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_多则或,少则得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1 0
  1. 貌合神离主要讲什么
  2. 人之间-论恩怨情仇
  3. 而离楚愈远耳。耳的意思。。。。。。。。。。。。。。。。
  4. 自己是个闲人的文言文
  5. 跪求 <<素书>> 译文!
  6. 素书《《素书》全文》译文赏析
  7. 谁能帮我找点古代背叛的文章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_多则或,少则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务。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遵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怨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毙。根枯枝朽,民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貌合神离主要讲什么

成语:多许少与

拼音:duō xǔ shǎo yǔ

解释:答应人家的多,给予人家的少。

出处:汉·黄石公《素书·遵义》:“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示例:他就是有~的毛病。

成语:多凶少吉

拼音:duō xiōng shǎo jí

解释:凶害多,吉利少。

出处: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折:“你去后多凶少吉,干这般尽忠竭力。”

示例:关索道,我不伏(服)水土,惹了灾瘴

成语:多疑少决

拼音:duō yí shǎo jué

解释:决:决断。遇事疑虑很多,缺少决断力。

出处:晋·潘岳《射雉赋》:“若夫多疑少决,胆劣心狷,内无固守,出不交战。”

示例:循~。每欲以万

成语:多谋少断

拼音:duō móu shǎo duàn

解释:能多方谋划,但缺少决断力。

成语:多可少怪

拼音:duō kě shǎo guài

解释:可:许可,允许;怪:责怪。允许的多,责怪的少。指对人比较宽容大度。

成语:多多少少

拼音:duō duō shǎo shǎo

解释:或多或少。

出处: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好生趋趋跄跄的,你争我夺,多多少少得些,哄的一声,又到那一边,仍旧募化去了。”

人之间-论恩怨情仇

貌合神离,意思是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出自:黄石公《素书·遵义》

原文: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释义:外表装得很融洽而实则内心是分离的人,是孤独的;亲近说别人坏话的小人、疏远尽心竭力的好人,是要灭亡的。

《素书》简介:

《素书》是作者黄石公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

遵义章阐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

遵义章共分五节。

第一节,是说欲立功立事,首先须明察自身的弊端,追本溯源。有过不知,迷而不返,以言取怨,政令不一,怒而无威,就是蒙蔽真相,惑乱真理,祸患来侵,毁坠背离的根由,对此不可不慎。再如,好直辱人,戮辱所任,慢其所敬,貌合心离,亲谗远忠,近色远贤,又是灾殃、危亡、凶败、孤独、死丧、昏暗的缘由。

第二节,是畅述行事用人的弊病。女谒公行,私人以官,凌下取胜,名不胜实,略己责人,自厚薄人者,是事体混乱,浅浮不久,下者侵犯,主体耗散,乱而不治,弃废不救的因由。

第三节,是讲处事应酬,赏罚裁决的利害关系。如以过弃功,群下外异,既用不任,行赏吝啬,多许少与,既迎而拒,薄施厚望,贵而忘贱,念旧恶,弃新功,用人不得正,强迫用人,正是损失、淹没、疏散、阻止、生怨、背离、不报、不久、危殆、不畜、混乱、凶败的前因。

第四节,是说谋事的策略。如失其所强,决策不仁,阴谋外泄,厚敛薄施,战士贫,游士富,货赂公行,闻善忽略,记过不忘,又是劣弱、险难、失败、凋削、衰落、昏昧、残暴的起因。

第五节,是说明断是非,赏罚公平的道理。对贤者要用,不贤者不可用。以德化人,不可专尚刑法,小怨要赦,赏罚要合理,要知美谗仇谏,将有危亡之患。应得其所,禁忌贪人之有的残暴。

而离楚愈远耳。耳的意思。。。。。。。。。。。。。。。。

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来自于争名夺利过程,人是一种贪婪的名利动物,每个人都想从别人身上得到更多好处,***都在追求自身名利最大化和自我为中心。恩怨情仇从本质上看是因人际间名利失衡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是名利存在模式下“当然我”之间所特有的一种人际关系,其中“怨”在人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恩怨源自名利争斗,源自人与人之间的名利不平衡,少些名利纠葛,恩怨自然就少,超然于名利,就无所谓恩怨。

