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璞自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_抱璞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6-11 0
  1. 适合初二的文言文
  2. 文言文翻译邴原弃学
  3. 欧阳修苦读和孙权劝学文言文
  4. 邴原泣学文言文阅读
  5. 系剑冢树文言文翻译
  6. 天哭文言文
  7. 铸砚示志文言文
  8. 求几则适合初二的课外文言文

卞 ?读音?biàn

五笔打字法代码:Y H U

释义:

抱璞自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_抱璞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急躁:卞急。?

2、姓。?

词组:

1、卞急:biàn jí

释义:形容人急躁的样子。

造句:烈祖末年卞急,近臣多罹谴罚。——《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2、卞和 ?: biàn hé?

释义:春秋楚人。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

例句:卞和如果能活到今天,一定是一位杰出的赌石***。

3、卞泣 : biàn qì?

释义:卞泣,即卞和之泣。典出《韩非子》卷四〈和氏〉。卞和得玉璞以献楚王 , 楚王以为诈,砍其双脚, 卞和抱其璞哭于 楚山 之下,三日三夜。后指因蒙受冤屈或不遇知己而痛苦悲伤

例句:滥窃商歌听,时忧卞泣诛。——杜甫《舟中出江陵南浦寄郑少尹》

适合初二的文言文

1. 文言文《和氏之璧》有什么启示

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

卞和捧着璞玉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接着又哭出了血。

文王得知后派人前去询问,问道:“普天之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泣的如此悲痛?”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

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璧

2. 和氏璧文言文阅读答案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原文

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注释

奉:双手敬捧。

相:鉴别,察看。

刖:即砍掉足。

薨:周代诸侯死称做薨。

泣尽而继之以血:眼泪哭干了而直到流出血来。继之以血,即以血继之,以血来接着泪。

翻译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3. 短文和氏璧读了这个故事,你收到了什么启示

和氏璧的启示:《韩非子》记载说: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认为石中含有珍贵的宝玉,于是先后把它献给楚国的两代大王,结果,这两个大王找人鉴别都没看出来宝在何处,认定是石头,因而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双脚.后来新一代楚王即位,卞和抱着“石头”痛哭,这个新楚王于是派人把石头凿开雕琢,果真得到了宝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和氏璧的传说了.关于和氏璧,历史上又演绎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将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后来又在战乱中摔去一角等一系列大家比较熟悉的故事,和氏璧和卞和一样,也算是多灾多难的了.这个和氏璧的传说,向来是被当成人才悲剧的一个比喻吧?有道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试想想,正是因为当初那两代楚王没有眼光、不识货,才把宝玉被当成石头,卞和因此而被跺去了双脚.古往今来,像和氏璧那样的被埋没的人才悲剧故事实在是数不胜数!不过,我最近却从一个朋友那里,听到了关于和氏璧传说的另一种看法.他说卞和抱着未经雕琢的璞玉去献宝,丢了双脚也应该反思自己:***如他能够主动地把玉雕琢出来,之后再去献宝,结果会是怎么样?不仅仅不会丢掉双脚,一定还会有很丰厚的回报!朋友这番话,实在有些出人意料,不过稍一寻思,确实有道理.就说这个和氏璧被“出土”的过程吧,这块宝玉藏的实在是太“深”了,真的很难让人识别:首先,是“凤凰栖于石上”才引起了卞和的注意,如果不是卞和心细,没有那么细心的人,它是不会被发现的;其次,之前两任楚王找人鉴别都没能看出来是宝玉,鉴定的人至少应该算是个“专家级”的人物了吧,也就是说这个宝玉实在不太好认;第三,和氏璧最终显现出它的光彩夺目也是在“凿开雕琢”以后,如果不给它这次加工机会,宝玉还是会被埋没的……如果和氏璧不是深藏于石头之中,如果这块宝玉比较好认,如果卞和自己对“石头”进行加工,故事的情形肯定是大不一样了!再说说“人才”的话题.很多“人才”感喟怀才不遇,这一定是时代的错误社会的错误吗?有没有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真的是“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些“千里马”们如果能自己找机会一展骏足,何须那位高明的“伯乐”出来鉴定呢,一般老百姓都能看出来!换个角度看,正因为世间“伯乐”不常出现,我们那些“千里马”们就理应换个思路,要自己想办法脱颖而出了!“空悲切”、“一棵树上吊死”,空等着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现的“伯乐”,那只能是自己埋没了自己!其实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自然都还达不到“和氏璧”、“千里马”那个级别,这时我们就更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人家来赏识了.我们自己要端正态度、积极进取、对自己负责.我相信,只要我们自己工作做的足够好了,才华真正展示出来了,就不会英雄无用武之地,成功是迟早的事情.。

4. 将相和(片段)阅读答案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是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1.层意第一层:写蔺相如献上和氏璧,秦王却并无诚意以城换璧;第二层:蔺相如巧施妙计把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回;第三层:蔺相如抓住秦王爱璧的特点,***意要撞碎璧;第四层:秦王无奈,与蔺相如约定要为和氏璧举行隆重的典礼.2.关于机智:蔺相如见秦王无意以城换璧,便***装说和氏璧有个小毛病,必须指给秦王看,以此方法把和氏璧拿回;再抓住秦王真心爱和氏璧的心理,***意要摔碎和氏璧,以此来逼迫秦王答应为和氏璧举行典礼,以告知天下,让秦王无法反悔,其实这也是蔺相如的缓兵之计,为他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赢得了时间.这些都说明了蔺相如的机智.关于勇敢:赵国的君臣都怕秦王,不敢担当此任,而蔺相如却勇挑重担,带着和氏璧来到了秦国;面对秦王,他毫不畏惧,针锋相对,为了保护和氏璧,他还不惜生命,要与和氏璧共存亡.这些都说明了蔺相如的勇敢.。

5. 抱璞自泣的启示

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石也,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民曰“和氏璧”.全文翻译:楚国有一个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奉献给楚厉土,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壁.。

文言文翻译邴原弃学

1. 求几则适合初二的课外文言文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养成训练〔使用建议:可借助正确选项及答案解说将选段看懂,然后多读几遍。

〕一、轶事十则(一)粟粥荠菜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

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溢文正公。〔注:①宿:xiǔ,宵,夜。

②莽(jì)菜,一种野菜。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

④啖,dàn,吃,〕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惟煮粟米二升 惟:只。B. 经宿遂凝 遂:就。

