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之固是什么句式,崤函之固自若也特殊句式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12 0
  1. 高一语文必修3 字词整理
  2. "崤涵之固,自若也"的"自"和"若"分别什么意思(过秦论的)
  3. 语文文言文
  4.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5. 过秦论文言文语言点
  6. 高中课文《过秦论》
  7.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倄函之固,自若也。翻译

一、通***字

1、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 2、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 3、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从”通“纵”? “举”通“与”,帮助,支持

崤函之固是什么句式,崤函之固自若也特殊句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4、秦有余力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不堪

? 5、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 6、锄耰棘矝 “棘”通“戟”

? 7、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二、一词多义

? 因

因遗策? (沿袭)

因利乘便? (趁着)

因河为池? (凭借)

制?

制其兵? (统帅)

秦有余力制其弊? (制服)

履至尊而制***? (统治)

兵?

制其兵 (军队)

收天下之兵 (兵器)?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追亡逐北 (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

势?

致万乘之势 (势力)

攻守之势异也 (形势)

利?

因利乘便 ? (便利的机会

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

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三、词类活用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席、包、囊、名词 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2、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动)

3、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动)

4、合从缔交 ( 交,动词作名词 联盟的军队)

5、尊贤而重士 (重,形容词作动词 尊重)

6、追亡逐北 (亡,北,动词 作为? 名词)

7、吞二周而亡诸侯? (亡,使动)

8、履至尊而制***? (履,名词作动词 登上)

9、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动)

10、以愚黔首? (愚,使动)

11、子孙万代帝王之业也 (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为王)

12、瓮牖绳枢? (瓮,绳名词作动词以…为…)

13、将数百之众? (将,名词作动词率领)

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小,弱,形容词作 动词,缩小,减弱(国力))

15、序八州而朝同列? ( 序,名词作动词安置次序? 朝,使动)

四、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伏尸百万

铸以为金人十二 ?

金城千里

2.宾语前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崤函之固,自若也

3.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 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余威震于殊俗

? 4.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

高一语文必修3 字词整理

进入高中学习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就彻底结束了,既然初中的学习生活彻底结束了,那么在初中的学习生活方式就也要随之的彻底改变。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语文 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1

一、通***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古义:凭借,借助。例:***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

①以是人多以书***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寐,盖以诱敌(《狼》)(***装)

④***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如、如果)

4.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 雕刻 )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2

1.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 劝学(《苟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 过秦论(贾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

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3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长地提升学习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读通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 文章 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那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二、预习要点:

1.朗读背诵;《荆轲刺秦王》

附背诵部分:

《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概括要点;

3.提取精要;

4.培养语感;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归纳总结

★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一语文必修3古文知识点归纳

★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 高中语文必修三重点字词知识点整理

★ 高中语文必修三字词归纳

★ 高中语文必修三重点诗文句子知识点整理

★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单元知识点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崤涵之固,自若也"的"自"和"若"分别什么意思(过秦论的)

必修三

敕{chi}造

阜{fu}盛

绾{wan}着

内帏{wei}

盥{guan}沐

两靥{ye}

忖{cun}度

宫绦[tao}

瞋{chen}视

放诞{dan}

嫡{di}亲

咳嗽{sou}这个嗽是一声

漱{shu}口

纨绔[wan ku]

孽根[nie gen]

钝dun]响

寒暄han xuan]

朱拓ta

间或jian huo]

踌躇chou chu]

不更事bu jing shi]

谬种miu]

俨然yan]

尘芥jie]

周正zhou]

沸反盈天fei]

讪讪shan]

怔怔zheng]

蹙锁cu]

炮烙pao luo]

窈陷yao]

歆享xin xiang]

牲醴li]

镯子zhuo]

瘦削xiao]

悚然song]

形骸hai]

驯熟xun]

诡异gui]

荸荠bi qi]

攮nang]

鄂e]

啐cui]

鲭鲨qing]

脊鳍ji qi]

蚕噬shi]

舵柄bing]

船梢shao]

蹂躏rou lin]

拽掉zhuai]

榫头sun]

桅杆wei]

皮开肉绽zhan]

高耸song]

一簇cu]

褐色he]

攥住zuan]

嗜杀shi]

黏液nian]

撬开qiao]

