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苏轼生于1037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并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我国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与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与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与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而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可谓一代画派宗师。

苏轼的书法代表作品之一《黄州寒食帖》,其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

《黄州寒食帖》意境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

《黄州寒食帖》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与“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黄州寒食帖》诗稿自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1100年,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著名书法家黄庭坚。

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又远谪海南的师友苏轼,心中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的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后来,历代鉴赏家均对《黄州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诗人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黄州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称《黄州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黄州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行书的3块里程碑。

后来,此帖印签极多:一些是天府的珍藏、御赏、神品、乾隆宸翰、乾隆澄心等数枚;又有雪艇图书、雪艇、雪艇王世杰氏为艺林守之、东湖长、艺苑遗珍等数枚;还有天历之宝、元文宗、图帖睦尔印签等。

印签另有:楞伽、成德容若、成子容若、容若书画、楞伽山人、楞伽真赏、神品等数枚;容斋清玩、容斋等印;献厂印签;金章世系景行维贤、小如庵墨缘、景行维贤、景贤鉴藏、虞轩等数枚。

另外印签还有:北平孙氏印签;嘉庆御览之宝;荆湖南路转运使印、宋官印;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寒木堂、颜世清印等。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于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清代乾隆十三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清和月上澣御识。

为彰显往事,乾隆帝又特书“雪堂余韵”4字于卷首。于是在清代,便将《黄州寒食帖》收回了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之中,可见其珍贵的程度。

《黄州寒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