C. 暖而啖之 暖:暖和。D. 谥文正公 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这里用作动词。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二)不展家书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

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 )A.勤奋 B.不怕清苦 C.持之以恒D.谦虚 E.不顾家室 F.专心致志(三)铸砚示志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

卒以进士及第。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常临鉴自奇 鉴:镜子。

B.屡举进士 举:推举,推荐。C.试官恶其姓 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 或:有的人。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 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 卒:终于。及第:科举时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四)系剑冢树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注:①上国:春秋时,对吴楚而言齐晋等中原之国,称为“上国”。〕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出游上国;游:交游,往来。

B.过徐君;过:访,探望。C.系徐君好季札剑;好:认为……好。

D.口弗敢言;弗:不。E.系徐君冢树而去 冢:坟墓

F.岂以死倍吾心哉倍:通“背”,违背。2.画线语句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为使上国,末献”——出使上国,没有献出宝剑。

B.“尚谁与乎”——还给谁呢?(与,给;宾语“谁”前置。)C.“吾心已许之”——我的心已许给了他。

(五)不责碎玉吏宋,韩琦,在大名①日,有人献玉盏二只,表里无暇,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永为室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

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②饮,将用之,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玉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吏伏地待公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客曰:“凡物成毁有数。”

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注:①大名,地名,北宋时大名府又称北京。②漕使,管水道的官吏。

〕1.加黑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俄:一会儿。为:被。

B.吏伏地待公罪;罪:动词,治罪。C.顾吏曰;顾:回头看。

D.汝误也,非故也;故:事故。2.判断下列语句翻译正误。

A.“永为室玩”一一一长久地作为室中的玩物。( )B.“覆以锦衣”——用华美彩色的饰布盖在桌上。

( )C.“凡物成毁有数”——所有的东西形成、毁坏都有定数。( )D.“何罪之有”——什么罪他有呢?( )(六)抱璞自泣楚,卞和,游荆山,得璞玉①,奉献武王。

王使人相之曰:“石也。”以和为诈,而刖②其左足。

及文王即位,和复奉献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又以和为诈,而刖其右足。

及成王立,和又欲献,恐见害,乃抱璞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继之以血。成王闻之,使人问之:“天下刖者多矣,子奚泣之悲耶?”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吾是以悲。”随使献玉。

王使玉人琢其璞,果得美玉,遂命之曰:“和氏壁”。(注:①璞(pú)玉,没有雕琢过的玉石②刖(yuè,断足之刑。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恐见害;见:表被动译为“被”。B.三日三夜泣尽;泣:哭泣。

C.子奚泣之悲耶;奚:xī,为什么。D.宝玉而题之以石;题:题名,命名。

E.贞士而名之以诳;诳:kuáng,欺骗。F.吾是以悲;是以:“以是”的倒装。

是:这,此。2.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以和为诈”——(王)认为卞和是(在)欺诈。

( )3.“吾是以悲”一句中的“是”指代的内容是:(请用文中语句回答)(七)强项尽忠后汉,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公主出行,以奴骖乘②。

宣候之,乃驻车叩马③,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

帝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因赖(chì)“强项⑤令”,出。

(注:①苍头,奴仆。②骖乘(shèng),古代。

2. 适合初中生的文言文有哪些

孔子语录 三峡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赤壁水调歌头

爱莲说 使至塞上 观刈 破阵子 小石潭. 记承天寺夜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岳 春望 钱塘湖春行 雁门太守行 泊秦淮 登飞来峰 过零丁洋 己亥杂诗马说 陋室铭 送东阳马生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夜雨寄北 无题 渔家傲 天净沙?秋思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关雎 蒹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相见欢 浣溪沙 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观沧海饮酒 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江城子?密州出猎 .游山西村 .山坡羊潼关怀古

3. 适合初中生的文言文有哪些

孔子语录 三峡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赤壁水调歌头 爱莲说 使至塞上 观刈 破阵子 小石潭. 记承天寺夜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岳 春望 钱塘湖春行 雁门太守行 泊秦淮 登飞来峰 过零丁洋 己亥杂诗马说 陋室铭 送东阳马生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夜雨寄北 无题 渔家傲 天净沙?秋思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关雎 蒹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相见欢 浣溪沙 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观沧海饮酒 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江城子?密州出猎 .游山西村 .山坡羊潼关怀古。

4. 求一篇课外的文言文(初二)

一 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指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害怕)必死,议(商议)欲面(当面)缚首罪(自首请罪),犹惧不免。冲(曹冲;曹操儿子)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这以后)自归(自首)。”

冲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以刀穿(戳破)单衣如鼠啮者,谬(谎称)为失意(内心有不快活的事),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世上一般人)以为(认为)鼠啮衣者,其主(主人)不吉(祥)。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悲伤)。太祖曰:“此妄言耳(罢了),无所(不需)苦(忧愁)也。”

俄而(不多时)库吏以(把)啮鞍闻(上报),太祖笑曰:儿衣在侧(身旁),尚(尚且)啮,况鞍县(同“悬”)柱乎?”一无所问(丝毫不加追究)。 (选自《三国志》)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曹操的马鞍放在兵库中,被老鼠咬坏。

(“为……所”表示被动。)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如今(我的)单衣被老鼠咬了,因此(感到)悲伤。

(“见”,表示被动。) 二 多多益善 上(指刘邦)尝(曾)从容(随意)与信(韩信)言(评论)诸将(各位将领)能不(不,同“否”。

有才能还是没才能),各有差(ci,不同等第)。上问曰:“如我,能将(统率)几何(多少)?”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对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越多越好)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统率)将(将领),此乃(是籂供焚佳莳簧锋伪福镰)信之所以为(被)陛下禽(捕捉)也。”

(选自《史记》) ①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逮住呢?(这是被动句式); 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您不能统率士兵,而善于统率将领,这是我被您捕捉的原因。(被动句式)。

5. 初一初二的一些重要的字词 文言文

我也读初二,呵呵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自非亭***分,不见曦(xi)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有古诗要背熟!

