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集团,江汉朝宗集团陈俊涛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2 0
  1. 武汉历史的由来是什么?
  2. 按类每个给出15个成语
  3.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词,完成练习。
  4. 金口街的历史沿革
  5. 江汉开头的四字成语
  6. 宋濂《阅江楼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沧海变迁 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江汉朝宗集团,江汉朝宗集团陈俊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一元路至***路的路名变迁

在汉口江边,有六条非常有特点的路名,这就是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和***路。

这六条路原是德租界内直通码头的、和沿江大道垂直的道路。德租界时期,这六条路具有双重名称。对德国人而言,这六条路是用德国殖民者的名称命名的。如皓街称为奥古斯都街(Augusta street),福街称为维多利亚街(Victoria street),禄街称为乌特森街(Utsen street),寿街称为尼恩街(Nien street),宝街称为夏罗特街(Cnarlotten street),实街称为多罗逊街(Dorotheen street)。

很有意思的是,对华人而言,德租界却***取了另一种命名方式,即以这六条街的德语音译,稍加改变,配上符合中国风俗习惯的吉祥字来命名,从而使路名具有了浓厚的中国民间风俗和喜庆的意味,这就是皓街、福街、禄街、寿街、宝街和实街。相当有特点。

那么,这六条路名什么时候改称为一元路至***路的呢?据《武汉地名志》记载,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入武汉后,国民***将此六条路赋予了新的涵义。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将皓街更名为一元路;取“日月光曜”之意将福街更名为二曜路;取“三阳开泰”之意,将禄街更名为三阳路;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意将寿街更名为“四唯路”;取“寿、富、康、德、命称五福”之意将宝街更名为五福路;取“***同春”、“天地四方为***”之意将实街更名为***路。长期以来,大凡涉及到此六条路名的文章都依照此说法行文。似乎已成定论。

近年,笔者所在的《汉口租界志》编写组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地图,发现这种说法实属以讹传讹。德租界是1917年收回的。1918年,租界内的名称曾有过变动。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的资料来论证这六条路名就是1918年更改的,但阅读1922年5月湖北陆军测量局绘制的《武汉三镇街市图》,这六条路名已经赫然存在于地图之上。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六条路名并不是国民***命名的,它出现的时间比国民***到汉的时间早了4年。

因此,这六条路名的变化历史,不应该赋予政治色彩,应该回归历史本来的原貌,也就是至少在1922年以前这六条路名便存在了。

该文曾刊登于<长江日报>黄鹤楼

三层楼

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

司门口

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现在坐落千这个交叉点的西北侧的武昌区人民***,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市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今解放路。

历史上的长街为蛇山所阻,止于蛇山南麓。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的街道,称为司门口。明末迷信风水,要用破坏“龟蛇二山环卫”的办法保住大明江山,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大门口,但仍习称山北一段为司门口。1935年扩建此路时,北端辟开旧藩司衙门,使马路延长到中山路,中间腰斩蛇山,上架钢筋水泥蛇山桥,使司门口的泛称延伸到蛇山以南,差不多包括了今解放路的主要商业闹市区。

阅马场

阅马场位于武昌城区的中部,东至蛇山洞延伸出来的武昌路,南至阅马场小学,西至湖北剧场,北至蛇山南麓,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0米,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广场。武珞路以此为起点,横贯广场的中部,向东伸展,西北与长江大桥的引桥公路相连,西南与彭刘杨路相通,是连通武汉三镇的主干道。

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己经约定俗成

三百年来,这里发生许多重大历史***。1688年6月,武昌发生兵变,推举夏逢龙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设指挥部于阅马厂。1853年元月,太乎天国攻占武昌,在阅马厂塔台宣讲革命道理。辛亥革命时,设武昌起义军***于阅马厂北部的红楼,并在南部塔台拜将,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五四运动时期,数千名学生在阅马厂举行***和******。北伐军攻占武昌城后,武昌人民在此***,庆祝北伐胜利。此后又是人民庆祝抗日胜利、武汉解放的场所。1981年在这里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盛大活动。

都府堤

都府堤位于武昌解放路北段的西侧,其东原有司湖,清时在此筑堤,堤近都督府衙门,故名督府堤,亦称都府堤。清代末年,沿堤形成居民区,就叫都府堤大街,人们仍习称为都府堤。街为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北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大门口,长560米,宽6至10米。此街的41号是***在1927年上半年主办农讲历时居住的地方,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写成的。蔡和森、彭湃、杨开慧、夏明翰、毛泽覃等都在这里住过。此街的10号原为武昌高等师范附小,是1924年任***武汉地委书记陈潭秋的故居。1927年4月27日,***第五次代表大会首次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现为中华路中学和江汉大学武昌分部校址。

积玉桥

积玉桥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之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东至沙湖北巷,南连得胜桥(街)北端,北至和平大道与一马路交会处。这一带原来有座桥,《江夏县志》记为鲫鱼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是座内室一丈多的石桥。每年夏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之地。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1931年石桥毁坏,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墩、木头桥面的桥梁,1938年又毁,现仅残留桥基,尚可依稀辨认。积玉桥作为区片名称则沿用至今。

