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织之诫文言文翻译,断织教子原文及翻译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1 0
  1. 文言文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
  2. 形容母亲的成语
  3. 文言文孟子求学
  4. 文言文 断织之诫 全文翻译
  5. 母亲节的祝福成语
  6. 断织之诫文言文
  7. 安宁文言文怎么说

1.表示放弃的词语有哪些

[另起炉灶] 另外重支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振衣濯足] 濯足:洗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

[与虎谋皮] 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断织之诫文言文翻译,断织教子原文及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捐残去杀] 指放弃残暴和***的行为

[绝仁弃义] 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舍近务远] 放弃近的,谋求远的。

[弃文就武] 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删华就素] 放弃荣华富贵而过简朴生活。

[舍近即远] 放弃近的,谋求远的。同“舍近务远”。

[舍己从人] 舍:弃;从: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

[舍己就人] 舍:弃;就: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

[面缚舆榇] 面缚: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请受刑。这是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

[断织之诫] 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不舍昼夜] 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肉袒面缚] 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面缚: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缚着手。形容顺从投降。

[带牛佩犊] 原指汉宣帝时渤海太守龚遂诱使持刀剑起义的农民放弃武装斗争而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归农。

[依依不舍] 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

[寸利必得] 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不能放弃。形容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

[举直错枉] 举:选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错:通“措”,废弃,放弃。枉:弯曲,比喻邪恶之人。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亦作“举直厝枉”、“举直措枉”。

[贼心不死] 不放弃坏念头,而继续做下去。

2.有什么形容彻底放弃的成语

另起炉灶、带牛佩犊、绝仁弃义、弃文就武、投笔从戎

一、另起炉灶

白话释义: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

朝代:清

作者:李汝珍

出处:《镜花缘》:“饭羹莫辨;这才‘另起炉灶。’”

翻译:饭都煮不熟,这彩另外又再起了一个炉灶

二、带牛佩犊

白话释义:原指汉宣帝时渤海太守龚遂诱使持刀剑起义的农民放弃武装斗争而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归农。

朝代:东汉

作者:班固

出处:《汉书·龚遂传》:“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

翻译:有平民带着刀剑的,就让他卖了刀去买牛,叫做卖佩剑去买牛

三、绝仁弃义

白话释义: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

朝代:战国

作者:老子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翻译:弃绝最高学问和渊博知识,有利于民众百倍。弃绝仁义,民众才会恢复慈孝。弃绝奸巧投机,才没有盗贼。

四、弃文就武

白话释义: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朝代:元

作者:无名氏

出处:《九世同居》第一折:“吾闻诗礼传家,此子弃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读《武经七书》么?”

翻译:我听说你们是诗礼传家的,这个孩子放弃文业,改从武事,也是个人各的目标,曾经读过《武经七书》吗?

五、投笔从戎

白话释义:把文人放弃文人职业而去从军叫做投笔从戎

朝代:南宋

作者:范晔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当如傅介子、骞之,在战场上立下功劳,岂可在此写书之事中费生!

翻译: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用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情中浪费生命呢!

3.形容放弃的成语

另起炉灶、带牛佩犊、绝仁弃义、弃文就武、删华就素、重整旗鼓

一、投笔从戎 [ tóu bǐ cóng róng ]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自:唐 房玄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译文: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谋略,也应该效仿傅介子,张骞在异域立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在文书写作上呢

二、删华就素 [ shān huá jiù sù ]

解释:放弃荣华富贵而过简朴生活。

出自:明·冯梦龙 《智囊补·闺智·陈子仲妻》:“ 孟光 ( 梁鸿 妻) 桓少君 ( 鲍宜 妻)得同心为匹,皆能删华就素,遂夫之高。”

译文 :孟光(梁鸿的妻子)桓少君(鲍应该嫁给)能同心为匹,都能删华就素,于是丈夫的高。

三、弃文就武 [ qì wén jiù wǔ ]

解释: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出自: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闻诗礼传家,此子弃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读《武经七书》么?”

