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临下的古诗,居高临下的诗句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12 0
  1.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出自哪
  2.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的诗句。
  3. 七律红色初心这首诗的意思
  4. 关于王家大院的诗句
  5. 关于人生镜界崇高的诗句
  6. 登鹳雀楼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7. 关于仰望瀑布的诗句
  8. 形容长城雄伟壮观的诗句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出自宋代柳永的《望海潮》,意思是: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自唐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意思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居高临下的古诗,居高临下的诗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意思是: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5,桐叶疏疏苔壁青,乌篷船向古津停。出自当代徐平的《乌镇逢雨》,意思是:梧桐树上的叶子稀稀疏疏,墙壁上的青苔绿意盎然,乌镇的篷船停在向古津。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出自哪

诗词类

1、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晨辞别云雾缭绕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2、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

——唐·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3、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时皇帝下了急令,传令的船只早上从白帝出发,下午就能到江陵。)

——唐·郦道元《三峡》

4、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帝城居高临下,足以成为三峡重镇,瞿塘峡水流湍急,暗礁林立,简直比百牢关还要险峻。)

——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5、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唐·杜甫《秋兴八首》

6、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经向西偏斜。)

——唐·白居易《竹枝词四首》

7、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8、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时值春天,白帝城的城头百草茂盛,白盐山下的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9、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晨辞别云雾缭绕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10、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

(白帝城边的江面上满是狂风掀起的惊涛骇浪,五月的瞿塘峡,有谁敢行船而过呢?)

——唐·李白《荆州歌》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的诗句。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出自七律·长征》

原文

《七律·长征》

***〔近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寻常;平常。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尽开颜: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的历史***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绵亘于江西、湖南、广西等之间“逶迤”的、峰峦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河里泛起的细浪;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滚动着小小的“泥丸”。这两句诗既具有王维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汉江临泛》)的气势,又具有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境界,更具有以上诸人因时代、阶级的局限而缺乏的战天斗地的乐观主义精神。王维、孟浩然、杜甫等人的诗句,或总揽终南山脉,极写它的气势磅礴;或鸟瞰汉江,极写它的水势浩荡,流域广阔;或写洞庭湖的浩大、开阔和包容天地的气概。而***这两句诗所表现的不仅是气象阔远,磅礴峥嵘,而且是以山写人,含蓄隽永,洋溢着一种革命豪情。诗人居高临下,宛如一位站在昆仑之巅的巨人,极目万里,将整个的五岭、整个的乌蒙山纳入眼帘,视野是如此的开阔,境界是如此的浩大,气势是如此的雄浑,情感是如此的豪放。本来是红军在沿着五岭、乌蒙山攀登前进,本来是红军在翻越,在动,而五岭、乌蒙山是处于静止状态的。现在诗人不写红军之动,而写五岭、乌蒙山之动,这种以甲写乙,此显彼藏,变静为动的艺术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增强了表达能力。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滩多流急,惊涛拍岸,浪花飞溅,水雾蒸腾,势若山崩的***江和只剩下十三根铁索的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都先后渡过了,在彼岸企图阻挡我红军渡江过河的敌军被击溃了。颈联这两句是写***江,写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实是写红军所进行的巧渡***江、飞夺泸定桥的战斗。1935年5月初,中国工农红军先头部队到达云南省禄劝县***江畔。此处除几个渡口以外,两岸全是悬崖绝壁。要渡过***江,必须控制渡口和船只。在皎平渡附近,红军俘获了两艘敌船,奇袭对岸守敌,胜利前进到泸定县大渡河铁索桥附近,大渡河两岸全为高山峻岭,水流湍急,其险恶之状比起***江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阻止我红军前进,敌人不仅加强了对大渡河铁索桥的防守,而且毁掉了桥上所铺的木板。红军二十二名勇士,冒着对岸敌人射来的密集***,攀着桥上的铁索抢过去,消灭了守敌。“水拍云崖”描绘了***江水流湍急,岩峻浪高这种险恶的地理形势,描绘了“惊涛触岸层澜碎”的景象。“云崖暖”之“暖”,既不同于“今日天气暖,东风杏花坼”(沈千运《汝坟示弟妹》)句中表示气温之“暖”,也不同于“吴宫夜长宫漏款,帘幕四垂灯焰暖”(元稹《冬白纻》)句中表示热度之“暖”。它具有以下的内涵,一是状写红军因江水咆哮翻滚,汹涌澎湃,水石相击,浪花飞溅,水雾蒸腾而产生的江水沸腾的感觉;二是表现红军因征服了***江天险而产生的欢乐心情,表现红军万众欢腾,高呼胜利的热烈情景。“铁索寒”之“寒”不止是形容铁索的冰冷,它既与“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句中用来形容气温的“寒”不同,也与“飗飗青丝工,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幽琴》)句中用来形容有如“松风”的凄清琴声的“寒”有别,它重在渲染,重在烘托,既烘托出了大渡河铁索桥凌空高悬,下临无地,令懦夫心寒的艰险之状,又渲染了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颈联两句虽然只是写江之险,写桥之险,没有从正面具体描绘红军是如何巧渡***江、飞夺泸定桥的,但红军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所挡者破,所击者败的英雄形象,却从侧面得到了表现。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的史诗。

作者简介

***(1893年12月26日-1***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第一代***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1949至1***6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思想。因***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

***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七律红色初心这首诗的意思

简介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编辑本段最为著名的三首诗

李益·《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畅当·《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详解和译文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唐代诗人。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 尽:消失。

4.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写作特点〗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关于王家大院的诗句

七律长征初心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思想感情。

原文:

七律·长征

近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的历史***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绵亘于江西、湖南、广西等之间“逶迤”的、峰峦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河里泛起的细浪;

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滚动着小小的“泥丸”。***这两句诗所表现的不仅是气象阔远,磅礴峥嵘,而且是以山写人,含蓄隽永,洋溢着一种革命豪情。诗人居高临下,宛如一位站在昆仑之巅的巨人。

极目万里,将整个的五岭、整个的乌蒙山纳入眼帘,视野是如此的开阔,境界是如此的浩大,气势是如此的雄浑,情感是如此的豪放。本来是红军在沿着五岭、乌蒙山攀登前进,本来是红军在翻越,在动,而五岭、乌蒙山是处于静止状态的。

现在诗人不写红军之动,而写五岭、乌蒙山之动,这种以甲写乙,此显彼藏,变静为动的艺术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增强了表达能力。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滩多流急,惊涛拍岸,浪花飞溅,水雾蒸腾,势若山崩的***江和只剩下十三根铁索的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都先后渡过了,在彼岸企图阻挡我红军渡江过河的敌军被击溃了。