6. 适合初中生的文言文有哪些

孔子语录 三峡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赤壁水调歌头

爱莲说 使至塞上 观刈 破阵子 小石潭.记承天寺夜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岳 春望 钱塘湖春行 雁门太守行 泊秦淮 登飞来峰 过零丁洋 己亥杂诗马说 陋室铭 送东阳马生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夜雨寄北 无题 渔家傲 天净沙?秋思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关雎 蒹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相见欢 浣溪沙 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观沧海饮酒 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江城子?密州出猎 .游山西村 .山坡羊潼关怀古

欧阳修苦读和孙权劝学文言文

1. 丙原弃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2. 《邴原泣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邴(bǐng)原少孤(1),数岁时,过(2)书舍(3)而泣(4)。师曰:“童子何(5)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16)其不孤,二则羡(7)其(8)得(9)学,中心(10)感(11)伤(12),故(13)泣耳。”师恻(cè)然(15)曰:“欲书(17)可耳!”原曰:“无钱资(19)。”师曰:“童子苟(14)有志,吾徒(18)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

1.孤:古文中指失去父亲的孩子,称为“孤儿” 。 2.过:经过。 4.泣:小声哭。 5.何:为什么。 6.亲:父亲。 7.羡:羡慕。 8.其:指代书舍里的学生。 9.得:能够。 10.感:伤感。 11.伤:悲哀。 12.故:所以。 13.苟:如果,要是。 14.愿:仰慕。 15.书:学习。 16.徒:白白的,此处指免费上学。 17. 资:学费。 18.遂:就。 19. 卒:最终。 20.诵:背诵

翻译:

邴原幼时就丧父,(只有)几岁时,(每次)经过书塾就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失去父亲的人容易伤心,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付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将(收你为徒)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3. 邴原泣学译文原文:邴原,是三国时魏人也,数岁时,过书舍,闻琅

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书塾中的老师的可贵之处是善于发现可塑人才,有慈爱心肠、怜悯心.向邴原学习: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的精神.。

4. 邴原泣学的译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可以去读书!”邴原说:“没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后来成了国家杰出的人才.书塾中的老师的可贵之处是善于发现可塑人才,有慈爱心肠、怜悯心.向邴原学习: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的精神.。

5. 《邴原泣学》文言文翻译

翻译: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

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

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拓展内容:邴原泣学,出自《初潭集》,讲述邴原贫不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

邴原,东汉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其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

一个"泣"字形象传神写出了邴原强烈的求学欲望。

6. 邴原泣学初潭集的译文还有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书塾中的老师的可贵之处是善于发现可塑人才,有慈爱心肠、怜悯心。

向邴原学习: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的精神。

7. 求文言文启蒙读本23邴原泣学、24小儿饲鹊原文+启发与借鉴译文不

23、邴原泣学邴原,三国时魏人也,数岁时,过书舍,闻琅琅声,遂不禁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入舍而学者,有亲也.”师问其故,原曰:“吾少而孤.一则羡其不孤,二则慕其得(能够)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忧伤的样子)久之,曰:“苟(如果)欲学,不须资也.”原于是入舍就学,卒成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启示:向邴原学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的精神.24、小儿饲鹊庭有树,其上一巢,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渐渐长大)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立刻)逐之,不及,顿足而泣.儿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且不为猫所食也.是乃吾之过也.” 启示:我们不应该束缚动物们的自由,更加不应该囚困原本就自由的生物.。

邴原泣学文言文阅读

1. 欧阳修苦读的故事

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 《阳光阅读》 文言文课外阅读(7年级)的目录

目录

笑林漫步

1.戴高帽

2.钥匙尚在

3.哀溺

4.执竿人城

5.杀骡乘鸡

6.主仆对

7.《愚医治驼》与《外科医生》

8.愚人食盐

9.画鬼最易

诗苑词活

10.推敲

11.一字师

12.王安石改字

13.《欧阳修改文》与《一丝不苟》

14.家贫梦买书

15.论诗

名人软事

16.公仪休嗜鱼

17.吕蒙正不喜计人过

18.王献之二三事

19.《陈太丘与友期》与《郭伋守信》

20.孙亮辨奸

21.阎立本视画

22.晏子谏杀烛邹

23.狄梁公

24.叔敖埋蛇

25.陶侃惜光阴

艺林撷技

26.《宣王好射》与《关尹子教射》

27.薛谭学讴

28.余音绕梁

29.文征明习字

30.牧童指瑕

31.正午牡丹

32.学弈

育人有方

33.《孟母三迁》与《孟母教子》

34.陶母责子

35.蒋母授书

36.梁上君子

37.以备不生

38.芒山盗

39.慎所树

40.陈万年教子

41.处之不易

42.***者不得归本家

动物逸闻

43.张用良不杀蜂

44.养鸡

45.杨布击狗

46.牧竖

47.《翠鸟移巢》与《鲁侯养鸟》

48.狼故事两则

49.狼子野心

成语故事

50.老马识途

51.指鹿为马、

52.与狐谋皮

53.《东施效颦》与《邯郸学步》

54.投笔从戎

55.狐***虎威

56.争先恐后

57.一鸣惊人

58.请君人瓮

沙场英豪

59.李牧

60.新亭对泣

61.吴起为将

62.大树将军

63.勾践事吴

64.岳飞治军

65.突围求援

66.《惜广不逢时》与《龙城飞将》

67.马革裹尸

市井杂闻

68.亡斧

69.好好先生

70.黄公好谦卑

71.父善游

72.名落孙山

73.齐人攫金

74.石学士

75.捐官

76.逼婚

77.《世无良猫》与《束氏狸猫》

智慧箴言

78.焦头烂额

79.《王者何贵》与《吴宫遗事》

80.主明臣直

81.不能陷人于法

82.刺奸将军

83.螳螂捕蝉

84.从何处始

85.齐景公有马

治学之道

86.邴原泣学

87.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88.囊萤夜读

89.欧阳修苦读

90.《张无垢勤学》与《凿壁借光》

91.《孙权劝学》与《师旷论学》

92.沈约好学

93.张溥与七录斋

94.三上

95.王充市肆博览

答案参考

3. 新课标初中观止读本古文 具体答案

1 颜回好学

2 学万人做

3 师旷论学

4 读书三余

5 王羲之学书

6 孙权劝学

7 范缜笃学

8 凿壁借光

9 范仲淹志天下

10 勤读多作

11 墨池记

12 熟读精思

13 论善学者

14 邴原泣学

15 板桥诵书

见识·机智

16 得其所哉

17 不死之药

18 管庄子刺虎

19 惊弓之鸟

20 教学相长

21 炳烛而学

22 孔子犹江海

23 食凫雁以秕

24 小时了了

25 朽弓蛇影

26 推敲

27 教帝学书

28 南歧之见

29 杀驼破瓮

30 河中石兽

磨难·意志

31 抱璞自泣

32 诫子书

33 过目不忘

34 欧阳修苦读

35 农夫鸥宦者

36 司马光好学

37 北人学没

38 程门立雪

39 王冕好学

40 楚人养狙

41 文微明习字

42 古人欺我

中卷 人生比饼

下卷 天地经纬

4. 范仲淹苦读的文言实词解释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

5.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200字左右)24篇左右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两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义: ③食不给 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6. 急求30篇文言文字数在50字内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九)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十)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一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