译文 :我听说《诗》、《礼》传记家,这是你抛弃我去武,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读过《武经七书》么

四、重整旗鼓 [ chóng zhěng qí gǔ ]

解释:指失败之后,重新***力量再干(摇旗和击鼓是古代进军的号令)。也说重振旗鼓。

出自: 民末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八回:至清室已覆,袁为总统,他自然重整旗鼓,又复上台。

译文:到清王朝已亡,袁为总统,其他自然重新***力量再干,又上台了

五、另起炉灶 [ lìng qǐ lú zào ]

解释:另外重支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必至闹到‘出而哇之’,饭粪莫辨,这才‘另起炉灶’。”

译文:一定会闹到‘出而复活的’,饭与粪无法辨认,这才‘另起炉灶’。

4.形容放弃的成语有哪些

1.另起炉灶[ lìng qǐ lú zào ]:出自清代李汝珍《镜花缘》,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2.振衣濯足 [ zhèn yī zhuó zú ] :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

3.绝仁弃义 [ jué rén qì yì ]:出自《老子》第十九章,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4.弃文就武 [ qì wén jiù wǔ ]:出自元代无名氏《九世同居》,指放弃文业,改从武事。5.删华就素 [ shān huá jiù sù ]:出自明代冯梦龙 《智囊补·闺智·陈子仲妻》,指放弃荣华富贵而过简朴生活。

5.形容没法放弃的词语有哪些

1.念念不忘

拼音: niàn niàn bù wàng

解释: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出处: 《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举例造句: 此吾所以感刻于心,而念念不忘者也。

2.刻骨铭心

拼音: kè gǔ míng xīn

解释: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出处: 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举例造句: 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保。

3.念兹在兹

拼音: niàn zī zài zī

解释: 念:思念;兹:此,这个。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

出处: 《尚书·大禹漠》:“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举例造句: 他们和F总长,都“念兹在兹”,在尘埃中间和破纸旁边离不开。

4.坚持不渝

拼音: jiān chí bù yú

解释: 渝:改变。坚守约章或诺言,决不改变。

出处:出处不详。

举例造句: 我们将坚持不渝地支持你的正义行动。

5.坚持不懈

拼音: jiān chí bù xiè

解释: 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出处: 《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

举例造句: 这些都证明我们对于加强统一战线实行革命政策来进行抗日战争的这种方针,是坚持不懈的。

6.形容放弃的成语

换凡骨为仙骨,不可收拾. 亡国灭种 国家灭亡. 痛悔前非 〖解释〗彻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错误,削除毛发. 痛自创艾 〖解释〗指彻底地改正自己的过错.同“一扫而空”.有脱胎换骨的意思,重新做人,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换骨脱胎 〖解释〗原为道教用语.谓彻底被消灭.现比喻通过教育,种族灭绝. 洗肠涤胃 ①比喻彻底清除.用作表示彻底决裂的意思. 痛湔宿垢 〖解释〗犹痛改前非.比喻彻底涤除自身的污秽,就回不去.湔. 洗髓伐毛 〖解释〗清洗骨髓. 毁冠裂裳 〖解释〗毁坏帽子和衣裳、摧毁. 一而光 〖解释〗比喻彻底清除,就转凡胎为圣胎. 有来无回 只要来了,洗.指修道者得道以后. 碎骨粉尸 比喻把事物彻底打碎移根换叶 〖解释〗比喻彻底变换处境.谓一个国家被彻底毁灭. 壹败涂地 〖解释〗指彻底失败.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②比喻彻底改过。

7.要什么词来来表达放弃的意思好

作罢 拼音 :zuòbà

释义 :[drop;give up;relinquish] 作为 罢论 ;不进行;放弃。

出处 :鲁迅 《 书信集·致内山完造 》:“决定还是作罢为好。”

例句 :这件事只好作罢。

详细解释

作为罢论;不进行;算了。

鲁迅 《书信集·致内山完造》:“决定还是作罢为好。” 欧阳山 《 苦斗 》五九:“大家看看这种局面,再衡量一下自个儿的能力,都打算撒手作罢。” 张书绅 《 正气歌 》:“管教员气得没有办法,就去清点鞋帮数目,想找个茬治治 志新 ,可是数来数去,刚好一千二百双,也只好作罢。”

文言文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

断织之诫 译文

孟子年青时,在外求学中途回到家来,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问孟子:“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说:“还是像原来一样。”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子很害怕,忙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些织物一样。”有德行的人总是以求学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居家就能得到安宁,出门做事、做官也能避开祸害。今天你荒废了学业,这就不可避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粗活而供人驱使的人,从而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了。孟子很恐惧,日夜不断地勤奋学习,效法老师子思,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问家。

百度一下,基本上都有。

形容母亲的成语

1.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既什么意思

孟母断织原文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注释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参考资料:

全程教育网

也叫断织之诫。

断织之诫成语 断织之诫

发音duàn zhī zhī jiè

解释 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2.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

孟母断织原文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注释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⑤斯:这.⑥是以:因此.⑦则:就.⑧旦:早晨.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译文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参考资料:

全程教育网也叫断织之诫.断织之诫成语 断织之诫发音duàn zhī zhī jiè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3. 初中文言文翻译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后织布,问孟子:“学到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自己感觉马马虎虎。”母亲听了以后就用刀斩断她所织的织缎。

孟子看到以后觉得害怕,并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母亲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才的人学习是为了将来博学多才无所不通,这样既可以居家立业生活稳定,又可以声名远扬。所以平时做什么都能够避开祸害。

现在你荒废学业,将来免不了受劳役之苦,困难窘境和祸患始终将难以远离。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者。

天下人都说孟子的母亲懂得为人之母的教育方法。

4. 孟母教子两则昔孟子少时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

5. 断织之诫文言文翻译

夫君断织诫子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祖师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断织之诫 译文

孟子年青时,在外求学中途回到家来,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问孟子:“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说:“还是像原来一样。”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子很害怕,忙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些织物一样。”有德行的人总是以求学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居家就能得到安宁,出门做事、做官也能避开祸害。今天你荒废了学业,这就不可避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粗活而供人驱使的人,从而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了。孟子很恐惧,日夜不断地勤奋学习,效法老师子思,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问家。

文言文孟子求学

形容母亲的成语有:寒泉之思、寸草春晖、无微不至、体贴入微、和蔼可亲

一、寒泉之思 [ hán quán zhī sī ]

解释: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出自:《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译文: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儿子七个人,母亲养子多辛劳。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二、寸草春晖 [ cùn cǎo chūn huī ]

解释: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

出自:唐·孟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语法:复句式;作主语、谓语;比喻父母养育之恩难报答

三、无微不至 [ wú wēi bù zhì ]

解释: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出自: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译文:我想着主君担忧臣受辱,大义不能拒绝,拘束受命,然后让人招官史、列清事目、调遣将士,凡是他认为快发的***的,无有不周。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四、体贴入微 [ tǐ tiē rù wēi ]

解释: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出自:清·赵翼《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四》:“至于寻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亦复人不能到。”

译文:至于平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还有人不能到。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五、和蔼可亲 [ hé ǎi kě qīn ]

解释: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出自:明·李开先《贺邑令贺洪滨奖异序》:“迄今才八阅月,绝从生之文法,除苛细之科条,虽若凛不可犯,而实蔼然可亲。”

译文:直到现在才八个月,不断产生的法律,除了苛刻琐碎的规定,虽然如果凛然不可侵犯,而实际上和善可亲。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的态度谦和

文言文 断织之诫 全文翻译

1. 孟子求学古诗

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

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 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 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引自《韩诗外传》[10]

译文: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2. 古文孟子曰

编辑本段原文

弈秋,通国②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③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④;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⑤,思援弓缴⑥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⑦。为是其智弗若与⑧?曰:非然⑨也。”

编辑本段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弈秋,当时的围棋高手。弈,下围棋。秋,人名。因善于下围棋,所以叫“弈秋”。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

②〔通国〕全国。

③〔诲〕教导、指导。

④〔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弈秋是听”,完全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⑤〔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一心想着有只天鹅要飞过来。鸿鹄,天鹅。

⑥〔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想着取弓箭把那天鹅射下来。援,取过来。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线。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来。

⑦〔弗若之矣〕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弗若,不如、不及。之,指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⑧〔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认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及那个人吗?为,通“谓”,认为。是,这个人。

⑨〔非然〕不是这样。然,这样。

⑩弈秋:弈,指下为期.一个叫"秋"的善于下棋的人

⒒鸿鹄:大雁、天鹅类的鸟。

⒓俱:一同,一起

⒔为是:为,同“谓”,说。是,这。为是,这是说。

⒕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编辑本段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道理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才能取得成功。

3. 求孟母教子的三则文言文及解释

1、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4. 孟母教子古文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5. 孟子既取,将入私室,文言文翻译器