“怨”是期望值大于现实值所产生的心理不平衡。怨恨源自于高期望值+低容忍度,期望值愈高、容忍度愈低怨气就愈多。你给人家的名利超过他的期望值就是恩,相反,你给人家的名利小于他的期望值就是怨——多许少与者怨。负能量在容忍度内就会忍,超过容忍度就会发怒。怨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化友为敌,就变成仇恨。人之通病是对别人的期望值往往过高——高估你可能带给他的名利,其过程必然是从期望到失望,从失望到怨恨。你对别人过高的期望值的结果是怨恨他人,而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值的结果是嫉恨他人。

扩展阅读 :《人之道》+《天之道》

如何化解心头之“怨”?作者归结为“恕+忍+怒”三个字。“恕”是对待“怨”的最高境界,只有“超然我”才能做到,也是孔子所倡导的。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世人总是怨天尤人,怨多恩少,其根源在对名利的期望值太高。儒家的“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怨”,调高容忍度,降低期望值,有利于自身平衡,也有助于与人平衡。中文的“心”字应当就是人如何运用剩余智慧问题,恩、怨、忍、怒、恕等字都是“心”字底——只有“心平”才能“气和”,因为“平心”所以“静气”,而人最难战胜的是嗔恚心,最难修到的是平和心。心奴为怒,如心为恕,修心就是把脾气修小、情绪修少、心态修好。

“怒”是对心中怨气的一种释放形式,通过“怒”释放掉怨气的能量,从而恢复平衡,但释放出的怒气或怨气是一种负能量,释放负能量会造成新的不平衡。人与人之间负能量的背后是名利冲突,是各种反平衡因素。怨而不怒便是忍,就是对反平衡行为的容忍度,虽说忍一时风平浪静,但是,“忍”仅仅是将怨气的负能量积累起来,只会增加了内在的压力,反而加大自身的不平衡。“忍”的程度取决于个体的抗压和承受能力,调高容忍度可扩大自身的生存空间。

“怨”的实质是不平衡,“恕”属真平衡,“怒”是暂时平衡,“忍”是***平衡 。“怒”和“怨”都会释放负能量,“忍”会积蓄负能量,唯有“恕”产生正能量。“怒”是既伤人也伤己,而“忍字心头一把刀”,当忍无可忍时就会爆发成更大的“怒”,所以不要以势去压人家的“怒”,人家冲着你发怒应是好事。记住:常人“忍”的限度是一二不过三,对于你的错误,初次别人也许会宽容,再次只能是忍耐,再三肯定发怒,那种再三激都不怒的人反而可怕。高人善利用对手的情绪来实现目标,用“激将计”正是因——人发在怒时,智商=零蛋!

“恕”的境界最高,有容乃大,但最难修得;“怒”最符合自然,物不平则鸣;而“忍”的技术含量最高。什么事该忍——什么事不该忍?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不该忍?那是很大的学问。忍辱负重者,必是大器大智慧。对名利事要忍,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为了实现既定的大目标,对一些枝节小问题要隐忍,如孔子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而对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要守住底线,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请记往一怨二忍三发怒定律,“忍”预示着更大的“怒”。所以,宁可被人怒,不可被人忍;宁叫我忍人,不叫人忍我。

“气”是心态不平衡所积蓄的负能量,内心平衡释放出来的是和气,而心态不平衡就会释放出怨气、怒气,甚至戾气。你心中有了怨气、怒气没得到释放就会感到憋气,自然需要出气。不管是什么“气”,你都要牢记 “要争气+不斗气”。积极地“争气”有利恢复平衡,而消极地“斗气”只会愈发不平衡。如是小人,你跟他斗什么气?如是君子,你又有什么气好斗?不可与小人一般见识,除非你也是小人。跟不讲理的人讲理,跟小人生气,只能是白费力气。脾气、怨气、赌气、拗气…非但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制造更大的问题。