颈联这两句是写***江,写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实是写红军所进行的巧渡***江、飞夺泸定桥的战斗。1935年5月初,中国工农红军先头部队到达云南省禄劝县***江畔。此处除几个渡口以外,两岸全是悬崖绝壁。要渡过***江,必须控制渡口和船只。

在皎平渡附近,红军俘获了两艘敌船,奇袭对岸守敌,胜利前进到泸定县大渡河铁索桥附近,大渡河两岸全为高山峻岭,水流湍急,其险恶之状比起***江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阻止我红军前进,敌人不仅加强了对大渡河铁索桥的防守,而且毁掉了桥上所铺的木板。

红军二十二名勇士,冒着对岸敌人射来的密集***,攀着桥上的铁索抢过去,消灭了守敌。“水拍云崖”描绘了***江水流湍急,岩峻浪高这种险恶的地理形势,描绘了“惊涛触岸层澜碎”的景象。

它具有以下的内涵,一是状写红军因江水咆哮翻滚,汹涌澎湃,水石相击,浪花飞溅,水雾蒸腾而产生的江水沸腾的感觉;二是表现红军因征服了***江天险而产生的欢乐心情,表现红军万众欢腾,高呼胜利的热烈情景。

“铁索寒”之“寒”不止是形容铁索的冰冷,它重在渲染,重在烘托,既烘托出了大渡河铁索桥凌空高悬,下临无地,令懦夫心寒的艰险之状,又渲染了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

颈联两句虽然只是写江之险,写桥之险,没有从正面具体描绘红军是如何巧渡***江、飞夺泸定桥的,但红军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所挡者破,所击者败的英雄形象,却从侧面得到了表现。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的史诗。

关于人生镜界崇高的诗句

1.求关于山西王家大院的古诗

有关王家大院的诗:1、高家崖贯红门堡,大院依山次第开。

步步攀升官宦梦,层层教育子孙才。森严壁垒城墙厚,宗法等级贵贱排。

世事奈何多变故,空余华夏第一宅。——七 律·参观山西王家大院(中华新韵)译文:高家的山崖贯红门堡,大院依山依次打开。

步步攀登升一个人做官梦,一层一层地教育子孙的才能。马森严厉的壁垒城墙厚,宗法等级,不分贵贱排挤。

世上的事怎么能多有变故,只留下华夏第一的住宅。2、王家大院气势壮,五巷五堡五祠堂

三雕艺术称奇绝,五种瑞兽踞高岗。匠心独运隐王姓,层楼叠院围高墙。

人去楼空祖训在,民间故宫名远扬。——王家大院(诗二首)其一译文:王家大院气势雄壮,五里巷五堡五祠堂。

三个雕刻艺术称奇妙绝伦,五谷瑞兽盘踞在高岗。匠心中暗自运隐姓王,层层叠叠的楼阁叠院包围,筑起了高墙。

人离开了楼空祖训还在,以民间故宫之名远扬。3、华夏民居第一院,姿态秀美意境远。

门里套门似迷宫,院里有院巧缀连。山庄大院古宅居,建筑艺术博物馆。

深山藏宝方知奇,王宅归来不看院。——王家大院(诗二首)其二译文:中原百姓住的第一院,姿态美秀的意境远。

门里河套的门似乎是迷惑的宫,院子里有院巧妙的牵制。山庄大院古代的宅居,王建建筑艺术博物馆。

深山里藏在宝才知道奇,王宅归来不看院。4、名闻大院历沧桑,龙凤龟麟吉脉藏。

匾额多为官府赠,楹联俱是自家镶。诗书礼义传仁道,亭榭楼台继世长。

日月如梭频变幻,空余华夏亦相当。——七律 ?游王家大院有感译文:声名远扬的大院历任沧桑,龙凤龟麟吉脉收藏。

匾额多为官府赠,楹柱联都是自家的镶。诗、书、礼、义传仁道,亭榭楼台继世长。

太阳和月亮像梭不断变幻,只留下华夏也相当。5、为人处世莫称强,平淡一生又何妨。

大厦千间今尤在,哪里去寻子孙王?——观山西王家大院有感(其一)译文:为人生活在世上不要太好强,是平淡一生又有什么妨碍。大厦千之间现在尤在,哪里去寻你的孙子王呢?6、王家大院真辉煌,沉戟磨洗叹沧桑。

风起云涌人情暖,花落水流世态凉。客来门盈天天闹,人去楼空夜夜荒。

朗朗乾坤荣枯事,几个淡然几个狂?——观山西王家大院有感(其二)译文:王家大院真辉煌,沉戟磨洗叹息沧桑。风起云涌人情温暖,花落水流世态度凉。

客人来门盈天天闹,人离开了楼空夜夜荒。朗朗乾坤荣枯事,几个淡泊几个狂呢?

扩展资料: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灵石县东十二公里。

是清代民居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化后裔—静升王家,于清代康、雍、乾、嘉年间历时一百五十余年建成。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院落分别以龙、凤、龟、麟、虎等五瑞造型,建筑总面积超四万五千平方米,三大建筑群和五氏宗祠包含大小院落一百一十三座,共有房屋一千一百一十八间。

是黄土高原上全封闭古堡建筑。百度百科-王家大院。

2.哪里有描写山西王家大院的散文

民间“故宫”王家大院 文 / 格老 没去山西前,只知道乔家大院,没听说过王家大院。

不是我一人孤陋寡闻,与我同行的几位都是走南闯北的人,也没听说过王家大院。山西是个文化很厚重的地方,这我知道。

佛教圣地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大同云岗石窟,还有太原的晋祠,洪洞的大槐树。炒得最热的是平遥古城,还有乔家大院。

实在不知道有王家大院,当地人说看了王家大院,其它民宅没什么看的。乔家大院开放早,又拍摄过几部**电视,特别是《大***高高挂》,扬名天下。

王家大院这几年才对外开放,名气不及乔家大院,值得一看。 对古建筑我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每到一地a,都要去看看,徘徊在古建筑里,看看那些年代久远的亭台楼阁,抚摸那些精雕细刻的门窗家俱,欣赏饱经岁月的字画,漫步在庭院花木之间,想象当年主人的生活情景,虽然时空久远,建筑这立体的雕塑、凝固的诗画给人的***不是其它艺术形式所能替代的,它所包含的信息也远远超过文章字画,是历史可靠的证人。

