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之仁下一句是什么_妇人之仁是好是坏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11 0
  1. 刘备“舌毒如剑”,一句话就要了吕布的命,刘备算落井下石吗?
  2. 小不忍则乱大谋下一句是什么怎么接
  3. 古代经典的6句“骂人话”,损人还不带脏字,是哪几句?
  4. 韩信说项羽妇人之仁,这句话是在暗指什么事情呢?

这本来就是一句完整的话,没有下一句。

小不忍则乱大谋出《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白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妇人之仁下一句是什么_妇人之仁是好是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南怀谨《论语别裁》:处事的时候,"忍"字可作"决断"用;对人的时候,"忍"应该作"忍耐"、"包容"的意思来用。

刘备“舌毒如剑”,一句话就要了吕布的命,刘备算落井下石吗?

成语妇人之仁的意思是什么?成语妇人之仁的意思是指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那么,成语妇人之仁的主人公是谁?成语妇人之仁出自何处?妇人之仁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妇人之仁的主人公是项羽

项羽,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成语妇人之仁出自何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吴王有而无丈夫之决。” 《东周列国志》第三回:“亟令从人收殓其尸,备礼葬之。戎主笑曰:‘国舅所谓妇人之仁也!’”

妇人之仁有什么历史典故

楚汉相争时,名将韩信曾投奔过项羽。因项羽有勇无谋,不善用人,韩信得不到重用,便背弃项羽投奔了刘邦。投奔刘邦以后,开始也未被重用,后来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才拜韩信为大将。 > 韩信被拜为大将以后,刘邦问他:“萧丞相屡次推荐将军,将军准有妙计,请将军指教。”韩信说:“我曾在项王手下做过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点。项王吆喝一声,上千的人都会给他吓倒,你看他多么勇,多么狠啊。可是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重用有本领的将领,他的勇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又恭敬又有爱人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的,他不封。就是封了,他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接着,韩信又分析了项羽的一些弱点和错误,指出刘邦必然能战胜项羽。 > 因为旧社会轻视妇女,所以人们用“妇人之仁”这句成语形容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成语妇人之仁的案例

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襄公打出仁义的大旗,不肯趁人之危,利用楚国军队渡河的有利时机攻击楚军,而一定要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堂堂正正的决一死战,结果宋襄公即便亲自压阵,也还是因为已经错失良机,人少的宋国军队根本就不是人多势众的楚国军队之对手。 >

推荐:

分道扬镳的主人公是谁?出尔反尔有什么典故 >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中的主人公是谁?其有何典故 > 各自为政的主人公是谁?各自为政有什么历史典故 >

小不忍则乱大谋下一句是什么怎么接

刘备在白门楼上对吕布?落井下石?是肯定的,如果此时不?落井下石?,还表演?妇人之仁?,岂不成了笑谈?

对于向刘备发问的曹操来说,曹操对吕布也没多大好感,当年吕布趁曹操讨伐徐州时,夺了曹操的后方:兖州;

对于刘备来说,吕布又趁着刘备讨伐袁术时,夺了刘备的后方:徐州。

在这一点上,曹操和刘备对吕布的?仇恨?是共同的。

电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形象

曹操对吕布

曹操在许都会见陈登时,就已经联络好陈登担任内应,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东方之事,便以相付。?

曹操又和荀彧、郭嘉商议过战略方向,他们给曹操的建议都是先取吕布,再与袁绍一决雌雄。

可见曹操要谋划吕布是既定的战略目标。

至于,历史上的曹操爱才,这事是真的有。曹操为了人才,愿意原谅背叛自己的人,例如张绣、魏种、毕谌、刘雄鸣等人。

吕布的武勇天下闻名,曹操也自然想收为己用,但是经过刘备提醒,才惊觉吕布这种人是自己驾驭不了的。曹操可不想步丁原、董卓的后尘!

电视剧《新三国》,吕布被俘

刘备对吕布

当年徐州牧陶谦病逝时,和下属们一同商议,把徐州让给刘备来经营。

刘备收留了落魄来投的吕布,却被吕布偷袭占了下邳,刘备怎能不怀恨在心?

后来袁术派纪灵来攻打刘备,吕布的操作也是?反复无常?,先力排众议,用?辕门射戟?保住刘备,刘备私下也并不领情,还是在筹备兵马,引发吕布不满,吕布又转身把刘备赶走,这才有刘备投奔许都(曹操)的事来。

电视剧《新三国》,吕布辕门射戟

就这样,刘备对吕布绝对是有恨意的,不可能因为?辕门射戟?一事就对吕布产生报恩之心来。

明明刘备的徐州被吕布侵占,这么大的利益损失,还能抛之脑后,不去报仇,先去报恩?这也太?圣母?了吧!