祷告dao]

堤坡di po

嬉闹xi]

聒噪guo]

默契mo qi]

汲取ji]

嚼烂jiao]

反馈kui]

缅甸mian dian]

倚仗yi zhang]

厮打si]

消耗hao]

自娱自乐yu]

朝气蓬勃peng]

夙愿su]

搁置ge]

泡沫

漩涡xuan]

气势磅礴

川流不息

彗星[hui]

碧波荡漾

生机勃勃

眩晕xuan]

战栗i]

尘埃

踝节huai]

无垠yin]

纤细

伴侣

脆弱

刨根问底pao]

撒手人寰huan]

湮没yan]

惊诧

栅栏zha]

畏葸不前xi]

五彩斑斓

目眩

鄙视

冷嘲热讽

杜撰zhuan]

怪诞

遐想

困惑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字、词、句梳理

一、通***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寡人之于国也》

2、涂有饿殍(涂通途,道路)《寡人之于国也》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寡人之于国也》

4、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劝学》

5、虽有槁暴 (有通又)《劝学》

6、赢粮而景从(通“影”) 《过秦论》

7、百有余年(通“又”) 《过秦论》

8、孝公既没(通“殁”) 《过秦论》

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 《过秦论》

10、威振四海(通“震”) 《过秦论》

11、合从缔交(通“纵”) 《过秦论》

12、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过秦论》

13、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师说》

14、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师说》

二、古今异义

1、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寡人之于国也》

2、河内凶(黄河/ 泛指河流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 暴躁,心肠狠。)

《寡人之于国也》

3、 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寡人之于国也》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寡人之于国也》

5、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寡人之于国也》

6、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寡人之于国也》

7、 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寡人之于国也》

8、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寡人之于国也》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身体)《寡人之于国也》

1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两个词 ,这样却 /转折连词)《寡人之于国也》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 /学问渊博 检查/参加、加入)《劝学》

2、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劝学》

3、***舆马者(凭借、借助/不真)《劝学》

4、用心一也(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劝学》

5、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劝学》

6、虽有槁暴(即使/虽然)《劝学》

7、金就砺则利(金属/金子)《劝学》

8、劝学(勉励/规劝、劝戒)《劝学》

9、而绝江河(渡/断绝)《劝学》

10、輮以为轮(把…做成/认为)《劝学》

11、蚓无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帮凶)《劝学》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黄河/泛指河流)《过秦论》

2、 赢粮而景从 (担负/输赢的“赢”) 《过秦论》

3、山东豪俊并起( 崤山以东 /指山东省)《过秦论》

4、流血漂橹(盾牌/划船的工具)《过秦论》

5、九国之师 (军队/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过秦论》

6、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过秦论》

7、分裂山河 (分割,并吞 /整体事物的分开 或 使整体的事物分开)《过秦论》

8、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爱惜 / 爱护、喜欢 )《过秦论》

1、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师说》

2、今之众人……(一般人 /大家,很多人)《师说》

3、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学习 /指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师说》

4、吾从而师之 (是动词“从”和连词“而”两个词 /一个词,表目的的或结果

《师说》

5、是故***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师说》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论,不论 /没有)《师说》

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或 ...的凭借。/ 表因果连词)《师说》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道路、 道德)《师说》

三、词的特殊用法:

①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敲起鼓)《寡人之于国也》

2、树之以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寡人之于国也》

4、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5、王无罪岁(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寡人之于国也》

1、非能水也 《劝学》

1、履至尊而制*** (登上)《过秦论》

2、序八州而朝同列 ( 排列座次)《过秦论》

3、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做,用草绳系)《过秦论》

1、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学习)《师说》

2、师道之不复 或师焉,或不焉 则耻师焉 ( 从师)《师说》

3、君子不齿 (并列、排列)《师说》

②动词使动用法

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寡人之于国也》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使…弯曲) 《劝学》

3、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争斗) 《过秦论》

4、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使……漂浮)《过秦论》

5、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削弱)《过秦论》

6、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过秦论》

7、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愚蠢)《过秦论》

8、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过秦论》

9、约从离衡 (使……离散)《过秦论》

10、以弱天下之民 (使……弱)《过秦论》

11、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过秦论》

③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 以……为师)《师说》

2、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师说》

3、.而耻学于师 ( 以……为耻)《师说》

4、 则耻师焉 ( 以……为耻)《师说》

5、不耻相师 (以……为耻)《师说》

④名词用作状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向上;向下。)《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每天)《劝学》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过秦论》