"洋园”成杨园

杨园街位于武昌和平大道。

据考证,清朝时期,有一位洋人在武昌桥梁村(铁路医院原门诊部)修建了一座庭园,人们称之为洋园。后来,该洋园成为张学良的行园,但“洋园”之名一直没有更改。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洋园被更名为杨园,一直沿用至今,原来洋人盖的四栋楼房,现在是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办公室。杨园街就是以此为名。

花桥

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拦板,俗称“花桥”。花桥之名由此而来。

1965年,此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长19.2米,宽4.02米,桥台为浆砌块面,可通行载重八吨以下的汽车。

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

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户部巷”何以得名

户部巷命名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比较可信的为:明清两朝,武昌城内衙门云集。如今的司门口附近,以前是中央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府的办事处机构所在地,故称为“司门口”。而布政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明清年间,户部巷东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户部巷西为武昌府的粮库所在地。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中间,因而得名。

据推算,户部巷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

琴园路成秦园路

秦园路位于长江二桥南面,连接着友谊大道、和平大道与临江大道。

秦园路的来历,源于一个典故:清末民初时,富商任桐(琴父)居住在武昌,因眷恋沙湖的风光,遂在沙湖的西边修建了一座庭园,取名为琴园。其后,任桐在琴园附近又开辟了一条路与沙湖相通,路名为琴园路。

后来,琴园逐渐荒废,而琴园路也被讹传成秦园路

江汉朝宗——宗关

宗关得名,与汉口的商贸兴隆有关。

明清以来,汉口商贸日渐繁荣,其交易吞吐量如稻米、牛皮、茶叶,皆居全国之首。这样肥得冒油的位置,哪个不为之垂涎呢?中国的经商之道,历来有个好“扎堆”的习惯:越是买卖兴隆处,越是竞争激烈处,也越容易赚到钱。这就是行商坐贾所谓“货卖堆山”的效应。商贾云集,商机撞脸,货畅其流,财源滚滚,于是居庙堂之高的“肉食者”,“闻香下马”,在此设关收税,分一杯羹,也在情理之中。清代初年,武汉有四“关”:武昌关、汉阳朝关、汉口宗关、汉关。四关关三镇,汉口有其半。其中,汉口汉关原叫下关;宗关在上游,位于汉口镇西5里处的汉水之滨,就被称为上关。收税者荷包里头暖和了,也就有文化文化的意思了:这汉口的第一关,为我们关进了这许多的银子,总不能老这么上关上关地叫吧?不是有“江汉朝宗”的雅说么?对,就叫这上关为宗关罢!这情节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涉及某人,却难以稽考,若有人知道,披露出来也可作为我们这座城市历史的补充。

建关之初,由于汉水流域尤其是江汉平原地区历来是富庶之地,武汉地处水陆要冲,加之当时铁路未通,行货多走水路,走汉水载货下来的船只,多在宗关一带停靠,完税、交易。有货就有钱,有钱就有吸引力,围绕一个钱字,宗关一带就多了客栈、茶馆、饭馆以及戏院、民舍、商行乃至青楼风月场之类,也是“朝宗”的意思罢,于是,人气就愈益的发旺了,由单纯的税关而成为热闹的码头集镇。京汉铁路通车后,宗关作为“关”,虽然日渐颓圮,作为一个码头渡口和人烟麇集的居民区,却热闹不减当年。

如今,站在宗关所在的汉江边,当年之宗关,形影俱杳,码头渡口,亦问津无人;只有滔滔汉水,怀着对长江的一腔子柔情,经千里跋涉之后,疲惫而激动地投入大江的怀抱,一了朝宗的夙愿。

痛失知音——钟家村

走完汉阳北城巷那不足30米的斜坡,就是钟家村了。

钟家村与一个美丽的传说联在一起——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叫钟子期的大音乐家,隐居汉阳古城市廛。一日,钟音乐家在龟山之麓***樵毕,背捆柴禾,在江边歇脚。忽然,一缕乐音袅袅入耳,钟子期是个识货的,听着听着,竟听出了高山流水的韵味,不禁失声赞叹。这一叹不打紧,引出了奏琴人俞伯牙。这伯牙本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倾盖一晤,竟视这樵夫为知音。一年之后,伯牙到知音隐居地回访,哪晓得,天不***人寿,钟知音已撒手人寰。当时的情景应该是:悲情催***,伯牙于知音灵前奏了一曲,下船解缆,橹声矣欠乃,洒泪而去。行至一渡口,伯牙将那须臾不离的梧桐古琴,摩挲良久,想,琴瑟和谐,当有知音,世无知音,要琴作甚!太息一声,将琴摔碎在一嵯峨怪石上!

与这传说相关的三个地方,都有了相关的地名:钟子期隐居亦即俞伯牙痛失知音的村子,叫作钟家村;两位知音切磋之处,叫作琴台;俞伯牙绝望摔琴的渡口,叫作琴断口……

回到钟家村。寻访钟子期隐居之地。传说指引,出北城巷右手,是凤凰山,凤凰山西南,龟山与凤凰山之间,当有一小山丘———钟家山,此即钟子期结庐之处。

可惜,凤凰山虽然满是建筑,毕竟山形犹在;龟山也是满目苍翠;而钟家山,却早已没有了。故老云,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是有座钟家山,山下一弯荷塘,春荷簪夏荷花秋莲藕,景倒是一景,亦是蚊蠓的乐园。建长江第一桥时,铲丘填塘,由此东西向,筑汉阳大道,东达江边,西至十里铺;在大道北侧建起一片楼群;建此大桥时有不少苏联专家,楼群就有红瓦红墙,有几许斯拉夫味道,很领***地吸引人的眼球若干年。因这片民居地处古钟家村遗址,亦就沿袭了钟家村的名字。后来,沿汉阳商场十字路口周遭一带,都叫钟家村了。