所以君子坐则安心宁静,说.孟母说,这是表示尊敬.这就像织布,如果中途停顿;将要进入厅堂.君子通过学习才能立身扬名.现在我在卧室偷懒,不敢稍有松懈:“你废弃了学业,从此一天到晚勤奋学习,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问他,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还是那样.做女人的规矩:‘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于是离开不再进去,通过请教别人才能增长知识?’孟子于是道歉,刚进入洞房.孟子不高兴:‘礼节说.” 孟子小时候外出求学.”孟子很是害怕,学了不长时间就回来了.孟母正在纺线,就是变成奴婢,终于成为天下闻名的儒士:“学得怎么样了?女子停止操持衣食?”孟子回答说,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子0很害怕,忙问为什么.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男子不能培养德义,怎么能让丈夫丰衣足食呢,动则远避祸害.现在你废弃学业,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要为别人提供衣服.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亲告别要求离去.还拜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为老师,经过努力,就像我割断这织机上的线一样:孟母懂得如何做好母亲孟子娶妻以后.’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很难逃避祸患.”孟母拿过剪刀,声音一定要响亮,将来就免不了成为供人使唤的下人,那么以后不是沦为盗贼.君子说,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于是挽留他的妻子,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有不住在别人家里.君子说,一下子就把织机上的线给割断了。

6. 一篇文言文孟轲之母的全文翻译‘其舍近墓’中的‘其’和‘近’是

孟轲之母的全文翻译:孟轲的母亲,他的房舍靠近墓地,孟子小时候就学着墓地葬埋之事而玩耍.孟母说:“这里不利于孩子成长,不是我们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搬走离去了.新家的房舍坐落在市场旁边,孟子就学着市场上叫卖之事而玩耍.孟母又说:“这里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不是我们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又搬走了.这次将家安在学馆的边上.孟子玩耍时学的是设置祭祀、拱手行礼、上进求学、恭敬谦让等方面的为学做人之道.孟母说:“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居住的地方呢.”于是长久地住下来.孟子小时候问母亲,“东边那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回答说:“要给你吃.”说完后又后悔了,心中暗想:“我听说古代有从怀胎时就教育孩子的,今天恰好孩子懂事了而欺骗他,这是教他不守信用啊!”于是马上到杀猪那家买猪肉给孩子做着吃.等到孟子长大求学,成为著名的大学者.“其舍近墓”中的“其”和“近”是什么意思其:她的,或:他们的.近:靠近,临近.“孟子之少也”中的“少”是什么意思:小,年龄小.“遂居之”中的“遂”是什么意思:于是,就.“卒成大儒之名”中的“卒”和“之”是什么意思卒:最终.之:的.问题补充:与这则故事相应的成语是什么:孟母三迁.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要选择合适的环境来避免受到不良的影响.文中的六艺具体指哪几种经书:《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文言文中的“六艺”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六种经书,即如上述;另一个是指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7. 文言文 断织之诫 全文翻译

译文:孟子年青时,在外求学中途回到家来,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问孟子:“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说:“还是像原来一样。”

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子很害怕,忙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些织物一样。”有德行的人总是以求学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居家就能得到安宁,出门做事、做官也能避开祸害。

今天你荒废了学业,这就不可避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粗活而供人驱使的人,从而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了。孟子很恐惧,日夜不断地勤奋学习,效法老师子思,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问家。

8. 《孟子 告子》——学弈(解释)

弈秋(2),通国(3)之(4)善弈者也。使(6)弈秋诲(7)二人弈,其(8)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10)听之(11),一心以为有鸿鹄(12)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虽与之(15)俱(16)学,弗若(17)之矣。为(18)是其(20)智弗若与(20)?曰(22):非(23)然(24)也。

解释:

(1)弈:下棋。

(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虽然。

(11)之:指弈秋的教导。

(12)鸿鹄:天鹅。

(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

(15)之:他,指前一个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为:谓,说。

(20)其:他,指后一个人。

(21)与:吗。

(22)曰:说。

(23)非:不是。

(24)然:这样。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母亲节的祝福成语

译文:孟子年青时,在外求学中途回到家来,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问孟子:“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说:“还是像原来一样。”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子很害怕,忙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些织物一样。”有德行的人总是以求学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居家就能得到安宁,出门做事、做官也能避开祸害。今天你荒废了学业,这就不可避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粗活而供人驱使的人,从而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了。孟子很恐惧,日夜不断地勤奋学习,效法老师子思,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问家。

断织之诫文言文

美意延年、福寿康宁、人寿年丰、万寿无疆、长命百岁

一、美意延年 [ měi yì yán nián ]

解释:美意:乐意;延年:处长寿命。对一切乐观的人,能够健康长寿。

出自:战国 荀子《荀子·致士》:“得众动天,美意延年。”

译文:得到大家感动上天,对一切乐观的人,能够健康长寿。

二、福寿康宁 [ fú shòu kāng níng ]

解释:祝颂语。谓幸福、长寿、健康、安宁诸福齐备。

出自:宋·陈亮《喻夏卿墓志》:“福寿康宁,子孙彬彬然,皆有可能者,天于夏卿亦何所负哉!”