4、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在国内、在国外)《过秦论》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过秦论》

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过秦论》

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过秦论》

8、天下云集响应,。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过秦论》

9、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一样)《过秦论》

⑤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寡人之于国也》

2、加舆马者,非利足也 (走的快)《劝学》

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过秦论》

4、位卑则足羞 (感到羞耻)《师说》

⑥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曲度、弧度)《劝学》

2、等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劝学》

3、积善成德 ( 善行)《劝学》

4、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势)《过秦论》

5、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有利的形势)《过秦论》

6、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 愚人)《师说》

7、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师说》

⑦动词活用作名词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寡人之于国也》

2、追亡逐北 (逃走的人)《过秦论》

四、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1、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4、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

6、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1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然也《劝学》

11、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12、非蛇善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②倒装句(状语后置)

1、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2、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7、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过秦论》

8、师不必贤于***。《师说》

9、而耻学于师《师说》

②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②倒装句,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③被动句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笑)《过秦论》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毁坏)《过秦论》

3、不拘于时 (受时俗)《劝学》

④省略句

1、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2、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过秦论》

3、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蹑足(与)行伍之间,倔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

5、 威振(于)四海《过秦论》

6、 身死(于)人手《过秦论》

7、 委命(于)下吏《过秦论》

五、一词多义:

《寡人之于国也》

①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②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③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④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⑤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劝学》

①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佛印绝类弥勒(极,尽)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②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强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强大,健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有多)

奈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强迫)

③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④***

以是人多以书***余(借给)

君子性非异也,善***于物也(借助)

乃悟前狼***寐(***装)

⑤备

圣心备焉(具备)

有备无患(准备)

关怀备至(详备,完全到位)

《过秦论》

(1) 制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5)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以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桂林、象郡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师说》

① 吾师道也。 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③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

④ 余嘉其能行古道。 从师之道

⑤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① 吾师道也。 学习

②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③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从师

④ 则耻师焉。 从师

⑤ 或师焉,或不焉。 从师

⑥ 不耻相师。 学习

⑦ 三人行,必有我师。 老师

⑧师不必贤于***。 老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 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感叹语气,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郯子之徒; 助词 的

古之学者; 助词 衬音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 他们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欲之南海; 动词 到

树之以桑 代词 桑树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

寡人之于国也 ( 对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 同)

则移其民于河东 (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关系 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关系 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 (表修饰关系 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承接关系 就)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设关系 )

语文文言文

"崤涵之固,自若也"的"自"和"若"分别是:自意为:原来的意思,若意为像的意思,自若的意思为:像原来一样。

出自于:《过秦论》,作者:贾谊,朝代:汉朝。

原文: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释义: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扩展资料: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崤涵之固,自若也出自于《过秦论》上篇,《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

行文中***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百度百科-过秦论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必修3特殊用法

1.词的特殊用法:

①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敲起鼓)《寡人之于国也》

2、树之以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寡人之于国也》

4、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5、王无罪岁(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寡人之于国也》

7、非能水也 (游泳 ) 《劝学》

8、履至尊而制*** (登上)《过秦论》

9、序八州而朝同列 (排列座次)《过秦论》

10、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做,用草绳系)《过秦论》

11、吾师道也 (学习)《师说》

12、师道之不复 或师焉,或不焉 则耻师焉 ( 从师)《师说》

13、君子不齿 (并列、排列)《师说》

②动词使动用法

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寡人之于国也》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使…弯曲) 《劝学》

3、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争斗) 《过秦论》

4、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使……漂浮)《过秦论》

5、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削弱)《过秦论》

6、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过秦论》

7、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愚蠢)《过秦论》

8、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过秦论》

9、约从离衡 (使……离散)《过秦论》

10、以弱天下之民 (使……弱)《过秦论》

11、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过秦论》

③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师说》

2、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师说》

3、.而耻学于师 ( 以……为耻)《师说》

4、则耻师焉 ( 以……为耻 )《师说》

5、不耻相师 (以……为耻)《师说》

④名词用作状语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向上;向下。)《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每天)《劝学》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过秦论》