回到史实上来。

吕布背叛许都朝廷(曹操),被曹操、刘备联***败,而且曹、刘都曾是吕布的仇人,刘备的行为是为了报仇,以怨报怨,没问题。

曹操能决定吕布生死,刘备补一刀,?落井下石?,也是正常操作。

古代经典的6句“骂人话”,损人还不带脏字,是哪几句?

小不忍则乱大谋没有下一句,是完整的一句话。原文是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地方搞坏的。另外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

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溢于格言”。

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韩信说项羽妇人之仁,这句话是在暗指什么事情呢?

常言道"宁与武人打破头,不与文人争是非。" 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如果遇到气急败坏的事破口大骂那是常有的事,但如果放在古代那些文人墨客身上他们是绝不会用我们当下的"污言秽语"的,倘若用了不仅有失风雅,还有可能引来"同窗好友"鄙夷的目光。

在二战时期曾经有一个关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故事,丘吉尔在一次万人瞩目的大会上收到了一张小纸条。当他打开时不大的纸张上赫然写着"***"二字,当他再次抬起头时发现与会的人都在用一种迫不及待的目光看着他,似乎已经知晓了纸条上的字。

丘吉尔此时显示了他作为英国首相的睿智,也验证了中国的那句"不要与读书人吵架"的俗语,丘吉尔不慌不忙的说道,"不知道是谁给我写了一封密信,可能写的太过匆忙了,他只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却忘了些写最重要的内容,他的名字叫***"。

在文人相轻、舞文弄墨的年代,喜好附庸风雅的那些读书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翻开历史的印记除了他们留下的那些华丽唯美的诗词歌赋以外,还有6句让人读后觉得啼笑皆非的"脏话"。

不过这些脏话写的都是极有水准的,若是读不懂背后的故事可能觉得是用来夸人的。

诙谐幽默的苏东坡

无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还是沧海一粟的感慨,是明月几时有的兄弟情深,亦或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苏东坡无疑是数千年来中国耀眼的文坛巨匠之一。

苏轼对于人生的豁达和坦荡的胸怀是世间少见的,不过藏在他无数诗篇背后还有着风趣幽默的故事,那句著名的"河东狮吼"就出自于苏轼对于好友陈慥的调侃。

但说到苏轼最为人所知的当属他和佛印和尚的故事,苏轼与佛印一见如故、相交甚厚。

有一次苏轼与佛印二人在湖上泛舟,两人兴致勃勃的谈起了佛法,佛印问苏轼自己像什么,苏轼说"我看你像牛粪"。

谁能想到一代文豪能说出这样的粗俗之语呢?但说到苏轼骂人不说脏话还是说他和佛印的另一段故事。

那是苏轼还在杭州的任上,佛印来到杭州看望苏轼,两人一同去往西湖泛舟。向来喜欢调侃佛印的苏轼又耍起了自己的小聪明,诗兴***的苏东坡说了一句上联"狗啃河上骨",然后请佛印出下联。

佛印和尚不仅佛法高深,也是腹中藏诗词的豪客。倘若不是出家为僧,他的文学修养也足以在北宋北坛留下闪耀的一笔。

"河上"不就是和尚吗?肯定是苏轼又来调侃自己,略加思索之后,佛印对了一句"水流东坡诗"。表面上是在称赞东坡先生的诗写的好,仔细一读才更加明了其中的意思,原来是在骂苏轼是大粪。

所以说文人惹不得,出口必伤人。何况出自大文豪苏东坡之口呢?史上最著名的6句脏话,其中还有一句也是出自这位大名鼎鼎的才子之口。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估计是苏东坡和僧人有着几世的冤仇,总是喜欢拿和尚开涮。

这依旧是杭州任上,苏轼因为抓了一个好色的好色的和尚留下了这一首让人捧腹大笑的《踏莎行》。

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一句诗可把天下的男儿都骂惨了,不知其中意的人大概还会以为这是描写战后将士归乡的诗句吧?孰能知晓这句诗出自一位恨夫不成材,亲眼见证国破家亡的王妃。

故国不堪回首,往事不曾依旧。当大宋的兵马直奔后蜀的王宫时,沉醉不知归路的后蜀主孟昶还与他的贤臣爱将在极尽奢华的宫殿里饮酒作乐。

大宋的兵马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蜀中要地,已经习惯了奢靡生活的蜀军哪有什么战斗力可言,面对气势汹汹的宋军倒戈而降。

宋军冲入后宫之后,金光闪耀的宫殿已被洗劫一空,高高的围墙之下已经是乱作一团。在慌乱中、尖叫声中被惊醒的孟昶自知已是命中注定,无力回天,遂投降宋军,并给了自己一个非战之罪的借口。

赵匡胤深知孟昶的贵妃费氏(也有人称之为徐氏)不仅生的花容月貌而且才华出众。

当这位有着花蕊夫人之称的贵妃被押送到北宋皇城汴京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召见了她,正是在满朝文武的见证之下,花蕊夫人写下这千古名句感慨万分。