周庄沈家大院代表江南水乡富豪庭院的小巧玲珑、富丽堂皇,沈家大院有五重,沈家后院有一个靠船码头可以直通沿街的小河,坐在码头边,你好象看到小船靠岸带起的水花,听到儿女欢快地扑向归来的亲人。西递村口那些高大的牌楼最能体现徽派建筑的特点,抚摸那下马桩,踩踏那上马石,你能感觉那些荣归故里的游子的难以抑制的欣喜,听到春风得意马蹄的吟唱。

在中山先生的故乡翠亨村,孙中山先生亲手设计了一栋小楼,中西合壁的南国建筑,中式的厅堂西式的门窗,中式的雕塑,庭院里的大树和水井,无不反射出时代和地域的特点。楼房坐东朝西,一反中国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生动地展现了孙中山面向世界的胸怀和叛逆性格

好的建筑就是一本活的辞典,真实地记录下它诞生年代的生活。王家大院也不例外,虽然它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走进王家大院,你仿佛又回到那特定的年代。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灵石县城东边十二公里的静升村,一个不显山亮眼的黄土高坡边,车停在高家崖前的空地上,高家崖的门楼并不十分显赫,但走进大院,抬眼是逶迤向上伸展的建筑群,院连院,房挨房,气势宏大。导游介绍,在静升村所谓“九沟八堡十八巷”中,至少有“四沟六堡五巷”,基本是王姓人。

王家大院占地二十五万平方米,基本是王姓族人。现在对外开放的是高家涯和红门堡两个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联,建筑面积有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1118间房子,被誉为民间的“故宫”,中国第一民宅。

***任总理时很少题辞,在王家大院居然看到***的题辞,可见王家大院的魅力。 王家大院的建筑始于清康熙朝,沿续至乾隆嘉庆年间,历时上百年,其规模之宏大,不说空前绝后,在中国以至世界也是极少的。

王家大院并不是一代人建筑的,历经了五六代人,但建筑布局合理,沿两个中轴线展开,前院***,东西对称,千门万户,曲径通幽,各家各院,既自成一院,又有门户相通,体现了一个大家庭的气势。站在大院后山的城墙上,东眺绵山,西望汾河。

王家大院依山就势,层楼叠院,沿伸至山顶。房屋一色青砖灰瓦,屋顶山墙上都有造型精致的石雕,虽然没有***庭院的大红明黄,但那规模、气势还是深深震撼了我。

也引发了我的好奇与疑问。 王家大院这样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是谁筹建的?是谁设计的?谁又有才力和声望把一个家庭凝聚在一起达二三百年?王家大院又是如何败落的?历经近代的内乱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王家大院保存如此完好,又是什么原因? 这些问题与一个匆匆而来悠悠而去的过客本来没有任何关糸,但文化也许是一种类似流感的东西,一旦传染上了,就很难治好。

著名的建筑学权威郑孝燮先生,耄耋之年七次考察王家大院,感叹不已,“国宝,人类宝,无价之宝;百来不厌,百看不厌。”这不仅是欣赏,而是痴迷了。

我辈没有专家学者的学识修养,但既然走进了王家大院,总想有所收获,有所启迪,不虚此行。 在王家大院中供奉了三位先人的塑像,居中的的王实,他靠做豆腐为生,在乡里口碑极好。

是静升王家的始祖,居今已有六百年。但王家的发达是明未清初的事,而大兴土木则是王家的第十四代王谦受兄弟五人。

王家虽然靠农耕起家,但真正发达靠的是经商和做官。在清代,王家出了9名举人,4名进士。

王家7品以上至2品的官员人43人。虽然不及红楼梦里贾府那样显赫,但在当地确是名门大户,只有这样的家族才有财力有资格修建王家大院。

当年晋商的成功专家总结了四条:一是有开拓精神,吃苦耐劳。二是讲究诚信。

三是团结合作,山西商人抱团。四是官商结合。

祁县的乔家是这样发达的,王家也不例外。光有银子也不一定能修造出好的建筑。

规则一个建筑群,在当代要一批专家学者的心血。像王家大院那样气势恢宏的建筑,必然有人规划,有人实施。

谁是王家大院的总设计师,没有记载,但据另星的记载,我想很可能是王谦受、王谦让,王谦和、王正居、王谦美兄弟五人。他们中有的在外经商,有的做官,有的在家经营,执掌家政。

他们有见识有才力,兄弟五人同胞手足,亲密无间,有内有外,分。

3.哪里有描写山西王家大院的散文

民间“故宫”王家大院 文 / 格老 没去山西前,只知道乔家大院,没听说过王家大院。

不是我一人孤陋寡闻,与我同行的几位都是走南闯北的人,也没听说过王家大院。山西是个文化很厚重的地方,这我知道。

像佛教圣地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大同云岗石窟,还有太原的晋祠,洪洞的大槐树。炒得最热的是平遥古城,还有乔家大院。

实在不知道有王家大院,当地人说看了王家大院,其它民宅没什么看的。乔家大院开放早,又拍摄过几部**电视,特别是《大***高高挂》,扬名天下。

王家大院这几年才对外开放,名气不及乔家大院,值得一看。 对古建筑我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每到一地a,都要去看看,徘徊在古建筑里,看看那些年代久远的亭台楼阁,抚摸那些精雕细刻的门窗家俱,欣赏饱经岁月的字画,漫步在庭院花木之间,想象当年主人的生活情景,虽然时空久远,建筑这立体的雕塑、凝固的诗画给人的***不是其它艺术形式所能替代的,它所包含的信息也远远超过文章字画,是历史可靠的证人。

周庄沈家大院代表江南水乡富豪庭院的小巧玲珑、富丽堂皇,沈家大院有五重,沈家后院有一个靠船码头可以直通沿街的小河,坐在码头边,你好象看到小船靠岸带起的水花,听到儿女欢快地扑向归来的亲人。西递村口那些高大的牌楼最能体现徽派建筑的特点,抚摸那下马桩,踩踏那上马石,你能感觉那些荣归故里的游子的难以抑制的欣喜,听到春风得意马蹄的吟唱。

在中山先生的故乡翠亨村,孙中山先生亲手设计了一栋小楼,中西合壁的南国建筑,中式的厅堂西式的门窗,中式的雕塑,庭院里的大树和水井,无不反射出时代和地域的特点。楼房坐东朝西,一反中国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生动地展现了孙中山面向世界的胸怀和叛逆性格。

好的建筑就是一本活的辞典,真实地记录下它诞生年代的生活。王家大院也不例外,虽然它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走进王家大院,你仿佛又回到那特定的年代。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灵石县城东边十二公里的静升村,一个不显山亮眼的黄土高坡边,车停在高家崖前的空地上,高家崖的门楼并不十分显赫,但走进大院,抬眼是逶迤向上伸展的建筑群,院连院,房挨房,气势宏大。导游介绍,在静升村所谓“九沟八堡十八巷”中,至少有“四沟六堡五巷”,基本是王姓人。