人生在世,受气、憋气在所难免,受了气就会产生压力,心中就不平衡,就需要释放。常言道“人活一口气”,可无论你怎么“气”,就是不要跟别人赌气。记住:与其跟他人斗气,不如自己争气。“争气”属负反馈——有利于自身平衡和目标的实现;而“斗气”属正反馈——加剧自身的不平衡。然而,受了一点气、一点委曲,就跟他人赌气、脾气、拗气、泄气,怨气,牢骚怪话一大堆,这是一块要命的短板。脾气、赌气、拗气、怨气…的结果只能是浪费自己的宝贵***,不如把时间精力化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上。情绪脾气是剩余智慧的负产品,修心也是修情绪修脾气,能修到有智慧没脾气那是圣人。

抱怨的实质是不平衡,首先是你内在心态不平衡,二是你与别人的不平衡,或许是你对别人的期望值过高,三是你与环境的不平衡,或许是你不适应所在的名利场。抱怨是你把自己的怨气释放出去,你心理是暂时平衡了,但却把抱怨情绪传染给别人。抱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破坏人际平衡。抱怨太多的人迟早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反过来,如果别人对你有抱怨,则要分析生产的原因,如属你的原因就应当尽量尽早地化解之。减少抱怨的方法是调低期望值:自己保持低期望值可减少你对他人的抱怨,调低他人的期望值可减少人家对你的抱怨。记住:抱怨非但于事无补,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菜根谭》有三句话,说的在理。一句是“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另一句是“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还有就是李嘉诚放在办公桌上的那句“求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与人相处重要一条就是要学会感恩,感恩不但有利于与他人平衡,也有利于自身平衡。感恩是一种平衡的心态,是一种准平衡,是一项修炼,也是一种吸引力。***都讨厌忘恩负义的“中山狼”,而学会感恩就会吸引到更多的“恩”。

感恩是一种心态,还是一门学问。学会感恩包括:谢天+谢地+谢人…感恩造化、感恩大自然、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仁…感恩有恩于你的人,感恩有恩于你的环境,感恩别人的宽恕,感恩别人的同情,还要学会感恩困难、逆境挫折…感恩之事无处不在,只要你有感恩之心。求存求活需要感恩,真正的感恩一定是以生存基础的;求名求利就会抱怨,建立在名利基础上的只有仇恨和争斗。处理恩怨的一般原则:无怨便是德,忘怨不忘恩,记情不记仇。不计较+不在乎+不抱怨。切记:恩愈“感”吸到的恩愈多,怨愈“抱”结的怨愈多。

人际间的恩怨情仇在不同的存在模式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求存求活状态下的“打虎亲兄弟,战场父子兵”,到了求名求利状态也会自相残杀。患难时之恩爱夫妻,富贵时却反目成仇。一起打天下是战友,一起坐天下就成为仇敌,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可以“共患难”是因为以生存为基础,而不可“共富贵”是因为以名利为基础。同利相忌,同难相济。“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在江中能同舟共济是为了生存,上了岸剑拔弩张是为了名利。不会平衡不可久,不知感恩不可大。凡以名利为基础的关系肯定好景不长。

人性中有一个通病,就是特别会记仇,只记恨别人坏处,忘记别人的好处,而想得到的好处总期望愈来愈多。九十九次好处,他往往记不得,而偶尔一次失误,他却牢牢记恨在心(100-1=0)。人常有一个心理,就是不满现实,总感到今不如昔,你给他的好处即使跟原先一样,他也就会觉得不如从前。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是个别现象。洪应明针对人的这个毛病,开出的处方是“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这里说的就是人际关系中边际效应递减,边际效应与期望值成反比,所以给别人的期望值应先低后高,如此可减少对你的怨恨。

人性中有两个坏毛病,叫做疑心病和红眼病,就是猜疑忌妒,人与人之间的怨仇往往由猜忌病而起。疑心病和红眼病源自剩余智慧及求名求利,此病加剧人与人之间的不平衡。人类是一种多疑的动物,越是聪明的人就越是猜忌,功利心越强的人毛病就越重。很多人有事无事,成天疑神疑鬼,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猜疑和忌妒别人成了一种习惯。人类的猜忌病不同于动物的警觉。警觉是生命在生存争斗中而进化出的生存智慧,而多疑嫉妒则是人类为了争名夺利而产生的剩余智慧。猜疑忌妒是人际平衡的大敌,从本质上看它属于个人内在的不平衡。疑心病和红眼病是害人害己、破坏人际平衡的大毛病。有名有利时要保持低调,以防他人忌妒;得权得位时要真诚感恩,以防主人猜疑。