7. 急求15篇以上文言文小短文(50~60字的),还有其翻译和启示

崔景偁拜师 原文;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

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余愧谢,不获。

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译文: 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几年后,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礼物,请求作(我的)徒弟。

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没有接受(礼物)。(景偁)说:“我师从您,并不是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学生啊。

系剑冢树文言文翻译

1. 《邴原泣学》文言文翻译

翻译: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

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

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拓展内容:邴原泣学,出自《初潭集》,讲述邴原贫不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

邴原,东汉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其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

一个"泣"字形象传神写出了邴原强烈的求学欲望。

2. 《邴原泣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邴(bǐng)原少孤(1),数岁时,过(2)书舍(3)而泣(4)。师曰:“童子何(5)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16)其不孤,二则羡(7)其(8)得(9)学,中心(10)感(11)伤(12),故(13)泣耳。”师恻(cè)然(15)曰:“欲书(17)可耳!”原曰:“无钱资(19)。”师曰:“童子苟(14)有志,吾徒(18)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

1.孤:古文中指失去父亲的孩子,称为“孤儿” 。 2.过:经过。 4.泣:小声哭。 5.何:为什么。 6.亲:父亲。 7.羡:羡慕。 8.其:指代书舍里的学生。 9.得:能够。 10.感:伤感。 11.伤:悲哀。 12.故:所以。 13.苟:如果,要是。 14.愿:仰慕。 15.书:学习。 16.徒:白白的,此处指免费上学。 17. 资:学费。 18.遂:就。 19. 卒:最终。 20.诵:背诵

翻译:

邴原幼时就丧父,(只有)几岁时,(每次)经过书塾就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失去父亲的人容易伤心,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付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将(收你为徒)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3. 邴原泣学 文言文答案

请笑纳: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李贽《初潭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邴原[邴] (bǐng ) ②恻然[恻] ( cè ) ③过书舍而泣[泣] ( q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二则羡其得学 则:就是 得:能够②苟有志,不求资也 苟:如果 资:学费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凡得学者,有亲也。译文: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有父母的孩子。

(2)吾徒相教,不求资也。译文:我免费教你,不要学费了。

4. 邴原泣学 的古文原文和译文

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5. 邴原泣学 文言文启蒙读本(修订版)

原文 第一版本:(原版本)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第二版本:(现版本)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释义 少孤:幼时丧父。

少:小时候。 过:经过。

书舍:书塾。 亲:父母亲。

愿:羡慕(与羡同一意思)。 羡:羡慕。

心中:内心里。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地。

资:学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得:能够。 欲书可耳:想读书可以 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孤:古文中指失去父亲的孩子,称为“孤儿”。 志:志向。

伤:悲哀。 感:伤感。

何:为什么。 故:所以。

泣:小声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回答说:“失去父亲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我)一来仰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的样子,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

老师说:“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收你的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

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出处 邴原泣学《初潭集-卷十二》 《初潭集》·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李贽撰。

贽有《诸葛三集》已著录。此乃所集说部,分类凡五: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

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古人事迹,加以评语。其名曰初潭者,言落发龙潭时即纂此书,故以 导读 邴原,三国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

其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 启示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不计报酬地教书,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6. 邴原泣学译文原文:邴原,是三国时魏人也,数岁时,过书舍,闻琅

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书塾中的老师的可贵之处是善于发现可塑人才,有慈爱心肠、怜悯心.向邴原学习: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的精神.。

7. 邴原泣学 文言文启蒙读本(修订版)

原文

第一版本:(原版本)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第二版本:(现版本)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释义

少孤:幼时丧父。少:小时候。 过:经过。 书舍:书塾。 亲:父母亲。 愿:羡慕(与羡同一意思)。 羡:羡慕。 心中:内心里。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地。 资:学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得:能够。 欲书可耳:想读书可以 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孤:古文中指失去父亲的孩子,称为“孤儿”。 志:志向。 伤:悲哀。 感:伤感。 何:为什么。 故:所以。 泣:小声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回答说:“失去父亲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我)一来仰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的样子,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收你的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出处

邴原泣学《初潭集-卷十二》 《初潭集》·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李贽撰。贽有《诸葛三集》已著录。此乃所集说部,分类凡五: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古人事迹,加以评语。其名曰初潭者,言落发龙潭时即纂此书,故以

导读

邴原,三国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其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

启示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不计报酬地教书,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8. 古文 邴原泣学译文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书塾中的老师的可贵之处是善于发现可塑人才,有慈爱心肠、怜悯心。

向邴原学习: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的精神。

天哭文言文

1. 文言文 系剑冢树

系剑冢树

原文: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1)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2)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3)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译文: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2. 文言文 系剑冢树 抱璞自泣

系剑冢树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1)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2)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3)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抱璞自泣

楚,卞和,游荆山,得璞玉①,奉献武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以和为诈,而刖②其左足。及文王即位,和复奉献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又以和为诈,而刖其右足。及成王立,和又欲献,恐见害,乃抱璞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继之以血。成王闻之,使人问之:“天下刖者多矣,子奚泣之悲耶?”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吾是以悲。”随使献玉。王使玉人琢其璞,果得美玉,遂命之曰:“和氏壁”。