四官殿

四官殿早先的确是个庙,庙里的确有个殿,殿里也的确供奉着四个“官”———天、地、水、火。

四官殿初建于清顺治年间,重修于康熙六年。《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继庄记叙他康熙三十年游汉口的时候,四官殿还有庙有殿,且殿里供奉的依然是那“四官”。后来,鉴于四官殿一带民居多茅舍板屋,火灾频繁,当局想有点作为,下令:一,拆毁茅棚板房,一律改建瓦房;二,募捐重修四官殿,作为专门祭祀火官亦即火神祝融的场所。可是,虽然对供奉对象精简了编制,撤了四分之三的“职数”,但殿名依旧。滑稽的是,这座重修的专司祭祀火神的庙宇,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居然被一场大火烧得稀烂,创了“大火烧了火神庙”的奇迹。

这到底是火神间的“火拼”呢,还是该火神不满重修者旧瓶装新酒不改殿之名之故呢?不得而知。但是,从此,四官殿的确就没有了。但是,“四官殿”三个字,作为武汉的一个地名,却沿用至今。

也是,往日“二十里长街头”,作为汉口繁华标志的头之一,四官殿是惟一专渡长江的码头。这里,民居稠密,商贸繁荣,自不必说;逢年过节,这里展示的也是很具地域风情的民俗文化,汉味纯正,尤可称道。比如,元宵前后,孩童们手提花灯,游街串巷,童真烂漫,丰年之兆,最是一景。而四官殿周边如存仁巷一带,多有些技艺不凡的手艺人,竹扎纸糊的各式鱼虫兔狗之属动物花灯,皆惟妙惟肖且能摇头摆尾。别致的是,卖者叫卖,不叫花灯之名,直呼:“活的,活的!”路人听得叫卖声,一愣之后,多是会心一笑。久而久之,这“活的活的”,便成四官殿的代称。由此生发开去,娩出一歇后语:“四官殿的东西———活的!”说的也不错,四官殿制作的那些“活的”玩艺,的确都“活摇活动”,本就不是什么扎实的家什!

四官殿有过“活的”历史,但是,真正可以让四官殿高歌“活的,活的”年代,恐怕还是眼下:四官殿以上,龙王庙一线,堤防如景观;四官殿以下,江滩胜公园;由此,四官殿可以骄傲地说:我随么官都不消供奉得,您家们看到有,我又一次“活的”眸子,都已经在向您家们风情万种地“丢媚眼”了咧……

百岁在即——千家街

在武昌千家街的人丛中穿行,嗅着闹市酿出的浓稠的市井味,忽然想起了张之洞:如果张之洞还活着,会不会三不知(注:武汉话,偶而之意)地到他设置的这条街上来遛遛?

掐指算来,千家街,快一百岁了。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实现洋务救国的梦想,张之洞在湖北很是折腾了一阵子:设丝麻四局,开湖北国营纺织业先河;开矿山,办钢厂,奠定起湖北重工业基础;造枪造炮造***,发展军工业;修铁路,置劝业场,关注民生……

千家街,就是张之洞关注民生繁荣市场大规划的组成部分:大约在1906年罢,为便于粤汉铁路武昌火车站的交通,张之洞下令,破开武昌城墙,在今炮校东大门附近增辟一新城门———通湘门,在通湘门附近辟街市,***安置人家千户,是为千家街……

此街南靠火车站,西至临江大道,当水陆交通要冲,亦得水陆交通之便利。张之洞虽不通晓风水阴阳,却是个经国济世的干才,看准了这是个有起发的去处。只可惜,清皇朝就剩个膏肓里头都是病的身架子,犹如风中残烛一般,即或满朝廷都是张之洞这样的干员,也于事无补。千家街到张之洞去世之时,也未满千家之数。倒是他老先生当年办的教育和实业,出了些有违他老人家本意的成果:他送出去留洋的学生里头,出了几个跟朝廷过不去的汉子,回国之后,到他老人家办的新军军营里,纠集部众,又到他老人家办的军工厂里,拿枪拖炮的,把他老人家力保的清皇朝推了个底朝天———历史记住了这个日子:武昌首义……

如今,东临中山路、西至临江大道,南起省保育院、北至武珞路、全长1100米的千家街,早已突破千家之数,是武昌区著名闹市了;张之洞老人当年奋斗的痕迹,已是无踪可寻;就是1937年冯玉祥将军暂居过的福音堂,也毫无张扬之意;只有辖区内的华师一附中,盛誉炙手,蜚声中外……

恍惚中似闻天籁———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 张之洞死了,不知他还活着否?