这里还要顺便对为人父母者补充几句:父母给子女的最大财富就是不贪财富。父母留给子女最大的资产就是没有或少冤家对头,你少结怨对子女就是一笔财富和资产,如能积点公德就更好。相反,你留给子女最大的负债则是叫子女替你报仇。父母不可将自己名利场上的怨恨带回家,不要把仇恨留给下一代,不然就等于留给子女一个沉重的包袱,宿怨会害了子女一生。其实,名利场上本来就无大事,即便有什么事也要:事来不拒,事去不留,但不可来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就事论事,切不可无事生事。为了自己还是子女的生存,没有能力路路栽花怪不得你,但不可为名利而路路种刺。人在江湖,佛系一点,也是好滴;大事小事,忘我一次,也就过去。

《天道自衡论》 汪叶斌 著

《破译道德经》 汪叶斌 著

自己是个闲人的文言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意为:这些东西(马多,马良,御者善)越好,离楚国越远罢了

耳通尔,罢了的意思

跪求 <<素书>> 译文!

1. 文言文闲人怎么说呢

1. 文言文闲人:闲者。

2. 闲人亦作“间者”。间谍;探子。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有闲者自蜀还,上问曰:‘剑外有何事?’闲者曰:‘但闻成都满城诵朱长山 《苦热》诗。’”《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

3. 闲人亦作“间者”。近来。《史记·孝文本纪》:“闲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 《史记·孝武本纪》:“间者河溢皋陆,堤繇不息。”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少卿陈大绶授中宪大夫制》:“闲者官常刓敝,习俗竞流。”

2. 苏轼为什麽说自己是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 *** 罢了。

3. 文言文闲人怎么说呢

文言文闲人:闲者。

闲人亦作“间者”。间谍;探子。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有闲者自蜀还,上问曰:‘剑外有何事?’闲者曰:‘但闻成都满城诵朱长山 《苦热》诗。’”《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

闲人亦作“间者”。近来。

《史记·孝文本纪》:“闲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 《史记·孝武本纪》:“间者河溢皋陆,堤繇不息。”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少卿陈大绶授中宪大夫制》:“闲者官常刓敝,习俗竞流。”

4. 求一篇文言文:闲人君子,明于盛衰知道,通乎成败之术

是《素书》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全文为:《素书 》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明重于后代。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jué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dǔ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瘅dàn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cù。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以明示下者暗àn,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Miào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惛hūn,女谒yè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抱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huī;国将衰者,民先弊。根枯枝朽,民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5. 白话文翻译文言文

何处无竹柏。

译文,只见月光照入门内。 何夜无月,于是到承天寺寻找我的好友。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原。“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欣然起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念无与乐者。怀民亦未寝,(我们两个人)一起走到院里,盖竹柏影也,相与步于中庭:元丰六年(不可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吧:耳 例、荇交横(héng):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高兴地起身出行,张怀民。

(我)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 原文,月色入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吧。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解衣欲睡。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水中藻。

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素书《《素书》全文》译文赏析

素书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明重于后代。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jué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dǔ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瘅dàn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cù。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以明示下者暗àn,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Miào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惛hūn,女谒yè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抱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huī;国将衰者,民先弊。根枯枝朽,民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素书》问世以来版本甚多。有明朝窜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本、《汉魏丛书》本、明朝唐琳刊本、《说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书》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等,不一而足。

《素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兹简介于下。

一 、阐明了作者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

二、 阐明了作者用人的原则。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作者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有著指导性意义。

三、作者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罗万象。

四、作者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作者认为‘短莫短于苟得’(反对短期行为)‘后令缪前者毁’(政策必须备有连续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这些,对于后人参政有一定的启发。