楚国人卞和游荆山时得到一块没有雕琢过的玉石,奉献给楚武王。武王派人鉴定这块石头,鉴定后说:“这是块普通的石头。”武王认为卞和欺骗他,砍断了他的左足。等到楚文王继位,卞和又一次献出玉石,文王派人鉴定之后,鉴定人说:“这是块普通的石头。”文王又认为卞和欺骗他,而砍断他的右足。等到楚成王继位,卞和又想献出玉石,害怕被害,于是抱着这块没有雕琢过的玉石在荆山之下哭泣,哭了三日三夜眼泪都流干了,竟然从眼睛里哭出血来。成王听说这件事情后,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断脚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卞和说:“我不是因为被砍脚而悲伤。我悲伤是因为宝玉被鉴定为普通的石头,诚实守信之人被诬陷为骗子,所以我才这么悲伤。”然后就跟着派来的使者去楚王那里献玉。成王派琢玉的人雕琢这块没有雕琢过的玉石,果然得到美玉,于是为其命名为:“和氏壁”。

3. 《季札挂剑墓树》的文言文译文

季札挂剑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 *** 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 *** 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① 延陵季子②将西聘③晋,带宝剑以过徐君④。徐君观剑,不言而 *** 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⑤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⑥,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⑦。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 *** 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⑧心,廉者不为也。”遂脱⑨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⑩,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注释〕①本文选自《新序·杂事卷七》。作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新序》和《说苑》是刘向在任校中秘书时编撰的两部分类历史故事集。②延陵季子:季札(zhá),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③聘:访问,指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④徐君:徐国国君。徐国在今安徽泗县北。⑤上国:指春秋时中原诸侯国。⑥顾反:总想着回来。⑦嗣(sì)君:此指徐国即位的君主。⑧伪:欺。⑨脱:解下。⑩兮:语气词。故:故旧。

〔译文〕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4. 翻译致橡树这篇文章

赏析下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

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诗。

铸砚示志文言文

1. 文言文《鬼哭》翻译

由于谢迁引起的变故,导致了官员的府第都成了贼徒之窝了.王学使七襄的府邸,聚集了最多的盗众.后来官兵来了,攻破城门,进入城中,将盗众赶走杀绝,尸体填满了沟渠,鲜血都流到了大门口还在继续流.王学使进入城中.到自己的家中,将死尸清理掉,把血迹冲洗掉.后来在他自己的家中经常在白天看见到鬼,在晚上就会看到磷火,墙角还有鬼的哭声.有一天王生皞迪到王学使家中借宿,晚上听到了床底下有很小的声音在不停的呼唤着他的名字:“皞迪!”,过一会这声音渐渐的变大了,并且说:"我死得好苦啊"于是就哭了,接着整个庭院里都是哭声.这时王学使听到了,于是就拿着宝剑赶到了,王学使大声的说"你们不知道我是王学院?"这时只是听到有非常多的嗤嗤声,耻笑王学使.王学使没有办法只好设下水陆道场,请和尚和道士来超度这些鬼.在夜里就向鬼抛饭,这时就会看见闪闪发光的磷火,在地面上出现.在还没有设道场之前,王学使家的姓王看门人得了很重的病昏迷得不知人事已经好几天了.在当天晚上,忽然欠伸着身子好像要苏醒于是他的妻子就给他食物吃.王说;"刚才恰好碰上主人不知因为什么缘故,在庭院里施舍饭食,我于是就随着众人也吃了一点,刚吃完就回来了,所以不饿."自从做了这场法事以后鬼就没有了.难道和尚来念两句***,敲两下木鱼,道士来唱两遍符咒,打两下钟鼓就真的有效果吗? 异史氏认为;"邪怪的东西,只有大德才能够将其制服.当城池陷落的时候,王学使的势力威严正是煊赫的时候,听到他名字的人都会浑身打颤,感到害怕.而那些鬼却嘲笑作弄他.难道是鬼物不知到这样做会让他们得不到好结果吗.我要宣告天下所有的大人先生们:做出人面都不可以吓住鬼,希望就不要做出鬼面来吓人."。

2. 心情不好,想哭的文言文

盛装伪笑语,相思半,犹奏离歌。奈何桥头,无语对孟婆。相思怨,化做想思泪,唤祢前生零落记忆…

_________题记

相思似海深,旧事入天远。落笔怎描相思怨,更使人,愁肠断。梧桐树,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摇曳惆怅,念祛千里烟波,惟洧泪千行。终不忘,伤叶待零,直至青丝鬓白。烛炬垂泪到天明,亦多可悲。半纸爱恋,一世相思,直至心哀尽。

奈何桥头,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彼岸,花开不败。一千年,花开不见叶,叶繁不见花,花花叶叶不相见,亦如你我。今世,愿化一叶红透忘川,只为唤你前世零落记忆。孟婆言,世间情仇终如梦。喝一碗汤,忘却前世忧伤。吾泣泪,轮回几多长,不堪忘,生死两茫茫…

若是今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若是来世缘未尽,宁负苍天不负卿。

3. 抱璞自泣文言文翻译

提问

宝宝知道

宝宝问题妈妈知道

立即下载

文言文翻译抱璞自泣 5

家里雄才大略就是那种来吃饭了色哦金粉世家小米辣;漫长的就是苦大仇深防奇偶位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下载立即下载

我来解答

推荐回答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石也,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民曰“和氏璧”。

全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奉献给楚厉土,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壁。

4. 文言文翻译

吾今立约,若旬内君语之一言,或传之一讯,吾将覆这世间,飞而赴之,娶君为妻。

自戌时半刻,若旬内君曰:失之无回,回之无复尽美。如一字,吾将覆此言。

吾唯卑今次,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

一旬就是10天

戌时是19-21点,加半刻就是晚上八点

另外,最后的贱字不太好听,改成卑

希望LZ喜欢

——————————

我没懂LZ的意思,是说要把“最后的爱情,只求乞返回,我知道不可能,但我只贱这一次`10日为期`”翻译了然后加上吗

——————————

好了,我把最后那句加上了,

吾今立约,若旬内君语之一言,或传之一讯,吾将覆这世间,飞而赴之,娶君为妻。

自戌时半刻,若旬内君曰:失之无回,回之无复尽美。如一字,吾将覆此言。

斯终之情,但祈回返,知其不能,吾唯卑今次,十日为期。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

我觉得LZ到了这个时候,古文今文都是无关紧的了,最主要的是对她表达清楚你还爱她希望她回头的心思,什么言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5. 踢鬼的文言文和译文