王家大院占地二十五万平方米,基本是王姓族人。现在对外开放的是高家涯和红门堡两个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联,建筑面积有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1118间房子,被誉为民间的“故宫”,中国第一民宅。

***任总理时很少题辞,在王家大院居然看到***的题辞,可见王家大院的魅力。 王家大院的建筑始于清康熙朝,沿续至乾隆嘉庆年间,历时上百年,其规模之宏大,不说空前绝后,在中国以至世界也是极少的。

王家大院并不是一代人建筑的,历经了五六代人,但建筑布局合理,沿两个中轴线展开,前院***,东西对称,千门万户,曲径通幽,各家各院,既自成一院,又有门户相通,体现了一个大家庭的气势。站在大院后山的城墙上,东眺绵山,西望汾河。

王家大院依山就势,层楼叠院,沿伸至山顶。房屋一色青砖灰瓦,屋顶山墙上都有造型精致的石雕,虽然没有***庭院的大红明黄,但那规模、气势还是深深震撼了我。

也引发了我的好奇与疑问。 王家大院这样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是谁筹建的?是谁设计的?谁又有才力和声望把一个家庭凝聚在一起达二三百年?王家大院又是如何败落的?历经近代的内乱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王家大院保存如此完好,又是什么原因? 这些问题与一个匆匆而来悠悠而去的过客本来没有任何关糸,但文化也许是一种类似流感的东西,一旦传染上了,就很难治好。

著名的建筑学权威郑孝燮先生,耄耋之年七次考察王家大院,感叹不已,“国宝,人类宝,无价之宝;百来不厌,百看不厌。”这不仅是欣赏,而是痴迷了。

我辈没有专家学者的学识修养,但既然走进了王家大院,总想有所收获,有所启迪,不虚此行。 在王家大院中供奉了三位先人的塑像,居中的的王实,他靠做豆腐为生,在乡里口碑极好。

是静升王家的始祖,居今已有六百年。但王家的发达是明未清初的事,而大兴土木则是王家的第十四代王谦受兄弟五人。

王家虽然靠农耕起家,但真正发达靠的是经商和做官。在清代,王家出了9名举人,4名进士。

王家7品以上至2品的官员人43人。虽然不及红楼梦里贾府那样显赫,但在当地确是名门大户,只有这样的家族才有财力有资格修建王家大院。

当年晋商的成功专家总结了四条:一是有开拓精神,吃苦耐劳。二是讲究诚信。

三是团结合作,山西商人抱团。四是官商结合。

祁县的乔家是这样发达的,王家也不例外。光有银子也不一定能修造出好的建筑。

规则一个建筑群,在当代要一批专家学者的心血。像王家大院那样气势恢宏的建筑,必然有人规划,有人实施。

谁是王家大院的总设计师,没有记载,但据另星的记载,我想很可能是王谦受、王谦让,王谦和、王正居、王谦美兄弟五人。他们中有的在外经商,有的做官,有的在家经营,执掌家政。

他们有见识有才力,兄弟五人同胞手足,亲密无间,有内有外,。

4.写王家大院的作文

一大早,迎着习习秋风,爸爸开车拉我们全家(爸爸、妈妈、我、妹妹、爷爷、奶奶和我亲爱的三姨奶)去山西游玩,这次山西之行我们参观了平遥古城,王家大院,晋祠公园等,感想颇多,收获也颇多,这次是我们全家第二次来山西旅游。

我们第一站来到了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的王家大院。一进院子,我就被她古朴大气、精工雕造,独具匠心的建筑的所吸引。那院落座北面南,居高临下,视野极为开阔。 据介绍王家大院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在王家大院随处都可以体会艺术的精湛。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真是构思奇妙,造型逼真。从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姿态秀美,真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我们游览完王家大院时夜色已深,回首遥望夜幕中的大院轮廓及那星星点点***,不禁让我思绪万千:一座古城,一座大院就能让人们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心中怎能不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和骄傲

5.描写王家大院的作文300字用点面结合的

今天我们来到了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时一座元朝风格的建筑,王家是元朝开始做官,清朝没落,建筑十分有特色。 进了大门,首先是一座城堡,叫老宅,老宅是由王家大儿子拥有,由于他是四品官,所以门楼不是特别气派,往里走有少爷读书的地方,寝室,**楼,书房,会客厅等,还有一些壁画象征做官,健康代代升旺,从这点看来古代人十分聪明。

穿过一道小门便是新宅,新宅并没有老宅参观价值达,它里面展出一些板画家和国画家的作品。 再往上走,便是城墙,城墙往前走是龙亭,在龙亭上不但可以看到王家大院的全景,分别是玄武,朱雀,青龙,白虎,麒麟,象征着平安,再往前走是一个亭子,亭子下面是个很长的坡,下去后便结束了参观。

从王家大院参观可以看出古人十分聪明,建筑很有特色,木材石板十分坚固结实。

6.描写王家大院的作文300字用点面结合的

今天我们来到了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时一座元朝风格的建筑,王家是元朝开始做官,清朝没落,建筑十分有特色。 进了大门,首先是一座城堡,叫老宅,老宅是由王家大儿子拥有,由于他是四品官,所以门楼不是特别气派,往里走有少爷读书的地方,寝室,**楼,书房,会客厅等,还有一些壁画象征做官,健康代代升旺,从这点看来古代人十分聪明。

穿过一道小门便是新宅,新宅并没有老宅参观价值达,它里面展出一些板画家和国画家的作品。 再往上走,便是城墙,城墙往前走是龙亭,在龙亭上不但可以看到王家大院的全景,分别是玄武,朱雀,青龙,白虎,麒麟,象征着平安,再往前走是一个亭子,亭子下面是个很长的坡,下去后便结束了参观。

从王家大院参观可以看出古人十分聪明,建筑很有特色,木材石板十分坚固结实。

登鹳雀楼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1.体现高远人生境界或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诗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编辑本段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编辑本段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解析: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编辑本段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2.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范仲淹: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博大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岳阳楼记》。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3.崇高人生境界名言有哪些

1.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2.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3.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4.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5.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章句上》

6. 蔺相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绝命诗》

8. 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自家对联

9.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10.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1.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灵乌赋》

12.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13. 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4. 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15. 孟子: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