五、作者阐述了他自己的处世之道。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作者提出‘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借鉴。

大凡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都和个人的修养,能否协调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人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是不可打乱的,因此将‘人’的问题放在首位。国人认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军事的高度集中,是一种高层次的军事。‘败莫败于多私’、‘阴计外泄者败’、‘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等,对于指导政治或军事行动,有著同样的意义。

谁能帮我找点古代背叛的文章

《素书》全文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务;瘅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遵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抱石者盲,羊质虎皮者饰。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弊。根枯枝朽,民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可作为参考

孔爱萍:“背叛”是为了更好地继承

[b][size=3][color=Blue][align=center]“背叛”是为了更好地继承

——访青年昆剧演员孔爱萍[/align][/color][/size][/b]

[align=center][b]舒克[/b][/align]

约见青年昆剧演员孔爱萍,是在改造一新的江南剧场。她正在为几天后的公开演出而走台排练。这是江苏演艺集团组建后推出的重大举措之一,在省城几大剧场举办“天天演”活动。不仅邀请中外演艺圈各路英豪前来亮相,更让集团所属各大小剧团作为演出主打。于是,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开始“浮出水面”,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市场、展示才艺的机遇。实际上,江苏演艺界早就拥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成熟的艺术家队伍。但由于很久以来我们的市场状况不佳,他们鲜有展露的时机。所以,当我们今天要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向公众介绍他们时,还不得不将这批过了“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的艺术家们称之为“新秀”。

“新秀”孔爱萍其实早已是国家一级演员,出生于1966年12月,应当是这批艺术家当中最年轻的一个了。1***8年,12岁的孔爱萍从苏州被招进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这是“***”结束后百废待兴时,恢复传统文化的全国第一批昆剧招生。这之后,又因为昆剧艺术的特殊性,再次长期不招生。直到20年后的1998年,才又招了一批新学员,目前他们还在学习阶段。所以,在演出实践中,孔爱萍这一批三十多岁的人,依然属于小字辈。而在流行歌坛,这个年龄或许造就该“退隐江湖”了。反过来理解,这又足以证明从事高雅的传统文化,其艺术青春的长在。

孔爱萍在戏校专攻闺门旦,这是昆剧表演的一个行当,属于专门塑造闺中**一类人物的那种。昆剧界前辈张娴、张询澎、张继青三位,曾先后作她的传授老师。孔爱萍说:在戏校学习7年,是张娴老师给的启蒙,后来三年专程去上海戏曲学校进修,又得到张询澎老师的亲授。毕业分配到江苏昆剧院后,又直接得到张继青老师的不断教诲和指导。“三张”前辈将孔爱萍带入门带出师带成艺,使她的艺术生涯有了扎实的功底。她自己说:“这三位前辈让我少走了不知道多少弯路呢!”

孔爱萍综合三位前辈老师以及其他艺术家的风格特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她先后扮演过《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玉簪记》中的陈妙常,《长生殿》中的杨玉环,《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等脍炙人口的人物角色。还演过全本的《绣襦记》、《唐伯虎***》、《闹海》、《青缸剑》、《风筝误》等大戏。先后代表祖国出访过欧洲数国,传播中国文化。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演出市场的欠佳,使得许多传统的戏剧和演艺人员难以和广大观众见面。孔爱萍和她的昆剧也同样面临如此尴尬局面。1985年,她从戏校毕业分配到省昆剧院的时候。传统剧目就已经开始缺乏市场热度了。他们这一代正当青春年华却少有艺术实践的机会,孔爱萍回忆:毕业后的第一场演出,根本就与昆剧无关。那是在苏北兴化县城,他们这一批当时真正的艺术新秀,参加了一台歌舞晚会的演出。孔爱萍和几个同伴姑娘一起为一位笛子独奏的演奏家伴舞,在舞台上胡乱蹦达,她说:“当时根本就搞不清自己跳得是什么?”这就是学了7年昆剧艺术的新秀的孔爱萍的第一次与观众的“亲密接触”。具有某种酸酸的讽刺意味。