译文:幸福、长寿、健康、安宁诸福齐备子孙彬彬有礼地,都是有可能的,上天没有什么对不起你夏卿的!

三、人寿年丰 [ rén shòu nián fēng ]

解释: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出自:郭沫若《蔡文姬》第五幕:“好在这些年,年年都有好收成。真真是人寿年丰,喜事重重。”

四、万寿无疆 [ wàn shòu wú jiāng ]

解释:疆:界限。万年长寿,永远生存。用于祝人长寿。

出自:周 孔子《诗经·小雅·天保》:“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译文:你说给你,祝愿他长命百岁万寿无疆。

五、长命百岁 [ cháng mìng bǎi suì ]

解释:寿命很长,能活到一百岁。常用作祝福长寿之词。

出自:元·无名氏《蓝***和》第四折:“这厮淡则淡到长命百岁。”

译文:这家伙一定能活到一百岁。

安宁文言文怎么说

1. 断织之诫文言文翻译

夫君断织诫子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祖师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断织之诫 译文

孟子年青时,在外求学中途回到家来,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问孟子:“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说:“还是像原来一样。”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子很害怕,忙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些织物一样。”有德行的人总是以求学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居家就能得到安宁,出门做事、做官也能避开祸害。今天你荒废了学业,这就不可避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粗活而供人驱使的人,从而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了。孟子很恐惧,日夜不断地勤奋学习,效法老师子思,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问家。

2. 断织之诫文言文翻译

夫君断织诫子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祖师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断织之诫 译文

孟子年青时,在外求学中途回到家来,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问孟子:“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说:“还是像原来一样。”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子很害怕,忙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些织物一样。”有德行的人总是以求学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居家就能得到安宁,出门做事、做官也能避开祸害。今天你荒废了学业,这就不可避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粗活而供人驱使的人,从而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了。孟子很恐惧,日夜不断地勤奋学习,效法老师子思,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问家。

3. 文言文 断织之诫 全文翻译

译文:孟子年青时,在外求学中途回到家来,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问孟子:“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说:“还是像原来一样。”

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子很害怕,忙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些织物一样。”有德行的人总是以求学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居家就能得到安宁,出门做事、做官也能避开祸害。

今天你荒废了学业,这就不可避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粗活而供人驱使的人,从而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了。孟子很恐惧,日夜不断地勤奋学习,效法老师子思,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问家。

4. 成语故事断织之诫

断织之诫duàn zhī zhī jiè

成语解释: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成语出自: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成语简拼:dzzj

成语字数:4个字

感 *** 彩:断织之诫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5. 断织之诫的成语故事

断织之诫 [duàn zhī zhī jiè]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出 处

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百科释义

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6. 孟母断织全文翻译

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吗,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孟母三迁:

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遂居于此。

译文: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寓意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很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母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说明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重要作用。孟母三迁,说的足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孟子和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选择居住环境的故事。这则故事又叫“孟母择邻”、“慈母择邻”。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这和“孟母三迁”故事一样,都强调了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7. 断织之诫的成语故事

断织之诫 [duàn zhī zhī jiè] 生词本基本释义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

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出 处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百科释义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8. 孟母断织教子 文言文翻译(初一)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

[注释]

①既:已经。

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

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

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

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

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导读]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 *** ,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这与《伤仲永》正好是一个相反的例子。仲永的父亲不使学,让仲永缺乏后天的教育而变成平凡的人。

1. 这些话用文言文怎么说呢

臣谓当今之务,要在省官。夫官取衣食于民,一搢绅立朝堂之上,则千百人竭心力于下。且官之用,特在治民。齐民以政,孰若教之?故与其众建百官,曷若布德四民?臣请以省官之费以兴学,使人知以礼义为归,道德为本,则天下定,国家安矣。又为搢绅者,亦当去私见、开诚心,不偏不党,而壹其心于社稷苍生者焉。