4.表达对崇高人生理想的追求的诗句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四句教 》

5.关于“崇高”的诗句

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关于仰望瀑布的诗句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许多诗人都曾登临赋诗。畅当这首诗在宋代曾获很高评价,与王之涣同题名作并举。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倪其心) 诗因楼出,楼因诗名,唐代两位诗人王之涣和畅当分别写过一首《登鹳雀楼》,由于王诗在前,名声较大,几乎掩没了畅诗的影响,后世论诗常把两首同题诗比较而谈,囿于成见,沿袭旧说,褒王抑畅者居多,论者认为畅诗不如王诗是因为畅当的《登鹳雀楼》纯粹写景(或者说景中少人),无理无情,无势无志;而王诗则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理入景势,志由物出。果真如此吗?笔者经过反复再三的涵泳玩味,的确不敢苟同这种观点,试申述理由如下: 畅当的《登鹳雀楼》是这样写的:“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前二句写楼高以寄怀。鹳雀楼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高空飞鸟似乎也只能望“高”兴叹,低栖其下。站在鹳雀楼上的诗人居高临下,纵目远眺,仿佛觉得万丈高楼,顶天立地,横空出世。这两句以飞鸟难以飞临反衬鹳雀楼高及云天,以尘世景物的低矮渺小反衬鹳雀楼的高高在上,夸张和想象相结合,静态和动感相交融,营构了一幅高远辽阔、雄浑苍茫的壮观图景。写楼,有远离飞鸟,出世超尘之想,写人有高蹈尘外,遗世独立之思,化静楼为动感,寓情势于景物。 诗人孤高傲世、独步青云的风姿,诗人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胸襟,诗人高瞻远瞩、超群脱俗的情志,全在这精心营构的雄浑图景之中展露无遗。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如铜墙铁壁锁住平原田野,似万千雄兵围抄高楼旷野;南来东向的黄河奔腾咆哮,如惊龙腾空,似银蛇起舞,排山倒海,呼啸而来,汹涌而去,以雷霆万钧之势,凭鬼斧神工之力,把横梗在前的山脉拦腰斩断。这两句概括描写,勾勒山河的形貌气势。以“围”写山,凸现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地理形貌;以“入”写河,彰显黄河万里奔腾,滔滔向前的强劲力量。“断”字入诗,耐人寻味。李白有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山门》),“断”字气贯长虹:长江汹涌澎湃,虎吼雷鸣,似倚天长剑把天门山一分为二。同样,畅当用“断”字也传神地表现出黄河惊天动地、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崇山峻岭,都阻挡不了黄河一泻千里,滚滚向前的潮流。如此恢宏壮阔的场面,如此壮浪奇绝的气势,如此震天动地的伟力,活脱脱地烘托出诗人开阔高远的胸襟和激越奔放的豪情,这两句与前两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能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首诗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畅当才情卓异,自视清高,不苟流俗,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大展宏图的***。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迸发。这种志存高远,积极进取,挑战困难,向往自由的精神,不是通过王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传达出来,而是作为一种情操气度渗透在山川景物当中,不可目遇只可神会,涵咏品味,自然能够体察出来。可见畅诗写景状物,图形绘貌之中亦暗含情志理势,决非一般论者所言的“纯粹写景”。

形容长城雄伟壮观的诗句

1.关于瀑布的诗句

李白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诗两首,

其一曰: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游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

但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明代李梦阳也为庐山瀑布写过一首诗

《开先寺》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绝句 ----宋 王安石

拔地万里青嶂立,

悬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机丝挂,

映日还成五色文。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唐朝诗人张九龄)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宋代诗人白玉蟾的《三叠泉》

缘溪深入桃花坞,紫霞隐隐幽禽语。

九层峭壁划青空,***鸣泉飞暮雨。

落日衔山红影湿,冷云抱石苍崖古。

激回涧底花,喷上松梢飘雪楼。

点点溅湿嫦娥衣,潭潭下有扶桑府。

朝来似展朝天带,夜半如闻捣药杵。

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轰万古。

广寒殿上银蟾飞,水晶宫中玉龙舞。

琼英斧碎非月老,瀑布天成非织女。

初疑鱼鳖谒龙门,复恐星辰会牛渚。

欲寻当下点额蛟,但见天上拉肠鼠。

溶溶浸湿一潭霜,滴滴结冻千年乳。

月照神珠洒翠麟,风吹天粟沾苍虎。

瑶虹界碧翻地轴,铁马盘涡卷天宇。

······

元代诗人赵孟頫 《水帘泉诗》

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

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

元代杨维《庐山瀑布谣》

***忽如瓠子决,泻渚五老之峰前。

我疑天仙织素练,素练脱轴垂青天。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

相逢云石子,有似捉月仙。

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吸海枯桑田。

居然化作十万丈,玉虹倒挂清冷渊。

2.到了瀑布脚下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北流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落九天。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水落自九天。

名句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3.求有关瀑布的古诗(除望庐山瀑布)

《绝句》

王安石

拔地万里青嶂立,

悬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机丝挂,

映日还成五色文。

《开先寺》

李梦阳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宋代诗人白玉蟾的《三叠泉》

缘溪深入桃花坞,紫霞隐隐幽禽语。

九层峭壁划青空,***鸣泉飞暮雨。

落日衔山红影湿,冷云抱石苍崖古。

激回涧底花,喷上松梢飘雪楼。

点点溅湿嫦娥衣,潭潭下有扶桑府。

朝来似展朝天带,夜半如闻捣药杵。

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轰万古。

广寒殿上银蟾飞,水晶宫中玉龙舞。

琼英斧碎非月老,瀑布天成非织女。

初疑鱼鳖谒龙门,复恐星辰会牛渚。

欲寻当下点额蛟,但见天上拉肠鼠。

溶溶浸湿一潭霜,滴滴结冻千年乳。

月照神珠洒翠麟,风吹天粟沾苍虎。

瑶虹界碧翻地轴,铁马盘涡卷天宇。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 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 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 空水共氤氲。

4.描写瀑布的古诗描写瀑布的古诗有哪些

描写瀑布的古诗有不少,著名的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和《入庐山仰望瀑布水》。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全诗如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如下: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入庐山仰望瀑布水》是唐代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全诗如下:

绝顶有悬泉,喧喧出烟杪。不知几时岁,但见无昏晓。

闪闪青崖落,鲜鲜白日皎。洒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

雷吼何喷薄,箭驰入窈窕。昔闻山下蒙,今乃林峦表。

物情有诡激,坤元曷纷矫。默然置此去,变化谁能了。

5.关于瀑布的名句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唐·王勃《郊园即事》。断山:中断如削的峭壁。