或许是她心中不甘,也或是她对宋主赵匡胤的所作所为不敢苟同,但她心中还是充满着说不清的感伤。

历代君王总是把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罪责怪罪到美艳动人的后妃身上,然而后蜀国灭又与她何干?正是这一句"更无一个师男儿"把她心中的怨和恨写的淋漓尽致。

古语今依旧

古今先河、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当中也有两句至今还在为我们所用的句子,司马迁之才可以说是震铄古今。

"竖子不足与谋",这句话大概很多人都记忆犹新。鸿门一宴本是项羽诛杀刘邦的最好时机,然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却不为所动,让刘邦在自己的眼前平平安安的回归到了营地。

这也让范增气急败坏的骂了项羽这一句之后拂袖而去。

后面的事我们也都知道了,垓下之战四面楚歌的项羽乌江自刎。刘邦从此开启了大汉四百年的盛世天下。

只是这句话依旧流传下来,"竖子"也成了骂人少不更事的代名词,一代枭雄曹操也曾骂过孙权为竖子不是吗?

如今经常出现在书面当中的"沐猴而冠 "也与项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句也是出自《史记》当中,《项羽本纪》当中写道"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这句话是谁说的已经不重要了,但也是一句骂人不带脏字的名言。

还有一句极具诗意,但仔细琢磨起来不觉"恐怖"的名言,那就是时人常用的"夏虫不可以冰语。"这看似唯美的句子,不也是一句骂人不带脏字的名言吗?形容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那些自大、自傲的人。

而最后一句"名言"则出自先师孔子之口,没想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孔子也能语出惊人吧,论语中一句"老而不死是为贼"。正是出自他老人家之口。

没想到这句话在后世当中却作为一种刑罚的准则来实施。

常听老人言历朝历代王朝财政入不敷出实行苛政时,为了保存君王的家天下竟然有"人过六旬则活埋"的荒唐法律,听后不得不让人唏嘘。

淮阴侯韩信被刘邦登坛拜将之后,刘邦、韩信二人有过一番对话。

在这番对话中,韩信给他韩信和刘邦共同的敌人项羽送去八个字的评语,即「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匹夫之勇」很好理解,垓下徒步杀百八十汉军战士就是「匹夫之勇」。

「妇人之仁」就没那么好理解了,什么是「妇人之仁」呢?韩信口中的「妇人之仁」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指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吗?

要想理解韩信口中的「妇人之仁」,就得理解韩信的为人。

我曾写过一篇名为《韩信至死都是直男癌》的文章,我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论证过,韩信对女性是充满鄙夷的。

韩信临死前,大骂设计赚他到长乐宫的吕后为「儿女子」。

「儿女子」是什么意思呢?

「儿」是「小孩子」的意思,「女子」是「女孩子」的意思,「儿女子」就是「小孩子中的女孩子」,「小孩子中的女孩子」因为年龄和性别的关系,自然没什么机会读书,也就没什么见识,「见识鄙陋」说的就是韩信口中的「儿女子」啊。

如果吕后果真是「见识鄙陋」的「儿女子」,为何能设计把韩信赚到长乐宫中呢?很明显,吕后的见识不鄙也不陋,相反,没有选择对韩信动武的吕后,在某种程度上拥有着陈平一样的智慧。

当年,刘邦使用陈平的计策,赚到了韩信,韩信并没有骂刘邦为「儿女子」。同样的事,韩信之所以如此双标,就是因为韩信看不起女性。

同样地,为什么韩信会主动承诺重报漂母,却不承诺重报南昌亭长呢?很明显,韩信认为,南昌亭长是男子汉大丈夫,做好事不思回报,而漂母乃女流之辈,之所以主动向他韩信提供饭食,就是要求回报。

由此可知,韩信眼中的「妇人之仁」当是「小仁小义」。

事实上,仔细咂摸韩信的言语,「妇人之仁」也当是「小仁小义」的意思。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按照韩信描绘的场景,项羽平时的表现是很仁义的。

哪个人有病了,项羽就会哭泣表示哀伤,还会把自己的饮食分给患者。但等到哪个人立功了,该封爵了,项羽却不愿意把刻好的印章交到有功者手上。

如此说来,说项羽是「小仁小义」,都是给项羽面子了,实际上应该是「***仁***义」才对。

也就是说,在韩信的眼里,项羽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仁义,而是一个实力派的演员,非常善于表演仁义,此乃项羽最大的软肋。

再说得直白一点,韩信所说的「妇人之仁」并非心慈手软,而是「***仁***义」,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顶多算是心慈手软,根本不是「***仁***义」,所以,项羽的「妇人之仁」和鸿门宴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