话说, 那时候。鲁迅刚从日本留学回来后,有一段时间在故乡绍兴教书。平时住在学校,星期六晚上才回家。

有一天下午,因为在学校自理一些事情,鲁迅回家时已经天黑了。为了赶时间,他就抄小路走,这条小路比走大路近得多。但是,走小路要经过一片坟地,那里灌木、杂草丛生,还有稀稀落落的几棵大树,树上栖息着几窝乌鸦,显得阴森森的。平时很少有人走,晚上就更没有人了。天不算太黑,月光透过云层照着远近的荒草乱石。地上的野猫,树上的乌鸦不时发出一两声难听的叫声。鲁迅地走着,快到那一片坟地了。突然,他发现不远处一座坟前立起一个白影,而且慢慢地高起来。鲁迅以为看花了眼,又仔细地朝那里看去,白影忽然又缩下去了,而且时而大,时而小。鲁迅是学医的,不相信有什么鬼魂,但眼前的怪影也不免使他有些紧张,心里扑扑地跳。他壮大胆子,继续朝前走。 离那个影子已经很近。再走几步就可以从旁边过去了。忽然白影移动起来,转来一座坟后缩了下去。鲁迅越发生疑了:看来这个“鬼”怕我,躲起来了。你越躲,我偏要看看。于是他大步赶过去。“什么人!你在干什么!”说着,鲁迅飞起无影脚,朝那个缩作一团的东西踢过去,只听“哎哟”一声,白影叫了起来,站起来飞快的逃走了,身上掉下来一块白布。原来这是个盗墓的。

6. 屈突仲通文言文翻译

屈突通担任隋的虎贲郎将。隋丈帝杨坚命他审察陇西救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文帝大怒,收押了太仆卿慕容悉迭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将要全部处斩。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又怎会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文帝呵叱他,屈突通走上前磕头说:“臣愿意自己接受死罪,来抵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说:“朕不明事理,竞到了这一地步。现在就全都赦免慕荣悉达等人,来表彰你的善言。”于是就减轻了对他们的处罚。后屈突通被提拨为左武卫将军。他为官刚劲正直,有犯法盼,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会包庇纵容。他的兄弟屈突盖担长安令,也因方正严厉而显名。当时有这样的一首民谣:“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两地叛乱纷起,屈突通被封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屈突通调集关q-兵攻打,驻扎在安定,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敌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南进,距屈突通军70里扎营,分散兵力占领阵地。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便连夜挑选精兵突袭打败了他们。后来隋的政治更加混乱,各地叛乱纷纷,朝廷的军队丧失斗志,将领多被杀死。屈突通每战都非常慎重,所以虽然没有大捷,但是从没战败过。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唐兵久战不能攻下,高祖便留兵围攻,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这时,屈突通的情势十分窘迫,有人劝他投降,他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l',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不久,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家属也都被李渊所俘,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要去洛阳。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追赶屈突通到了稠桑(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屈突通就按阵抵御。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降,屈突通大喊道:“过去咱们是父子,现在就是仇人了。”命令手下士卒射杀他。桑显和对屈突通的部众说:“京城已被攻陷,各位的家都在关西,为什么又要到东边去呢?”众人皆扔掉兵器(投降)。屈突通知失败已不能避免了,就下马向东南方向(指扬州)跪拜了两次,号哭道:“臣力尽兵败,没有对不起陛下。”于是被擒,押送长安。(与高祖李渊见面后)皇帝安慰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因此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皇帝说:“你是个忠臣呵。”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仁果,当时薛仁果的珍宝堆积如山,诸将皆争相抢夺,唯独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判:以***兼任较低职位的官),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们都在洛阳,皇帝说:“现在把向东征讨的重任交给你,你的两个儿子该如何安排呢?”屈突通说:“臣老了,不足以担当如此之重任了。但是过去陛下您释放了我这个俘虏,给我恩惠与礼遇,来使我获得了新生,这个时候,我就应当发誓以死报效国家。现在出征,我正应该担当先导,而我两个儿子的生死自有他们自已的命运,我终不会因一己之私来损害公义的。”皇帝叹息道:“忠烈之人以死殉节(的情况),我今天见到了

希望能帮到你!请记住,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就是胜利!

望***纳,祝安好!谢谢!

求几则适合初二的课外文言文

1. 铸砚示志的翻译

寓意

通常是用作比喻非常有恒心的人的。

铸砚示志

原文: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慨然有志于公辅·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译文:

宋朝有个人名字叫做桑维翰,长得奇丑无比,身子很短但是脸很长。他常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惊奇地说道:“七尺长的身躯,还不如一尺长的脸(看起来这么长)呢。”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考官讨厌他的姓与“丧”同音,所以不肯录用他。有的人劝他改作其它的行当(不要念书了),他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对别人说道:“如果这个砚台穿孔了,我就改行。”最后他在科举考试中以进士及第了。(进士及第,古考试名次专用语,不用译成现代汉语)

2. 铸砚示志翻译

这是五代时桑维翰的故事。

桑维翰去参加科举考试,文章写得不错,但是没有能被录取,为什么?因为主考官讨厌他这个姓,认为“桑”与“丧”读音完全相同。有些好心人劝桑维翰说,你又不是文章不好才没有被录取,看来你的文章再好也没有用,考取进士是没有希望了,不必用功读书了吧,想个办法,通过别的途径进官场吧。

桑维翰听了,就铸了一只铁砚,发誓道:“到这铁砚破,我还没考取进士,再通过别的途径进官场。”此后,他更加努力地读书、写文章,终于如愿以偿,考取了进士。

后来,他又做了大官,政治上也颇有作为。诗人吴莱诗云:“弹冠身有待,铸砚志非虚”,就是用的这一典故。

3. 铸砚示志翻译

这是五代时桑维翰的故事。

桑维翰去参加科举考试,文章写得不错,但是没有能被录取,为什么?因为主考官讨厌他这个姓,认为“桑”与“丧”读音完全相同。有些好心人劝桑维翰说,你又不是文章不好才没有被录取,看来你的文章再好也没有用,考取进士是没有希望了,不必用功读书了吧,想个办法,通过别的途径进官场吧。