画障:彩绘的面屏。悬溜:悬空直落的细小瀑流。

这两句大意是:陡峭的绝壁多姿多彩,疑是挂着一幅画屏;从峭壁上悬落的细瀑,铿然作响好像清脆的琴声。描摹断山悬瀑,有声有色,如闻如见。

唐代诗人 王勃 《郊园即事》高岩迸似珠,半壁洒如雾。 瀑布名言 唐·裴士淹《游石门洞》。

迸(běng蹦):喷射。这两句大意是:瀑布自高耸的岩石上喷射下来,好像无数颗亮晶晶的珍珠;瀑布在半山腰上洒落着,飞溅着,又似蒙蒙白雾。

以“珠”“雾”比喻捶布迸溅之状,贴切生动。可用来描写瀑布。

唐代诗人 裴士淹 《游石门洞》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唐·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香炉:庐山香炉峰。《庐山记略》:“香炉山孤峰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氲氲若香烟。”

瀑水:《庐山记》:“香炉峰与双剑峰相连属,在瀑水之旁。”这两句大意是:初升的旭日给崔嵬的香炉峰抹上一层绚丽的光彩,垂落直下的飞瀑,在红日映照下宛如雨后的彩虹。

气势飞动,色泽鲜明,风景如画。唐代诗人 孟浩然 《彭蠡湖中望庐山》欻如飞电来,臆若白虹起。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欻(xū须):忽然。

这两句大意是:忽然像飞电袭来,隐然如白虹悬起。这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容庐山瀑布落差很大,流速很快,飘忽隐约,很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壮观的庐山瀑布图。

可用来描写瀑布。唐代诗人 李白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秋山匹练净,寒谷万珠明。

白元鉴《瀑布》。练;柔软而洁白的布帛。

这两句大意是:瀑布如秋山之上悬挂着一匹洁净的素练,又如寒谷之中无数颗明珠在飞溅。以“练净”状瀑布之洁白,以“珠明”写瀑布之晶莹.比喻熨贴。

可用来描写山间瀑布。宋代诗人 白元鉴 《瀑布》天然一曲非凡响,万颗明珠落玉盘。

关于瀑布的名言 唐·程太虚《澈玉泉》。凡响平凡的音乐。

这两句大意是:泉水床##流淌,演奏着一曲不同凡响的天然乐章,就像万颗明珠,落入晶莹的玉盘。白居易曾在《琵琶行》中以“大珠小珠落玉盘”描写音乐,作者在这里取其诗意,以“万颗明珠落玉盘”来形容不绝的泉声;琵落声为人工演奏,而泉声出自天然,美如仙乐,动听无比,比白诗中的琵琶声更胜一筹。

可用以描写泉瀑之声。唐代道士 程太虚 《澈玉泉》我疑天仙织素练,素练脱轴垂青天。

元·杨维桢《庐山瀑布谣》。这两句大意是:我怀疑是天上仙女织的洁白熟绢,从仙女的织机上脱落下来,垂向人间。

庐山瀑布是匡庐一大奇观,历代诗人的吟咏不胜枚举。诗人化用徐凝“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和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的诗意,弛骋浪漫想象,写出了“~“的佳句,进而叉说:“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诗境新意别具,又逗人遐想,借鉴别人,又不落前人之窠臼。

元末明初文学家、书画家 杨维桢 《庐山瀑布谣》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唐·徐凝《庐山瀑布》。

这两句大意是:庐山瀑布像一#自练,从古至今在匡庐飞动,把青山从中间界隔开来。徐凝的全诗是:“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这首诗很有名,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载:徐凝在应乡贡荐举中,曾以此诗击败他的对手张佑。

宋人《郡阁雅谈》也称此诗“脍炙人口”。苏轼过庐山时看到徐凝的诗则大不以为然,认为“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不能与李白的庐山瀑布诗比肩,并戏作一绝云:“帝遣***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诗。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平心而论,李、徐二诗自有高下之分,李诗以香炉峰衬托瀑布水,引人产生奇妙的联想,反映了诗人遗世独立,精神与天地相来往的情志,诗的容量大;而徐诗则系纯客观的景物描写,内容比较单薄。

但徐诗写庐山瀑布居高临下,奔腾倾泻的势态,声色也很形象,不可一笔抹煞。唐代诗人 徐凝 《庐山瀑布》万点飞泉下白云,似帘悬处望疑真。

唐·罗邺《水帘》。这两句大意是:瀑布从云端飞流而下,像是一幅帘幕悬于空中,远远望去,使人真***难辨。

瀑布从白云间飞下,似银帘倒挂,比喻新颖而贴切。“望疑真”三字写主观感受,也很真实。

可用来描写飞瀑。唐代诗人 罗邺 《水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瀑布名言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二。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指天的最高处。

这两句大意是:飞流直泻而下深达三千尺,令人怀疑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这两句诗描写庐山瀑布,生动形象,想象新奇。

“飞”和“直下”是极写山势陡峭,瀑布落差很大。“三千尺”是夸张。

又将飞流直下的瀑布比喻成自天上落下的“***”,虽奇特而使人感到真实。这是描写瀑布的名句,宋代苏轼曾赞叹说:“帝遣***一派垂,吉来唯有谪仙诗。”

可用来描写雄伟壮观的山间瀑布。唐代诗人 李白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

唐·曹松《天台瀑布》。这两句大意是:悬瀑向林梢喷洒,宛如夏日飞雪,蔚为壮观;飞泉对山石倾来,仿佛春天鸣雷,可谓奇音。

“喷向”、“倾来”,已衬托出山势之高峻和飞流之急湍;“夏雪”、“春雷”更描绘出。

6.关于赞美瀑布的诗句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李白《望庐山瀑布》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 李忱《香严闲禅师》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 李白《望庐山五老峰》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 李梦阳《开先寺》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 冯云山《咏瀑布》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 —— 王安石《日照绝句》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 徐凝《庐山瀑布》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 王勃《郊园即事》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

—— 范仲淹《瀑布》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 江为《瀑布》***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 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轰万古。

—— 白玉蟾《三叠泉》瀑布风前千尺影,疑泻***一派。 —— 朱栴《念奴娇·雪霁夜月中登楼望》。

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 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7.描写瀑布的古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李白《望庐山瀑布》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 李忱《香严闲禅师》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 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 徐凝《庐山瀑布》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 李梦阳《开先寺》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 冯云山《咏瀑布》

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 —— 王安石《日照绝句》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 徐凝《庐山瀑布》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 王勃《郊园即事》

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 范仲淹《瀑布》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 —— 范仲淹《瀑布》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 江为《瀑布》

***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九层峭壁铲青空,***鸣泉飞暮雨。 —— 白玉蟾《三叠泉》

1. 关于形容长城的诗句

关于形容长城的诗句 1.描写长城的诗句

1、《长城》唐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2、《登长城》唐李益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