4、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在国内、在国外)《过秦论》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过秦论》

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过秦论》

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过秦论》

8、天下云集响应,。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过秦论》

9、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一样)《过秦论》

⑤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寡人之于国也》

2、加舆马者,非利足也 (走的快)《劝学》

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过秦论》

4、位卑则足羞 (感到羞耻)《师说》

⑥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曲度、圆规)《劝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劝学》

3、积善成德 ( 善行)《劝学》

4、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势)《过秦论》

5、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有利的形势)《过秦论》

6、圣益圣,愚益愚。 ( 圣人 愚人)《师说》

7、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师说》

⑦动词活用作名词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寡人之于国也》

2、追亡逐北 (逃走的人)《过秦论》

2. 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1、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4、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

6、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1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然也《劝学》

11、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12、非蛇善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②倒装句(状语后置)

1、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2、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7、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过秦论》

8、师不必贤于***。《师说》

9、而耻学于师《师说》

②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②倒装句,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③被动句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笑)《过秦论》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毁坏)《过秦论》

3、不拘于时 (受时俗)《劝学》

④省略句

1、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2、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过秦论》

3、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蹑足(与)行伍之间,倔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

5、 威振(于)四海《过秦论》

6、 身死(于)人手《过秦论》

7、 委命(于)下吏《过秦论》

必修四特殊文言句式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判断句)

4、我为赵将。(“为”,是,判断句)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被,被动句)

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被动句)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

10、大王见臣(于)列观 。 (省略介词“于”)

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

12、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

1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

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15、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句,“以何复加”)

16、信义安所见乎? [宾语前置,(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17、缎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18、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被动句)

1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定语后置,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

20、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您还为谁(守节)呢?)

2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未有之”)

22、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省略介词“于”)

过秦论文言文语言点

 一、通***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履,登上)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

 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

 ⑤《过秦论》(过,指摘过失)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4.形容词作名词

 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固,坚固的屏障。)

 ③尊贤而重士(贤,贤者,贤能的'人。)

 ④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条件;便,便利的条件。)

 5.动词作名词

 ①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溃败的军队)

 6.使动用法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②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

 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⑤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⑦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7.意动用法

 ①尊贤而重士(重,以为重,看重)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谪戍之众

 ④天下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阳。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语后置

 ①伏尸百万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六、名言名句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七、文学文化常识

 1.贾谊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

 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

 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2.战国四公子

 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

 3.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

 古时天下分***,关于***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5.山东、关中、河

 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

 6.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

高中课文《过秦论》

1. 文言文《过秦论》

一、主旨和结构《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

这篇课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把握住作者的这个意图,对本文的内容、结构和写法就可以洞若观火。本文先叙史实后作分析,据此,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这是秦孝公时的事。

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它的进一步强大自孝公开始。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和取得的成果。

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至前338年),其间商鞅专秦柄约为15年,可见这个时期不长。又,“连衡”一句为虚笔,“连衡”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

2.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后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主要说前三朝87年间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本时期内纷纭复杂的斗争情况集中到两个方面:一是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空前增长;二是写诸侯约从反秦以及斗争的失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说明它是不可战胜的。

这是为下段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3.秦始皇统一全国(第3段)。

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所以下文接着说它的守策,即、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重点是写陈涉起义。

用低衬写法: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这也是针对着“仁义不施”写的。

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所以下面只用一句话写它的覆灭。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

前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

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作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前者。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为家”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论证方法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这就转入守势了。

处于攻势“尚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

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

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

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昂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

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2.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

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

2. 《过秦论》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过秦论》语言特色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3. 过秦论 贾谊 语言特点赏析

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

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4. 过秦论贾谊语言特点赏析本文语言特点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具有赋

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5. 过秦论重点背诵的句子

重点句: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资料合集:/s/guoqinlun/

6. 语文 过秦论3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 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倄函之固,自若也。翻译

这是全文翻译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脐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词类活用

通***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A.名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 同上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B.动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C.形容词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①制

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

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

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3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 宾语前置句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词结构后置

2.通***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子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不胜杯杓(杯通杯,杓通勺,酒器)