据史载,张之洞身为封疆大吏,生前经手的银钱,何止亿万!可他去世之时,家无余财,甚至无钱办丧事,还是几个行孝的学生,七拼八凑的,让他入土为安。照此看来,张之洞应该可以活着,跟他设置的千家街一样,活着,好好的。

古韵醇厚——昙华林

按文言文“花”、“华”通***的说法,昙华林即昙花林。在武昌昙华林,不见昙花,更毋庸说昙花林。可是,无论如何,昙华林之所以为昙华林,与花总是有些关系的。

一说是,此处从前多小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故名;另说,此古巷人家,多喜植花,花开之时,置坛于户外,于是,一年四季,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故名。

其实,经过岁月的揉捏搓抟之后,人们关注的,往往不再是历史的整体或者全貌,而是筛下来的某些历史碎片所散发出来的韵味。

昙华林即是一例。

昙华林,南倚花园山,北靠螃蟹岬;青瓦小院,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梧桐小院,麻石幽径,会让人一洗浮躁都市的浮躁情。

在昙华林,可以品味和领略的,是一种饱浸着悠远历史气息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韵。这种难以言传的韵味,在武汉三镇浩如繁星的里巷里,已是稀罕之物。

比如说,我们可以不记住昙华林位于武昌区东北部、花园山南麓、呈东西走向,因为这些可能是地理学家的事;我们可以不记住昙华林西起得胜桥北段、东止于中山路、全长1200米、宽3米、柏油路面、门牌:1—166号,因为这些可能是市政或民政部门的事;但是,一些与昙华林相关的历史碎片,比如,这里曾是早期革命团体“日知会”、“奇英学社”的活动基地,而这些社团中出过好些为自由***悲歌乃至慷慨捐躯的人物;还有,1938年,时任国民***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风流诗人兼学者兼革命者的郭沫若,曾带领一批宣传队员进驻昙华林83号夏斗寅寓所,热血青年加著名诗人著名学者,演绎出的故事,定是了不得也了不得……

在这一点上,昙华林与其依附得名的昙花,命运隔同天壤———昙花易逝,昙华林永存。

事实也是,昙华林乃清代古巷,迄今已数百年。

在摩天大楼的缝隙里,有一处散发纯正历史幽香的叫作昙华林的地方,实乃武汉之幸。

保卫汉口——保华街

保华街,有个响亮气派的名字。

可保华街本身,一点儿都不气派: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北侧,隶属江岸区大智街辖区内,南起中山大道南京路口,东北至黄石路口,长不过200来米。在武汉,这般“身个”,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保华街之得名且出名,源于汉口之有租界。

公元1861年3月12日,一个叫巴夏里的英国人,因有自己的炮舰在江里“撑腰”,就耀武扬威地在汉口圈起地来:自江边花楼街往东八丈起,至甘露寺江边卡东角止,圈得长25丈、深110丈方圆的地皮,作为大英帝国在汉口的“租界”。英国人带了头,其他的高鼻子凹眼睛岂甘落后!于是,造的造栈房,立的立洋行,先后有17国在汉口通商,设领事馆9处,建英、俄、法、德、日租界5处。于是,汉口从歆生路(今江汉路)下起,至沙包一元路一带临江的好去处,都被这些跟汉口人一点关系都有得的异国人瓜分了!

强盗是难得餍足的。在汉口有自己的租界30年后,亦即1898年,英国人蛮横地把租界向北扩展,直抵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由于遭到汉口人***,英国人以租界安全为由,在租界与华界之间筑起一道篱笆,1901年,拆除篱笆,筑起一道坚实的围墙。

这道墙,是强盗抢劫得手之后,还要藐视、歧视被抢者的记号。

这道墙,从合作路(原界限路)起,至江汉路中国银行止,如一根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刺,一直鲠在汉口人心中。

1923年,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会同汉口“华商总会”的商人,集资收购今黄石路、保成路一带地皮,建起汉口的“模范区”,意欲与租界势力抗衡,拆墙之议才又被提了出来。几经周折,由当时的市***与英工部局多次交涉,订立合同:***承担拆墙填土的工程费用、每年补贴英租界修理道路费白银3500两,才换得1930年拆除围墙!

屈辱是屈辱了些,毕竟鲠喉之刺除却了。

为纪念这段坎坷历史,将沿墙边这段零落参差的路段命名为“保华街”,也是汉口人表明“保卫中华”心志的见证。

武汉历史的由来是什么?

热火朝天、百鸟朝凤、朝气蓬勃、江汉朝宗、朝思暮想

一、热火朝天

解释: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出自:近代 冯德英《迎春花》第九章:“但这几天热火朝天的参军运动,也冲击着他们的身心。”

二、百鸟朝凤

解释: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众望所归

出自: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九百一十五卷引《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

译文:海州说凤凰出现在城上,众鸟跟随的数量过百,往东北飞向苍梧山。

三、朝气蓬勃

解释:朝气:早上的空气,引伸为新生向上,努力进取的气象;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出自:近代 李晓明《平原枪声》:“朝气蓬勃的肖家镇一下子变得空虚了,沉静了。”

四、江汉朝宗

解释: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朝宗:诸侯朝见天子,借喻百川入海。指江河奔流入海。也比喻魇、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出自:周 先秦诸子《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

译文:诸侯朝见天子都朝向大海的方向。

五、朝思暮想

解释: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恒言》卷二十四:“再说沈洪自从中秋夜见了玉姐,到如今朝思暮想,废寝忘餐。”

译文:再说沈洪从中秋夜见了玉姐,到如今早晚都想念,废寝忘餐。

按类每个给出15个成语

武汉,也被称为江城,座落在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根据考古发现和记载,人类五千年前就居住在这里。这个城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