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3、《饮马长城窟》南北沈约

介马渡龙堆,涂萦马屡回。前访昌海驿,

杂种宼轮台。旌幕卷烟雨,徒御犯冰埃。

4、《统汉烽下》唐李益

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5、《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

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6、《经檀道济故垒》唐刘禹锡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7、《杞梁墓》唐汪遵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

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8、《听筝》唐张祜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9、《古筑城曲》宋陆游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

10、《古意》宋陆游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

11、《至广州第七十七》宋文天祥

南方瘴疠地,白马东北来。长城扫遗堞,泪落强徘徊。

12、《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

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13、《阮公体》唐徐晶

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拏。

黄尘暗天起,白日敛精华。唯见长城外,僵尸如乱麻。

2.描写长城的诗句有哪些

1.不到长城非好汉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3、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塞下曲(唐·李益)

4、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唐·王昌龄)

我已经力所能及了

3.关于赞美长城的诗句

1、咏长城

唐代: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译文

秦王朝修筑的长城固若金汤,北方外敌全都无法越过临洮。虽然他的长城宏伟浩大,高接云天,***却是迅速瓦解,还不及尧帝殿前的三尺台阶。

2、经檀道济故垒

唐代:刘禹锡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译文

刘宋王朝的万里长城已经塌倒,荒废的营垒秋天长满野草。秣陵城里不少男男女女,至今还歌唱《白符鸠》深深哀悼。

3、饮马长城窟行

魏晋: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译文

放马饮水长城窟,泉水寒冷伤马骨。找到长城的官吏对他说,“千万别再留滞太原的劳役卒!”(当官的说:)“官家的工程有期限,快打夯土齐声喊!”(太原差役说:)“男儿自当格斗死,怎能抑郁造长城?”

长城绵绵无边际,绵延不断三千里。边城无数服役的青壮年,家乡无数的妻子孤独居。

4、沁园春·雪

近现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5、望江南·春睡起

宋代:金德淑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玉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蓟楼间。

空懊恼,独客此时还。辔压马头金错落?鞍笼驼背锦斓班,肠断唱阳关。

译文

春睡起之时,已是积雪堆满燕山。万里长城之上撒满雪花,好像一条横陈的玉带,街上是灯火阑珊。而人,却倾立在蓟楼之间。何等的惆怅,何等的凄凉。

自己空空懊恼,他人或许更是如此,这身单影只的客人此时要归去。这一身行头绝尘而去。伤心的情意断人肠,屹立在阳关依旧吟唱。

4.关于长城的古诗

一、沁园春·雪

近代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二、河满子

宋代 苏轼

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

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试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唱著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

译文:

听人说平乱前的岷峨两山,山色惨淡,风物凄凉;而今传闻平乱后的长江,江水澄碧,风清月朗。我就觉得秋风送爽,正好圆梦好还乡。幸亏你在西南布防,筑起长城坚如铁壁铜墙。虽说当年的政事堂,参知政事的不过三人,而今西南蛮荒地区,平叛后已是一片和平景象。

切莫辜负花溪好风景,你尽可以游赏寄兴;成都的药市买卖好兴隆,何妨逛逛药市,微服出行。探问一下昔日当垆的卓文君,而今还在吗?有了你的游赏,那里的名胜才不至于虚有其名。我想,唱着王褒所作的赞美新曲,你心中该别有一番喜庆与豪情。

三、出塞二首

唐代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四、书愤五首·其一

宋代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五、从军行七首

唐代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5.有关长城的诗句和谚语

1、《长城》唐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2、《登长城》唐李益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

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3、《饮马长城窟》南北沈约

介马渡龙堆,涂萦马屡回。前访昌海驿,

杂种宼轮台。旌幕卷烟雨,徒御犯冰埃。

4、《统汉烽下》唐李益

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5、《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

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6、《经檀道济故垒》唐刘禹锡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7、《杞梁墓》唐汪遵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

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8、《听筝》唐张祜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9、《古筑城曲》宋陆游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

10、《古意》宋陆游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

11、《至广州第七十七》宋文天祥

南方瘴疠地,白马东北来。长城扫遗堞,泪落强徘徊。

12、《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

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13、《阮公体》唐徐晶

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拏。

黄尘暗天起,白日敛精华。唯见长城外,僵尸如乱麻。

6.赞美长城的诗句有哪些

1、《长城》唐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2、《登长城》唐李益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

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3、《饮马长城窟》南北沈约

介马渡龙堆,涂萦马屡回。前访昌海驿,

杂种宼轮台。旌幕卷烟雨,徒御犯冰埃。

4、《统汉烽下》唐李益

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5、《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

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6、《经檀道济故垒》唐刘禹锡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出塞(唐·王昌龄)

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涧,联翩度碧浔。

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

塞下曲(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唐·王昌龄)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关山月(唐·徐九皋)

天下今无事,云中独未宁。忝驱更戍卒,方远送边庭。

马饮长城水,军占太白星。国恩行可报,何必守经营。

登长城(唐·李益)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长城闻笛(唐·杨巨源)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长城(唐·朱庆馀)

秦皇无策建长城,刘氏仍穷北路兵。若遇单于旧牙帐,却应伤叹汉公卿。

赋得长城斑竹杖(唐·李频)

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

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

长城下(唐·曹邺)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长城(唐·汪遵,一作褚载)

独夜长城下,孤吟近北辰。半天初去雁,穷碛远来人。

月黯氛埃积,风膻帐幕邻。惟闻防虏寇,不语暗伤神。

长城(唐·罗邺)

柳色尚沈沈,风吹秋更深。山河空远道,乡国自鸣砧。

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长城哭崩后,寂绝至如今。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7.关于长城的名言诗句

刘禹锡 经檀道济故垒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陈陶 续古二十九首 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

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王昌龄 相和歌辞·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常建 塞下曲四首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

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李益 塞下曲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

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李益 统汉峰下(一作过降户至统漠烽) 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武元衡 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

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李涉 邠州词献高尚书三首 将家难立是威声,不见多传卫霍名。

一自元和平蜀后,马头行处即长城。 陆畅 题悟公禅堂 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

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张祜 听筝(一作题宋州田大夫家乐丘家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赵嘏 送从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六首 秦皇无策建长城,刘氏仍穷北路兵。

若遇单于旧牙帐,却应伤叹汉公卿。 汪遵 杞梁墓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

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汪遵 长城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卢汝弼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褚载 长城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焉知万里连云色,不及尧阶三尺高。 贺知章 送人之军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高适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 茫茫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