3.一词多义

A动词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不就(推荐《张衡传》)

今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行动、发动《陈涉世家》)

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攻取,占领《阿房宫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抬起,本课)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孔雀东南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如不能举(完毕,尽,本课)

B副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全、皆《六国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整个《屈原列传》)

动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本课)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本课)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告诉、询问《孔雀东南飞》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芙渠》)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信?”(辞退《孔雀东南飞》)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谢恩,本课)

A动词

沛公起如厕(到……去,本课)

江城如画里(像,如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依照《赤壁之战》)

B连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设,如果《答司马谏战书》

C助词词尾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样子《论语?述而》

A名词dǒu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古代盛酒器,本课)

则与斗卮酒(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本课)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在此是名词用作状语《小石潭 记》

B动词dòu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争斗《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引且战,连斗八日(战斗《史记?李广传》)

A名词

无因而至前也(原因《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B动词

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沿袭《汉书?循吏传》)

C介词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本课)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因荣木变为枯木(由,从《神灭论》范缜)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由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D副词

秦军解,因大破之(于是,就《史记?高祖本纪》)

E连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产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5.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因果判断

所以遣将守头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3.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5.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6.习惯句式(凝固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1、本文有以下通***字,请关注它们各自出现在文中何句中:

从(纵) 衡(横) 景(影) 甿(氓)

倔(崛) 棘(戟) 有(又) 没(殁)

2. 古今异义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以西一带 今:河的西面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 今:指山东省

流血漂橹——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作状)

赢粮而景从 (名作状)

云集响应 (名作状)

内立法度 (方位词作状语)

外连衡 (方位词作状语)

南取百越之地 (方位词作状语)

斗诸侯 (动词作使动用法)

序八洲而朝同列 (动词作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用法)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5、难句译注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文言中,不及物动词的后边有宾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这里,在“斗”的后边带有宾语“诸侯”.

译文:对外***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是:连词,相当于“因而” “之”,助词,的.。

译文:这样一来,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3)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聚在一起订立盟约.“盟”,动词,订立盟约.文言中,当用“而”把(或动词短语)和名词连接起来时,这种名词就用作动词.。

弱:使动用法,使……弱。

译文:(他们便)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势力)。

4)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败兵. 北:败逃,这里指溃败的军队.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追”和“逐”为互文,“亡”和“北”为互文。

译文:追逐逃亡的败兵。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臣:可靠的大臣.陈:陈列,布置. 利兵:锐利的兵器.

而谁何:即“其谁奈之何”,也就是“那(阵势)有谁敢惹他”.

译文:用忠臣的臣子,带领精锐的士兵,陈列着锐利的武器,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为:当作,云:作“集”的状语,译为“像云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译文:(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们的号召),(大家)担着粮食像影子随形那样跟着(他们起来造反).

7)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译文:锄头 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

二、小测验: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膏腴(yú) 逡(jùn)巡 藩(fān)篱 蹑(shè)足

B.迁徙(xǐ) 崤(yáo)函 鞭笞(tāi) 锋镝 (zhé)

C. 瓮牖(yǒu ) 黔(qián)首 氓(méng)隶 劲弩(nǔ)

D.万乘(shèng) 铦(guā)利 钩戟(jǐ) 阡(xiān)陌

2、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词类活用之名词作动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5、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动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6、 使动用法 ,找出句中那个使动用法的词,并解释

外连横而斗诸侯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吞二周而亡诸侯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7、一词多义

(1) 制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5)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以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固 守之势异也。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倄函之固,自若也的翻译是: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白话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赵国宋国、卫国、中山的部队。

在这时,六国的士人,就有宁越、徐尚、苏秦、苏秦、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

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

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

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此文出自汉朝·贾谊所写的《过秦论》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

行文中***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是动词。“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

“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史论”。《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篇。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

《汉书》《新书》《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在今传贾谊所撰专著《新书》第一卷中,对此文则明确标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本文在《史记》《汉书》《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

谪居长沙三年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入京,于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

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

贾谊这次回到长安,朝廷人事已有很大变化,灌婴已死,周勃遭冤狱被赦后,回到绛县封地,不再过问朝事。

但文帝还是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任职所在地更近朝廷,而且梁怀王刘揖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也算是对他的一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