直到毕业十年后,孔爱萍才真正有机会出演昆剧大戏。1995年,国家举办昆剧新剧目汇演。江苏昆剧院推出新编古装戏《绣襦记》,孔爱萍有幸担任女主演。先后在南京、北京舞台亮相,她的演技立刻得到认同,获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其后,更多的演出使她有机会获得好几个艺术奖项。

但对于孔爱萍来说,她最希望的并非在什么比赛上获奖,而是能够得到市场和观众的认同。她说:“获奖当然可以展示一种品牌,证明自己的成绩。可是真正到时常演出,人家观众不会看你获了什么奖,而是要看你的戏到底好看不好看。”所以,在孔爱萍心目中,最需要追求的,是以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吸引当今的观众群。比如接演全本传统剧《风筝误》,原剧角色属于彩旦,人物个性有轻浮放荡之嫌,孔爱萍就按照自己的行当特点将角色重新定位,注重把握人物所处时代的环境特征与心理特征,受到了圈内专家的肯定。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对于中国昆剧艺术的“遗产认定”,是昆剧艺术继承发展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孔爱萍对此有许多思考和看法。她说:当前对昆曲艺术的八个字:“保护、继承、发展、挖掘”,最重要的是继承和挖掘。她认为:保护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今人是怎样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怎样挖掘传统剧目中的新意。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昆剧为后人留下了4000多出代表剧目,但因为过去封建的传授方式,几乎每一代艺人都有所流失。到了“传”字辈还剩下1000多出,而到现在就仅有不到400出了。其中能够常演的才200多出戏,非常可惜。孔爱萍说:以现在我们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对于这种流失并不是说无能为力。因为流失的仅仅是表演体系的某种个人风格,而所有剧目的剧本、音乐都还能够找得到。这就是可以挖掘的“富矿”,是昆剧艺术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孔爱萍进一步说:“老一代昆剧艺术家的功力、深度,是我们新一代人要好好继承的。而对于前人留下的众多剧目,我们要认真进行文本上的修改,这就是挖掘了。然后借助继承来的前辈的表演功力,再结合当今的表演体验,不断推出改编后的适合当今观众审美意愿的新剧,我们将来再继续往下传,这就是发展了。孔爱萍幽默地说:“不能一提昆剧,总是那‘老三篇’吧?(《牡丹亭》三折:游园、惊梦、寻梦)

对于如何发展昆剧艺术,孔爱萍认为不能一味地要求“原样不动”地保留。那对艺术的发展是一种阻碍。她举例说:戏服的面料、演员的化装,现在都在变,表演程式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梅兰芳之所以能够成为京剧艺术***,就在于他能够博***众长,形成自己的东西。张继青老师的昆剧表演同样汲取了沪剧河评弹的艺术营养。过去的那种旧艺人的传教方式是不可取的,孔爱萍戏说:那叫“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糊涂”。每一个前辈的身上都有非常优秀的东西,是后辈需要吸收的。但每一个后辈又具有和前辈不一样的地方,这就有了怎么样吸收的问题。结合自身特点来继承发扬,才是最好的。

或许是因为第一次走上舞台居然演的是舞蹈,孔爱萍就特别关注舞蹈演员的表演。民族舞甚至芭蕾舞,她都经常去观摩。她说:“舞蹈演员为什么身段那么好,那么美?而昆剧表演中的女性角色,却常常直着腰,显得有些笨拙。”她认真作了比较研究后发现:原来早先的昆剧都是男旦,男人演女人有许多弊端,最明显的就是腰粗膀圆。为了避免露馅,才***取了收腰不动的办法。可现在都是女演员自己演旦角了,为什么还要依样画葫芦地去模仿呢?完全可以学习舞蹈演员的用腰,去展现女性角色的优美姿态和个性特征。

继承是为了发展,而惟有发展才能更好地继承。对此,孔爱萍有自己的想法。她说:“我不得不背叛,不背叛的演员不是好演员。比如昆曲的发音老是往下走的,为什么不能够吸取一点京剧的音调往上走,把音调优化呢?不同的戏剧门类完全可以相互借鉴的。这当然要根据每一出戏的具体内容来定。”

[b]来源:江苏演艺网[/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