这个古镇的旧址位于黄陂县,这是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商代的第一个城市。东周时期(公元前770-221)武汉被楚国统治很长一段时间。因而,楚国文化成为了今天武汉文化的基础。

由河流划分,武汉分为武昌、汉阳、汉口镇,它们的历史、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各有不同

武昌

武昌是在三国初期建立的。吴国准备和蜀国争夺荆州,并且将吴国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到了鄂县,改名武昌。旧时武昌拥有先进的手工业,例如造船、冶金、铸造硬币、青瓷和白瓷制造业。值得一提的是自三国开始黄鹤楼的兴与衰。这座塔的每次修缮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特点,说明了武昌的历史文化转变。

汉阳

汉阳的名字是和汉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阳(相对于阴)表示山的南面,河的北面。汉阳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位于龟山的南面汉江的北面。这个名字是在隋朝606年改名自汉津。汉阳在唐朝年间(618-917)迅速发展。汉阳,尤其是鹦鹉岛(鹦鹉洲)地区一直是长江中游商人的贸易中心,有着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

汉口

历史上,原与汉阳相连,是汉阳县属地,直到明朝1474年。在当时,汉江改道,在龟山的北面山脚下汇入长江,分离了两个城市。之后汉口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贸易口岸,在名声上和发展速度上大大超越了武昌和汉阳。

当代武汉

武汉在中国现代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约在17世纪,汉口就像“东方芝加哥”,位列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在它1861年开放为通商口岸之后,汉口成为了最大的内陆贸易港。很多国家,包括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和日本都在这里设立了租界,其中大部分设立了领事馆。

后来,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曲,这标志着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1926年,武昌、汉口和汉阳合并成了现代的武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被批准为命脉工程和冶金工业城市。八年后,第一个横跨长江承载公路和铁路的双层大桥通车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词,完成练习。

机智应变类:人弃我取、太公钓鱼、机不可失、当机立断、先发制人、金蝉脱壳、因势利导、多谋善断、间不容发、完璧归赵、狡兔三窟、请君入瓮、知雄守雌 、足智多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气概胆识类:一不做二不休、马革裹尸、气壮山河、投笔从戎、枕戈待旦、视死如归、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临危不惧、破釜沉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身许国、元龙豪气、雄心壮志、顶天立地、胸怀大志、我武惟扬、

为人处事类:一饭千金、一诺千金、不贪为宝、不屈不挠、不为五斗米折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两袖清风、识时务者为俊杰、忠言逆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德报怨、自知之明、一团和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世沉浮、一谦四益、与世无争、以人为镜、置身事外、

交朋识友类:千金买邻、疾风知劲草、蓬在麻中不扶自直、熏陶成性、夜雨对床、义结金兰、意气相投、情同手足、 玉昆金友、心照神交、相见恨晚、一见倾心、莫逆之交、八拜之交、心腹之交、忘年之交、贫贱之交、心向往之、悬剑空垄、

励志类:水滴石穿、老当益壮、有志者事竟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励精图治、金石为开、居安思危、闻鸡起舞、铁杵成针、悬梁刺股、愚公移山、照雪聚萤、精卫填海、卧薪悬胆 、志在四方、朝闻夕死、自强不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一寸光阴一寸金、

教育类:一字之师、开卷有益、专心致志、不求甚解、立地书橱、将勤补拙、断章取义、孺子可教、作育人材、著作等身、字斟句酌、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尊师重道、著书立说、源头活水、一隅三反、举一反三、揠苗助长 、学富五车、薪尽火传

战争谋略类:运筹帷幄,置之死地而后生、坚壁清野、围魏救赵、兵不厌诈、兵贵神速、按兵不动、骄兵必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釜底抽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走为上计、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以少胜多、以弱敌强、养精畜锐 、以攻为守,以守为攻、养军千日,用兵一时、有备无患、诱敌深入、声东击西、添兵减灶

领袖气质类:三顾茅庐、开诚布公、从善如流、礼贤下士、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网开三面、宰相肚里好撑船、众望所归、载舟覆舟、折节下士、厚德载物、开天辟地、力挽狂澜、中流砥柱、泰山北斗、德高望重、高瞻远瞩、首出庶物、雷行天下、言重九鼎、应天顺人、与民同乐、疑人勿用用人勿疑、悦近来远、雄姿英发、宵衣旰食、信赏必罚、文治武功

集团意识类:同仇敌忾、同心同德、上下一心、万众一心、克己奉公、公而忘私、奉公守法、戮力同心、众志成城 、忠贞不渝、志同道合、众人拾柴火焰高、忠肝义胆、忧国忘家、忧国奉公、相忍为国、 先公后私、

冒险精神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暴虎冯河、济河焚舟、孤注一掷、铤而走险、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玉石俱焚、前赴后继、挺身而出、绝处逢生、

金口街的历史沿革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 :“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卓人月《词统》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极是。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彩。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伏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 。《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老《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深。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 :“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 :“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抑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一结悲凉无已。

云 :“《菩萨蛮 》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此词发抒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江汉开头的四字成语

“蜀楚帆樯金口下,东南天地水乡多”。金口这个江南古镇,素有“黄金口岸”和“小汉口”著称于世。2006年12月29日,中山舰博物馆在金鸡湖畔破土动工。两年之后,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中山舰博物馆及其旅游区将出现在长江之滨,金口积淀着丰厚文化底蕴江南古镇将再次牵动人们的思绪,让我们顺着古镇的记忆去翻开她尘封的历史。