原文稍嫌啰嗦,译文中稍作了些调整。而且实际上讲的有省官兴教、遏制党争两件事,居然混到一起来讲。见解也比较幼稚,居然认为光靠教育就能让老百姓都守道德,而且老百姓守了道德就不需要官吏来治理,或者做官的人会听皇帝的劝而抛弃私见,这都是不可能的。其实讲道德的人也会有矛盾,目的一致的人也会在方法、手段方面存在分歧(宋朝的新党、蜀党、洛党,其实目的都可以说是为国为民,只是在方法、具体见解上有不同见解)。

2. 文言文翻译

一、录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三、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

例句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 四、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

例句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264653939高尚”前加“是”。

例句⑤:“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五、删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

例句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 *** 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

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句⑦:“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

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六、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句⑧:“屠惧,投以骨。”

(《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这是其中部分字的翻译,其实这些句子都很简单的。

3. 古文翻译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②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③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

④玠大叹服。⑤或问:“天下何时太平?”⑥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⑦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⑧率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⑨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⑩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猝遇敌不动。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 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

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4. 断织之诫文言文翻译

夫君断织诫子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祖师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断织之诫 译文

孟子年青时,在外求学中途回到家来,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问孟子:“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说:“还是像原来一样。”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子很害怕,忙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些织物一样。”有德行的人总是以求学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居家就能得到安宁,出门做事、做官也能避开祸害。今天你荒废了学业,这就不可避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粗活而供人驱使的人,从而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了。孟子很恐惧,日夜不断地勤奋学习,效法老师子思,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问家。

5. 这个文言文怎么翻译

译文: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但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地开辟,人民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安宁;(我明白)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以求他们帮助的缘故。”随即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城)大夫,对他说:“自从你镇守阿(城),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城),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以前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我知道)是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把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烹了(煮死)。于是众大臣们吓坏了,不敢再弄虚***,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的强盛国家。

6. 古文翻译

《郅都传》

郅都是杨县人。孝文帝时担任过郎官。孝景帝时,郅都担任中郎将,敢于直言进谏,在朝上当面指责大臣的过失。曾经跟随景帝去上林苑,贾姬上厕所,一只野猪突然进了厕所。景帝用眼睛示意郅都去救贾姬,郅都没去。景帝想自己拿着武器去救,郅都伏地上前说道:“少一个贾姬会有另一个姬进上,天下少的难道是贾姬这样的人吗?陛下纵然不看重自己,又如何对待国家和太后呢!”景帝回转身,野猪也离去了。太后听说这件事后,赐给郅都一百斤银两,并从此看重郅都。

济南的瞯氏同宗有三百多户人家,强横不受法度,地方官不能管制他们,于是景帝任命郅都担任济南太守。郅都一上任就将瞯氏的头号恶人诛灭三族,其余的人都吓得两股战栗。一年多以后,济南郡中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安宁景象。济南旁边的十几个郡的太守像惧怕丞相一样惧怕郅都。

郅都勇猛,有力气,公正廉洁,不发私人信件,不接受亲友的馈赠,也不答应别人的请求嘱托。他自己常常说:“既然已经离开家人出来做官,自然应当在任时奉公尽职,守节义而死,终究顾不上妻子儿女了。”

郅都升任为中尉。丞相条侯很尊贵傲慢,而郅都只是以向丞相行礼的礼节对他们作揖而已。当时的民风纯朴,百姓害怕犯罪,***自重,而郅都却率先严厉执法,执法时不回避显贵要人,侯王和皇室宗亲看见郅都都要侧目而视,人们称他为“苍鹰”。

临江王奉旨到中尉府对证,他要求纸笔写信向皇上谢罪,而郅都禁止吏卒给他纸笔。魏其侯派人乘隙给临江王送去。临江王给皇上写完谢罪的信后,就***了。窦太后听说这件事,很生气,以危害法律中伤郅都,郅都被免职回家。汉景帝于是派使者拿着使节任命郅都为雁门太守,不必入朝谢恩,直接上任,可以不须请示,自行处理政务。匈奴人一向了解郅都的节义,听说是郅都守边,便带兵离去,一直到郅都死也不敢靠近雁门。匈奴人曾经做了郅都的木偶像,让骑兵在马上用箭去射,但没人能射中的,他就是这样让人害怕。匈奴人很讨厌郅都。窦太后后来却用汉朝的法律来中伤郅都。景帝说:“景帝是个忠臣。”想要释放他。窦太后说:“临江王难道不是忠臣吗?”于是将郅都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