桑维翰听了,就铸了一只铁砚,发誓道:“到这铁砚破,我还没考取进士,再通过别的途径进官场。”此后,他更加努力地读书、写文章,终于如愿以偿,考取了进士。

后来,他又做了大官,政治上也颇有作为。诗人吴莱诗云:“弹冠身有待,铸砚志非虚”,就是用的这一典故。

4. 铸砚示志的翻译

寓意:通常是用作比喻非常有恒心的人的。

铸砚示志原文: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慨然有志于公辅·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

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译文:宋朝有个人名字叫做桑维翰,长得奇丑无比,身子很短但是脸很长。他常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惊奇地说道:“七尺长的身躯,还不如一尺长的脸(看起来这么长)呢。”

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考官讨厌他的姓与“丧”同音,所以不肯录用他。有的人劝他改作其它的行当(不要念书了),他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对别人说道:“如果这个砚台穿孔了,我就改行。”

最后他在科举考试中以进士及第了。(进士及第,古考试名次专用语,不用译成现代汉语)。

5. 铸研示志译文

应该是《铸砚示志》吧! 1.原文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慨然有志于公辅.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

卒以进士及第。 2.译文 宋朝有个人名字叫做桑维翰,长得奇丑无比,身子很短但是脸很长。

他常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惊奇地说道:“七尺长的身躯,还不如一尺长的脸(看起来这么长)呢。”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考官讨厌他的姓与“丧”同音,所以不肯录用他。

有的人劝他改作其它的行当(不要念书了),他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对别人说到:“如果这个砚台穿孔了,我就改行。”最后他在科举考试中以进士及弟了。

(进士及弟,古考试名次专用语,不用译成现代汉语)。

6. 求一篇初二课外古文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养成训练〔使用建议:可借助正确选项及答案解说将选段看懂,然后多读几遍。

〕一、轶事十则(一)粟粥荠菜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

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溢文正公。〔注:①宿:xiǔ,宵,夜。

②莽(jì)菜,一种野菜。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

④啖,dàn,吃,〕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惟煮粟米二升 惟:只。B. 经宿遂凝 遂:就。

C. 暖而啖之 暖:暖和。D. 谥文正公 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这里用作动词。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二)不展家书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

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 )A.勤奋 B.不怕清苦 C.持之以恒D.谦虚 E.不顾家室 F.专心致志(三)铸砚示志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

卒以进士及第。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常临鉴自奇 鉴:镜子。

B.屡举进士 举:推举,推荐。C.试官恶其姓 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 或:有的人。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 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 卒:终于。及第:科举时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四)系剑冢树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注:①上国:春秋时,对吴楚而言齐晋等中原之国,称为“上国”。〕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出游上国;游:交游,往来。

B.过徐君;过:访,探望。C.系徐君好季札剑;好:认为……好。

D.口弗敢言;弗:不。E.系徐君冢树而去 冢:坟墓。

F.岂以死倍吾心哉倍:通“背”,违背。2.画线语句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为使上国,末献”——出使上国,没有献出宝剑。

B.“尚谁与乎”——还给谁呢?(与,给;宾语“谁”前置。)C.“吾心已许之”——我的心已许给了他。

(五)不责碎玉吏宋,韩琦,在大名①日,有人献玉盏二只,表里无暇,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永为室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

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②饮,将用之,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玉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吏伏地待公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客曰:“凡物成毁有数。”

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注:①大名,地名,北宋时大名府又称北京。②漕使,管水道的官吏。

〕1.加黑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俄:一会儿。为:被。

B.吏伏地待公罪;罪:动词,治罪。C.顾吏曰;顾:回头看。

D.汝误也,非故也;故:事故。2.判断下列语句翻译正误。

A.“永为室玩”一一一长久地作为室中的玩物。( )B.“覆以锦衣”——用华美彩色的饰布盖在桌上。

( )C.“凡物成毁有数”——所有的东西形成、毁坏都有定数。( )D.“何罪之有”——什么罪他有呢?( )(六)抱璞自泣楚,卞和,游荆山,得璞玉①,奉献武王。

王使人相之曰:“石也。”以和为诈,而刖②其左足。

及文王即位,和复奉献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又以和为诈,而刖其右足。

及成王立,和又欲献,恐见害,乃抱璞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继之以血。成王闻之,使人问之:“天下刖者多矣,子奚泣之悲耶?”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吾是以悲。”随使献玉。

王使玉人琢其璞,果得美玉,遂命之曰:“和氏壁”。(注:①璞(pú)玉,没有雕琢过的玉石②刖(yuè,断足之刑。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恐见害;见:表被动译为“被”。B.三日三夜泣尽;泣:哭泣。

C.子奚泣之悲耶;奚:xī,为什么。D.宝玉而题之以石;题:题名,命名。

E.贞士而名之以诳;诳:kuáng,欺骗。F.吾是以悲;是以:“以是”的倒装。

是:这,此。2.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以和为诈”——(王)认为卞和是(在)欺诈。

( )3.“吾是以悲”一句中的“是”指代的内容是:(请用文中语句回答)(七)强项尽忠后汉,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公主出行,以奴骖乘②。

宣候之,乃驻车叩马③,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

帝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因赖(chì)“强项⑤令”,出。

(注:①苍头,奴仆。②骖乘(shèng),古代。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养成训练

〔使用建议:可借助正确选项及答案解说将选段看懂,然后多读几遍。〕

一、轶事十则

(一)粟粥荠菜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溢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②莽(jì)菜,一种野菜。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④啖,dàn,吃,〕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惟煮粟米二升 惟:只。

B. 经宿遂凝 遂:就。

C. 暖而啖之 暖:暖和。

D. 谥文正公 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

(二)不展家书

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

“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 )

A.勤奋 B.不怕清苦 C.持之以恒

D.谦虚 E.不顾家室 F.专心致志

(三)铸砚示志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常临鉴自奇 鉴:镜子。

B.屡举进士 举:推举,推荐。

C.试官恶其姓 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 或:有的人。

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 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 卒:终于。及第:科举时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

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

(四)系剑冢树

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注:①上国:春秋时,对吴楚而言齐晋等中原之国,称为“上国”。〕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出游上国;游:交游,往来。B.过徐君;过:访,探望。

C.系徐君好季札剑;好:认为……好。D.口弗敢言;弗:不。

E.系徐君冢树而去 冢:坟墓。F.岂以死倍吾心哉倍:通“背”,违背。

2.画线语句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使上国,末献”——出使上国,没有献出宝剑。

B.“尚谁与乎”——还给谁呢?(与,给;宾语“谁”前置。)