一、因水得名

金口古称名涂口,以金水河(古称涂川、涂水)入长江之口得名。那么金水古时为什么称涂口,据考证,此与大禹有关。

江汉地区附近有许多流传已久的遗迹。如汉阳龟山的禹功矶,江夏金口的禹观山,都是纪念大禹治水的,涂水应是人们纪念大禹的妻子涂山氏而得名,所以称为涂川、涂水。

年文物普查在金口发现有“涂川古碑”。

涂水入长江口处的金口史称涂口,此地为雄距长江中游之要冲,赤矶山(古赤壁)与纱帽山(古百人山),槐山与大军山,上下夹江相峙,扼锁大江,形成军事上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350年,楚置沙羡于涂口,此地已发掘两座战国时期楚墓,可印证史书的记载。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秦设置南郡,因为秦自惠文王开始,为了统一全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加强中央集权,在其领域内,一律实行郡县制,沙羡秦时属南郡。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江夏郡,设沙羡县,治涂口。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荆州牧刘表令江夏太守黄祖据夏口以拒吴,黄祖移沙羡屯于沔右邵月城之鲁山(今汉阳龟山)。

沙羡县仍治涂口,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吴孙权始筑沙羡城。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6年),颖州汝南郡民避石勒之乱,流寓江南,侨治汝南郡,郡治设涂口。

一直到唐宋之际,在涂口发现金矿,因之改名为金口,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太平寰宇记》载:“金水在江夏县南。”据此可知在北宋时期,涂水已改名为金水。旧志云:“有金鸡从鸡翅山南飞,产金于此。”因此地产金,故改名为金口,涂水也随之称为金水。

二、黄金口岸

涂口(今金口)战国时集市已成雏形。汉隋间,为郡县治地,上起川湘,下至江浙的商船,多来此进行商品交易,有“黄金口岸”和“小汉口”之称。金口,古为涂口,以涂水入长江之口得名。

涂水与古时大禹治水有关。《吕氏春秋.音初》说:“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侯禹于涂山之阳”。涂水,以纪念大禹之妻涂山氏而得名。一直到宋代,此地因发现金矿,而改称金口。《太平寰宇记》载:“金水在江夏县南。旧志云:有金鸡从鸡翅山南飞,产金于此。”逐改为金口,其水因之称为金水。

金口,是古代商品集散地和中转港口。清人段灿撰文云:“踞口比屋而居者,星布棋列如画,四方百货,日夕牣集,舶舻帆墙,络绎不绝”。民国初,正街与西横街两街两侧商铺栉比,摊贩密布,市面繁荣。现后山街还保留约200米长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

晋代名人陶渊明乘舟回江陵曾在涂口住宿,留下诗篇《辛丑岁七月赴***还江陵夜行涂口》诗:“闲住三十载,遂与尘世冥。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俗情。如此舍此去,遥遥至南荆。叩世新秋月,临流别友生,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萌萌川上平,怀役不遑寝,中霄尚孤证。高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归墟,不为好爵荣。养直衡茅下,庶以善自明。”

唐代诗人宋之问有《涂川宴别》诗:“水广不分天,舟移杳若仙。清江浮暖日,黄鹤弄青烟。积水移官盖,遥风逐管弦。嬉游不知极,留憾此山川。”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都在金口停留,并留下了美丽的诗篇,证明金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自唐代兴盛的灵泉古市,其交通要道就在金口。唐时灵泉古市在灵泉山,由于这里古代有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东、南、北三面均濒临梁子湖,循水道直通樊口,西联鲇鱼口和金口,两头都可通达大江而比大江航道少了许多风浪之险。

梁子湖北出樊口,与长江水道相通,金口位居“黄金水道”长江的中游,长江与汉江的汇合处,形成以长江为主干,河湖密布的水运网。早在唐代,这里成为川、鄂、湘等地的漕粮转运地。南唐李璟时,张谔被任命为四川转运使,他曾雇用江夏湘东里(今土地堂)张公山一带船工任载。

其船工由金水河入长江,长期驻扎金口。五代、宋元时期,江夏梁子湖、斧头湖沿岸170余座瓷窑烧制的瓷器就是通过这一条水道将瓷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金口成了这些货物的集散地。在金口发现的十多座宋墓中发现大量湖泗窑的产品,证明湖泗窑瓷器产品已为人们的日用生活器皿。

金口与当时一座非常繁盛的南市相临,这里江面宽阔,金水河入口处,水流平缓避风,适宜于木帆船的靠泊,是一个很好的泊船港埠。在金口青埠湾发现唐代至明清时代的砖窑码头,大量青砖从这里入长江运往明代都城南京、武昌府城、龙泉楚王陵园,在这些地方都发现金口青埠窑烧置的青砖。

孙权筑金口堡时,这里停泊着黄盖的水军。北魏郦道元注《水经》时,已称此港为“亦商舟之所会”的地方,军港向商港转化。当时商人小贩者坐于列肆,大者转运于四方。

在宋朝时,金口已形成江南名镇,这里“商贾辐辏,人烟鳞集,桅樯如林,首尾相接,百货盛集”,成为商业繁盛的市镇,有“黄金口岸”之称。明代诗人王静《江汉朝宗》诗描绘了这种繁盛的情景:“岷江汉水合重流,远接长天领素秋。滚滚烟波归大海,滔滔雪浪渡芳洲。鱼吹萍靥通金口,鸥荡芦花过岸头。飞鹭落霞吟趣处,云帆往来送行舟。”