高适 蓟门行五首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 李益 登长城(一题作塞下曲)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刘方平 横吹曲辞·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繁苞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小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中。

卢照邻 横吹曲辞·紫骝马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李端 相和歌辞·度关山 雁塞日初晴,胡关雪复平。危竿缘广漠,古窦傍长城。

拔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杨师道 咏饮马应诏 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涧,联翩度碧浔。

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

卢照邻 紫骝马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卢照邻 雨雪曲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徐晶 阮公体 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拏。

黄尘暗天起,白日敛精华。唯见长城外,僵尸如乱麻。

王昌龄 塞下曲四首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刘长卿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 玄黄一疲马,筋力尽胡尘。骧首北风夕,徘徊鸣向人。

谁怜弃置久,却与驽骀亲。犹恋长城外,青青寒草春。

徐九皋 关山月 玉塞抵长城,金徽映高阙。遥心万馀里,直望三边月。

霜静影逾悬,露晞光渐没。思君不可见,空叹将焉歇。

徐九皋 送部四镇人往单于别知故 天下今无事,云中独未宁。忝驱更戍卒,方远送边庭。

马饮长城水,军占太白星。国恩行可报,何必守经营。

李嘉佑 奉酬路五郎中院长新除工部员外见简 一门同秘省,万里作长城。问绢莲花府,扬旗细柳营。

词锋偏却敌,草奏直论兵。何幸新诗赠,真输小谢名。

刘方平 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中。

卢纶 送刘判官赴丰州(一作赴天德军) 衔杯吹急管,满眼起风砂。大漠山沈雪,长城草发花。

策行须耻战,虏在莫言家。余亦祈勋者,如何别左车。

李端 度关山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张籍 送流人 独向长城北,黄云暗塞天。流名属边将,旧业作公田。

拥雪添军垒,收冰当井泉。知君住应老,须记别乡年。

姚合 送邢郎中赴太原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

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许棠 失题(一作送前汝州李侍御罢归宣城第二首) 独夜长城下,孤吟近北辰。半天初去雁,穷碛远来人。

月黯氛埃积,风膻帐幕邻。惟闻防虏寇,不语暗伤神。

许。

8.关于长城的古诗

饮马长城窟行(陈琳)

饮马长城窟,

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

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

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

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

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

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

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

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

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

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

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

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

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

贱妾何能久自全?

居庸关二首

(清)顾炎武

八达岭长城古诗咏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

终古戌兵烦下口,先朝陵寝托雄边。

车穿褊峡鸣禽里,烽点重岗落雁前。

燕代经过多感慨,不关游子思风烟。

极目危峦望入荒,浮云夕日遍山黄。

全收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

北守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

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

九日迎銮北口和寅甫学士韵

(元)王恽

翠华南下拂云霓,驻跸军都汉苑西。

龙虎台高惊峻绝,蓬瀛人老许扶携。

九天日月瞻光近,万国烽烟入望低。

佳节迎銮得清赏,牛山初不羡东齐。

长 城

(唐)于濆

八达岭长城古诗咏

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

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

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

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

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

八 达 岭

(明)徐渭

八达岭长城古诗咏

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

舆幢尽日山油碧,戌堡终年雾噀黄

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

(金)刘迎

八达岭长城古诗咏

车马两山间,上下数百里,

萦纡来不断,奕奕似流水,

鲸形曲腰膂,蛇势长首尾。

我车从其间,摇兀如病齿,

推前挽复后,进寸退还咫,

息心固安分,尚气或被指,

徐趋自循辙,躁进应履轨。

行行非吾令,柅亦岂吾使。

倦仆困号呼,疲牛苦鞭棰,

紞如五更鼓,相庆得戾止,

归来幸无恙,喘汗正如洗,

何以慰此劳,村醅正浮蚁。

参考资料:

9.有关于描写长城的优美句子或段落

描写长城的段落

1、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

2、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北部延庆县境内,距离北京市70多千米。高速公路穿山而过,从北京驱车40分钟便可到达。在这里长城如巨龙一般在崇山峻岭之间沿山脊蜿蜒曲折,烽火台和敌楼密布。墙高7.8米,顶宽7.8米。游人可以登城领略长城的雄伟和工程的浩大、艰巨。

3、我们雄踞峰顶,站在顶上,居高临下,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我扶着砖垛,极目远望。万里长城沿着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向远处延伸,消失在雾蔼笼罩的群山间。隐约看见一条铁路伸进山谷,那就是着名的京张铁路。群山苍翠,山峦起伏,景色十分壮观。

4、“长城”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她以蜿蜒万里和气魄雄伟而享誉世界,多种耀眼的光环缠绕使她成为中国的象征和骄傲,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成了一种精神和动力。

5、望着眼前这壮丽的景色,轻轻抚摸着这古老的城墙,我仿佛看到了昔日古代劳动人民修建长城的情景。这就是经过2500个寒暑的万里长城。它下面铺着劳动人民的白骨,它的上面飘着威风显赫的龙虎旗。中国的社会兴衰荣辱的历史,都垒进了它那漫长的巍巍的身躯中。

10.关于长城的诗句 谢谢

长城

唐鲍溶

蒙公虏生人,北筑秦氏冤。

祸兴萧墙内,万里防祸根。

城成六国亡,宫阙启千门。

生人半为土,何用空中原。

奈何家天下,骨肉尚无恩。

投沙拥海水,安得久不翻。

乘高惨人魂,寒日易黄昏。

枯骨贯朽铁,砂中如有言。

万古骊山下,徒悲野火燔。

长城下

唐曹邺

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

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

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

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

饮马长城窟

唐陈标

日日风吹虏骑尘,年年饮马汉营人。

千堆战骨那知主,万里枯沙不辨春。

浴谷气寒愁坠指,断崖冰滑恐伤神。

金鞍玉勒无颜色,泪满征衣怨暴秦。

登长城

唐李益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长城

唐罗邺

当时无德御乾坤,广筑徒劳万古存。

谩役生民防极塞,不知血刃起中原。

珠玑旋见陪陵寝,社稷何曾保子孙。

降虏至今犹自说,冤声夜夜傍城根。

长城

唐苏拯

嬴氏设防胡,烝沙筑冤垒。

蒙公取勋名,岂算生民死。

运畚力不禁,碎身砂碛里。

黔黎欲半空,长城舂未已。

皇天潜鼓怒,力化一女子。

遂使万雉崩,不尽数行泪。

自古进身者,本非陷物致。

当时文德修,不到三世地。

长城

唐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长城闻笛

唐杨巨源

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

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

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

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

长城

唐于濆

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

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

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

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

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

长城

唐朱庆馀

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

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

至今徒者骨,犹自哭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