C.“吾心已许之”——我的心已许给了他。

(五)不责碎玉吏

宋,韩琦,在大名①日,有人献玉盏二只,表里无暇,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永为室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②饮,将用之,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伏地待公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客曰:“凡物成毁有数。”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①大名,地名,北宋时大名府又称北京。②漕使,管水道的官吏。〕

1.加黑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俄:一会儿。为:被。

B.吏伏地待公罪;罪:动词,治罪。

C.顾吏曰;顾:回头看。

D.汝误也,非故也;故:事故。

2.判断下列语句翻译正误。

A.“永为室玩”一一一长久地作为室中的玩物。( )

B.“覆以锦衣”——用华美彩色的饰布盖在桌上。( )

C.“凡物成毁有数”——所有的东西形成、毁坏都有定数。( )

D.“何罪之有”——什么罪他有呢?( )

(六)抱璞自泣

楚,卞和,游荆山,得璞玉①,奉献武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以和为诈,而刖②其左足。及文王即位,和复奉献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又以和为诈,而刖其右足。及成王立,和又欲献,恐见害,乃抱璞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继之以血。成王闻之,使人问之:“天下刖者多矣,子奚泣之悲耶?”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吾是以悲。”随使献玉。王使玉人琢其璞,果得美玉,遂命之曰:“和氏壁”。

(注:①璞(pú)玉,没有雕琢过的玉石②刖(yuè,断足之刑。〕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恐见害;见:表被动译为“被”。

B.三日三夜泣尽;泣:哭泣。

C.子奚泣之悲耶;奚:xī,为什么。

D.宝玉而题之以石;题:题名,命名。

E.贞士而名之以诳;诳:kuáng,欺骗。

F.吾是以悲;是以:“以是”的倒装。是:这,此。

2.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以和为诈”——(王)认为卞和是(在)欺诈。( )

3.“吾是以悲”一句中的“是”指代的内容是:(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七)强项尽忠

后汉,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公主出行,以奴骖乘②。宣候之,乃驻车叩马③,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因赖(chì)“强项⑤令”,出。

(注:①苍头,奴仆。②骖乘(shèng),古代乘车在车上右侧陪乘的人,③叩马,拦马。④帝,汉光武帝刘秀。⑤项,脖子。〕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因匿主家;匿:nì,躲藏。

B.宣候之;候:等候。

C.大言数主之失;数:shǔ数落、指责。

D.因格杀之;因:副词,于是、就。格:打、斗。

E.帝使宣叩头谢主;谢:感谢。

F.强使顿之;顿:叩、磕。

2.判断翻译正误。

A.“主即还宫诉帝”——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向皇帝告状。

B.“因敕‘强项令’,出”——(帝)于是称他为“强项令”,让他回去了。

3.概括董宣的性格特征:

(八)号殿上虎

宋,刘安世,廷谏,至犯雷霆之怒①,则执简却立。待天威少霁,复前极论,一时奏对,且前且却者,或至四五,殿庭观者汗出竦听。众目公,号曰“殿上虎”。

〔注:①雷霆之怒,指帝王愤怒、发作。下句中的“天威”与此意同。〕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廷谏,至犯雷霆之怒;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犯:冒犯,触犯。

B.执简却立;简:即“笏”,大臣上朝手执的狭长板子。却:退。

C.天威少霁;少:通“稍?。霁:雨过天睛,此指气消。

D.复前极论;前:动词,上前。极论:极力论争。

E.汗出竦听;竦:sǒng,肃敬。

F.众目公;目:名词用作动词,看着。

2.“廷谏”中的“廷”与“殿庭观者”中的“庭”意思是不是相同?(请查字典后回答)

3.刘安世为什么被称“殿上虎”?

4.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九)俭啬老

汉时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管理产业,聚敛无餍,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自堂而出,随步辄①减,比②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③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④,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货财没官。

〔注:①辄zhé,就。②比:等到。③寻:接着。④他说:外传。〕

1.加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侵晨而起;侵:渐近。侵晨,天刚要亮。

B.聚敛无餍 餍:(yàn)满足。

C.闭目以授乞者;以:把,其后省略了“之”,代钱。

D.我倾家赡君;赡:shàn,赡养。

2.判断语句翻译的正误。

A.“恶衣蔬食”——穿破旧的衣服,以草菜为食物。

B.“或人从之求丐”——有个人跟着他,向他乞讨。

C.“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从堂屋走出,随着脚步减少(准备送给乞者的钱)

D.“货财没官”——财产没有交给官家。

3.老人给了乞者多少钱?( )

4.“闭目以授乞者”中“闭目”的细节与“我倾家赡君”这样的人物语言,表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十)诸小儿取李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戏。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①王戎,西晋人,“竹林七贤”之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字:

A.尝与诸小儿戏( )( )

B.诸儿竞走取之( )( )

C.取之信然( )( )

2.翻译“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句。

3.这个小故事要说明的是:

参考答案:

一、轶事十则

(一)1.C(暖,形容词用作动词,加热)2.刻苦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二)1.√2.A、B、C、F

(三)1.B(举,参加科举考试),F(易,改变)2.A“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是夸张的自嘲,表明人物豁达。

(四)1.C(好,hào喜欢)2.C(我心里已把剑许给了他。)

(五)1.D(故,故意)

2.“何罪之有”是“有何罪呢”的倒装,译时应调整好语序,为“(你)有什么罪呢?”

(六)1.B(泣,眼泪)2.√3.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七)1.E(谢,谢罪,认罪)2.A√B√3.不畏权贵,刚正不屈

(八)1.E(竦,通“悚”,害怕)2.不同。“廷”指朝廷,“庭”指厅堂。

3.因他坚持进谏,不怕触怒天威,招来杀身之祸。

4.一次上朝与皇帝对话,要上前、后退地力争四五次

(九)1.D(赡,供给)2.应为:财产被官家没收。3.5个钱。

4.给乞者钱时极为痛惜,唯恐别人知道他有钱,可见其吝啬的特点。

(十)1.A曾;游戏B.争相跑过去C.的确;代词,这样,指“此必苦李”。

2.看见道边的李树上果实多得把树枝都压断了。

3.王戎从小就善于思考,十分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