历史上金口的称谓及隶属关系屡有变更,近代行政﹑军事﹑经济﹑水利管理机构繁杂。

两汉三国时期金口为沙羡县城关,隶属江夏郡;西晋为沙羡县城关,隶属武昌郡;

东晋先后为沙羡县城关﹑汝南侨治郡所﹑汝南县城关,先后归属武昌郡及江夏郡;

南北朝时期为汝南县城关,隶属江夏郡;

从隋至清代为江夏县所辖,县治武昌;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金口设巡检司;

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设金口镇及金口台驿,湖北总督派水师驻金口建千总轮防汛区;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设金口汛;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1年)金口设参将署;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设金口汛﹑金口巡检司,辖水陆150里,今青山区﹑洪山区石咀﹑双窑﹑江夏区法泗﹑马鞍山﹑纸坊﹑大桥等地均属金口管理;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金口为武昌县所辖,县治武昌;民国15年(公元1926年)设金口区党部及金口市总工会;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在金口设第一区,辖29个乡镇(联保);

民国25年(公元1936年),金口为第一区,辖9个乡镇(联保);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金口为第一区署,辖金口﹑金水闸﹑修贤(今江夏区郑店)﹑文义(花园)﹑昌明(今洪山区石咀)﹑法泗﹑太平(徐王村)﹑马鞍山等地;

民国29年(公元1940年)金口设日伪金口区署;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武昌县废区改乡,改金口第一区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四乡;

民国34年(公元1945年)恢复乡镇建制,设金口镇公所;

民国38年(公元1949年)成立金口区人民***;

1950年成立金口镇人民***,辖劳动﹑生产﹑建设﹑自由﹑民主5个街及民主﹑和平﹑勤劳﹑致富4个乡。同年金口设武昌县贸易公司;

1995年武昌县撤县更名为江夏区,1995年3月金口成为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

自此金口自东周楚置沙羡始,迄今2012年已有2362年历史,其间治沙羡县527年、汝南郡52年、汝南县203年、江夏县8年,作为一郡一县治所历时790年。1555年间金口有金口汛﹑金口镇﹑金口市,金口区﹑金口署多种建制,金口成为街至今17年。

宋濂《阅江楼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1. 江开头的四字成语

江东父老 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江翻海倒 犹江翻海沸。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江翻海沸 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江翻海搅 犹江翻海沸。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江翻海扰 犹江翻海沸。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江海不逆小流 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纳细流的缘故。比喻人气度大才能担当大事。

江汉朝宗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朝宗:诸侯朝见天子,借喻百川入海。指江河奔流入海。也比喻魇、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江河日下 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江河行地 江河永远在陆地上奔流。比喻事情明显,无庸置疑,颠扑不破

江湖骗子 指闯荡江湖靠卖***药、***等骗人谋生的人或招摇撞骗的人。

江郎才尽 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江郎才掩 比喻才思衰退。同“江淹才尽”。

江流日下 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同“江河日下”。

江南海北 大江之南,大海之北。形容地域广阔,

江山好改,本性难移 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旧时俗语。强调人要改变习性是非常困难的。

江山如故 故:从前。高山大河面貌依旧。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

江山如画 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旧时俗语。强调人要改变习性是非常困难的。

2. 以江字开头的四字词语,例如:江山如画

江郎才尽江河日下过江之鲫江山如画大江南北长江后浪推前浪翻江倒海半壁江山大江东去一口吸尽西江水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江东父 *** 汉朝宗浪迹江湖秋月寒江江东赴会饮马长江江天一色无颜见江东父老船到江心补漏迟江河行地江心补漏江淹梦笔江云渭树江左夷吾量如江海陆海潘江龙江虎浪潘江陆海三江七泽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锦绣江山江淹才尽不废江河长江天堑枕山臂江河汉江淮搅海翻江江流日下江南海北江山如故江洋大盗九江八河泥菩萨过江塞北江南铁桶江山 *** 湖跑江湖长江天险澄江如练倒海翻江江山好改,秉性难移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海沸江翻襟江带湖江翻海倒江翻海搅江翻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流落江湖落魄江湖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塞上江南三江五湖石烂江枯文江学海衣带一江沅江九肋江翻海沸江水不犯河水江郎才掩闯荡江湖翻江搅海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身在江湖,心悬魏阙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3. 江富开头四字成语

江开头四字成语 :江洋大盗、江东父老、江郎才尽、江汉之珠、江左夷吾、江东独步、江山之异、江河行地、江山如故、江山如旧、江心补漏、江山之恨、江河日下、江淮河汉、江海之士、江淹梦笔、江汉朝宗、江湖骗子、江海之学、江云渭树、江山如画、江海同归富开头四字成语 :富丽堂皇、富国安民、富有天下、富贵显荣、富埒陶白、富在知足、富贵浮云、富甲一方、富而无骄、富国强民、富埒天子、富贵安乐、富有四海、富室大家、富而不骄、富面百城、富而好礼、富贵利达、富于春秋、富贵逼人、富商大贾、富轹万古、富国裕民、富埒王侯、富贵不*、富可敌国、富贵荣华。

