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与人为恶_与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与人为恶原句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4 0
  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谁口。
  2. 多行善事福虽不至祸已离,的全文
  3.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上一句是“人为善”。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这句话是了凡***的四训经典禅语对话,表明人如果做善事,虽然并没有看到福分来临,但是灾祸却已经远离;人如果做坏事,虽然还没有看到灾祸到来,但是福分却已经远离。

从道德层面上讲,是在强调积累善行的重要性,而不是只注重短期的利益和回报。

与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与人为恶_与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与人为恶原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谁口。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出自于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

原文全段如下: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赠。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

译文:

积德行善哪怕没被别人看见,迟早有一天会有福报。人做善事,虽然还没收到福报,但是灾难已经远离了。做善事的人,就像春天新生的小草,虽观察不到它的成长,但是每日都有阳光的润泽。做恶事的人,就像那磨刀的石头,虽观察不到它的磨损,但是每日都有缺少的部分。

扩展资料:

主旨:

《太上感应篇集注》云:“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意即所谓“感应”指善恶报应,由天地神鬼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以相应的奖惩。因此,开篇即以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

表达观念:

《太上感应篇》认为,“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于是人们的作为通过天地鬼神来裁决。当人非义而动、背理而行时,就会“大则夺纪、小则夺算”,而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最终“算尽则死”,人就离开了人世;如果死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

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学,现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视现世,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所以“欲求长生者”,就必须回避大大小小“有数百事”的过错,而与避恶相统一的是趋善,“善”能使人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得道成仙。因此,《感应篇》大谈行善的好处,它在道教宣扬的人生最高境界——得道成仙的理想下,竖起了一架可以登临的梯子,即现实的行善心态与落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太上感应篇

多行善事福虽不至祸已离,的全文

出自《春秋·曾子》。

原文是: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意思是:为人善良,虽然没有福气降临,也将使自己远离祸事;为人凶恶,哪怕没有天降之灾,也会离好运越来越远。待人处事和善的人,就像春天公园里的小草,每天看着好像没有很高,其实每天都有生长。为非作歹的人,就像拿来磨刀的石头,看上去好像没有损伤,实际上每天都有消耗。

扩展资料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什么意思

人行善,福随未至,祸已远离,人行恶,活虽未至,福已远离.....”

行善不昌,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

行恶不灭,祖上必有余徳,徳尽必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意思是:人如果乐于为善,福虽然还没有到来,但与祸的距离却已经很远了。

出处:曾子《春秋》

原文: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

译文:

人如果乐于为善,福虽然还没有到来,但与祸的距离却已经很远了;人如果不乐于为善,灾祸虽然还没有到来,但与福的距离却非常远了。

扩展资料:

此句的精髓在于倡导大行善事、不做恶事。一颗善心,包容了人类的一切美德。一个人最有助于社会进步、最有助于他人幸福的,莫过于怀有一颗善心。

一个人只有怀着一颗善心,生命才有光彩、才能充实、才能、才能快乐。一个人一生行善,一生平安,不求有福,却能避祸。相反,不行善却作恶的人,除了危害社会、危害他人之外,自己迟早也会招致祸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曾子