阅江楼记原文: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阅江楼记翻译及注释

翻译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从六朝以至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直到当今皇上,建国定都于此,才足以与之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而清明,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即使一次巡游、一次,也想到怎样被天下后世效法。  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是从卢龙山蜿蜒伸展而来。长江有如一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登上楼极目四望,万千景色次第罗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顷刻显露无遗。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以等待一统海内的明君,来展现千秋万世的奇观吗?  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倚著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诸侯赴京朝见天子,高深的城池,严密固防的关隘,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广阔的中华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样来保全它。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外国船只连续前来朝见,四方珍宝争相进贡奉献,必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四方僻远的边陲,更想到要设法有所安抚它们。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肤、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农女有***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著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  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 *** 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著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但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虽然这样,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白波汹涌、碧浪翻腾,六朝之时,往往将它倚为天然险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战争了。然而,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忠君报国的心情,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吗?  我没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于是准备将心中替皇上考虑到的昼夜辛劳操持国事最急切之处,铭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亵渎。

注释 [1]金陵:今江苏南京市。[2]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3]定鼎:传说夏禹铸九鼎以象***,历商周,都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后因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4]暨:至[5]罔间朔南:不分北南。[6]穆清:指天。[7]一豫一游:谓巡游。《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豫,义同「游」。《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渭之豫。」[8]狮子山:晋时名卢龙山,明初,因其形似狻猊,改名为狮子山。山西控大江,有高屋建瓴之势,自古以来是南京西北部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9]卢龙:卢龙山,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北。[10]锡:赐。[11]轩露:显露。[12]法驾:皇帝的车驾。[13]崇椒:高高的山顶。[14]江汉之朝宗:《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意谓江汉等大川以海为宗。[15]沐风栉(zhi)雨:即「栉风沐雨」。风梳发,雨洗头,形容奔波的辛劳。[16]中夏:这里指全国。[17]琛(chēn):珍宝。[18]德绥:用德安抚。[19]覃:延。[20]柔:怀柔。[21]皲(jūn)足:冻裂脚上的皮肤。[22]行馌(ye):为田里耕作的农夫送饭。[23]衽(ren)席:卧席。意谓有寝息之所。[24]临春、结绮:南朝陈后主所建之阁。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更有望春阁,用以居龚、孔二贵嫔。[25]齐云:唐曹恭王所建之楼,后又名飞云阁。明太祖朱元璋克平江,执张士诚,其群妾焚死于此楼。故址在旧吴县子城止。落星:吴嘉禾元年,天桂林苑落星山起三层楼,名曰落星楼。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26]委蛇:亦作「逶迤」,连绵曲折。[27]逢掖:宽袖之衣,古代儒者所服,因用作士人的代称。[28]荡荡难名:《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29]神禹疏凿之功:指夏禹治水之功。[30]宵旰(gan):即「宵衣旰食」,指勤于政务,早起晚食。[31]勒:刻。贞珉:指碑石。

阅江楼记赏析

任侠家

 文章不作一味的奉迎,在歌功颂德的同时,也意存讽劝。登上阅江楼,览「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四隀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就是登览中处处想着国家社稷人民,既「元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至于那些「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文章确实写得庄重典雅,委婉含蓄,是一篇颇具时代特色而又有分寸的应制文字。

 阅江楼,在今南京狮子山,为 明代 开国皇帝朱元璋诏令所建,建成后,朱元璋常登临其上览胜。本文即为宋濂奉诏所写的一篇歌颂性的散文。

 宋濂为明初文官中的重臣,朱元璋颁发的诏令多出其手,实为皇帝的左右手。本文既为奉诏而作,其中自不免存在一些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但作者又能援引历史上,特别是六朝覆灭的事实,巧妙地达到了「以史为鉴」的目的。寓规劝于叙事,当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宋濂为一代宗师,而且常为明太祖草诏,故其文风庄重浑厚,语言简洁得体。本文堪称代表作之一。文中虽多有歌功颂德的套语,但应把它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明太祖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 *** 战南北,终于推翻了腐朽残暴的元***,而且在即位后确实***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应该说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文中提到的「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确实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实际,不能单纯地把它看作是「陈词滥调」。至于写到皇帝在登楼时的种种心理活动,虽然是在赞扬「一统之君」,但颇有弦外之音,即为皇帝敲响警钟,暗寓皇帝要处处关心国事民疾,而不应为观赏胜景而登临。特别是在第三段中,作者援引了古代楼阁的往事陈迹,说明了历史上朝代兴亡的教训,更直截了当地表现出规劝之意。

 全文有叙有议,骈散兼备,更显出作者非凡的功力。「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之类的四字句,读起来铿锵有力,颇具音韵美。「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等五字的排比句,又把当地的气象万千的场面尽摄眼底。特别是第二段中的「三思」,更是把人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确实功力不凡。

 阅江楼。  雄视吴楚阅江楼,评说成败帝王侯。  云锦绝技惊天下,金陵官话撰石头。  友好远航垂青史,共和首义傲亚洲。  诗文书画历代秀,稻作玉雕岁月稠。

 南通州余西古镇精进书院任侠家作于南京陋室,2011年3月18日。

诗词作品: 阅江楼记 诗词作者: 明代 宋濂 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